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七姐電影網

七姐電影網

發布時間:2022-08-23 12:00:46

Ⅰ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天仙配》的神話故事古今傳頌,家喻戶曉,七仙女和董永成為神話故事中堅貞愛情的象徵。據傳,董永十二歲就到傅村傅員外家當了童工,董永長得眉清目秀,面如美玉,一表人才,忠厚老實。傅員外有一女兒,名叫傅金花,比董永小一歲,聰明調皮,潑辣大方,長得眉眼亂動,也很耐看。剛開始,傅金花一直找機會戲弄、欺侮董永,董永身在豪門屋檐下,豈敢不低頭,也就不和傅金花計較。時間長了,傅金花對董永逐漸產生了感情。轉眼間六年過去了,十八歲的董永長成了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夥子,憨厚實誠,禮貌勤快,誰見了誰誇。

張七姐的頑強斗爭終於獲得了回到人間的勝利。夫妻倆久別重逢,喜極而泣,一家三口久久相擁,慶幸全家團圓,從此過上了夫妻恩愛、婚姻美滿的幸福生活。董永和張七姐飲水思源,為了感謝大槐樹這個媒人,於是就從大槐樹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小董,千百年來,長成古槐,幾枯幾榮,至今仍存,歷經滄桑,生機盎然,可供遊人觀賞。董永墓看護人又在此古槐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董永墓前,此槐樹長出了渾然天成的連理枝,使人看了都會嘖嘖稱奇,形象地印證了董永和七仙女「在水好似鴛鴦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忠貞愛情。祭祀董永的大殿里塑有董永和七仙女並肩端坐的塑像,後代人贊美頌揚他倆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民間到處流傳著「董永像前拜兩拜,白頭到老不分開」的古話。許多熱戀的情侶和恩愛的夫妻都會專程來參拜董永和七仙女,都希望得到象他倆那樣的忠貞愛情和美滿婚姻。綜上所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還是喜劇!

Ⅱ 講一群日本鬼子進山村的電影名字裡面有一個叫七姐

孤立者
117分鍾|韓國 日本
豆瓣評分5.7
類型:懸疑|驚悚|恐怖

Ⅲ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視

作為一個資深追劇女孩,看了很多電視劇,也能分辨出來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最近也是看了幾部很好看的電視劇,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認為好看的電視劇。

我分享的就是這三部電視劇,我認為都非常好看,而且都不是無腦劇,都是良心好劇,製作精良,很值得觀看。

Ⅳ 天天有喜七姐誰扮演徐申東是誰

《天天有喜2》七姐的扮演者是蘆菲;徐申東扮演的是八姐。

蘆 菲,中國女演員,出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北京電影學院。
從事影視表演、主持。外型清新靚麗、表演自然的蘆菲參演多部電影、電視劇。代表作品:電影《古堡之吻》,電視劇《戰火西北狼》《獨狼》《土地公土地婆》《天天有喜2之人間有愛》等。
2012年江蘇衛視播出電視劇《戰火西北狼》飾演雷婷一角被觀眾熟知。2013年天津、遼寧、雲南三家衛視播出電視劇《獨狼》飾演鄭海薈 ,「鄭海薈」一角。2013年由眾星參演的民間偶像懸疑神話劇《土地公土地婆》飾演姜春荷,深圳衛視播出。
電影《古堡之吻》2010年由好萊塢強大製作團隊共同打造,2012年在美國獲得第三屆紐約國際電影節9項大獎提名,最終奪得了三項大獎。2014年5月在全國院線上映。
2014年參演電視劇《天天有喜2之人間有愛》飾演靈靈七一角。
2015年參演電視劇《中國刑警803之真心英雄》飾演馬曉芳。

徐申東,1993年4月3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
2012年,參演電視劇《女人淚》、《劉海戲金蟾》、《天天有喜》等電視劇。
2013年6月,電視劇《天天有喜》播出,徐申東飾演白七姐一角。
2014年1月,參演《土地公土地婆》;4月,參演《天天有喜2》,飾演靈靈八一角;8月,徐申東主演的電視劇《新濟公活佛》播出。

Ⅳ 你認為楊冪和唐嫣是塑料姐妹花嗎

塑料姐妹花不至於,只是說這幾年兩人比較忙,關系疏遠了一些吧,我們生活中朋友之間也經常會這樣呀,不過一到有機會聚在一起,關系又會變得熱絡,情義是永遠都在那的!

Ⅵ 天天有喜的那個叫白梅瑛的七姐真名叫什麼

陳紫函(1975年4月2日[1-2]—),中國女演員。原名陳莎莎,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與同班同學蔣勤勤、金巧巧並稱「北電三朵花」。2006年因出演《白蛇傳》的小青而走紅。她的戲路頗為廣泛,因在《大漢天子》(飾演平陽公主)、《神鵰俠侶》(飾演郭芙)、《活佛濟公》(飾演胭脂)等劇的突出表現被稱為「古裝女王」;2008年又嘗試諜戰戲和紅色革命劇;近兩年還在兩岸合拍劇《戀愛兵法》(飾演歐陽明明)、《就想賴著你》(飾演丁卉凡)中有出色表現。2010年陳紫函因為高產量、高質量和高收視,被媒體譽為「華誼電視劇一姐」。

Ⅶ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獨處

1、現代社會減輕了對獨居者的社會壓力原始社會中,獨立的個體總不能很好地抵抗外界的不良因素,往往需要同伴的幫助才能更有利於生存。而且為了種族繁衍,擁有穩定的伴侶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意味著可以傳宗接代,並給予後代穩定和和良好的照顧。因此群體傾向於鼓勵男女生活在一起,而壓制獨居、單身的個體。當我們處於現代社會,後代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即使一部分適齡青年尚未生育,對於群體的傳承也影響甚微,自然就減輕了對獨居人群的壓力。
2、男女平等的後果之一在幾千年間,世界各國都是男權社會,女性沒有獨立的生活來源,必須結婚才可以存活。現在女性可以獨立謀生,是否結婚不再是生活方式的單一選項,也就是說,獨居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另一個可能的選項,於是很多女性也真的做了另一種選擇。
3、實現自我價值是獨居的行動之一這幾年來,多少年輕人放棄家鄉安逸的生活奔波於擁擠的一線城市,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隨著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我們的其他需求逐漸得到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自然而然被推到了中心位置。
4、一部分人不願意生養孩子此外,不願意養孩子的人也覺得結婚沒有絕對必要,而不願生養孩子只想好好享受自己人生的想法,目前已經成為不少現代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設計。

Ⅷ "七夕節"是拜"七姐"的還是"牛郎和織女"

"七夕節"是拜"七姐"。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演變歷史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
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節日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節日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 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Ⅸ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9)七姐電影網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閱讀全文

與七姐電影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