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中動作特寫鏡頭的運用

電影中動作特寫鏡頭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2-08-28 18:31:24

Ⅰ 給點指點---論影視作品中運動鏡頭與固定鏡頭的有機運用

這個大多是感覺,沒有鏡頭是一次做好的,越是看上去好的鏡頭,修改的次數越多。
提供你你個思路:
1.平時多看看電影,然後把覺得經典的鏡頭減下來,作為素材庫,當你沒有靈感或者總覺得感覺不對的時候看這個參考
2.學習一些基本的鏡頭常識,以下是我平時在網上收集的,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鏡頭組接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影視節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鏡頭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組接起來的。這些鏡頭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使觀眾能從影片中看出它們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那是因為鏡頭的發展和變化要服從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里做詳細的敘述。

(1)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的思想方式和影視表現規律
鏡頭的組接要符合生活的邏輯、思維的邏輯。不符合邏輯觀眾就看不懂。做影視節目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即思維邏輯選用哪些鏡頭,怎麼樣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2)景別的變化要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一般來說,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變換不同視覺距離的鏡頭,可以造成順暢的連接,形成了各種蒙太奇句型。
·前進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指景物由遠景、全景向近景、特寫過渡。用來表現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緒和劇情的發展。
·後退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由近到遠,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壓抑的情緒,在影片中表現由細節到擴展到全部。
·環行句型:是把前進式和後退式的句子結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再由特寫——近景——中景——遠景,或者我們也可反過來運用。表現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轉向低沉。這類的句型一般在影視故事片中較為常用。
在鏡頭組接的時候,如果遇到同一機位,同景別又是同一主體的畫面是不能組接的。因為這樣拍攝出來的鏡頭景物變化小,一副副畫面看起來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鏡頭不停地重復。在另一方面這種機位、景物變化不大的兩個鏡頭接在一起,只要畫面中的景物稍有一變化,就會在人的視覺中產生跳動或者好像一個長鏡頭斷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馬燈」的感覺,破壞了畫面的連續性。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把這些鏡頭從頭開始重拍以外(這對於鏡頭量少的節目片可以解決問題),對於其他同機位、同景物的時間持續長的影視片來說,採用重拍的方法就顯得浪費時間和財力了。最好的辦法是採用過渡鏡頭。如從不同角度拍攝再組接,穿插字幕過渡,讓表演者的位置,動作變化後再組接。這樣組接後的畫面就不會產生跳動、斷續和錯位的感覺。

(3)鏡頭組接中的拍攝方向,軸線規律
主體物在進出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
所謂的「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4)鏡頭組接要遵循「動從動」、「靜接靜」的規律
如果畫面中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簡潔過渡的目的,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如果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是不連貫的,或者它們中間有停頓時,那麼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停下來後,接上一個從靜止到開始的運動鏡頭,這就是「靜接靜」。「靜接靜」組接時,前一個鏡頭結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後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與落幅時間間隔大約為一二秒鍾。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組接,同樣需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始要有起幅;相反一個搖鏡頭接一個固定鏡頭,那麼搖鏡頭要有「落幅」,否則畫面就會給人一種跳動的視覺感。為了特殊效果,也有靜接動或動接靜的鏡頭。

(5)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
我們在拍攝影視節目的時候,每個鏡頭的停滯時間長短,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來決定的,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如由於畫面選擇景物不同,包含在畫面的內容也不同。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的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這些畫面上的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而對於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要短時間即可看清,所以畫面停留時間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組畫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對畫面長短直到制約作用。如同一個畫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如果該幅畫面要表現亮的部分時,長度應該短些,如果要表現暗部分的時候,則長度則應該長一些。在同一幅畫面中,動的部分比靜的部分先引起人們的視覺注意。因此如果重點要表現動的部分時,畫面要短些;表現靜的部分時,則畫面持續長度應該稍微長一些。

