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合肥市「名人館」都有哪些名人
安徽名人館有管仲、老子、莊子、范增、華佗、曹操、周瑜、朱熹、包拯、李公麟、朱元璋、吳敬梓、戚繼光、王貞儀、李鴻章、劉銘傳、王茂蔭、詹天佑、鄧石如、程長庚和桐城派諸大家等
1、曹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2、包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3、朱元璋,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4、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系台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 1884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
5、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稱「李中堂」。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6、陳獨秀,安徽懷寧(今安慶)人。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
Ⅱ 古鎮弋江散文
一
青弋江頭一葉舟,山光雲影共沉浮。
門前多是桃花水,未到春深不肯流。
這是流傳了好多年的古代詩歌,把個小鎮活色生香起來。
小鎮叫青弋江,就是那條水的名字。後來簡易了,也可能為了區別於水域,就喚做弋江。
弋江小鎮在皖南。
在杏花春雨里,馬頭牆和烏篷船在拂曉或黃昏里影影綽綽,而彎彎曲曲的石拱橋風韻不減,當年的船工號子落在水面,叫水也時而粗獷時而溫情,山野小調被紅頭巾拉得細長柔韌,卻猶然在耳,夜夜在恍然間響起。
黛綠的珩琅山是她高尚而庄嚴的剪影。
她被一彎600餘里的清澈徽水摟在懷里,溫濕了很多個世紀,以及奇峰沃野了。
被方圓十里蓊蓊鬱郁,且有脆生生疏響的柳葉和修竹滋養、潤澤著。
柳蔭與幽篁交織的綠的光影里,是一條銀蛇似的蜿蜒曲折的小道。小道兩旁匍匐叢生著,被連年春風喚回,卻又綠了又黃,黃了再綠的野草。腳下是沙質的泥土,間或有大小、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石子,絆了行人的鞋子,甚而至於鑽進腳丫里。只是它始終清爽,不像泥土那樣纏絡人的腳步。
還有就是依河而建的民宅,如今主要分布在新正街、湯蓬街,大多是古老的、格調和風格整齊劃一的徽派建築,無外乎馬頭牆、天井、木板小樓,和鏤花窗欞。正屋往往能夠見到一張八仙桌,兩旁是竹木椅子。中堂一般是已經泛黃的有些個年頭的國畫,畫面以福祿壽和山水居多。通文墨的和有些頭臉的人家,多是宣紙裝裱的真跡,尋常人家也就是復制印刷的了。雖然有傳說說,虎踞中堂,家破人亡的,可是仍然有人家掛老虎的,且多為下山虎。我思量可能因為下山虎可見老虎正面的緣故。這一切的氛圍都是靜默的,沒有鮮活的色彩,相對就遜了生氣。可是,這並不打緊。因為真正的風景是隱藏在窗簾後面的,倘若因風而起的話,不經意間,我們可以瞥見一掠而過的花襯衫,裊裊娜娜的身影,以及長長的、搖曳的發梢。如果再近些,還有可能嗅聞到女孩兒家身上的香水味。它們一般都是非常濃郁的。書里記載,過去皇宮禁苑有金屋藏嬌的故事,而在皖南的民間,也有這般木屋藏驕的,只是他們一直沒有修煉成很好的那種氣量,也羞於自誇顏色。不溫不火,含蓄內斂,是他們一貫的風格,雖然因此沒有成就什麼氣候,卻也能夠平平安安,得以使一脈香火傳承。
新中國傑出的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少年時,就曾經住過這里的有著天井和小木樓的屋子。彼時,他16歲始從涇縣厚岸老家外出讀書,在距離小鎮16公里的南陵縣城的教會學校——樂育學校。他的父親王承祖早年在小鎮開當鋪,門面有10餘處,是個遐邇有些名頭的商人,家資因此而殷實。相傳他的兩個姐夫翟紹元、吳子松也在此當朝奉。可惜,已經沒有足夠確證的文字資料了。
二
新正街的碼頭口有好多老樹,枝幹盤旋,鬱郁蒼蒼,往裡走幾步,右側相傳有個四方形的,既像牌坊又像城門的建築,便是洞子口了。街坊里巷均認為「天一閣」三字,系東漢末年吳國孫權手下的重要人物,當年在青弋江上操練水軍時的領導人魯肅親筆題寫。因年代久遠,牆面滿是青苔,黑魆魆的,一入洞口,涼風習習,即便盛夏也清涼。我孩提時代,也就是前40年,常常走過那個地段。所見所聞雖然沒有傳說的那樣神奇,也不見了那魯子敬的手筆,可是情景鄉風卻也依稀彷彿。
