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梁山伯與祝英台動畫片 觀後感
聽說收視率很高,買了花樣少男少女盤回來看,結果第二蝶無緣進我的光碟機。這樣的故事,看過相視一笑,難入心底。即便是論情節,我也覺得梁祝書院里的風波比起花樣好看了許多。我喜歡這種清清淡淡的搞笑,不刻意不做作的讓人會心一笑,清淡雋雅,清風古韻,不顯山漏水,卻余韻綿長悠遠,唇齒留香,直入心底。
非常喜歡雙飛這首歌,時常想,音樂究竟是唱者的世界還是聽者的世界呢?有時候很珍視聽音樂時候那種剎那的感動,不願去動筆斟酌而錯過那份當時的感觸,心裡的感受和筆下的畢竟不同啊,或許因為心裡的東西是自己的,而筆下的卻可能是別人的吧。即便是自己的感受,來日看來怕也沒了當初的那絲悸動了吧。初時聽到這首歌,只覺得曲調琅琅上口,曲風幽遠,很古色古香,歌詞哀婉動人,詩情畫意,美得不真實。直到看完下部,再聽此曲,一寸一寸的隱痛,說不出的哀傷。同一曲,在人心確實如此不同。好悲傷好悲哀,這是它給我的感覺,不同於8號當鋪的沉重,有種好不真實的輕飄飄的感覺。一種不屬於塵世的飄忽、泣美、哀柔。打碎了時時提醒自己面對現實的無奈壓抑,再不能面對現實的醜陋。聽時便想,那樣的清新、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心意相通、那樣的愛情神話是存在的么?時常覺得這世界上必然有另一個自己,只是無緣遇到。如果當真有8號當鋪,我願去交換一個相遇的機會,可是這樣的情這樣的人,獨一無二,何其珍貴,我又有什麼值得拿來交換呢?此時才發現自己的人生如此匱乏。
陶大叔說,緣份的巧妙,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而在於心靈相通的兩人碰巧相遇。朋友,是兩顆相通的心偶然的碰撞。友情,尚且如此,愛情呢?更甚吧。即便是在封建思想獨霸的古代,愛情仍然沖破了束縛留下了幾朵美麗的印記,一如梁祝。不管那樣的故事有多少渲染的成分,但是那絢爛如流星般的飛弧確是人們心理最美麗的願望。男尊女卑、身份等級,亘古以來,男人和女人仍不停的上演著一幕一幕的愛情,無怪乎愛情至今是熒幕上的永遠主題。是啊,明明毫無牽連的一對男女,竟是為了這個名為愛情的東西,牽牽念年,不離不棄,甚至生死相許。這是友情和親情無法比擬的。愛情啊,當真是無解。
梁祝,是悲劇,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悲劇之首,看著他們相殉化蝶,我哭了。但是我也無數次告訴自己,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僅僅以另外的方式擁有了彼此,能夠相識相遇相惜相戀,本身就已是難得的幸福。人生,能有一個這樣的人,這樣一段情,何其幸運?
自小聽說過梁祝的故事,對那首經典的曲子更是熟悉,這是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可是我卻不喜歡這個故事,更沒有更多的觸動。在我心底里,這對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太過軟弱。也許死已是人最大的抗爭最大的勇氣,但我真的覺得他們很懦弱,甚至沒有為彼此相守努力過。不過若果真他們逃婚了,怕也就沒有這個故事了,後人也便無從得知。其實我一直認為這個故事再簡單不過,同窗三載,相知相戀,家族門第,難以結發,山伯病逝,英台殉情。這個故事裡,很老套的,我覺得英台是主角。女人,當她愛了,倔強,堅強,決絕,絕戀。試想換過來,如果英台病逝,山伯會否相隨呢?很可怕的念頭,但我有時候會略帶諷刺的問自己。若說這個故事有什麼值得我側目,那麼就該是祝英台了。生死相隨,這就是女人,為愛,是女人的另一生命,因其真,為其著。這份勇氣又與那些所謂的貞潔烈婦之名不同,為的不是聲明,只緣於心底的情。在那個故事背景下,祝英台的殉情之會背上不孝不潔的罪名,死後難得清名,應該無人想到她的死會激起人們心裡的桃花,那麼此舉無疑出於真情,需要勇氣更需要堅定。女扮男裝不為世俗所牽絆,為愛而死,這樣的女子,該是不俗的。而能讓這樣的女子愛上的男人,又該是如何的呢?也該有著不凡的心智吧。
片中的英台,不夠溫柔不夠柔婉,但確是我心中的祝英台,倔強、堅強、獨立、聰慧,善良,才氣縱橫,追求自我,倨傲清高而又蔑視權貴,有著不屈從於現實而又面對現實的勇氣。而這個梁山伯應該說是個完美化的梁山伯。我心中的梁山伯,該是這般謙和、善良、正直,猶如春風白雲,悠悠飄盪著的清風雅韻。片中的男主角更臻完美,彷彿天使般纖塵不染。反過頭去看,發覺早在他二人船上再度相遇,言語之間,已是註定後來的相戀。他們是一種人,用心活著的人,不屬於塵世的人,有著最真的性最摯的情。書院三載,歷歷往事,曲曲折折,生生死死,只是更印證彼此的相知。如果再問同樣的問題,我的回答必然是肯定的。不論他們誰先辭世,後者必定相隨不棄。倘若不曾相遇,或許他們會如世人一般別娶他嫁,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只可惜對他們這樣的人來說,愛情不是調味劑,而是無法戒除的毒葯,一旦沾染難回原點。