(6)鏡頭組接的影調色彩的統一
影調是指以黑的畫面而言。黑的畫面上的景物,不論原來是什麼顏色,都是由許多深淺不同的黑白層次組成軟硬不同的影調來表現的。對於彩色畫面來說,除了一個影調問題還有一個色彩問題。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畫面組接都應該保持影調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對比強烈的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會使人感到生硬和不連貫,影響內容通暢表達。

(7)鏡頭組接節奏
影視節目的題材、樣式、風格以及情節的環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節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視節目節奏的總依據。影片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的表演、鏡頭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以外,還需要運用組接手段,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整理調整鏡頭順序,刪除多餘的枝節才能完成。也可以說,組接節奏是教學片總節奏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
處理影片節目的任何一個情節或一組畫面,都要從影片表達的內容出發來處理節奏問題。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得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難以接受。然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盪人心的場面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沖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與青年觀眾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強青年觀眾的激動情緒達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鏡頭的組接方法
鏡頭畫面的組接除了採用光學原理的手段以外,還可以通過銜接規律,使鏡頭之間直接切換,使情節更加自然順暢,以下我們介紹幾種有效的組接方法。
·連接組接:相連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一系列鏡頭表現同一主體的動作。
·隊列組接:相連鏡頭但不是同一主體的組接,由於主體的變化,下一個鏡頭主體的出現,觀眾會聯想到上下畫面的關系,起到呼應、對比、隱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夠創造性的揭示出一種新的含義。
·黑白格的組接:為造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如閃電、爆炸、照相館中的閃光燈效果等。組接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所需要的閃亮部分用白色畫格代替,在表現各種車輛相接的瞬間組接若干黑色畫格,或者在合適的時候採用黑白相間畫格交叉,有助於加強影片的節奏、渲染氣氛、增強懸念。
·兩級鏡頭組接:是又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者從全景鏡頭直接切換到特寫鏡頭的組接方式。這種方法能使情節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者在靜中變動,給觀眾的直感極強,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特殊的視覺和心理效果。
·閃回鏡頭組接:用閃回鏡頭,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鏡頭,這種組接技巧可以用來揭示人物的內心變化。
·同鏡頭分析:將同一個鏡頭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運用該種組接技巧的時候,往往是處於這樣的考慮:或者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或者是有意重復某一鏡頭,用來表現某一人物的青絲和追憶;或者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的含義以印發觀眾的思考;或者還是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應,從而達到藝術結構上給人一完整而嚴謹的感覺。
·拼接:有些時候,我們在戶外拍攝雖然多次,拍攝的時間也相當長,但可以用的鏡頭卻是很短,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長度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內容的鏡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組接,以達到節目畫面必須的長度。
·插入鏡頭組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換,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鏡頭。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著或者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的鏡頭(主觀鏡頭),以表現該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麼和直觀感想和引起聯想的鏡頭。
·動作組接: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相似性,作為鏡頭的轉換手段。
·特寫鏡頭組接:上個鏡頭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頭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結束,然後從這一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示另一情節的環境。目的是為了在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合之感覺。
·景物鏡頭的組接:在兩個鏡頭之間藉助景物鏡頭作為過度,其中有以景為主,物為陪襯的鏡頭,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景物風貌,也表示時間和季節的變換,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這種鏡頭往往作為鏡頭轉換的手段。
·聲音轉場:用解說詞轉場,這個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較常見。用畫外音和畫內音互相交替轉場,像一些電話場景的表現。此外,還有利用歌唱來實現轉場的效果,並且利用各種內容換景。
·多屏畫面轉場:這種技巧有多畫屏、多畫面、多畫格和多銀幕等多種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視藝術的新手法。把銀幕或者屏幕一分為多,可以使雙重或多重的情節齊頭並進,大大的壓縮了時間。如在電話場景中,打電話時,兩邊的人都有了,打完電話,打電話的人戲沒有了,但接電話人的戲開始了。
鏡頭的組接技法是多種多樣瓣,按照創作者的意圖,根據情節的內容和需要而創造,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和限制。我們在具體的後期編輯中,可以盡量地根據情況發揮,但不要脫離實際的情況和需要。
1、聲音的組合形式極其作用
在影視教學片中,聲音除了與畫面教學內容緊密配合以外,運用聲音本身的組合顧慮也可以顯示聲音在表現主題上的重要作用。
(1)聲音的並列
這種聲音組合即是幾種聲音同時出現,產生一種混合效果,用來表現某個場景。如表現大街繁華時的車聲以及人聲等等。但並列的聲音應該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據畫面適度調節,把最有表現力的作為主旋律。
(2)聲音的並列
將含義不同的聲音按照需要同時安排出現,是它們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反襯效應。
(3)聲音的遮罩
在同一場面中,並列出現多種同類的聲音,有一種聲音突出於其他聲音之上,引起人們對某種發生體的注意。
(4)接應式聲音交替
即同一聲音此起彼伏,前後相繼,為同一動作或事物進行渲染。這種有規律節奏的接應式聲音交替,經常用來渲染某一場景的氣氛。
(5)轉換式聲音交替
即採用兩聲音在音調或節奏上的近似,從一種聲音轉化為兩種聲音。如果轉化為節奏上近似的音樂,既能在觀眾的印象中保持音響效果所造成的環境真實性,又能發揮音樂的感染作用。充分表達一定的內在情緒。同時由於節奏上的近似,在轉換過程中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這種轉化效果有一種韻律感,容易記憶。
(6)聲音與「靜默」交替
「無聲」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表現手法,在影視片中通常作為恐懼、不安、孤獨、寂靜以及人物內心空白等氣氛和心情的烘托。
「無聲」可以與有聲在情緒上和節奏上形成明顯的對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暴風雨後的寂靜無聲,會使人感到時間的停頓,生命的靜止給人以強烈的感情沖擊。但這種無聲的場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則會降低節奏,失去感染力,產生煩躁的主觀情緒。

