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徐皓峰的電影《箭士柳白猿》
徐浩峰的電影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題 也是他的一本書名:逝去的武林 所謂的武林 不過是中國人臆造出來的烏托邦 江湖中人武功高強 豪氣干雲 行俠仗義無所不能 從這個角度而言 徐浩峰的功夫片是一種反烏托邦 他用武行的沒落揭露著這種烏托邦的不切實際
武林其實從未存在 如果存在 他也只存在於民國 而且從未如我們想像的一般 武行終究只是一種行業 他和黃包車 理發師沒有什麼區別 只不過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 被軍閥們扶持 掛上國術的名號行騙罷了(沒錯 我就是在黑國學) 從這個角度而言 逝去的武林這個主題其實是個偽命題 因為武林從未興起 民國 就是武林的全部
2. 徐浩峰的武俠是怎樣的
在《師父》的好評如潮下,徐浩峰四年前的《箭士柳白猿》終於上映了。相比較《師父》而言,這一部在故事的講述上確實有生澀之感。但好在有《師父》觀影體驗的指引,大家也能從中看出徐浩峰的套路來。電影在故事上比《師父》還要簡單,依然是禮崩樂壞,依然是對逝去武林的哀傷;依然是槍與新時代,規矩與舊武林,二元對立的主題。影片色調上也更加悲涼,從色彩到人物到台詞,都透著一股生冷的氣息,滿片的沒落感盡收眼底。一個武林仲裁者,掙扎著要如何才能突破私慾的心魔,如何才能維護武林的秩序。而在時代的潮流下,這種堅持卻只能是走向無奈的結局。
徐浩峰小說里的「刺客」,在影片中變成了「仲裁者」。刺客,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自然不如這仲裁者更具道義感和使命感,與徐浩峰《師父》中貫穿的規矩一致,這仲裁人自己便是規矩。這種身份的改變讓人物多了一份內心的矛盾,但仲裁者的作用卻並沒有加以利用,柳白猿「幫忙」做的依然還是刺客的事,少了傳奇性,這電影質感似乎並不如小說。
很多網友評價這部電影是最接近徐氏武俠觀的一部電影,私以為,這種評價的落點無非是指風格。作為從文字到影像的嘗試,電影中大面積的留白,敘事的碎片化,人物語言的戲劇化,甚至敘事的硬傷都可以構成作者風格。沒有特效,沒有慢鏡頭,徐浩峰將傳統的「化武為舞」的武俠動作片變成了真實的打鬥,不再是飄在空中的輕功,而是落到了地上,是硬橋硬馬真功夫。不僅動作一板一眼,場面調度、剪輯、鏡頭也顯得生冷硬,不像後期的《師父》會進行感情的渲染,這部電影是本著「減法」的原則拍攝的。其中獨特的比武方式「劃勒巴子」就得顛覆多少人對武林高手對決的想像,對於電影來說,卻是極簡及寫實的最好表現。而這種獨特的徐氏武俠風格便是喜歡的人愛死,不喜歡的人則無法接受。
3. 你們看過最經典的動作電影是哪部
李連傑主演的《精武英雄》。《少林寺》。《少林小子》。巜大上海1937》。《李小龍傳奇》。這些都是很不錯的動作片。而且都是很經典的優秀作品。
4. 如何評價徐浩峰的作品《逝去的武林》
徐浩峰一位,導演一位,編劇一位傳統武術的愛好者,不得不說徐浩峰至今為止拍的幾部電影都引起了一定的轟動,徐浩峰眼中的,功夫片,武打片,以及弘揚我國傳統武術的電影,跟我們眼中的功夫片,武打片,動作片,是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的,不僅僅是偏於寫實,而且徐浩峰所拍攝的電影所監制的電影都讓我們回到了民國時期那個逝去的武林。
如果硬是要評價一下徐浩峰的這部作品的話,我想說的是這部作品適合當成一部,民國武林沒落史來觀看,其中確實詳細地記述了一些民國武林人物的詳盡故事,但是當時的五菱當時的江湖究竟是什麼樣子,其實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也不敢去妄加評論,但是這部作品卻有著極其濃厚的個人風格。
5. 徐浩峰執導新片《門前寶地》殺青,該部劇的主演是誰
徐浩峰執導的新片《門前寶地》殺青,這部劇的主演是向佐,郭碧婷,安志傑等人。
