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絕戰電影觀後感

絕戰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25 04:08:12

⑴ 電影絕戰觀後感

史詩級巨作,好看得一B!相信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⑵ 觀看電影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

《大決戰——遼沈戰役》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⑶ 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

[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昨天晚上沒有寫東西,拖到今天中午來寫,淮海戰役又看了三遍,總覺得還是不大明白怎麼回事,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這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太多的後人正想對這次在中國的中原戰場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緊湊,卻又花了大的筆墨來描寫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細節,來突出戰斗的慘烈,指揮員的緊張。相對於勝利的結果來說,戰役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中原戰場是如此大規模的局勢調動對雙方的指揮官來說,都是及其嚴峻的考驗。戰機稍縱即逝,黃伯韜的被圍完全就在於他兩天"種種原因"的磨蹭,沒有架浮橋,讓十萬人馬成了粟裕的盤中美味。這是他做為指揮官的失職。可對於杜聿明來說,失敗的結果是他早就預見到的。他拿著蔣介石措辭嚴厲的親筆手術,無奈,憤恨。蔣介石給他過四十四歲生日,讓蔣經國帶著10萬銀元給杜聿明的母親過生日,軟硬兼施,逼杜聿明帶兵撤出徐州,卻又在中途來了這樣一紙手諭。三條作戰路線,粟裕賭准了杜聿明不會愚蠢到走兩淮,雖然我軍都已經在截獲的國民黨電報裡面得到所謂國防部的建議,讓杜聿明走兩淮,觀後感《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畢竟,杜聿明被蔣介石從徐州調葫蘆島,又從葫蘆島調徐州,他在國民黨的軍官裡面,還是有軍事才能的。但是應了巴達維的那句話"您為什麼不讓那些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年輕將軍們在戰場上作出軍事部署,而要每逢戰事,親自督戰,做做站部署呢?"蔣介石的軍事才能在電影裡面是屢屢被敗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蔣其人身為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的校長,到底會不會打仗,這個,沒有研究過蔣介石的生平,也無從說起,不過,撤出徐州之後的杜聿明收到的蔣介石的一紙措辭嚴厲的手書,就已經預感到他杜聿明的後路就掐斷在了這淮海戰場上了。他滿腹的憤恨,慨嘆說--"不知三軍之權,而統三軍之任,沒到重要關節總是直接干預指揮,唉--完了!完了!照這個手令執行,三個兵團,數十萬將士,眼睜睜的就--"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許是杜聿明被俘後中共給他治病,而後全家在大陸團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對於杜聿明的描述是很豐滿的,從某總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甚至還有專門的他T恤士兵,不想讓自己的士兵凍死餓死,不帶武器投降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鏡頭。而於蔣介石的蹩腳的軍事指揮才能相對應了,還有他的治國方略,太多的事情是從根基上決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註定了不會有什麼扭轉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顯出了他的悲劇色彩,沒有什麼來挽救他的絕望,結束自己的人生,儼然成了他最後的選擇。陳毅元帥曾靜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小推車推出來的",蔣介石打仗的時候忙著平息後方人民的騷亂,而共產黨的部隊這邊,人民群眾傾家盪產也要支援前線,這就是人心。不多說了,總感覺自己是力不從心的,只能就電影說些什麼,再往深了說,恐無法下筆了。〔大決戰系列電影觀後感想淮海戰役〕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⑷ 電影《大決戰》觀後感700

大決戰》觀後感-共兩篇
(之一遼沈戰役)
我們看了影片《大決戰》的第一部。影片向我們展現了四十多年前,國共兩黨空前規模的一次具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決戰的開戰是遼沈戰役。影片通過對南下攻克錦州、黑山阻擊戰、攻克沈陽、營口圍殲衛立煌軍團,表現了林彪、羅榮桓的英勇機智和毛澤東軍事思想我勝利。影片通過一位農民在嫂用漆箱子築戰壕,充分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忠心擁護和熱烈支持。
影片使我們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千辛萬苦,和那時人們為了解放全中國做出的巨大犧牲。我們應當永遠學習這種奉獻精神。
(十一月六日)

大決戰》觀後感
(之二淮海戰役)

著名的淮海戰役,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敵人數最多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軍的六十萬對國民黨的八十萬人。充分的表現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無敵,指揮官的聰明果斷。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狗急跳牆竟殘忍的想用化學武器。最後還被阻止了,這說明蔣介石發動內戰在國民黨內部也是不得人心的。陳毅說淮海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人民群眾為了支援前線,發出了「傾家盪產,支援前線」的口號。
影片《大決戰》使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歷史,使我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教育。
(十一月七日)

⑸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⑹ 絕戰觀後感800字

今日上午,學校組織觀摩了一場電影,它的名字叫——《絕戰》,看後讓人感觸萬千!