Ⅱ 結合應影片談談特寫鏡頭

電影《藍》與特寫鏡頭

Tom Gunning在他的一片文章中這樣說,在傳統的電影理論中,是特寫鏡頭把電影從一種復制工具變成了一種藝術形式。Epstien也給予這種電影語言同樣高的價值,稱之為電影的靈魂。對於不同的電影理論者特寫鏡頭是具有不同的意義的。例如Balazs側重於特寫鏡頭的表達作用,他認為所有藝術的都是關於人的,特寫是種揭示人最深處靈魂的一種電影手段。而Epstien更側重於觀眾對於特寫鏡頭的感知層面。對於他來說特寫鏡頭是觀眾享受一部電影所帶來的樂趣的另一種方式,而不是更為傳統與簡單的通過敘事或情節的引人入勝。他認為這是與一個特寫鏡頭所持續的時間有關的。如果觀眾在影院被迫去看一個特寫鏡頭很長時間,就會換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畫面,例如更關注畫面的細節等。特寫鏡頭毫無疑問關乎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純粹的視覺語言去進行表達,這也是對電影最本質的思考之一。在影片《藍》中,故事和敘事變成了推動影片發展的輔助手段,而純粹的視覺語言成為一個主要的方式。特寫鏡頭幾乎占據了這部影片。我將主要結合Balazs和Epstein的理論,以《藍》為示例更詳細的去分析電影中的特寫鏡頭。

