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錫伯族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
「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創建而形成的。「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 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 明末,兀良哈三衛蒙古大部南遷,科爾沁部擴張到兀良哈三衛地區,洮兒河、綽爾河等地區為其控制,自此,錫伯人又處在了科爾沁蒙古人統治之下。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爾沁部聯合錫伯、葉赫、哈達、烏喇、輝發、卦爾察、朱舍里、訥殷8部,以抗擊努爾哈赤,結果九部聯軍敗績,史稱「九部之戰」。此後,努爾哈赤用安撫手段,對主動歸服者賜予「佛滿洲」(佛,滿語意舊)之稱,與滿洲人一視同仁。不少錫伯貴族投奔努爾哈赤,即歷史上的「錫伯滿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職,被稱為「錫伯世管佐領」。九部之戰後,努爾哈赤根據盟旗制度將科爾沁蒙古人分為十旗,錫伯人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蒙古將錫伯、卦爾察、達斡爾等14458丁口「進獻」給清政府。自此,錫伯人等族被稱為「伊徹滿洲」(伊徹,滿語意新)。
錫伯人重新整編為65個牛錄,分別調往齊齊哈爾、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納(今吉林省扶餘地區)等地駐防。這是錫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遷。此後,又移防到盛京所屬的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庄、撫順等地,其中有部分被派往順天府,部分留駐京師,分配到滿蒙八旗當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准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開原、牛庄、廣寧、熊岳、復州、岫岩、金州、蓋州、錦州、義州、興京和撫順15處強征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00餘名(內有路途上降生350餘人,跟隨而來405人),分成兩個隊,分別於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沈陽出發,沿北方蒙古高原驛路,戰風沙,抗洪水,忍飢挨餓,艱苦跋涉一年多時間,於1765年8月分別抵達伊犁惠遠境內。伊犁將軍隨即將原編10個扎蘭(隊)縮編為6個旗(牛錄)。1766年春,遷移到察布查爾地區,將六個旗擴編為八旗,組建錫伯營,成為「伊犁四營」(索倫營、錫伯營、察哈爾營和額魯特營)之一。錫伯營是集軍事、行政、生產三項功能於一體的組織,在其經歷的145年歷史進程中,為建設邊疆、抵禦外侵,作了巨大的貢獻。
錫伯族軍民遷駐伊犁河南岸後,自耕自食,開始在察布查爾各地修渠引水、開荒種地.其中有3個牛錄的軍民在伊犁河支流——綽霍爾河兩岸安營紮寨,引該河水開墾土地1萬畝,解決了錫伯營自身的口糧問題。同時,以清政府借予的馬、牛為基礎,創辦了營辦「馬廠」和「牛廠」。
18世紀末19世紀初,錫伯族人口逐年增多。時任錫伯營總管的圖伯特根據軍民的意願,決定在綽霍爾河南開鑿一條引伊犁河水的新渠,以擴大耕地面積。經過6年時間的艱苦勞動,終於在1808年初竣工放水。該渠東西長100餘公里,渠深1丈,寬1丈2尺,時稱「錫伯渠」或「錫伯新渠」,後稱為「察布查爾布哈」(察布查爾渠,錫伯語,意為糧倉渠)。該渠一經鑿通,自最東面之鑲藍旗至最西面的鑲黃旗各牛錄,增加新墾耕地78700多畝,自此,錫伯營軍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機,察布查爾地區荒涼面貌開始改變,錫伯營成為伊犁八旗中最富庶的地區。
索倫營為伊犁四營之一,由達斡爾和鄂溫克族組成。嘉慶三年(1798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政府自錫伯營抽調260青壯年戶1279人主要補充到索倫營西四旗。清末,索倫營錫伯族已佔多數。在駐守台站、防守卡倫、開發邊陲、平內攘外等活動中,錫伯族軍民與達斡爾、鄂溫克族軍民同甘共苦,共同作出了貢獻。
1883年清政府在恢復伊犁惠遠城滿營(時稱舊滿營)的同時,又設立了新滿營,錫伯營當即為新滿營輸送了3200名壯丁,維護惠遠城的社會安定。光緒末葉,八旗軍民口糧供應緊張,伊犁將軍採納錫伯營總管色普希賢選派錫伯官兵去鞏留(當時稱特古斯塔柳)屯田的建議,於1896年在屯墾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興建村舍和兵營,當時稱為「兵屯」。鞏留人口逐年增多。辛亥革命後,錫伯族官兵解甲歸田,安家落戶,現鞏留縣的錫伯族居民就是其後裔。
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八旗建制正式恢復,駐守台站、卡倫、巡邊查界,並恢復生產。楊增新取得新疆統治權後,仍然保留清代錫伯營八旗制,直至1938年才最終廢除錫伯營舊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居住於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和當地兄弟民族一起積極響應,但斗爭果實被封建軍閥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所篡奪,錫伯族人民又處於他們的統治之下。
1944年,錫伯族積極投入三區革命,組成「錫伯騎兵連」。塔城和霍城錫伯族也相繼組成武裝隊伍,參加各次戰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居住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和漢、滿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斗爭。遼寧省沈陽大五家子一帶的錫伯族積極參加了抗日聯軍,多次狙擊遼河平原的敵人。在這一時期有不少錫伯族青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先後在1946年和1949年獲得解放。
1949年新疆錫伯族與東北錫伯族同胞一道同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