《絕戰》一片,以國共兩黨軍隊斗爭為背景,展現了紅軍寧化模範連在黨的領導下,在連長張啟明的率領下,與敵人軍隊鬥智斗勇,屢次取得戰斗勝利的光輝發展歷程。描述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寧化模範連作為長征路上紅軍的後衛部隊,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和由福建閩西子弟為主組成的紅34師渡過湘江,絕命斷後,死守雷公山絕地,以一個連的兵力對抗敵人一個團的追兵,最終鳳凰槃涅的英勇事跡,書寫鐵血忠魂,再現了閩西兒女的赤膽忠心。
《絕戰》是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影片,是以新一代年輕人的角度去描述80年前的真實事件。影片以「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紅34師為了掩護中央主力突圍,擔當後衛與敵人浴血奮戰、鳳凰涅槃的故事;影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隸屬於紅34師的寧化模範連連長張啟明,率領模範連與數十倍的敵軍展開生死搏鬥的場景。

在湘江戰役中,由於敵軍加緊圍剿,形勢嚴峻,紅軍大部隊被迫戰略轉移。在長征途中的湘江一側,模範連接到阻擊敵軍的圍追堵截的任務,由此展開了一場生死絕戰,模範連以幾乎全軍覆沒的偉大犧牲,換來了中央主力紅軍順利渡過湘江。紅34師擔當阻擊任務,他們中沒有逃兵、沒有投敵、甚至連傷員也不願被俘。在絕地雷公山,張連長靈活運用了「戰略戰術」,奇計百出,牽制住敵軍追兵,順利地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慘烈的戰爭背景下,影片也描繪了溫情的一面:張連長因誤會而與護士細妹相識相戀,引發出一系列感人的愛情故事。80多年前,紅軍一無所有,共產黨人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到今天,我們的國家實力強盛,這種成績與我國人民和全黨全軍的建設是分不開的。這種軍人的血性,軍人的剛毅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中國一定更強!

——這是我看《絕戰》後的觀感。

⑺ 決戰中的較量觀後感400字

我昨天還是看了電視,我一回去就發現放在走廊的變壓器,插板上面亮著耀眼的紅光,於是我不假思索就把電源接上了,幸好我有足夠長的插板,輕松就接到了電視上。昨晚電影頻道放映的是《絕秘飛行》,說實話這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我最近看的比較喜歡的是《決戰中的較量》。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出現的神槍手瓦西里。在一次戰役中,周圍都是屍體,一片戰爭的廢墟景象,鏡頭出現瓦西里彈不虛發地射擊德軍,他冷靜沉著的表現讓躲在一旁的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悉數看到,他被瓦西里的精準和精神折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而此時正值蘇軍的關鍵時期,赫魯曉夫親自統率,當他問所有官兵如何能夠制勝時,被問到的官兵回答得都沒有實際意義。站在後面的丹尼洛夫自告奮勇地回答說需要信心。赫魯曉夫也很意外,便問如何能夠有信心,回答是需要英雄人物的事跡和宣傳,而他推薦的人選就是瓦西里。從此瓦西里成為了英雄,無所不能,他的英雄事跡印成報紙四處宣傳,也因此他成為了德軍的目標獵物,德軍派出了他們最頂尖的狙擊手追殺他。

於是兩位頂尖的狙擊手之間上演了追殺。影片通過一個助手的死說明了德國狙擊手的神准和經驗之豐富。和瓦西里同行的有另外兩個同伴,他們約定每遇到跳躍,就輪流第一個先跳,因為第一個先跳的人被打中的機會很小,這給了狙擊手時間,後面的人也就更危險了。當瓦西里和他的同伴要從一個山洞跳過去的時候,瓦西里還是要第一個跳,他的同伴還戲謔地說,這次可是輪到我第一個跳了,於是他先跳,瓦西里緊隨其後,但是他的同伴被擊落到山下,瓦西里躲在山後面看著下面的同胞,氣喘吁吁。

不止一次,他跟宣傳官兵說他幹不了這,對手太厲害了,宣傳官兵卻始終對他的說法不予理睬,只是簡短地說他可以。中間還是出現了多次兩位神槍手之間的較量,都充分證明了德國狙擊手的實力不俗。這期間出現了一個插曲,卻決定了後面的結局。

