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主題詞「選擇」,開場白有種高中時候寫作文的感覺,突然很懷念年輕的我們,那個時候的我們會寫文章,最主要的是文采飛揚,不管真或假,虛或實,現在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朗讀者,從第一期到第三期,每一期都讓我很感動,看的過程不捨得有任何字眼的遺落,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遇見種種的選擇,選擇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選擇了就是一種人生,就不要後悔,就像現在的我堅持選擇愛情,所以註定了孤獨,鮮有人懂愛情的可貴!
秦玥飛,這期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應該和我同齡,耶魯大學畢業,卻回到了那片泥濘之中,這是他人生的追求,他說希望自己這個「小材可以大用」,謙虛而又真誠,黑土麥田的這些高材生,願意服務於農村,價值觀真的很高尚,看著身邊渾渾噩噩的我們,覺得愧對自己那麼多年的努力,我們人生的價值不該止於此,而應該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從「遇見」到「陪伴」再到「選擇」這是人生的種種經歷,成長、蛻變,每一個主題詞都恰到好處,每一期都給我滿滿的感動、滿滿的正能量,董卿的知性美體現的淋漓盡致,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董卿!
女人,最美不過知性美!多讀書,有益身心!
摘選自讀後感
『貳』 朗讀者觀後感200字
看了電影《朗讀者》感受很深。談到生死倆個字給人一種跌宕起伏、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感覺。這部電影沒有給我這種感覺,只是覺得故事情節很特別,愛情片給我的印象是男主角必然風度翩翩博學多才,或者是優雅英俊關心體貼。他也許是一個叔叔,也許是一個哥哥,但他一般年長於女主角。女主角必然溫柔美麗善良可愛,或者是細膩動人冰雪聰明,但她一般比男主角小。這部電影顛覆了我的刻板印象,比較有意思。如果說這部電影包含愛情和罪行倆個部分的話,我覺得愛情只是罪行主題的引子。如果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先了解一下納粹德國集中營的罪行,你會帶著更加沉重心情感悟影片,可能也會覺得這部「所謂」愛情片並不浪漫。
『叄』 朗讀者觀後感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肆』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自從《朗讀者》開播以來,周六晚上收看這個節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鎖定央視一套,靜待《朗讀者》播出。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舊一襲白裙,依舊笑容綻放,依舊口吐蓮花……這一期的主題是「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演員王千源選擇自己熱愛的電影角色,成就影帝夢想;托福滿分的耶魯學霸秦玥飛,選擇回國做「大學生村官」,將青春奉獻基層;著名作家麥家,選擇小心翼翼陪伴兒子度過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員徐靜蕾的人生,因為選擇堅強而更加精彩;「漢字叔叔」理查德選擇為漢字貢獻所有;曾是醫院院長的郭小平,選擇了做國內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校長,為艾滋病兒童提供教育。這些選擇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
『伍』 朗讀者觀後感50字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於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遊,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後,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為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為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秘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衊」,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後,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後,他繼續為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並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並為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陸』 朗讀者麥家觀後感
麥家,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1964年生於浙江富陽,1981年,麥家參加高考,並因數學100分、物理98分的高分和語文60分的低分,被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錄取。在一次訪談中,麥家曾這樣回憶童年:小時候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被同學歧視,交不到朋友,我很孤獨,寫日記是我唯一與人交流的通道。日記本是我僅有的朋友,也是孤獨的身影。寫了十幾年日記後,看到有些小說很像我的日記,我就開始寫小說了。
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風聲》、《風語》、《刀尖》等。電影《風聲》改編自《風聲》、《聽風者》改編自《暗算》。
麥家在《朗讀者》讀了一封寫給兒子的信。兒子曾經有三年的時間不和父母溝通,再後來考上大學去美國後,麥家在兒子的行李箱偷偷的塞進一個筆記本,裡面有兩個信封:一個信封放了2000美金,一封就是這個信,兒子讀後給回了兩個流眼淚的表情, 只這兩個表情卻讓麥家落下淚來,如釋負重。
描述兒子的這段經歷,這位父親數度哽咽,麥家說:對於兒子的這段叛逆,是青春犯得罪,也是麥家的基因犯得罪。
從14歲零八個月開始,麥家有17年沒有叫過一聲父親,2012年麥家在父親去世一年後寫了《致父信》,他是如此的懊惱曾經的叛逆:
『柒』 最新一季朗讀者的觀後感,不少於600字。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一】
《紅樓夢》里第一回就有「用一生所有的眼淚去還他」的說法,而今天當我們回望這些與眼淚有關的經典作品時,會不由自主地喚起內心的共鳴。
原來,生命的體驗是如此接近,感覺直接表達著我們的內心與心路歷程。
睹物思人,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情人之間難免會「執手相看淚眼」,「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成了對故土家園最深沉的告白。
眼淚,就像一條永不幹涸的河流,滋潤著我們的生活。
朗讀者: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曾經演繹了很多銀幕上經典母親的形象,在40多部影視劇中,她飾演的母親慈愛、大氣、深情,多少帶有她本人的性格和情感的色彩。
有人說,演員的表演,是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淚。