錫伯族被清政府編入八旗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屯墾種田、自耕自食的同時,還擔負著守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等重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各地錫伯族人民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步入社會主義新時期。錫伯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錫伯族地區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新疆和平解放後,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寧西縣(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成立前的稱呼)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1953年11月15日霍城縣成立了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954年3月原西寧縣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民主選舉出第一任本民族縣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區域自治的各項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在遼寧省沈陽市新城子區先後成立了興隆台錫伯族鎮和黃家錫伯族鄉,進一步保障了錫伯族當家作主的權利。
從解放初開始,錫伯族地區的煤炭、農機、皮毛、食品加工等廠礦企業,逐步興建起來。改革開放後,又興建了軋花廠、煤化工企業等新興工業企業,經濟結構不斷改善。科學種植得到農民的日益重視,農作物產量年年提高,多種經營已很普遍。在察布查爾渠的基礎上,「察南渠」已放水並產生經濟效益。國家投巨資的「南岸大渠」建設項目也在興建之中,
改革開放後,一些年輕人走出封閉的環境,開始涉足商貿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群眾的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錫伯族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醫務工作者根除了「察布查爾病」,開始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新氣象。從1949-1978年,短短三十年內,錫伯族人口已增長了一倍多。錫伯族地區已經基本建成一個覆蓋城鄉的醫療體系,農村地區的醫療機構和醫療手段基本完善,各類防病及預防措施也基本到位,常見病、多發病均能夠在鄉鎮一級醫院就治。廣大農民的防病治病知識及健康狀況在不斷提高。在察布查爾縣廣大農村地區正在試點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此外農村「五保戶」、貧困戶等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也日趨完善,農村社會的和諧程度大有提高。
錫伯族歷來重視教育工作。過去,家裡窮得即使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也要保證子女上學,最起碼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各鄉鎮的小學、初高中教育機構相繼完善。改革開放後,本民族地區的辦學硬體水平不斷提高,教職工素質顯著提高,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日益完善,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已被廣泛使用。到2006年,在全疆錫伯族民族中小學有17所,其中小學12所,中學5所,另有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1978年之後,根據自治區《關於恢復錫伯文使用和恢復錫伯語文教學的通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8所、鞏留縣2所、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所、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1所共12所小學恢復錫漢雙語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察布查爾縣還派相關人員,分別到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沈陽新城子區興隆台錫伯族鎮小學教授錫伯語,受到較好效果。隨著教育的發展,一批又一批錫伯族幹部和人才涌現而出。到2005年,新疆近3.5萬錫伯族人口中,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單位工作的人員已超過3300多人,被錄取到重點院校的考生人數也逐年增多。
錫伯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改革開放以來所作的重要工作之一。錫伯族歷來重視開展包括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在內的文化事業。在節假日、喜慶場合都可以欣賞到本民族的各類藝術表演。如民間舞蹈、說唱、歌劇、小品等,都帶著濃厚的民族特點被展現,成為本民族廣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錫伯族地區各鄉鎮都設有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部門,積極開展上述文化活動。1959年成立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工團作為烏蘭牧騎式的文藝演出隊,40多年來一直為基層群眾服務,為豐富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改革開放後先後創作演出的舞蹈《狩獵舞》、《薩滿舞》、《射箭姑娘》、《婚禮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等,在各類競賽中獲得了獎項。