他們還是每天參戰,每天應對各種戰爭中的出現的問題,炸彈四處亂飛,每個人每天都高度緊張,好像除了戰爭的慘烈看不到其他。有一天,這個男人堆里出現了一個女人,宣傳官兵跟瓦西里說,我把她也調來了。這個女兵也從事宣傳方面的工作,電影鏡頭充分地展露了宣傳官兵對她的喜愛。但是女兵喜歡瓦西里,他們一起聊天,講述自己的過去,女兵告訴瓦西里她的家人慘遭殺害,而德軍的殺害手段尤其令人發指,為了節省子彈,她的媽媽和爸爸也被捆在一起擊落到河裡,永遠地在一起了。講述的音調冷靜得讓人心痛。瓦西里也講述了他小時候跟爺爺一起打獵的故事,讓人倍感意外,如此的神槍手竟是師從爺爺。

⑻ 觀看《大決戰》,並寫一篇觀後感。(別多餘200字哦!O(∩_∩)O)

今天下午在PPlive上看了電影《大決戰之三---平津戰役》,結合讀的《孫子兵法》頗有啟發阿!
第一:《孫子兵法》里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北平的歷史地位太重要了,裡面的歷史建築和大學不容破壞的,和平解放是上上策阿!
《論語》里,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北平的和平解放絕對是盡善盡美矣!
第二:《孫子兵法》里講:「兵者,詭道也。」天津戰役之所以能29個小時解決戰斗,一方面是解放軍兵力是國民黨的3倍,另一方面就是戰術的正確,攔腰斬斷,將敵人分割開來;劉亞樓迷惑了敵軍首領陳長捷,敵軍司令陳將兵的主力在城北布防,而解放軍確是從東西攻擊,北邊僅僅是佯動,呵呵!高手!『兵不厭詐』啊!
第三:體現軍事上的策略:兵貴神速——東北野戰軍沒進行休整就入關;圍而不打——對『新保安』和『張家口』,而等待時機成熟再進攻
第四:解放軍為了占據有利地形,光著腳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渡河,河水淹沒到胸部;還有在攻打天津的時候,由人搭成的浮橋,天氣相當嚴寒;解放軍這種堅強的意志,能戰勝各種困難,佩服

⑼ 求 電影《大決戰》讀後感一篇

《大決戰I——遼沈戰役》觀後感2010-02-21 14:06
為了更好了解祖國的艱苦奮斗史,我在寒假專門觀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I——遼沈戰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塔山阻擊戰。

塔山並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僅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沈戰役在錦州打響了第一槍,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路,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支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國東北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雙方在這里進行了生死搏鬥。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曾在這里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禦作戰。這次戰斗,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鬥打得異常激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沈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斗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的矮了一截,殲滅國民黨軍數千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

錦州攻克之後,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衛立煌逃走後,沈陽的守軍投降,緊接著我軍又攻克了營口。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此戰最終取得勝利。這一戰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主席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沈戰役結束後,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遼沈地區那朵鮮花下沒有為國捐軀的屍骨?花依然開得分外妖嬈。這是以戰士們的血肉為養料所生長起來的啊!這鮮花警示著後人:我們英雄的鮮血不會白流,歷史不會忘記,人們更不會忘記!

⑽ 觀看黨史電影「絕戰」和「四度赤水」的觀後感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閱讀全文

與絕戰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萊塢第一個電影明星 瀏覽:33
印度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98
邵逸夫電影里主角劉永 瀏覽:809
電腦能刷看電影的系統嗎 瀏覽:921
范冰冰演的電影大全 瀏覽:356
美國隊長三電影院看 瀏覽:365
鬼片解說泰國恐怖電影 瀏覽:85
2021上映的驚悚電影有哪些 瀏覽:629
小花仙大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15
邵氏電影尺度大 瀏覽:654
電影鎮魂街第一季真人版 瀏覽:22
印度電影男的是蛇人 瀏覽:897
地球上的星星印度電影漢化版 瀏覽:661
電影3d敢問路在何方 瀏覽:290
給我找一下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18
明天看電影去怎麼回復 瀏覽:587
變形金剛大電影mp4 瀏覽:822
國內沒有引進的好看的動漫電影 瀏覽:621
內地電影在國際會上榜嗎 瀏覽:343
國際市場電影內容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