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② 求法國電影《藍》從色彩造型角度分析
法國人那棕色的卷發和美妙的法語發音就像是巧克力遇上了交響樂,莊重灑脫攪拌著溫柔浪漫,讓人久久品味其中。法國的電影是生活氣息十分濃郁的,在法國人的生活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愛情和哲理交織,愛情和道德碰撞,愛情是法國的味道和香氣。「骨灰級」的殿堂大師基斯洛夫斯基用愛情為我們的法國電影之旅開辟了新的視角——愛是哲理的載體和人性深刻的反思。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影片恰好代表了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藍、白、紅,分別寓意了自由、平等、博愛。 《白》中地鐵隧道里,小夥子拿出了槍,你確定要死嗎?確定!真的確定?確定!碰!一聲槍響(空),老男人哆嗦著倒下了。你真的確定要死嗎?老男人搖了搖頭,小夥子哆嗦著出了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談到白色的平等主題時說:「我們了解平等的理念,人人都嚮往平等的地位,但我認為這完全不是真的。我不認為有哪個人真的想平等,每個人都想『更平等』」。妓女在酒吧里跳脫衣舞,但是誰都有尊嚴。當她看到自己貧窮的父親在酒吧時,她求女主人公將自己的父親勸走。當女主人公將自己的遺產留給自己丈夫的情人時我看到了自由。給別人自由自己也得到了自由,這是生命的解脫。我忘不了《藍》給我的震撼和對我的啟迪。有偷窺欲的老男人聽到女主人公乘坐的船出了事,瞪著電視看倖存幾個人的畫面,當看到女主人公還活著,可是她跟她的男朋友在一起時,老男人流下了眼淚……淚水是復雜的是發自內心的是純潔的。那就是愛。那是人生的意義,靈魂因為有愛而滿足。《紅》是他的封箱之作,在一部部對生命破碎和背離的描繪之後,基斯洛夫斯基終於表達了他對愛的肯定和盼望。在靜靜的夜晚,當我品著微甜的咖啡欣賞著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時,內心感受到絲絲的苦楚和焦慮。然而《藍》、《白》、《紅》卻已經在我記憶的深處留下這來自法國電影的濃郁的純香。
③ 結合應影片談談特寫鏡頭
電影《藍》與特寫鏡頭
Tom Gunning在他的一片文章中這樣說,在傳統的電影理論中,是特寫鏡頭把電影從一種復制工具變成了一種藝術形式。Epstien也給予這種電影語言同樣高的價值,稱之為電影的靈魂。對於不同的電影理論者特寫鏡頭是具有不同的意義的。例如Balazs側重於特寫鏡頭的表達作用,他認為所有藝術的都是關於人的,特寫是種揭示人最深處靈魂的一種電影手段。而Epstien更側重於觀眾對於特寫鏡頭的感知層面。對於他來說特寫鏡頭是觀眾享受一部電影所帶來的樂趣的另一種方式,而不是更為傳統與簡單的通過敘事或情節的引人入勝。他認為這是與一個特寫鏡頭所持續的時間有關的。如果觀眾在影院被迫去看一個特寫鏡頭很長時間,就會換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畫面,例如更關注畫面的細節等。特寫鏡頭毫無疑問關乎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純粹的視覺語言去進行表達,這也是對電影最本質的思考之一。在影片《藍》中,故事和敘事變成了推動影片發展的輔助手段,而純粹的視覺語言成為一個主要的方式。特寫鏡頭幾乎占據了這部影片。我將主要結合Balazs和Epstein的理論,以《藍》為示例更詳細的去分析電影中的特寫鏡頭。
人物面部特寫
對於人物面部的特寫是幾乎是最常見的特寫鏡頭。盡管我們已對它習以為常,在無聲電影時代和早期電影理論里,對人物面部的特寫幾乎是涉及最廣泛的話題。這里我只對這種常規的特寫做簡單的介紹。Balazs認為面部特寫是一種「無聲的對白」,並且它是只有電影才具有的語言。他曾經寫到,面部表情變化的節奏和速度展示了人物情緒的擺動,這是文字所無法替代的。面部特寫在表達層面上,是最主觀的展現人物的方式,甚至比人物說話更為主觀。對於Balazs特寫鏡頭揭示了人類 「靈魂的最深處」。作為一種電影語言,它成為除了常規的運用表演來塑造人物的另一種人物塑造的方法。Epstein認為面部特寫為觀眾營造一種激烈的情緒。這種激烈來源於面部特寫把人物的臉擴大到一定程度,從而使影片里的人物和觀眾更接近和親密。進而使觀眾覺得在身體上和情感上都更接近人物。面部特寫在《藍》佔有很大比重。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是對喪失家庭的女主人公內在世界的關切。大量特寫的運用,如上所述一方面更有效的展示了人物最主觀的世界,一方面引導觀眾去和主人公建立更密切的情感聯系,使觀眾在一部電影的進程中不是彷彿局外人去看另一個人的故事,而更像與主人公進行一場內心深處的交流。這些早期的討論可以用來解釋一部分這部影片運用大量人物面部特寫的原因,然而《藍》賦予了面部特寫一些新的意義。首先,如果說現實主義傳統中常用的長鏡頭在於強調於人物與環境的關系,此影片中運用大量的特寫則是去強調女主人公與外界聯系的喪失,營造出一種距離感和疏遠感。其次,影片的開場即是由一系列特寫鏡頭構成的,沒有任何鏡頭來確立故事發生的地理背景。同樣,影片中很少用遠景而多用特寫,從而讓觀眾更聚焦於人物而忽略其他背景。《藍》中還大量運用了很多超特寫。例如女主人公在醫院的幾場戲中,我們看到了對她眼球,嘴角,床上的羽毛的特寫,幾乎讓觀眾在第一時間難以辨認畫面中的物體。這些鏡頭也許並不必要被賦予任何實際的意義和用途,而是創造了影片和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說過,《藍》中的面部特寫在一方面具有符號的性質,它表明了女主人公將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它幫助影片形成其風格。
對物體的特寫
Balazs寫到,「當電影特寫鏡頭揭開我們對於那些隱藏的小東西不敏感的面紗,讓我們看到這些物體的 『臉』,但它始終還是去展現人的,讓物體具有表現力的是投射在它們身上的人類的情感」。這僅僅概括了對物體的特寫所具有的更常規的意義。然而,《藍》不只是賦予對物體特寫這些作用,還對這一類特寫進行了更獨特和創造性的發展。這些特寫可以大致被歸為四類:客觀視角的特寫,主觀視角的特寫,推動敘事的特寫,以及營造影片風格的特寫。