《門前寶地》這部電影是由導演徐浩峰,徐駿峰聯合執導的一部武打動作片。曾經的《霍元甲》《葉問》等武打電影深入人心,成為武打片中的經典作品。從演員的陣容上來看,這部電影的武打陣容扎實的,對於這部劇的播出,觀眾們也是充滿了期待。
《門前寶地》導演徐浩峰。
在《門前寶地》這部電影中,徐浩峰不僅擔任導演,而且還擔任了該影片的編劇。他出生在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編劇和導演。
曾經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提名獎等多項獎項。主要代表作有《逝去的武林》《倭寇的蹤跡》《一代宗師》等作品。他對於武林中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習武的人也有七情六慾。
6. 《倭寇的蹤跡》:徐浩峰的日本劍戟片風格
《倭寇的蹤跡》是對武俠片、以及對武俠小說的一種諷刺。那些飛來飛去的電影其實毫無意義。中國歷史中曾經存在的「武林」,已經逝去了。電影《蹤跡的蹤跡》是對現在的爛片進行一次嘲諷,真正格鬥是不好看的。中國的電影太惡俗。物質橫飛的社會,不倫不類的電影層出不窮,爛片時代一代又一代,模仿好萊塢又沒有那種技術,想拍中國的傳統,文化程度又達不到。現代中國人無法確立一個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模糊自然就拍不出好電影。徐浩峰的《蹤跡》就是為了打破以往武俠片一貫風格,進行顛覆武俠電影風格,還原武林風貌
7. 《師父》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故事的開場,但凡內中損耗虛弱的,就只能靠巴結軍界,靠賣賣祖上的鎧甲,靠耍點兒陰謀、人情、拉幫結派繼續撐著面子。外邊兒一提是「武行」的,實際上,裡面已經垮的不像樣兒。
這不是規矩的事兒,徐浩峰講「規矩」講的最好的片子是《鏢門》,裡面戴老爺子有句話說的好,叫「有了規矩就有了體面」。鏢局走鏢,各種關系往來,靠的就是規矩。所以大家切不要把規矩理解成一套拘束人的框框,規矩是用來自重的,只有自重了,別人才能敬重你這個行當。比如劉安順拒不給貝勒爺行跪拜禮,說鏢門的規矩「僱主和鏢師之間行的是主客之禮」,後來驕橫的貝勒服了,說「做人就得有個做人的樣兒」。《一代宗師》里,葉問說「跌打正骨,內功點穴,一概不會。無瓦遮頭,舞龍舞獅,一概不教。」這就是自重。又比如搞國學的規矩本是《禮記·儒行》篇,不過都沒把這當回事,嘴上背背,行為上該怎麼賺錢怎麼來,沒了節操,社會上愛聽什麼你就講什麼,甭管西裝革履,里子卻透著下賤,第一等學問讓你做成了末流,所以怨不得現在人家看不起你。
而天津的武門,規矩壞沒壞?顯然沒壞,該比武比武,開館要打八家,街面不見鐵器,即使最後必須把徒弟打敗趕出天津再允許師父開館,以及津門武行大師鄭山傲願意磕頭拜陳識為師真正學一段功夫准備最後打敗他徒弟,這都證明大家還信這一套規矩,願意在規矩下面想點兒招兒,沒一個人玩陰的,沒人說正比武我給你放個冷槍,巷戰裡面突突一梭子子彈把你給滅了,就說明這個規矩還在。
所以徐浩峰也不是講冷兵器不行了,不然不會設計一個躲過子彈的鏡頭。
所以到最後,被打敗的倒了一攤,有留辮子的,有梳寸頭頭,但我看來,津門的面兒還沒丟。
所以陳識一開始就知道耿良辰是個「棋子」,但最終徒弟死了,他還是為其復仇,打亂北上揚名的計劃,其實還是擱不下師徒之情。
然而,武門的耿良辰最終還是死在軍界林希文的手上,為什麼,因為軍人知道你武門里子垮了,一個個都擺著架子實際上靠軍界混飯吃,所以敢動這個手,也是表示武門從今就歸軍界罩著了。可既然規矩在,為什麼天津武門還是該垮垮呢。這就充分說明了,這事兒跟民國沒大關系,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一個領域要發展,要存活,永遠不是靠幾個大佬撐著場子,靠互相說說笑笑來經營江湖,永遠要靠新鮮血液,要靠外鄉人,要靠有幾個不怕死的敢硬上的。
記得前幾天晚上史地所的徐師傅說了個段子,兩宋江西多人才,清季兩湖出高人,又如湖北黃岡多豪傑,均不是虛幻時勢,而是移民流動促成,兩宋南渡,江西匯聚,湖北黃岡也是江西移民遷徙之中轉站。所以,一地興盛,多因人口流動,倘若安土重遷,則乏進取之心。學界也是如此,一旦心存守勢,佔山頭,那就是安土重遷,那就進不了步。這就正如徐復觀先生所言「凡樹立黨羽,霸佔底盤者的必不認真治學;而認真治學之人,必為埋頭閉戶,不務聲華之人。」(《個人與社會》)