Ⅱ 關於錫伯族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沈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經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取長補短豐富了自己、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
●民族歷史
1956年包爾漢、馮家升發表論文認為鮮卑郭洛是一種瑞獸,相當於蒙語中的動物(驅),即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有人說鮮卑郭洛是一種飛馬。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制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志性圖案。
●生活習俗
早期的錫伯族人民以狩獵、捕魚為業。現在,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經營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牧業也比較發達,還有許多青年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本民族的幹部不斷成長,有了各類專業人才,辦起了醫院和學校。
錫伯族以米、面等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與滿族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有所變化和差異。清代,錫伯族男子服飾與滿族服飾大體相同,多著左側開衩的長袍和短衣,戴圓頂帽,穿白襪綉花鞋,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老年婦女在春夏秋多包白頭巾,冬季則戴棉帽,帽沿縫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條長辮子,從背後正中垂下。結婚後梳雙辮,盤結在頭上。清朝末期,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袍的習慣。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卧;木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爾",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於唇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
鮮卑獸――類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長翼。是北方鮮卑等游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曾引導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南方大澤。因而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曾以此為准鉤繪出圖案。
●民族節日
錫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杜因拜專扎坤節",也叫"四一八"節。其來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1764年4月18日,沈陽等地的錫伯族官兵及親屬共3 275人受朝廷調遣,去新疆屯墾戍邊。歷經了一年半的長途跋涉,才來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園。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錫伯族同胞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趕廟會,唱山歌,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四一八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准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
●藝術文化
繪畫藝術 錫伯族民間,繪制人物畫像是一種風俗。錫伯族民間畫師技藝高超,所繪人像逼真生動。另外,錫伯族民間還有繪制薩滿圖、灶神像、家譜圖等的傳統。�
綉花藝術刺綉、貼花、剪紙是錫伯族婦女的優良傳統,尤其綉花更是錫伯族婦女擅長的女紅。荷包是錫伯族吸煙的男子必備的物品之一,按傳統,一對戀人中,女方要縫制精緻的荷包送給情人。荷包通常要綉上花卉、蝴蝶、飛禽等美麗的圖案。此外,錫伯族婦女用她們靈巧的雙手在門簾、枕頭套、枕頭頂、衣服邊角、鞋面上等處綉上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做工精細,展現她們的聰慧和多才多藝。
●其它介紹
參考資料:錫伯族簡介
關於錫伯族在《 蒲橋集》/汪曾祺 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爾。這是一個錫伯族自治縣。錫伯人善射.乾降年間,為了戍邊.把他們由東北的呼倫貝爾遷調來此。
來的時候,戍卒一千人、連同家屬和願意一 同跟上來的親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 年多——原定三年,提前趕到了。朝廷發下的差旅銀子是一總包給領隊人的,提前到,領隊可以白得若干。一路上,這支隊伍生下了三百個孩子!
這是一支多麼壯觀的,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人情氣味的隊伍啊。五千人,一個民族,男男女女,鍋碗瓢盆,全部家當,騎著馬,騎著駱駝,乘著馬車、牛車,浩浩盪盪,迤迤邐邐,告別東北的大草原,朝著西北大戈壁,出發了。落日.朝霧.啟明星,北斗星, 搭帳篷,飲牲口,宿營。火光,炊煙,茯茶.奶子。歌聲,談笑聲,哪一個帳篷或車篷里傳出一聲啼哭,「呱——」又一個孩子出生了,一個小錫伯人,一個未來的武士。
一年多。
三百個孩子。
錫伯人是驕傲的。他們在這里駐防二百多年,沒有後退過 一步, 沒有一個人跑過邊界,也沒有—個人逃回東北,他們在這片土地紮下了深根。
錫伯族到現在還是善射的民族,他們的選手還時常在各地舉行的射箭比賽中奪標。
錫伯人是很聰明的,他們一般都會說幾種語言,除了錫伯語,還會說維語、哈薩克語、漢語。他們不少人還能認古滿文
在故宮翻譯、整理滿文老檔案的,有幾個是從察布查爾調去的。
英雄的民族!
