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國產電影如何走出質量困境

國產電影如何走出質量困境

發布時間:2022-05-17 02:28:50

① 中國電影的創作目前存在什麼樣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電影總產量200餘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創作,用膠片拍攝,能在市場上引起反響的,不過二三十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人民幣,其中一大部分是屬於進口片的,而人口僅為4793萬人的韓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1萬億韓元(約等於70億人民幣)。電影似乎正在逐漸失去觀眾;大多數國產片,投放市場後都是虧損的,一國內著名電影製片廠導演對我說,70%的片子連三分之一的投資都收不回;許多電影場次,觀眾還不如工作人員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經理說,他們那裡,電影票房的收入,有時還不如賣飲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電影真的沒落了嗎?非也。這里有體制上的原因,電影投資、融資渠道不暢,投資、製作、發行主體地位不對等,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攝制影片許可以及發行許可審查主要是內容審查(電影投資風險不可控),等等。

我認為,中國電影的根本問題是「原創力」低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電影是反映時代生活的,就想當然地以為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是天生具備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較,中國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可能是極其低下的,比較而言,也許人們更願意看小說、看電視、聽歌劇,而不願意進電影院,進電影院也更願意看進口片。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中國電影最多隻能在「奇觀模式」里打滾。去年受到所謂好評的《可可西里》其實也是這樣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電影可以表現老生常談,但是,要對老生常談的東西作深度挖掘,這就產生了電影創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就是這種模式的電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談,張藝謀繼續老生常談,是因為他想對這個情感做主題和表現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張藝謀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表現方式是新的,但對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沒有新意;三,「異見模式」缺乏。李安的《斷臂山》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採用的是異見模式,他表現兩個男人的愛,讓女人退場的愛,他對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兩性愛情觀定式構成了異見,他把電影對愛的表現推向了一個異見的領域,相比較而言,這個模式要比張藝謀《千里走單騎》的模式,其創新的程度就大得多。「異見模式」是電影創作真正的創新模式,中國電影要走出困境,有待異見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榮,然而,恰恰是這一點,它正是我們的死穴,異見模式在中國電影中幾乎是空白,不斷觸碰觀念禁區的地方。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美國的大片為什麼還看?就是是因為編劇編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國內的很多電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沖突不明顯,電影故事敘述速度過於緩慢;
2,對話太長,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結構鬆散,
4,在思想主題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歡搞所謂的大片,觀眾不知道是電影的投資大還是電影場景大還是演員名氣大.很多人對「大「的認識進入誤區.
6,故事越來越看不懂,千萬不要在電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觀眾,觀眾的欣賞力是很高的;
這段時間,我認為<瘋狂的石頭>很不錯,如果大家覺得本片還不錯的話,我認為國產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② 為什麼國產大片不願意將電影質量提高

中國電影人拍不出好電影,具體原因如下:

1、審核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2、技術水平上不如美國也是一個原因

3、演藝屆功利化。中國90年代以前,拍攝的都是經典,因為那時候,中國電影、電視都是藝術,最近這些年,電影效果提升了,電影質量卻沒有了。而且整個演藝圈都被香港給帶歪了。

4、體制上的原因。美國的電影有一個獨立的劇本審核制度,很多爛劇本,在劇本階段就被咔嚓掉了;所以,美國絕大多數片子,至少不至於賠錢。而中國,我們只能說制度還不成熟

5、還有人情上的原因,我跟某演員關系不錯,指名道姓就要他演男(女)一號..(或者,我是演員,我跟某某關系不錯,脫不開懇求,要我出演某個爛片的男一號)

6、還有演員的高片酬,據說佔了電影的一半甚至更高.

7、還有方..某老闆之類的,我們就是一點都不懂電影,我們就是有錢,我們就是要某某某當男一號.

8、美國電影就是流水線生產,套路都一樣,劇情差不多,結果都賺錢
中國電影是偶有精品,大多爛片,跟一個人寫的作品差不多..

