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電影 【戰馬】 觀後感 500字以上啊
這匹額頭帶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駿馬名字叫Joey,我卻想叫它Joy,它能活下來和它的主人團聚,實在是太好了。戰火浮生,它所經歷過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養大它的農場小夥子Albert,騎著它沖鋒陷陣的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上尉Nicholls,照顧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撿到它、想教它跨欄的法國小姑娘Emilie,剪斷鐵刺網聯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倖存,戰火帶給各國人民的苦難,誰也不比誰受得少,歷盡艱辛傷痛後的重聚,畢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親愛的還在一起,生活就還能繼續,正如璀璨的晚霞與黑暗的長夜過後,總會有拂曉到來。
吸引我看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爾伯格的名頭,也不是參演的演員們,而是難得的一戰題材,和曇花一現的關於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斷。
北薩默塞特義勇騎兵隊是隨英國地方自衛隊(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組建的,最初隸屬於第1西南騎兵旅,總部在巴斯,下轄A、B、C、D四支騎兵中隊,其中A中隊駐巴斯,訓練營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羅、弗洛姆、梅爾斯和羅德。梅爾斯的霍納家族繼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戰爆發之初應募的便是這支騎兵中隊,後來他轉調第18瑪麗女王所屬輕騎兵隊,1917年在康布雷戰役中陣亡。
一戰爆發後NSY擴編為三個團,其中1/1st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線作戰部隊。1914年8月份它隨西南騎兵旅轉移到蘇塞克斯,隨後被命令單獨前往法國,11月3日登陸,13日被編入第3騎兵師第6騎兵旅,1915年5月這個團在伊普爾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軍的進攻中損失慘重,1918年3月離開師部,最初計劃改組為步兵,兩日後改為與萊斯特郡義勇騎兵隊合並組建一個機槍營,最終因為德軍的春季攻勢而擱置,該團仍保留為騎兵團,4月份解編,以中隊為單位並入第6騎兵旅各個營(第1龍騎兵,第3近衛龍騎兵,第10輕騎兵)。影片中出現的這支NSY部隊毫無疑問屬於1/1st NSY。
想必許多女性觀眾是沖著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們兩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軍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劍橋風雲》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們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戰軍官了。這三位難兄難弟在一次對敵營發動的突襲中一死二俘,馬屍與人屍混雜,僵卧戰場的情狀,雖不血腥,卻足以令人思之憫然。尤其是當我聯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傷,1917年在康佈雷的陣亡,也可能是這樣悲壯的沖鋒陷陣時。以前關注的多為一戰中英軍死難者,看《戰馬》這個片段時,第一次認真考慮了俘虜的問題,令人腆顏的是,盡管這是個很明顯的問題,以前忽略它卻是因為覺得戰俘不夠光榮尊嚴之緣故。Waverly被從馬上掀翻下來,Stewart在包圍中將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嚴之處?一戰本來就是消耗人生命的無價值之戰,不值得那麼多青年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戰前動員演講時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還是感動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對於身在泥濘和炮火中的士兵們,要比for the King來得實在得多吧。
反戰主題無處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親Ted原是帝國義勇騎兵隊老兵,參加了第二次布爾戰爭,在南非服役,負過重傷,拿過DCM(優異作戰勛章,和DSO對應,DSO授予委任軍官,DCM授予非委任軍官),但Ted對自己在戰爭中的作為一無驕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團三角旗和勛章,妻子Rose卻暗地裡保存並藏了起來。後來Rose把這些給Albert看。那面猩紅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個符號,隨著Albert的手繫到了變為戰馬的Joy的轡上,然後穿越戰火,落到那對法國爺孫手裡,又在最後回歸了Albert之手。
