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迪斯尼《冰雪奇緣》「Let it Go" 分析
(此文含劇透。請先去觀賞《冰雪奇緣》之後再閱讀)
迪斯尼的最新電影「Frozen」好評如潮,其中歌曲 「 Let It Go 」 是影片一大亮點。不信的話—— 維基 看看,一如往常那是種簡單背景搜尋的好地方。我還在和自己辯論:Elsa是不是我最愛的喜歡的迪斯尼角色,以畢羨及 「Let It Go」 是不是我最愛的士尼歌曲——時間會證明一切,但目前我的答案都傾向「是」。在我的Google搜索歷史中,有著諸如 「Let it go太棒了」 和 「Frozen Let it go分析」 的搜尋記錄,但目前仍無滿意的結果。於是我決定自己來寫這一篇。
有關於 「Let It Go」 的書寫已經有很多,並已形成一種典型的意見:認為這首歌曲是關於「解放」或「培力」,是關於Elsa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且那是從充滿恐懼與束縛的生活中解脫以後的歡騰慶祝。盡管大致上這一切都是對,但要是分析停留在那,就會錯過了歌曲真正的深度和幽微之處。是的,這首歌是關於培力,但也是包含了悲劇,憤怒,痛苦,以及自我欺騙在其中,而且那樣的成分更多。那並不是Elsa在標榜著她的自我認同和魔力——正好相反,在歌曲的結尾部分,她處於瀕臨失去自我的極大危險中。這首歌的確帶她走出低谷,但也卻把她推上了一個有濕滑斜坡的高聳絕壁,她處在掉入 絕望谷底 ,以及滑出 道德邊界 的危險。這首歌的潛力不只在於它如何正面地鼓舞人心,而是它如何完美地貼合整體敘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展出Elsa深具魅力,讓人產生共鳴(compelling, relatable)的人物性格
(在此,附上相關 視頻 和 歌詞 ——後文將會經常引用)
首先,來考慮這首歌被安置在電影里的位置。Elsa剛從自己的加冕晚宴中脫逃,同時也剛讓Arendelle陷入永恆的冬天。這首歌曲本身標識著 第一幕 的結束。可這故事才剛要開展,所以這不可能是Elsa角色發展的終點——實際上它只是開頭部分的結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而且這首歌的主要功能是在奠定Elsa必須經歷的沖突——在故事結束前她必須面對的心魔。事實上,接下來的故事發展,很大程度地是在否定反轉她歌里最得意的那幾句歌詞。想一想接下來這幾段:
Elsa唱了好幾次,「Let the storm rage on」(就讓風暴肆虐吧),這是指她內心的風暴(在整首歌的過程中,天氣可說大致穩定)。她也唱到,她現在自由了。她試圖說服自己可以和內心的漩渦共處。可是,就在下一幕 「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 (Reprise) 」 里頭,Elsa終於面對她為Arendelle帶來的問題,那進一步把她逼向絕望,並唱出 「Oh, I'm such a fool, I can't be free / No escape from this storm inside of me」(噢,我以為的自由原是愚不可及/無法從這內心風暴中逃離)。所以才不過一幕,她就收回了曾說過的話。她,事實上,還未得到自由,而且也沒能和她心中的狂亂風暴和平共處。
在 「Let It Go」 里,接在「Let the storm rage on」後面的是"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反正寒冷從來奈何不了我)——這句歌詞許多人記得住,因為它被唱了兩次,而且是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加上還是整首歌的最後一句。當然,從字面上來看,身為冰雪女王的Elsa的確不受低溫困擾。但若從另一層意義來體會 「寒冷」的話,她還是相當畏懼的。無法控制的魔法施放仍然是故事裡一大問題,況且在完成冰宮以後,她也一直要到影片的最後,才終於再次能夠快樂地施展魔法。 (譯註:作者這里的寒冷可能指的是魔法)
