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成龍的動作電影在國內處於頂尖的水準,縱觀中國的動作電影,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就只有成龍,甄子丹,吳京,洪金寶,李連傑等眾多武術巨星。而在這些巨星中,電影知名度最高,口碑最好的作品就是成龍的動作電影,由此能夠看出觀眾們對於成龍所拍攝的動作電影的喜愛。在2001年的時候,成龍也是憑借著自己的動作電影《尖峰時刻2》創下了華人電影在好萊塢最佳票房的記錄,而且被世界影評評為世界最偉大的動作明星的第一名,由此能夠看出成龍的中國電影在世界的知名度以及在中國的地位。
❷ 武術動作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地位是怎麼樣的
自1905年第一步中國電影《定軍山》誕生到2005年,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整整一百年,在這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我認為武術動作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的主力軍,中國電影史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武術的融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958年,香港拍攝《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❸ 吳京之後,誰能扛起中國動作片的大旗
釋小龍,少林寺俗家弟子,兩歲時拜少林寺第30代接法傳人釋永信為師。童星出道,小時候確實火得不得了,估計大家都看過釋小龍和赫邵文的電影吧。但是長大之後就變得平庸了許多。功夫還是可以的,現在雖然一直拍戲,但是沒那麼火了,外形條件不錯,就是戲路有點窄,相信假以時日可以出人頭地,畢竟還很年輕。
吳樾,多次獲得武術冠軍,底子很厚,演的影視作品也不少,他把中國功夫帶上話劇舞台的,多才多藝,但是卻一直默默無聞,缺乏有沖擊力的作品。
謝苗,7歲習武,童星出道,起點比較高,剛開始就出演李連傑、邱淑貞主演的電影《新少林五祖》,之後也演過李連傑兒子,曾經最被看好的「李連傑接班人」。但是一直不溫不火,拍《賭神2》的時候,被周潤發看中,但是周潤發覺得過早接觸 娛樂 圈會學壞,然後回去繼續讀書。現在雖然拍戲,但是反響不大,不過功夫底子不錯。
吳京,之前的標簽一直是「功夫小子」、「李連傑第二」,《戰狼》之後終於大火了,做了「吳京第一」,現在《戰狼2》強勢來襲!吳京的實戰能力應該是非常不錯的,畢竟是在特種部隊訓練過的人,沒有花拳綉腿,吳京現在已經慢慢在打造屬於自己特色,假以時日必像曾經的李連傑那樣!
張晉,動作干凈利落,而且自身形象不錯,雖然經常演反派,但是我覺得他也可以演正派,而且觀眾緣很好,前途不可限量,我個人最看好的下一代動作明星!
安志傑,在近幾年的動作電影中他經常以反派或者配角的身份出現,可以稱得上是黃金配角。安志傑說的上是有顏值有身材,如今也已經年近40了。袁和平也曾誇獎他說:「安志傑不僅打得出色,外形條件也是好的不得了,是自己看好的未來動作巨星。」
江山自有才人出。吳京的成功是無可復制的,但他的努力卻是很多人可以去努力學習的,中國出了一個吳京,中國的動作片總會有人去撐起來的,中國人口這么多的國家,難道硬漢就沒有幾個嗎?中國的動作片還是會有很多人撐起來的,他們正在背後默默的努力著只是缺少一個機會和入口罷了,機會一來自然會有很多硬漢出現。
李易峰,不解釋,不服來辯,下一個武打巨星
吳京的《戰狼2》的成功,不僅是吳京和電影《戰狼》系列的成功,也讓以香港功夫片為代表的國內動作電影煥發了新生。
實際上,在最近幾年,國內動作電影市場一直處於低谷。
這一方面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五代導演在率先開啟國產大片時代,便用武俠、動作這類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開辟了先河。
此後的十年當中,動作題材尤其泛濫,導致動作片逐漸遇冷。
另一方面,動作題材曾是香港電影人最為擅長的類型,長期以來國內拍攝動作片都要在香港找動作指導,甚至好萊塢亦如是。
但香港電影如今面臨著行業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以動作指導為例,其實活躍在一線的依然是二三十年前的成龍、洪金寶、袁和平、程小東等人。動作演員更不例外。
