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催眠大師觀後感,要以節奏感為中心敘述
悲情的電影看過太多,悲劇的結尾見過太多,沉重的話題說過太多,壓抑的劇情演過太多——但是這一切之後,都不曾有過想哭的念頭;可是區區一部《催眠大師》竟好像真的把我催眠了。
是不是每個人心裡都壓著幾件事或是幾個人,而我們都在假裝堅強。
是不是每個人都從沒考慮過自己的潛意識,顯意識笑著對自己說「我很好」、卻忽略正悲傷的流著淚的潛意識。
回想起《禁閉島》《盜夢空間》,萊昂納多的眼神開始令我心碎,只是國外的電影拍得太過傳神,劇情太過緊湊飽滿、張弛有度,我們被深深的吸引,卻沒有深深的入戲;《催眠大師》是無法與上述兩部電影相比肩的,中途我曾不止一次的為了躲避驚悚恐怖的氛圍而出戲,最後的結局也好、台詞也好,有的我也能提前猜到或說出來。但正是這些「閑置」出來的「空白」的時間和精力,才讓我開始思考,思索著自己的潛意識、思索著心理學意識層面的問題,我不是專業的、做不到理性的分析,但每個人都可以去感性的認識它。換句話說,我開始入戲了,或者說,我開始入自己的戲了。
影片的最後,徐崢和莫文蔚兩人並肩憑欄而望,徐崢說「沒有人可以原諒我」,莫文蔚答道「是,沒有人可以原諒你」,在那短暫而又漫長的沉默中,我已經說出了莫文蔚之後的那句台詞——「除了你自己」。
很符合套路的一句話,甚至我已經對它有了預期,但是我卻開始不能自已。
就像徐崢說的,「我不是不能被治療,我只是不想被治療」;太多太多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人,不是我們不能,只是我們不想;可是所謂的「不想」又暗含了多少令人心碎、無奈甚至絕望的「不能」?
是我們自己「不想」,所以我們才「不能」;我們就是希望自己「不能」,所以才「不想」。
我又想面對自己的潛意識,又害怕面對自己的潛意識;我僅僅想擁抱它,好好哭一場。
「我知道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想。」
可是,執念是最不該擁有的東西——每個人都是被困住的靈魂,每個人心裡都有座圍城,每個人都有座心靈的地獄。
柯雲路有本書叫《走出心靈的地獄》,他寫的很科學、很理性、也很達觀,看完讓人心裡舒暢、輕松;但是當我看完這部電影而再一次想起這本書時,心裡滿是苦澀。
「人就是在自己的情緒中,在自己任性的潛意識的支配下,扮演著各種各樣滑稽可笑的角色」;「『執著』乃是身心修煉中首先要破除的東西」。
就連這些話,也變得苦澀,而不再是開導。
我知道自己也是事有湊巧,偏偏在心情不佳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又多想了很多,但是這又何妨?不如就看做是一種發泄,我深知寫在這里是不會被人看見的,但是這又何妨?反而更好,寫給自己看,「你是你。我是我。你是我。我是你。一個人的主體、客體可以變換。一個人可以從客觀的角度看自己,像看另一個人一樣。」
我的顯意識審視著潛意識——很抱歉,忽略你太久了。
所以,所謂的「堅強」到底是一種真正的堅強,還是僅僅只是一種「病症」?我們很難去分別,但是我知道人是不可能一直堅強下去的,始終如一的堅強只會導致最後的崩潰、徹底的逃避;相反,偶一為之的軟弱正是堅強力量的蓄勢過程。關鍵的是,我們享受於、或者說沉溺於哪一種過程?沉溺於軟弱,或者說潛意識里沉溺於軟弱,我們就變得「不想」、「不能」;沉溺於堅強,或者說潛意識里克服了軟弱,我們就克服了「不想」、「不能」。
寫到這里,似乎離電影已經很遙遠了;但是,我卻覺得,這難道不是一部好電影嗎?無關乎劇情,無關乎邏輯推理,無關乎主題,無關乎拍攝手法,無關乎是否足夠經典、足夠類型、足夠概念或者足夠意識,它帶給我觸動、產生共鳴,這就夠了。
當年哼著羅志祥的那首《自我催眠》,還不太懂那首歌到底在唱些什麼;而現在,僅僅那一句「我想要學會自我催眠」就已經讓我黯然銷魂、潸然淚下。
「沒有人原諒你,除了你自己。」——擁抱自己的潛意識好好哭一場,明天之後,依舊是堅強的自己。
Ⅱ 催眠大師心得體會200字
趁著四月的最後一天,綿綿細雨中,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許是好久沒有放鬆緊綳的身體,趕著電影開始的狂奔,喘著大氣開始了電影。