錫伯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保留和繼承了許多優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其中民間歌曲是錫伯族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數量有限,但在內容上深刻地反映了錫伯族西遷200餘年來生活的各個方面,大致分為田野歌、生活習俗歌、兒歌和敘事歌。
田野歌。
也被稱為「街頭歌」,錫伯語稱「塔拉依舞春」。這是錫伯族最富特色的民間歌曲,而且又為廣大錫伯族群眾認為是本民族固有的民間歌曲。它詠唱的對象包羅萬象,從天、地到日、月,從人類到禽獸。這類歌曲無固定的歌詞,多在節假日親朋聚會或田間勞動時由男女即興編詞對唱。它的特點在其曲調發展手法、曲式結構和歌詞格律等諸方面。它幾乎全部是由兩個不對稱的樂句構成,下句後半部的下方嚴格五度(或四度)模仿;兩樂句終止均由其結音下方二度或三度上行級進至結音而終止,終止式的五度模仿尤其嚴格。
生活習俗歌
這類歌曲的曲式結構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樂句的單樂段形式出現。主要是反映錫伯族喪葬、婚姻、勞動、游樂、禮節、信仰等方面的風俗。如喪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勞動方面有《四季歌》;游樂方面有《刁羊歌》;禮節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媽麽歌》等。在婚娶習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詞。
兒歌
此類歌曲曲調簡明,多是教育兒童努力學習、學唱字母、射箭口訣等內容。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的體現。正是這種傳統才促使這個西遷時只有3000餘人的民族,雖然與其他民族雜居了漫長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傳統藝術。
敘事歌
敘事歌多是記述錫伯族1764年西遷來新疆的歷史事件的歌曲。這與錫伯族人所擔負的特殊歷史使命及由此構成的特定生活內容有極大關系。一般旋律極精練,比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爾之歌》、《拉西賢圖》、《葉欽娜》、《海蘭格格》、和《三國之歌》。《喀什戈爾之歌》是記述了伊犁四營部分官兵於19世紀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英、俄唆使的張格爾之亂的歷史過程。《拉西賢圖》全詩近千行,生活氣息非常濃厚,口語化的特點增強了民間音樂的色彩。《葉欽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錫伯族漁獵生活的敘事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詩歌的每一句都以「葉欽娜」一詞起頭,並以「頂針格」的修辭手法使上下節聯成一體。《海蘭格格》是一部對情人的追戀歌,也稱為悼戀歌。「格格」是舊時錫伯族對少女的美稱,也可作為丈夫對妻子的昵稱。「海蘭格格」意為「可惜的姐姐(或可惜的小姐)」。《三國歌》是根據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三國演義」編唱的,已流傳有百餘年歷史,是漢錫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現存錫伯族民間歌曲為數不多,但其調式卻十分復雜。四聲、五聲、六聲、七聲等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不乏有罕見的特殊調式。
Ⅲ 錫伯族的歷史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沈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經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取長補短豐富了自己、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
●民族歷史
1956年包爾漢、馮家升發表論文認為鮮卑郭洛是一種瑞獸,相當於蒙語中的動物(驅),即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有人說鮮卑郭洛是一種飛馬。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制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志性圖案。
Ⅳ 錫伯族有哪些電影
韃子還想拍電影?呵呵
Ⅳ 錫伯族的歷史
錫伯,那好像是個很遠的地方。在北疆西北部。伊寧市也算是那裡的大城市了,處在中國的邊界了。至於錫伯族的歷史,我看了一本書《秦尼巴克》,裡面有講和錫伯族有關的歷史。
Ⅵ 這是誰
佟麗婭
編輯詞條
佟麗婭(1984年8月8日-),錫伯族,新疆伊寧市人,祖籍察布查爾金泉鎮,中國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2006年,學生時期的佟麗婭出演情感劇《新不了情》而正式出道演藝圈。2008年,佟麗婭出演古裝劇《母儀天下》。 2011年,佟麗婭在電視劇《宮鎖心玉》中飾演了「年素言」;同年,佟麗婭義務出任了錫伯族形象大使。2012年,佟麗婭在愛情劇《北京愛情故事》中飾演了女... >>>