與湯篷街相鄰的沙河溝,有一座拱形石橋,名為貽谷橋.橋寬4米,連接著南北兩岸人家。有圖方便抄近路的店家,在後門口搭一塊長長的跳板,凌空架於河溝上。欲出後門,從跳板上便可從容走過。每逢訊期,弋江河水猛漲,往往瀉入西街的大塘里,過往的舟楫便泊於此,形成一處奇特的風景。古老相傳這個沙河溝,原就是一彎淺淺的水溝,據說用這兒的水洗明姜,特別鮮嫩。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經常用飛機扔炸彈,硬是把這兒炸成這樣。
在過去,水碼頭佔了地利,商貿發展迅速,一般是比較繁華的。聚居的、流通的人多了,屋子自然就多了,多到一定程度就成為街市、乃至集鎮。唐代的詩人顧況在一首《青弋江》的詩歌里吟詠:「凄清回泊夜,淪波激石響。村邊草市橋,月下罟師網。」是可見想像往日的情景的。
據《南陵縣志》卷九載:「一統志在縣城東四十里青弋江上,漢置,後漢省建安三年,孫策平定宣城以東,二十年孫權使蔣欽屯宣城,即故城也。晉太康二年於宛陵縣置宣城郡,後置宣城縣屬焉。隋初,改宛陵為宣城,而故城遂廢。」還有,「章懷太子曰,宣城故城在今宣州南陵縣東。」可以想知,在東漢末之建安二十年,亦即公元215年,宣城故城,即古鎮弋江,便有了築水而居的百姓,有了初具規模的「故城」。這時開始,小鎮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只不過至隋初因「改宛陵為宣城」,削弱了「故城」的發展勁道而已。
在皖南的青弋江流域,像弋江鎮這樣的水碼頭還有涇縣的章渡、赤灘,蕪湖縣的西河、灣址,除了灣址因為是蕪湖縣府所在地,如今依然繁華外,其他的幾處,已經日甚一日地不及陸路集鎮發展之快了。臨水小鎮在發展經濟的跑道上漸趨沒落,久而久之就能勾起一種懷舊的`心理。小鎮於是搖身一變成為一冊冊線裝書,古色古香,在每年梅雨來臨的時候,最好散發出霉變的氣味來,再保留一些籬牆院落,貼上牛屎巴巴,遠遠近近傳來牧童短笛的聲音,炊煙裊裊,農村大嫂用地道的鄉音,叫喚晚歸的孩子:「小安(音)妮」,或者「小妹妮」,「吃夜(讀作ya)飯啰!」
三
其實進入天一閣就是進入老街了。老街原是用青石板鋪成的,石縫間可以淤積少量的水,時間長了就生長出幽幽的寸草來。後來老街發展了與時俱進了,也就成了如今的水泥路面,解放後更名為一個光鮮的大路貨名字——新正街。從碼頭口往西到西街頭的電影院,大約有2000米吧,這兒曾是十室九商的商貿中心。
傳說這條街是火龍地,大碼頭關口上面,留有兩個圓洞穴,即是火龍的一雙眼睛,所以過去的老街絕不允許開鐵匠鋪,因為打鐵必須起爐拉風箱,鐵錘叮當響,這樣便捶打了龍身,必然引起火龍的憤怒,火龍龍顏大怒了,就會降下火災。因此,鎮上不知起源於何時,也就是在每年農歷4月15日,都要祭祀火神,舉辦火神廟會。具體情形,我是沒有福分親見的了。只是在夏夜納涼的老樹下,老人們搖做芭蕉葉,說古時會零零散散地聊上一段,興趣好時就說的多,可以到夜涼如水,明月漸沉;興趣不好時,逼急了,還會討沖。
關於火神廟會的節目,相傳頗為豐富。有唱戲的,不知具體哪種?在皖南南陵,民間比較流行的是黃梅戲,廬劇,俗稱「倒到戲」的,名角是個叫周小五的,大約20年前,朋友「三歪子」曾經在南陵東門劇場請我看過他的《小辭店》。南陵本地有一種「目連戲」,號稱戲劇活化石。聽說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知究竟如何!最受歡迎的互動節目是玩龍燈,踩高蹺,抬台角,挑花籃等群眾性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那一天,四鄉八鎮的趕廟會的,就像梅雨季節的潮水,一下子涌過來,老人們估計總在萬餘人,把個小鎮瞬間擠得滿滿的。
我後來分析,估計廟會之所以如此紅火,一定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緣故。由於弋江鎮的水碼頭地位,山裡的市縣,如涇縣、旌德、太平等地的商賈,順青弋江泛一葉扁舟,或者是山裡的竹排、木筏,載著茶葉、柴炭、冬筍、香菇等土特產,是極順便地下來了。
弋江鎮本身沒有多豐富的木竹資源,可是那些年,那兒有一個皖南最大的木竹集散地。水裡檣櫓競發,帆影聯翩。岸邊,竹木器製作業也異乎尋常得發達。從沙河溝到油炸灘,綿延數里,是竹木製品商貿一條街,1969年建造的老大橋下以致往北,是竹木原材料市場。最富特色的竹製品有:竹籃、筲箕、挑籮、細篩、曬扁、魚簍、竹椅、涼床、竹囤、竹墊、雞罩、烘乾罩等生產生活用品,只要能夠想到的,就可以買到。尤其是其中的竹墊,乃是選取上好的水竹,剖成極細的線似的篾,在大姑娘、小媳婦的手裡懷中纏繞跳舞,不到半日功夫就成了。竹墊正面有各色各樣的花紋圖案,講究的還可以編織出文字來。這種竹墊不可以折疊,只可以捲起來。如果夏季初用,需要用粗糙的毛巾搓洗,去除細篾的毛刺,否則是要傷了肌膚。因為竹子性涼,避暑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過去酷夏的日子裡,幾乎每家每戶每張床上,都是有這樣的竹墊的。大元邱是鎮上的一個自然村,估計有幾百人家,對這種竹墊的製作最是考究,名氣也最大。不僅女人們精於此道,大老爺們也個個可以露兩手。曾幾何時,編織竹墊是他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上個世紀8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弋江鎮的竹墊好像還漂過洋出過海,掙過外幣什麼的。到弋江鎮去,誰家不帶回一個竹籃、筲箕,或者竹墊呢!那是遐邇聞名的竹編之鄉啊,可惜已經風光不再了!也許都是空調惹得禍吧……