《藍》中女主人公試圖從從前的生活中走出,然而總是有一些細節喚起她對從前的回憶。幾乎每一場這樣的戲,導演都運用了同樣的處理方法。以她看到鋼琴上丈夫未完成的作品一場為例。鏡頭開始於對主人公肩部以上的特寫,她正在看樂譜,然後交替切換於她的特寫和樂譜上音符的超特寫。我們逐漸發覺她面部表情的微妙改變,微微皺眉。接著鏡頭突然切到她的手指,緩慢的移動三角鋼琴的支架,然後鋼琴蓋轟然合住。每當女主人公無法控制情感的宣洩,鏡頭總是在她失控之前從她的臉部特寫切到對一些物品的特寫上。首先,影片在此運用了電影獨有的鏡頭語言去發展情節,而不是簡單通過敘事。這樣鏡頭的運用給觀眾直觀的感受,人物不願意把自己的悲痛展示給別人看。可以想像很多電影依靠情節和表演去表達同樣的情感,例如安排與主人公親近的人以台詞的方式念出,等。其次,影片沒有繼續對她臉部的特寫,而變化為對一個更具有客觀意義的物體的特寫上,創造了觀眾與影片的思考距離從而使觀眾有機會去思考她行為的動機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此行為的觀察上,進而產生主動感受人物內心而不是被動而為的感覺。
《藍》中還有一些更為主觀視角的物品特寫鏡頭。例如影片中主人公在同一個咖啡出現過三次,每次都有一組同樣的鏡頭,即從她肩部以上的特寫切到一個物體的特寫上。第一次她聽到門外傳來的笛聲,鏡頭從她的臉切到她面前的咖啡杯一角的特寫,伴隨著音樂,一道影子從杯子上劃來又劃去。根據導演自己的闡述,他認為女主人公此時完全封閉自己,只關注一些無足重輕的生活細節,而避免對生活中的事件太過敏感而帶來的情緒化。她不關心鄰居的私事也忽略愛她的人。這樣的特寫鏡頭讓觀眾去看主人公當時在看的東西,從而主動去思考和感受主人公當時的情緒。
第三種物品特寫是促進情節發展的特寫。其中的一些具有傳統敘事的因素,諸如對一些物品的特寫是因為它在將要發生的故事中起關鍵作用。影片開始對汽車管道漏油的特寫暗示了將要發生的車禍。另外一些對物品的特寫更為間接促進情節發展。比如,在Julie和Oliver一同完成她丈夫遺作的一場戲中,一個拍攝室內的固定機位逐漸變模糊,成為一個可以認為成對於『什麼都不是』的特寫,從而給電影其它語言一個敘事的機會,比如音樂和單字的獨白。
最後,對一些物品的特寫也僅作用於幫助形成一種視覺風格。例如主人公去看母親的一場戲中,出現了一個對於電視畫面的特寫,我們甚至難以辨認那是電視如果沒有之前的鏡頭,也很難分析出這個鏡頭在無論敘事還是抒情上有直接作用,像一些同樣的對人物面部特寫一樣,這更突出了影片的個人風格。
運動中的特寫
Epstein寫到,特寫鏡頭應該做為一系列鏡頭中的一個被引入,它前後的鏡頭可以使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他稱特寫為電影的楔石,在運動的鏡頭中特寫能夠達到最完善的表達。《藍》中Julie坐在醫院里被一道藍光驚醒的一場戲中,一個長鏡頭開始於她肩上的特寫,在突然響起的音樂中,她驚醒,鏡頭迅速拉遠到一個她上半身的近景,然後又迅速推回到一個她頭部的特寫,音樂也同時結束。在這個鏡頭中,觀眾似乎和她一樣,經歷了驚醒後一瞬間的迷失。鏡頭結束時的特寫比開始的面部特寫與人物更加接近,一方面營造了更強的激烈感,另一方面使觀眾和人物建立了更強的聯系。
特寫鏡頭,作為第一個被創造的電影語言,甚至和默片時代創造的其它語言一起一度悲觀的被認為葬送在有聲電影的發明中。《藍》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成功探索如何用純粹的視覺語言進行表達的影片。這部1993年出品的電影讓我們在電影發明近百年後仍然滿懷希望的看到電影語言所具有的巨大潛力。
④ 求法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的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謝謝大蝦們...急要...
三部片子中這部最溫暖,一如紅色的暖調。
就像是「竊聽風暴」,窺伺著別人的私隱——那個異性戀婚姻中的同性戀者,那個做著罪惡生意的男人……那麼多的異態在偷聽器中暴露無遺。一個落寞的男人掌控了太多的秘密,承載在他心中不知開出一朵怎樣的陰郁。冷落了人情。而人又不過都是一群披了面具的生物,但是必須如此。總該要有秘密,總該要有自己獨處時的鬆懈。不能帶著面具面對自己,無法當一個聖人,無法「慎獨」,那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在他的孤寂中闖進來的年輕女子,宛若一株紅色的植物,霎時用她的純真,她的好奇,她的熱情,她的堅定,反射了滿屋的陽光。艷光四射。
這是註定了的一次改變。
他為她把自己告發了。就是這么簡單。
她從這個一開始感覺卑劣的男人身上找到了某種難以言傳的寄託心理。在遠走的旅程開始後,她知道有一個人會密切的關注她。有點忘年交,帶點特殊而不容點破的思想感情。
很喜歡看她與那個年輕而輕微有些失意的年輕男子「向左走,向右走」的交錯,很有意思的緣分的玩笑與撫弄。總讓人覺得他們必將走在一起,於是耐心地看這兩條線的絞纏。特別是她的那幅廣告畫,如此的觸目。他必定是驚艷了。
最後船上的那場浩大劫難中,被救出的她驚恐的表情一如海報上攝人的身材,命運的交合恰在這里疊映。尤其的匠心獨造。
三部曲的主角都安然無恙,是一種悲憫,也是一種希望的寄予。
⑤ 影片分析
什麼是影片分析
所謂什麼是影片分析,我個人認為就是怎麼看電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麼,怎麼拍的。電影誕生到現在,故事片還不到一百萬部,當你看多了以後,你就發現,電影怎麼拍都可以,關鍵是影片中有沒有表達創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感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視手冊》中這樣寫到:「所有的電影都在表現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實的一個人,是編出來的一個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觀看影片時看到了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說什麼,還要知道他是怎麼說的。鄭洞天教授在書中說:「我們看電影要用兩個腦子看,一個看技巧,一個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寫出來告示別人,我個人認為就是影片分析。
為什麼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寫作能力較差,語法不同,用詞不當,修辭錯誤,語句羅嗦,那這樣的考生就很難通過考試。
