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月神》有感
篇一:觀《月神》有感
影片一開頭 pixar 映入眼簾。這也側面體現了這部影片的主題即為冒險 成長 與追求自我。
影片一開頭,祖孫三人乘著一艘小船緩緩駛過,一片祥和的氣氛,給人廣闊的想像空間。接下來,爺爺和爸爸對於孩子帽子的帶發產生了分歧,兩人各自持不同觀點,互相較勁。孩子處於兩人中間,這也意味著孩子的命運與行為是受他們支配的,不能行駛自己的想法。在爸爸和爺爺的眼裡 孩子的穿著打扮都應該聽他們的。殊不知,這個會模仿大人動作的「小人」已經進入了成長的學習過程,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在月亮升起時,孩子一臉期待也體現出孩子渴望對未知的探索,對新世界的好奇。終於,孩子有機會可以開始一番冒險了。爸爸和爺爺也終於意見一致了一次。爸爸扔給他一個錨,讓他沿著梯子想月亮爬去。其實,在爺爺爸爸心裡也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點成長,慢慢獨立的吧。不負眾望,孩子沒有拒絕,接過錨就往身上纏了起來,即便爬梯子時一步一回頭,心裡難免有些害怕。但在爺爺爸爸的鼓勵下,最終他還是義無反顧的爬上去了。其實,每個孩子內心都是勇敢的,無所畏懼的,以及渴望答兄冒險,想要追逐自我的。這也應證了pixar 動畫一貫的主題。這是,當他來到了這個滿是星星的新天地,內心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他看到爺爺在掃星星,在兒童學習與摹仿心態的驅使下,他也想上前去幫忙。而在此時,爺爺與爸爸這兩代人又產生了不同看法,孩子則又被他們夾在中間。突然有一個大星星落了下來,兩人都開始考慮如何將它拿下,無暇顧及孩子了。這時候孩子用自己的辦法用錘子將大星星變成了無數個小星星。終於,這個總被支配的「小人」用自己的大能量完成了一件大人們都無法完成的事情。其實,每個小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與力量,他們渴望冒險,渴望獨立。而作為大人,不應該一貫地用自己的想法來強加到孩子身上,應該時時刻清稿襲刻尊重他們的意見,萬不可小瞧他們的厲害。月有陰晴圓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光點。
影片整體色調溫和,畫面平靜美好,內容以及人物形象都充滿童真。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亮點所在。
篇二:觀《月神》有感
電影語言角度
月神,是月亮的守護之神。他的使命是保護月亮,為人類守護月亮。而皮克斯電影公司於20xx年製作的動畫短片《月神》就講述月神的傳承。
首先從人物分析,片中共有祖孫三人。影片開始之初,爺爺,父親,孩子三人同坐在一艘小船上。爺爺是個留有大鬍子的老人,他眼神透著一種睿智的光芒,是個典型的智者形象。父親身形高大魁梧,且動作不拘小節,是個典型的武夫形象。而孩子,他的眼神充滿童真與好奇,模仿爺爺和父親的動作。是個對新事物充滿探索的小孩子。在影片中,爺爺和父親的眼睛一直是閉著的,而當在月亮上看見巨大的星星,並爭執用什麼工具和方法去打破星星時,孩子拿了把小斧頭,爬到星星頂端,成功敲碎了星星。此時,爺爺和父親的眼睛一下子睜大了,孩子的行動與想法,震驚了兩人的思想,顛覆了傳統理念,此刻祖孫三人沒有了年齡和人物身份的阻礙,三者平等。
從影片中的景色分析,主要有三個:大海,天空敬鎮和月亮。動畫剛開始時,背景為天空和大海。其中,天空占絕大比例,有前後景之分,用二維空間表現三維空間。就如電影《黃土地》中,地多天少的背景設計,是一種顛覆性的發明,屬於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角度。這種背景比例的巧妙設計,在故事開始之初,營造了一種舒適,廣袤,靜謐的氛圍。這種手法類似於中國畫留白,寫意手法的運用,給人巨大的想像力和延展性。
從物件角度分析,片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爺爺和父親兩人戴帽子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爺爺戴的帽子角度朝上,有一種思想封閉,頑固的感覺,而父親帽檐朝下,給人一種潮流開放的感覺。此時,光從戴帽子的方式中,便可以看出兩人世界觀的不同,這是一種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用具象來表現意象。通過動作表現矛盾沖突。當然,還有很多小細節,就如爺爺和父親使用的工具不同,爺爺用掃把,父親用耙子。爺爺與父親的鬍子形狀也有很大差別,表現了兩人的個性與人物特點。
從光影和色彩締造方面來說,小船進入畫面後,影片光影分別發生了四種變化:亮,暗,亮,暗,相互轉變,把電影畫面的運動性充分體現了出來。而祖孫三人在海面之時,運用了冷色調,寒冷中帶著安靜與靜謐,藍色調營造出了思考的氛圍。而在月亮升上來之時,明黃的月光,藍色的海面與天空,形成了一種對應色,黃色映襯下,藍色越藍,呈現出了具象到意象的極簡狀態,與客觀看海面的感覺產生不同感,天,地,人變成了天,海,人,唯美之感達到極致,完美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表達祖孫三代的夢想。
從聲音元素,音樂和音響角度分析:在整個《月神》動畫中,人物沒有插入對話,而人聲,是靠聲音的音色和音調來區別人物的。影片雖然沒有對話,但是卻對人物的聲音元素表達的非常完美,使觀眾單聽三人發出的單音調,就可以識別出每個人物。從音樂角度來說,在月亮出現的那一剎那,伴以女生清唱,用詠嘆調的手法,使畫面給人一種聖潔之感。在孩子用斧頭砸星星之時,伴隨著悠揚舒緩的法式音樂,使畫面與影片情節,充滿了浪漫之感 。而影片中的音響,同步於畫面,配合於畫面,使畫面得以升華。海水聲與滑槳聲,伴隨著任務的動作,推動了影片清潔的發展。在孩子模仿爺爺和父親時,音響的搭配也趨於完美,隱性的角度交代了祖孫三代的關系,為後文的行為作了鋪墊。高境界的音響效果使用,可以省略畫面,就如很多影片中,在人物上廁所出門之時,導演會用馬桶的沖水聲來取代上廁所沖水的畫面,把音響作為一種藝術的表現手法,用來強調畫面。而星星被孩子砸開的那一時刻,斧頭「鐺」的一聲,緊接著伴隨著星星砸碎的聲音,一種強烈的力量感向觀眾傳來,用聲音講述了故事。
