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菲的世界 電影觀後感
感受《蘇菲的世界》
我曾經看過一部叫《蘇菲的世界》的電影,就是這部電影,改變了我的世界。會改變我的一生。
這是根據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主要是講哲學和歐洲史的。書的主人公就是名叫蘇菲的16歲女孩和一位神秘的哲學家。一天下午,蘇菲放學後發現自家的郵箱里有一個大信封,上面只寫著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還以為這只是個惡作劇。但她的思維不知不覺地關注起這個問題了,它思考著我到底是誰,換言之,人類和相之而來的文明是怎樣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呢/那麼世界又是怎麼出現的呢。他發現這是一個極深奧而又嚴肅的問題,是的,這很嚴肅,人們在這個世界上來來去去,應該知道這一切的真相
事實上當我和蘇菲一起讀到那封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哲學和歷史的旅行。或者說,我們已經在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和《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似乎就是那樣一部充滿邏輯懸念的懸念小說。從蘇菲受到那封信開始,以後每天蘇菲放學回家都會收到一封信。在信中她的哲學老師開始了她的哲學課。闡述了從巴爾干半島上的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上帝在歐洲確立了神聖的地位——即中世紀的開始。在這段時間內,我和索菲都認識了蘇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廣場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別人討論關於時間存在的形勢和她存在的意義這之類的哲學問題。還有他的學生伯拉圖是怎樣構想烏托邦和唯心主義理論。知道了中世紀初的偉大哲學家史諾賓沙是怎樣將哲學和基督教義以及《聖經》新約和舊約中所有觀點結合起來的。在歷史方面,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愛琴海孕育出的希臘文明是如此的令人驚嘆,那裡所有的思想互相碰撞,詭辯學派、唯心學派等諸多學派互相辯論。在雅典,世界上的第一個議會誕生了,幾千年前的產物,至今仍是主宰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人類的理性與思維第一次以知識為載體向外輸出,輸向人類自己、輸向自然、輸向萬物。你看,今天人類不正是用我們所獨有的思想去對自然對其他生物施發號令嗎?我從雅典衛城裡看到了人類正在成長、人類的理性、知識、思想、這些都比他們都祖先有了更大的提高。從希臘半島那兒傳來了人類正揮起思想這把巨斧,改造起世界來的聲音。巨斧敲打時發出的火花,那正是思想碰撞發出的火花。人類開始走上成為萬物統治者的道路,因為人類擁有的是其他生物所沒有的——智慧。
思想在進步、人來在成長,時代更在發展。終於,人類社會走進了封建時代。歐洲也開始了中世紀。在歐洲,人們開始把自己的思維與上帝聯系起來,他們認為智慧包括大自然都來自上帝的創造。人們開始了極端的宗教狂熱。那時,人類對自己對自然的看法和希臘時期截然不同。他們認為人類本身是卑賤的,所有的熱愛和敬仰都給了上帝和那些大主教、修道士們。這個時期的哲學問題幾乎都與宗教有關。中世紀的歐洲特點就是戰亂紛飛,當時來自北方的日耳曼和南方的法蘭克人、英格蘭人在北歐爭奪土地,南方的西班牙人和羅馬帝國在像阿拉伯人宣戰。最後爆發了十字軍東征和英法百年戰爭。總之一切的沖突都與宗教有關。
當那位哲學老師講到中世紀的末期,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時,那位神秘的哲學老師終於露面了。他穿著一身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衣服,帶著蘇菲穿梭時空,來到了16世紀的歐洲。因為接下來,蘇菲要了解歷史上最精彩、最偉大的一個時期:文藝復興。蘇菲在16世紀的巴黎遇到了來此講學的莎士比亞、還有蒙田、黑格爾等哲學家。那個時期,隨著地理大發現把人類所認識的疆域大大擴大,人們開始認識到上帝是不存在的。於是大批的學者開始回到唯物主義認知的方式上,重新研究希臘的文明。因此從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這段時期稱為文藝復興。牛頓、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類未知的東西。特別是人類了解了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開始懷疑教會的權威。這時,人類重新審視了自己、自然和上帝。人類對自己又重新樹立了自信,那個時期,整個歐洲都沉醉在科學和探索精神中。兩個人走一塊兒,不再問候:「上帝保佑你。」而是諸如:「是慣性在決定地球繞太陽轉的軌道是圓的。」這之類的話。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教誨,隨之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這就為歐洲的崛起准備了條件,正是在這時,歐洲開始超過了中國、埃及和印度。歐洲也開始了殖民主義。
讀完文藝復興這一章後,蘇菲和我對世界的看法已經有點清晰了。接下來是18世紀開始,歐洲的黃金時期。君主封建制被資本主義制度所取代,新問題也出現了,但解決問題的哲學家也出現了:馬克思創建了他的共產主義哲學。他客觀的審視著、評價著資本主義。他的理論影響了歐洲的東方——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建立起來了。這對以後的影響是巨大的。
蘇菲的哲學課講到這已經都結束了。她和她的老師只不過是一位挪威少校為他女兒所寫的小說里的人物。但是他們卻有了自己的思維,他們和人類一樣了。最後蘇菲和她的老師,終於逃脫了少校的控制,並沒有隨著少校寫完小說而結束。他們仍在這個世界上,看著這個世界的變化,繼續他們的哲學課。
此時我重新思考起那兩個問題。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想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正如歐洲的歷史一樣,人類和世界都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世界隨著人類進步,人類也隨著世界而改變。文明從無到有到發達,這是一段重要而又曲折的旅程。我發現,我已經開始用另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去認識所發生的一切。我的哲學課也會和蘇菲一樣,會繼續下去,在生活中,在思維、人類和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繼續下去。
Ⅱ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00字
哲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實在是一門高深玄虛的學科,可望而不可及。當我了解到大學里還有哲學這門專業時,我真的無法想像。哲學家每天都在干什麼?哲學又是什麼?世界為什麼需要哲學?哲學與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
《蘇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這一系列問題。這是一本充滿文學意味的哲學書。以一個將要過15歲生日的女孩蘇菲展開,在15歲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個哲學老師艾伯特說是要給她上哲學課。作者巧妙地將哲學的硬知識塞進了一本小說里。書中處處設置懸念,以一種偵探懸疑的風格延續著整個故事,讓讀者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直到知道真相為止。