9、中國市場太大了,只要有辦法,就能賺錢。典型就是《天機.富春》,沒開機就知道是爛片,但是就是評價2.9的片子,通過合理營銷,最終收獲頗豐。

③ 為什麼國產電影很難走出去

主要是文化不同,
國內片子講的故事都很膚淺,基本不會從人性深層次去挖掘, 尤其是感情、道德方面的,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搞笑片一樣膚淺,適合小孩子看, 不適合成人看
基本沒什麼看點,絕大部分片子看過之後不會再想看第二遍
還有故事視角不一樣, 基本沒有站在一個很獨特的角度講故事, 都是流水線式的, 一看開頭,就知道結果了,沒看下去的興趣了,歐美電影就不一樣
還有演員演技太差,一看就知道是演戲, 你看歐美電影,就感覺是真實的故事,而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演戲
國內故事精彩程度不行,不夠波盪起伏,導演功底不行,好劇本,也拍不出好畫面,情節來, 愛拖泥帶水,總愛搞些莫名其妙的情節在裡面,不知道講什麼
歐美的故事每個情節都緊緊圍繞主線,不會脫離,跑題,當然,我說的是一線好片, 歐美也有大把爛片
還有,拍攝道具,化妝水平,製作水平太差,看國內片,很少有歐美大片感覺,
大片感覺就是,大背景,大視野,小故事,人性化,充滿親情,人情味,會有很暖心的東西在
有善 和愛,而且是普通人骨子裡面存在的那種
國內片子都很刻意,做做,別扭,感覺不真實

④ 為何現在『有質量』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少了

現在有質量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少的原因,那是因為優秀的演員越來越少。一個電影除了要有優秀的導演之外,還需要好的演員來支撐起整個劇,人們對於娛樂圈的評價越來越低,它已經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樣都是大牌,每個人的演技都值得誇贊。

現在國家對於電影市場一定要加以規范,否則的話像這樣的狀況還會維持很久,想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要有好的作品,像這種電影除了稱不上有積極作用之外,有一些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社會的毒瘤。

⑤ 今年3月以來的中國內地電影票房超低位運行,影院該如何度過這段低谷期

影院需要削減不必的開支,並且降低經營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影院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而通過線上觀影的方式並消費者進行消費。若各個影院均能穩定現有的發展態勢,並且適應現有的形式和趨勢,則其將能突破困境。

疫情、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均會對影院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且也會進一步阻礙影院的經營和運轉。我國內地電影票房逐月下降,而且幾乎無上升的趨勢,這是影院陷入低谷的有力證明。影院應當及時調整策略,以成功度過低谷期。

最後,影院需要調整經營戰略和發展方向。在這一特殊時期,影院不應故步自封,而且也不應當抱有觀望的態度。相關管理人不僅需要積極進行市場調研,而且也應當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和意願,進而根據消費者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若其能制定更加合理的經營戰略,並且轉變經理念和方向,那麼其走出低谷的概率便會更高。

⑥ 這封信,撕開了國產電影的遮羞布,國產電影應該何去何從

我們有權批評這部電影嗎,當然有,答案是如此明顯,但是當前的輿論環境似乎越來越不同意這一點,讓我談談前一陣子引起很大噪音的事件,它最初是一個小圈子中的動盪,但由於隨後的混亂,它走出了圈, 原因是使用豆瓣的用戶給一本名為Truce的書評了兩顆星,隨後,這本書的譯者做出了回應,到目前為止,它仍在理性討論的范圍內,但是隨後,一封電子郵件使情況變得更糟,發送者是翻譯的朋友,接收者是給用戶打分的老師,在電子郵件中,評分用戶被描述為「迷迷糊糊的學生」,學校被要求幫助他「公開道歉」和「虛假陳述」。