從早期的粵語片時代的粵劇武生演員,到李小龍時代的實戰功夫片,再到成龍、李連傑這些更具有銀幕表演性質結合了的動作形式,再到甄子丹的綜合格鬥,以及如今吳京的走紅。中國的動作演員可以說經歷了幾個代表性的階段。
但如今最紅的吳京也已經43歲了,作為師兄的李連傑和甄子丹都已經53歲。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位動作明星,都曾經師從北京什剎海業余體校「金牌教練」吳彬。
在吳京之後,能夠接班的動作明顯,從目前來看,大約有以下幾位:
張晉
近年來最紅的武術男演員,也是國家武英級武術運動員(武術類最高級別)出身,之後一直跟隨袁家班從事武術指導和替身工作。
早期曾出演一些經典武俠劇,比如《水月洞天》、《蕭十一郎》等等,也擔任過馮小剛的《夜宴》的動作指導。
張晉的大紅大紫也歸功於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張晉在其中飾演八卦掌弟子馬三,角色性格復雜陰沉,這對於專業演員也非常考校功力,但張晉的表演卻幫助他拿下了當年的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從幕後轉向台前,從替身變聲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張晉的轉型幾乎是國內動作演員最典型的一條道路。
這幾年張晉憑借著《殺破狼2》、《葉問3》中的精彩表演,逐漸已經成為動作片領域的新星,最新的作品《狂獸》和《葉問外傳:張天志》都是他作為主角,隱隱有接班華語動作片的趨勢。
吳越
同樣是自幼習武,國家武英級武術運動員出身,但吳樾作為演員的起點要高的多。
從武術隊退役之後,吳樾以全國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以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專業演員。
從運動員跨界到演員,吳樾的轉型相當亮眼。畢業之後,吳樾出演了不少武俠題材影視劇,無論是《精武英雄陳真》中身手不凡的陳真,還是《連城訣》里俠肝義膽的狄雲,亦或是《浪子燕青》里身懷絕技的燕青,更或是張紀中版《西遊記》中飛天遁地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吳樾先後在眾多影視劇中塑造過形形色色的「英雄」形象。
此外,吳樾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演員,擔任過脫口秀節目的主持人,很多節目中被邀請作為顧問和評委,被譽為「全能綜藝王」,此外,因為多年出演話劇,吳樾的台詞和舞台表現力,幾乎不遜於科班演員。
近些年吳樾積極轉型,一方面積極籌備做導演,為自己的獨立大銀幕作品做准備,同時也開始接演一些商業電影,今年的《殺破狼3:貪狼》中他就貢獻了精彩表現。
岳松
似乎很少有人提及岳松,因為在此前,岳松並沒有出演過一些比較大投資的電影,多是獨立小製作。
但論功夫底子,岳松可能是吳京之後,國內最好的動作演員,號稱「 極限武者 」。
2008年,一段《中國小子功夫震驚海外》訓練短片讓人們認識了這位留學英國歸來的年輕人:空翻7米、食指倒立、寸拳將老外打飛,摧枯拉朽般的爆發力,線條分明的飽滿肌肉加上自我奮進的精神,岳松迅速在武術圈內聲名鵲起。
岳松真正成名是在2013拍攝的一部武道電影《 風雪武者 》,在這部電影中,岳松不僅表現了自己的動作美學,還試圖從哲學角度去展現個人對於武道的追求,電影講述了一位在苦寒之地苦修的武者。
此後,岳松拍攝了《超級保鏢》等電影,繼續展現自己的動作風格。
岳松電影動作風格「硬朗」「寫實」「實戰性極強」「拳拳到肉」「腿腿入骨」,頗有李小龍功夫重現之風。不過制約岳松的可能是演技和他需要一個能發覺他個人優勢的導演來幫助他塑造一些成功的角色。
對於這個話題,個人觀點有以下幾點,一,必須像老一輩的人,懂得如何突破,發展自己的個人價值,像吳京這種類型的,二,接片子要有選擇性,不是什麼片子都能接,應該考慮到影響力於發展,不然容易毀壞自己的前期的影響力,像釋小龍,謝苗型,三,最重要的一點,必須有結實的武功功底,踏踏實實去做一個功夫演員,而不是後天的因素,不是說後天鍛煉學習不好,像彭於晏雖然加入洪家班,演技也沒得說,但是他的動作片更像是表演,看著缺點功夫神,不想李連傑啊趙文卓啊他們往哪裡一站,一看就是練家子。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並無針對
感覺釋行宇功夫很扎實,就是功夫裡面的苦力強
隨著《戰狼2》和《紅海行動》的上映,軍事題材動作片再次成為觀眾的觀看熱點,伴隨著票房的飄紅,尤其是吳京,更是成為當下動作片"第一人"。
吳京因《戰狼2》的拍攝,導致嚴重受傷,短時間不可能再擔當主演,而轉為幕後工作。今後國產動作片的領軍人物又將會是誰呢?