開始前,被基友劇透了一點,說,這是由徐崢、莫文蔚領銜主演的年度懸疑燒腦製作,也是《泰囧》之後徐崢接拍的首部作品,讓人很是好奇。
其實,個人想法是觀看《同桌的你》,比較在意高曉松的這部劇,也許是戀愛情節或者是青春劇的情節吧,不過,基友的強烈推薦下,讓我對《催眠大師》有點期待。在我印象中,徐崢的電影,絕大多是喜劇,我也一直很喜歡徐大哥的這種幽默方式,特別是《泰囧》的搞笑風格,讓人很容易接受劇情的敘述。所以,沒有看前期宣傳的我,我對《催眠大師》的感覺,也是以為是一部幽默喜劇,這,就是我開始看時的感受。
影片中徐崢一改以往喜劇表演風格,詮釋了一名高智商的心理醫生。一開始,影片心理醫生就展示了催眠療法過程,成功的治療了一位心理抑鬱的母親;接著又是一段精彩的演講,將催眠療法的精髓講解給觀眾,也讓我有了些了解。
高潮部分應該是女主角的出場,莫文蔚在片中飾演神秘病患,一直表達內心掙扎,以能看見鬼的病情敘述,那畫面就像真的在放鬼片,讓我們兩個大男人,幾乎快嚇到要抱在一起了。
瑞寧(徐崢飾)在任小妍(莫文蔚飾)一頓「瘋語」過後,決定採用催眠療法進行治療。而當任小妍成功進入催眠狀態後,瑞寧想要找出任小妍的心理陰影所在,卻不曾想到自己被帶入了陷阱。接著縝密的劇情和高智商的推理環節,以及完美的節奏把控,在他們互相催眠中展開,讓我感覺是中國版的《盜夢空間》,又很難相信這是國產懸疑影片。
最終,很意外的結局,任小妍居然也是催眠師,是瑞寧的同班同學。一個使用清醒催眠治療,一個則是睡覺催眠治療。瑞寧的失誤,不僅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事故中喪生。其實,最開始實施催眠的人,是他們的老師。一開始,任小妍就被老師催眠了。(www.Fwsir.com)所以成功克服心理壓力的任小妍,也成功反催眠瑞寧成功,讓雙方走出了心理陰影中。
難怪事後看影評時,導演陳正道毫不吝嗇稱贊之詞,認為徐崢將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還要飽滿立體。除此以外,莫文蔚在片中飾演神秘病患所表達出的內心掙扎,也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導演陳正道評價言簡意賅:「《催眠大師》是莫文蔚喜劇以外的最好表演。」
影片時看完了,閉上眼睛回想這部電影,在腦海中想起了,不要低估對手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每個人都說過謊,說了謊的人內心深處一定有想要隱瞞的事情。原諒,就心理而言是對一種現實的認可。當現實在記憶中還原,人才能活在一個順理成章的環境里。現實,是被大眾所認可的現實,而活在人們心中的現實,則也許是人對潛意識的否定,記憶也許就會被篡改,意識就會發生扭曲,當類似場景再次出現時,這一瞬間,就會突然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所以,當瑞寧認識到自己的愛人和摯友再也回不來了,他真的是愛他們的,他們「會原諒」自己的時候,在尋求救贖的本能,讓自己選擇相信這一切。有時候,我們都無從問起,真相可能永遠都不會是真相。瑞寧,最終並不是找到他們的諒解,因為已經回不去了,而是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贖的。
人之所以為人,是心理給自己保留了一絲生機,唯一可以原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Ⅲ 催眠大師影評1200字
樓主,您好,希望下面信息能幫到您,望採納
《催眠大師》:類型突破 優質燒腦懸疑
文/魚為
以非喜劇形象面對觀眾的徐崢,有著令人難以企及的專業素養與高智商,這和他「催眠大師」的身份相吻合;如此,莫文蔚的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她是一個令所有心理醫生素手無策的「病人」;他們和慣拍愛情片的陳正道相遇,並合謀,呈現給觀眾的,是一部華語電影中甚少被人涉足的催眠題材類型影片。
《無人區》亦或《泰囧》之後,徐崢早已得到觀眾的信任,盡管這次不再嬉皮笑臉,但當徐崢自信的站在講台上,觀眾同樣在他防不勝防的催眠手段下,失去抵禦的能力。有記者寫到:讓自己脫離喜劇,是徐崢對觀眾的催眠之一。如此,徐崢與莫文蔚的相對,便顯得張力十足,受困之人需要尋找救贖之道,有天然的危機存在其中,因對立而產生對抗,謎團緊隨其後,謎底卻遙不可及。