如果梁山伯是那輪溫暖的日,那麼祝英台無疑就是那彎清冷的月。英台是剛中有柔,山伯則是柔中帶剛。在我眼中,英台很堅強,骨子裡溢著一份清傲,是清冷的藍色;而山伯是柔和的白色,梁山伯的個性就像那首詩,抱著出世的心態入世,濟世救人,總泛著最溫暖的色彩。他們兩人是註定相愛的,還記得船上相遇,那句敬其神而非好其色,已然昭示了二人的心意相通。假如沒有梁山伯,那麼英台或許會平靜的求學三載,歸家嫁人,只因她心裡追逐的世外桃源不曾存在,期盼的美好靈魂不曾出現,現實依然是如故。英台身為氏族嬌女,的確沒有一般氏族惡習,但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清傲品性,而她這份品性也正是吸引馬文才的地方。她雖善良正直,但也不可能與貧民打成一片,換句話說,缺乏一個管道去體現她的真她的善。而梁山伯責正是這個管道,藉由他,英台看到了印證了世間的真善美,也是因由他,才使得英台掩藏在清傲背後的真善得以更適度的展現。試想,官兵圍困貿縣,幸有良葯,若英台身為縣令,會否相救?或許,但絕不如梁山伯一般沒有絲毫猶豫。聰慧如英台,她懂得梁山伯的善,或者在知他的同時也印證了她心底最深的想法。英台是處在現實和真善沖擊下的堅玉,山伯不然雜質的光正為其掃除了陰霾,開啟了一扇門。而山伯愛的是則是英台的遺世獨立。八哥有句話說,舍妹向來自專,無人能撼其心志。無論是對馬太守的怒目相視言辭相對,不畏強暴,蔑視權貴,還是特立獨行追求自我,女扮男裝讀書求學,古靈精怪,花招百出,靈動清俊,都再再說明英台有顆堅定的心魂。
說說馬文才吧,他的確是戲中另一個看點。其實這部戲里的看點實在太多,人物的塑造確實豐滿鮮活,那種輕輕淡淡的搞笑方式讓人莞爾,仿若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淡雅雋永,回味無窮。我想應該有很多人在問,為什麼祝英台不喜歡馬文才而喜歡梁山伯,為什麼祝英台對馬文才那麼絕情。馬文才的個性是桀驁不馴的,是孤僻的,更是孤獨寂寞的,像長不大又死不承認的孩子般的任性脆弱,又像是做給英台的老鷹風箏般的孤傲難觸。如他所言,就算這只老鷹再怎麼凶惡,它不還是攥在手裡,要它怎樣就怎樣,不會有絲毫違背。可惜英台卻不是那個放鷹的人,她要的不是馴服,而是比翼雙飛;不是傾心付出,而是心意相通。同樣對她好的兩個人,對馬文才看似絕情,看似不公平,實際上這便是祝英台,她是忠於感情的人,不會因誰對她好便愛上誰。假若沒有梁山伯或是先遇到馬文才,結果會不同么?在英台和文才一同下山尋找陶淵明的時候,我也私心的希望他2人有些進展的,直覺不討厭馬文才這個人物。但劇情安排沒有,其實後來想想,倒也合該如此。祝英台的個性是強悍堅定的,是震撼人心的,而非旭暖人心。倘若英台有著梁山伯那樣陽光般溫暖的性格,那麼我想馬文才和祝英台必然會有著牽扯不清的糾葛了。可惜,祝英台不是太陽,馬文才愛上的是一輪清冷的月。祝英台不是張無忌,更有著最堅強獨立的心志,情感堅定而鮮明。人們常說愛情是沒有理由的,我卻很不贊成這種說法。在我看來,愛一個人是有緣由的,只是或許這緣由太繁雜厚重,難以表達罷了。愛或不愛有理由,卻沒有選擇。如果可以選擇愛或不愛一個人,那便不是真愛了。當所愛出現,也許現實無奈掙扎沖突接踵而至,但愛卻是無從抉擇的。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愛如影隨形。英台和山伯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文才卻與他們「道不同」。總有人說不相同的兩個人才真正相稱互補,如同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前提是這2極有著共同的特質,一塊磁鐵是無論如何吸不起一塊木頭的。無疑,應台山伯和文才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文才再如何付出也不可能打動英台。馬文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偶像劇里的最佳男主角,有著顯赫的家世,英俊的外貌,孤高的性情,堪憐的童年,脆弱的心智,難近的性情。這樣的人物,對現代的女孩子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可惜我們都不是祝英台。祝英台愛的正是這個時代沒有的那個傻傻的獃獃的,什麼都沒有的梁山伯。
講到這里就不得不說說演員了。其實本人對何潤東、董潔都不感冒,尤其是看過秦王李世民,更覺得何潤東外表實在抱歉,不過身材很好。印象中他都是演那種裝酷耍帥的角色,很難想像他演書生。看過之後不得不承認,他演出了梁山伯大憨、大孝、大仁、大義的形象。誰規定書生就一定要是小白臉,一定是瘦弱矮小?人物如何不在色而在神,演出神才算是成功。這個185公分、有點黑的梁山伯很形象,如同初生的旭陽一般溫暖人心,至誠至孝。也許這個梁山伯不夠帥,但是看罷之後真的一如英台所說,他笑起來好溫暖。這樣的人物或許不符合現代審美標准,但是卻是應合了故事人物的定位。董潔的祝英台很有味道,沒有過多的江南女子的柔美,但是卻多了股子清傲獨立,沒有弱柳扶風的姿態,卻有著金剛難移的心志,就連羞怯都多了份自持。在封建禮教森嚴的時代,敢於女扮男裝求知向學,不理世俗以死相抗,這樣的女子該有這種心魄。至於馬文才,我覺得這是個現代版本。山伯病逝,應台撞碑入墳,以其性格,毋庸置疑。如果英台先逝,那麼山伯大概不會以如此激烈的方式結束生命,很可能是慢慢將自己折磨致死。而文才呢?他也愛英台,但他會以死相隨么?說到底,山伯和英台之所以生死不離,是因其愛的刻骨,愛的深邃,心神相合。試想一個人如何失去自己的心魂獨立存活呢?而文才和英台卻不是,所以說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看這戲,賺取眼淚的還不是生死相隨,而是為愛求生而不得的悲愴與無奈。或許對他們來說,死是最後的選擇,卻也是最自由的選擇,而為彼此而生,竟是可望而不可求。無望的活著,竟也是種奢望。印象最深的是樓台相會和山伯拚命的求生。當山伯倉皇的問著喝了葯會好對不對,讓我再多活幾天好不好,我怎麼也忍不住眼淚。當生為不可得,那份達觀知命進而安撫母親的體貼更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梁山伯,或許這個時候他已知英台必然不離不棄,無論怎樣抗爭怎樣阻止已是定局,他們相知,能做的就是等待相聚。而英台,在她用血在紅綾上寫著死當同穴時就已准備好生死相隨了,而她那種無聲的哭泣沉靜的悲愴,沉悲得痛入骨髓。無法言傳的傷痛,無人可撼得堅定,這就是祝英台,與山伯那份平淡竟出奇的契合。梁祝一曲,千古奇談。心意相通,無論生死,必然相聚。為彼此求生存,當生而不可得,竟出奇的平靜。所謂的直叫人生死相隨,該是這般,在另外一方天地中擁有彼此,生死無懼。那份鎮定那份平靜那份平和與其說是對生活無聲的對抗,不如說是對彼此感情的執著堅定。現實如何,此時早已不在他們之間構成任何障礙,那股無視現實的情感牽系令人不敢逼視。而那正是這個故事開在人們心中的桃花。