最近網上熱議的,一部拍攝於20年前的動作片《刀》(又名,斷刀客),再次將動作巨星趙文卓引爆到我們視線中。曾經獲得過全國武術冠軍的趙文卓,在1991年憑借電影《功夫皇帝》中英俊冷血的"九門提督"這一反派形象,驚艷了廣大觀眾。而後一發不可收,陸續出演了《青蛇 》、《黃飛鴻》、 《 刀 》、《 生死拳速》、《蘇乞兒》等作品,在動作電影市場收獲諸多榮譽。
趙文卓1998年,曾經出演了一部叫好不叫座的軍事題材片 《碧血藍天》。現在視角來看,頗具《戰狼2》的風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重溫下這部電影。
最近獲悉即將投拍的《戰狼3》,趙文卓受邀出演"冷峰",再次證明在趙文卓動作片市場價值!
期待趙文卓的"冷峰"更加經典。
中國的一直不缺武打動作明星,從最早的李小龍 、成龍、 李連傑 、甄子丹到現在的吳京,可以說個個都身手不凡,有著很深厚的武術功底,但要說吳京之後誰能扛起中國動作片的大旗?好像真的有點青黃不接。能混個臉熟的也是寥寥幾人。
1.吳樾
吳樾也是從小開始習武,獲得過全國武術冠軍。1976年出生,在《精武英雄陳真》中飾演身手不凡的陳真,《連城訣》里俠肝義膽的狄雲,《浪子燕青》里身懷絕技的燕青,張紀中版《西遊記》中上天入地的孫悟空,雖然演過很多的電影卻一直以來不溫不火,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身手不凡的印象。
2.釋小龍
年少出名,拜少林寺的釋永信為師,自幼習武也獲得過各種武術比賽冠軍,以童星的身份出道,早期與台灣歌星林志穎合拍了第一部影片《旋風小子》,之後《新烏龍院》《中國龍》口碑還不錯,但是近幾年基本上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作品,也只能勉強算個動作明星。
泱泱武術大國,連個動作明星都後繼無人,嗚呼,哀哉!