最重要的是,與眾人隔離的「寒冷好散」,其實一直是她心中最深處的困擾。請回想她在歌曲結束時的行為,在唱完最後一句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 之後:她轉身猛地關上了新城堡的大門,一如她在Arendelle所作所為。她仍然用著加冕儀式前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她以為只要把在別人排除在外——要是那還不足夠的話,只要她保持的距離夠遠夠絕夠孤獨——那她就會沒事。但這其實與友數氏電影的中心思想截然相反——她真正需要的是被愛的溫暖擁抱,而非被孤寂的寒冷困擾。所以在她真正放棄這詭詐,且幽微的歌詞/主張以前,影片是不能完結的,她也只在結束前的高潮才做到了這點。在那以前,Elsa一直在自我欺騙。
歌曲中的另一個自我欺騙,是當她說 「You'll never see me cry」(你永遠不會看到我哭泣)的時候。無論是這句還是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都是一些人們在試圖自我安慰時候才會說的話,真正做得到的人往往沒必要特別說出口。理所當然,我們在影片的最後看見Elsa抱著Anna哭泣,那是Elsa愛她的最佳見證。再一次,透過否定這句歌詞和撲簌的眼淚,她終於成為了想要成為的自己。是透過在片末高潮拒絕,而非擁抱「Let It Go」里頭那些歌詞的訊息,Elsa才終於找到了認同並且接納了自我。
其他的例子俯拾即是。Elsa唱了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我在此立足,並從此停留),以及 「I'm never going back」(我絕不回頭)。不過當然,她還是回去Arendelle了。最後她離棄了那座冰宮(但維持了新裝和發型)。她唱到:「That perfect girl is gone」(那完美女孩已不復返),但在影片最後,她確實在地成為了自己內心期盼的完美女孩——能夠全面控制魔力,並且還受到妹妹和人民的愛戴。她唱到 「the past is in the past」(過去已成過往),但是她的最終救贖是透過與妹妹的關系而來,而那是源自Elsa最深沉的過去。
歌詞的部分最後再說幾句,試想想歌名本身,不斷重復的 「Let It Go」(放開手),她究竟放開了什麼?首先也是最明顯的,是指Elsa放開她對自身力量的限制,去「see what [she] can do / to test the limits and breaking through」(看看【她】能夠做什麼/去測試和突破極限)。這是歌曲中的正面元素,但不幸也是絕大多數聽眾緊抓住,甚至排除了當中其他元素的部分。自我培力明顯是件好事。你若仔細留意Elsa演唱時的表情,就會發現只有圍繞這段歌詞的幾十秒她是真心地快樂。自我培力,雖說是好事,但是也不無危險,就像緊接的歌詞所所揭示:「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沒有是非,不問原則)。
說真的,說出這種話以後沒成為壞蛋的角色有多少?就歌曲敘事意義而言,或許這是最淺顯的歌詞了。而那正是她「放開」的第二件事:她的是非觀,壓在她釋放魔法之上,那個當個 「好女孩」 的規則與限制。目前看來很清楚,過去她受制於一些壓抑和妨礙她的規則,但須知那也是為了其他人的安全著想。她是要放得多開?只有某些特定的規則嗎?還是全部?一切良善的價值觀?我們不會曉得,但她唱的那 「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 應該敲響了觀眾腦中的警鈴。「Let it Go」原初的設定為一首 反派之歌 ,迪斯尼試圖在觀眾的心目中保留Elsa可以是反派的可能性。演到這里,我們應當要為Elsa的靈魂感到擔憂,而她的接下來的角色發展,正是關於她如何從這危機中獲得救贖。
