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② 為什麼自從1982年結合最頂尖的CG和3D技術經典科幻片《創戰紀》播出後,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影片了
明明越來越多了啊。。。
個人感覺現在CG成本越來越下降,導致導演們開始忽略劇情而單純的追求視效的現象開始普遍。
不但類似的影片實際上越來越多,就連創戰紀本身在2010也拍了續集【創:光速戰記/ 電子世界爭霸戰2】,樓上幾位別亂說創戰紀的票房不算差的。
利用綠幕摳像技術,將個人影像與利用數字圖形技術和3D技術製作的電影越來越多。事實上不僅僅因為其成本在下降而且也因為此技術越來越成熟,並且這比起用實際道具去拍攝不但取得的效果更好成本卻是少得多。
現在的新片愛麗絲夢遊仙境、環太平洋也是大量使用3D藍幕技術。
個人倒是希望藉由3D技術的飛速下降與普及能讓電影早日回歸到其本源——講故事上。很多3D電影事實上開始走向華而不實的道路
新創戰機的拍攝http://v.ku6.com/show/n94Lb_VUVlWF57neayegEg...html
③ 現在3D的電影多嗎
3D電影本身就很少,這幾年技術發展了,而且托《阿凡達》的福,全世界每年也只產幾部而已,因為世界各地電影院的3D設備發展都不算普及,當然不會拍那麼多3D電影。而且哪有那麼多電影題材適合拍3D呢?也就科幻、動畫、科教題材適合拍3D,而且還得看是不是大規模投資的大片,大片才值得做3D,一般片子從投資角度來說都不值得做。
再加上以前幾乎根本都沒有3D電影,不過是一些短的記錄科教片罷了,因此整體看來,在世界電影庫中,3D電影是非常少的。
即便很少,這些3D電影也不是每部家裡能看到的,因為3D電影還有值不值得轉為家用3D影片碟片的問題,還有轉了之後中國引進不引進的問題,還有中國引進後價格高得離譜值不值得買的問題。
當然,以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3D電影,但不要忘了,以後3D電視的技術也會越來越成熟,價格也會越來越便宜,要想看,等以後3D片源夠的時候再買就行了。
總之,目前3D電視不過是商家的噱頭罷了,買了之後也沒什麼片子可以看,基本看完《阿凡達》、《愛麗絲夢遊仙境》、《諸神之戰》、《馴龍高手》、《玩具總動員3》、《史瑞克4》這幾部片子就可以當普通電視用了。而且其中《愛》、《諸》還都是假3D,《玩》有沒有3D都一樣。其它諸如《生化危機5》、國產《堂吉訶德》就沒有看的必要了吧。
北京旌雲,視頻光端機晶元解決方案,視頻光端機晶元程序,高清光端機
④ 2022為什麼現在電影沒有3D
2022電影都是2D
1,不是所有內容都適3D.2,3D放映終端還是少。3,真3D成本太高。
3d電影大部分都是動漫片
⑤ 如何看待已上映的電影轉制 3D 並重新上映
我看了《一代宗師3D》,這可以算一部新電影了,大量的新素材,重新剪輯組合。我個人觀感是比第一版好。第一版上映時有人認為是未完成作品。現在這一版完成度高不少,線索更明晰,故事更連貫,宮二小姐這條線也不再喧賓奪主。當然新版本肯定不是最終完成版,墨鏡王拍了那麼多素材,剪一剪又是一部新電影。不知傳說中的四小時版本是否有緣得見?如果第一版的質量是三顆星,新版本則是四星。問題來了:我對《一代宗師3D》的好感與3D有關嗎?半毛錢關系都沒有。我說過我討厭3D電影,非常、非常、非常討厭。縱然3D電影的存在「有千萬個理由」,我痛恨它的原因只需一個:我是近視眼...肉泥說過,在走視覺奇觀路線的「特效大片」逐漸統治影院的趨勢下,3D電影是目前帶來沉浸式體驗的最好方式。可惜事與願違,3D眼鏡屢屢將我拖回現實。就拿這次《一代宗師3D》來說,3D眼鏡寬大無比,搭在我的鼻尖下,總是往下滑落,我不得不經常將其扶正。我最近幾年看3D電影災難式體驗,來自《霍比特人1》。3D眼鏡份量奇重,亮度損失嚴重,戴上眼鏡後真是兩眼一黑。而且《霍比特人1》長達近三個小時啊鵝滴親娘,到最後半小時我的狗眼都快瞎了,哪還有心思看電影?到目前為止,具有3D價值的電影寥寥可數。扳指一算也就《阿凡達》、《地心引力》、《少年派》、《環太平洋》這么幾部。視覺效果並非電影質量的充要條件,2D電影也能達到震撼效果(說到這給堅持2D多少年不動搖的諾蘭點個贊)。我不想要什麼「3D沉浸式體驗」,只要讓我舒舒服服坐在影院,我就能「沉浸」。我只希望國內院線能減少無意義的轉制3D,這是赤裸裸的圈錢。
⑥ 現在的電視為什麼都不帶3D功能了
近幾年來,電視的3d技術在市場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那時,我們不太依賴互聯網。我們還是喜歡看電視。這不像拿著手機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流行的電視3D技術正在我們的視野中慢慢消失。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現在注重的是智能化程度,4K的支持,屏幕的顏色,尺寸的增大,電視的創新,好的產品自然會有一席之地。壞的將被淘汰。
所以並不是說電視沒有3D功能,而是我們都不再需要3D電視了。沒有市場,電視機製造商就不會生產。
⑦ 在東方受熱捧的3D電影,為何卻在西方受到冷遇
因為近些年再也沒有高質量的3D電影出現了,所以才會在西方市場受到冷遇。2009年,一部3D巨作《阿凡達》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3D技術帶給人們的震撼。從那以後,3D電影在中國的熱潮就再也沒有停止過。盡管3D電影的票價是普通2D電影的一倍,但人們還是蜂擁而至。
如今,3D電影很多,也就有了一些渾水摸魚的作品。像《阿凡達》這樣的高質量電影已經不多了,所以,西方消費者才會逐漸對3D電影失去了興趣。目前來看,只有當外國大片在海外首映後進入中國,票房才會翻倍,真是神奇!