❷ 電影劍蝶
中文片名: 劍蝶
更多中文片名:
劍·蝶
武俠梁祝
英文片名: Butterfly Lovers
發行公司: 天下影畫有限公司
類型:愛情/古裝/武術
對白語言:粵語/國語
投資額:4000萬港幣
類 型: 愛情/動作
地 區: 香港
製作公司:
天下影畫有限公司
西安美亞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
發行公司:
美亞娛樂有限公司[香港]
華天下電影發行有限公司[中國]
西安美亞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
北京美亞長城影視咨詢公司[中國]
香港 Hong Kong 2008年9月11日
中國 China 2008年10月16日
香港 Hong Kong 2008年9月11日
中國 China 2008年10月16日
導演 Director:
馬楚成 Jingle Ma
編劇 Writer:
馬楚成 Jingle Ma
楊倩玲 Qianling Yang
吳家強 Wu Jiaqiang
陳寶駿 Po Chun Chan
演員 Actor:
蔡卓妍 Charlene Choi ....祝言之
吳尊 Zun Wu ....梁仲山
胡歌 Ge Hu ....馬承恩
邵兵 Bing Shao....鐵將軍
冼色麗 Seli Xian....銀 心
狄龍 Lung Ti ....祝公遠
庾澄慶 Harlem Yu....草頭師叔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余家安 Bruce Yu
動作指導 Choreographer:
程小東 Siu-Tung Ching
家族經營酒庄生意,富甲一方的祝家大小姐祝言之(蔡卓妍飾演),個性活潑開朗,平日喜以男兒身打扮於城中四處遊玩。
祝言之父親,昔年因與今日成為高官的錢榮威結下仇怨,而遭到陷害並想霸佔言之。幸虧得到新晉少將馬承恩幫助,在祝父老朋友草頭的幫助下,把女扮男裝的言之安置在逍遙山內學習武功暫避。
言之初攝江湖,天真無邪。被幾個搶劫團伙看中,幸好遇上少俠梁仲山(吳尊飾演),對她出手相救,不過卻被言之誤會他是一個賊,留下一個壞印像。言之上逍遙山後,方知梁劇照仲山就是逍遙派的大師兄,兩人成了同門師兄弟,仲山與言之在相處中發展了深厚的情誼。一次言之受傷被仲山識破女兒身的秘密,兩人也正式展開情侶關系。承恩在軍中立功陞官,前往祝家向祝父提親即獲答允。
言之即將回家,與仲山許下成親的盟誓。言之表示不肯成親卻遭父親拒絕,言之被鐵鏈鎖住,禁於柴房之中。
然後仲山夜探祝府,兩人終於見面並計劃假裝答應婚事並借機逃走,不料計劃失敗,言之被迫與仲山一刀兩斷。
言之在絕望之際,草頭建議言之以毒葯假死來逃婚。但是草頭在前往通知仲山時被殺。言之的死訊讓仲山傷心欲絕,闖入祝府要帶言之屍首離去,最終仲山擊退馬承恩帶走言之。
仲山抱著言之的屍體回到蝴蝶谷,卻因身受重傷而死。言之蘇醒,悲慟欲絕,她緊抱仲山屍首,決定和他在蝴蝶谷一生一世……
編輯本段相關資訊
《劍蝶》是一部集兩岸三地的青春偶像大片,演員包括吳尊、蔡卓妍、胡歌、庾澄慶。它的背景以我國經典故事梁祝的浪漫愛情為大綱,加上中國武術的劍道精神,結尾則有借鑒《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節,以古裝的形式來闡述「愛因俠而浪漫,俠為愛而永恆」的愛情故事,希望能帶領觀眾對愛情悟出新的注釋、角度。
由馬楚成打造的「武俠梁祝」《劍蝶》將於10月16日在內地全面上映,日前片方發布了時長2分鍾的全新內地版預告片。
從新版預告片來看,吳尊飾演的梁仲山雨夜持劍、阿Sa飾演的祝言之羞澀可愛、胡歌飾演的馬文才高傲冷酷……這些元素都令影片充滿青春偶像氣息。
功夫是《劍蝶》的主要看點之一,在預告片中,吳尊一連串酷帥的舞劍鏡頭充分展示了這一點。第一次拍古裝戲的吳尊扮相俊美帥氣,以一敵眾的雨夜廝殺以及最後與馬承恩的靈堂對決,都凸現出程小東唯美的動作設計。
相比吳尊的全新亮相,阿Sa俏皮可愛的女扮男裝,並無太多新意。不過,一向走傻大姐戲路的阿Sa此次變得深沉憂郁。雖然只有短短幾個鏡頭,但還是能看出她戲路的轉變,變得成熟而富有女人味。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為什麼愛一個人只能和她死同穴,卻不敢勇敢去拼爭一下呢?」導演馬楚成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很早就看過《梁祝》的故事並為之感動,只是想不通,梁山伯怎麼會傻傻地等祝英台來找自己,而後又眼睜睜地看祝英台死掉。「男人的吳尊、蔡卓妍、庾澄慶愛應該積極一些勇敢一些,死時再化蝶還不如生的時候努力到最後一刻」。馬楚成告訴記者,他心目中的梁山伯應該是一個很man的梁山伯,化蝶意境很美但不應該是哭哭啼啼的化蝶。作為一個拍過很多愛情片的導演,自己早就想把《梁祝》按照現代人的愛情觀重新演繹。