真相是最大的積極能量, 看不見真相和真相的做法是消極的能量,具有內省精神的電影創作者應該做到與批評共存,無論是謙虛接受還是基於理性駁斥,都是共存的方式,直接刪除批評是一種共存的方式,最不聰明的方法是隱藏,似乎只要消滅負面評論,這部電影就不一樣了,這是有問題的,電影與批評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對話最後,觀眾需要批評,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需要普通百姓的聲音,實際上,人們對電影的看法是不同的,這是正常現象,個人或電影,不知不覺中,盲目地實行這樣的做法, 越是這樣,我們就越不能屈服,否則,批評的環境只會變得越來越封閉。

⑦ 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內容提要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出現了一次歷史轉機:電影市場復甦,國產電影呈現出重新振興的跡象。但事實上現實困境仍然束縛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國產影片面臨著「信譽危機」,電影市場份額比例失調,製片、發行和放映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電影市場片源不足,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中國電影亟待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化管理機制,提高影片質量,以創造民族電影工業的燦爛前景。 關鍵詞電影體制市場份額信譽危機後電影市場 作者簡介尹鴻,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唐科,197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博士生。 藉助於開放改革的歷史潮流,中國電影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生產力有所提高,市場穩步擴展,國產影片的產品競爭力逐漸增強,電影業似乎正面臨一個步出困境、再度振興的契機。同時,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仍然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電影市場潛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的嚴重失衡,大城市市場與中小城市和農村電影市場的巨大消費對比,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製片業利益沖突的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一歷史機遇 1979年,中國電影曾經創造293.1億的觀眾人次紀錄,這一數字意味著當時10億中國人人均年觀影次數近30次。但80年代後,中國電影的觀眾人次卻連年減少,盡管這期間仍然有一些國產影片的觀眾人次過億,但從總體上來說,除了產量還基本維持以外,電影的觀眾人次、放映場次、票房收入和發行收入以及銀幕數量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這一下降趨勢直到1995年才開始出現明顯緩解。1993年至1994年的電影體制改革初見成效後,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的國際性話題重新將觀眾從對電視的關注中引向了電影,引進國外10部大片刺激了多年疲軟的電影市場,以及都市消費社會創造了越來越高的文化消費慾望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這一年成為了中國電影業期待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轉機,但電影事業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處在生長和發展時期。 1.發展中的電影生產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影平均年產量基本處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產量的前5名之列。從90年到97年,中國電影總產量為1,079部,平均年產量約為135部。其中92年產量最多,從96年開始明顯減少,97年產量最低,比平均年產量低約35%,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產年。 電影減產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量從總體上來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中國電影產量如此明顯地減少恰恰出現在電影票房收入大幅度上升的時期,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對影片量的需求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97年的電影大幅度減產仍然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美國近年電影平均年產量約在350—400部左右、印度為450部左右、香港為150部左右、法國為100部左右、巴西為60部左右、英國為40部左右、台灣為20—30部左右、墨西哥為10部左右。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大陸電影90年代平均年產量135部,可以說是電影生產的大國之一,電影年產量約為世界投入商業發行的電影產量的1/30。 從投資規模來看,近年來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也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每年都有幾部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製作影片,如《鴉片戰爭》已經創造了單片投資近億元的紀錄。 在世界范圍內,為了與電視競爭,為了提高電影的藝術和技術質量,也為了增加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電影的投資成本越來越高。1996年美國電影的平均成本為每部3,980萬美元,1997年為5,340萬美元,增長34%。1997年影片平均發行宣傳費用為2,220萬美元,每部電影實際成本高達7,560萬美元。(注1)近年中國電影生產的平均投資規模盡管不到美國電影的1%,但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平均投資40萬,1992年為150萬,1997年則在300萬以上,年增長幅度為10%以上。預計1998年電影的投資規模還會有所擴大,平均成本約在350萬元人民幣左右(注2)。這一投資規模已經接近了1997年香港普通影片300萬—500萬的投資規模。電影投資的增加,為提高電影的創作、製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 2.復甦中的電影市場 盡管80年代世界電影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市場危機,但從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電影的票房收入卻有增有減,香港從95年的13.39億港幣的票房收入,到96年減少到12.22億,97年則減少為11.90億,遞減8.7%、2.5%,而美國電影國內外票房收入卻在逐年上升,國內收入從96年的50億美元到97年超過了60億,創造了歷史新紀錄。 從1995年開始,中國電影觀眾人次也開始緩慢回升,電影的票房收入則增長迅猛。1995年,全國票房增長幅度平均達到15%,上海則達到40%,北京更是達到80%,而且還保持了三年的持續增長(1995年9267萬;1996年1.1億;1997年1.2億)。 隨著電影市場的升溫,電影消費者的數量和消費水平也在提高。1995年,上海和北京都從1979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觀眾人次上升的趨勢。