故事的發生過程,是影片中的人尋找並解決危機的過程,這個過程被導演和編劇控制在一夜之內——「催眠大師」徐瑞林應導師要求,接診一位受「陰陽眼」所困擾的患者任小妍,但診療過程卻一再陷入困境,大師與病患互相揣摩對方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的意圖,直至最終找到病因。因此徐崢和莫文蔚兩人的對抗,充滿了急迫性和壓迫感,兩人被安排在一棟布滿催眠符號的閣樓里,從床底的彈珠到公交車牌號,循線索逆流而上,尋找被篡改的記憶,糾正被扭曲的意識,以及喚醒被意識壓制的潛意識。
在封閉狀態的空間與被高度壓縮的時間,讓影片減少了調度,但一層又一層的陷入催眠境地,又讓影片的場景顯得奇詭多變,在現實和夢境中的切換,使得影片的驚悚與懸疑氛圍營造,跌宕起伏卻又行雲流水,看似無理可循時峰迴路轉,看似順理成章處又急轉直下,現實和妄想交替變成角色和故事需要的氧氣,觀眾必須屏住呼吸,自行辨識哪裡才是他們的生存之地。
而在暗黑系的畫面風格中讓秘密尋找出路,則必須考慮到人物的復雜性格,自信卻壓抑,理性卻軟弱,專業被用以逃避,探問變成攻擊——的根源所在,這也是影片故事的核心所在。在徐崢對莫文蔚的治療過程中,有對線索破綻的梳理,有對事件背後成因的剖析,有對記憶深處潛藏秘密的挖掘重組,但始終逃脫不出對人性的探究,所以,無論結構如何復雜的故事,所揭示的,無非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莫文蔚在床下看到逝去的鄰居,在馬路上看到車禍身亡的女童,都是她恐懼的所在,進而牽引出她被拋棄的身世,但隨著故事的深入,這些順理成章的事情又彷彿並非如此;因而徐崢也對自己產生懷疑,他和導師坐進車內的猶疑是他第一次表現恐懼,之後在對莫文蔚的治療過程中,看到被水浸泡的房間以及跌入深不可測的水池,都讓他產生了更大恐懼,因而,窺探《催眠大師》的「蹊蹺」,首先要注意的便是人物的恐懼感。
影片中涉及大量催眠領域的專業知識,而任何破綻的顯露,任何微不足道的線索追蹤,都是建立在這種專業之上,每完成一層便能尋找到事件背後的一點真相,而每對抗一層催眠,又都能觸發新的危機,徐崢和莫文蔚在恐懼中,很好的詮釋著情感的深層次遞進,影片也在他們的掙扎和突圍中,和觀眾一起催眠,尋找病因和救贖。
Ⅳ 電影觀後感
祖國在我心中
—觀《沖出亞馬遜》有感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是中國人……」耳畔裊裊地回響著劉德華的《中國人》,愛國熱情在心中燃燒,腦海里再一次回憶起那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沖出亞馬遜》,眼前彷彿也出現了兩個高大的身影。
《沖出亞馬遜》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名空降兵中尉王暉和胡小龍在南美洲委內瑞拉亞馬遜河流域的「獵人學校」與各國特種部隊學習和訓練期間戰勝各國強兵,殲滅國際毒匪,為國家和軍隊爭光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有很多句話震撼著我、感動著我:當王暉熬不下去想要離開時,胡小龍重重的一拳和那句「你想想我們來這兒到底是為了證明什麼?」怦擊著我的心靈;當總教官被王暉打敗後,他說的那句「你是個真正的軍人。」讓我心中騰起了驕傲;當國旗飄盪在「獵人學校」上空時,王暉的那句「在這里,你和我就是中國。」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層浪……
是什麼讓這兩個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軍人克服了飢餓、寒冷、屈辱、傷痛、嚴酷的訓練、非人的折磨和敵人的挑釁?是那堅定的愛國信念!是那堅強剛毅的性格!是那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王暉和胡小龍這兩位鐵血軍人,心中融入的不僅僅是倔強和頑強,還有激勵他們前進的愛國熱情!