吳京才40多就之後,為什麼中國總是這么個思想。女排朱婷才多大,新聞就說中國女排不能靠朱婷,為什麼就不能靠,一起進步,有厲害的人帶著不是很好嗎。美國籃球那麼厲害,喬丹多無敵,也沒有見喬丹退役後美國就斷層了。
他是我覺得演員中,為數不多的眼睛能演戲的幾個人之一。
我今天想講一位華語動作電影「青銅王者」級的人物。剛看了下面的回答,能扛起中國動作片大旗的,有說釋小龍的,張晉的,吳樾,安志傑等等。但是跟這個人比起來都是遜色不少。其實華語動作演員是有成功套路的,系列代表作加動作性格。比如說李連傑,代表作《黃飛鴻》,動作性格:中華武術的瀟灑飄逸。再比如甄子丹,系列代表作《葉問》,動作性格迅猛俐落。這樣一個武術演員就火了。不僅僅是國內,外國也是一樣。史泰龍代表作《拳王洛奇》《敢死隊》,動作性格;暴烈果決,開槍掃射,大火力壓制。而有個人他的動作性格很少見,亡命之徒的狠勁——鄒兆龍。
論演技絕對碾壓釋小龍,甚至趙文卓,張晉,安志傑等人。導火線中和甄子丹的對打,扎實的武術功底源於他5歲就開始習武。在導火線中那種犯下滔天大罪,躲避警察追捕,為了生存不惜殺人放火。動起手來就是要置人於死地。非常好的詮釋了武術的本質。武術就是殺人技,沒有李連傑的那種手下留情。你看鄒兆龍的打鬥,其實就兩個字「真實」。打後腦,喉嚨,心臟,太陽穴,耳後,全是這些致命部位。這才是真正的亡命之徒,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我不想死只能你死。
演技在導火線中,大家看得出來。那種兇狠,乖戾。完全就是一個變態但是藝高人膽大又胸有成竹,很自信的形象。剛剛有人說釋行宇也能扛起大旗,但是跟鄒兆龍比起來釋行宇還是太嫩了一點。
其實這個人算是好萊塢的第四位動作演員,前面是成龍,李連傑,甄子丹。《周潤發不算》,拍了黑客帝國,你們說這個垂死的表情演的怎麼樣。自己要求甄子丹勒到他快窒息才取得的這個鏡頭。有些人差的只是一個機會,但是我估計這個機會不會來找他了。所以他是:青銅王者
❹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❺ 通常導演的收入在影片的收入中佔多大比例名導與明星的收入是怎樣的比例
所有人員的費用都是在製片階段談好的,電影的收入是收入,成本是成本,就算你問的是成本,導演從不要錢到出錢的都有。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❻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
❼ 電影動作片如何製作
影片剪輯軟體推薦會聲會影,至於製作嘛,那個要用特效。你可以建一個攝影棚,在裡面設綠屏(或是藍屏,什麼顏色都可以)然後在攝影棚裡面表演(例如表演拳腳功夫或是飛車一類的都可以)。拍下來過後再去專門拍攝後面的背景(就是懸崖峭壁啊~高樓大廈啊~爆炸現場啊之類的)。然後再將人的動作和背景剪到一起(把人的動作後面的顏色屏「摳像」「摳」掉)。就是這樣~
藍屏
❽ 動作片電影的後期製作時間大約需要多久影響電影後期製作時間有哪幾大要素
具體多久,這個還真沒人說的清楚,畢竟要根據導演的要求來弄的。特效多,自然時間就會翻倍。
影響因素主要有,特效多少,製作團隊的效率等等。
❾ 近40部網路電影分賬破千萬,網大的春天來了嗎
客觀地講,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會因為它的播出形式而發生質的改變,而網路電影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對整個行業抱有了更多的期待。網大的春天來了嗎?確切地講,網大的春天一直都在,只是人們對事物的感知程度不同罷了。
2021年的院線電影市場持續低迷,但與此同時,網路電影的發展勢頭正猛以往的網路電影常常與「劣質」「low」這樣的貶義詞相關聯,流水線產品一般的網大不僅劇情毫無新意,演員的演技也是一言難盡,甚至大部分電影會用性感惹眼的宣傳海報做噱頭,這種低端的營銷方式使人反感。
雖說目前的網路電影與院線電影仍存有一定的差距,畢竟在家觀影與在影院觀影的觀感是不同的,影院的巨幕與收音給觀眾帶來的視覺與聽覺上的體驗是網大無法取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製作質量越來越精良,網大的發展正在更新換代,屬於網路電影的春天,相信在不遠之後就會到來了。
❿ 耗資35億人民幣:鄭保瑞「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夭折簡史
電影新紀元執筆原創:
楔子:
2013年02月10日,由周星馳監制、編劇、導演的電影《西遊·降魔篇》重磅登陸內地院線。不過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周星馳、郭子健打死也不會想到,與該片毫無關系的鄭保瑞,竟然比他們倆還要在意《降魔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表現。
其實,鄭保瑞倒也不是關心《降魔篇》本身,他的關注點在於西遊文化融入電影產業後的市場前景。
2010年,香港本土的兩家電影公司,星皓影業和比高集團一齊把投資目光放到了西遊文化上。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西遊·降魔篇》前後宣告立項。
比高集團是周星馳自己的產業,自然而然,《降魔篇》由他監制、編劇和導演。(註:郭子健擔任第二導演、第二編劇)
星皓影業則邀請到了剛剛憑借影片《意外》,而提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優秀導演:鄭保瑞。
從未涉足奇幻電影領域的鄭保瑞之所以能夠接下《大鬧天宮》,是因為星皓影業開出了兩大令商業片導演難以拒絕的條件:
事後,星皓影業公布了對「西遊系列電影」項目的全面規劃,預計在2030年之前,投入預算35億人民幣、打造「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
「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單部的投資成本為5億人民幣。
2010年之前,投資成本最高的華語電影,還得追溯到06年的古裝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3.6億)。
《西遊·降魔篇》與《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同時段立項、自詡視效大片,其投資額也不過1.13億元。
足見星皓影業對「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下了大手筆。
執導《西遊記之大鬧天宮》、頭一回手握5億人民幣製作預算,鄭保瑞在挑選影片卡司時秉持著 「只挑貴的,不挑對的」 的選角思想。
《大鬧天宮》除了早前宣布的頂級打星甄子丹外,還有巨星周潤發、影帝郭富城三位香港超級巨星領銜主演,何潤東、海一天、陳喬恩、張梓琳、梁詠琪、陳慧琳等知名演員聯合主演。
單是周潤發以4000萬港幣片酬演出玉皇大帝一角,「猴王」甄子丹片酬為2600萬港幣,郭富城身居末位,以800萬港幣扮演牛魔王。
雖然影片長度僅有120分鍾,但《大鬧天宮》的拍攝周期卻長達160天,總製作時間更是足足有3年之久。
《大鬧天宮》特邀電影《斯巴達300勇士》特效化妝總監Shaun Smith,以及曾負責《碟中諜》特效化妝工作的Mark Philip Garbarino加盟、合力擔當,全面負責特效化妝。影片的特效化妝團隊多達70多人。
「 我想孫悟空是對我人生考驗最大的角色,主要是考驗自己的忍耐力。 」甄子丹說。
孫悟空的毛發製作共花費20多萬元,服裝3套,每套20萬元——「猴王」甄子丹的上妝工序多達25道,環節力求精細。
甄子丹每次臉部化妝費時六個多小時,卸妝也差不多需要四個小時的時間。 粗略估算,在影片拍攝周期內,甄子丹光是化妝、卸妝的時間就得有1000多小時。
除了演員一身行頭(牛魔王鱷魚皮戰甲價值20多萬元,玉帝戰袍價值超過40萬元)價值不菲、穿與卸費時外,影片的後期特效製作同樣如此。
片方不惜血本,邀請到了國際團隊(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盟,以及香港本土幕後工作人員組成多達1900人的聯合特效團隊。由曾掌鏡《加勒比海盜》、被譽為「美國3D電影之父」的丹尼爾·西蒙斯擔任3D立體設計及總攝影師。
《大鬧天宮》電影拍攝過程動用了8部3D攝影機,全片2430個鏡頭,2380多個進行了後期特效製作。影片特效佔比高達98%。
而且近2000個鏡頭在北美、韓國、印度、泰國、澳大利亞等地區完成,國內只負責了幾百個鏡頭。
影片在特效上的花銷超過4000萬美金。 (註:《流浪地球》特效花銷為3000萬美元)
2013年02月10日,由周星馳監制、編劇、導演的電影《西遊·降魔篇》重磅登陸內地院線。
雖然這部宣傳上的視效大片因「渣特效」而備受詬病,但好在影片劇情過硬、口碑不錯(豆瓣54萬人評分7.1)。
截止下映,《降魔篇》內地總票房12.46億人民幣,位列華語電影票房第二。