人物面部特寫

對於人物面部的特寫是幾乎是最常見的特寫鏡頭。盡管我們已對它習以為常,在無聲電影時代和早期電影理論里,對人物面部的特寫幾乎是涉及最廣泛的話題。這里我只對這種常規的特寫做簡單的介紹。Balazs認為面部特寫是一種「無聲的對白」,並且它是只有電影才具有的語言。他曾經寫到,面部表情變化的節奏和速度展示了人物情緒的擺動,這是文字所無法替代的。面部特寫在表達層面上,是最主觀的展現人物的方式,甚至比人物說話更為主觀。對於Balazs特寫鏡頭揭示了人類 「靈魂的最深處」。作為一種電影語言,它成為除了常規的運用表演來塑造人物的另一種人物塑造的方法。Epstein認為面部特寫為觀眾營造一種激烈的情緒。這種激烈來源於面部特寫把人物的臉擴大到一定程度,從而使影片里的人物和觀眾更接近和親密。進而使觀眾覺得在身體上和情感上都更接近人物。面部特寫在《藍》佔有很大比重。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是對喪失家庭的女主人公內在世界的關切。大量特寫的運用,如上所述一方面更有效的展示了人物最主觀的世界,一方面引導觀眾去和主人公建立更密切的情感聯系,使觀眾在一部電影的進程中不是彷彿局外人去看另一個人的故事,而更像與主人公進行一場內心深處的交流。這些早期的討論可以用來解釋一部分這部影片運用大量人物面部特寫的原因,然而《藍》賦予了面部特寫一些新的意義。首先,如果說現實主義傳統中常用的長鏡頭在於強調於人物與環境的關系,此影片中運用大量的特寫則是去強調女主人公與外界聯系的喪失,營造出一種距離感和疏遠感。其次,影片的開場即是由一系列特寫鏡頭構成的,沒有任何鏡頭來確立故事發生的地理背景。同樣,影片中很少用遠景而多用特寫,從而讓觀眾更聚焦於人物而忽略其他背景。《藍》中還大量運用了很多超特寫。例如女主人公在醫院的幾場戲中,我們看到了對她眼球,嘴角,床上的羽毛的特寫,幾乎讓觀眾在第一時間難以辨認畫面中的物體。這些鏡頭也許並不必要被賦予任何實際的意義和用途,而是創造了影片和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說過,《藍》中的面部特寫在一方面具有符號的性質,它表明了女主人公將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它幫助影片形成其風格。

對物體的特寫

Balazs寫到,「當電影特寫鏡頭揭開我們對於那些隱藏的小東西不敏感的面紗,讓我們看到這些物體的 『臉』,但它始終還是去展現人的,讓物體具有表現力的是投射在它們身上的人類的情感」。這僅僅概括了對物體的特寫所具有的更常規的意義。然而,《藍》不只是賦予對物體特寫這些作用,還對這一類特寫進行了更獨特和創造性的發展。這些特寫可以大致被歸為四類:客觀視角的特寫,主觀視角的特寫,推動敘事的特寫,以及營造影片風格的特寫。

《藍》中女主人公試圖從從前的生活中走出,然而總是有一些細節喚起她對從前的回憶。幾乎每一場這樣的戲,導演都運用了同樣的處理方法。以她看到鋼琴上丈夫未完成的作品一場為例。鏡頭開始於對主人公肩部以上的特寫,她正在看樂譜,然後交替切換於她的特寫和樂譜上音符的超特寫。我們逐漸發覺她面部表情的微妙改變,微微皺眉。接著鏡頭突然切到她的手指,緩慢的移動三角鋼琴的支架,然後鋼琴蓋轟然合住。每當女主人公無法控制情感的宣洩,鏡頭總是在她失控之前從她的臉部特寫切到對一些物品的特寫上。首先,影片在此運用了電影獨有的鏡頭語言去發展情節,而不是簡單通過敘事。這樣鏡頭的運用給觀眾直觀的感受,人物不願意把自己的悲痛展示給別人看。可以想像很多電影依靠情節和表演去表達同樣的情感,例如安排與主人公親近的人以台詞的方式念出,等。其次,影片沒有繼續對她臉部的特寫,而變化為對一個更具有客觀意義的物體的特寫上,創造了觀眾與影片的思考距離從而使觀眾有機會去思考她行為的動機而不只是停留在對此行為的觀察上,進而產生主動感受人物內心而不是被動而為的感覺。