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直觀的藝術感受力,或者說有沒有電影感覺。比如說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些地方打動或感染了你,為什麼?如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鏡頭和人物的運動,以及音響營造的戰爭場面的真實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來;比如張藝某的《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營造的回憶和現在空間,《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藍》中藍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來強調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實等。
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風格、題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講述的什麼故事,揭示了什麼內容,是不是歌頌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惡。當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須了解它是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形式主義影片,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是嚴肅片還是喜劇片。例如成龍主演的《紅番區》搏擊場面的逼真和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帶有詩化美學的打鬥,兩部影片的區別在那,要區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電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構成。在寫作中有的考生一會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故事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但又都說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兩三個方面,深入的展開加以論述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從影片的歷史時代進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歷史時期的某個社會問題,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歷史社會內容與歷史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繫上,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他是如何表現的。例如如顧長衛的《孔雀》講述的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個少女的美麗情懷,她有一個美麗的夢,當傘兵,然而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他的美麗夢想被一個一個打碎。而張藝某的《秋菊打官司》則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這個帶有記錄風格的影片為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的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卻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
2、可以從影片敘事進行分析,也就說可以對影片劇作技巧方面展開論述,分析一部影片在敘事關繫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講故事(講故事也是必考的內容),影片是如何通過情節的安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例如李揚導演的《盲井》是講述一個謀殺者感情如何發生了變化,在施害與保護之間他難以取捨。有如美國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設置懸念,偵探和謀殺者之間是如何較量的。
3、可以從導演的表現手法、攝影技巧進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例如蘇聯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的影片《犧牲》《鏡子》《鄉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節奏緩慢,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爾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在心理的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周傑倫導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樣運用一首神秘的鋼琴樂曲來轉換一個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在如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情節,推動人物關系的發展,改變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的的變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樂和道具小提琴,來論述影片。