毋庸置疑,《降魔篇》的超高票房給予了鄭保瑞對《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票房前景的無限期望。
然而即將上映,《大鬧天宮》卻不得不面對一場侵權風波的嚴峻考驗。
官司打歸打,電影如期上映。
2014年1月31日,由香港導演鄭保瑞執導,甄子丹、周潤發、郭富城領銜主演的電影《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強勢登陸中國大陸。
上映後,影片雖然口碑欠佳(豆瓣13萬人評分4.3),但憑借片方強大的營銷攻勢和中國本土市場對特效大片的高渴求度,IMAX-3D神話巨制《大鬧天宮》自馬年大年初一上映以後,連續14天穩坐「春節檔」單日票房頭把交椅。
截至內地下映,影片豪取10.45億人民幣票房,成為內地影史上第三部破10億票房華語片,並打破中國影史的19項票房紀錄。
不過,考慮到《大鬧天宮》的投資成本高達5億元,這樣的內地票房成績仍然不能回本。
幸而,影片乘了西遊文化的東風,得以在全球80餘個國家公映。
在海外首輪32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中,《大鬧天宮》於1月29日在香港、澳門地區提前上映後,兩周拿下400萬美元票房;翌日,影片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南、柬埔寨、汶萊、南亞諸島國等地上映,兩周取得票房比在香港、澳門地區還多兩成;緬甸、台灣、新加坡、印尼地區上映僅三天時間,片方收入旋即超過230萬美元。
《大鬧天宮》全球首映之後十餘日,其亞太地區海外票房(除中國大陸以外)總收入突破1000萬美元。
隨後,除亞洲為主的首輪32個國家和地區外,《大鬧天宮》於14年3月至8月陸續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西歐、東歐、中北美洲、南美洲、非洲近50個國家公映,全球票房節節攀升。
截止下映,影片中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總票房逾1.8億美金。 回本?小賺都不在話下。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粵語版結尾唐僧背影出現時,由古天樂擔任的旁白出聲:「 孫悟空500年在等待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我。 」
《大鬧天宮》確定要拍續集「三打白骨精」後,星皓影業預先決定讓古天樂來出演唐僧一角。此外,還傳聞黃曉明將出演最帥豬八戒。
主要角色孫悟空仍希望甄子丹能再演,甚至周潤發扮演的玉皇大帝有望在續集成為「猴子搬來的救兵」。
不料後來事與願違,由於檔期沖突等,以上選角均化為了泡影。
14年10月份的時候,星皓影業宣布《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續作《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The Monkey King 2)》即將於江蘇無錫開機。
「猴王」甄子丹不再加盟。他將進軍好萊塢,確認主演中美合拍片《Noodle Man》,彼時已簽約。
而孫悟空則由《大鬧天宮》里的「牛魔王」、獲得過兩屆金馬獎的影帝郭富城扮演。
緊隨其後,影片其他演員陣容於期陸續揭曉,鞏俐、馮紹峰、小沈陽、羅仲謙、陳慧琳、費翔、母其彌雅等聯袂出演。
據稱,鞏俐接下白骨精的片酬為500萬美金。不過這一消息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證實。
但可以確定的是《三打白骨精》投資成本4.5億人民幣,較《大鬧天宮》足足少了五千萬。
14年將盡,忙完《殺破狼2》製作的鄭保瑞姍姍來遲,正式回歸「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第二部《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的拍攝。
不要看《三打白骨精》從開機到首映,僅花費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2014年10月-2016年2月)。
其實影片早在《大鬧天宮》上映前便已開始籌備,劇本創作也一樣。而且積累了製作經驗,用上一部成片一半的時間製作完畢,倒也不成問題。