《藍》中還有一些更為主觀視角的物品特寫鏡頭。例如影片中主人公在同一個咖啡出現過三次,每次都有一組同樣的鏡頭,即從她肩部以上的特寫切到一個物體的特寫上。第一次她聽到門外傳來的笛聲,鏡頭從她的臉切到她面前的咖啡杯一角的特寫,伴隨著音樂,一道影子從杯子上劃來又劃去。根據導演自己的闡述,他認為女主人公此時完全封閉自己,只關注一些無足重輕的生活細節,而避免對生活中的事件太過敏感而帶來的情緒化。她不關心鄰居的私事也忽略愛她的人。這樣的特寫鏡頭讓觀眾去看主人公當時在看的東西,從而主動去思考和感受主人公當時的情緒。

第三種物品特寫是促進情節發展的特寫。其中的一些具有傳統敘事的因素,諸如對一些物品的特寫是因為它在將要發生的故事中起關鍵作用。影片開始對汽車管道漏油的特寫暗示了將要發生的車禍。另外一些對物品的特寫更為間接促進情節發展。比如,在Julie和Oliver一同完成她丈夫遺作的一場戲中,一個拍攝室內的固定機位逐漸變模糊,成為一個可以認為成對於『什麼都不是』的特寫,從而給電影其它語言一個敘事的機會,比如音樂和單字的獨白。

最後,對一些物品的特寫也僅作用於幫助形成一種視覺風格。例如主人公去看母親的一場戲中,出現了一個對於電視畫面的特寫,我們甚至難以辨認那是電視如果沒有之前的鏡頭,也很難分析出這個鏡頭在無論敘事還是抒情上有直接作用,像一些同樣的對人物面部特寫一樣,這更突出了影片的個人風格。

運動中的特寫

Epstein寫到,特寫鏡頭應該做為一系列鏡頭中的一個被引入,它前後的鏡頭可以使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他稱特寫為電影的楔石,在運動的鏡頭中特寫能夠達到最完善的表達。《藍》中Julie坐在醫院里被一道藍光驚醒的一場戲中,一個長鏡頭開始於她肩上的特寫,在突然響起的音樂中,她驚醒,鏡頭迅速拉遠到一個她上半身的近景,然後又迅速推回到一個她頭部的特寫,音樂也同時結束。在這個鏡頭中,觀眾似乎和她一樣,經歷了驚醒後一瞬間的迷失。鏡頭結束時的特寫比開始的面部特寫與人物更加接近,一方面營造了更強的激烈感,另一方面使觀眾和人物建立了更強的聯系。

特寫鏡頭,作為第一個被創造的電影語言,甚至和默片時代創造的其它語言一起一度悲觀的被認為葬送在有聲電影的發明中。《藍》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成功探索如何用純粹的視覺語言進行表達的影片。這部1993年出品的電影讓我們在電影發明近百年後仍然滿懷希望的看到電影語言所具有的巨大潛力。

Ⅲ 電影有哪些鏡頭手法

1、斜角鏡頭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Ⅳ 電影中鏡頭的運用及作用

1、弧形運動鏡頭

弧形運動鏡頭(Arc Shot),顧名思義,攝影機以按照某個圓周以弧形運動所拍攝的鏡頭,可以為一個場面提供多變化的視覺層次,在電影電視中屬於被濫用的鏡頭之一,對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難度大。《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對弧形運動鏡頭情有獨鍾。

2、特寫鏡頭

特寫鏡頭(Close Up),最早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用來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細節。它的出現和應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也是鏡頭美學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觀眾最喜歡也最容易記住的鏡頭手法。

3、中景鏡頭

中景鏡頭(Medium Shoot),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稱為中景畫面,中景鏡頭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寫多,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在影視作品中中景鏡頭的比重較大,因為鏡頭的敘事性較強。

4、遠景鏡頭

遠景鏡頭(Long Shoot),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遠景畫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細微動作,但卻可以通過承上啟下的組接含蓄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

5、深焦鏡頭

深焦鏡頭(Deep Focus),利用焦距將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鏡頭到中,在電影構圖中,往往尋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細節都在鏡頭里畢露無遺。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鏡頭攝影大師當屬格雷格·托蘭德,他和大導演奧遜·威爾斯是深焦鏡頭的鼻祖。