全書有二分之一的內容在傳遞著硬知識,讀者不得不跟著蘇菲上了一遍哲學史。蘇菲收到的頭幾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誰?」「世界從哪來?」這樣的問題。相信大部分讀者和蘇菲一樣,被這些個問題問住了。我是誰?世界又從哪來?自打出生就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作者一上來就巧妙地抓住了讀者的心,由這幾個問題展開,哲學老師艾伯特從蘇格拉底講到達爾文,從古代雅典講到講到啟蒙運動......哲學的種種在我們面前平鋪開來,一覽無遺。
不過如果光講哲學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主人公蘇菲本身就在探索著真理。相比於那些硬知識,我更關注主線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種懸疑的氣氛。蘇菲收到的不僅僅是哲學老師艾伯特的信,還收到一位海軍軍官送給自己女兒席德的生日祝福。一開始僅僅是收到信,之後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身邊的人時不時就會冒出來一句送給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後蘇菲與艾伯特探索了一切,發現了真相,雖然是如此光怪陸離,難以想像。 蘇菲在15歲生日時了解到了這個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軍軍官。自己不過是他書中的人物,用來給將要15歲的女兒席德上哲學課的,蘇菲的世界是他想怎麼支配就怎麼支配的。可是蘇菲接受了真相,這點讓我感慨許多。蘇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裡安靜的生活,但她卻堅持與艾伯特從書中的世界裡出來,背離了家庭和友人,堅定地去探索真實的世界。這就很像哲學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魯諾,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堅定地支持著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時必定會有犧牲。還有個比較可愛的情節,來到席德世界的蘇菲,看到了書架上放著的一本《蘇菲的世界》。兩個世界,蘇菲的和席德的,在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個細節,哲學老師艾伯特曾說過:「說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書里......」看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作者在匿笑。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叫蘇菲的世界卻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蘇菲勇於探索,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意識到自己不真實,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實。艾伯特上哲學課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上帝」這個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動物,再其次是人類,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則是上帝......天使無法像上帝那樣永遠存在......」如此種種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對於蘇菲來說,席德的爸爸就是她們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蘇菲最後進入了上帝所處的世界,發現上帝的世界與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並作出假設: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這不免讓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主人公楚門發現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電視節目,於是堅持著逃出了這個虛幻美好的世界,並拒絕了上帝(即是導演)的給他安逸生活的請求,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真實世界。楚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蘇菲亦是不幸也是幸運的。這些情節的設置無疑是含蓄地表達了上帝並不是最高存在,沒有什麼絕對權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書的末尾,蘇菲來到了書以外的世界,只是作為一種思想精神的意識形態的存在。苦於無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蘇菲做出了大膽的舉動,她解開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種程度上干預了她上帝所在的那個世界。我想,這或許是作者的某種假設。因為艾伯特的哲學課上曾經說過:「笛卡爾宣稱宇宙間共有兩種不同形態的真實世界(或稱實體),一種實體稱為思想或靈魂,另一種則稱為擴延,或稱物質......思想和擴延雖然都來自於上帝,但彼此卻沒有任何接觸。思想不受物質的影響,物質的變化也不受思想的影響。」而這個情節的設置或許說思想可能會影響物質?恕我才疏學淺,理解可能有偏差。但這也有可能,畢竟真理會變。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師說的:「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永遠不能放棄。」我們也絕不能停止探索。
畢竟哲學離我們不是那麼遠,也不是那麼高深。真理亦是。
Ⅲ 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後感 400字左右
電影《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這部電影在於告訴我們: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獲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一封神秘陌生人的來信使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的思考。而當我們和蘇菲一起讀到那封信的時候,也應該開始了哲學和歷史的旅行了吧?我們可以和索菲一起認識了蘇格拉底、伯拉圖、史諾賓沙……,一起走近了中世紀的歐洲戰場、16世紀的文藝復興。 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在我們的這個世界裡,假如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能給予我們智慧。 我存在嗎?還是我只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你是否問過自己這樣似乎簡單但亦深奧的問題?