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傈僳族的禁忌,趕緊收藏起來!
禁忌是人們畏懼自然力量或是迷信觀念所採取的消極防範措施。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在中國有著許多從封建時期就開始流傳的禁忌,而這些禁忌在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你知道傈僳族的禁忌是什麼嗎?下面的 傈僳族文化 為你帶來更多內容,一起和我來看看吧。
傈僳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余者散居於雲南省麗江、迪慶等縣以及四川省西昌、鹽源等地區。在長年的與自然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了該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祭鬼神或祭龍樹時,忌婦女參加。出遠門者必須於年前趕回,否則,家人過年祭祖時會將未歸者也作為祭祀對象,不吉。祭家鬼時,肉未吃完忌外人進入,否則會有疾病。禁忌用茶葉敬獵神,據信,茶葉能遮住獵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獸,祭獵神的的祭品不能給別人吃,一定由獵人自己吃掉,否則,獵而無獲。
(2)產忌。產婦分娩,基家門口掛茅草葉或刺枝,防鬼闖入。嬰兒啼哭不止,則家門口掛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產婦忌吃線豬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雞肉。若生男,客人不可帶弓箭和長刀入門;生女,不可穿鞋進家;遠道來客則禁忌入門,忌期為10至13天。忌橫抱嬰孩,以為是抱死人之相。產婦家不能燒苞谷花,不能取燃燒著的柴塊,等等。若觸犯這些禁忌,嬰兒有夭折、短命的危險。
(3)喪葬禁忌。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與死者有仇的人才會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蔥、蒜,否則以為會沖犯鬼神,會導致更重的災禍。
(4)禮俗禁忌。傈僳族忌客人從前門直走到後門,認為死人出殯才這樣。忌拄手杖進家門,因給死者致哀跳舞時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時,忌掃地,忌洗臉。殺雞待客時,忌婦女切肉。
(5)生活習俗禁忌。黃昏時出入須隨手關門以免鬼趁機而入。家長外出時忌掃地,怕對家長不利,因死人時才去掃地。在房前屋後忌喊「哦」,只有為死人驅鬼時才這樣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樂器聲能喚鬼入室。
(6)農事禁忌。下地生產時忌將鋤頭等掘土農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鋤進屋,因葬死者時才如此。稻穀開花時,忌在稻田邊洗衣裳、剝麻,否則以為會使花受驚而減產。玉米揚花時若遇大風,忌婦女織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❷ 走路上學電影的觀後感
這是一場關於夢想、關於未來、關於教育、關於友愛的電影。正如張老師說的:“這部影片你絕對看不到廉價的搞笑,也看不到眼花繚亂的武打,只有久違的感動!”沒錯,走出電影院,我才真正感受到這種感覺!
這部電影發生在怒江邊,講述的是一對姐弟倆的故事。弟弟叫瓦娃,姐姐叫娜香。瓦娃對姐姐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去上學非常羨慕。每當跟媽媽提起時,媽媽總是擔心瓦娃太年幼、溜索太危險,而堅持要等爸爸回來帶著瓦娃才能溜索上學。可是,瓦娃知道:在城市打工的爸爸遲遲不回。終於,瓦娃抵擋不住對岸的“誘惑”,獨自偷偷的溜索過江。他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學校,心中欣喜萬分。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家訪的老師“戳破”了。最終,竟是老師送來的雨鞋把瓦娃留在家中。瓦娃答應: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還是把雨鞋還給了姐姐。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姐姐娜香特別愛弟弟:什麼都讓著弟弟;媽媽打弟弟也上前阻擋;就連自己的生命也是為弟弟而付出的……這點我覺得特別佩服娜香,想想自己又特別慚愧:平時我沒有盡到一個做堂姐的責任就算了,居然還欺負堂弟。我覺得自己要認識錯誤,要像娜香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弟弟瓦娃特別疼愛姐姐,也特別聰明:他沒有上過學,卻能幫助姐姐解決難題;還幫姐姐擦腳,穿鞋……我覺得姐姐真幸福!
