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武俠電影的特點
主要就是兩個流派
一個是以劉家良為代表的硬橋硬馬的真功夫派別,在上世紀60-90年代是功夫片的主流
到了90年代,以徐克 程小東為代表的新武俠流派開始出現
這個時期的武俠片多以特技和天馬行空的想像為主 也是港片的巔峰時期
香港武俠電影包含的是香港電影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以及對中國特有的俠義文化的敬仰
因為香港畢竟被侵佔了多年 在外來文化的入侵下 港片通過這種方式來堅持自己的立場
講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現代電影結合,重新煥發生機
② 武俠電影的特徵是什麼,舉例說明
武俠電影的特徵是,他們都是一些由男女主人公特色海帶電影表示的,是武俠英雄人物有的是剔除報仇,有的
③ 動作電影有什麼特點
動作電影:為容易區分不同類別的電影而作的分類中的一種。
動作一詞與英語中的action同意。此類電影著力渲染了電影中的打鬥場面,或赤手空拳,或舞槍弄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刺激與快感。動作電影在電影世界中占據著很大一部分分額,亞歐美等地區的電影也都有非常精彩的作品問世。由於地域、歷史、文化等的原因,不同的動作電影雖然都有著「動作電影」這樣的名字,但它們之間也有著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動作構成了動作電影的超乎尋常的魅力。香港電影中出色的有《精武門》《醉拳》,泰國電影中的《拳霸》,歐美電影中的《007系列》等等。
有人把動作電影與武俠電影分開來看,是因為武俠與動作有著內涵的不同,此內涵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因而武俠電影可稱得上中國特有,而動作電影卻不能。
分也好不分也罷,動作電影都將以它特有的表現方式挺立於電影這種最具吸引力的傳媒之中,給人以愉悅。
④ 武俠片的主要類型特徵
武俠片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武功了,裡面的大俠行走江湖,哪個沒有絕招在身!最明顯的金庸、古龍的武俠中就是這樣,像九陽神功、九陰真經啊,小李飛刀啊這些絕學。聽名字就能鎮住觀眾了。
⑤ 武術/武俠電影體裁的特點和觀眾的接受歡迎程度
電影類型中只有武俠電影,沒有武術電影。
武俠電影不同與動作電影。
武俠,就是有武道精神,又有俠義精神,武俠電影以古裝片為多,太過近代,就成了動作片或者功夫片,因為古代人對於「武俠」這個詞是很嚴格的。
西方人不喜歡看武俠片,但是喜歡看動作片,因為武俠片那種俠義精神在西方人眼裡是不怎麼樣的,他們的俠義就是西部牛仔那樣的,武俠片雖然有上百年歷史,但是一直沒有走出國門,唯有李小龍的動作片,才打開了國際市場。
⑥ 到底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武俠片動作片、功夫片、武打片,是不是並不都算是武俠片啊武俠片的定位是什麼
以仙劍奇俠傳為標准,就是動作片,為什麼這么說,因為他就是幾個拉風的動作幾個特效,斗篷一甩,大擺姿態,為什麼說他不是武俠片呢,他也是俠啊,但你別忘了,「武」字 他跟武術耗無瓜葛可言,就像外國的招式花樣百出但不是武學招式。又為什麼說他不是武打片呢,他也打啊,你別忘了「這個打是在武學基礎上的」武打片劇情更小而跨度大主要突出武學的打動為主題,和武俠的俠客風范不同,對武 有更多的不可及的造詣描述。而功夫片呢就是成龍 李小龍 沒特效的只是特技的了。比如程小東 袁和平 元奎 胡金銓這些香港的動作指導,對是對武學有深刻的描述的,但內地的 頂多是動作片,花樣百出的動作幾個高副帥的姿體動作就完事了,但不上武俠的武,也談不上武基礎上的武打。更談不上是功夫!
⑦ 中國武俠電影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發展趨勢必然走向國際化,大製作
⑧ 討論中國的武俠電影和西方的動作電影結合後出現的電影會有什麼特徵
這個很難結合,可能你表達的有點不清楚,畢竟中國武俠電影都是古裝電影,西方動作電影都是現代電影(《上海正午》處於清末,可能打個擦邊球,但這又不是好電影)。
1、如果說中國和西方的都是動作電影,偏向中式的可以參照成龍在好萊塢的一系列電影(《尖峰時刻》《我是誰》);偏向西式的可以參照史泰龍(《敢死隊》)、李連傑(《宇宙追緝令》)等。
2、如果說都是武俠電影,中西結合最著名的是《卧虎藏龍》,中式包裝、西式內核,但我個人還是更喜歡純中式的武俠,比如鼎鼎大名的《新龍門客棧》,甚至《龍門飛甲》我都覺得比《卧虎藏龍》好,大戈壁的漫天黃沙、灑脫放盪、快意恩仇才是武俠電影的精神意義!
⑨ 什麼樣的武打動作設計能體現出一個武術指導的功底呢
由於不同的武指有不同的風格,又分屬不同的流派,所以衡量他們功底的標准並不統一。像香港的武指大致可以分成兩派,一個是以袁和平,劉家良和洪金寶等人為代表的寫實派,一個是以程小東為代表的寫意派,另外,就是董瑋、元彬和唐佳這樣的可寫意又可寫實的綜合派。
說了那麼多,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一個優秀的武術指導不一定是全方位的,但他有時必須要比導演更懂如何去拍電影,他必須知道每場打戲在鏡頭前怎麼樣拍才能讓人賞心悅目,知道如何做到「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即使不用現有的科技手段,僅採用最簡陋的土辦法,依然能夠拍出讓人擊節贊嘆的武打場面,這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武指」。那個時代很多的武術指導,都是在片場實打實用血與汗磨礪出來的,他們擁有的本領,是如今過分依賴cg技術的年輕武指們不一定具備的。
希望你能對筆者的答案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