而這部電影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看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和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就如蘇菲在書中也反復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在這里?而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裡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思,故我在。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想我們從看完後已經知道答案了。正如歐洲的歷史一樣,人類和世界都是這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世界隨著人類進步,人類也隨著世界而改變。文明從無到有到發達,這是一段重要而又曲折的旅程。人類善於思考的能力與生活能力一樣不可或缺。如果不會思考,那麼蘇菲能在神秘世界裡因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人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社會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而加快發展嗎?我們應該用另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去認識所發生的一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在大千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是探險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盞明燈,它不示意你走向哪裡,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什麼,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索……哲學只是過程,哲學沒有結果。在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哲學家,但每個人都有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不放棄的思考精神。 《蘇菲的世界》讓我們受益匪淺,是一部值得我們觀看到電影。它使我們明白,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是永遠也解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繼續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么?
Ⅳ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00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麼,《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在我13歲的時候我買下了這本書,沒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說它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彷彿是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隻「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准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並不確定我會知道什麼,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麼,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裡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裡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呵!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Ⅳ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6�1
品《蘇菲的世界》
首先,在這里要誠實的說明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據原著拍成的電影是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細膩與電影的真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最初接到這本書,大致掃了一眼,「恩,是關於哲學的。」心裡想著:「關於哲學的書籍肯定是枯燥無味的脫離現實的一些大道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誤。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哲學的世界.
蘇菲,一個14歲的小女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啟齒的問題引領著她在哲學的世界裡探索。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她的導師——艾伯特。憑借著神秘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兩人游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啟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 內容有系統的、紀年體般的展開,涵蓋著各種哲學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們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一同重溫西方哲學史,人類文明史。
文中的兩對人物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現,似真實又似虛幻。如同一部偵探片處處暗藏玄機,引人入勝。
「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誠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蘇菲的執著,勇敢,善於思考無時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蘇菲也一點點成長。到最後,電影中的小蘇菲說:「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親,我們比他們長壽,他們只是人類。而我們,我們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們會永遠生存下去。」艾伯特驚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圖?蘇菲,你成為了正真的哲學家。」是的,我們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百年後我們的形體會灰飛煙滅,百年後或許沒有人會想起我們。但是我們所留下的偉大的思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後人們證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整個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們站在兔毛的頂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個世界。每一個哲學家並不是精通萬事萬物,他們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而我們,只需腳踏實地的把目前該做的學慣用心做好,長大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作為,這就足矣。