Ⅲ 九街十八巷的宣城
宣城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與江浙兩省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地理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梘、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一直是江南乃至全國文化中心之一。現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水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宣城市下轄:宣州區、寧國市、廣德縣、郎溪縣、績溪縣、旌德縣、涇縣等五縣一市一區。
宣城自古以來就有「九街十八巷」之說,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街巷都面臨改造或者重新建設。但珍貴的歷史必須保存下來。
九街:1、陽德街今東門大街民族路。舊時這里茶行眾多,較大的有巨豐、廣昌、江景元、天和、順泰等。當時民謠有「生意大,算廣昌;牌子老,楊東來;歪歪倒,江怡茂;年年等匯款,福康和」。最大的廣昌茶行,在今宛陵劇院處,創設於1925年,店主是池州石埭人楊獻庭。 2、西直大街今西門大街中山路。原縣衙門(今實驗小學舊大門)前,是民國時期的菜市場,靠城門的一段,炒貨店很多,經營瓜子、花生米、松子、花生糖、芝麻糖、炒米糖、藕糖等小吃,還代人加工年貨。3、迎恩街今北門大街民生路。北門大街是舊時最繁華的商業街,著名的商店有永順雜貨店、焦陽春中葯店、宣大祥醬園、老天寶銀樓、慶慶布店、津津酒家等。4、錦城街今南門大街錦城路,北起工人影劇院,南到四小。南街不熱鬧,多為衙署、學校、會館用地。5、鎮前街今疊嶂中路,東起敬亭山賓館,西到崇正路口。奉公街東起今宣中北門內台階,西到錦城街。6、福星街北起十字街,南到工人影都。1927年7月,在原總工會處創辦了宣城最早的報紙《宣城民國日報》,1930年改名為《宣城日報》,1940年停辦。7、木直街今陵陽路,現已改造為民族商城。舊時這里經營竹木器的店鋪較多,故名。解放後作為菜市場。8、元寶街北起崇正路口,南到宣涇路口。靠城門口的一段舊時是礱坊集中的地方,糧販子從四鄉各地馱運來的稻穀都在這里加工,再由米行出售。
十八巷:1、孫家巷原老百貨公司後的巷子。2、瓦碴巷原木直街魚市場,舊時是宣城的煙花巷,妓院較多。3、羊市巷今青年路,緊靠東門城牆,原小東門口有明代梅鼎祚的藏書樓天逸閣,建築精巧,清末毀於戰火。4、九曲巷原東門糧站後巷子,南到羊市巷。5、茶葉巷原縣工會南首巷子,有巷口無巷尾。6、豆粉巷又叫豆腐巷,今崇正路。過去杜老爹家的羊湯羊糕很有名。7、低巷東起斗粉巷中段,西到溝沿頭。8、里仁巷今中心菜場南面巷子,東起斗粉巷中段,西到溝沿頭原日用化工廠南首。9、萱花巷原五交化巷口到人民電影院。過去巷內蔣老頭的酒釀園子很有名。10、魁星巷原六中門前巷子,南到商業大廈,北到中山路。11、孝義巷今北門三友巷。12、王家巷原人民電影院前巷子。13、槐樹巷今北門槐樹巷,過去沈光發家的茯苓糕和涼粉、洪家貴家的糯團都很有名。14、朱衣巷今北門朱衣巷。15、古秀才巷今宣中西大門口巷子。16、塔影巷原開元塔後巷子。17、鹿巷今龍首路北段。18、姚家巷今春歸苑小區內巷子。
Ⅳ 兒童文學作家有哪些
《兒童文學》是由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作家協會於1963年共同創辦的雜志,被譽為「中國兒童文學的一面旗幟」。目前為月刊,月發行量110多萬份。《兒童文學》雜志注重文學性與可讀性的結合,讓數百萬少年讀者為之痴迷,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讀寫能力和綜合素質,輕松閱讀,無限受益。下面我為大家帶來兒童文學作家有哪些?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曹文軒
作家簡介:
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郁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說)、《紅瓦》(長篇小說);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1985年,曹文軒將兒童文學定義為「未來民族性格的塑造者」,20年後的今天,他認為說兒童文學「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精神底色」更恰當些。