據1997年6月《中國電影雜志社》、北京市電影公司等機構所進行的「北京電影市場消費調查」所統計,在觀看電影的觀眾中有46.42%的觀眾平均每月都看一次電影以上,這說明電影的消費市場正在擴展。(注3) 此外,中國電影也開始面向國際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中國電影公司共向國外電影市場輸出國產影片126部次,銷售總額達3,816.5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300%(注4)。這表明,中國電影在尋求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3.變革中的電影體制 90年代中國電影體制的改革一直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曲折地展開的。電影體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製片業的改革。首先,增擴了電影製作機構。電影製作機構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後來南京、天津、山西、江西、黑龍江等都成立了電影製片廠。再後來,萬科、大洋等民營企業也開始電影製作。1995年一半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企業投資生產的。這一改革,使電影的生產規模擴大,也為電影生產引進了競爭機制。其次,電影的出品權逐漸擴大。原來只有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擁有電影出品權,1995年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其他國營電影製片廠的出品權,同時因為放鬆了生產指標的控制,許多民營企業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獲得電影出品權。廣電部電影局1997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關於試行「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的通知》,規定在中國大陸的國有省級以上和具備相應條件的地市級電影單位、電視台、電視劇製作單位,均可以國家倡導的、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電影文學劇本向廣電部電影局申請故事電影單片攝制許可證。這些措施,進一步放開了對製片行業的壟斷,使製片業向市場化方向跨進了有限的一步。 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第二條戰線是發行體制的改革。1993年1月,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於當前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實施細則》,1994年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各電影製片廠直接面對各個基層發行放映企業。電影的發行渠道更加靈活多樣。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製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製片人制、地區版權制、分帳發行制、招標放映、院線放映等各種製作、發行和放映方式都陸續出現,這對擴展電影的消費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 4.生長中的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 美國電影一直瘋狂地佔領和吞食著世界電影市場。除了香港、印度等少數例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美國電影都超過了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既包括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一直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支持和保護本土電影和民族電影的發展。如巴西政府就明確規定了每一年全國的電影放映單位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中國也由原廣電部作出了國產電影必須保證佔有2/3的放映場次的明確規定。但另一方面,文化保護政策並不能真正保護國產電影的發展,提高國產電影本身的市場競爭力才是民族電影發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越來越重視本土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一些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已經可以與美國電影抗衡,使國產電影擴大了市場佔有率。如香港曾經連續多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收入、觀眾人次等都超過了外來電影;日本1997年票房紀錄前10位的影片中也有3部本土電影,其中《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注5)。波蘭1997年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1340萬茲羅提(約合380萬美元),超過了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860萬茲羅提(合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注6)。而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面對進口外國「大片」的挑戰,電影製作和發行者充分利用了各種機遇,使國產影片的生產和發行也取得了突破,從1995年到1997年,進口影片包括分帳進口影片的排片、市場份額逐漸受到了平抑,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的票房紀錄的現象。 電影生產的發展、電影市場的復甦,電影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國產電影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都意味著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面臨一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轉折時期。 二現實困境 中國電影面對機會,同時也面對困境、面對挑戰、面對危機。與處在轉型期的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息息相關,由於電影體制改革仍然還沒有到位,計劃經濟模式在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行業後遺症,從電影業的各級管理層到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層都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觀念和操作方式的誤區,整個電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也還有待提高,整個社會的電影消費水平受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制約也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一切都是中國電影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1.影片數量短缺 按照經營經驗,電影院需要250—350部電影供應才能正常運轉,而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產影片必須佔2/3放映時間,這就意味著除了80—120部進口影片以外,至少需要160—230部國產影片提供給市場。