當Nicholls陣亡後,坐騎Joy被德軍俘獲,它被交給兩個年輕的後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隨著戰局的演變,Michael被調入現役,Gunther害怕年紀太小的Michael會在戰場上死去,他會背棄自己許諾要照顧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騎著Joy截走了Michael,當了逃兵。影片沒有給人安慰的結局,這對兄弟一如我擔憂的那樣,被抓到槍斃了。
然後來到了法國爺孫家裡,孫女的父母死於戰爭,孫女指責爺爺懦弱,而爺爺說,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孫女撿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馬朋友。她訓練Joy,想讓它學會跨欄,可這樣田園式的寧靜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來到的德軍部隊帶走,為了頂替衰頹的小黑,它自願被發配去拉超重型榴彈炮(那是Dicke Bertha?對一戰重炮沒有研究,求指教),從戰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彈的火光照亮了英軍塹壕,塹壕里出現了Albert的臉,原來他也已經從戎,到了法國。時間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場小型塹壕攻防戰正激烈展開。在機槍的掃射前,英軍不斷仆倒,Albert沖鋒到德軍塹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幹掉了德軍機槍手,奪取塹壕的短暫興奮很快被突如其來的毒氣沖散。另一邊,小黑終於因力竭而倒斃行軍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沖右突,最後幾盡瘋狂,在兩軍對峙的疆場上狂奔,不幸陷入鐵刺網的牢籠。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舉白旗暫時休戰,兩個本源是兄弟,卻成為仇敵的年輕人一邊用鐵鉗剪斷Joy身上的鐵刺,一邊用英語流利地交談。大戰中許多英德士兵兼有兩國血統,他們面臨陣營選擇的煎熬,他們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面臨拿起槍屠殺自己手足的悲劇。然而這就是戰爭。
被毒氣薰傷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與面目全非的Joy重逢,當年的誓言,「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要找到你」,猶在耳畔。
雖然不盡完美,有所失望,但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⑵ 誰看過《戰馬》及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喬伊是英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養大的一匹馬。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阿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的生計,無奈將馬賣給軍隊。馬兒在戰場顛沛流離, 受盡艱辛。阿爾伯特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馬,也上了戰場。最後終於在戰爭結束前夕再重逢……
盡管身在戰場,喬伊表現出的勇氣卻鼓舞了見到它的每一個人。因為她總是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內心卻一直惦念著自己的小主人。
這樣的馬,如此堅強。讓我感動,讓我流淚。以致於在逆境中總是不放棄,不氣餒的精神讓我汗顏。馬兒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戰爭是殘酷且不幸的,德軍的殘暴就如同生命的磨難。我們無法迴避,只有敢於面對才能正視自己,打敗對手。就算我們遇到像電影中巨炮那樣沉重的負擔。只要我們堅持,最終也能克服。
戰爭就像魔鬼。可以毀掉城池,卻不能消滅希望。就算我們的果實都被他所掠奪。我們還是要播種的。播種就是我們的希望。
苦難一定會過去。戰爭也有結束的一天。戰爭結束了。但是迎接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生活。還有破敗的廢墟。喬伊作為戰馬要被拍賣。這一刻我的心在滴血。還有什麼比我們做不了自己的主更讓人沮喪的呢?阿爾伯特看到自己的心愛的馬要被拍賣。內心充滿了痛苦。如果說戰爭是魔鬼的暴怒。那生活就是上帝的玩笑!現實生活的不合理永遠不會消失。
但——阿爾伯特開門的那一刻。所有的戰友都向他伸出了援手。盡管經歷了戰爭之後已經沒有多少財富。但隊友的鼓勵讓阿爾伯特又看到了希望。37英鎊。足夠買很多馬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生活有很多意料之中的苦難。但也有始料未及的幸運。命運金幣不可能只有一面!
這部電影讓我流淚。想起幾年前看的那部靈犬萊西。動物的靈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的朋友,夥伴。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人所不具有的光輝。這些光輝一直閃耀在我們身邊。鼓舞我們讓我們行得更遠,飛得更高!
⑶ 戰馬觀後感 800字
《戰馬》,一部奧斯卡六項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為喬伊的馬為線索,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
劇中的喬伊這匹馬,頭頂有一塊白色的胎記,棕色的馬鬃,穿著四隻白色的「襪子」,樣貌比起劇中的另一隻小黑馬,它真是稍遜一籌。可當電影結束我發現,我錯了,這匹馬是最美麗的!
