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d電影 看上去像重影的那種電影是什麼電影
就是影院的3D電影,分為主動式與被動式技術,主動式技術代表品牌realD 主要特徵是眼鏡笨重帶電池,鏡片會一閃一閃,影院通過3D信號發射器發射信號,眼鏡接收信號,通過鏡片刷新頻率獲取左右眼影像實現3D效果
被動式技術 稱為偏振光技術,特徵是眼鏡輕便,無需電池,現在影院主流採用的3D技術,包括IMAX 3D都是被動式技術,市場上主流的3D電影也是採用這種圓偏振光的技術。影像從投影機出來,透過被動式3D設備,直接發射到銀幕上,他是通過圓偏光鏡片分別獲取重影影像(通俗的說,重影是兩個影像,一個鏡片獲取一個,最後在大腦中形成立體影像)。
紅藍是最低級的3D影像,不對顯示設備作任何要求
⑵ 用主動快門式3D眼鏡在電視上看什麼格式的3D電影
主動快門式3D眼鏡幾乎可以看所有格式的3D電影。
本行是看幀序列的3D電影,這種3D電影目前只有藍光格式,網路上可以下載到ISO格式的藍光鏡像文件,一般比較大,從十幾個G到四、五十G都有,快門式看這個最佳,因為是左右眼共120Hz的刷新率,故可以支持兩眼1080P全高清的3D模式,不過比機器要求較高。
此外偏光式3D顯示器能看的左右格式和上下格式快門式都可以看,不過這種格式的3D片源達不到全高清,要麼是960X1080,要麼是1920X540的。
紅藍的3D是個顯示器配個2元的眼鏡就能看,這個早已淘汰,我們這里就不討論了。
⑶ 3D電影的組成部分有哪些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⑷ 用主動快門式3d眼鏡在電視上看什麼格式的3d電影
用主動快門式3D眼鏡在電視上可以觀看支持主動快門式的3D電影格式,包括上下格式、左右格式以及交錯格式等。這些格式在電影製作時採用了特定的編碼技術,與主動快門式眼鏡的同步機制相匹配,能夠提供最佳的觀影體驗。
為了確保最佳的觀影效果,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⑸ 被動式3d電影技術與主動式3d電影技術,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
偏振光
偏光式3D技術目前普遍用於商業影院和其它高端應用。在技術方式上和快門式是一樣的,其不同的是被動接收所以也被稱為屬於被動式3D技術,輔助設備方面的成本較低,但對輸出設備的要求較高,所以非常適合商業影院等需要眾多觀眾的場所使用。
時分式
又稱主動快門式3D眼鏡,快門式3D技術可以為家庭用戶提供高品質的3D顯示效果,這種技術的實現需要一付主動式LCD快門眼鏡,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圖象以至於你的大腦將兩幅圖像融合成一體來實現,從而產生了單幅圖像的3D深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