⑧ 你如何評價現在電影院里的電影全都是3D的這件事
我覺得這樣子挺好的,因為現在電影大多都是科幻,或者是玄幻,這樣做成3d的,看起來效果也比較好,而且觀眾也比較喜歡看,我覺得3d更是一種體驗感,我自己還挺喜歡看3d電影的。
⑨ 為什麼中國3D電影那麼少,幾乎沒有,而外國那麼多
首先,中國電影3D技術實在太差,拍過一些但沒有一部是好口碑的
第二,自從《泰囧》和《西遊》兩部爛片大賣後哪個導演還有心情去排大製作的電影?
第三,中國本來就沒有好的導演去拍大片,年輕導演都去拍小成本了,再加上現在《小時代》這樣青春電影太多了,更加催生了同類型電影的跟風
綜上,中國3D電影少
⑩ 3D電影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中國第一部3D電影是哪部
中國第一部3D電影是《定軍山》,在1905年,不過那時候大多數人連電影都沒看過,更不用說3D電影了,所以其實3D電影並不普及。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1905,適逢譚鑫培60壽辰。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獲得了拍攝中國人自己的電影的靈感。這一年,離狄克遜發明電影放映機過了16年,離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車到站》過了10年。
《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漢中,並派大將夏侯淵、張郃等留守,駐兵定軍山和天盪山各隘口。劉備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將進兵漢中,老將黃忠打敗了駐守天盪山的張郃後,又奮勇取定軍山,經法正指點,奪得定軍山以西的擋箭牌山的山頭,踞高臨下,直取夏侯淵,夏措手不及,被黃忠腰斬,從而奪得了定軍山。
中國3D電影什麼時候開始的
動作片做為華語電影的主力類型,這么多年來,華影在國際市場也都靠著它搶灘登陸,有遠見的華語電影人知道3D是必經之路,早早謀求著搶佔先機。華語電影人花了50多年的時光,一步一步地在實現著華語3D電影的脫胎換骨。
紅藍立體是最早期最傳統的3D電影技術,1960年代就已經誕生。這種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部攝影機拍攝,然後再用兩部放映機放映,從不同位置投射紅藍兩色畫面到幕布上形成重迭,再透過紅藍眼鏡觀看就能產生「視差」,從而讓觀眾眼前出現立體效果。
在我國,196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利用這種技術拍攝的影片。1962年,由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桑弧導演、陳強主演的《魔術師的奇遇》,算是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將3D電影技術運用到武打片拍攝,是由台灣電影人首創。
在1970年代末,因功夫片題材抄襲成風,已逐現衰落跡象。為了挽留日益減少的觀眾,台灣富華影業公司嘗試用紅藍技術拍攝立體武打片,先後推出了由導演張美君執導的3D立體功夫片《千刀萬里追》及《十三女尼》。
這兩部立體電影雖好看,但看著看著觀眾總會有暈眩嘔心的感覺,這便是當時3D技術最大缺陷之一:紅藍立體最早大都用於黑白電影畫面。比如《魔術師的奇遇》就是,對畫面品質沒什麼影響,然而用在彩色電影畫面,便有了色彩不清晰、不自然的問題,加之兩色影像迭合很不穩定,很容易會讓觀眾適應不良。
雖然觀眾會感覺不舒服,但效果新奇刺激,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吸引力。事後也證明,3D立體技術確實適合拍功夫片,因為其中的動作、兵器的出現頻率很高,「劍指觀眾」、「萬箭穿心」的立體效果讓銀幕外的觀眾避閃不及,震撼無比。
立體武打片在台灣成功後,也相繼在日本及香港上映,轟動一時,當年還參加法國戛納影展會外市場展覽,獲得影展大會金箭獎等五項榮譽。可惜的是,在一次視察外景場地時,兩部影片的製片人被直升機螺旋槳擊斃。
當時一部立體電影所用的膠片,至少是普通影片的兩倍。因為投資實在太大,3D立體電影逐漸在影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