看完這部電影,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山區孩子們的艱苦生活。他們渴望學習,渴望能夠走路上學,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平常的,而他們卻那麼難於得到!我們天天坐車上學如果都還覺得不滿足,那世界上還有誰比我們更幸福的呢?
所以,我提議: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節約每一角、每一分錢,一起來幫助更多像瓦娃和娜香一樣的孩子實現走路上學的夢想!
在我們大城市裡,我們完全感受不到鄉村裡小朋友們對上學的渇望和憧憬。有一部《走路上學》的電影讓我深有感觸,讓我帶大家進入這感人的世界吧!
在電影里,瓦娃生活在一個貧困的村子裡,他渴望能像姐姐娜香一樣上學。但是從家裡到學校之間有一條河,要溜索過河才能到學校,瓦娃的媽媽出於擔心就不讓他過河去學校,他只好等待爸爸從城裡打工回來才帶他一起過河。
好消息終於來了,城裡要來一位老師。當這消息從村長嘴裡吐出來時,整個學校都變得生龍活虎,大家都十分高興,可期盼了。
不久後,村裡果真來了一位和藹可親、年輕的女老師,這位美麗的女老師姓“聶”,剛好領任了娜香這一個班,這時,頑皮的瓦娃知道這個消息自己偷偷溜索過河,跑到姐姐娜香的教室門口偷偷的看,站在窗外的他是多麼想讀書呀!
不料,聶老師從辦公室里出來,准備上廁所時,發現了瓦娃,“這位同學,現在是上課時間……”話沒說完,瓦娃就一溜煙的跑出校門了。
娜香回到家時,微笑著對瓦娃說:“咱學校今天來了一位城裡的女老師,可漂亮了。”瓦娃因為見過聶老師,便回答:“是呀!可漂亮了”。姐姐迷惑不解在問:“哎!你咋知道的?”“嘿!我今天背著媽媽溜索過河去了學校看到的。”姐姐指了指瓦娃,瓦娃馬上補充“別跟媽說哦!”姐姐看了看瓦娃“吹牛了!”
聶老師到娜香家訪,剛進門,就認出了瓦娃,“你就是那個天天在學校門口看我們上課的小朋友吧!我們見過的。”瓦娃馬上縮到媽媽背後,“沒……沒有……見過。”瓦娃發抖著說。媽媽臉色頓時蒼白了,拿起掃把追打,經過大夥的勸說,媽媽才停止追打。聶老師走的時候,還留下了一雙雨鞋,瓦娃把雨鞋搶了過來,說有了雨鞋,就不用溜索了。
第二天,懂事的瓦娃把雨鞋還給了姐姐娜香,娜香過河後,在鋪子里看中了一雙很喜歡的鞋子,聶老師幫娜香付了鞋錢,並叮囑娜香把鞋子給瓦娃,在姐姐在溜索過程中,鞋子掉了下去,娜香伸手去抓,但繩索失去了平衡,娜香也跟著掉進了河中。
全家人知道娜香掉進河裡不見了,悲痛欲絕之時,爸爸剛好回來,得知道女兒娜香掉進河裡不見了,幾天里也不說話,瓦娃也變得少說話了。
愛心橋在外心人士的幫助下建成了,瓦娃站在橋上,看著河想像著和姐姐走路上學的情景,不禁落下了堅強的眼淚。
觀看了這部電影後,讓我知道了鄉村小朋友上學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山區赤腳上課的滋味,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朋友們,讓我們珍惜好現在的幸福,珍惜好上學的每一天吧!