當然,對於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攝影技巧、節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點,就可以進行視聽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完全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進行論述,而進行歷史社會方面或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寫作格式
影片分析沒有固定的格式,怎麼寫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議論文,千萬不要寫成觀後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要有標題。行文中論點,論據,論證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簡單陳述影片的內容。
3、要用100字左右對影片的整體風格進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對影片的看法或觀點提出來,分析哪一方面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綜述。比如可以就電影中描述的社會環境、描述了怎樣的人、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影片的整體風格、導演手法、攝影的特點,色彩光線等等進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兩個合適的影片特徵展開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題、影片的敘事方法、人物的設置等等都可以。再對你提出的觀點展開細致詳盡分析,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視聽語言的分析。在展開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情節、人物的動作特點、心理轉變,為了揭示主題、塑造人物影片設置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都對刻畫人物起了怎樣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樣展開,怎樣轉折,怎樣推進,怎樣達到高潮,怎樣結束,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特別是影片如何在一些關鍵的情節點上運用鏡頭(畫面)、音樂來渲染、營造情節氛圍的,不能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
6、用200-——300字簡單評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後用100字左右,對影片進行總結。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為2500字左右,如果考試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數要相應縮短,考生需要靈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試時如何看電影
考試時,觀看影片要注意用筆記一些電影的相關內容,如導演是誰、哪個電影製片廠或公司拍的、國別、製片人是誰,主要創作人員、重要情節的特徵、音樂,鏡頭、色彩、光線、人物語言、人物出場,重要的表現手法、影片長度等,以便在寫作時靈活運用。
應該說影片分析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同時也是戲劇、廣播、影視院校專業上的研究課題,必須要好好學習視聽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的年代裡,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學會的,但是電影電視的知識、修養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我們的學習要像拍電影一樣,慢慢的一點一點去積累才能達到,所以學習時需要一定的耐心,細心,恆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⑥ 影視表演:怎麼在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淺談電影劇本中類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貝克在《戲劇技巧》中說,劇作中的人物可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場的傳聲筒;第二種便是類型化人物,「他們」擁有某些突出的特徵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特徵;第三種為圓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圓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側面和復雜性。本研究將對電影劇本《親密無間》中的類型人物的性格塑造進行探討。
2 人物性格的特點
通常一部電影的視覺沖擊力能為一部影片帶來商業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獨特貢獻才能為影片帶來藝術品位方面的成就。將劇中人物作類型化處理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生活中的現實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復雜的,我們通過劇本《親密無間》探索類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點,對劇本中的任務按功能和個性分為:叛逆人物、慾望人物及異化人物。