6、仰拍鏡頭

仰拍鏡頭(Low Angle Shot),攝影機從垂直位置上低於多數被攝對象位置拍攝的鏡頭,往往可以使得畫面中主體人物顯得更加高大,當然,仰拍鏡頭的應用不止於此,關鍵在於這種低角度的拍攝和電影畫面的具體情節相結合,比如拍攝小孩等等。

Ⅳ 電影中各種鏡頭所表達的意境還有怎麼去把一個人物的性格刻劃的淋漓盡致

特寫是局部的刻畫人物或事物的景別處理方法。運用這類鏡頭,能 夠准確地傳達故事情節,直接地反映出劇中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同時,也能間接地影響觀眾的心理反應,特寫不一定只是刻畫人物表情 的,手、腳、道具等與劇情有關的物體,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寫來表現。
這種鏡頭,主要是表現人物眼睛和頭部的神態,應當注意的是通過 人物表情、手勢、動作來表現情緒,所以必要的畫面提示一定要做,而 且要做足,動作幅度的大小,包括其他輔助烘托氣氛的水、霧、煙、雲 等動態趨勢,否則帶原畫畫出來後,就會留下很多遺憾。 另外,要注意周圍環境與角色之間的距離關系,角色與背景的透視 變化關系,以及主要角色與周圍環境的氣氛是否融洽等,把握好這些, 就能比較輕松地處理和運用近景鏡頭了。
中景的畫面一般都是選取人物膝蓋以上或人物的大半身。主要表現 的是人物的半身動作,同時也是把環境等多種因素考慮進去,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表情的變化,是一般敘事和表演場面中比較常用的鏡頭。 全景是每一場劇情發生的主要場景,所以在設計全景景別時,要把 其中的每個細節盡量詳細地表現出來,以便讓人們對這個場景有較為明確的認識。

Ⅵ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推鏡頭指攝影機向被攝物體推近或是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拉長焦距,使觀眾有一個移近被攝物的感覺。

2、拉鏡頭則和推鏡頭正相反,造成畫面上的被攝物逐漸遠離觀眾視點的感覺。並逐漸擴展視野范圍。

3、搖鏡頭是指攝影機在原位置不變,通過機身的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畫面呈現動態構圖,產生巡視、環視周圍環境事物、揭示動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烘托情緒的藝術效果。

4、移動鏡頭又稱「移動攝影」,將攝影機放在可移動的車輛或升降機上,對被攝物體作各方向移動所拍攝的畫面。

基礎景別有以下這些:

1、遠景:在拍攝人像時不要總想著拍攝人物,帶著環境可以很好地渲染氣氛。

2、全景:全景景別有助於表現人物的動作。

3、近景:為了將人物表情表現得比較好,可以使用近景。

5、特寫:特寫能夠讓你完全注意人物的細節,是表現細節最好的方式。

(6)電影中動作特寫鏡頭的運用擴展閱讀:

鏡頭語言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

鏡頭語言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Ⅶ 談談如何用好特寫鏡頭

1、構圖至關重要

想要拍出一張具有美感的特寫,除了模特的姿態外,起主導作用的無外乎是構圖!

①中心構圖

中心構圖是最常規也是最不容易出錯的,嘗試拍特寫都可以從中心構圖開始,特別要拍人物臉部及上半身的特寫時,尤其適用。對自己的臉部比較自信的可以,拍攝角度隨意,常見的是大正面。

利用鏡頭的透視感,營造出近大遠小的效果,讓人物和環境完美結合。

如果對自己的正臉不算太滿意的話,那就來個側臉。

用手遮擋陽光,形成影子,為畫面增添趣味。

②頂框構圖

上下、左右頂框,這樣的構圖比較的飽滿,視線顯得更加集中。盡量避開正面拍攝,側臉顯瘦,也更有味道。

@老米十二

@攝影師Amanda圈兒

③對角線構圖

另外我們在看很多攝影師的照片後,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那就是:大多數好看的特寫都是採用對角線構圖,就是將主體的視線放在對角線上。

