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些
歐洲三大電影節分別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以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宗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辦,為期兩周。
(1)先鋒電影節負責人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電影節「三大滿貫」獲得記錄
1、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2、最佳導演大滿貫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3、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4、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1981《奉獻》柏林影帝、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5、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6、終身成就獎滿貫
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7、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B. 以下電影節各在哪裡舉辦,頒發的獎項叫什麼(急急急!)
1,柏林國際電影節,地點當然在德國柏林,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2,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金爵獎獎項:金爵最佳影片獎(獎給製片人),評委會大獎(獎給最具創意的影片),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攝影獎(獎給攝影導演),最佳音樂獎(獎給作曲)。亞洲新人獎獎項:亞洲新人最佳影片獎(獎給製片人),亞洲新人最佳導演獎(獎給導演)。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增獎 項:觀眾評獎。
3,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4,蒙特利爾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此外還有鼓勵獎、國際評論獎、加拿大航空獎等。
5,紐約電影節,美國紐約,號稱最前衛的電影展,它是全球重要電影節的尾聲,該綜合性國際電影節之主旨是對世界各地優秀電影的藝術成就給予正確評價,加強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的經驗交流,發現新人才,獎勵有價值的新影片,促使這些新影片在電影院作商業性的發行放映。按章程規定,電影節不舉行比賽,也不發獎。1996年開始紐約電影節開辟了一個電影前衛短片展,專門放映最新的先鋒派電影,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前衛短片展。
6,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瑞典斯德哥爾摩,以求新求異為選片宗旨,力求將電影節打造成電影界新秀與觀眾和評論家交流的平台。電影節評委規定角逐電影節最高獎銅馬獎的參賽片導演最多隻執導過3部作品,以鼓勵各國電影新秀嶄露頭角。獎項分別為Bronze Horse for best film(最佳電影銅馬獎), Aluminium Horses for best actor(最佳男演員鋁馬獎), best actress(最佳女演員), best cinematography(最佳電影技術), best screenplay(最佳劇本), first feature(最佳情節片)等。
7,台灣金馬電影節,台灣台北,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8,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美國芝加哥,獎項分別是: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評委會特別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 JURY SPECIAL PRIZE),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芝加哥記錄短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SHORT FILM GRAND PRIX),阿里—博則那·最因創意獎(ARIE & BOZENA ZWEIG INNOVATION AWARD),那塔莎·艾薩克電影術大獎(NATASHA ISAACS CINEMATOGRAPHY AWARD),芝加哥紀錄片觀眾最喜愛獎(CHICAGO DOC AUDIENCE AWARD),芝加哥紀錄片人道主義獎(CHIXAGO DOC HUMANITARIAN AWARD ),評委會主席獎(PRESIDENT'S JURY AWARD),芝加哥紀錄片天空獎(CHICAGO DOC SKY IS THE LIMIT PRODUCTION AWARD),JUSTYNA & THOMAS ROSZAK「我們世界的孩子」兒童紀錄片獎(OUR KIDS OF THE WORLD AWARD),芝加哥經典紀錄片獎(CHICAGO DOC CLASSIC AWARD),影評人獎(FILM CRITICS' AWARD),國際傳媒獎(INTERNATIONAL PRESS & PROGRAMMERS AWARD),「發現之眼」新人獎(DISCOVERING EYE AWARD)。
C. 歐洲先鋒派代表導演有哪些