而這些影片中應該有1/2的影片(80—115部)是市場效果較好,1/3(50—80部)的影片是高效益的,正如電影發行人員所意識到的那樣,「片源供給是否充足,國產片中是否有可以支撐市場的『拳頭』作品,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經營能否保證良性循環的首要前提。也唯有有良好的片源保障,2/3時間放映國產影片才可能落到實處,顯示出實際的效果。」(注7) 近年來,每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片投放量(國產片和進口片)大約維持在150至200部之間。如北京95年投放市場新片共197部,其中大片9部,普通進口影片44部,國產新片144部,此外還有復映片72部。而1997年,全年投放市場的影片有大幅度下降,國產電影為120部左右,其中不少都是往年的積壓影片。進口電影30部左右,共150部。市場差額越來越大。一方面限制進口影片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國產影片的產量又明顯不足,特別是已有的大多數國產影片根本無法佔有市場份額,這對97年的電影市場帶來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片不是擠占而是填補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真空。電影產量的不足,將導致電影市場的萎縮、觀眾流失,使其他音像媒介搶占電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會使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外來影片所代替。 導致電影生產量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電影市場機制不健全,製片方的利益回報率太低、投資風險太高,影響了電影的生產規模。二是電影管理制度還不夠合理,規劃、審查的尺度與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完全吻合,特別是制度性和操作性不夠帶來了某種生產的不可預見性,使電影創作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三是過多的非市場因素使電影生產和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受到干擾,也對電影生產產生了某些誤導作用。 2.製片、發行、放映業的矛盾激化 和整個中國的改革形勢相仿,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攻關階段,進入到了要影響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權力格局的關鍵時期,因而,近年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正如廣電部電影局一位主管人士所認為,「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列,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注8)中國電影發展面臨「電影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注9)。 而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電影市場的無序和雜亂。中國的電影行業雖然一直以影片發行為紐帶貫穿全行業,但由於各級發行公司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分別屬於各級政府管轄,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已經嚴重製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改革現行經營格局和經濟體制迫在眉睫。93年以來廣電部一直推動「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在於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並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市場依然條塊分割、塊塊壟斷、沒有競爭、分配不公。電影市場的無序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更是嚴重地影響到製片業的利益。在整個影片業中製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70%影片的製作方虧損。據有關人士估計,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注10)。 目前,美國製片與放映的票房分成比例為48∶52左右,其中發行費用佔去製片費用的10—12%,製片方得到的票房收入為35%。目前中國電影公司的大片引進即參照這一比例。而國產片通常的分帳比例是製片、發行、放映分別占票房的35%、17%、48%。但製片方卻要負擔相當部分的拷貝費和宣傳費,而發行方的發行成本和風險系數與其利益所得相比卻並不相稱。此外,加上各種市場統計數字的弄虛作假,更使得製片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製片、發行、放映業矛盾的加劇,一方面傷害了電影生產的積極性,使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傷害了電影的市場效果,電影片源嚴重缺乏,國產片的發行放映都面臨重重阻力。其結果必然是惡性循環,生產、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不是形成一種發展的合力,而是相互制約、相互抵消。因此,加速整個電影業的市場經濟轉軌、重組利益集團、打破市場壟斷、規范電影市場、加強電影經濟的法規建設和執行力度是解決電影業內部困境的出路。 3.市場潛力沒有充分發掘 如果將中國的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與中國的人口相比的話,中國可以說完全是一個電影小國。盡管中國的電影產量約為世界電影產量的1/30,但中國人口卻佔世界人口的1/4。盡管95年以後,中國電影的市場狀況有所回升,但全國票房收入估計還不到40億,觀眾人次沒有明顯的增加。而1997年,除北京等極少數地區的票房保持上升或與96年持平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票房都下降了20%左右,而且,進口分帳美國影片的票房也在同時下降,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敲響的警鍾。(注11) 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無論是與中國的人口數量相比,還是與美國等國家的電影票房收入相比,都還有很大的距離。1997年,《鴉片戰爭》全國票房收入為8,000萬,是國產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而美國97年票房收入排在第20名的影片其國內收入已經為2,400萬美元,接近2億人民幣,是《鴉片戰爭》的2倍以上。美國《泰坦尼克號》全美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合35億人民幣,更是《鴉片戰爭》的44倍。1997年,美國共發行395部影片,觀眾人次達14億,國內票房的總收入超過了60億美元(注12),是中國全國電影票房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差距,說明中國電影市場還有著巨大的潛力,電影消費還有廣闊的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也很不平衡。以分帳進口影片的市場份額佔有率為例,僅僅上海就佔全國分帳影片市場份額的16%,北京和浙江各佔14%,三個城市竟然佔有份額的44%。全國幾十個省、上千個大中城市和廣大的小城市、農村才佔有全國市場的56%(注13)。這說明,在大城市電影的消費市場還處在培育階段,而在廣大的中小城市,電影文化的普及還遠遠不足,大眾的電影消費需求沒有被充分調動,而農村電影市場目前基本處在未開放的蕭條狀態。