所以我說,徐浩峰的電影,從來不是拍動作片,而是把真正的江湖拍出來。這套東西,放古今什麼時代都是如此,放任何行當都一樣。
就今日史學界來說,難碰見幾個願意真心教學生目錄學、文獻學、史源學、思想史方法的,放眼看去,十個老師九個都是「鴛鴦綉出從教看,不把金針度於人」,照著自己的論文念一遍,等而下之的搞幾個段子,幾個掌故讓學生哈哈一樂,當學生的不懂,也就以為這是學問了。但凡有一日跳出來一個不遵守「規矩」的,且看他們抱著團炮火一致的寫文章罵,前段日子,某大老師跟學生公開宣布解除師徒關系,大抵也不過是這層窗戶紙。這種段子,多了去了,越是自己懈怠就越要壓著後生,最終不過是整個學界萬馬齊喑,禍國殃民。您看,白俄的女人腿白,然而,台灣、日本和海外漢學也早比國內做的精緻。
所以結尾也很妙,陳識的武館最終沒看張,還被追殺的逃回廣東去,畢竟,天津的火爐里「容不下這根柴」,你一上來耍真的,教真的,我們天津原本的字型大小還怎麼混?亂局之下,大家都勾結官府混混日子,你來把水攪渾,斷了我們的飯碗,那你就活不成。
所以,徐皓峰的電影拍的好,好就好在,他拍的根本就不是功夫片。
他拍的是真正的江湖。
8. 徐浩峰導演的《詩眼倦天涯》發布幕後紀實之「天」輯,該片為何令人期待
徐浩峰導演的《詩眼倦天涯》發布幕後紀實之“天”輯,該片為何令人期待?相信我們大家應該能夠看到詩眼倦天涯,非常的好看。而且這部劇有一個非常令人期待的點,所以說我們大家非常的期待在實際的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大家應該能夠看到在實際的幕後的記錄之中,能夠看到的就是它主要講述的就是刀客們。 加入了武林以及朝堂的紛爭。那麼這個故事講述的一個發展是非常的不錯,而且形成了劇情非常的好看,裡面更是揉碎了很多的一些個細節,讓我們看到了其中很多的,一個無數的設計和實際的拍攝的場景,大家應該能夠看到裡面的取材非常的不錯。
9. 徐浩峰的硬派武林
近幾年國內影壇興起一陣作者化風格獨特的武林潮,其拍攝、編劇、武指皆由一人操刀,對白乾練打戲利落。究其源,他就是擁有著傳奇色彩的中年導演徐浩峰。
徐浩峰電影個人風格重,辨識度高,只因國內很少有人把武俠電影拍的如此講究。列寧曾說:「一切藝術中電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眾化的藝術」。然而徐浩峰的電影藝術,則是這大眾藝術的紛繪里較小眾的一筆。
徐浩峰揚名於自導第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彼時的他並沒有什麼名聲和資金,靠著之前硬派武行小說積攢的人氣,有書迷出錢支持他拍了自己的處女作。看上去有些小白臉,書迷掏錢買你的書看,到頭來你還問書迷要一輛自行車?
但是這第一部作品並沒讓徐浩峰打臉,《倭寇的蹤跡》展映一出便引起轟動,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並斬獲大小獎項若干,還入圍了第48屆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提名和獲得之後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等等。
處女作就如此牛逼閃閃,《倭寇的蹤跡》到底講個啥?
別急,先看看《倭寇的蹤跡》獨特的宣發海報:
故事其實很簡單:在戚繼光掃盪倭寇期間,倭刀得以改良發展,在武林中流傳。但由於源自倭寇,此刀術被武林視作歪門邪道,戚家軍營的高手為了給此刀正名決定在武林中開宗立派,遭到武林四大家族的反對,於是一場爭執隨即而來。
電影里對白簡明,打戲非常之有趣,比如其中的「如影如響」,只需要判斷好對方影子的位置和聲音後出手便可一一擊敗對方,以至於完全不會武功的異族女子根據高手的簡單指點隔著門簾用一根竹筒打倒無數高手。諸如此類,全片看下來酣暢淋漓,不禁讓人撫掌稱快。
說徐浩峰風格硬,到底硬在哪裡?