首先,我想說真的很感謝學校舉辦的這次民族電影展,如果不是學校提供這次機會,我想我也許會錯過《走路上學》這部電影,不得不說,看完之後感想頗多,也覺得看的十分有意義。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為了到對面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一對生活在怒江邊的傈僳族小姐弟,一雙普普通通的紅色雨鞋,一根飛架在大江兩岸的溜索,一個渴望能夠“走路上學”的夢想?是的,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構成這部氣質單純的文藝片,它沒有九曲十八彎的情節,但的確有令人動容的力量。
如今,回想起那部影片,一個個動人的鏡頭還歷歷在目:
瓦娃是一個7歲的傈僳族孩子,他對於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讀書好生羨慕。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
終於,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瓦娃獨自偷偷溜索過江了,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來家訪的聶老師戳破了。是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裡。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誰也想不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一雙新鞋回來,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從此,瓦娃對於溜索有了一種深深的恐懼,並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開的季節,馬吉鄉第一座“愛心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下,順利建成,瓦娃終於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學。在初春的陽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倆手牽手,小鳥一般從橋上飛過……(劇情如此這般的介紹,其實並不完整。故事裡還有倔強而堅忍的媽媽、大山一樣沉默的爸爸,有開朗的書記、有膽小的醫生,有嚴肅的校長,更有那些樂天知命的傈僳族原住民。)
看了電影後,我也不自覺的對這部電影關注起來,後來通過網路等方式我得知影片點映期間獲得好評如潮,這也是意料之中的,國產電影中,實在有太久沒有出現一部如此純凈、清新的故事片了。更為難得的是,作為兩位新導演的處女作,它顯現出了難得的收斂和控制力。
全片的基調陽光而溫暖。在那樣一個窮山惡水的環境中,危險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野獸隨時出沒,但是獨自在家的瓦娃是快樂的,他照看奶奶,幫媽媽劈柴,更多的時候他像是坐在屋頂的君王,守望著姐姐的歸來;每天溜索過江去讀書的娜香是快樂的,她為弟弟帶來手工課上的玩具,為媽媽背誦剛學會的新詩,在溜索上更表現出一個傈僳族小姑娘的勇敢和自信--當城裡來的聶老師在溜索上被嚇得魂飛魄散之時,娜香甚至及時充當了老師的保護神?
在娜香墜落怒江之前,情節都在一種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鋪展開來,令觀眾時時為片中姐弟倆的機靈、友善、彼此的默契而會心一笑。但如果故事就此一路延展,那麼這部片子或許就只能叫《怒江姐弟情》了。兩位年輕導演顯然不願意就此止步。我們也由此管窺了“大陸彭氏兄弟”的現實擔當和人文情懷:窮山惡水,首先帶給當地孩子的.,就是以“走路上學”作為自己的人生第一夢想--怒江流域地廣人稀,幾十公里山路之外才有一座簡易的大橋供村民出行,當地人大都只能以溜索為工具,每天在毫無保險措施的情形下,往來於怒江兩岸。那些幼小的孩子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必須首先學習如何溜索過江。
所以,在這樣一個地點,講述這樣一對姐弟的親情故事,悲劇幾乎是註定的。所以,當看到姐姐在一瞬間墜入怒江之時,每個人都會覺得,在這種環境下,一個鮮活生命的消失是那麼容易,就像一片樹葉被風吹落水裡?