先鋒派電影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各種政治思想、文藝思潮空前活躍,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美學原則提出了懷疑。其中也包括對年輕的電影藝術的認識。他們認為,電影必須擺脫其他古老藝術的束縛和影響,成為獨立的藝術,這種獨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為基?K強吹降纈白畲蟮鬧憊厶匭躍馱謨諛蓯咕蔡幕娌碩R虼耍屑肝換沂紫冉辛擻幸嫻氖笛欏H緋橄笈苫襀.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變化和跳躍為內容拍攝了《節奏21》(1921)、《節奏23》(1923)和《節奏25》(1925);瑞典達達主義畫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國拍攝了《對角線交響樂》,在1924年又拍攝了《平行線》與《橫線》。這些一般不超過15分鍾的短片,排斥人物形像與故事情節,都是以線條規律性變化、轉換的視覺形像為內容的。1925年起,德國先鋒派電影轉入一個新的階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響的W.魯特曼將實錄的鏡頭與抽象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紀錄電影。這兩個階段的不同在於,第一階段強調電影的「純」運動感,第二階段則更多地強調剪輯的作用。
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開始於L.德呂克的藝術創作原則,他要求與當時的商業影片徹底決裂,要求以電影手段發掘人與物的特徵美。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和R.克萊爾等人的電影實驗作品為代表,他們當時也把運動視為電影的本性,但與德國「先鋒派」影片不同之處是,他們並不把手繪的圖形的變化作為表現內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結合起來表現。如萊謝爾於1924年拍攝的短片《機械舞蹈》和克萊爾的《幕間節目》(1924)等,這些影片同樣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這些影片又稱作「達達主義電影」、「抽象電影」或「純電影」。
第二階段是以年輕的女電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爾、舞台劇編劇和青年詩人A.阿爾托等人的實驗性影片為代表。
他們的影片受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表現人的潛意識,包括夢境、幻覺等。G.杜拉克於1928年拍攝的短片《貝殼與僧侶》(編劇A.阿爾托)主要是分析一個僧侶混亂的心理活動。藉助一系列並無內在聯系的鏡頭的組接進行一種精神分析;L.布努艾爾於1928年攝制的《一條安達魯狗》也是以類似方法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或者是對一種荒誕不經的新比喻的追求。這種電影又被稱作超現實主義電影。
1929年後,法國電影的「先鋒派」運動也轉入紀錄電影。這種紀錄電影很快就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嘲諷社會現象為主,如法國J.維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誕的畫面和奇特的剪輯,借實錄的尼斯景像,嘲諷市內上流社會的生活丑態;另一種則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義傾向的紀錄片,如J.伊文思當時就是在W.魯特曼和法國「先鋒派」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拍攝《橋》(1928)和《雨》(1929)的。
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歐美電影界,尤其是評論界有時也用「先鋒派」一詞去形容具有獨創性意圖的影片或創作手法,自然它們已與上述電影創新運動無直接關系。
D. 先鋒派電影的介紹
先鋒派電影(英語: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先鋒派電影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1先鋒派電影以法國和德國為策源地 。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由於他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加之一位藝術家可能同時接納多種思潮的影響,所以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1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E. 歐洲三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
F.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特色各異。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國際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地平線」、「未來之獅」、「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單元。在電影黃金年代(20世紀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2018年5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入選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G. 求開羅電影節的歷屆獲獎名單
第一至十五屆(1976-1991年)
1976年8月16日,埃及電影作家評論聯合會主辦了第一界開羅國際電影節。到了1984年,為了擴大電影節的影響,政府文化部、聯合會成員與演藝人聯盟共同成立了委員會來主辦開羅電影節。1985年,埃及文化部指定著名作家薩德.瓦巴為負責人管理電影節,電影節從此成為一個獨立的組織。1986年,開羅國際電影節成為國際非競賽電影節之一,到了1990年,它更被評為按界三大非競賽電影節的第二位,僅次於倫敦國際電影節,高於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2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留守女士》(中) 合影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Violets Are Blue》(埃)