縱觀整個影片,不論是從人,景,物,光影,色彩,還是聲音元素,音響,音色等等角度來說,無一不在體現影片的主題主旨。月神的傳承,貫穿影片始一,小男孩也從開始之初的模仿辯成一個有智慧、有想法的傳承者,值得深思。
從類型電影角度分析:
《月神》,是一部值得反復推敲的動畫片。雖然只有短短七分鍾,但是,無論從美學形態,電影語言,類型電影,風格樣式各個方面,都可以讓我們深究出很多細節。而《月神》是一部動畫短片,這就需要我們從動畫的角度去剖析分析它。動畫,最重要的是「動」,就如動作片中的「動」一樣,讓人很明顯的理解到電影的第一特性是運動,沒有「動」,就沒有「畫」的基礎,沒有「動」就沒有「作」的前提。動畫片中的「畫」與動作片中的「作」,都是承擔表達情節的任務,從這個關繫上來看,一部電影沒有情節,仍然可以是電影,但是全世界都不存在沒有運動的電影。
《月神》影片從開始到結束,都充分展示了動畫片的特色。即通過肢體語言表達事件,情緒等方面的能力。深入貫徹動畫片的基本任務,將這種能力影響化,動畫片終極任務就是將這種能力極致化,風格化,藝術化。《月神》在貫徹這些特點的同時,出色的完成了這種終極任務。此部動畫若不是以動畫的形式來承載,恐怕便不能呈現於表達出夢幻唯美的童話感覺。正是因為對這種形式的完美表達,使得《月神》成為一部成人與孩童均可以觀看的電影,讓人深受啟發。
這部影片作為一部典型的皮克斯動畫,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皮克斯。顯然,皮克斯動畫並沒有明顯說教的意味,但卻真真實實的影響了億萬觀影者的觀念。雖然影片在為我們講述,月神傳承的故事。但是,卻巧妙地通過影片開始之初,爺爺與父親對孩子戴帽子時的爭執,與孩子充滿好奇的模仿兩位長輩的動作,到影片後面,在兩人爭執如何鏟除那顆巨大星星時,孩子自己用斧頭砸碎了星星,震驚了爺爺與父親,月神的傳承,在此完成。在整部影片中,對話並不是主體,肢體動作主要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與其他只是一味的通過人物對話來表達主體的動畫片,大大不同。這也是皮克斯動畫吸引人的一點。讓我們明白,電影的核心,是主角在整個過程中,情緒的轉換。而皮克斯動畫,即是幫助觀眾去感受與動畫一樣的情緒,而不是讓觀眾學習教訓。因此,皮克斯眾多動畫主角情緒,都源於真實生活,從而引起觀眾的體驗與共鳴。
皮克斯雖然於20xx年被迪士尼收購,但是,皮克斯公司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動畫特色。迪士尼人物基本都是金發碧眼的妙齡女郎,題材也多是浪漫美麗的愛情故事。而皮克斯動畫,多講勵志,友情,團結,冒險,搞笑,愛情,夢想等題材,人物並不要求有多美麗。從此,可以看出迪士尼與皮克斯有很大不同。《月神》中,祖孫三人,爺爺留有大鬍子,眼神充滿智慧,父親蓄著鬍子,身材魁梧,是一個武夫的形象,反觀孩子,明亮的眼中全是好奇與童真,三人的形象設計,給人一種淡淡的和諧感,雖然並不像迪士尼動畫那樣好看唯美,但是,卻個性分明,讓人印象至深。
動畫片雖然不是類型片的一種,因為理論而言,動畫片可以製作成任何一種任何一種類型片,歌舞,科幻等等角度,但它卻和類型片有著相似的角度,如相對穩定,獨特的風格,價值觀等。不管是《月神》,還是其他皮克斯動畫,都深刻表達了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月神》動畫影片中,法式與地中海式的音樂,音響效果的`運用,主題所表現的傳承,讓我們體會出了皮克斯動畫鮮明的風格,而當孩子拿起斧頭,自己爬上大星星頂端,並敲碎它之時,價值觀也在此體現。孩子,在此刻完成了月神的交接,他,成為了一個合格的繼承者。
皮克斯動畫,從始至今,其動畫的技術性都很高超。它的成功取決於它吸取經典二維動畫片以內容,題材的升華和故事的內涵為主旨這一精髓,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與傳統的人性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奪人眼球的經典動畫。《月神》,雖然畫面簡單平凡,但是,其色彩的搭配,音效的運用和人物肢體語言的完美表達,都離不開皮克斯動畫製作的精湛技術。再配以完美的故事情節,使這部動畫影片達到一個獨特的高度,把傳承這一主題表達的淋漓盡致,《月神》,堪稱完美。
篇三:觀《月神》有感
從帶上帽子的那一刻起,他擔負起了為月亮陰晴圓缺負責的任務——這是責任;
從背上船錨的那一刻起,他對未知的路一無所知——這是成長;
從踩上天梯的那一刻起,他向上攀登——這是勇敢;
從觸碰第一顆小星星的那一刻起,他了解了星星——這是學習;
從小錘落下的那一刻起,他成功解決了難題——這是實踐;
然而我們也看到了:
爺爺和父親對於帽子、工具的選擇與授予——這是傳承;
爺爺鼓勵向前,父親手把梯子——這是支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行動,轉動帽檐,在傳授與支持下,走出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了難題,最終也有了自己的方式、方法,或者叫風格。
短短7分鍾,我們學到了什麼?
從父親與爺爺那裡學會,給予支持與鼓勵,而非方式或方法;
從孩子那裡學會,勇敢去做,用自己的創新的方式,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
你還發現了什麼?