貧窮、教育、希望、夢想。如此宏大的主題,藉助一對傈僳族姐弟的故事緩緩鋪陳,不動聲色--就像那個平實的片名一樣,《走路上學》幾乎找不到太多“做戲”的痕跡,人物感情大都自然呈現,矛盾沖突也設計得水到渠成--其實最怕的就是主旋律片子的那種拿腔拿調,始終無法讓觀眾進入設定的情境。
片子不長,剛好九十分鍾。
是的,一切剛剛好:煽情適可而止,憂傷慢慢浮現,感動如斯悠長。
看過這場電影後,我了解到了還有很多人生活在那樣艱辛是環境里,但他們仍然堅持著做著和我們一樣的努力甚至付出了更多,他們抱定著自己的信念,除了感動,我想生活在都市裡的我們也該深思,我們的生活和他們比起來是多麼來之不易,是不是該靜下心來清點一
下我們享受了多少他們夢寐以求但卻遙不可及的東西,是不是該停止一些抱怨,是不是該多一些滿足多一些珍惜呢,如果看過這樣的電影後還在抱怨,還在不滿,還在要求,還在糟蹋,那便只能說是一種矯情了。
這部電影,同時也還讓我感受到了師德,坦白說過去沒有太思考過這些,甚至自私的想作為教師有時為學生做的一些努力和犧牲都是應該的,但如今,我不得不感動於人民教師的奉獻,他們真的付出很多,他們的回報比起付出也簡直微不足道,而我們也該反省一下了,至少我不會再把老師的叮嚀、關心與教導當做是理所應當,沒有理所應當的愛,他們的行為真的可以用無私和偉大來形容,總之,一句話,師德,撼動了我的心靈。
種種情節在腦子里揮之不去,這部電影真的使我受益匪淺。
❸ 《走路上學》觀後有感
10月10日那天,我去電影院看了《走路上學》,看完這部電影後雖然我沒有流淚,但它使我有許多的感觸。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對生活在雲南怒江流域傈僳族的姐弟倆。姐姐娜香天天溜索到對岸的學校去上學,而七歲的瓦娃,十分羨慕姐姐天天能夠去對岸上學。但是媽媽不同意瓦娃溜索,一定要等在為地打工的爸爸回家後帶著才能溜索,娜香也和他約定:等橋建好了,就她和瓦娃一起走路上學,再不用總是等爸爸回來才能溜索了。但是瓦娃抵擋不住來自對岸的誘惑,於是,瓦娃就一個人偷偷溜索過江,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沒過多久,瓦娃一個人偷偷溜索過江的秘密被第一次家訪的聶老師說了出來。媽媽很生氣,要打瓦娃。瓦娃被聶老師帶給姐姐的紅雨靴吸引了,瓦娃拿紅雨靴作為不再溜索過江的條件。第二天早上,懂事的瓦娃在姐姐要上學時拿著雨靴還給了姐姐。一次,娜香在學校旁邊的小賣部中看中了一雙適合瓦娃的運動鞋,但錢不夠,聶老師看到了,幫娜香買了下來,還幫忙把鞋放到書包里。在溜索的時候,鞋子快要掉了,娜香一急,伸手去抓,結果不幸墜入江中。因此,瓦娃再也不說話了,腦子里不僅僅想的是對溜索的恐懼,還有對姐姐娜香的思念。在春暖花開的春天,「愛心橋」終於建成了,站在橋上,瓦娃彷彿又看見了姐姐,他看見姐姐和自己手牽手,一起走路上學。
我被瓦娃和娜香那比怒江還深的姐弟情感動了,在姐弟之間能有這么深的姐弟情是很難得的,尤其在城市,姐弟都是搶玩具,搶吃的,搶用的,搶穿的,幾乎什麼都搶,天天吵架。而瓦娃和娜香卻不一樣,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從來不吵架。
當我看見娜香為了一隻鞋,而付出了生命的時候,我感動不已;當我看見傈僳族的孩子溜索到對岸上學的時候,我觸目驚心;當我看見娜香的雨靴停留在石頭間的時候,我熱淚盈眶;我看見瓦娃心愛的風車被瓦娃扔入怒江的時候,我感慨萬千;當我看見瓦娃幻想著與姐姐一起走路上學的時候,我百感交集……
我們現在是多麼的幸福,卻又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既不會沒書讀,又不用冒著生命危險溜索上學,走路的就算了,還天天有專門的私家車接送,走的路也很平坦,不像他們,路坑坑窪窪的,一不小心還會摔倒;我們的飯也比他們可口、豐盛,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糧食;我們的鞋子不知有了多少雙,也不知道扔了多少雙,幾乎每一個月就換,種類數都數不清……這些難道還不能充分證明我們比傈僳族的孩子幸福嗎?
