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後會無期》
我認為《後會無期》是一部公路電影,在路上,看到的不止是成長的故事,還有很多的父子情、兄弟情、友情、愛情還有對家鄉的熱愛。
更像是一篇散文,而非小說。語句精煉,幾乎三言一金句兩語一結論。痞氣又不失文藝,全場笑聲不斷,習慣了韓寒文章的看起來簡直過癮,但對韓寒風格不熟的就會想,怎麼那麼突兀,袁泉這一句「喜歡就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很文藝,但為何來的一點鋪墊都沒有?賈樟柯的「小孩才問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很有哲理,但為什麼?這對白,莫非韓寒一時間王家衛附體了?韓寒曾說,電影就是好好講一個故事(類似意思,不記得了),雖然《後會無期》的敘事高過國產片水平線幾十個《小時代》,但想要成就真正的好作品,還是要剋制。
『貳』 如何評價《後會無期》在豆瓣的兩極分化
對於喜歡該片的人說「真文藝夠幽默夠犀利」,不喜歡的人說「全片無高潮,就剩韓寒的一點小機靈」。
影片最大問題是故事的鬆散、隨意、缺乏邏輯性和內在張力。跟韓寒的小說一個德性,都是情緒渲染重,但是沒什麼主心骨。劇情幾乎為零,幽默金句串全場,小說里對現實和社會的諷刺在電影里少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的一點看法。所以對《後會無期》的批判也不是沒有道理。
《後會無期》里有大量駕車行駛在路上的戲份,但韓寒決定全片不採用漂移等炫技場面,不過常常在拍攝結束後,韓寒便把馮紹峰從車里拽出來,自己鑽進去來個漂移或者甩尾解解癮。
『叄』 《後會無期》 為什麼豆瓣電影評分都是剛上映時最高
一種是電影導演或演員很受歡迎,比如韓寒的《後會無期》,電影剛上沒多久我去看豆瓣評分有8.5分,後來隨著評論兩極化分數逐漸降到了7.2分。
一種是有招黑的演員,比如《綉春刀》里的劉詩詩,電影剛上映時很多人刷低分,導致評分只有6分多。不過這電影質量有目共睹,所以分數也逐漸增加,最後到了7.5分後才慢慢止住。
『肆』 《後會無期》這部電影講的到底是什麼,你有看懂嗎
說起《後會無期》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韓寒導演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吧。這部影片在拍攝的時候還是投入了比較多的精力物力拍攝的電影。在豆瓣評分的時候也算低,達到了7.1分。其實影片中的故事講述得相對比較簡單,虛構的是在中國最東邊的一個小島,名為「東極島。」
這可能還是得因人而異吧。畢竟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看法吧。有人說江小白很辣很苦口,但是成熟的80後或者70後就比較喜歡喝,用他們的話來說,酒相對於生活的苦來說,這根本就不算什麼。畢竟生活還在繼續。
『伍』 韓寒電影後會無期評價如何
有些電影,如茶,不能充飢,甚至未必解渴。但是有味,淡淡如澀,入喉微甜。
《後會無期》,大抵如此。
最後說說江河和浩漢,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友情么?我想一定不是。
浩漢和江河是從未對彼此交心的人,他們更像是一個人的兩面,一面裝著表,一面裝著里。
他們開著車,一路向西,漸漸合為一體,又漸漸極左極右。
致青春,就是與青春一路告別,大多後會無期,這就是韓寒和他的電影,唯一表達的。
『陸』 韓寒的最新作品《後會無期》台詞中「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克制」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這句台詞在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當中,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了,而且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心聲,或者說是在愛情中的感悟。
支撐著家庭的更多的是兩個人對於彼此的愛,而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份喜歡,因為在幾十年的的歲月裡面,愛才會是有更長的保質期。所以即使心裏面深深的挨著浩漢,但是劉鶯鶯還是選擇了拒絕,因為世俗的輿論沒有人能夠承擔得起,只會是一點點的打碎了兩個人的美好。