除了王暉和胡小龍,還有無數人心中裝著祖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曹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還有我們這些21世紀的小主人……
其實,愛國之情就在我的心中:當我耳邊傳來雄壯的國歌聲時,愛國熱情就在我心中涌動;當我看到悲壯的英雄電影時,愛國熱情就充斥著我的大腦;當我讀完感人的愛國故事時,我的心中就噴發出了愛國熱情……對祖國的愛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底,每當我遇到與祖國有關的事件時,它就會被喚醒,以勢不可當的力量推動我前進。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此時此刻,宋祖英的《愛我中華》回響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樣裝滿了沉甸甸的祖國!
原創!多給點分!
Ⅳ 催眠大師觀後感300字
首先,我想說這是一部好電影,或者說這是我覺得還挺好的一部電影。好的地方是,110分鍾的片長,劇情充實、比較豐滿,故事的敘述也是一層層地抽絲剝繭,有調理。故事氛圍的渲染也不錯。就這些來說,能打75分吧。但加上演員的表演後,整個電影至多85。
並不是說演員演得太差,徐崢和莫文蔚的表演,我覺得雖然算不上特別的出彩,如果我沒有看過《Lie to me》的話,可能分數會更高。但是,我也說了是如果。電影有《Lie to me》的影子,我並不是說電影抄襲,我覺得借鑒了《Lie to me 》的表現手法是對的,只不過是我們國內這種私人的心理醫生,不像國外那麼普遍,所以沒有那麼接地氣,有點生硬。另外演員的表演和《Lie to me 》一比較就顯得,演員的表演「還、未、入、骨」。
「徐瑞寧」在我看來,其實就是Dr.lightman,他應該是一個「雅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自己的傲氣,可能會帶有對,他認為水平不及自己的同行,的一種輕微的蔑視的感覺。個性上除了自傲以外,可能還會有點散漫。其實「雅痞」這個形容也不貼切,他應該就是一個「高智商、高知識的流氓」。
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可能徐崢不適合這個角色,或者說這部電影體現出來的,徐崢塑造的「徐瑞寧」不夠豐滿。電影中,一些片段,徐崢看起來有「自傲」的感覺,另一些片段中,他也展現了一點痞氣。但是電影中沒有片段,是把這些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的。而且我覺得這個「徐瑞寧」有「一流的傲氣」,但沒有「一流的技術」。
同時我也一直在想,國內哪個男演員適合這個角色呢?我有想到陳道明,但是「康熙皇帝」太霸氣,鋒芒太露。我擔心「康熙爺」轉世來當「心理醫生」,病人會「屈打成招」。後來我又想到「國產大叔」,吳秀波。這位倒是柔和很多,但不得不說,有點太儒雅了,而且帶有「書卷」氣,感覺對人「完全無害」。所以我相信吳秀波能演出一個「雅痞」,但不是「流氓」。在我看完電影後幾個小時,我想到或許只有張國榮,才是對的演員。
電影開篇的表現手法,和《Lie to me》一樣。由一個案例的情景撤出,到一個講座的場景,案例變成了講座上大屏幕播放的畫面。可是講座上屏幕有一個定格畫面:徐崢飾演的心理醫生「徐瑞寧」似乎是對著場外一笑。這給我的感覺就是,屏幕上徐瑞寧播放的不是他當時治療這位病人時的記錄資料,而是這名心理醫生在擺拍。
「徐瑞寧」准備開車,方教授剛坐上副駕駛座後,「徐瑞寧」就突然說話變得磕磕巴巴的,讓我覺得這個表演太流於表面了一點。雖然看完整部電影我明白副駕駛座是他心理上的一個創傷,但是一個幾乎已經連自己都蒙過去的專業心理醫生,乍看到有人坐在自己身邊的副駕駛座上,我覺得他會怔忡,恍惚一下,然後醒神之後裝作若無其事的提議走路去附近的餐館,而不是突然之間就從辯論高手變成結巴了。
莫文蔚的角色我倒是沒有考慮太多,不過感覺跟徐崢一樣,表演可以再細膩一點。另外就是電影中莫文蔚的聲音,聽上去就是有點別扭,雖然電影里也似乎是有合理的解釋,因為她長居香港。但是還是很有違和感。我也冒過這樣一個想法:可能湯唯也挺適合這個角色的……
不過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總的說來,能拍到這樣已經不錯了,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Ⅵ 看催眠大師的觀後感1500
徐瑞林(徐崢 飾)正打算結束一天的診療時,發現當日還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 飾)在等候著他。陰陽眼是纏繞著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說的故事似是而非,但並不能說服自負的心理醫生。診療的過程中,破綻、線索、幕後黑手在記憶深處被挖掘重組。自以為在催眠時,卻陷入更深層的循環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觀眾才恍然大悟——誰才是真正的「病人」。