未完,請參考http://lw23.com/paper_37085161/

⑧ 華誼兄弟3年巨虧62億,電影「一哥」何時才能走出困境

華誼兄弟作為中國電影投資行業的佼佼者,3年虧損62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現在的很多電影公司都會選擇與明星進行簽約,簽約之後就要進行包裝和培養,這樣的造星需要一大筆費用。而且也不是每一個培養出來都是大明星,為大眾所知曉和喜愛。現在的明星太多了,更新迭代太快,追星群體也逐漸減少,對於公司的明星培養不利。

⑨ 中國電影質量為什麼一直上不去

當然有關系,但是一部爛片的產生,不能全怪導演。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對電影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隨便下一部電影,拉到最後,你可以看到有多少工作人員製作這部電影,製片,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特效,音樂等等。然而除了中國電影圈的幾個大碗導演,某些不太出名的導演在拍攝時的話語權,其實是很小的。大多數時候,他們需要聽命於製片人或者是幕後大老闆。比如在在選演員的時候,投資方點名要楊冪……作為導演,你能怎麼辦?當然,你可以選擇不接這片,但是作為一個名氣不大不小的中國'『青年『』導演,大多數時候,只能去捧某些人的臭腳…再比如,劇本寫好,演員也不錯,正打算開拍的時候,投資方又來了,點名要加個女二號…作為導演,你又能怎麼辦?再悲慘一點的,前段時間的檀冰同學,都不用投資方出手,名氣大點的演員都能分分鍾弄死你(如果是真事)。而且,中國這個社會講人情,有些時候連一些知名演員都會被人情坑死,我反正絕對不會相信劉德華在充分考察《富春》的情況下接這片的。當然,人情有時候也是好事,可以給你拉來大老闆,好製片,牛導演,神編劇,但是我可以說中國80%的爛片都是因為人情,沒有一個導演會想去拍爛片,只有那些指手畫腳的投資方,推三阻四的編劇,毫無演技腳又臭的演員和老提奇怪要求的製片人,才會限制導演的發揮,才會讓那些導演兩眼一黑,內心乞求著:下部片就好了,下部片就不會這樣了…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情:電影,或者說,中國電影,再或者說,徹底跌破藝術范疇底線的中國電影(並不是指所有),在中國,不是藝術作品,而是一門生意。既然是生意,對於投資方和製片方來說電影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賺不賺錢。好電影自然能賺錢,但是已經完成拍攝的差電影呢,怎麼賺錢?很簡單,只要有噱頭就好了,大投資,大牌演員,對觀眾來說,本身就可以作為後期宣傳的噱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春》,投資和製片方估計在拍之前就知道這是部爛片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氣餒或放棄,反而他們互相鼓勵,出謀劃策,終於用瘋狂的宣傳攻勢和精準的營銷策略完成了不可能完成任務。可能有人說,《富春》只是個例,但是實際上,在《富春》之前,這種模式早就存在了,只不過沒有做的比《富春》更好而已。有人又說了,這件事跟中國投資方有什麼關系?即使在美國拍出了《富春》,美國的投資方也會用同樣的方法來保證票房。注意,這就是中國投資/製片方跟美國投資/製片方的區別:中國有大量的投資/製片方依賴這種模式。