作為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梁祝」已經被改編成各種形式,即使是電影,也早有1994年徐克版《梁祝》珠玉在前。馬楚成稱,自己拍電影從來不會去跟別人比較,《武俠梁祝》完全是他自己編寫的劇本,嚴格說來也不是純粹的「梁祝故事」。「主人公其實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轉世,新版中,祝英台女扮男裝讀書的情節和兩人最終化蝶的結局都將保留,但中間過程將完全改變」。這次,馬楚成把梁祝後傳故事搬到了南北朝,「放在這個朝代,是因為那個時期的服飾和建築都非常漂亮,影片的外景地點會選在梁祝的故鄉浙江,武打部分我們有意邀請程小東加盟」。
當被問及《武俠梁祝》讓梁山伯從書生變俠客,是否擔心背負「惡搞經典」的指責,馬楚成表示這的確是他一直在擔心的問題。「在我原來構想中,這原本是一部時裝劇,梁山伯和祝英台將變身現代人,轟轟烈烈愛一場,梁山伯還將是黑社會中的大哥」,不過最後因為擔心無法通過審查,這個黑社會版的梁祝故事最終還是被馬楚成放棄了。
導演闡述
馬楚成 程小東 吳尊等 工作照《梁祝》本是一個中國傳統的愛情故事,整個結構已經很好,但在愛情的表達上可以更濃烈,更現代:兩個悲劇人物明知逃不過命運的安排,但還要盡力爭取,其實人生最大的痛苦便是相愛而不能愛。電影中的主人公像現代年輕人一樣,對待愛情積極勇敢,一如西方經典羅密歐與茱麗葉愛的轟轟烈烈。而能夠在精彩的武俠世界中加入很濃的愛情一直是我的電影夢想。在這部電影中,激烈的打鬥是為了給濃烈的愛情加分,愛情關系裡的敢愛敢恨最終成就了武俠世界裡的敢作敢當。我想這會是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讀中國的愛情和武俠。
編輯本段花絮
·因艷照風波,阿嬌(鍾欣桐)主動辭演《劍蝶》,女主角才由阿Sa(蔡卓妍)頂上。
·吳尊在回憶拍攝的情景時說,現實中很少有流淚的經驗,一向都以陽光形象示人,最後想起當母親離世,悲傷心情一涌,想到與相愛的人不能走在一起,且永遠分離,最後眼淚才不由自主地掉下來。
·阿Sa說,假死也需要技巧,詐死的時候要閉氣來配合鏡頭,最後還要流出眼淚,凝造凄美感。而且胡歌和吳尊兩人一直在打,不知道誰一使勁,拿著劍就撞到阿Sa的「屍體」上,嚇得她差點驚叫起來。
·《劍蝶》在大陸上映剪去了吳尊扮演的「梁山伯」吐血的鏡頭。
編輯本段票房情況
❸ 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化蝶時的音樂是什麼
你是我心中的一句驚嘆
http://sing.letusshow.com/UpLoadFile/200661855835845.wma
蝴蝶
http://digital.lib.muohio.e/~gant/blog-images/butterfly-papillon.mp3
❹ 關於粱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胡尊也有參與演出的,片名是什麼。
原名 : 武俠梁祝
又名 : 劍•蝶
導演 : 馬楚成 .
編劇 : 馬楚成
主要演員 : 吳尊、蔡卓妍、胡歌、庾澄慶、狄龍、冼色麗、譚俊彥、邵兵等
影片監制 : 禤嘉珍
動作指導 : 程小東
拍攝地點 : 上海松江-浙江-無錫
影片類型 : 愛情 / 古裝
開拍日期 : 2008年4月18日
製作公司 : 天下媒體集團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 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 : 預計國慶前後在內地上映
角色分析 《武俠梁祝》角色演員對照表
演 員 : 吳 尊 角 色 : 梁 仲 山
演 員 : 蔡 卓 妍 角 色 : 祝 言 之
演 員 : 胡 歌 角 色 : 馬 承 恩
演 員 : 庾 澄 慶 角 色 : 逍 遙 派 師 叔
演 員 : 狄 龍 角 色 : 祝 言 之 之 父
演 員 : 譚 俊 彥 角 色 : 江 湖 大 盜
演 員 : 邵 兵 角 色 : 大 將 軍
演 員 : 冼 色 麗 角 色 : 銀 心
《武俠梁祝》和經典愛情故事《梁祝》沒有太大關系,說的是梁山伯、祝英台和馬文才輪回到了下一世後,吳尊飾演的梁山伯和阿Sa飾演的祝英台變成了逍遙派的人物「梁仲山」和「祝言之」,善於使劍,而由胡歌飾演的「馬承恩」也成了被祝英台辜負了的痴情漢。
阿SA向記者介紹,影片《武俠梁祝》其實講述的是傳統「梁祝」化蝶故事中的幾個主角,在來世再度相遇,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導演馬楚成介紹說,片中梁山伯、祝英台和馬文才都是武林高手,並各屬門派,其中馬文才和梁山伯的功夫都非常高,而且梁祝擅長用劍,在片中有一段二人舞劍的精彩段落,馬文才擅長用刀,他曾經以一己之力救了祝家全家。吳尊告訴記者,這部電影是一部悲喜劇,既有搞笑段落,也有讓人落淚的凄美愛情。
劇情簡介 十世相愛十世分--傳說天上有一對金童玉女,因犯下彌天大罪,被判下凡間:十世人生中都要這一對金童玉女相愛,但結局卻要生離死別…… 這對金童玉女就是相愛不能結合,殉愛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不過,傳說沒有因此而終結,在東晉一個武俠世界中亦發生了一段同樣哀怨、同樣令人心傷的故事……而故事主角梁仲山與祝言之,正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轉世……
電影介紹
「主人公其實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轉世,新版中,祝英台女扮男裝讀書的情節和兩人最終化蝶的結局都將保留,但中間過程將完全改變」。這次,馬楚成把梁祝後傳故事搬到了南北朝,「那個時期的服飾和建築都非常漂亮,影片的外景地會選在梁祝的故鄉浙江」。
導演馬楚成要將這部梁祝後傳融進現代人的愛情觀點。「為什麼愛一個人只能和她死同穴,卻不敢勇敢去拼爭一下呢?」導演馬楚成說,「男人的愛應該積極一些、勇敢一些,死時再化蝶還不如生的時候努力到最後一刻。」