它有堅強的意志。喬伊是一批適合戰斗的馬,而對於耕地是一竅不通。但命運是殘忍的,喬伊若不耕地,它就要被賣掉,而且主人家將面臨破產,但這是喬伊的主人所不能容忍的。終於,一個下雨天,在主人家的孩子的努力下,喬伊做到了,雖然有受傷,但它沒有退縮,它只知道耕地才會保住自己保住主人。這種任勞任怨不畏艱難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的,因此,此刻的喬伊是最美麗的。
它美在心靈。喬伊和劇中的黑馬可謂命運多舛,它們都是因為戰爭被軍隊徵用走到了一起,它們在戰爭中相互競賽又相互照應,建立深厚的友誼,馬,在英國手上就是尊貴坐騎,而到德國人手上就只能用來作苦力。當英國人戰敗,兩匹馬被德國人俘虜,該死的德國法西斯,竟然用馬來拉大炮。當馬累趴下了,不能負重時,德國人就直接槍殺它,太殘忍了!死去了一匹馬,意味著又有一匹馬要來頂替它。司令員看準了那俊美強壯,但此時已經受傷的黑馬已無力去承擔這艱苦的勞動,面臨它的只有被槍殺。而此刻的喬伊站了出來,頂替了黑馬也保全了黑馬的生命。這是一種馬與馬之間的友情,同時也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淡漠,此刻的喬伊是最美麗的。
英德開戰了,戰爭本是人類的較量,馬是無辜的,當喬伊的摯友——黑馬因戰爭死去,喬伊獨自在戰場上飛奔,此刻它只有一個願望:回家。它不惜被鐵絲網一層層的纏繞,直到最後被無情的鐵絲網緊緊的裹著無法動彈,當英德兩國派出戰士解救它時它依然想爬起來繼續前進。喬伊渴望和平,渴望家人在一起生活。結局是美好的,夕陽下喬伊和主人的剪影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回到了開始的地方,「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要找到你」。此刻的喬伊是最美麗的。
⑷ 戰馬電影觀後感
《戰馬》的影像極為優美,那一望無際的平原山丘,夕陽西下的昏黃美景,直讓我想起《亂世佳人》或《遠離家園》這類老派史詩作品。
影片大量剪輯劇中人物直視遠方的堅定眼神,亦有老電影風情,一種面對亂世仍保有樂觀與正面的積極態度;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為本片譜寫的樂章,磅礴與抒情兼具,有效渲染觀眾情緒。
不知是否刻意而為,《戰馬》的配樂聽來古味昂然。一曲曲幾無間斷的樂章,雖能帶動情緒,有時又覺配樂過於搶戲,甚至比影像本身還更煽情。
《戰馬》不單講反戰,更泛指遭鉗制的生活。艾爾伯特父親之所以買下喬伊,並非相信這匹馬可以為其生活帶來更多利潤,而是為跟地主老闆慪氣,證明自己有能力對抗階級差異,帶有不服輸的逞強;不願低頭的傲氣,可說是《戰馬》的重要精神。
桀傲難馴的喬伊、相信一切定有轉機的艾爾伯特、一名帶著弟弟逃亡的德國士兵、意外拯救喬伊的荷蘭祖孫皆是如此。
他們在面對迫害之時,都不放棄希望,相信只要努力必有收獲,必能獲得新契機。《戰馬》帶有老派樂觀與積極態度,因為片中不同支線的角色,無論處境如何艱困,都不放棄理想與希望,這份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的信念,還挺迷人。
⑸ 戰馬的讀後感 400字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剛剛上映的美國電影《戰馬》。
這是一部帶有文藝史詩風格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神奇的戰馬傳奇的經歷。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表現了作品的反戰主題。
影片從童話般的田園景緻,色彩飽滿的青山綠草、紅瓦磚牆美景中展開。在那青山,平原,藍天,綠樹,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平原上,小馬駒喬伊安靜詳和地出生了。剛一出生,人們就驚嘆於它的美麗。棕色的皮毛,四隻腳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隻白色的襪子,額頭上還有一個白色的胎記。稍稍長大的它,就被迫離開了母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賣。終於,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騎兵以30幣買下。接下來,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景為我們了展現了這匹英勇神奇的戰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傳奇故事。