沒錯,處處留心。
篇四:觀《月神》有感
祖父和父親對小男孩不同的教育方式,讓我想到了小時候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
比如做家務的這件小事,我奶奶覺得我們功課那麼多,家務這種小事大可不必做,而我媽媽覺得小孩子從小學習做家務是必須的,盡管功課多,每天都必須堅持完成規定的家務。而被迫夾在她們中間的我,時常會感到困擾和迷惑。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該聽誰的好?不做家務吧,我媽媽不高興,我不想看我媽媽的臉色。做家務吧,我奶奶不高興,我不希望我奶奶不高興,而且我討厭做家務。(咳咳,這才是主要原因吧?畢竟沒有一個小孩會喜歡做家務啊!)
因此,我時常覺得自己是夾在漢堡中間的那塊肉。。我很無奈。
可我也清楚的知道,她們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但她們的出發點相同。
都是愛啊!
篇五:觀《月神》有感
一向對於星星月亮的故事無抵抗力。
七分鍾的小動畫,簡簡單單,像影片畫面色彩一樣清澈。講的是祖孫三代清理月亮上的小星星的故事。
寧靜如鏡的大海上,緩緩地駛來了一條名為「La Luna (月光號)」 的小船。圓臉大眼的小男孩從爺爺手上接來一份禮物,是一頂厚實的鴨舌帽。孔武有力的爸爸總是和固執的爺爺有著無數的意見分歧。
當海上升起圓月的時候,差點驚嘆出聲來。身處鋼鐵城市的我,已是有多久沒有看過這種無遮無攔的白月光了啊。父親慢慢的升起天梯,在祖父鼓勵的眼光下,小男孩小心翼翼卻又充滿期待的爬上通往月亮的梯子,隨著星星飄了起來。
月亮上滿是墜落的流星,像極了小時候吃過的一種夾心餅干,好像搖一搖就能發出清脆的鈴聲,但一捏就碎的感覺。
看過了一顆流星墜毀了,地球上的人都在為此而難過,這祖孫三人的工作卻要開始了。當長著鬃毛刷般的胡須的父親和擁有掃把一樣的美髯的祖父還在為用何種工具而爭吵不休,小男孩爬上了最大的流星。小錘一敲,便幻化成無數的小流星,隨風飄落,星光也映射在父親和祖父驚訝的眼中。
清理完成後,三人重新回到船上,抬頭望,蔚藍的天空中,一盞彎彎的上弦月正璀璨。這是多麼美妙的工作啊,不得不從心底由衷的感嘆。掌管了月亮的陰晴圓缺,也成就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同一輪月亮下,多少人在幸福地相擁,多少人因重逢而喜極而泣,還有多少人在經歷著生離死別。
傳說,讓時光倒流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抬頭看星星和月亮。因為隔著遙遠而稀薄的太空氣流,我們只能看到它們在幾千幾億光年前的樣子,說不定那個時候恐龍還在這個星球上行走。名作Starry Starry Night中絢爛的星月,應該是世人眼中痴漢般癲狂的梵高,穿越了未來和過去的幻象吧。
還有一個和月亮有關的念念不忘的故事,和李白有關。這個寫下中華第一相思曲的詩人,其實出生在龜茲碎葉城,也就是今天烏茲別克的托克馬克附近,距離筆下夢中的中原抑或江南千里萬里。想著就讓人無限神傷,原來地上凝結著無數代人的思鄉淚的明月光,竟然來自一輪異域的月亮。在同樣皎潔的白月光下,誰人在千里共嬋娟。
從古至今,月亮承載了太多的情感。詩者吟,歌者唱,聞者落淚。月亮卻只是按照自己的軌道,亘古不變的執行著陰晴與圓缺。再舉頭,再回首,你看你看,當時的月亮,又再為誰輕輕唱。
回到電影上,如果做成3D,效果一定會更震撼。相信在流星劃過的瞬間,一定會有人跟我一樣,心生想像的翅膀,悠悠的飛起來呢。
篇六:觀《月神》有感
《月神》是由皮克斯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短片,短片講述了小男孩繼承「月神」家族的使命途中,小男孩學習父親爺爺工作又自我成長的小故事,主題是繼承與創新。
短片開始是「月神」一家的小船滑行在汪洋大海中,夜空中點點星光,渲染出合家歡的氣氛。小船停下後,父親拿出一隻帽子,帽子象徵著某種繼承儀式,小男孩戴上帽子,這中間一系列的爺爺與父親對小男孩裝扮的爭論加快了短片的節奏,也營造出一些趣味。就在父親與爺爺爭論時,月亮從海面升起,節奏又慢了下來。
父親和爺爺指揮著小男孩爬上月亮。一顆星星落下,男孩立刻跑過去看,這個細節也表現出童趣,並且在留下伏筆。父親和爺爺爬上月亮後,拿出工具,爺爺和父親又在爭論男孩該用他們誰的工具。爭論中,父親的工具向父親的鬍子,爺爺的工具向爺爺的鬍子,這些讓人輕松的細節都調和著畫面中的爭吵聲,讓觀眾知道這還是一部合家歡短片。
就在這時,一顆超大的星星砸了下來,又一次改變了短片的節奏。父親和爺爺爭論著該怎麼處理這可超級的的星星,小男孩卻發現了方法。這時的細節是小男孩把帽子反帶起來,這也是一種小男孩成長的表現。小男孩在爬上星星之前拍了一下星星,這個細節和剛爬上月亮時有一顆星星落下,小男孩去點了小星星一下,小星星也發出了光芒,這說明小男孩通過小星星獲得經驗,順利的處理了大星星。
然後節奏再次慢了下來,男孩的工具不再和父親爺爺相同,表現出他已經成為真正的「月神」。父子三人清理完月亮後,回到船上,父親和爺爺都欣慰的拍了拍男孩,故事結束。
影片的通過故事的劇情還有細節的表現來改變節奏,讓這個小故事充滿趣味又充滿哲理。
篇七:觀《月神》有感
畫面和創意沒的說。滿月亮上的星星把我看呆了。動畫片就應該魔幻、奇妙,如果只是表現真實世界的東西那要動畫片干嗎呢?
