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角鬥士的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主角馬克西默斯的原型是古羅馬將軍馬克利奴斯,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內容也是根據馬克利奴斯的經歷而改編,但是該片的編劇增加了一段虛構的事件:在馬庫斯·奧里利烏斯被他的兒子謀殺後,馬克西姆斯身陷囹圄,並且被流放到了北非 。片中一個羅馬角鬥士站在競技場中央等待國王決定生死的場景出自法國學院派畫家讓·萊昂·熱羅姆的作品《Pollice Verso》 。
場景搭建
片中出現的羅馬帝國市中心景觀是由200名英國技術人員和100名馬爾他工匠耗時19周搭建而成的。羅馬競技場是該片外景地的中心建築,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看到真正的羅馬競技場以後,認為拍攝該片所使用的競技場太小了,於是該片的製作設計師根據英法浪漫主義畫家的作品擴建了競技場。競技場的建造充分遵從了原樣,可由於時間和場地有限,劇組不可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全尺寸復製品,於是藝術指導阿瑟·馬克斯的建築團隊只建造了原有三層建築結構的第一層,而且周長也只及實物的三分之一,剩餘的部分則由CGI技術完成 。
服裝造型
為了符合時代的特點,片中演員所穿的禮服、衣衫,以及角鬥士的造型都參照了古羅馬的風格。康妮·尼爾森穿的裙子幾乎是用真絲手工編織而成,片中演員所穿的鞋都是在羅馬手工製作而成,演員戴的珠寶則由英國珠寶商專門製作 。
拍攝過程
片中馬克西莫斯率兵大戰日耳曼人的場景是在英國法恩漢姆附近的森林中拍攝完成的。這段場景的拍攝為期4天,在特技總監尼爾·考博德的監督下,弓箭手和射箭機共射出了16000支燃燒箭和1萬支常規箭。由於攝影師和攝影車無法跟上沖下陡坡和穿越樹林的戰馬,所以攝影指導約翰·馬西森將攝影機安裝在類似於單軌的鋼管上,沿地形運動的攝影機由此可以及時捕捉到拍攝所需的場景 。
後期製作
片中古羅馬圓形競技場萬人歡騰的場面是通過電腦製作完成的。首先由劇組的攝影師將群眾演員的真實動作拍攝下來,然後特效小組的人員再用電腦成像系統將他們的影像復制分布在每個座位的二維卡片上,這樣特效小組就讓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呈現出了萬人歡呼雀躍的的場面 。
② 羅馬相關的影片
羅馬相關的影片有:《角鬥士》、《最後的兵團》、《羅馬大帝》、《賓虛》、《龐貝末日》等。
1、《角鬥士》
該片講述了康茂德在篡位成功後下令殺死了馬克西姆斯的妻兒,之後馬克西姆斯為了復仇,於是和康茂德在角斗場上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斗的故事。2001年,該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獎。
③ 電影角鬥士是古羅馬哪個歷史時期,求具體的歷史背景
《角鬥士》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世紀下半葉古羅馬,馬爾克·奧列里烏斯·安東尼·奧古斯都時期。
歷史背景:公元180年,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在彌留之際表示將立大將軍馬克西姆斯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這一表態立即引起了他的兒子康茂德的強烈不滿。權欲熏心的康茂德竟然弒父篡位,並下令殺死馬克西姆斯全家。馬克西姆斯沒能救下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卻被迫成為競技場里用性命搏殺來娛樂觀眾的角鬥士,豐富的作戰經驗使他逐步成為最受歡迎的角鬥士。
為了向剝奪自己自由和家庭幸福的康茂德復仇,馬克西姆斯利用自己的聲名和角鬥技術引導羅馬人民起來推翻暴君。康茂德為了除掉這個「羅馬的拯救者」,與馬克西姆斯展開一場一對一的生死角斗,最終,康茂德慘死角斗場,羅馬實現共和。
(3)在羅馬拍攝的動作電影擴展閱讀:
古羅馬角鬥士分為不同的種類,他們的武器和鎧甲有很大差別,如下:
1、莫米羅角鬥士(Murmillo)——由身高較矮但體格健壯的戰士培訓而成。有厚重的矩形盾牌保護,全身從肩膀到小腿都在盾牌的掩護之下。這類角鬥士還戴著有巨大頂飾的頭盔,手持短劍,通過視野很差的面罩觀察對手。由於「莫米羅」是希臘語中一種魚的名字,歷史學家推測,這種角鬥士很可能得名於頭盔上的魚形圖案。
2、色雷斯角鬥士(Thraex)——手持僅可遮住軀幹部分的小型方盾牌,手中的武器也只是匕首而已。著名的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屬於「色雷斯角鬥士」,這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角鬥士,他們身上幾乎沒有什麼防護的鎧甲,而且兵器又是短而輕的匕首,因此角斗雙方的攻擊速度非常快,完全依靠自身的體力、速度和技巧來周旋。進攻同時還要兼顧防守,因為一旦失手,將難以挽回。
3、網鬥士(Retiarius)——由身手最為敏捷的戰士培訓而成,僅有的裝備是皮製護肩、網和三叉戟。在所有角鬥士中,這類角鬥士最易受攻擊,因為他們幾乎赤身裸體地參加格鬥。但是他們可以憑借機動性慢慢消耗對手體力,然後伺機撒網纏住對手,尋找破綻,憑借武器的長度一擊制敵。
4、追擊士(Secutor)——這類角鬥士專門用來對付網鬥士。與莫米羅角鬥士不同,他們的頭盔設計更加圓滑,以避免被對手拋出的網套住。他們的面罩上只留兩個觀察孔,以防被三叉戟「見縫插針」。由於防護嚴密,追擊士經常在競技場上追著網鬥士砍殺,因此得名「追擊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角鬥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角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