Elsa還 「放開」 了與人為伴的期盼與欲求。這是 「Let It Go」 的第三層含義。如果上述 「Let It Go」 的第二層含義表達出Elsa的良善遭受侵蝕,那麼這第三層意義就是希望受到了侵蝕。第二層含義將Elsa推向邪惡,而第三層含義將她推向絕望。第二層含義可能導致惡行,第三層含義可能導致悲劇。她已經決定要遠離一切所愛,並且嘗試說服自己那樣也很好。
再看一次Elsa唱著 「Let It Go」 時的臉部表情吧,特別是我上述已經提過的那些歌詞部分。打開視頻,用高清觀看,然後在關鍵時刻將播放速度降到0.25。或是參考我的 Let It Go:Elsa臉部表情研究 。注意她臉上表情幾乎是逐格在迅速變化。她快速的在疏離、痛苦、幸福、真誠的微笑、被痛苦壓垮的雙眉、憤怒、決絕,以及各種這些情緒的混合中變換。當中某些最負面的情緒是出現在Elsa唱出那些幾句最得意歌詞的時候。動畫師,詞曲作者和歌手非常出色地將上述這些濃縮在這精雕細琢、細膩繁復的歌曲中——只可惜許多人只簡單地將之視為一首正面的,帶來力量的歌曲。
「Let It Go」 在告知觀眾Elsa極有可能陷入邪惡與絕望的同時,也讓她維持一個被充分同情的角色。她的自我培力,雖然一方面是好事,但同時也處於成為惡人或是陷入絕望的邊緣。這使得觀眾既能夠感受到她的心情,可同時我們也對她產生警惕並她感到擔憂。誰沒試過那種只要拋開他人和道德束縛,就能變得更加強大的想法呢?誰沒感受過那種明知自身實力,卻又無能為力的處境呢?而誰又沒因為上述想法而感覺自身靈魂搖搖欲墜呢?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盡管只是一個擁有超凡能力的人類,Elsa是《冰雪奇緣》中最真實,最能讓人產生共鳴的角色。
在通過 「Let It Go」 設定了這絕佳角色以後,接下來的影片就是關於Elsa如何避開這些人格崩壞的危機而最終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並當之無愧地成為作為迪斯尼最好的電影之一的女主角。有好幾次她在危機邊緣——她在驅逐訪客和入侵者時,差點成了壞人。她以為Anna已死的時候,曾一度陷入絕望。但還好透過Anna的深情和其他人的幫助,她最終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結局。
我認為,如果你只單純地把 「Let It Go」 當成是一首激勵人心的歌曲,那無疑奪走了Elsa復雜刻畫的絕大部分。你把她糟蹋成為一個扁平的角色。如果歌曲是完全積極正面,如果她的靈魂在歌曲結束時不是處在崩壞邊緣,那她的角色就會失去發展的能動性。她就只會是一個善良,強大,對周圍環境做反應的人。那她就不會在影片最後,徹底地成為一個和影片中段完全不同的人。要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Elsa的自我培力必須同時也帶來危機。
因為在現實生活正是如此。我們早已聽說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我們早已聽說 「誰都能在逆境中挺得直,但你想要測試一個人的性格,就給他權力」。我們都知道 「權力會腐化」。不幸的是,我不常在許多最近得到培力的組織中感受到這種情感。總是有許多人侃侃而談,個人培力是多麼的積極正面而且帶來進步。可是卻沒多少人對這些人說,能力並不是正義或特權,而一種神聖的力(sacred charge),當用來行善與為善。
感謝主讓我們有了Elsa這個完美地上述論點,而且深具魅力的人物。也感謝你迪斯尼,為我們帶來了為我們帶了了美好的歌曲,無以倫比的角色,以及一部絕佳的影片。
----------------------------------------------------------------------
2014/01/20註:我寫了一個短暫的替代結局來說明Elsa離荒涼和滅亡有多近。她就真的只差毫秒之遙。你可以 在此 閱讀。請當心——這是個黑暗,悲慘並搭配了圖的故事。
2014/02/03註:此外,請看我的 Let It Go:Elsa臉部表情研究 。有許多Elsa的圖哦!