最佳導演:Michael Apted 獲獎影片:《Thunderheart》(美)
最佳男主角 Olep Lemmeke 獲獎影片:《The Naked Trees》(丹)
最佳女主角:修晶雙獲獎影片:《留守女士》(中)
特別獎 Jo Baier 獲獎影片:《Wild Fire》(德)
第十七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3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Curfew》(巴勒斯坦/荷)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You Are My Only One》(俄)
最佳導演:Nabil Maleh 獲獎影片:《The Extra》(Syria)
最佳男主角:Andrzei Seweyen 獲獎影片:《Amok》(法)
最佳女主角:Marina Nedova 獲獎影片:《You Are My Only One》(俄)
第十八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4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Le Colonel Chabert》(法)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A Hot Night》(埃)
最佳導演 Yves Angelo 獲獎影片:《Le Colonel Chabert》(法)
最佳男主角 Nour El Sherif 獲獎影片:《A Hot Night》( 埃)
最佳女主角 Laila Elwi 獲獎影片:《More Love,Less Violence》(埃)
第二十二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銀獎《紅色戀人》
第十九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5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The Flor Contemplacion》(菲) 中國代表團在第29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開幕式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Trafic Light》(埃)
最佳導演 Sergi Masloboischikov 獲獎影片:《Citizen X 》
最佳男主角 Stephen Rea 獲獎影片:《Josephine,the singer and the mice people》(Ukrania)
最佳女主角 Nora Aunor 獲獎影片:《The Flor Contemplacion》(菲)
最佳劇本 Chris Geromio 獲獎影片:《Citizen X 》
第二十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6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Raafat El-Mihi 獲獎影片:《Girl Called Apple,A》(埃)
第二十一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7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J.J. Bigas Luna 獲獎影片:《La Femme de chamber Titanic》(法/意/西)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Fakher Eddien Negieda 獲獎影片:《Harmonica》(埃)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Nabil Ayouch 獲獎影片:《Maktoub》(摩洛哥)
最佳導演:J.J. Bigas Luna 獲獎影片:《La Femme De Chamber Titanic 》
最佳男主角:Dabor Janjic 獲獎影片:《Outsider 》
最佳女主角:Reem At-Turki 獲獎影片:《Ceremonial Wedding Dress 》
Naguib Mahfouz獎:Nabil Ayouch 獲獎影片:《Mektoub 》
特別獎:Jean-Louis Benoet(編劇) 獲獎影片:《La Femme De Chamber Titanic 》
特別獎:Slawomir Krynski(藝術創造) 獲獎影片:《Ksiega wielkich zyczen 》
第二十二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8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Santosh Sivan 獲獎影片:《The Terrorist(Malli)》(印)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葉大鷹 獲獎影片:《紅色戀人》(中)
最佳導演:Santosh Sivan 獲獎影片:《The Terrorist》(印)
最佳男主角:Paschalis Tsarouchas 獲獎影片:《Vassiliki》(希)
最佳女主角:梅婷獲獎影片:《紅色戀人》(中)
最佳劇本 :Kianoosh Ayari 獲獎影片:《To be or not to be》(伊)
最佳藝術貢獻:Ayesha Dharkar 獲獎影片:《The Terrorist》(印)
Naguib Mahfouz獎:Asmaa El-Bakry 獲獎影片:《Concert in the Street of Happiness》(埃)
最佳女主角梅婷
最佳阿拉伯電影:《A land for the stranger》(Syria)
最佳阿拉伯電影:《The disappearance of Gaafar El-Masry》(埃)
第二十三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1999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Bernard Stora 獲獎影片:《Un Der 《三個和尚》angement Considerable》(法)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Dawoud Abdel-Sayed 獲獎影片:《Ard al-Khof(Land of Fear)》(埃及)