《三打白骨精》邀請到了洪金寶擔綱武術指導,美術、服裝以及剪輯,皆由奚仲文、吳里璐等業內翹楚擔當。
特效方面,片方特地從好萊塢重金聘請了多位大師級幕後主創。
《霍比特人》幕後主創擔任影片的3D視覺總監,卡梅隆佩斯集團(CPG)則向影片提供了世界上最優質的10組3D攝影機。
影片動用了無錫市及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的11個攝影棚,劇組800人拍攝團隊在江蘇無錫和紐西蘭等地取景拍攝,總拍攝周期5個月。
猴年春節檔,「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第二部《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於中國大陸上映。
《三打白骨精》賣對了「特效+明星+西遊情懷」,僅在內地市場就取得了12.01億的超高票房。
加上其他地區電影市場的票房,影片保持住了首部曲穩賺不賠的成績,而且觀眾口碑甚至要更好(豆瓣13萬人評分5.6)。
繼《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後,星皓影業向業界公布「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第三部《西遊記女兒國》將正式啟動,確定於2016年11月開機。
這也是星皓影業與鄭保瑞導演在「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的第三度合作。
作為《西遊記》中較為另類的存在,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故事在視效大片里,很難說會有多大的看點。
顯然,無論是與《西遊記》原著還是86版電視劇相比,電影《西遊記女兒國》的改編力度都會史無前例地大: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感情被進一步放大,呈現了從相識相知到放下成全的全過程。
與《大鬧天宮》到《三打白骨精》的演員過渡相比,《三打白骨精》到《女兒國》的卡司陣容就相對穩定了許多。
師徒四人還是原班人馬:郭富城飾孫悟空、馮紹峰飾唐僧、小沈陽飾豬八戒、羅仲謙飾沙僧。
相較於系列前兩部,《女兒國》有大量風情萬種的女性角色,特別是愛慕唐僧的西梁女兒國國王一角為影片的重中之重。
影片立項後,多名國內一線女星向片方(鄭保瑞和星皓影業)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能夠加盟《女兒國》出演西梁女兒國國王的角色。
最終,片方選擇了趙麗穎。
鄭保瑞稱:「 當時給了我名單,我第一個要見的就是趙麗穎。我們吃了頓飯,她在旁邊一直靜靜的,但是沒有距離,是那種很靠近觀眾的感覺,不是擺出超級大明星的架子,就像身邊的朋友、少女一樣。我心中的女兒國國王不止是年輕演員,某些地方她也是成熟的,她身上的味道是其他年輕人沒有的,出來的效果確實很好。 」
不過以上都是場面話,片方真正看中的還是趙麗穎的票房號召力。
等等,作為電視劇演員,趙麗穎哪裡來的票房號召力?這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
那時候,趙麗穎剛進軍電影圈發展,主演了兩部小成本電影《女漢子真愛公式》和《我們的十年》。
兩部片子於16年上映時,票房僅為千萬級,上不了檯面。
但這個試圖進軍電影圈的高人氣女演員,卻被正在籌拍個人第二部電影的韓寒注意到了。
韓寒邀請趙麗穎出演電影《乘風破浪》,擔任女一號。雖然只是鑲邊女一、三番的地位,但好歹也是投資1.6億元的大製作,合作影帝鄧超、彭於晏,趙麗穎最終爽快地接下了這部片子。
結果《乘風破浪》上映後,內地大賣10.48億人民幣票房。這一成績甚至比《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的內地票房(10.45億)還要高。
拍商業電影,唯一目的就是賺錢。 不論主演明星的知名度幾何,只要參與的商業大片大賺特賺,身價就會水漲船高、資源也會接踵而至。
反之,片子賠的錢越多,一段時間內就很難會再有大製作找上門,身價也可能會下跌。
因此,很多流量明星、網紅鮮肉乍一看粉絲無數、人氣高不可及,只要主演的電影不掙錢(例:《上海堡壘》《誅仙》),他們在主流電影界絕無容身之地。
《乘風破浪》票房大賣,女一號趙麗穎在電影界迅速聲名鵲起,受邀主演華語A級大片《西遊記女兒國》,自然不足為奇。