我們還能坐在如此明亮、寬闊的教室里學習,是多麼幸運那!我們卻不珍惜現在這么好的.條件,在那麼好的環境里讀書竟然不好好學習,不僅浪費了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還辜負了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如果換作是傈僳族的孩子,那麼他們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么難得的機會,認真學習。
我覺得我們應該為那些貧困山區,尤其是在雲南怒江流域那裡的貧困山區捐獻衣物,自己的舊衣服、舊鞋子,舊書都可以捐,對於我們來說,這只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於那些孩子來說,卻是心靈上最大的撫慰。
讓我們一起祝願那些傈僳族的孩子們早日能圓了「走路上學」的夢,以後能夠更加方便地上學!
❹ 求幾部優秀的國產少數民族電影《碧羅雪山》(傈僳族),《鳥巢》(苗族),最後的獵鹿者(鄂倫春族)等。
姍娘.奢香夫人.《綠草地》,寧浩的新作。
《嘎達梅林》,馮小寧作品,英雄史詩。
《圖雅的婚事》,余男作品,0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
《黑駿馬》,謝飛導演,騰格爾主演,第十九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及最佳音樂藝術成就獎。
《蒙古王》,四國合拍的成吉思汗電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悲情布魯克》
藏族的:
《紅河谷》,馮小寧作品,寧靜邵兵主演。
《喜馬拉雅王子》,蒲巴甲主演的,改編自《哈姆雷特》。
《靜靜的瑪尼石》,非常出色的西藏紀錄片,經典。
《可可西里》。陸川的作品,很著名了,關於保護藏羚羊的。
《小喇嘛看世界盃》。澳大利亞和不丹合拍的電影,很有意思。
《岡拉梅朵》,今年的新片,愛情故事值得一看。
《盜馬賊》,田壯壯作品,於1988年獲瑞士第四屆第三世界電影節弗里堡市大獎。
《小活佛》,大名鼎鼎的貝托魯奇作品,三國合拍,尋找轉世靈童的故事。
《梅里雪山》,07年的小成本影片。
《茶馬古道-德拉姆》,田壯壯拍的紀錄片,有關茶馬古道的故事。
其他民族:
彝族:《花腰新娘》,張靜初、印小天主演。《畢摩紀》,不錯的片子。
壯族:《劉三姐》,老片子了。
白族:《五朵金花》、《阿詩瑪》,同上。
維族:《冰山上的來客》。
❺ 《走路上學》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B5fPqlFs42_9gx8X-MyVHA
提取碼:msnv
《走路上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倆,為了到江對面學校去上學,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本片先後獲得華表獎、金雞獎和平壤國際電影節大獎等重要獎項。
❻ 電影《怒江混》的導演是殷宗傑嘛
不是,導演是王振傑,由溫碧霞、李鈺等主演的劇情片。2005年10月18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上個世紀初期發生在怒江大峽谷的傈僳族人民的傳奇生活。
導演
王振傑
編劇
金玉
主演
溫碧霞、李鈺、倪大洪、張磊
製片人
王振傑
❼ 紅河谷2活寡的幕後花絮
《怒江魂》講述了上個世紀初期發生在怒江大峽谷的傈僳族人民的傳奇生活。世代相傳的祖母綠被傈僳人敬為「母親石」,而山寨地下埋藏的寶石礦藏令馬幫首領托龍和英國商人垂涎三尺。頭人的女兒娜絲雨在漢族青年李啟的幫助下最終保護住了他們的母親石……