2014/02/21註:這是一篇 詞曲作者的訪談 ,當中提及「Let It Go」是Elsa的危機時刻,她正與內心的黑暗搏鬥。他們的想法與我的相當一致。
---------------------------------------------------------------------
原作:NaClhv 翻譯:陽冰
來源網址: An analysis of "Let It Go" in Disney's "Frozen"
*本文為個人憑興趣翻譯分享。若轉載請告知並保留原網址和譯者署名。
*對翻譯內容有意見前輩朋友,歡迎指教。
② 為什麼《冰雪奇緣》的女主是Anna,最後火的卻是Elsa
因為Elsa更有溫度。
六年前第一次看《冰雪奇緣》的時候我也有同樣的疑惑。
當時我還在讀書,是跟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的,當時也沒覺得Let it go有多震撼,就是覺得這是美國電影的正常操作而已啊。電影看完,喜歡anna,畢竟陽光可愛。然鵝發現,elsa更受歡迎,當時也很不解,不過冰雪這部電影在我心中也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記,所以也沒有去深究。
六年後,出來工作了。聽說《冰雪奇緣2》上映了,上網找來資源再復習了一次《冰雪奇緣1》,這下終於解開了六年前的疑惑。這次,我終於get到了Elsa!我get到了她的痛苦。有些東西,還真的是長大了才懂,尤其是出來社會被社會教著做人之後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人活著終究還是會痛苦的。雖然我跟Elsa痛苦的原由不一樣,但就是「痛苦」這個點,就足以讓我對她產生共鳴。
好死不死,然後去看了《冰雪奇緣2》,這下好了,徹底掉進Elsa的坑裡了……
Elsa就是這么一個悲情的角色,她是故事的主角,可是她卻是灰色調的。她站在權力的巔峰,卻活的如此卑微;她有強大的外在(魔法),內心卻極度壓抑與痛苦。可以這么說,她是迪士尼童話王國裡面,在人設上最接近「人」的角色。人是復雜又矛盾的動物,而Elsa的人設,恰恰也是復雜又矛盾的。她跟迪士尼以往的公主(包括anna)所擁有的「樂觀、堅強、勇敢」等充滿教育意義的完美人設不同,Elsa既不完美,也不那麼充滿教育意義(對小孩而言)。她不樂觀,她很壓抑;她不堅強,她會崩潰;她也不勇敢,她會逃避……你能在她身上看到的正能量,可能就只有克己的善良。
這不就是「人」嗎?人無完人,沒有人能夠保證永遠積極樂觀堅強勇敢的。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堅強要勇敢,可是長大了才發現,痛苦在所難免,消極避世崩潰逃避都是人正常的生理反應啊!我們也想像迪士尼的公主們一樣樂觀堅強勇敢樂觀面對,可有時候就是「臣妾做不到啊」!而Elsa恰恰反其道而行來告訴你:你有權利不堅強不勇敢,但也不需要悲觀,你改變不了環境、甚至改變不了自身,至少你可以試著接受你自己,試著跟不完美的自己和解。逃跑可恥但有用,so,just let it go。
至於很多人提到的Elsa女王獨立、靠自己、不需要王子等等之類的,當然也是她受歡迎的因素,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一個角色受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如此廣泛的青睞,一定是因為什麼東西戳中了人們的內心而引發了廣泛的共鳴。所以,我個人覺得,Elsa身上帶著的「人」味兒,才是讓她爆紅的最主要因素。
至於Anna,她是典型的童話角色,樂觀、堅強、勇敢,即使遭遇痛苦,她不僅可以迅速自我恢復去Do the next right thing,還能開導Elsa(你是上天的恩賜)。這才是小朋友們學習的榜樣,這也是為什麼當年還沒踏入社會的我會先喜歡上Anna的原因(不過有一點我覺得有點迷的是:我以為Anna是for kids的,Elsa是for grown ups的,但反而小朋友們都很喜歡Elsa)。Anna的外在品格十分耀眼,觀眾一看就會喜歡上的那種,她是一個完美的角色。但完美的角色,往往趨於平面單一,像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神,缺少「人」的共鳴點。而Elsa,她的品格是內在的,需要一定閱歷才能讀懂。她不完美,也不耀眼,她雖然是個「紙片人」,卻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人」,許多人能在Elsa身上找到自己,大家憐惜Elsa其實也在憐惜自己。
這兩個角色戲里戲外的結果也恰恰印證了我的觀點:作為完美的童話角色,anna獲得了童話式的大團圓結局——愛情事業王位三豐收,什麼都有;而Elsa在戲里除了所謂的「自由」外一無所有(據說本來還要被寫死的),但在戲外她卻得到了全世界的愛。
③ 如何評價《冰雪奇緣》里的音樂水準,製作如何
如果除去個如辯人感情色彩的話,那麼會更現實一點:主題曲《Let it go》對全片來說是一種打破主配角關系的升華,使得導演也將原來的單主角定義(Anna)提升為雙子主角劇本(Elsa、Anna),音樂貫穿了鋼琴、小提琴、彎塌三角鐵、電子特效、一定的管弦樂以及唯美的人聲(迪士尼動畫人物特有的人聲)。從開始的悲傷孤寂變化為展現自我的自由宣言,伴奏從未脫離童話色彩卻表現出了非同一般地類似流行歌曲的旋律,致使其伴奏和原聲帶都成為了風靡全球、膾炙人口的曲目。
而各類配樂有著濃重的動畫氣息,據說在主題曲開始前的宮廷樂有著大師級的水準,頗渣鬧缺具歌劇色彩,而片尾的主題旋律更是回歸了大團圓結局的歡快與隆重,讓人回味無窮。這也是冰雪奇緣被稱為「繼獅子王之後最好的迪士尼動畫電影」!期待Frozen2的音樂吧!