最佳編劇:Bernard Stora 獲獎影片:《Un Derangement Considerable》(法)
最佳編劇:Ard al-Khof(埃及)
最佳導演:Martin Sulit 獲獎影片:《Pictures from the Visit 》(捷克)
最佳男演員:Mahmoud Abdel-Aziz 獲獎影片:《Pleasure Market(Souq al mot aa)》(埃及)
最佳女演員:Pega Hahangariani 獲獎影片:《The Girl in Sneakers(Dokhtari ba kafsh-haye-katani)》(伊朗)
最佳阿拉伯影片:Dawoud Abdel-Sayed 獲獎影片:《Ard al-Khof》(埃及)
最佳藝術貢獻獎:Colm Villa 獲獎影片:《Sunset Heights》(愛爾蘭)
Naguib Mahfouz獎(首映電影):Emilie Deleuze 獲獎影片:《New Skin(Peau neuve)》(法)
最佳編劇馮小剛
第二十四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2000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馮小剛 獲獎影片:《一聲嘆息》(中)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Khaled Youssef 獲獎影片:《暴風雨》Assifa,Al(埃及)
最佳導演:Rock Stéphanik 獲獎影片:《Stand-by》(法)
最佳男主角:張國立獲獎影片:《一聲嘆息(中)
最佳女主角:徐帆獲獎影片:《一聲嘆息》(中)
最佳女主角:Dominique Blanc 獲獎影片:《Stand-by》(法)
最佳編劇:馮小剛獲獎影片:《一聲嘆息》(中)
評委會獎:Song Jiangbo 獲獎影片:《Happy Funeral Director》(韓)
最佳藝術貢獻獎:Dimitry Svetozarov 獲獎影片:《十四種彩虹的顏色》(《 Fourteen Rainbow Colors》)(俄)
特別提及:Ragner Bragason(藝術貢獻) 獲獎影片:《大失敗》(冰島)
特別提及:吳旭(表演) 獲獎影片:《一聲嘆息》(中)
最佳阿拉伯影片:Khaled Youssef 獲獎影片:《暴風雨》(埃及)
第二十五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2001年)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 :Lieven Debrauwer 獲獎影片:《Pauline & Paulette》(比/法/荷)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Sinisa Dragin 獲獎影片:《În fiecare zi Dumnezeu ne saruta pe gura》(羅)
最佳導演 :Sinisa Dragin 獲獎影片:《În fiecare zi Dumnezeu ne saruta pe gura》(羅)
最佳男主角 :Paul Freeman (I) 獲獎影片:《Morlang》 (荷)
最佳女主角 :Niki Karimi 獲獎影片:《Nimeh-ye penhan》(伊) 《留守女士》最佳編劇:Cameron Crowe 獲獎影片:《幾近成名》(《Almost Famous》)(美)
最佳藝術貢獻獎:Tahmineh Milani 獲獎影片:《Nimeh-ye penhan》(伊)
評委會獎:Tjebbo Penning 獲獎影片:《Morlang》 (荷)
最佳阿拉伯影片:Inas Al Degheidy 獲獎影片:《Mothakerat morahkah》(埃)
第二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2002年11月)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最後的布魯斯》(《 The Last Blues》)(匈)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漢丹·伊派克基 獲獎影片:《Hejar》(土)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拉西德·瑪什哈拉維 獲獎影片:《通往耶路撒冷的門票》(《 A Ticket to Jerusalem》)(荷)
最佳導演:穆里納爾·森 獲獎影片:《這是我的土地》(印)
最佳男主角:阿邁德·扎基 獲獎影片:《部長閣下》(埃)
最佳女主角:南蒂塔·達斯 獲獎影片:《這是我的土地》(印)
最佳女主角:卡塔雲·利亞西 獲獎影片:《最後的晚餐》(伊朗)
最佳編劇:漢丹·伊派克基 獲獎影片:《Hejar》(土)
最佳男主角 :宋國鋒
第二十七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2003年11月)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Nikos Grammatikos 獲獎影片:《The King》 第二十二屆金字塔銀獎《紅色戀人》(希Greece)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Hanna Elias 獲獎影片:《The Olive Harvest》(巴Palestine)
最佳導演:Liang Shan 獲獎影片:《The Father》(中國China)
最佳男主角 :宋國鋒 獲獎影片:《The Father》 (中國China)
最佳女主角:林昧 獲獎影片:《Filles Uniques》 (中國)
最佳女主角:SylvieTestud
最佳編劇:Tahmineh Milanie 獲獎影片:《The Fifth Reaction 》(伊朗Iran)
最佳藝術貢獻獎 :Tamas Sas 獲獎影片:《Down by Love 》 (匈Hungary)
第一瞬間電影:Sekar Ayu Asmara 獲獎影片:《The Stringless Violi》(印尼Indonesia)
最佳阿拉伯電影 :Hanna Elias 獲獎影片:《The Olive Harvest》(巴Palestine)
阿拉伯電影特別提及:《Women』s Love》(埃)