立意上,在Pixar 短片里沒有送子鶴那麼感人,沒有burn-E那麼搞笑,魔幻氣息是有了,好多地方讓我覺得和小王子有點像,但是又沒有小王子那種平靜中深刻的味道。
打碎大星星的情節深究的話其實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當然唬人一下是可以的。兩個老人的爭執也有點無厘頭。
不過這短片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你是可以把夢境變成動畫的,或是把動畫做的如夢境一般。當你的觀眾在不是動作片或是要死人的情節仍然屏住呼吸張大嘴巴的話,那麼你的動畫就是成功了。
篇八:觀《月神》有感
靜謐的夜,La Luna 號小船載著祖孫三人航行在海面上。
爺爺拿出一個包裹遞給小男孩兒,打開一看,是和爺爺、爸爸一樣的帽子!高興地帶上,這時候,爺爺和爸爸按自己的意願給小男孩兒帶這頂 「成人的帽子」。爺爺那 向前的一擺手,或許就是世世代代長輩對後輩的一種「無奈」吧。
祖孫三人在等待著什麼呢?這時候,一輪明晃晃的圓月升起,照亮了男孩兒那驚奇的臉龐。
在長輩的指引下,男孩兒順著梯子爬上了圓月。他很驚奇,太美了;他很好奇,我們來這里做什麼? 原來 他的家族是專門打掃月亮的。有趣的是,長輩在為教男孩怎麼做而爭吵的時候,一個碩大的星星落在了月面上。小男孩兒獨自站在那裡看這爺爺和爸爸用各自的方式處理這顆星星,他們又開始了爭論。這時候,小男孩兒卻若有所想,拿著一把榔頭,把帽子向後一歪,爬上星星,就這么輕輕的一敲,他成功了。
返航的時候,在船上爺爺和爸爸都用長輩那特有的方式鼓勵和表揚著男孩兒。他們高興地看到家業的後繼有人。
影片中,祖孫三人的穿戴是一樣的,這代表著家族那不變的傳統。但是也有細微的差別,爺爺的帽檐是向上的,爸爸的帽檐是向下的,小男孩兒的帽檐是向後的。正是這種在不變的傳統中的細微差別讓我們的家業傳承下去。
滿月變成了新月,代表這新的一代的開始,我想起了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新月集》,詩中充滿了對兒童的贊嘆……
篇九:觀《月神》有感
好的故事不在於篇幅,而把短的故事講好,很難。
《La Luna》原意月亮,片名為《月神》。子孫三代負責清掃月亮上的星星,這一職業很奇特,想在我們中國月亮上頂多有個砍桂樹的吳剛。PIXAR必是品質保證,這次果然沒讓我們失望。僅7分鍾,巧妙的構思,唯美夢幻的畫面,清靈的聲音,溫馨的情節。倘若能在繁雜生活中抽出7分鍾來看看凈化心靈,想必是極好的。
畫面沒的說!空靈、深邃、如夢境,星星點亮緩緩墜落真的好美!月亮的陰晴圓缺原來是歸功於掃星星的人呢,多麼獨特的創意!
情節很有趣,兒子終於要繼承爺爺和爸爸清掃月亮上星星的工作。他既懵懵懂懂,照著大人的動作有樣學樣,又有自己的想法,最後挺身而出對付大星星,讓爺爺和爸爸放心地把這份工作交給他,對照我們也是在摸索中聽從教導或模仿別人,如果在傳承中又有創新就好了。孩子是一個家庭中的新希望。
故事雖然不真實,卻又很貼近我們生活,子承父業,草根老百姓、甚至勞動者的職業。爺爺和爸爸在對孩子的教導中時常有分歧,最後還是孩子自己做主,就感覺很真實。但人們不會與美好的事物過不去,所以大星星化為眾多小星星,停格在那一瞬間,爺爺和爸爸也停止了爭吵,駐足欣賞這片美景。
其實我看了第一遍沒看懂,或者總以慣性思維想知道這片告訴我們什麼,再看一遍、還學習了網評,恐怕此類動畫就是這么緩緩的,溫柔的、簡單的、純粹的,就好像月光下的黑白鋼琴鍵緩緩流淌出的音符,也像那些星星最初墜落到地面發出的叮叮清響,也就這么潤物細無聲吧。
影片也用了很多意象,別看人物都是男性,小船、大海、月亮,柔和、沉靜的象徵,多代表陰性。月亮和星星本來就是很詩意的事物,月的陰晴圓缺,家的更迭繁衍生生不息……感覺都串聯在了一起,好難言喻的意境哦!我想到了《小王子》,那是另一個星球的生活,都給我們逃離現實,回歸純真的一次奇幻經歷。
看了網評才知,爺爺的掃帚像爺爺的鬍子,爸爸的掃帚像爸爸的胡須。哈哈哈,恐怕我多看幾遍都不會發現,看來如孩童般善於觀察的心,已經悄然喪失了。從小孩子的角度出發,或許看後會真以為月亮的盈虧是有專人負責清掃出來的呢?一天天推移,家族中人的更替,家業的一代代傳承……
哎呀看了這片,我的心好像也被清掃了一番,嬰兒般玻璃般純潔透明的心,好像天上金燦燦額小星星。
B. 烏茲別克電影哪裡看
目前沒有正規比賽可以烏茲別克的電影。
烏茲別克共和國(烏茲別克語:Oʻzbekiston Respublikasi,英語:Republic of Uzbekistan,Uzbekistan),簡稱烏茲別克,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公元9-11世紀,烏茲別克民族形成。13世紀被蒙古人征服。14世紀中葉,建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的龐大帝國。16-18世紀,建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
19世紀60年代,遭俄羅斯帝國吞並。1924年建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
烏茲別克位於北緯41°16',東經69°13',是中亞中部的內陸國家,西北瀕臨鹹海,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阿富汗毗鄰。
全境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低地佔全部面積的80%,大部分位於西北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東部和南部屬天山山系和吉薩爾-阿賴山系的西緣,內有著名的費爾干納盆地和澤拉夫尚盆地。境內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均為內流河。
C.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5篇運動題材電影精選影評
《絕殺慕尼黑》是由導演 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執導的運動類電影,希望以下影評對你有所幫助!