場景一:雨中犁地。為了買下這匹健美的小馬駒,艾伯特一家已經傾家盪產,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輕不堪重負的喬伊不得不在滿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和受傷之後,喬伊和它的主人始終不放棄,不退縮,堅定著信念,終於在一場來之兇狠的大暴雨中,喬伊和主人犁開了地,大地裂開了口子,像快樂的開出了花兒一樣。喬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們紛紛來向他們祝賀。喬伊和艾伯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農場。使他們一家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美麗的平原上。
場景二:生離死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痛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人與動物之間也不例外。小馬駒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戰爭來臨了。艾伯特的父親迫於生計不得已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巔沛流離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動物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憤怒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無奈戰爭殘酷地奪去著人們喜愛的一切 。
場景三:戰火狂奔。在戰爭中喬伊先後換了多個主人。在巔沛流離中飽經磨難。先是買走它的英國軍官,後來是逃跑的德國小兵,再後來是美麗的法國小女孩,後來又是德國士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戰爭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們都極愛沒有反抗能力的戰馬喬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碩的黑馬。但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喬伊真正的主人是撫養它長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終於在一次逃身的機會中,喬伊瘋了一般狂奔而去。在兩軍戰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鐵絲網,威武的頭顱高高昂起,美麗的鬃毛隨風飛揚,健碩的馬蹄奮力抬起,彷彿神附於了它無窮的力量,簡直成了一匹所向無敵的神馬。因為在它的心裡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邊。但最終還是被一道道堅硬的鐵絲網絆住了身體無法動彈。至此,讓人不能不唏噓於戰爭的殘酷,戰爭帶給人們以及動物們的無邊痛苦。
場景四:雪中相認。被鐵絲網束縛住的喬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國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國士兵相救。是的,在戰爭中,因為一匹戰馬,敵人成了朋友。可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戰爭,他們本可以作朋友,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喬伊獲救,被帶回艾伯特所在的軍營。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已經參軍。此時的艾伯特在戰火中已被毒氣傷了眼睛,雙目失明。所幸喬伊獲救,被帶到了艾伯特所在的軍宮。在醫療條件緊缺的情況下,軍醫決定處死喬伊。正在這時,艾伯特吹出了一聲口哨。那是艾伯特從前訓練喬伊時吹的口哨,喬伊再熟悉不過了。那聲口哨在無情的戰地軍宮里顯得那樣動聽。雪紛紛揚揚,喬伊抬起了頭,凝神細聽。彷彿失散多年的孩子聽到了母親的呼喚。人們都停止了動作,讓開了一條路,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喬伊聽到了主人的呼喚,向主人奔去。
場景五:完美團聚。喬伊找到了主人。但因為當時英國軍隊規定,艾伯特的戰馬得拍賣。影片的最後,仍是以拍賣結束,與開頭呼應。在祥和的夕陽里,遠遠一個黑點,那是艾伯特和喬伊回歸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翹首盼望,發絲在夕陽中飛舞,目光中星光點點。最終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故事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
⑹ 戰馬讀後感怎麼寫
在寫《戰馬》的讀後感時可以從的主要想表達的情感入手,抓住內在和外在敘述,在敘述的同時加入自己的評論和觀點,語言要簡潔明了,還要條理清晰。
正文:
這是一部很出色的著作,主人公是一匹馬,叫喬伊。這本書的作者邁克爾·莫波格把第三人稱轉換成第一人稱,把馬的心理刻畫出來,文章寫得惟妙惟肖,生動有趣。
故事講了這匹馬被一個農場主買下了,這個農場主的兒子十分喜歡這匹馬,跟這匹馬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起名為喬伊。雖然他們關系好,但是他們家裡缺錢,終於馬被賣掉了。
喬伊的生活在部隊里,在訓練過程中出類拔萃,再一次戰斗中,尼克爾斯上尉出鋒時死了,喬伊替他完成了任務。在另一次戰斗中喬伊和另一匹馬中了計被敵人捉了起來,但被敵人當成了傷員,它們又開始干農活了,不到一年,在德軍威脅下又變成了運輔車,日子很不好。
後來他們又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終於又會到了它的主人身邊,過著快樂的日子。
通過讀《戰馬》,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命運一半在自己手裡,一半在上帝手裡,勇敢頑強的往往會從上帝手裡拿走屬於自己的一半,而膽小懦弱的人從而會失去信心,把自己的一半白白送給上帝,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勇敢頑強的人。
⑺ 戰馬電影觀後感六百字
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馬,remarkable是電影里的台詞,出自我最喜歡的一場戲——Joey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走出戰壕,幫它脫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嚴面前,戰爭頓時變得毫無意義。最棒的是那個德軍對身後的戰友們喊了一句,「我還需要一把剪刀」。然後戰壕後立刻扔出了五六把來,落在水坑裡,讓人忍俊不禁,又感動不已。
其實在《戰馬》的初始場景中並沒有戰火,而是著力表現了20世紀早期英國農村生活的那種傷感調調。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農夫Ted在拍賣會上高價買回了一匹精裝的純種駿馬,他的兒子為它起名Joey並訓練它犁地(為什麼英國犁地是用馬而不是牛?)。在滿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圍中,加上一隻脾氣不好的鵝,電影其實還有一點偏娛樂化的風格。金色陽光下的田園的風光和John williams洗練的音樂,讓電影表現的既鄉土又宏大。但田園風光的背後也有戰爭的記憶——Ted曾經在南非和波爾人(土著,殖民)戰斗過,並因此獲得了皇室的勛章。只是他厭惡戰爭的罪惡,將錦旗和勛章以及過去的經歷都丟棄在歲月的垃圾桶里,並每天依靠酗酒來忘記過去。《戰馬》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反戰情緒,並植根在國家的記憶之上。
不過電影並沒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鄉村風光之中,還是很快的進入了戰爭。Joey被「徵召」入伍,橫穿英吉利海峽、佛蘭德斯和法國,在英德雙方的軍隊中,經歷噩夢。和大部分戰爭片中的反戰宣言一樣,「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戰爭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戰馬》中也有對戰爭最真實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電影里重復,不言自明。
對於《戰馬》,美國影評人A. O. Scott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標題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res(《被踐踏的純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約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對人類戰爭持一種否定的態度,但後半部分卻又對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抱有一份能夠和諧統一的希望,正如斯皮爾伯格以往的大多數影片一樣。
簡單的回顧一下斯皮爾伯格的銀幕作品不難發現,他的電影有著一貫的主題。看看他都對觀眾說過些什麼?鯊魚、馬、外星人、恐龍、人工智慧……盡管斯皮爾伯格和編劇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讓《戰馬》陷入到重復之中,並在故事的結構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創新之舉,比如以一匹馬的戰火浮生來表現戰爭對戰爭雙方的摧殘,也使得馬匹沒有成為戲劇的傀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輕易的找出《戰馬》的主題——對人類和非人類之間關系的迷戀和焦慮。