換句話說,中國的某些投資方和製片方早已喪心病狂,他們可以不用管劇本質量,導演水平和演員能力,只要你能拼成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我就能讓它賺錢。在電影開拍前,他們通過大幅度壓縮編劇,導演等常規製作開支,卻請到大牌的演員來創造噱頭,最後,在電影完成後,他們通過宣傳和營銷的方式擴散噱頭,從而盈利。這就是中國的爛片模式,每年大量的影片在還沒有開拍前,就已經註定了是爛片,但是往往他們都能盈利,畢竟中國市場太大,而且又有國產片保護月,總有傻子(比如我)來買單的,不是嗎?另外,在中國電影投資業,有很多人…就根本不懂電影投資,他們大都腰纏萬貫,在江南一帶有自己的工廠或公司,想在另一個領域里再創輝煌,也許他們的初衷是好的,只想為中國電影做出一些不求回報的貢獻(讓我睡女一號就好了),或者有那麼些回報(什麼?女二三四號也可以?那男一號呢?)。但是這些投資方,由於從未接觸過電影業,不知道其中的潛規則和流程,從而極易受人忽悠,他們就一個個拄著拐杖的盲人,獨自走在黑夜之中,等著他們的,不是友好的幫助,而是各種坑蒙拐騙砸打搶燒。而且由於他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中國電影/電視劇行業一個深不見底的黑色產業,那就是兩頭忽悠。請看下節:中美電影業差距之行業制度。

⑩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該怎樣讓其走出國門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但是,更多的還是在國內的影響力,如果想要走出國門,那麼最好在三個方面努力,第一點就是電影本身的質量,第二點,加大中國電影在國外的宣傳力度,第三點,把特定的想要對外輸出,提高影響力的中國電影的內容形式多點國外元素。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第三點,不能只拍中國人看的懂的電影,如果想要加大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像國內有的只能是中國人自己能看的懂的梗就要減少輸出,必須將某些計劃輸出的電影的形式和內容上面,稍微加入一些國外的元素,也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只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想要增強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開始就必須讓別人接受自己。

閱讀全文

與國產電影如何走出質量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電影十佳 瀏覽:998
女朋友看電影都要做第一排 瀏覽:513
歐美科幻電影希臘 瀏覽:998
平輿哪裡有電影院 瀏覽:439
適合孩子看的美國電影 瀏覽:86
中美星影國際影城電影票 瀏覽:850
洛克王國3聖龍的守護大電影 瀏覽:864
南瓜電影怎樣在電腦上下載 瀏覽:254
黃大胸電影 瀏覽:16
鄒兆龍電影全集有哪些 瀏覽:707
彭州太平洋電影院 瀏覽:203
皮皮電影大全 瀏覽:251
賽爾號大電影4聖魔之戰淘米 瀏覽:438
有播電影網只有芸知道 瀏覽:402
美國特異功能人好多電影 瀏覽:916
美國電影末日逃亡免費看 瀏覽:787
如何看待2017年電影市場 瀏覽:570
韓國電影劉德華翻拍 瀏覽:372
2021美國電影危機 瀏覽:830
新來的爸爸韓國電影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