❺ 動畫版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插曲
劉若英《蝴蝶》
人 為什麼 憑感動生死相許
擁抱前 離別後 是否魂夢就此相系
人 為什麼 有勇氣一見鍾情
人海里 這一步 走向另一段長旅
給你 承諾一句 如果生命在這秒化灰燼
可還我 原來天地 在相愛的那一季
夢里蝴蝶翩然舞起
我 也願意 因感動生死相許
擁抱前離別後 與你魂夢就此相系
我 也可以 憑勇氣一見鍾情
人海里 這一步 走向另一段長旅
給我 承諾一句 就算生命在這秒化灰燼
可還我 原來天地 我們相愛的那一季
夢里(不只)蝴蝶翩然舞起
繼續 我要我們的愛在明天
繼續 就算流淚也在所不惜
有多少四季能浪費在
思念和猶豫後來此恨綿綿無盡期
蕭亞軒《你是我心中的一句驚嘆》
愛 原來是這么個模樣
近在眼前卻不一定能夠一眼看穿
過往四處探訪卻總是徒勞而返
只一秒你就輕易的攻入我心上
*該怎麼形容我此刻的感想
如果你了解我過往的渴望
當過盡了千帆你還在身旁
彷佛是一道曙光
你怎麼知道我還等待情感
當所有人以為我喜歡孤單
是你敲我的門再把我點亮
你是我心中一句驚嘆*
我 原來比希望更希望
在生命中有個同伴把心事都交換
際遇一面海洋 孤單總隨著我飄盪
是不是你就是我的唯一的希望
❻ 用音樂的角度來評價<<梁山伯與祝英台>>動畫版
1、作品產生的年代與作者簡介
我國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簡稱《梁祝》)創作於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陳剛。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劇音樂,陳剛則較全面地掌握各種作曲技法。在創作《梁祝》時,他們都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陳剛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為了探索我國交響樂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兩位作者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破除迷信,勇於實踐,選用了我國廣大群眾所熟悉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一愛情故事為題材,以越劇唱腔為音樂素材,採用了協奏曲這種外來體裁,吸取了我國戲曲音樂中豐富的表現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動的音樂形象、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方特色,使這部作品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中,被廣大群眾深情地稱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音樂民族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來,它飄洋過海,飛往世界各地,先後在蘇、美、英、法等國演出,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贊賞,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香港,它連續四次榮獲金唱片獎與白金唱片獎;在國外,這首樂曲被稱作「蝴蝶的愛情」而廣泛傳頌,受到不同膚色人民的歡迎。
2、作品內容及結構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屬於標題音樂。它是一部單樂章的協奏曲,其結構為奏鳴曲式。作者挑選了梁祝故事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寫入樂曲中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樂曲表現了梁祝這對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強烈反抗精神,歌頌了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3、分段解說
引子
樂曲開始是引子。在弦樂輕柔的顫音背景上,長笛吹出了明朗、優美的華彩樂句。接著,由雙簧管奏出了抒情、婉轉的引子主題:
05 32│1 - 02 76│5 - 07 67│56 43 2343 53│2352 3432 1 5│72 63 5 61│5 -‖
簡短的引子音樂,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草橋亭畔,好一派秀麗的江南春色!
呈示部 結拜:
主部
在輕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了主部愛情主題,它純朴、甜蜜而深沉:
3 56 12 615│51 6535 2 -│223 76 56 12│31 6561 5 -│35 72 6155│353 5672 656│12 53 232 165│3 1 6165 3561│5 -│