@芥茉在拍照

在拍眼神的時候,同樣可以採用這種對角線構圖的方式,無論是遮擋、趴下、細節描寫,讓人物的視線放在左右對角線上,增加神秘感的同時,構圖也更加顯得有重心。

對角線構圖,增加神秘感的同時,構圖也更加顯得有重心。

④前景構圖

前景這里又分為框架式和虛化式前景。

a.框架式前景

在畫面中加入前景景物構成框架,不僅能發揮出框架式構圖的效果,還能作為環境氛圍的一種襯托,交代當時的場景條件。場景元素可能是幾片樹葉的間隙、籬笆的間隔、窗框等。拍攝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取景框不停地去調整位置,直到畫面中的前景將人物成功地「框住」。

用破碎的玻璃作為一個框架式的前景,同時,有了一種旁觀者的視角,這樣照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強。

b.虛化式前景

使用前景景物進行框架式構圖時,常要對構框景物進行虛化,但虛化前景卻不一定是為了框架式構圖的「遮擋」作用。在拍攝照片的時候,可以通過選擇焦距的方法,使鏡頭前面的景物徹底虛化成一團具有色調的虛影,作為畫面的點綴,以突出人物主體。

@木辛子予

可以利用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可以作為天然的虛化式前景。

如果鏡頭光圈足夠大,你也未必非要尋找那些花花草草,很普通的景物在徹底虛化之後也會變得非常朦朧,只為畫面提供一片色調和氛圍。

2、光影提升表現力

攝影是光影的藝術,而人像的拍攝,「光影」更是決定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要素。如果是在模特的表現力比較有限,或者不太會擺 pose 的情況,利用光影可以很好地提高整體的表現力。

通過門縫的線狀光影,照射在拍攝對象上,將之與環境中其他物體區分開來,有效地引導觀者的視線。

逆光拍攝產生輪廓光,能夠非常精美地勾勒出拍攝對象的邊際輪廓,起到良好的分離主體與背景的作用。

模特偏立體的臉部輪廓在這單側光下顯得層次分明。

@是乾坤吖_

當一件事物違背觀看者的「一般」習慣時,即會產生一個興趣點。如下圖,藍色與紅色形成鮮明的冷暖對比,同時,沒有避諱模特面部光照的陰陽交割線,這個看似不合理的光影效果恰恰是本片的用光特色,營造了與一般視覺習慣不同的光影效果。

這個看似不合理的光影效果恰恰是本片的用光特色,營造了與一般視覺習慣不同的光影效果。

可參見前文

順光、側光、逆光,人像自然光原來得這樣用
3、善用色彩

在人像攝影中,除了構圖和光影外,最影響照片美觀的就是色彩了。不同的顏色能表達不同的感情和思想,正確地運用色彩能,不但可以使黯淡的照片變得明亮,而且還能使毫無生氣的照片充滿活力。

單一色的運用使畫面變得簡潔、純粹,再配合簡潔構圖內容,使畫面極為突出。

@鑿壁發光

互補色是指在色輪中夾角成150°~180°的兩種色彩,其特點是相互之間擁有強烈的對比,因此畫面中出現互補色時,可以形成強烈的襯托效果,使主體變得更為突出。

@張圖圖PHOTO

相鄰色是指在色輪中彼此相鄰的兩種顏色。相鄰色的使用在攝影創作中很常見,它能夠使畫面達到統一協調和柔和素雅的效果,但由於在色彩上缺少對比,因此視覺沖擊力往往不是很強,適合表現一些感覺上較為輕柔的對象。

@stephenlong

4、尋求角度的變化

人像攝影的拍攝要有變化,在人物與場景不變的情況下,盡量尋求角度和景緻的變化。人像特寫的拍攝角度可分為俯視、平視、仰視;不同的視角會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a.俯視角度