作為「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一直以來的主控方、製作方、發行方,星皓影業對《西遊記女兒國》依然超高要求。
在《三打白骨精》製作班底的基礎上,《女兒國》的特效、攝影、服裝、美術、配樂等團隊均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 《女兒國》的特效將會與《三打》一脈相承,精度有增無減,而且會有更宏大和磅礴的場景。許多特殊場景的處理更復雜精細,力臻完美,一定會為觀眾打造一部超級東方神話的巨制。 」鄭保瑞說。
據稱,《女兒國》的投資成本達到了駭人的5.5億。
影片拍攝橫跨四省,劇組在江蘇、浙江、四川、台灣多處取景,並在無錫華萊塢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基地搭建了佔地超過65畝(8萬平方米)的外景拍攝場地和11個內置景攝影棚,重型拍攝設備多達百種。
《女兒國》號稱全球最多女演員電影,片方向全球海選出了7名女官和約1000名女兒國國民。
影片的最全演員陣容為:郭富城、馮紹峰、趙麗穎、小沈陽、羅仲謙、梁詠琪、林志玲、范瓊丹、劉濤、潘斌龍、施詩······不可謂不強勢。
只是片方似乎有些不自信。
在龍爭虎鬥的2018春節檔,《女兒國》居然提前一天大規模上映。盡管取得了首日1.7億元的不俗票房,卻也暴露了影片的尷尬質量(豆瓣13.5萬人評分4.4),直接讓其大年初一的票房被攔腰斬斷。
影片在星皓影業的老家,香港本土市場的票房同樣萎靡不振。
從首部曲《大鬧天宮》的兩千五百餘萬、再到續作《三打白骨精》的一千五百餘萬,「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第三部《女兒國》的香港票房竟不足千萬港幣。
《女兒國》最終內地總票房7.3億,片方分賬還不到3億元,史詩級虧損!
究其原因,片方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就讓影片大規模上映,這一舉動實屬愚蠢。無疑給院線和觀眾傳達出了一個信息: 片方對《西遊記女兒國》的質量不自信!
另外,影片在上映前宣傳全都沖著「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凄美愛情」去了——發布「動情」、「有喜」、「手到情來」版海報,曝光「勇闖情關」、「勇敢去愛」等特輯,在廣州舉行「為情而生」發布會。
完全罔顧「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的賣點在於視效奇觀和動作打戲這一事實。
《女兒國》的營銷策略固然失策,但根本還是影片質量太差:
《西遊記女兒國》票房的嚴重虧損,使得星皓影業不得不重新考慮,預計耗資35億人民幣打造「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還有市場前景嗎?
從《女兒國》的結尾看,「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第四部應該是《西遊記之三借芭蕉扇》。
事實上,早在2015年星皓影業《三借芭蕉扇》便已立項。
只是時至今日,星皓影業仍然沒有籌拍《三借芭蕉扇》的意向,卻給了動畫導演王雲飛(《神秘世界歷險記》系列)一小筆投資,攝制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再世妖王》。
倒是2020年,韓延導演(《動物世界》《送你一朵小紅花》)和六小齡童老師官宣,將拍攝3D魔幻大片《西遊記真假美猴王》(原名《敢問路在何方》)。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真假美猴王》將不會是六小齡童嘴上念叨的「 今年下半年,中外合拍的西遊記正式開機,我將繼續扮演美猴王孫悟空······文體兩開花 」,而是一部純正的國產大片。
《西遊記女兒國》——這部電影不但斷送了「西遊系列電影七部曲」的市場前途,還阻滯了「女兒國國王」趙麗穎在主流電影界的發展前途。
《女兒國》之後,近三年都沒聽說過趙麗穎出演哪部商業大片的消息。電影圈不好混,只能回到順風順水的電視劇圈了。
至於「猴王」郭富城(一番),能接到的也就只有《麥路人》《斷網24小時》這種小成本劇情片了。
畢竟,《女兒國》一部電影虧損的金額,就要比《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兩部片子,合起來賺的錢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