明星關系
丈夫 陳思成
好友 楊冪
密友 董璇
密友 杜淳
熱門圖冊
陳思成佟麗婭東京愛情大片 唯美浪漫羨煞旁人-
新生代玉女佟麗婭
佟麗婭登頂雜志封面(5張)
佟麗婭最新純情寫真清新迷人
佟麗婭圖片
女演員佟麗婭唯美寫真
佟麗婭
艷妝佟麗婭大秀嫵媚色彩迷人眼
佟麗婭靜默寫真 眼神沉靜動人
佟麗婭助陣KOOKAI 2013秋冬時裝秀
粉絲總排名第51位
0
0
7
8
9
3
點贊
大家在關注
1月30日下午,佟麗婭在微博上宣布產子
佟麗婭微博曬與丈夫寶寶三個人的牽手照,宣布產子,乳名朵朵。
基本信息
中文名佟麗婭
別名丫丫,丫爺,小丸子
國籍中國
民族錫伯族
星座獅子座
出生地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出生日期1984年8月8日
影視成就亞洲偶像盛典最具實力女演員
其他成就2002年獲得首屆新疆小姐亞軍
職業演員,舞蹈演員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2004級表演系
影視作品北京愛情故事、宮鎖心玉、暴走迷城
音樂作品只為你歌唱、愛情沒什麼道理、我們
身高166cm
體重43kg
血型A型
生肖鼠
老公陳思誠
簡介
佟麗婭(1984年8月8日-),錫伯族,新疆伊寧市人,祖籍察布查爾金泉鎮,中國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2006年,學生時期的佟麗婭出演情感劇《新不了情》而正式出道演藝圈。2008年,佟麗婭出演古裝劇《母儀天下》。 2011年,佟麗婭在電視劇《宮鎖心玉》中飾演了「年素言」;同年,佟麗婭義務出任了錫伯族形象大使。2012年,佟麗婭在愛情劇《北京愛情故事》中飾演了女主角「沈冰」。 2013年,佟麗婭獲得亞洲偶像盛典年度最具實力女演員大獎;同年主演電視劇《戀戀不忘》,扮演角色「吳桐」,並擔任第四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形象大使;參演電影版《北京愛情故事》。
2014年1月16日,與陳思誠在大溪地舉行婚禮。2014年主演徐克導演《智取威虎山》,飾演「白茹」;7月佟麗婭主演電影《暴走迷城》,主演的醫療行業劇《產科醫生》於2014年7月24日播出。8月27日,在第13屆華鼎中國百強電視劇發布盛典中榮獲最佳女演員獎。
2016年1月30日下午,佟麗婭在微博上曬出自己和寶寶、丈夫三個人的牽手照,宣布產子,乳名朵朵。
目錄
1早年經歷
2演藝經歷
3主要作品
4情感生活
5社會活動
6獲得榮譽
7人物評價
折疊編輯本段早年經歷
佟麗婭 寫真
佟麗婭1984年出生於新疆伊犁的藝術世家,父母均從事藝術教育,從小佟麗婭就表現出了對藝術,尤其是對舞蹈表演藝術的熱愛。1996年,佟麗婭就讀於新疆藝術學院附中舞蹈系舞蹈表演專業,
2000年就讀於新疆藝術學院舞蹈教育專業。佟麗婭的舞蹈風格靈動優美,多次被選中代表新疆地區進京比賽演出,也讓佟麗婭與北京結下不解之緣。
2004年,佟麗婭參加文化部春節聯歡晚會,以一支新疆獨舞技驚四座,同年,佟麗婭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就讀表演系本科班。[1]
折疊編輯本段演藝經歷
佟麗婭
2006年,佟麗婭大二時出演由爾冬升執導的電視劇《新不了情》,憑借劇中「李再愛」一角的清麗表現,獲得好評,自此正式出道[2]。
2008年,在電視劇《母儀天下》中佟麗婭出演劇中的「趙飛燕」一角。佟麗婭憑借扎實的舞蹈功底和演技成功塑造了「趙飛燕」一角,飾演古裝造型。同年,在生活劇《我是一棵小草》中,佟麗婭飾演岳小梅。[3]
2009年,佟麗婭又出演了《人活一張臉》,《大屋下的丫鬟》,《煙雨斜陽》三部電視劇。
2010年,佟麗婭首次搭檔霍建華,在《怪俠一枝梅》飾演荊如憶。在電視劇《無懈可擊之美女如雲》飾演姚輝。在《我的經濟適用男》飾演何小君。
2011年,《唐宮美人天下》飾演舞傾城。佟麗婭在《美人天下》中再次扮演擅長歌舞的舞傾城[4]。佟麗婭搭檔楊冪、馮紹峰在《宮鎖心玉》飾演層次豐富,舞藝精湛的「年素言」。「年素言」原名佟素言,其歷史原型是雍正皇帝的敦肅皇貴妃年氏。2011年,佟麗婭與飛輪海成員汪東城共同主演了她的首部大銀幕作品,懸疑愛情驚悚片《紫宅》。同年在電視劇《夢回唐朝》中客串飾演反面角色「陶美人」。
2012年,佟麗婭在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中飾演沈冰,被網友稱為「最理想的模範女友」。在電視劇《戀愛的那點事兒》中飾演於湖新[1]。與杜淳飾演一對情侶。在《愛可以重來》中,佟麗婭飾演的女主角陸嘉亮。11月21日,佟麗婭在微博上首發音樂處女作《只為你歌唱》,發布愛情宣言。[5]
2013年,擔任第四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形象代言人。[6]1月,在電視劇《刀客家族的女人》飾演葛大妮。在電視劇《唐山大地震》中飾演女一號萬小燈。在小說改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飾演施潔。8月,在電視劇《80婚約》中佟麗婭飾演蘇勁。[7]在電視劇《王的女人》中佟麗婭客串出演了海天的嬪妃吳美人。8月8日,佟麗婭發布了《我們》這首歌曲。在《斷奶》中飾演安琪一角。在《全民目擊》中飾演李曉妮,劇中扮演的是由鄧家佳飾演的林萌萌的老師,由郭富城飾演的檢察官童濤的女友。10月主演醫療行業劇《產科醫生》,片中飾演女主角何晶。
2014年7月24日《產科醫生》登陸北京衛視、山東衛視[8]。佟麗婭在電視劇《戀愛的那點事兒》中出演女主角「亞熟女」於湖新。在電視劇《戀戀不忘》中扮演女主角吳桐,與言承旭飾演的霸道總裁上演愛情故事。8月,佟麗婭攜手李光潔、趙子琪、朱銳等主演都市情感劇《酷爸俏媽》,劇中飾演小學英語老師黃小穎。8月27日,榮獲第13屆華鼎中國百強電視劇發布盛典最佳女演員獎;並同時獲得十位全國觀眾最喜愛的影視明星獎[9]。