2、秦文君
作家簡介:
當代最出色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女性,以創作兒童小說聞名,其作品往往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兒童的所思所行,語言風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於感染力。 自然情況:
秦文君,1954年出生。上海人。1982年開始文學創作,已出版作品400萬字,代表作有《男生賈里新傳》,《女生賈梅新傳》,《小鬼魯智勝》,《小妖林曉梅》,先後四十餘次獲各種文學獎,其中《男生賈里全傳》、《寶貝當家》、《孤女俱樂部》等作品分別獲國家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冰心兒童文學獎及上海第三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中國作家協會第三第四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三屆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一等獎;並多次在由讀者投票產生的「知音獎」、「好作品獎」中獲獎。近年來,《開心女孩》,《男生賈里》等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繁體字版,德文版發行海外,並暢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小鬼魯智勝》,《男生賈里》,《家有小丑》等十餘部作品被改為電影、電視連續劇先後播映。作者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上海少兒出版社、《中國兒童文學》主編。
3、孫幼軍
作家簡介:
孫幼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當代著名童話作家。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外交學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理事。當代著名童話作家。 1961年底,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長篇童話《小布頭奇遇記》,此書出版累計冊數達百萬以上。從此,又寫出了幾個短篇童話。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童話《小布頭奇遇記》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一等獎。童話《小貝流浪記》獲《兒童文學》1977-1979年優秀作品獎。《怪雨傘》獲《兒童時代》童話徵文獎。童話《小狗的小房子》《玫玫和她的布娃娃》分別獲《兒童文學》1981年、1982年優秀作品獎。《小狗的小房子》在國內產生很大的影響,又獲中國作家首屆優秀兒童文學獎。1990年,獲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頒發的"榮譽作品證書",孫幼軍獲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提名,赴美國領獎。《怪老頭》獲中國作協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二屆"全國少兒讀物評獎"一等獎、"中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首獎。並同時有小說、散文的創作。
4、周銳。
作家簡介:
周銳。國內兒童文學界的.獲獎專業戶。從事兒童文學創作30餘年來,他獲獎100餘次,包括新時期優秀少年文藝讀物一等獎、第二、三、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四、五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第十九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以及台灣1994、1998、2001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片獎等。周銳的作品題材多樣、幽默風趣,非常富有中國特色,浙少社出版的中國幽默兒童文學系列(《幽默三國》《幽默紅樓》《幽默水滸》《幽默西遊》)多次再版,已經形成有持續影響的暢銷品牌,堪稱國內原創兒童文學的「常青樹」。目前作品除了以上提及的幽默四大名著還有:《超級球迷》《書包里的老師》《蚊子叮蚊子》《市長與雞毛》《元首有五個翻譯》《幽默聊齋之月亮能失控》《幽默三國之輪椅大塞車》《幽默三國之魔鬼訓練營》《幽默聊齋之向地府移民》《幽默聊齋之植物人開花》《哼哈二將》《明星與替身》《九重天》《戲台上的蟒蛇》《一副象棋三十三個子兒》《大俠周銳寫中國——琴》《大俠周銳寫中國——棋》《我與一隻蚊子的盟約》、《雞毛鴨和鴨毛雞》等。2013年最新力作:《金牌三小俠之討來的功夫》、《金牌三小俠之人燈人燭》、《金牌三小俠之追蹤龍虎坊》、《金牌三小俠之沙門島死亡游戲》。
5、楊紅櫻,
作家簡介:
楊紅櫻,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00年以《女生日記》拉開「楊紅櫻校園小說系列」序幕,與其後的《男生日記》、《五·三班的壞小子》、《漂亮老師和壞小子》、《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一起,在學生、老師和家長中引起巨大反響。楊紅櫻生於1962年5月12日,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 「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18歲當小學老師,把自己的作品當作書本上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直到後來,學生才知道是楊紅櫻老師寫的故事。於是學生們強烈建議出書,於是19歲開始童話創作。她做過7年小學老師,做過7年兒童讀物編輯,現為《青年作家》雜志社副編審。
6、伍美珍,
作家簡介:
伍美珍,網名美美,又被稱為「陽光姐姐」。現為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兒童文學創研中心主任。她曾是「陽光姐姐熱線」主持人,專為小讀者排憂解難。自2000年起,她在內地和港台三地共出版了70餘部少兒題材的小說和報告文學作品,曾獲文化部「蒲公英少兒讀物獎」及新聞出版總署「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
7、沈石溪,
作家簡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鳴。上海人,生於1952年10月,漢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職稱文學創作2級。1982年10月加入省作協,1985年9月加入中國作協。 生於上海亭子間。從小體弱多病,與各種體育獎杯無緣。1968年初中畢業赴西雙版納傣族村寨插隊落戶。會捉魚會蓋房會犁田會栽秧。當過水電站民工、山村男教師。1975年應征入伍,官拜宣傳股長。在雲南邊疆生活了18年,娶一妻,生一子。
8、伍劍
作家簡介:
伍劍。中國幽默派小說的領軍人物,暢銷書作家,中國第一文學教育門戶——鞦韆網總監,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少工委委員、動漫協會委員、兒童創作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文化廳專家、湖北通俗文學協會會員,武漢作家協會會員。"楚才作文"大賽評委.《時代動漫》雜志編委,在全國各類報刊上發表小說、童話、科幻300萬字。出版了童書40餘本,主要作品《男生吹吹系列》20本。作品入選《當代兒童文學名家名作導讀》《當代兒童文學名家童話精選》《中國最美童話》《2006年中國年度童話》《2007年中國最佳故事》《2009年中國最佳故事》等十二種選本,《泥土的朋友》被選入小學科學教材。
9、梅子涵,
作家簡介:
梅子涵,兒童文學作家,1949年生,安徽旌德人。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70年代末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為兒童寫了幾十部書集,如《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等;作為兒童文學的研究者,他寫作、主編了多部理論著作,如《兒童小說敘事式論》等。
Ⅳ 想知道: 旌德縣電影院在哪
旌德縣電影院位於安徽省宣城地區旌德縣解放街93號,郵政編碼為242600
Ⅵ 想知道: 合肥市旌德縣電影院在哪
解放街9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