《絕殺慕尼黑》 觀後感 一
12分39秒G教練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鎖定了目標-「戰勝美國隊」。這便成為了通篇圍繞的核心戰略。 故事 情節之簡單,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曲折的支線劇情。
影片之所以獲得極高共鳴還在於,他使用極平實的故事揭示的卻是真實世界最深刻的道理。當教練G 宣布將要在慕尼黑奧運會上戰勝美國隊的想法時引發了上層不小的震動。從時間上看雖然只有幾個片段,但足以表明任何一個戰略目標,無論最終發布時是雲淡風輕還是意氣風發。其過程的嚴肅程度和意義的深遠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它深刻的表達了機構最上層的核心價值觀。並由最權威的人士對最終結果承擔著主要責任。換句話講,如果因為制定了錯誤的目標而招致的輿論和媒體壓力並不會由某個球員來承擔。
戰略制定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實現過程。影片中也是這樣,在確定了目標之後,一系列為之達成的情節依次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全隊的統領教練G既需要按照計劃根據前文所鋪墊的新 方法 實施訓練,比如帶領隊員深入美國,熟悉了解他們的習慣特點;也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意外情況,比如謝爾蓋的傷、薩沙的疾病,眼疾的缺陷,隊員的離隊;還必須處理好自身所背負的生活壓力-兒子的手術。
從講故事的篇幅大致能看出來,作為這樣一個團隊領導人的日常工作模式。與制定目標時的高瞻遠矚,指點江山不同,踐行使命的過程是一種日常到近乎枯燥的單調: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重復重復又重復,細節細節再細節。沒有哪一天與眾不同,而每一天又都格外的重要。這就是一個偉大項目落地過程的真實寫照。
按部就班體現了G教練管理能力,如何將龐大的整體目標分解在日常中消化。而突發狀況的應對則考驗著G教練的領導能力。有些小問題沒有及時處理,有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就像如果不是能夠發現隊員的眼睛問題,並為其購買隱形眼鏡,就很優肯能失去一名優秀的中鋒。有些時候看似不可逆轉的災難也會在日積月累的付出後峰迴路轉。就如同G教練在細枝末節處對隊員散發出的關懷和照料在最終團隊即將面臨土崩外界之際將所有人的心擰成了一股繩。甚至在最緊要關頭仍是這份執著打動了上層決策團隊,為贏得比賽取得了根本的先決條件。
影片中曾反復的提到了「為國家工作」的字眼,然而最後一刻,挽回出走球員的真實原因卻僅僅是「我像在家一樣」。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對不同行業不同屬性的團隊觀察發現,絕大多數隊員都表現出了相似的矛盾性:
不動腦|團隊中的隊員都是非常低智的,他們會跟著喊各種 口號 ,但其實並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喊什麼。更不要想讓他們真的把這些口號放在心上。所有深明大義的旗幟,造福蒼生志向都更像是領導者們的思想游戲。不論根系多麼龐大,枝幹多麼發達,落在隊員面前都似一片落葉,優哉游哉。也難怪坊間常說「世間最難做的兩件事,是把我的話放進你耳朵,把你的錢放進我口袋!」
小聰明|團隊中的隊員都是善於精打細算,他們清楚地知道付出了多少,應得多少回報。做什麼對自己有好處,做什麼出於無奈。什麼是吃在嘴裡的肉,什麼是畫在紙上的餅。無論真實想法是什麼,他們都能表現出高度統一的行為一致性。這可以說是 教育 的產物,也可以說這是長久社會化生存模式下進化出來的生存技能。
小算盤|團隊中的隊員大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更多的關注自己在其中獲得的利益。醜陋的人性在群體中悄然滋生。這使得讓所有人面向同一方向前進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大無畏|雖然如此並不意味無計可施。團隊中的隊員每人身上都帶著一股力量,在強大的磁場驅使下,人是可以被感召的。處於激發狀態下的個人,會煥然一新展現出完全與眾不同的狀態。之前的缺點,弱勢,劣性會在點燃的情節下整齊劃一行程一種可怕的力量。這種量可以不計得失、不為強敵,甚至開山劈石、改天換地。就如同決賽場上的球員們,在如此惡劣甚至艱險的「戰斗」中,仍絲毫沒有退卻。這才為三秒絕殺創造了條件。
雖然被情節激發了的隊員強大到如此可怕,但激發終究不是常態。高明的領導人會在日常中通過點滴積累進行牽引,為隊員創造一個「就緒」狀態。這樣是對迎接特殊場景下被激發最好的准備。某知名企業家就將丑類的任性歸結為:貪婪,懶惰和虛榮。並運用財富和榮譽牽引員工克服懶惰,從而締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界神話。
雖然這場絕殺的勝利已經永載史冊,但它並沒有阻止前蘇聯 籃球 ,甚至那整個國家的曇花一現。歷史的長河夾帶著數不盡的傳奇與嘆息奔騰向前永不停息,此時此刻另一場賽事已然打響,它是誰的慕尼黑又是誰的滑鐵盧,是科技的躍進,還是 文化 的復甦全由我們場內的隊員來譜寫。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二
弗拉基米爾,一個熟悉的名字。蘇聯,一個對國人來是充滿了矛盾的國家。我們曾學習他們,我們也曾畏懼過他們,我們更曾敵視過他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這個名字隨著鐮刀錘子旗的最後一次落下,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俄羅斯。
我其實很喜歡觀看俄羅斯拍攝關於蘇聯時期的電影,那是一個充滿了對抗的時代,兩個超級世界大國同時向全世界進行文化輸出,你能看到兩種不一樣的文化對抗,而並非現在只是美國的一家獨大,無論走到全球的哪裡都能看到美國文化的影子。拿電影來說,大家看的去掉本土電影基本就是美國電影了,美國的文化太強勢了。然而除了歐(西歐)美,我還想領略世界上更多別的文化。
這部電影作為講述蘇聯籃球隊擊敗美帝的電影當然是帶有濃烈的意識形態在裡面的。就像電影中所說的,這不僅是一場籃球比賽,更是一場戰爭。當奧運會的賽場上,各代表隊以國家的名義比賽時,又怎麼可能會離開政治的影響呢。在這個中美貿易戰的時間點引進這部電影用意真是不言而喻。
電影雖然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向,但並沒有煽動底層民粹主義,而是就事論事,用體育的拼搏精神與不屈的意志講述了這個1972年的故事。這部電影渲染的是競技體育本身的殘酷性和籃球的美。印象最深的就是謝爾蓋,片中幾乎只表現了他籃球場上的事,所有球場以外的事幾乎沒有描述,幾乎是最為純粹的一個角色。他的負重訓練,明明是不科學的訓練方法,傷了膝蓋,但這從沒讓他放棄訓練,這不就是他對籃球的愛嗎。當他說「有問題就把球傳給謝爾蓋的時候」這不正是一種最有擔當的行為嗎。哪怕美國隊的中鋒時也說「對不起教練,我是個籃球運動員」,一切還是要用比分說話。