這個旋律取材於越劇唱腔,它先由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區呈示出來,然後又低八度重復一遍,表現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摯、甜美的愛情。接著,大提琴奏出的旋律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這里運用了復調寫法。這段音樂感情深摯婉轉,為我們展現了梁祝草橋亭畔深情結拜的動人情景。對答以後,樂隊的合奏再現了愛情主題,充分展示了梁祝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主部到這里結束。
接下來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小提琴奏出技巧高超、節奏自由的華彩樂段。它是主部到副部的過渡段音樂。華彩樂段的末尾引出了活潑、明快的小快板,這是副部。
副部
副部主題是根據越劇中的過場音樂變化而來的:
43 23│5 6│13 216│5 6│16 12│32 35│2321 65│1 6│16 12│32 35│6156 76│5 -│
這段歡跳、輕盈的小快板與溫柔、深情的愛情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是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交替出現。這段音樂時而明朗歡快,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奔放,使我們自然聯想到梁祝三載同窗、朝夕相處的各種生活畫面:他們或是歡歌笑語,或是促膝長談,或是追逐嬉戲,或是脈脈含情。這段音樂再一次從不同角度充分體現了梁祝之間純真無間的學習生活和逐漸萌生的真摯愛情這兩個生活側面。
結束部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愛情主題變化而來的似斷似續的音樂,它表現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難言的內心感情。接著,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纏綿而深情的對答旋律,它將梁祝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難舍難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細膩親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詩情畫意,引人遐想。
展開部 抗婚
突然,定音鼓的隆隆聲驟起,它低沉、陰森,大雲鑼兩次出現,暗示了不祥的預兆。樂隊奏出刻板、重復的音調,把我們帶到了一場悲劇性的抗爭中,由銅管奏出了陰沉、可怕的、代表了封建勢力的凶暴、殘忍的主題,它象洪水猛獸般向人們逼來:
1 7 0 61│5 5 0 0│1 7 0 61│2 2 0 0│5 3 23 56│3 3 0 0│5 3
23 56│1 1 0 3│2 2 - 7│23 27 62 76│5 5 0 0│
接著,運用戲曲中的散板節奏,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驚惶不安和悲痛欲絕的音調,並通過幾個強有力的和弦,表現了祝英台對封建禮教誓死不從、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來,祝英台的抗婚音調與殘暴的封建勢力音調交替出現,形成了矛盾的焦點,最後推展為英台慘烈抗婚的悲憤場面。緊接著這激揚、卓烈的抗爭旋律之後,全樂隊奏出一個較明朗的音調,這個音調取材於前面結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們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個高潮。可幻想瞬間消失,刻板的音調再次出現,它預示封建統治重如磐石,善良人們的美好希望難以實現。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調如泣如訴,揪人心肺,與大提琴再次出現對答,描寫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衷腸、沉痛哀怨的情景。
板鼓突然闖入,聲聲的敲擊聲,造成了緊張氣氛。梁山伯辭世的噩耗傳來了!祝英台悲痛欲絕,神情恍惚,向梁山伯墳前踉踉蹌蹌奔去。這里借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張」(緊拉慢唱)的手法,將越劇中哭腔音調揉入旋律中。音樂時而激昂,果斷,時而低回,幽咽,把祝英檯面向蒼天對封建勢力的罪惡進行憤怒控訴和泣不成聲、悲痛欲絕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祝英台指天踏地發出最後一聲呼喊時,鑼鼓管弦齊鳴,英台縱身投入墳中,樂隊用ff的力度演奏,全曲達到了最高潮。
再現部 化蝶
音樂又重新出現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華彩樂句,豎琴一連串明亮清脆的刮音把我們帶入了仙境。這時,小提琴加上了弱音器,抒情而緩慢地再次奏出愛情主題,更增添了朦朧的仙境色彩。這里,作者採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彷彿嚴冬已經過去,明媚的春天又來到了人間,一對彩蝶相依為伴,在萬花叢中翩翩起舞,他們時而翻飛、時而憩息,十分逍遙自在。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們生前不能結為夫婦,死後也要比翼雙飛。