沒有看完整本書,我感到很遺憾。但為了完成作業而看書,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個時間,靜靜的坐下來,翻開手中這本書,細細的品味,從中挖掘出生命的價值。
湖北省十堰一中
高二(5)班
聶文章
2009-02-03
Ⅵ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馬兒為什麼叫馬,何為馬,在沒讀著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是某一時間,爸爸媽媽拿著一張圖片或是我偶然間從電視上見到這種東西,爸媽對我說,那是馬兒,我從此就認識那是馬了吧,每天總會見到許多人,許多事,我卻從未提出一句:為什麼?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著,對魔術師的秘密毫無興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順著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著,想探究魔術師的秘密。我們比哲人們缺少的只是一顆好奇心,一顆智慧的頭腦。
哲學家們不停的爬著,同時也不停的呼喚著沉睡的人們,他的呼喚只能喚醒少數有頭腦的人,而贏得大多數人的厭惡,蘇格拉底最總最終將生命獻於哲學服毒自盡,耶穌亦如此。我佩服他們的勇氣於精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德謨特里克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僅靠好奇與思索提出原子理論,柏拉圖的兩個世界論,亞里士多德的黃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兩千年,中世紀,浪漫主義。慢慢我陷入整個歐洲哲學史,開始時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來越發現,其實哲學離生活並不遠,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風土人情,但思想是沒有限制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互通的。蘇菲最終只是希德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我們又是誰呢,蘇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也喚醒我們生活的智慧。十三歲第一次讀蘇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會收獲更多。
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怎麼寫
這是一本稍顯厚重的書,當我翻看它時,便充滿了幻想與期待。我將要開始我的哲學課程。《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他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以及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哲學我以前從未涉足,總以為它深不可測,難以理會,當我開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隨這個玄妙的故事開始變化和深入。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就像和我一樣的女孩,每當我思考,就宛如進入了蘇菲的世界,哲學的世界。這是一本最易懂的哲學啟蒙書,但我真正的進入它卻廢了不少的周折。我開始用哲學的眼光審視世界,發現身邊的哲學無處不在。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整個世界哲學史上最難懂的人,也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重大的人蘇格拉德的話。盡管我還不曾真正了解他,但他卻交會了我一個關於人生的命題的答案,不,准確的說,並不是他教會我的,而是我埋藏在內心深處靈魂頓悟了這個道理。但我知道的還遠遠不夠透徹和准確(哲學並不是花和草,魚和水的道理,而是透過現象來挖掘其中的本質)。
蘇格拉底常說,他談話的藝術就像產婆給別人接生一樣。產婆本生並不是生孩子的人,他只是幫被人接生而已。所以,真正的知識來源於內心,並不是別人傳授於你。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真正擁有智慧。這么說來,老師的工作就如同產婆,而我們真正學到的知識就源於我們的思考和認識。如同做數學題,往往是我們牢記的就是我們曾經鑽研解答出來的,而老師講解的卻容易忘記。
我思考的最多也是最急於找到答案的問題有關於幸福。幸福太抽象,我無法定義它,但我們每個人追求的就是這個有時遙不可及,有時有唾手可得的東西。怎麼才能的得到幸福,這就是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依我看來,每個人都能在自己適宜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這就是幸福了。這讓我聯繫到我們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共產主義。我們最終達到的不就是這樣的幸福嗎?但這樣說來,確實有點使人惘然。我們如今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何時能達到終點是一個未知數,我們甚至還無法看到幸福的曙光。但是茹毛飲血的我們的祖先,也曾圍在篝火旁快樂的唱著,跳著,誰敢說他們感覺不到幸福呢?
的卻,有太多東西無法用它來解釋。因為逆境中有人微笑前行,災難中有人滿懷希望,風雨中向日葵依舊等待太陽的出現。著這就讓我覺得,幸福並不依靠於那些過眼雲煙,那些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事實上,我們什麼都不曾擁有,只不過暫時得到了就認為是我們的東西而已),就像財富,權勢,甚至健康,親情。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心。突然想起一個故事,一位貧窮年老的農夫,被人用繩子綁著丟在土坑裡,不得動彈,他在掙扎之後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睡在了王妃的床上,舒適愜意,他看著金碧輝煌的宮殿,他然想起了剛才的事,他心裡想著,剛才一定是做的夢,被人綁著。當農夫醒來時,他發現自己躺在冰冷黑暗的深淵之中,才幡然醒悟,原來剛才才是夢境。突然使我想起了「庄生小夢迷蝴蝶」的故事,人生如夢。可謂「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哲學的世界,有太多奧妙等待我們去探尋。每一次的發現便是一次人生的頓悟
Ⅷ 跪求《蘇菲的世界》的觀後感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Ⅸ 求《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
這部電影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後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