電影也諷刺了兩國老生長談的問題,蘇聯的官僚主義和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我們對於蘇聯的官僚主義作風真可謂是一脈相承,一模一樣。俄羅斯拍攝的蘇聯電影更是對當時所有加盟國和諧相處的一種追憶,片中提到到那些蘇聯運動員分別來自喬治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等等當時的蘇維埃加盟國時,真是讓我唏噓,整個國家隊雖是來自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卻都是為了蘇維埃的勝利而戰斗著。反觀現在的他們,兄弟反目、手足相殘、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可以這么說:「我們依然是我們,我們不再是我們」了。也正是那一批批加盟國貢獻的力量才成就了當時整個蘇聯的強大。當時越是與蘇聯走的近的國家現在卻越是仇視俄羅斯,否認蘇聯的歷史,真的能用可悲來形容了。
俄羅斯外交部曾放話給立陶宛, 「立陶宛外交部的言論還挺讓人驚訝的。你們難道忘了立陶宛還是蘇聯加盟國時,在體育上出現的英雄嗎?你們應該為這批民族遺產而感到自豪。」
這電影雖然在敘事上有種.種問題,比方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前期的一些比賽雖然大比分落後,但教練依然能繼續風輕雲淡地指揮,也沒有表現球隊是如何成長的,雖然打了幾次洲際比賽,也和美國的大學生切磋了幾場球,但和後面球隊信心與實力的提升好像是並沒有什麼瓜葛,完全就是分開的兩段。家庭上的不順心對於指導球隊的影響也非常突兀。但是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它依然是部勵志的好電影。是給美帝霸權主義最好的回擊,是俄羅斯對於蘇聯時期美好的追憶。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三
前段時間, 愛好 籃球的同事向我推薦了一部電影《絕殺慕尼黑》,這是一部以籃球為主題的俄語片。久未進過電影院的我,懷著對境內少見俄語電影的好奇與憧憬,二話不說買票進場,接受了兩個小時的視聽洗禮。
電影基於真實事件改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前一年,強大的美國男籃所向披靡,36年未逢對手。此時,剛更換主教練的蘇聯男籃可謂內憂外患:國家經濟的不景氣使隊員們生計都成問題, 出國 比賽買回生活用品又會接受嚴格的審查,種.種行為使隊伍從上到下心生不滿;隊伍內,來自立陶宛的核心球員因為政治經濟的原因一心想出走;手感絕佳,投射精準的得分手因種.種原因缺少團隊合作精神;與同期的女籃運動員墜入愛河卻患有罕見心臟病的少年天才因被診斷認為不久於世陷入愛與恨的感情糾葛;家在喬治亞的老將因妹妹結婚,訓練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表面上看,這是一支矛盾重重,不好管理的隊伍。
然而,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練說出了「在奧運會男籃決賽上擊敗美國」的想法,並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國人多年未敗,如果失敗,最好敗在我們手上」。此話一出,輿論炸了鍋,好奇的、懷疑的、想進一步深挖的,都將目光聚焦在臨危受命的主教練身上,蘇聯體育高層也因巨大的輿論壓力對主教練產生了不信任,畢竟要打敗的對手,是財大氣粗,籃球底蘊深厚,「家家戶戶門口都有籃球架」的美國隊。執著於籃球的主教練,沒有太在意外界的聲音,悄悄開始自己的計劃。
接下來,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由此展開:為了樹立隊員們面對美國隊時的信心,教練爭取到上級同意,帶領全隊赴美拉練,隊員們從最開始輸給街頭籃球愛好者20分,到面對大學籃球隊由敗轉勝,自信心一點點建立起來;患有心臟病的球員在美國接受了手術,用的是教練原本用於給自己患有腿疾的兒子治病的錢;私下裡,教練找隊中「頭號射手」談心,告訴他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妹妹遠在喬治亞的老將,受到了全隊一起赴喬治亞為之慶祝的待遇,不用說,這也是教練的主意;甚至奧運會開賽前,教練還在勸導想出走立陶宛的中鋒,告訴他如果家庭和親情比榮譽更重要,那就去吧,換得後者重歸隊里。一年前隊伍中的矛盾已煙消雲散,凝聚力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賽場上真刀真槍的時刻,蘇聯面對強大的美國,並沒有懼怕,開場就給了對方一個下馬威,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壓著美國打,打得世界第一的美國隊有些自亂陣腳,只是憑借出色的個人能力和強大的整體實力苦苦追趕;直到終場前幾分鍾,美國隊實現了反超,蘇聯再度追回,形勢變得膠著,比分交替上升;最後時刻,蘇聯出現重大失誤,美國領先,蘇聯沒有抓住僅有的三秒再度反超比分,耗盡了時間,沒能擊敗美國人。但奇跡竟然在此刻發生:蘇聯代表隊認為裁判對最後幾秒的判罰存在問題,提出申訴,要求重新進行這三秒的比賽,該提議遭到滿場噓聲,卻獲得國際籃聯的支持,經過裁決,這三秒的比賽真的重新進行了,又因為第一次重賽的技術問題進行了兩次重賽,正是這兩次機會拯救了蘇聯,他們做出一次長傳,前線球員持球打板進框,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比分,改變了比賽結果。
影片結束後,回想起剛才熒幕上的橋段,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初中時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最長的一碼》,隨著對兩部電影情節的對比,我越發感覺他們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同樣是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同樣是弱隊內憂外患、強隊兵強馬壯,同樣是弱隊在解決一系列問題後,變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最後在與強隊的對抗中靠著出色表現和一點運氣獲勝,最重要的時,兩部電影都在情節中穿插了人文關懷,體現出了一些超出體育競技本身的東西。只不過,我們已經習慣了由美國人為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這次的故事卻是由俄國人講述的。