《怒江魂》是繼《五朵金花》、《阿詩瑪》之後又一部極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並且是國內第一部表現傈僳族人民生活的影片。編劇阿帕?夏普?門燦依然曾是傈僳頭人,後任怒江州州長,他九易其稿,編寫了《怒江魂》的電影劇本,並與頗通傈僳文化的導演王振傑一拍即合。影片的一大特色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加大商業包裝力度,編導打破了以往「少數民族演少數民族」的習慣,而是啟用了香港女明星溫碧霞扮演多情而忠貞的傈僳寡婦娜姍。在內容上,影片充滿炫目的打鬥、馬術表演等商業因素,故事矛盾沖突激烈,動作性極強。
內地觀眾久違的香港明星溫碧霞在片中飾演一位敢愛敢狠的傈僳族女子,她在談到這部她付出不少心血與汗水的電影時深有感觸:「這部電影拍得太痛苦了,我們坐了4個小時的飛機到了雲南,又坐大巴走了8個多小時才到拍攝地,到了那裡甚至都沒有上廁所的地方,也沒有干凈的水可以飲用。」這次她一改戲路演繹了一個飽受愛情之苦的傈僳族寡婦,她說,「戲里的女性太痛苦了,她們沒有追求自己愛情的權利,希望今後不會再有這樣的事發生。」
除了溫碧霞,電影《可可西里》中男一號演員張磊及憑借《情深深雨蒙蒙》走紅的女星李鈺均在影片中有精彩表現。
❽ 請問大佬有上阿甲2018年上映的由此利華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嗎
《上阿甲-2018》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導演:晉江
主演:此利華、甲利華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中國獨立影像展ChinaIndependentFilmFestival)、2017(首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片長:99分鍾
又名:ShangAjia
在雲南怒江邊的大山裡,生活著一群沒有戶籍的傈僳族人。這里沒有學校,沒有醫院,偶爾會有慈善人士來教孩子們一些文化知識。由於不能上學,孩子們的時間都用來給家裡幹活。影片紀錄了這批傈僳族人中兄弟倆的生活:哥哥此利華17歲,弟弟甲利華10歲。他們的爸爸在弟弟六個月大的時候去世了,媽媽改嫁山下,沒有帶走他們,兄弟倆在山上跟著外婆、舅舅生活。在艱辛和困苦之外,他們的生活也有著簡單的快樂。
nwhereNujiangRiverpasses.Theelderbrother,Cilihua,is17yearsoldandtheyoungerone,Jialihuai...
❾ 爆火熱梗《我是雲南的》被各路網紅魔性模仿,這是個什麼樣的梗
爆火熱梗《我是雲南的》被各路網紅魔性模仿,這是個什麼樣的梗?這個歌就是介紹自己是哪個省的,比如說浙江的,然後再一步一步介紹下去,然後再介紹自己當地的語言和文化,這個其實比較有中國的風格,因為按照西方的講法是從自己家鄉最小的這個地方,然後再放到省,再放到國家。
但是怒江傈僳族族小伙給人的感覺是不好好讀書只能去打工的精神小伙推他感覺也不太合適,如果他從此成為網紅會不會誤導小孩子讓小孩子覺得做精神小伙拍視頻就能做網紅呢?我覺得他的視頻雖然沒什麼知識含量但是也是有價值的他能讓人們哈哈大笑而且也是一種文化輸出,我覺得他應該是可以做個搞笑博主的,希望他能抓住這幾天的熱度多介紹傈僳族文化多介紹怒江多講點有趣的文化,而不是一直在重復那個歌。
❿ 走進傈僳族
上次說到了自己在昆明短暫的停留,有很多的小夥伴帶走去昆明的各個景點參觀,真的非常開心。經過這幾天的休整,終於我得到通知要去雲南保山怒江州潞江壩一個傈僳族學校里去報到。說起來少數民族,我真的很陌生,從小除了回族之外有接觸過其他少數民族。雲南就跟河南不一樣,這里有三十幾個民族聚集,人文環境跟內地大有不同,別有風味!