2.1 復雜性
劇本中朱樺有意識的與他的孿生弟弟針鋒相對,「就喜歡跟他(白狄)唱反調,證明自己比他強,因為在他眼裡,白狄總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麼都沒有,他嫉妒他,從少時一直持續到現在。但這既幼稚又毫無根據,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只是成功者著眼於尋找解決的辦法,而失敗者卻怨天尤人,緊盯別人的光芒。雖然不想承認,可朱樺屬於後者,他口口聲聲地說他愛母親,卻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責任全推到她身上,盡管明白她當時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丟下朱樺的。」這一段畫外音交代出朱樺這個「叛逆」人物性格特點的根源性,他的無理取鬧、口無遮攔都有著這個人物的兒時背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獨特性
白狄在劇中被塑造成一個「冷麵鬼」,既往是個心狠手辣,沒有心的嗜血殺手。一個陰郁的殺手卻對身邊單純的如白紙一樣干凈的同時藍彬產生了異樣的情愫;而處處與他作對的孿生兄弟朱樺問他「你恨我嗎?」白狄說「我從來就沒恨過你,是你在恨我」。冷麵殺手面對親情時也也流露出溫暖的一面,他依舊認為血緣是最深刻的羈絆,出生就註定了,一輩子都改變不了。我對白狄這個人物性
格做了雙重性處理,以內向化的藝術視角,將社會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結合,突觸表現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內涵更加豐富,風格更趨鮮明。
2.3 變化性
運用內心獨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劇中人的內心世界、靈魂軌跡、心理矛盾和內心沖突。我們從情感角度分析它們是如何體現人物性格特徵及其劇情變化的。Martin認為情感可以是性質(quality),過程(process),也可以使評論(comment)。劇中每個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順著情感這條線索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變化性,比如說叛逆人物——朱樺,因嫉妒孿生兄弟的光芒而與他針鋒相對,在得知白狄其實一直都沒有在恨他,在白狄內心一直把他當做親人,叛逆人物性格特點開始發生變化了,同時也推動者劇情進一步的發展。
阿鍥爾曾經說過:「有人不滿意一個人物從頭至尾總是抱著同一的態度,這種人物其實並不能算是人,只是兩三個特徵的化身,這些特徵在出場十分鍾內疚已表現無遺,以後便只是不斷的重復再現,正像一個循環小數似的。該劇本中我認為也有被塑造的過於單一缺乏變化的角色,比如藍彬,這是個跟劇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顯得簡單、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變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關於他周圍的陰謀一無所知,自以為是繼續過著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當所有真相都解開在他面前時他依舊保持慣有的性格特點,我認為這個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節塑造法
情節就是一個特定的性格在一個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應和外部行動。是作者對生活觀察、概括、提煉和加工後的支架,用以進一步塑造人物和體現主題,它在劇作中依賴故事而具體化。劇情圍繞著藍彬背後身世、遺產、謀殺、愛情等相關主題劇中陸莉、藍彬、白狄、朱樺等各種人物的查差異和斗爭構成全劇的矛盾沖突,從而交代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線索。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沖突和行為而體現,只有在全劇沖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斗爭,研究他們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徵。劇中陸莉這個聰明的女主人公對自己和被自己拋棄的前老公都有一種無理由的掌控,而劇情一步一步的前進,真想一個個揭開的時候,才發現遠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那個曾經對自己無
比深愛的男人,可以隨時輕而易舉地回到他身邊並將他虜獲,事實並非如此,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最後一無所有。不斷的情節交代使陸莉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更加豐富而獨特。
3.2 特徵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獨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要善於從貌似相同的人和時間中抓住這一人物透過細節表現出來的特徵,藉助這些特徵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內在特質,運用想像和虛構,創造出強化及突觸這些特徵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別出心裁地給任務加上一些怪異的癖好、離奇的言行,如本劇中對陸莉的塑造,「扎著兩個高高地羊角辮,頭發染成櫻桃色。一張粉撲撲的圓臉,化視覺系的濃妝,盡管蹬著一雙高跟絆帶鞋,身材仍然顯得嬌小。(裝出可愛的嗓音對以奇怪的姿勢躺在地上的屍體說):對我的服務還滿意嗎,田納先生?」;「服務員把嘴湊到領班耳際:陸莉是藍彬的前妻,雖然和他年紀相當,但總打扮得像個十五六歲的孩子」等,這樣用脫離實際的獵奇來代替人物的個性,搜羅離奇古怪的言行習慣,從外部貼到某個人物身上顯然是不可取的。特徵性塑造法應該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獨特性。
