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郭敬明是不是中國的CG電影之父
電影的誕生,本身就得益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電影技術的每次進步也離不開科技,從2D到3D,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科技與藝術在電影中實現了統一。
現階段,cg畫面、cgi技術無疑成了最熱門的電影科技。
個人猜測,提問者的真實意思應是探討郭敬明指導的《爵跡》對cg電影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不是創造技術,而是應用技術。
那郭敬明是中國的CG電影之父嗎?是,也不是。
如此說來,郭敬明可以稱為華語全真人cg電影之父,華語cg電影路上的探索者,盡管探索的成果並不盡如人意。
Ⅱ 郭敬明的《爵跡》主要講了什麼
評論《爵跡》似乎成了一件很敏感的事情,但一部熱門影片上映了,始終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電影《爵跡》是真人動作捕捉的CG動畫電影,通過在攝影棚對演員進行動作捕捉,然後進行電腦特效渲染,達到導演想要的畫面效果。這種技術在好萊塢已經很常見了,《極地特快》、《阿凡達》、《猩球崛起》用的都是這種技術,當然是好萊塢做得最好,而中國電影這邊,在《爵跡》之前還沒有大規模使用過這類技術。
導演郭敬明真的很大膽,他之前拍的《小時代》是現實題材,算是劇情片+愛情片,和現在這部魔幻題材的《爵跡》在類型上相差甚遠。雖然兩部原著都是郭敬明寫的,但真的拍成電影就顯現出了極大的跨度。
《爵跡》屬於那種優缺點都比較明顯的電影,優點就是作為真人演繹的CG動畫電影,這部電影想像力豐富,在技術上做到了國內一流的水準,技術層面和故事層面都有突破,敢於冒險,對於中國電影的技術領域有推動作用。缺點還是在故事和人物關系的很多細節上,郭敬明仍然算是一位年輕的導演,處理情節和人物關繫上還有些不嚴謹,有些台詞的笑料有點出戲,這些是有待改進地方。但總的來看,《爵跡》已經比他之前的《小時代》系列進步了很多。
Ⅲ 《爵跡》大結局是什麼
《爵跡》大結局是什麼《爵跡》大結局是:麒零是零度王爵,他是由風國白銀祭司製造的完美容器,麒零在小時候被風後風國一度王爵鉑伊司抱過,後來被漆拉偷回水源了。過特雷婭感知到銀塵沒死。蓮泉遇到了誰並沒有說明,只是這個人是全黑眼球者,小四對他定義為神話傳說里,全黑眼球者,代表已死之人或者失去靈魂者。
《爵跡》劇情簡介傳說中的神話奧汀大陸分為水、風、火、地四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精通魂術的人,其中最厲害的七個被稱為王爵。水國普通男孩麒零離奇地被七度王爵銀塵收為使徒,捲入了這場魂術的風暴,水國隱藏的秘密也漸漸浮出水面。在奧汀大陸這個神秘的世界裡,西之亞斯蘭帝國七度王爵銀塵尋找到自己的使徒麒零,卻無意中發現了上代一度王爵吉爾伽美什可能還活著的秘密,於是義無反顧的投入到追尋之中,而與此同時作為侵蝕者的王爵幽冥、特蕾婭也收到了對銀塵和鬼山蓮泉等人的殺戮紅訊。一場王爵和使徒們為了真相和榮譽的戰役一觸即發。
《爵跡》幕後製作《爵跡》是一部100%純CG電影,拍攝現場共有60台高清相機,形成一個球形掃描區域。首先讓11名演員按劇本進行表演,通過特殊的道具服裝和動作捕捉系統將動畫信息掃描傳輸到電腦里,並通過三維軟體在電腦里還原現實表演的動畫。如拍攝時每個演員會佩戴一個faceware頭盔,從臉前方來實時捕捉臉面的具體表情。每掃描一個角色(僅頭部模型)至少需要8個小時,在這8個小時之內,演員們都需要根據電影角色性格要求,擺出至少150組不同的表情。在劇組拍攝完成後,400多位數字工程師花一年半時間完成電影的後期製作。
《爵跡》影片評價《爵跡》的CG特效雖然還是能讓觀眾挑出毛病,但從中國國產特效水平來看,已經進步很多,其中最好看的是范冰冰的頭發,片中范冰冰有一個仰天長嘯的鏡頭,一頭秀發披散開來,特別柔順帶感,宛若洗發水廣告。真人加CG的選擇是郭敬明最明智的選擇,既觀看了高顏值團,又彌補了玄幻電影無法做出的動作特技。該片看起來像大型單機游戲過場動畫的感覺反而緩解了《幻城》中那種尷尬度十足的真人表演,掩蓋一干鮮肉小花們略微難堪的演技。除此之外,片中打鬥場面的背景音樂與該片的宏大鏡頭配合適宜,很有日本動漫的感覺。
Ⅳ 中國動作捕捉技術與國外的差距,中國運用動捕的游戲和電影有哪些
這幾年國內的動捕發展得很快了。但是差距畢竟是客觀存在的,按時間來說晚了二十年吧,實際技術上的差距肯定沒那麼久。就好比手機行業,中國用了幾年的時間從代工廠成長為全球最堅實的手機生產、研發、供應鏈等強國。
正所謂後來則居上。中國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只要市場存在需求,政策又扶持的話,絕大多數領域都能實現彎道超車。
至於國產游戲、電影中運用了動捕的,其實很多。比如《爵跡》全靠動捕,雖然各方面都不理想,但也是勇敢的開拓者。而游戲方面,大型動作游戲基本都有在用動捕。比如網易的《易水寒》。動作越多越復雜,使用動捕的性價比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