很多人都會是對於逝去的愛情感嘆,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學會去愛,學會去克制,學會去保護自己的愛人,而不是只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只是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曇花一現,徒留遺憾。
『柒』 後會無期算爛片嗎
個人覺得不算 至少比小時代好多了
開門見山,我覺得韓寒的這個電影挺好,可以看,是個合格的電影作品,至少比四娘好很多(對不起這個標准選的有點低,不過這不是流行么),考慮到這是他的處女作,算是相當出色。當然問題也很明顯,就是他轉型很生硬,這也是被人詬病最多的一點。所以我身邊的朋友對這個片子評論兩極分化,普通人喜歡他的精神內核的說很好,被打動,但電影專業圈的就不太客氣,抨擊居多,甚至很憤怒,認為他過於投機,用那麼大的資源和期待,給了這么一個不專業的作品,羞辱電影。屁股決定腦袋,我覺得大家都沒錯,各自著眼點不同,的確是優缺點非常分明。
我沒看完過韓寒的任何一本書,從《三重門》開始,就讀不下去,但我看過他不少雜文,覺得這人還是有思索有邏輯的。你說他有多大的理想,多大的情懷,那不敢當,但至少他很認真思考了一些很多人如今壓根懶得思考的問題。這就已經不容易。轉型做導演,他並沒能擺脫作家的一些習慣,有思考這是好事,但如何用影像表達,他還沒學會,最多隻是個入門級。
選擇用公路片切入電影領域,是韓寒聰明之處,國產片里很缺乏這種類型,你如果把這片子放國產公路片里比,會發現很難找到合適的參照物,只能從國外找,那就很不好批評。公路片本身的特徵元素又符合韓寒一貫的風格,探尋,迷惘,遇見,離開,成長,思索,質疑,沖突,和解,收獲,所以結合起來,在電影中表現的都不錯,是個完整的故事,能打動人。
公路片屬於青春片的領域,因為公路在這里的象徵意義是時間,我們都在時間的道路上行走,不能回頭,就像你在路上,只能向前,不能後退,就算掉頭,也是前行,不是倒車。人可以經歷無數美好的風景,但都沒法留下來,不能停。也會遇到很多美好或者醜陋的人,但也都會分手,人只能向前,直到終點。因為這個精神內涵,「年輕」是這類片子的主題,因為年輕才有勇氣前行,才有探索的動力,才會明白路很長,總會看到更美好的風景。如果老了,會在乎這些么?反正關於不年輕的公路片,我就看過一部《關於施密特》,一個老頭開著割草機改裝的小車去探詢自己年輕時的軌跡,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作品,也是相當不錯的。與《摩托日記》、《逍遙騎士》或者《陸上行舟》完全不同,但終歸少不了「年輕」這個核心。所以公路片永遠有市場,因為每一代人成長起來,都會在這里找到共鳴,看到其中自己的身影。
回到《後會無期》本身,這片子基本囊括了上面所說的公路片所有要素,甚至表現的赤裸裸,沒啥技術含量,大段大段的人生感悟直接從主人公的嘴裡噴灑出來,金句不斷,台下的人聽著挺舒服。這一方面是韓寒作家的習慣,用文字直接說觀點,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使然,聽到結論就夠了,不在乎過程(所以那麼多人喜歡在知乎看抖機靈,而不願意看長答案,沒有那個思考過程的耐心)。但電影不應該是這樣的,需要的是用故事、結構、沖突來表達,而不僅僅對話和金句。金句可以有,作為點睛就夠了,不能成為主要內容。如果是一個開創類型,例如《甲方乙方》這樣的,小品段子大集合,粗糙但真誠,那麼還可以原諒,等到《私人訂制》再這么搞,即使是馮小剛,我也不能原諒了。我之所以原諒韓寒,就是因為這是他第一部作品,暫時無法擺脫作家的身份習慣,下一部就不會這么客氣。坦白說我聽著各種金句最後都煩了,尼瑪人生有這么多道理需要講么?你自己都說了沒那麼多道理,只要前行,那還那麼多廢話幹啥?把原本做的挺好的故事結構都給破壞了。這片子里其實我覺得最好的一段,就是袁泉一邊打球一邊說出真相,而馮紹峰站在一邊倉皇無措的場景。沒有啥太多結論出來,讓我們自己去思考背後的理由,很有味,這才是作者電影應有的姿態。
說到底,我還是挺被這故事打動的,盡管我知道這是個老套的故事,但無法逃脫。我自己就是一個從新疆天山深處走出來的普通孩子,像胡生那樣,只是沒有被稀里糊塗甩在路上而已。遇到過美麗,有過驚喜,被坑過,冒過險,也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然後走到現在。電影很直白,很淺顯的勾起了我的這些回憶,對我來說,這片子是我回頭看自己,我可以在別人哭的稀里嘩啦的時候笑的肆無忌憚,因為我笑的是從前的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韓寒贏了,他讓我代入了自己的過去,看到了自己的愚蠢,也敬佩自己的勇氣,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成功呢?