這是個講述救贖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遺憾和後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記憶,可能會沉澱成心頭利刃上面壓下來的大石塊。
徐瑞林是完美主義者,是一個正常的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災難時慌亂了,求生了,放棄了。他無法原諒自己的那種背叛,是對愛人和摯友無法同生共死奮力一搏的遺憾。從沉下去的汽車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見明明還有一線生機的愛人手指微動,卻還是毅然地遊了出來。良心、愛心、信心這些准則讓他從自責到自殘。
"不能被原諒」,就是壓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條詛咒。
原諒,就心理而言是一種對現實的認可,是將擰巴是事情理順。
當現實在記憶中還原,人才能活在一個順理成章的環境里。這里的「現實」是被大眾認可的現實,不針對「你永遠活在我的心裡」這種現實。不能接受現實的情況,是人對潛意識的否定。記憶能夠被篡改,意識會發生扭曲。當這些在哪裡出現錯誤的時候,終一瞬,你會突然發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因此,當徐瑞林認識到自己的愛人摯友再也回不來了,他是真的愛他們,他們「會」原諒自己的時候。他尋求救贖的本能,讓自己選擇了相信這一切。糾結愛人和摯友是否會真的原諒徐瑞林的失誤?我們無從問起,真相也永遠沒有真相。這種原諒,並不是徐瑞林尋找到他人的諒解。而是他最終,自己願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贖的。
看到這一點曙光,才有了本文開頭的第二個答案。在徐、任之間,究竟是誰最開始實施催眠。答案是他們的老師。
徐瑞林的失誤,不僅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這場事故中喪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諒,讓任對其進行治療是成功關鍵的地方。為了在催眠中不被發現,任小妍在最開始就已經被他們的老師實施過一次催眠,一旦觸發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療的節點,她就會清醒過來。
鬼片在此劃上句號走向科學人性的康莊大道。
任小妍最後說了這句:沒有人能原諒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諒自己。
確實,你犯了錯,別人不原諒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為人,是在心底給自己保留了一線生機。唯一能原諒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棄最後的救贖,就是無盡的深淵。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網上的影評 給你 參考
Ⅶ 電影催眠大師觀後感800字
催眠大師觀後感
這是一個大家都有病的時代!高速的生活,繁重的壓力,難測的人心,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撲面而來,避之不及。自閉症、失眠症、恐懼症、焦慮症、學習逃避症、網路綜合症、強迫症、更年期綜合症、離退休綜合症,還有潔癖、神經衰弱、癔病等等,總有一招擊中你。所以也難怪有人說這年頭要是不得個抑鬱症,連上街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了。這心理疾病多了,治療心理疾病的就也多了。催眠,就是一個治療心理疾病的好辦法,所以,也就有了反映催眠治療心理疾病的這部電影——《催眠大師》。
事業有成的催眠大師徐瑞寧(徐崢飾)經營著一家私人心理診所,專治各種疑難雜症,憑借高超的催眠手法治療患者心理上的傷痕,堪稱妙手回春。賺錢不說,更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到哪兒都是專家,還在學校給學生講課。不過好景不長,在老師的介紹下,他認識了一個自稱有著「陰陽眼」的特殊病人任小妍(莫文蔚飾)。本來,徐瑞寧並不想看這個病人,因為妄想症並不是很難治療的心理疾病。但架不住老師與同窗好友再三叮囑他這個病人「有古怪」。一向喜歡挑戰的徐瑞寧欣然接待了這個病人……於是,一場醫患之間催眠與反催眠的高智商燒腦大戲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