2015年受邀參加央視春晚,表演節目《國色天香》,2月16日,節目因故被撤 。2015年2月26日,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首播,佟麗婭飾演「新時代新女性的代表者」田潤葉 。同年3月4日,在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上,表演舞蹈《國色天香》 ,搭檔演員秦嵐、馬蘇、王麗坤共同出演 。4月13日,佟麗婭主演的都市輕喜劇《酷爸俏媽》上星首播,劇中扮演雙面性格的叛逆少女小穎 。佟麗婭主演的《謎城》將在7月30日上映。 美國戴維斯電影節開幕展映影片《詭劫》片方宣布,影片定檔2015年8月28日上映,影片由佟麗婭、立威廉主演 。
Ⅶ 錫伯族的歷史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制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志性圖案。
(錫伯族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如果一個男子背對對一個女子將一手的食指筆直的指向天空,那就表示,他向老天起誓:今生今世,除了你(指那個女子),永不再愛)
Ⅷ 有沒有反映錫伯族的電影或者電視
我是錫伯族的,不過經我多方面調查,好像還沒有這方面的電影或電視
Ⅸ 有關錫伯族的愛情傳說
錫伯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 錫伯族文化 的發展歷史中,有著許許多多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這個民族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愛情是不輕言放棄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錫伯族這些感人的愛情故事吧。
菱花和巴吐嘎熱的故事
傳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今沈陽市新城子區石佛寺鄉錫伯族聚居的拉塔湖村。敘說的是錫伯族巴吐家小夥子嘎熱,與相鄰的漢族楊家姑娘菱花相愛,一對戀人同破壞愛情的石龜精進行英勇斗爭,最後消滅了石龜精,二人也戰死了。歌頌了錫伯族青年為愛情不畏強暴和民族團結的精神。
寶奶奶的破枕頭的故事。
傳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今沈陽市新城子區錫伯族聚居的北四家子村。講的是一個定親而未結婚的錫伯族姑娘,盡心侍候癱瘓在床的鄰居寶奶奶,直到寶奶奶死去,她從寶奶奶貴罡的破枕頭中得到一筆豐厚的遺產-金銀首飾,但她卻把金銀全部分送給窮苦的人們。歌頌了錫伯族人高尚善良的品德。
灰土崗與回頭崗的傳說
沈陽新城子區興隆台錫伯族鎮所屬新民村,此地原稱「灰土崗」,錫伯族人又稱「回頭崗」。傳說,在清康熙年間,從伯都訥(今吉林扶余)南遷盛京的錫伯官兵隊伍中有個呼爾哈(何)氏名叫色倫保的青年人,常在此地北望祖宗故地伯都訥,並想念未婚妻瓜爾佳歐吉娜一家,後瓜爾佳歐吉娜一家來盛京給歐吉娜和色倫保完婚,同時有鄂、趙、卜三家一起跟來,這五家姑表親在此地團聚。故將「灰土崗」改名「回頭崗」,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錫伯人都向北遙拜祖宗故地。
喜利媽媽的傳說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錫伯部落人出動圍獵,留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老年人和兒童。圍獵人一直不歸,喜利姑娘戰勝各種困難,消滅旱魔,保護了老年人和18個孩子,並把孩子們撫養成人,都組成了家族,保護了錫伯部落人繁衍興旺。玉帝認她為女兒並封為「喜利媽媽」,後來演變成「喜利媽媽」,成為錫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傳說反映了遠古的錫伯人,戰勝困難、打垮惡魔、生息繁衍中女人的地位和作用。
色普鏗額的傳說
傳說,色普鏗額瓜爾佳氏,是清末愛國將領,他曾率旗兵抗擊過帝國主義的侵略。因清政府的腐敗,對外妥協投降,他空懷壯志,只得把心血用在公益事業上。他和回族愛國將領左寶貴等在沈陽地方修橋、築路,在災年為貧苦人施粥解難等等。老百姓都知道色大人為民辦好事,尊重他。據說,他家住在沈陽市新城子區尹家鄉小營子村,至今當地群眾仍然流傳他的故事。
錫漢通婚的傳說
旗民不通婚,是清朝對八旗滿洲人規定的法令,編入八旗滿洲中的錫伯人也必須遵守這個法令。傳說,清末有名錫伯姑娘騎馬打獵,因馬驚不慎落水,被一名漢人小夥子救出,從此二人相愛,但姑娘的父親是一位旗兵將領,不允兩族通婚,逼迫女兒喝下大煙湯死去。漢人小夥子趕到,揭開姑娘棺材探看,見姑娘未死,有餘氣,便偷偷背回家調養。後二人逃往他鄉,結為百年之好。傳說反映了錫伯族對舊制度的反抗、民族團結和相互融合。當一名男子背對著一名女子筆直的將一隻手的食指指向天空!!證明他在向上天起誓!這一生除咯這個女子他永不再愛!
Ⅹ 錫伯族的資料
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
錫伯族有172萬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市、鞏留縣等。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以及內蒙東部也有分布。