從未踏足美國的我,與大多數人一樣,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們看著好萊塢大片,聽著流行音樂,吃著連鎖快餐店的食品,拿著獎學金或者靠家裡人的資助去常春藤 留學 ,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各類國際組織,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選舉,受關注度遠遠超出那片太平洋西邊的廣袤土地。美國人也習慣了這種「萬方來朝」,對其他地方的事情不聞不問。似乎這也沒什麼不好,大家都習慣了這樣,幾十年過下來也穩穩當當。
提到俄國或者前蘇聯,會有一部分人有不太好的看法,因為它不夠「民主」,不夠「自由」,經濟也不夠發達。更多的人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因為除了軍火、能源一些文化藝術和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和這個國家有關聯。在好萊塢電影中,俄國和俄國人也多次充當了「反派」角色,最近大熱的美劇《切爾諾貝利》,講的也是那裡的故事。
我有幸去過兩次俄羅斯,對俄國人的性格略有了解,在我看來,俄國人性格中有執著、頑固,不懂變通的一面,也有堅韌、剛毅、頑強不屈的另一面。對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俄國人的處理方式讓人覺得有些死板,而當國家、民族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刻,俄國人又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意志。這樣的二元性格,在電影中也有體現:教練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顧身邊的一切,連親生兒子的健康也置之不理;而籃球隊面對事關國家的奧運決賽時,以氣吞山河的豪邁,拼下了那座沉甸甸的金杯。
習慣了自己為中心的美國人,面對這樣的對手,最終嘗到了失敗,當年,美國代表隊集體拒絕出席頒獎儀式,據說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當年籃球隊中的隊員拒絕領取獎牌,並告訴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不要去領。從處處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到最後被自己定下的規則所打敗,美國人心裡想必有萬千苦水。蘇聯一邊,由於最後三秒的兩次重賽,其冠軍的合法性也存在可疑之處,甚至可以認為蘇聯這次奪冠存在僥幸。但「僥幸」的說法未免主觀,歷史卻已成定局,無論如何辯解,蘇聯男子籃球隊獲得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冠軍,盡管這是一屆因人質綁架被害事件而沾上了恐怖主義陰影的奧運會,但不管怎樣,這個冠軍為蘇聯人帶來了榮譽,為教練本人帶去了收入,使得這個團隊之間的感情加深,蘇聯人需要這樣一個冠軍,這就夠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電影中的一幕:剛到美國的幾名蘇聯籃球手和當地的街球愛好者打比賽時,雙方分別拿出魚子醬和美元做賭注,層層疊加。這是兩個典型的分別具有兩國特徵的事物,而我與這兩種事物也有過接觸:一次去東南亞的旅途中,我發現當地人更喜歡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國貨幣,據我了解,這樣的現象還存在於很多國家,美國以其強大實力帶來的國家信用為這張綠色的紙質鈔票背書,確保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通行力度和以此產生的購買力;魚子醬則是我在貝加爾湖畔集中品嘗過的當地特產,俏皮的當地小姑娘故意擋住盒子上的字,讓我按照俄語發音說出魚子醬的名字,成功過關的我品嘗了幾口,印象不深,感覺這盒黑乎乎的東西尚能果腹,但談不上被稱作美食。
這段街頭斗球的末尾,一盒魚子醬壓住了下方的一沓美元,和之前層層磊出的所有東西,似乎象徵著魚子醬取得了最終勝利。
因為美元也許會有失去購買力的那一天,但魚子醬還能吃啊。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四
一、挑戰不可能,目標要明確影片改變自真實的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並不被看好的戰斗民族蘇聯隊在最後3秒反殺美國隊,打破了美國長達36年的不敗記錄。為什麼蘇聯隊能夠贏得此場戰役呢?撇開刻苦訓練、策略方法適宜之餘,我更覺得是一開始教練的野心。敢想,很大膽。在20世紀70年代的俄羅斯國內,前國家球隊的教練因政治問題下台,新上任的加蘭任教練面對一盤散沙的團隊,竟然提出了要打敗美國隊的目標,顯然有些荒.唐。不被團隊的領導甚至國家領導人信任或支持,不被各懷心事的隊員信服的新教練,提出的新目標,就是在挑戰團隊,挑戰不可能,所以才有後面的故事,奇跡才會發生。二、愛是力量,明白為什麼而戰這部影片是體育片,劇情片,更是一部情感片。文中有教練和兒子的父子情,有球員薩沙和其女友的愛情,有隊長莫德斯塔斯想借奧運會逃離蘇聯,後面難舍隊友,重回戰場繼續戰斗的兄弟情…… 這種大背景下的各種感情交織,球員並非戰斗的機器人,有血有肉。影片最後一幕為球員回到休息室,把贏得比賽的獎金全部留給了他們的新教練,讓教練帶著他的兒子出國治療。這里又是令人淚目的一幕,或是伯樂之恩或是兄弟情誼,均難以言明。並非單純的比賽勝負,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各種感情交織,讓我們看到球員各自的追求,而不同的情感也是激勵他們前進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戰斗,就是為愛而戰。因為有愛,有信念,才能擁有對抗世界的力氣。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五