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里,有時候人類與非人類的界限很難劃清:人工智慧和ET常常表現的和人類沒有區別。但另外一些時候,如《勇者無畏》和《辛德勒名單》中,自私的人類又處於被否定的地位。有時候人類被威脅,有時候人類被安慰,但電影總是不忘探究一種存在主義的神秘命題:我們是誰?而斯皮爾伯格的答案總是很明確,人性總有缺陷,但不至於喪失希望。他往往嘗試著樂觀,所以在電影的結尾,我們總是能收獲救贖的力量——《戰馬》結尾主人公牽著馬在夕陽的余輝下回到家中,交還父親榮耀的錦旗就是最好的例證。
⑻ 戰馬的觀後感
1、對馬的關照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核心是愛。
2、內心的堅持,不放棄、不拋棄。
3、對戰爭的控訴,摧殘人性。
4、對國內電影的反思,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認識問題,在國外看來,連一匹馬的生命都應當尊重,受到英雄般的榮耀。而在國內某些大碗導演看來,連人的命都要分出三六九等,妓女應該替學生去頂命。
⑼ 戰馬觀後感。
《戰馬》——人性光輝的閃耀 戰馬》——人性光輝的閃耀 在農場長大的喬伊,與疼愛他的男孩艾伯特一起勞作、遊玩、成 長,二者之間建立了相知相惜、如親人一般的深厚情誼。但隨著第一 次世界大戰爆發,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家計,只好將喬伊賣給了騎 兵隊,而喬伊隨著騎兵隊遷徙,前往法國進入戰區,為前線運送軍火 物資。 在這段顛沛流離的過程中, 喬伊更換了多個主人, 從英國上尉, 到德國士兵,再到法國農民,他見識到戰爭的丑惡,同時人性的光明 一面也成為支撐它努力存活下去的力量。然而,最終歷經坎坷又終於 回到了男孩的身邊。 導演始終以馬的視角出發, 讓馬兒的經歷夾裹著人物的境遇一起 前行和發展, 所以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一匹不知疲倦而又勇敢堅毅的戰 馬,更讓觀眾看到了人類對於非人種的惻隱和憐惜之情,更讓一個個 走入它世界的人的生活和命運都有了質的變化, 而不論這變化是好是 壞,都在一匹馬的見證之下完成。正如每一個走入我們人生中的每一 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是他們的驛站,他們一直都在不停地奔走著尋找 下一個目標,奔跑著抵達下一個不知道的驛站,我們很多時候也只是 他人人生中的一片風景和一所驛站罷了。 最讓人潸然淚下的要數男孩對於找尋愛馬的堅持和對其信守承 諾的誓言的表達。此外,軍官對於阿爾伯特的承諾,德軍中兄弟間肝 膽相照的承諾,爺爺對女孩的承諾,以及拯救馬兒後英軍對於德軍的 承諾,最後又以男孩兒失而復得的承諾作結。整部電影貌似在和觀者 玩一個真情兜圈游戲。這樣的處理細碎而但卻不造作,細化但卻不斷 強化,感動隨時都有可能會爆發了。 岔開話題,說下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我相信看了電影的人,對 於電影中那匹神駿的戰馬一定也喜愛有加,它高大雄健,漂亮非凡, 而且速度奇快,聰明異常,男孩親眼見證了它的誕生,機緣巧合的情 況下又得到了他,對於他那貧瘠的生活而言,這匹馬意味著夢想,意 味著生活的樂趣,而且這匹馬也通曉人性,稍加訓練便理解了小主人 的意思,任勞任怨,尤其是犁地的那一節,更加表現出人與馬的高度 的默契和和諧,這其中盪漾的情感,無論是對於人和馬,都是非常的 真摯的,因此,我相信,千里尋馬,是這個男孩最直接的感情釋放。 很多時候,人與動物都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其中滋味,無法盡言。 影片的獨到之處在於極具考究的攝影和氣勢磅礴而又催人淚下 的配樂。攝影上,時而勾勒濃情的暮色,時而刻畫雅淡的田園農庄。 尤其在最後的結尾處,遼遠蒼茫的山嶺上,烈焰般熾熱的夕陽用一片 通透的橘紅塑造的油畫般的溫情畫作, 戰馬的靈性和坎坷的經歷也在 此刻有了恢弘的滄桑感,而男孩兒與家人的相擁則更具溫情感。至於 音樂,激昂的配樂是戰馬賓士咆哮地穿越戰壕的勇敢和堅強;舒緩而 又平淡的輕吟則是戰馬和男孩兒闊別相聚的感動。
⑽ 電影《戰馬》觀後感 200字以上
《戰馬》這部電影獲奧斯卡金像獎六項提名,包括年度最佳影片。 《戰馬》寫的是一匹棕色馬的感情故事,棕色的馬有一個伴,是一匹黑色的馬,有一次,黑色的馬腿受了傷,可德國人還要讓它拉大炮,棕色的馬一躍而上,幫黑色的馬拉,每匹馬都累得氣喘呼呼,大炮拉了上去,可最終黑色的馬死了,棕色的馬就在跟前依偎著。我差點哭了。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友誼是最重要,如果沒有友誼,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大家有友誼,能團結,那地球將變得更美好! 希望你能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