最後,全樂隊齊奏愛情主題,它又似汪汪洪流傾瀉而出,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梁祝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❼ 動畫<<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梁祝化蝶時的歌曲
劉若英-蝴蝶。
各音樂庫都有LZ可自行去查找。
蕭亞軒-你是心中一句驚嘆。
這也是動畫版梁祝的插曲推薦LZ去聽挺唯美的。
我也很喜歡這部動畫。
❽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大概內容50字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8)梁山伯與祝英台化蝶動漫電影擴展閱讀:
史籍記載
明朝著名文學家張岱(浙江紹興人)在其著作集《陶庵夢憶》第二卷《孔廟檜》一文中寫道:「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牆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讀書處』,駭異之。」
據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祝二人在濟寧市鄒城市嶧山讀書,曾慕名而至濟寧市曲阜孔廟拜祭過孔子,並參閱過孔廟的經文藏書,後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戀而死,驚天動地,曲阜孔廟為了表彰紀念他們忠義精神,特地於二人在曲阜孔廟讀書的地方標以牌匾,以示紀念。
歷史影響
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詩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
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❾ 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情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游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台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因電影版的廣泛傳播而成為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名劇。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
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
《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10場,重要場次有「英台別家」、「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訪友」、「祭墳化蝶」。此劇最大的特色在唱詞方面,典雅華麗,優美雋永,許多語句打破京劇傳統的七字、十字句,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藝術美感,同時在唱腔設計上很是精緻,無論是曲調的選擇,還是板式的變換,即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出新求變。被公認為是建國初期戲曲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劇大師程硯秋參考其它劇種的相關劇目編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劇《英台抗婚》,此劇是程硯秋解放後編演的唯一一部大戲,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作品。此劇劇情無變,包括「別家」、「結拜」、「書館」、「相送」、「驚聘」、「拒婚」、「祭墳」、「化蝶」等場次,後來,因覺前部結構較散,便從「驚聘」開始了。這出戲的唱詞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創造。以唱詞看:「望爹爹退婚禮隨我願,使我嫁梁君,你是我親愛的老嚴親」,「卻為何你執意要把女兒我嫁與一個陌生生不識之人」……這樣幾乎等同於散文詩的句子竟然被大師「裝」進唱腔,且嚴絲合縫,感人至深,不能不讓人嘆服大師的功力。李世濟曾在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時上演此劇。
薌劇傳統劇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編劇,源出「錦歌」唱本。劇本保留了「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幾乎每一場都有大段獨唱或對唱。其中「英台哭靈二十四拜」最為突出,一百多句唱詞纏綿悱惻,曲牌使用了薌劇的所有哭調,一拜一調,連接緊密和諧,組成了類似曲牌聯綴體的成套唱腔。在「安童買菜宴山伯」、「樓台宴請十二盤」等出中,從菜名、菜譜到俗例、俗語都來自閩南特有的民情風俗。「討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絲、割褲帶寄贈,也屬閩南風俗。全劇情節不同於其他劇種。