想寫這些東西好久了,拖了幾天終於寫出來了,算是一個不成熟的影評吧。 「如果註定有人要贏,那為什麼不是我?」這是科比諸多話語中的一句,這與《絕殺慕尼黑》里蘇聯的主教練所說的「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異曲同工。 這部電影在俄羅斯拿下30億盧布票房,1200萬人觀看,可類比於《戰狼2》。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在整個奧運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它是第一屆擁有吉祥物的奧運會,同時也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綁架殺害以色列運動員事件。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也無所謂劇透不劇透,它的主角是主教練加蘭任,另外兩部以主教練為主角的籃球電影是《光榮之路》和《卡特教練》。《絕殺慕尼黑》里有這兩部電影的影子,或者可以把它看做是兩部電影的結合體。《卡特教練》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上,《光榮之路》則是通過黑人加進球隊,體現對現有體系的挑戰,更像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 而《絕殺慕尼黑》里,有對現有制度的挑戰和改變,加蘭任上任就基本重組了球隊,並完全打破曾經幫助他們稱霸歐洲的訓練方法和打法,冒蘇聯天下之大不韙,借鑒美國的訓練方法,不斷把隊伍帶出國拉練。也有人物的變化史,電影有兩條比較明顯的成長線,一個是患疑難心臟病的薩沙,一個是准備逃離蘇聯的亞歷山大·別洛夫(電影關於叛逃應該有刪減,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他叛逃的原因),而在成長過程中,加蘭任的角色如同卡特教練,亦師亦父,他通過一系列行為贏得了球員們的尊敬與效忠。 電影的最高潮是美國與蘇聯的決賽,電影用了差不多40分鍾去詮釋這場比賽,國際籃聯一場比賽時間也不過40分鍾,可見導演花了多少筆墨在上面。決賽很像《灌籃高手》的最終一戰,湘北挑戰山王,36年未曾輸球的美國就像山王,實力強大,看上去不可戰勝,蘇聯則像挑戰者湘北,不被看好卻創造了奇跡。多說一句,這兩場比賽最後的走勢甚至都是一樣的,蘇聯(湘北)落後一分,在最後關頭反超,美國(山王)隨即立即反超,最終蘇聯(湘北)絕殺,甚至於蘇聯和湘北最後發底線球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剩3秒。 說一下整部電影里我最愛的四個鏡頭,一是展示蘇聯隊員們訓練時,將鏡頭拉慢,展現極致狀態下肌肉的收縮,十分具有美感。二是發生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殺害以色列運動員後,蘇聯領隊坐在奧運村的長椅上思考是否退賽以保證周全時,旁邊的一個工作人員頂著大風,將地上的裝飾品——巨大的 國際象棋 歸位,我相信在這里導演是想表達一些東西的。三是比賽剛開始時連續的短鏡頭拼接,節奏很快,眼花繚亂,但給人感覺非常染,我覺得這是全片最燃的一段。四是比賽最後3秒時,導演用一個長鏡頭加蒙太奇的手法來展示最後一個進球,其實是一個比較慣用的方法,但貴在對於真實畫面近乎百分百的還原,演員的跑位,甚至於進球後的慶祝動作都完全依照比賽情況。 那《絕殺慕尼黑》有什麼缺點嗎?當然有,第一個是關於故事的背景,冷戰時期和勃列日涅夫治下的情況我們也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對於這些運動員包括教練所遇到的困難並不能很好的認識。另一個是比賽時充滿了太多的扣籃,這在當時的籃球比賽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甚至於很多動作在美國街球中也不一定能出現,或許導演這里根本沒想按真實情況拍。不過這畢竟是一部電影,不是比賽錄像,估計誰也不想看40分鍾的傳導球和跳投,因此,用這么多扣籃來刺激觀眾的荷爾蒙,還是可以接受的。 體育題材的電影在國內一直很難受歡迎,上一部大賣的體育電影還要追溯到《 摔跤 吧,爸爸》(希望下一部是陳可辛的中國女排),因此《絕殺慕尼黑》上映7天只拿了三千多萬票房,排片率只有百分之七也不算令人驚訝。但看到同期的豆瓣全部6分以下,貓眼全不夠8分的《黑衣人》《黑鳳凰》《追龍》都能拿到三億左右票房,上映20天的《哥斯拉》排片率還能壓著《絕殺慕尼黑》,還是感覺有些可惜。所以,與其看一些爛尾的,編劇想不出來劇本的爽片,還不如看一部不錯的體育電影,而且《絕殺慕尼黑》的門檻不高,就算不懂籃球也一樣能看懂。
D. 這個女演員名字演過哪些電影
安娜·金斯卡婭(Anna Jimskaia),1979年1月22日出生於烏茲別克塔什干,烏茲別克女演員、模特。
18歲開始從事模特事業,並現身於世界各國秀場。90年代末,她移居義大利,在米蘭從事模特事業,同時學習表演。
E. 婚前獨自去途游愛上導游韓國電影叫什麼
《結婚前夜》。
《結婚前夜》是由洪志英執導的一部愛情喜劇片,由金康宇、金孝珍、李沇鯠熹冄頭樤、玉澤演、高俊熙等人主演,電影於2013年11月21日在韓國上映。
該電影講述了4對情侶在結婚前患上婚前憂鬱症而產生不安和壓力,真實的反映了情侶之間的瑣碎故事。
作品評價
《結婚前夜》的評價也算中規中矩,觀眾指影片最終的大喜結局是一早預料到的,不過各種設定都很有趣,也不乏感動的橋段,如果想在冬日看一部輕松的浪漫愛情片,這會是個不錯的選擇。(網易娛樂評)
《結婚前夜》是2014年最賞心悅目的韓國愛情片。(資深影評人蔡劍平評)
《結婚前夜》金強宇、金孝珍、馬東錫、烏茲別克女演員Guzal、李延熙、2PM玉澤演、李熙俊、高俊熙、朱智勛等群星陣容,更讓該片看點十足。片中登場的8個角色都具備各自獨特的個性,也會給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電影網評)
F. 想看誰來為我摘月亮1999年上映的由莫里茲·布雷多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誰來為我摘月亮1999》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sWX_VssmSTub1ZXGg7jSQ
《誰來為我摘月亮1999》讓明
導坦沒告演:巴克迪亞·庫唐納扎洛夫
編劇:巴克迪亞·庫唐納扎洛夫、伊拉克里·柯維利卡澤
主演:莫里茲·布雷察搜多、丘爾潘·哈馬托娃、梅拉布·尼尼澤、迪馬克梅·阿基莫夫
G. 烏茲別克歷史題材電影
匈奴王阿提拉
H. 右邊這個烏茲別克明星的名字還有他有一個電影,名字是什麼
美麗公主組合(Shahrizoda)自從2004年的一首《歡樂的跳吧Oynasun》紅遍了整個新疆,三位成員美麗的外表和動聽的歌聲吸引了新疆各族人民,她們的追捧者稱她們為「新疆版的S.H.E」。2007年她們在新疆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祝福Bahttilesh》,其中的2首漢語歌曲似是她們給予漢族歌迷的「禮物」。這個風靡新疆的組合其實不是新疆本土組合,她們來自於烏茲別克,組合名叫「沙合熱扎德」(Shahrizoda)。
電影
Shahrizoda成員Muborak Ashurboeva 主演的電影《Panoh 》
Panoh劇照
Shahrizoda成員Muborak Ashurboeva 擔任女主角的MV有:
01.《Afsusdaman》
02.《Yor yor》
03.《Yana sensiz》
04.《Sen yeng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