我從來不認為,電影是多麼高大上的一個東西,即使它被稱為藝術,也應該是允許粗糙,允許普通人不專業的嘗試。所以對於一些專業圈的朋友激烈的抨擊,我理解,但不贊同。電影的核心是精神和氣質,手法是一方面,技術手法可以提升,但氣質要改變就很難。至少在氣質上,《後悔無期》已經超過了不少國產片,值得讓韓寒更進一步,票房只是附加獎勵而已。
江河與浩漢,有那麼氣勢宏大的名字,卻一直蝸居在小島上,不曾真的感受過世界的光怪陸離,直到他們走出來。電影里說」連世界都沒觀過,你談什麼世界觀「,於是有人說」康德哭暈在廁所「。不過我倒是覺得,觀世界,不在於你是否走出來,而在於是否用腦子。我見過太多的人,肉體走遍了千萬里,靈魂卻在原地從未出發,走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觀世界是用心,不是用腳或者眼睛。儒勒·凡爾納一生在書房寫作,卻描繪了廣闊的世界,康德在原地仰望星空,構建了哲學基礎。所以,這片子用心描繪了一個用腳探索世界的故事,作為電影,有它很好的價值。至於旁人怎麼看這個電影,那就看各自如何用心了。
轉載知乎飛鳥冰河的答案https://www.hu.com/question/22462538
『捌』 如何評價電影《後會無期》
這是一部不像電影的電影,看似是拼湊的人生,一些黑色幽默,一點心靈雞湯,內里卻可以看到韓寒的內心獨白,這是一場人生旅行,可以看到感性、沖動也可以看大奧理性、童真的人性,是一場丟失了童真與現實,感性與理性,情懷與現實的碰撞。
『玖』 對於《後會無期》你有什麼樣的理解
衡量公路片故事性的三個指標,《後會無期》完成了剛好一半
個人覺得衡量公路片故事創作優劣有三個重要指標,可以包含了構成一個好故事的必要組成部分,是「細節」「情懷」「結構」。為了簡潔,這樣命名可能有點草率,情懷、主題、價值觀都是一家子,在《後會無期》里除了觀點稍顯散亂外,還是有著顯著的讓人能認同的傾向的,基本無大礙。 細節的問題上,或許應該一分為二,一方面是與劇情有關的細節,另一方面也涵蓋了所處時空環境的真實,例如季節,民風,獨特的文化環境。在《後會無期》中,劇情細節顯然經過了作者的深思熟慮,算是完成了上一半。 但作為一個公路片而言,中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化顯著的國家,《後會無期》做的顯然還不夠,可能一方面是受制於演員和拍攝條件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作者體驗不夠,主動務虛吧。也許增添一些地理標識,一些方言,一些風土人情並努力把這些和情節相關聯,會增強電影的真實性,真實才能感人嘛。
而相對前兩點,《後會無期》的顯著弱項是節奏、線索和結構。這里要一分為二的看,一方面《後會無期》畢竟是處女作,韓寒雖然很下苦功夫,但對長片的把控多少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後半段故事的失控崩落就可以看出來。而另一方面,這確實也和片子的類型有關,公路片嘛,散一點可以理解,《逍遙騎士》也是這個吊樣。
但是公路片顯然也是要有結構和節奏的,打個比方,如果大情節電影的結構看上去象一隻渾然粗壯的玉米棒子,那麼公路片至少也應該是一根零落有致的糖葫蘆,多少個山楂(片段化故事素材),多少糖(情懷和閑筆),竹簽總是要的(人物情感線索,旅途線索),這在《後會無期》里是個弱項,後面會再說說。
『拾』 為什麼說《後會無期》里沒有劇情,更像是一篇散文詩
真摯付諸過感情的人很容易懂得這句話,當然了,都是有故事的人。「喜歡就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劉鶯鶯之於浩漢的婉拒,一句非主流但很真實的話,喜歡到極點就是愛了,愛從來不是佔有也是一種放開,喜歡會不顧後果,也是單純肆無忌憚,甚是美好,更深處的愛會包容著一切,剋制著許多,因為是為了對方更好。
《後會無期》中惆悵別離看似不現實的情感,也的確勾勒不出生活,前路道阻且檝,不若就此止步,因為沒有結果,所以最好避免開始,所以不會放肆,這樣的情感作品,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自然無可厚非,可嘆的是悲喜劇往往都不少,但不論悲喜劇都會引發人們曾經的過往,放肆很容易會後悔,剋制總會留有餘地。初聞不知曲終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還是後會無期吧,真的相逢何必曾相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