錫伯語跟滿語很接近。新疆的察布查爾、霍城、鞏留、塔城等地的錫伯族,至今仍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當地的漢族、滿族基本相同。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沿用至今。
早期的錫伯族人民以狩獵、捕魚為業。現在,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經營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牧業也比較發達,還有許多青年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本民族的幹部不斷成長,有了各類專業人才,辦起了醫院和學校。
過去,錫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錫伯族十分注重禮節,晚輩對尊長要行"打千"禮。由男性族長組成的"哈拉"會議,處理家族內部的重大事情,執行族規。現在,尊老愛幼的良好傳統仍世代相傳,而"哈拉"會議則已經逐漸淡化,鄉規民約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措施,已由各級黨政部門組織制定和實施。本民族內部及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團結進一步加強。
錫伯族以米、面等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與滿族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有所變化和差異。清代,錫伯族男子服飾與滿族服飾大體相同,多著左側開衩的長袍和短衣,戴圓頂帽,穿白襪綉花鞋,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老年婦女在春夏秋多包白頭巾,冬季則戴棉帽,帽沿縫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條長辮子,從背後正中垂下。結婚後梳雙辮,盤結在頭上。清朝末期,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袍的習慣。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卧;木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錫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杜因拜專扎坤節",也叫"四一八"節。其來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1764年4月18日,沈陽等地的錫伯族官兵及親屬共3 275人受朝廷調遣,去新疆屯墾戍邊。歷經了一年半的長途跋涉,才來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園。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錫伯族同胞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趕廟會,唱山歌,舉行各種文體活動。
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爾",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於唇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制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志性圖案。
鮮卑獸――類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長翼。是北方鮮卑等游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曾引導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南方大澤。因而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曾以此為准鉤繪出圖案。
1956年包爾漢、馮家升發表論文認為鮮卑郭洛是一種瑞獸,相當於蒙語中的動物(驅),即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有人說鮮卑郭洛是一種飛馬。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
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
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現在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2000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節」,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准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
參考資料:錫伯族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