如英台無父而有母張氏,馬俊也同在杭城求學,無「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見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著重表現英台奔喪哭靈。幕表戲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獄見證前身」、「還魂生子征番」等情節,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盡情傾吐了梁山伯愛、恨、戀、怨的復雜心情。1978年歲陳德根根據邵江海本、台灣歌仔戲和越劇演出本綜合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漳州市薌劇團演出,在一個劇場曾連續上演三百場。1979年,錢天真、洪彩蓮分別扮演祝英台、梁山伯,獲得福建省優秀青年演員的稱號。
另外,豫劇、評劇等幾乎所有的大小劇種都有該劇的整本或摺子戲傳世。
近年來有兩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劇目引起爭議。一台由沈陽京劇院遲小秋和朱強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劇團排演。這兩台新戲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特別在舞台的呈現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傳統般的「跳躍」,由於演出場次不多,范圍也不廣,筆者無緣窺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評論,只就所見到過的遲小秋的「哭墳」一折說幾句當時的觀感。這一折戲給我的整體感覺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編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憶部分的唱腔設計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開始幾句有些「繞」,聽起來不順。
近年,浙江越劇團的傅派傳人陳藝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墳」和「化蝶」兩場。
總之,經典就是經典,彷彿有演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意韻,道不完的感嘆。
---------------------------------------------------------------------
中文名稱: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外文名稱: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類別: 芭蕾舞劇
劇情介紹
序幕
一對彩蝶紛飛,引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第一場乞父求學
祝家。女兒祝英台一心想外出求學,被禮教森嚴的父親拒絕。在丫環銀心的協助下,假扮卜卦先生,騙祝母抽到「英台如不外出求學將大難臨頭」的卦簽,祝母信以為真。後祝父又見英台假扮男子尚妥,應允英台女扮男裝赴杭州求學。
第二場草橋結拜
三月的江南,草橋亭畔,鳥語花香。書生打扮的英台和書童打扮的銀心劃著一葉小舟順流而來,在草橋歇息時同要去杭州求學的梁山伯相遇,二人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
第三場同窗共讀
杭州書院。山伯與英台同窗共讀,朝夕相伴。日月如梭,把他倆的情意編織成一幅春、夏、秋、冬絢麗多彩的愛的畫卷。
同窗三載情綿綿,一封家書催人歸。英台父命難違,又不忍離開山伯,便靈機一動,謊稱家有小妹,為山伯做媒,將定情的玉扇墜送給山伯,依戀地離去。
第四場樓台抗婚
英台回到家中。在樓台上,日夜盼梁兄來府求婚。不料有錢有勢的馬太守帶著隨從、侍女抬著聘禮來到祝家為兒子提親。想攀高結貴的祝員外滿口應允。英台被迫挺身表明早已與山伯定下終身,祝父氣急敗壞地將英台手中的玉扇墜奪下交給了馬太守……
英台悲痛欲絕。忽然窗外走過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梁兄來到,英台悲喜交加。當山伯發現這位端莊典雅的美麗女子竟是他同窗三載的賢弟時,不禁欣喜若狂。山伯拿出定情的玉扇墜,英台猶如利劍穿心。山伯得知英台被迫定親,猶如晴天霹靂。二人互訴滿懷憤怨,一場歡喜化成空。
第五場殉情化蝶
山伯墓地。梁山伯在極度悲哀和絕望中死去。身著嫁裝的英台呼喚山伯,狂奔在曠野之中,她撲倒在山伯墓前,聲聲哀慟,毅然頭撞墓碑,墳墓轟然裂開……山伯和英台化成美麗的蝴蝶,雙雙飛舞。
責任者
演出單位: 遼寧芭蕾舞團
責任描述
創作者編導:張護力、阿力、初培林。作曲改編:李延忠、隋立本、陳國剛。舞美設計:王明旭、張忠力、鞠毅。
演出者主要演員:尹訓燕、曲滋嬌(飾祝英台A、B),晉雲江、王明(飾梁山伯A、B),蔣麗華(飾銀心),魏春甫(飾祝員外),曲秀芬(飾祝母),孟憲忠(飾馬太守)。樂隊:遼寧芭蕾舞團管弦樂隊。指揮:李蔭中、孟欣。
演出介紹
演出大事記
本劇依據梁祝民間傳說故事和同名小提琴協奏曲創作,1982年獲遼寧省舞蹈比賽創作獎、優秀作品獎。次年重新結構,仍以梁祝主題為基調,發展為三幕四場大型舞劇。1992年參加克拉斯諾雅爾斯克——亞洲太平洋地區國際藝術節演出。1994年為香港神州藝術節開幕式演出。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