④ 《冰雪奇緣》賞析怎麼寫
短評《冰雪奇緣》。
第86屆奧斯卡2項提名。廣受贊譽的動畫片,大家都覺得不落俗套,為真愛廳凳轉換了定義,甚至宣揚了百合之愛。雖然動畫製作和畫面大贊,百老匯式的音樂沒怎麼給我洗腦。故事簡單,但對動畫片的劇情不能要求太嚴格= =。看完有兩個想法:1)可以改編為真人電影 2)超級想看看《起風了》。
打破傳統童話故事的童話
這是一部讓迪士尼的華麗蛻變的電影。棚歲無論是從特效、情節、獎項、票房,都讓迪士尼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的好電影。
冰雪皇後不再是惡毒的女巫而是善良的女王:舊版的冰雪皇後是一連心都冰冷的女巫,而艾莎女王是一個疼愛妹妹的好姐姐。
與公主一見鍾情的王子不一定是真愛,陪著公主在冰天雪地里前行,祝福公主幸福的窮小子才是真愛:經典童話里大多數都是王子和公主一見鍾情,最後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但冰雪奇緣打破了常規,騎著白馬的王子變成了奪取王權的壞人,而騎著馴鹿的買冰塊的窮小子願意陪著公主度過困境難關穿越風雪更值得愛,打破了王子的美好定義
封閉內心與世隔絕並不是因為恨,而是因為愛:在傳統的童話故事裡,冷漠的隔絕者也許是因為受傷、因為誤會、因為恨,但是艾莎的封閉內心卻是因為怕傷害了自己的妹妹才從小與世隔絕。
化解冰冷的愛並不是男女之愛,而是姐妹之愛:迪士尼描寫男女之愛的動畫太多了,還有母女之愛、兄妹之愛的很多作品,這次迪士尼選擇了姐妹之愛化解冰雪,不在局限在俗套的愛情,而是廣義了愛,化解冰雪的是真正的愛。
本片還有兩個大爆點:華麗麗的冰雪特效,在電影院里能感覺到雪花飛出屏幕;歌曲《Let it go》更風靡全球,艾莎邊唱let it go 邊脫掉手套和王冠披風,隨風而去的披風就像是她多年的枷鎖的離去,邊唱歌邊建造出來的冰雪城堡,有的觀眾會發現,這個城堡會隨著女王的心情變色,艾莎心情好的時候是藍色綠色的,心情起伏的時候是紫色的,心情暴躁的時候是紅色的。
更有扮和旅趣的是把Hans、Kristoff、安娜Anna、 斯特Sven的名字連起來就是童話故事《冰雪皇後》的原作者安徒生Hans ChristianAndersen(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⑤ 從歌曲的角度分析冰雪奇緣let it go(音樂符號、樂器、情感等)
Let It Go是由Demi Lovato演唱的,發行於2013年10月21日。Demi Lovato,美國新生代女演員、流行樂歌手以及作詞人。她以迪士尼頻道所屬的原創電影搖滾夏令營中的主角──蜜琪·托瑞斯和所屬的電視劇《As The Bell Rings》知散正塌名。歌曲溫暖動人,與影片主題也頗為貼合。樂曲多數樂句採用弱起節奏,給人清或一種行進著的動感韻律,表現沖圓了主人公當時的心情和想做回本我的想法。高潮部分的旋律優美高亢,緊湊的節奏表明了主人公的慌張心情和沖破自我的妨礙復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