首先,徐浩峰的背景「硬」。
徐浩峰的頭銜之多在國內導演圈來看實屬罕見。細數之,他的身份分別有導演,編劇,武術指導,武行小說家,影評人,在考取北影之前學繪畫並被某繪畫大師收為關門弟子,甚至還出演過獲得了04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特別關注獎《旅程》中的重要角色,不得不感慨,當下的大環境做到徐浩峰這般實屬不易。
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力,而且是北影編導科班出身,對影像的把控能力自然是手到擒來。
然而背景最硬的地方在於,他的二姥爺是尚氏形意拳最後一代傳人李仲軒老先生,他被稱為「中華武學高峰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
有這樣一位神奇的姥爺,徐浩峰的武學認知當然也「硬」。
徐浩峰大學畢業後沒幾年,就辭了工作回家潛心研究唐代密宗和道學,而家中除了李仲軒可以交流,還有李仲軒的老朋友——國內一流的道家仙學者胡海牙先生。試想,身邊都是大師級人物在對你熏陶,可不僅僅是鑲金這么簡單。
徐浩峰這一閉關就是八年,根據和兩位老人的交流內容,他在一個武學雜志上發表了《李仲軒回憶錄》,引起國內武學愛好者的狂熱追捧,雜志一度脫銷。各地大小武林門派也都紛紛開始主動聯絡徐浩峰,於是他便成了國內武林門派間互相聯絡的樞紐人物。
時逢王家衛准備拍自己的武俠片《一代宗師》,為了在武學上做到考究嚴謹,他走訪南北各大門派打聽學習,被提到最多名字的卻是徐浩峰。看到所有武林人士都推崇至極,王家衛便慕名探訪。
徐浩峰為人謙和,徐王兩人聊的投機,一拍即合。王家衛決定讓徐浩峰操刀劇本,於是我們可以在《一代宗師》中看到很多純正的武術解讀,包括對形意拳「脫槍為拳」的深層刻畫。就這樣,徐浩峰憑著《一代宗師》拿下第3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從此更是聲名鵲起。(接著他的長篇小說《道士下山》就被陳凱歌買了去拍,結果把徐浩峰毀得夠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徐浩峰的打戲硬。由於徐浩峰出身武林世家,因此自小就學習武術,有著純正的武術功底,這在他後來的電影作品裡都得到了體現。
2012年他拍攝完成了第二部作品《箭士柳白猿》,從劇本導演到動作設計都由他親力親為,可以看到《箭士柳白猿》中沒有威亞沒有特效沒有DuangDuangDuang,對招全是實打實的傳統功夫,往往僅幾招制敵,弓箭用法極為考究,因此打戲拍的真實且精彩。遺憾的是風格過於特立不易被大眾審美所接受,《箭士柳白猿》最終只是拿到當年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的提名。
直到2015年擁有了投資商,徐浩峰根據自己的短篇小說拍了第一部商業作品《師父》。有了大牌廖凡和蔣雯麗的參與,加上劇情啟程轉折飛快,巷戰十八般兵器亮瞎狗眼,對於喜愛武俠題材的人來說絕對是繼胡金銓之後的最大驚喜,業內也是一致好評。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中有言:「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在商業的包裝下,徐浩峰依然堅持了自己的硬派武林風格,終於沒被辜負:《師父》一舉拿下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動作設計,收獲的盆滿缽滿。
作為一個73年生人,徐浩峰有著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積累和歷練,使得他的電影事業大放異彩。他的下一部電影《刀背藏身》,我是准備好了隨時看首映。畢竟,這類硬派風格的武俠電影,也許真的看一部就少一部了。
10.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
《師父》 是改編自導演徐皓峰的同名短篇小說, 廖凡、宋佳、蔣雯麗、黃覺、宋洋、金士傑主演。
影片講述了民國年間發生在天津武術界的一段恩怨情仇。南派武人陳識為在天津武術界開館立足,收當地青年耿良辰為徒,代其踢館。與此同時,一場席捲天津武術界的劇變,正向師徒二人襲來。
這是一部「動作電影」,更是一部呈現動作內在慾望的「身體電影」,通過「師父」,徐浩峰已然開創了一個電影的神秘門派。
《師父》中的角色不是粗糙武人,而是紳士武者,是精緻的傳統紳士階層,是傳統社會的代言人,徐浩峰不具備香港武打片中日漸重復的纏斗模式,而是代以傳統紳士的有理有節,輸贏風范。
該片整個故事線條清晰、節奏明快,劇中人物性格簡潔明朗,武打動作精煉,是一部良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