該角度的優點是能在最大程度上捕捉人物的眼神,情感易從眼神流露出來,從而增加照片的情感。

@好攝的冰淇淋

@芥茉在拍照

b.仰視角度

仰視拍攝,優點是能展示模特背後上方的風景,同時避開路人、建築等干擾物,做到簡潔畫面干凈的目的。

低角度進行仰拍,讓畫面看起來更加干凈、整潔,同時誇張的視覺沖擊,更有大片范。

利用花草進行遮擋和弱化。

c.平視角度

水平拍攝視角最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也最能反映出我們看到的「真實」。

@芥茉在拍照

此外,在變化拍攝角度的同時,相機也需要動起來,嘗試旋轉相機鏡頭,讓照片的視覺效果多樣化,從而增加照片的感染力。

5、別忽略了局部美

女生的美是眾多攝影者永不厭倦的拍攝主題,從不同角度展現女生的美,是每一個攝影者所追求的。很多攝影者除了拍臉之外,還會去拍攝許多的局部特寫,增添一種神秘、唯美的感覺。拍攝局部,更可以揚長避短,把最美的地方展現出來。

小花為女性的性感增加幾分柔情。

手指靈活地動起來便帶來足夠的性感。

可參見前文

局部之美,拍女生何必只拍臉?8個部位特寫更添神秘、唯美之感
總結

特寫的拍攝,角度不好找,瑕疵易放大,易顯胖…但反過來講,卻是一個揚長避短的過程,都需要我們去尋找模特最美的一面,只要用心,你就會發現,可以拍出最美的畫面!在拍照前稍微構思下然後再拍,這樣會比起胡亂拍攝更有效率和效果!

Ⅷ 電影特寫鏡頭的作用

一、恰當地運用特寫鏡頭,在渲染主題中起烘托作用
生動、鮮明、具有個性化的特寫鏡頭是電視專題片中不可缺少的。

我們每天都看電視,每天都有很多新鮮的畫面攝入眼簾、映入腦海,時間長了也就淡忘了,可是其中一些極具特色的某些特寫鏡頭卻會經久不忘。

二、准確運用特寫鏡頭,在突出故事情節上起刻畫作用
在電視專題片中,好的特寫鏡頭能夠引起受眾的強烈共鳴,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在專題片《滄桑巨變三十年》中,張大叔一家喜遷新居,親人、鄰居歡聚一堂,孩子們燃炮抓糖,老人們品茶聊天。這時候,我們拍下了張大叔的特寫鏡頭,從他的面部特寫我們看到:飽經風霜的臉上流下了兩行熱淚,布滿老繭的手在不停地擦拭著。

(8)電影中動作特寫鏡頭的運用擴展閱讀:

特寫鏡頭簡稱「特寫」。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特寫鏡頭是電影藝術創作史上的一個重大發展,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特寫鏡頭被攝對象充滿畫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觀眾。背景處於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寫鏡頭能細微地表現人物面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見的特殊的視覺感受。

主要用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演員通過面部把內心活動傳給觀眾,特寫鏡頭無論是人物或其他對象均能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在故事片、電視劇中,道具的特寫往往蘊含著重要的戲劇因素。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動作特寫鏡頭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金會電影大全 瀏覽:437
電影節男主持 瀏覽:44
張衛健公主電影大全 瀏覽:664
突襲2暴徒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876
美國主流電影與文化 瀏覽:315
在哪裡可以觀看你好李煥英電影 瀏覽:349
美國驚悚電影屠夫 瀏覽:407
國購電影院 瀏覽:926
嘩英雄電影插曲名 瀏覽:577
2015年中國上映過的電影 瀏覽:30
起個帶電影的名字大全2015 瀏覽:22
電影推薦歐美女動作 瀏覽:193
俄羅斯二戰電影斧頭下載 瀏覽:637
三大國際電影節有哪些 瀏覽:863
泰國電影棄嬰 瀏覽:827
吳京2015最新電影 瀏覽:778
2015年楊穎電影大全 瀏覽:469
溫暖的抱抱電影院 瀏覽:859
小乖老鼠是哪個電影 瀏覽:700
電影大全戰狼1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