3.3 語言動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語言上的表現和在行動上的表現同等重要,「唇槍舌劍、「伶牙俐齒」、「人言可畏」,說話人物的性格語言便能艷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單能通過語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養、生活經歷、社會地位,讀者也能通過語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會背景。電影劇本不同於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寫場景,反映生活,並最終為電影拍攝提供藍本,是一切影片拍攝的基礎。它既屬於文學范疇,又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是文學特性與電影特性辯證統一的產物。電影劇本必須結合電影藝術的特性,用電影思維方式來創作劇本。電影劇本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應該具備鮮明的動作性和畫面感。
在《親密無間》劇本中對藍彬的語言塑造很成功,如「藍彬:因為你是個機器人,只需要定期上點機油,充點電,就能照常工作。你的製造者十分失敗,甚至忘了給你分配容儲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碟空間。我為你感到惋惜。他聳聳肩膀:回頭見。」;「藍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裡是什麼,老幼孕殘病?拜託,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實習服務生,跟我說這種肉麻話我早把你耳朵揪下來了。」等
這些生動幽默的語言塑造了藍彬這個可愛而又單純的性格特點。讀者在閱讀劇本時,應能「看見」或聯想出未來影片中一幅幅運動的畫面,「聽到」這些畫面中的聲音;其次,它應顯示出未來影片中的蒙太奇結構以及豐富的潛台詞。正是這種動作性、畫面感和蒙太奇結構使電影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給予讀者特殊的審美享受並成為銀幕形象的基礎。電影劇本的每個人物動作與每段場景,都要求畫面化。這是電影藝術的審美特點決定了的,也就反過來要求劇本的文字寫作,達到畫面化或畫面感為好。
3.4 場景塑造法
在一部電影劇本的創作中,劇情、角色、場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密不可分,共同服務於科幻藝術創作。一般情況下,角色是主體,劇情是主線,場景設計服務於角色與劇情,場景可以給角色和劇情發展提供舞台,並闡明劇情發生、發展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背景,表現特定的時空背景對整個故事發生的影響。
每一場戲、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情節點和故事點都必須構建,打好基礎,然後再合適的時機來完成它。古德曼認為場景間的「晚進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場景里(根據情節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後一個可能的時機再切換。
在《親密無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場景切換,如那場朱樺試圖謀殺藍彬的場景——「朱樺喬裝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時的冷淡更添了幾分陰郁和強烈的殺意,她另一隻空閑的手伸進大衣的內口袋裡,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閃的匕首。藍彬掙扎得更加劇烈。朱樺朝他心臟的位置舉起武器—」,帶著緊張感和懸念離開,場景切換到律師辦公室,「辦公室里靜得像口棺材。陽光透過百葉窗,投下一條條被打斷的陰影。寬大的書桌後,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專心的翻閱著一本文件,黑框眼鏡後的眉頭緊鎖著。陸莉越過桌子坐在他對面,雙手撐在身體兩側的椅子邊上,蹬高跟鞋的雙腳在地上蹭來蹭去。回頭看到藍彬,她露出一個欣喜的笑容,"你來了,親愛的,我真高興!"她旁若無人的摟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輕啄了一下。」緊接著場景再次切換回來「砰!子彈打在金屬上清脆的聲音。刀子被震飛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藍彬腦袋上方。鏡子里出現了一個洛莉塔打扮的陸莉。陸莉咀嚼著口香糖:我還以為你退休了,蒼狼白狄。陸莉把槍口對准朱樺:放開他。」這樣的場景切換正符合「晚進早出」的原則,這能
產生良好的閱讀感受,也能推動故事前進。
4 結語
類型人物的特徵如此鮮明,以至於不善於觀察的人也能從他周圍的人們中看出這些特徵。貝克認為,類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種虛假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點,或者一組密切相聯系的性格特點來加以充分表現的。類型人物在今天還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徵有限並且鮮明,這樣就易於觀眾領會和把握。②這樣的人物容易創造,更容易編寫。③鬧劇和情節劇看重的是情節的戲劇性,這樣的劇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個性化,觀眾仍然對同樣的故事百看不厭。通過對劇本《親密無間》類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對影視劇本的創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