傈僳族,一個我完全陌生的民族,我滿心歡喜期待著與這個民族的朋友們見面。其實這個時候那裡已經有了四個支教老師在那裡了!我去那裡是因為有兩個老師要離開,所以我要去到那裡填補空缺。我在昆明聽他們講關於傈僳族的一切,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自己的文化風俗。這個到後來慢慢說吧!這幾個老師要求我們必須學會他們的語言,因為他們有一大部分是從山裡為躲避計劃生育跑出來在保山包地種甘蔗,所以很多人都不會漢語,要想更好地跟他們溝通必須學習傈僳語。老師們還說因為之前漢族人經常壓迫他們(現在這種情況很少了),所以他們對漢人心存芥蒂,所以學會他們的語言才能讓他們相信你是真來幫助他們的。在我去之前我拿到了一份學習傈僳語的教材,跟我們的拼音差不多,分聲母和韻母,拼起來想唱歌一樣。由於馬上就要開學,我沒有太多時間去學習,所以只能到那裡邊教書邊學語言了!
咱們閑言少敘,我終於買了一張去保山的車票,雲南地處山區,大部分地區都沒有鐵路,因此只能坐汽車!那種汽車就是在網上被稱為移動絞肉機的雙層卧鋪大巴車!大家可以去網上查一下為什麼這種車叫絞肉機!因為車廂封閉狹小,一旦出車禍無一人能逃脫,而且雲南多山路,司機容易疲勞駕駛,出事兒是常有的。還好後來國家規定超過十二點這種大巴車必須強制停車休息才把事故率降了下來,但是我在的時候可沒有這人性的規定,很慶幸自己沒有遇到事故。
坐了一夜的車,等到第二天黎明,車子停在了保山汽車站。然後沒有來得及欣賞風景趕緊買了去潞江壩的車票,一路圍著盤山公路顛簸四五個小時,中間還在邊防檢查站被盤問,因為整個車里就我一個是來自內地的,估計是因為這里以前毒品猖狂所以才這么謹慎吧!我坐在車上一路走在高山峭壁里,還能欣賞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不覺到了終點站!下車之後一個傈僳族哥哥來接我,他叫撒母耳,或者叫胡家壽,這個哥哥是我之前在昆明就認識的,他也成了我很好的朋友!
哥哥皮膚很黑,那裡人普遍都黑,但人很好,說話溫柔,心裡也沒有詭詐。他會講漢語,而且說普通話很標准,所以我之後學習語言,了解他們的文化都是從他那裡學習的。他帶我到他家裡,他殺了雞做菜款待我,對於我的到來他表示非常開心!一路顛簸我早就餓了,於是我就狼吞虎咽的吃了很多飯。
稍微休息一會兒之後他騎摩托帶著我去學校。那裡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因為山地多,村與村之間都相隔很遠,所以摩托車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比汽車還重要的交通工具!我坐在摩托車上顛簸了近一個小時,穿過需求小山小溪,終於到了學校!學校里的兩個老師在村口接我,當我停下來的時候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我只看見幾座用竹子或者木頭搭建起來的幾個破房子,房子都依水而建,看起來像是電影里的部落寨子。下面的房子算是比較好的房子了,我們老師住的還不如他們呢!
雖然我有心裡准備,知道他們窮,房子會破舊一點,但是這出乎我的意料了!在這兒的老師帶我去我們住的地方,順便給我介紹一下環境,當我看到我們的學校,我就更不敢相信了!學校竟然是村民們用竹子搭起來的,桌子凳子都是他們上山砍樹自己動手做的!
有些照片存在家裡的電腦上,所以就在我QQ空間里翻到了一張學生被留下寫作業的照片,這張照片能看出來學校的樣子
看到這一切,我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我以前聽吃苦,家庭條件不好,但是看到他們我才知道自己比他們幸福多了!所以不要經常抱怨生活欺騙了你,看看這些人們的生存狀態才知道原來我們很幸福,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要心存感恩去生活,生活才處處有驚喜!
先這這么多吧明天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