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麼經典的台灣老電影
台灣相關的問題,當然要問我這個來自台灣的人啦,我不會去網路查一堆資料然後貼給你,因為你自己就可以查得到,我只用我這個台灣人看到的、知道的告訴你,給你真正的台灣人的觀點啦。
兒子的大玩偶
獨臂刀俠
桃太郎
好小子
搭錯車
七匹狼
西螺七崁
Ⅱ 找一些描寫台灣60、70年代的電影或電視劇,誰能提供些,謝謝
1991年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是反映台灣60年代的社會風貌的經典電影。
Ⅲ 台灣本土老電影都有哪些求片名
《再見阿郎》播出時間:2003年11月11日至2004年4月26日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八點於台視播出二十年前,古意、郭添、明郎三人原為好友,古意、郭添兩人服務警界,明郎因涉入黑道,並犯下重案,古意、郭添奉命追捕,明郎走投無路,將初生嬰兒托予古意後,不願就逮,墮海後生死未卜……。為了不負好友所託,和彌補不及阻止明郎墮海的遺憾,古意及美枝夫婦,不顧辛勞,將阿郎視為已出,撫養長大成人。
《又見阿郎》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倫理情感劇,由李岳峰執導, 莫佩儒、黃美津、李海蜀編劇,江宏恩、江祖平、丁力祺、邊瀟瀟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阿郎"的祖輩離開家鄉到台灣奮斗的故事。
該劇已於2009年11月10日登陸CCTV-8首播。
Ⅳ 求一部老電影應該是六七十年代拍攝的的 好像是台灣的
台灣故事片,共3部:《亡命少主》《鬼面忍者》《少主復仇》
出品時間是1982年,武術指導是李海興,並在本片中擔任配角。片子主演羅銳,鹿峰(扮演反派boss雙賀貫天錘),江生(瞎尊者),李海興(忍者角川),陸儀鳳(角川艾子)。
故事是講桃花三忍者的老大跟日本公主私奔並生下主角,後由於日本宮廷斗爭,忍者集團全面出動,追殺公主及其可能繼位的少主兒子。鬼面忍者就是主角的老爹,戴著鐵面具,他被忍者集團的首領用某種葯物控制了。忍者集團的首領用兩柄金錘,號稱「雙賀貫天錘」,他和鬼面忍者並稱是最強的忍者。主角修行了日本武功「迷蹤七番天」以後,和他老媽日本公主、老爹鬼面忍者以及女主角幾個人合力對抗雙賀貫天錘,最後打敗了他。電影里表現了很多忍術,看起來挺新鮮的,武打場面也不錯,主角身體素質良好,肌肉發達,動作到位,打起來很漂亮。他主演了很多忍者電影,如《東方巨龍》、《影子軍團》、《猛龍煞星》(《忍者在美國》)、《忍者在中國》、《忍武者》等,雖然都是小成本製作,但場面火爆,值得一看。他的缺點是演技不行,這可能是一直不紅的原因之一,後來做武術指導還不錯,有《羞羞鬼》等作品,指導的動作挺好看。鹿峰和江生是張家班弟子,早期跟隨張徹拍的《五毒》、《殘缺》等片子很有知名度。
Ⅳ 反映台灣60 70年代的電影有哪些
台灣往事
Ⅵ 搜60年代台灣為了吃塊肉讓人操的電影
應該是黃秋生的伊波拉病毒
Ⅶ 有誰推薦幾部七八十年代的台灣老電影
小城故事、小畢的故事、悲情城市、汪洋中的一條船、八百壯士、窗外、雁兒在林梢、兒子的大玩偶、搭錯車、在水一方、看海的日子、殺夫、雪在燒、歡顏、庭院深深、金盞花、大哥大等等
Ⅷ 六十年代老電影有哪些好看嗎
六十年代的老電影有:《冰山上的來客》、《甲午風雲》、《龍門客棧》、《永不消逝的電波 》、《甲午風雲》、《小兵張嘎》、《獨臂刀》、《英雄本色》等等。雖然年代久遠,依然十分好看。
1、《冰山上的來客》
講述的是女特務古里巴兒(谷毓英飾)假扮解放軍哨所戰士阿米爾(阿木都力力提飾)的青梅竹馬古蘭丹姆刺探軍情,一步步破壞我軍邊疆防線,最後被我軍識破,不僅揭穿了她的特務身份,阿米爾終於和真古蘭丹姆再次重逢,在勝利的也幫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團聚。
5、《永不消逝的電波 》
千里赴戎機—奔赴上海,電影的開頭就是故事的結尾:從來不止一位李俠。從來不止一個人在最後的時刻會用明碼和戰友永別,這一次是白馬翩躚的李俠。
李俠來到喘不過氣的敵占區,離開戰友。一個個深夜裡,冒著危險和汗水工作著,堅持著。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軍人,甚至從肉體上都從未離開過延安。
他的微笑都帶著寶塔山的光輝,他不過是騎著白馬換了一個陣地。他渴望著被捕和犧牲,那不過就是回家。
Ⅸ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