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天樂主演的所有電影的名字
截止2019年7月年古天樂主演的電影如下:
1、2000年8月,搭檔朱茵、張家輝主演的賭片《中華賭俠》上映,飾演一手飛牌絕技名震江湖的香港賭王「阿酷」。
2、200110月,與劉青雲、梁詠琪、劉嘉玲主演的喜劇片《絕世好Bra》上映。
3、2003年1月,與鄭秀文、李冰冰主演杜琪峰的電影《百年好合》。7月,與鄭秀文、劉青雲合作的時裝喜劇片《戀上你的床》上映。11月,搭檔張柏芝、劉青雲主演《忘不了》,飾演阿文一角。
4、2004年4月,主演喜劇片《戀愛告急》;7月,主演杜琪峰導演的《柔道龍虎榜》、
5、2005年10月,主演杜琪峰執導的警匪片《黑社會》入選戛納影展。
6、2006年9月,搭檔成龍、許冠文主演陳木勝執導的喜劇片《寶貝計劃》扮演竊賊。
7、2007年主演的電影《門徒》上映,在片中飾演吸毒者。
8、2008年,再度出演陳木勝執導的動作片《保持通話》,憑借《保持通話》入圍第52屆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4月,搭檔劉若英主演張艾嘉執導的電影《一個好爸爸》上映,提名第45屆台灣金馬獎和第28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9、2009年主演警匪片《竊聽風雲》,同年在《意外》飾演一位冷血的職業殺手。憑借《意外》入圍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10、2010年,主演警匪片《槍王之王》,飾演外匯基金經理關友博。
11、2011年,搭檔吳彥祖、高圓圓主演喜劇愛情電影《單身男女》。同年,與劉亦菲合作主演古裝魔幻電影《新倩女幽魂》,以及警匪系列電影《竊聽風雲2》。
12、2013年,主演警匪片《毒戰》、《掃毒》和火災災難動作片《逃出生天3D》。
13、2014年主演的杜琪峰執導的喜劇愛情電影《單身男女2》上映。
14、2015年3月20日,主演的電影《可愛的你》;6月,與吳京、任達華主演的警匪動作片《殺破狼2》以及警匪片《三人行》上映。7月,擔任主演的警匪動作槍戰片《謎城》和浪漫愛情喜劇電影《巴黎假期》上映。
15、2016年,與張家輝主演電影版《使徒行者》,票房突破6億。同年,出演動作片《危城》,挑戰壞到骨子裡的嗜血少帥。
16、2017年8月17日,其主演的動作片《殺破狼·貪狼》、《風林火山》。
17、2018年主演王晶指導新片《賊王》,同年,主演的《反貪風暴3》上映,12月主演《武林怪獸》。
18、2019年4月,主演的警匪片《反貪風暴4》上映,7月5日,與劉德華聯合主演的電影《掃毒2》中國內地上映,8月9日,與張家輝合作主演的電影《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上映。
❷ 三人行電影演的什麼
《三人行》影片講述了六小時內,一個醫生——佟倩、一個悍匪——張禮信、一個警察——陳偉樂,三方在「生、老、病、死」輪回不斷的醫院發生的驚心動魄的交鋒。生死一線,自我執念引發諸多隱瞞、利用與欺騙,三人越走越偏,危機一觸即發。
《三人行》是由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警匪片,由杜琪峰執導,游乃海監制,游乃海、劉浩良編劇,趙薇、古天樂、鍾漢良領銜主演。該片於2016年6月2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醫生、一個警察、一個悍匪,在醫院發生的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鋒。
電影《三人行》公映首日以19.5 %的排片贏得2500萬票房,成功打破了杜琪峯警匪片上映首日的票房紀錄。截止2016年7月10日,電影《三人行》代表6月唯一的一部華語片奮力殺出重圍,累計票房成功破億。
(2)三人行電影動作指導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1、飾演腦科醫生的趙薇為了效果更加逼真,特意跟真的醫生上課學習,研究病人心理。
2、鍾漢良為了拍悍匪的造型,從電影開拍到結束,右邊頭發長了就剃、長了就剃。
3、影片邀請真正的腦科醫生來片場指導,手術器材都是真的。
4、拍攝時趙薇被古天樂實打實地打了一晚上,編劇游乃海還給她加戲,讓她打回去。
5、拍動作戲時,鍾漢良一隻耳朵受傷。
6、在拍攝一場爆炸戲時,剛好一塊玻璃碎片炸進了古天樂的眼睛裡,幸虧及時取出,不然可能會失明。
❸ 王願堅的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中文名
王願堅
別名
小堅子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
人物關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堅
堂哥
王志堅
堂哥
姜貴
堂哥
快速
導航
創作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色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小游擊隊員》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個真實歷史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一篇小說。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紅軍,犧牲時是原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師長。
1991年1月25日,王願堅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2歲。[1]
創作經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1]
七根火柴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感慨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1]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1]
普通勞動者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閃光的優點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編劇。[2]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略讀課文),第46頁到51頁。[1]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小游擊隊員》、《草》、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等。
糧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七根火柴》還被選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及
《草》,被選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
《燈光》,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1課和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
參與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閃閃的紅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創作特色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課文的藝術手法。
以小見大的手法,鮮明具體的線索
作者選取的題材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野草,寫的是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並評說吃草的意義的故事。事情簡單,場面微小,但表現的卻是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圍繞「草」寫了四件事:(一)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二)楊光懇求醫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戰士。(三)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處理意見。(四)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可見文章是以「草」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多種手法的運用,人物形象的展現
文中在具體展現人物形象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這里我們結合句子來分析。「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凝聚成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敘述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高度關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品質。[3]
偉大領袖的風采,無產階級的形象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仔細辨識毒草,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並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故事情節淺顯明了,但鮮明地體現了周副主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對課文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要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上的特點。《草》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戰士談論吃草的意義、悟真理中結束全文。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可以達到發人生省的效果。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該片成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最好的影片,伴隨一代人成長。
作品評價
其另一部重要劇本《四渡赤水》創作於1983年,塑造了紅軍時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親的軍事統帥毛澤東的動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動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環境中,真實地表現了他挽救紅軍於危難之中的指揮藝術,通過劇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個性更加深刻鮮明。該片為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特別獎。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