在劇中,她流下過一個母親的熱淚,在生活中,也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為她落淚,那就是她摯愛的母親。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夫婦
賴敏患有一種罕見病,會造成行動不便。但她說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丁一舟是一個造型師,因為他的女友賴敏身患這種病,而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帶著女友和一條名叫阿寶的狗,騎著一輛三輪車,在中國地圖上留下了一個心形的路線圖。
丁一舟說:「我只是用我人生當中的一段,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去陪她,她卻用她剩下的所有的餘生來陪我,對於我來講是不可辜負的一件事情。」然而在旅途中發生的一個「意外」,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也讓他們流下了淚水。
朗讀者:張魯新
一位和「鋼鐵、凍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如果「眼淚」有反義詞的話,那麼也許就是「張魯新」。
他是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惟一的首席科學家,他是用一生只走「一條路」的人。
「千里青藏一根軌」,這條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是西班牙《先鋒報》眼中「史無前例的工程
」;英國《衛報》評價「這條鐵路正是中國的『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
張魯信這樣一個有淚不輕彈的人,也留下了「生死之淚」,「悔恨之淚」,「圓夢之淚」。紀錄片《西藏的誘惑》給他的命運帶來了怎樣的轉變?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本人罹患癌症後,23年如一日地幫助乳腺癌姐妹走出心裡陰影,幫助她們建立戰勝癌症的信心。
在生活里,生命的脆弱,往往讓我們都拒絕不了眼淚,但如果讓眼淚淹沒了人生,何嘗又不是一種悲哀呢。
張家敏善待每一次傷感,善待每一次堅強,善待每一個雷雨交加的日子,善待每一次秋風掃落葉的凄涼。
她說她要做的,就是昂起自己的頭,不讓眼淚掉下來,然後和她瀟灑的說一聲再見。讓我們期待她「眼淚與水同流」的故事。
朗讀者:陸川
陸川導演在電影上進行了創新,他拍攝了中國電影領域還屬於空白狀態的自然電影,為了拍攝這部自然電影,他經歷了非常難忘的艱辛日子,有著屬於自己的感動。
陸川說:「《可可西里》是拍人的。」他也希望他的讀本能給人帶來希望。
陸川為什麼不想讓他的電影觀眾哭?為什麼要給電影一個冷峻的結尾?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二】
朗讀者斯琴高娃
有爹有娘,就有家。無論走得再遠,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那就是母親。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獻給自己的母親。「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就接茬說:誰想哩,媽想哩!」每字每句都讓斯琴高娃回憶起母親,不禁熱淚肆流,長聲哭泣。此情也感動了
在戲中飾演了很多母親角色,流下過很多眼淚,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有母親的影子。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不輕易落淚,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每次給孩子打電話,從不流眼淚,只是笑,但這笑容中卻飽含著思念的淚水。母親看到斯琴高娃戲中老年妝容時,雖然知道是假的,卻也忍不住流下眼淚。
朗讀者陸川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動物通人性,藏羚羊的跪拜是為了未出世的小藏羚羊。在陸川的朗讀中,我們似看到可可西里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每個神聖卻又脆弱的生命
在《可可西里》的拍攝中,導演
經歷了一次生死,在那次意外中,他失去了一個夥伴,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在電影剪輯時陸川與王中磊產生了分歧,他想要給觀眾們留下的不是眼淚,而是思考。看過太多的生與死,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陸川想要把人類生命的脆弱傳遞給觀眾。
朗讀者丁一舟賴敏
丁一舟和賴敏與三毛一樣,一直在旅途路上。「畢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愛情。」人生路途很遙遠,丁一舟賴敏
在有限的時光,讓生命過得精彩,一路的陪伴,「我愛你」三個字也變得更加有份量。
賴敏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她拓寬了自己生命的廣度。2015年二人從廣西出發,在遼闊的中國版圖上開啟「心形之旅」,見識更多的風景。在布達拉宮前,丁一舟向賴敏求婚,自此牽絆在他們的生命中無法抹去。
朗讀者張家敏
張家敏朗讀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送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們,「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生命給了張家敏和許多患乳腺癌的姐妹們猝不及防的考驗,但她們沒有低下頭,而是昂著頭過燦爛的生活。
張家敏患乳腺癌第一次手術後,她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整整三個小時在浴室里,淚與水同流。除了體膚之痛,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1995年,張家敏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24小時的傾訴熱線。2012年,張家敏與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願服務隊,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
『捌』 朗讀者觀後感500字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准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復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玖』 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點贊。《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董卿則轉型擔任了《朗讀者》的製片人。節目播出後,董卿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朗讀者》首播的成績讓董卿十分興奮,「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制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製作初衷,董卿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2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為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拾』 朗讀者觀後感要寫自己的感受
朗讀者》觀後感2】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