第二十八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2004年12月)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Luciano Odorisio 獲獎影片: 最佳女主角梅婷《Guardians of the Clouds 》(義大利)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Stanislav Govorukhin 獲獎影片:《Bless the Woman》(俄羅斯)
最佳導演 :最佳導演 Hector 獲獎影片:Olivera Ay Juancito (阿根廷)
最佳男主角:Sophocles Peppas 獲獎影片:《Dust》(希臘)
最佳男主角:Adrien Brody 獲獎影片:《the village》 (美國)
最佳女主角:Eszter Bagameri 獲獎影片:《Guarded Secrets》 (匈牙利)
最佳女主角:Nelly Karim 獲獎影片:《My Soul Mate》 (埃及)
最佳編劇:Jillali Ferhati 獲獎影片:《Memory in Detention》(摩洛哥)
最佳藝術貢獻獎:Mahesh Dattani 獲獎影片:《Morning Raga》(印度)
第一瞬間電影:Safy Nebbou 獲獎影片:《The Giraffe』s Neck》(法/比)
最佳阿拉伯電影:Inas El Degheidy 獲獎影片:《Looking for Freedom》(埃及)
特別提及:江思瑩 獲獎影片:《Childhood》(中國)
特別提及 :Mohammad Ali Sajjadi 獲獎影片:《The Crime》 (伊朗)
金字塔金獎《我的母親》
第二十九屆開羅國際電影節 (2005年12月)
最佳影片(金字塔金獎):KLAUS HARO 獲獎影片:《MOTHER OF MINE》(芬蘭)
評委會大獎(金字塔銀獎):KUJTIM CASHKU 最佳編劇馮小剛獲獎影片:《MAGIC EYE》 (阿爾巴尼亞)
最佳導演:KLAUS HARO 獲獎影片:《MOTHER OF MINE》(芬蘭)
最佳男主角:Bujar Lako 獲獎影片:《MAGIC EYE》 (阿爾巴尼亞)
最佳女主角:Naomi Watts 獲獎影片:《Lila Culpepper 》(芬蘭)
最佳編劇:Vath Koreshi & KUJTIM CASHKU 《獲獎影片:MAGIC EYE》 (阿爾巴尼亞)
第一瞬間電影:SAMIR NASR 獲獎影片:《SEEDS OF DOUBT》 (德國)
最佳阿拉伯電影:BADER BEN HIRSI 獲獎影片:《A NEW DAY IN OLD SANA'A 》(葉門)
最佳藝術貢獻獎:SAMIR NASR 獲獎影片:《SEEDS OF DOUBT》(德國)
最佳藝術貢獻獎:CEDRIC KLAPISCH 獲獎影片:《LES POUPEES RUSSES》(法國)
最佳藝術貢獻獎:FOTINI SISKOPOULOU 獲獎影片:《SHELL》(希臘)
最佳藝術貢獻獎:REZA MIR-KARIMI 獲獎影片:《SO CLOSE .. SO FAR》(伊朗)
H. 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評審介紹
本屆評審作業分三階段進行,涵蓋幕前幕後傑出電影專業人士。 劇情長片初審:
廖本榕(攝影,金馬獎最佳攝影)
簡麗芬(製片)
張榮吉(編導,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但唐謨(影評人)
鄭秉泓(影評人、高雄電影節短片策展人)
馮家明(香港影評人)
吳覺人(上海電影節華語片負責人)
短片初審:
陳駿霖(編導,柏林影展最佳短片)
蔡宗翰(編導,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詹正德(影評人)
紀錄片初審:
謝嘉錕(紀錄片導演、攝影)
顏蘭權(紀錄片導演,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林木材(台灣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動畫片初審:
王世偉(動畫導演,金馬獎最佳視覺特效入圍)
林世勇(編導,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入圍)
史明輝(動畫導演,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 易智言(編導,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林正盛(編導,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曾偉禎(編劇、學者,新聞局優良劇本)
陳寶旭(監制、經紀人)
李焯桃(香港電影節藝術總監)
何蔚庭(編導,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李中旺(紀錄片導演、攝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獎評審團特別獎)
黃美清(美術指導,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入圍、亞太影展最佳藝術指導)
姚謙(作詞人,音樂製作人,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曾劍(攝影、剪輯,柏林影展藝術貢獻獎、金馬獎最佳攝影及剪輯)
塗翔文(影評人、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入圍) 評審團主席:陳國富
決審評委:最佳導演陳德森、金馬影後桂綸鎂、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得主李檣、電影學者戴錦華等人。
I. 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持人人
陳辰,東方衛視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本科傳播學碩士、長江商學院EMBA。曾主持大型選秀欄目《加油好男兒》、《舞林大會》、《我型我秀》,財智真人秀《零距先鋒》等。訪談節目《陳辰全明星》,連續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電視節開閉幕式。中國風尚大典,中國行業領袖論壇,創業企業家頒獎禮,時尚年度人物頒獎禮等大型活動主持。2005全國主持人頒獎盛典最具風采主持人;2008年度兩岸三地話語主持人盛典最具風格主持獎。2011年度上海優秀主持人,上海文化新人。
J. 李紅建的李紅建 - 電影作品資料
由新銳青年導演劉輝執導,憂郁小生徐海喬(《新紅樓夢》飾柳湘蓮,《建黨偉業》飾瞿秋白等)、星姐蔣松(參演《丁香花》、《銅雀台》等)領銜主演,匯聚王潔曦、劉政、陽蕾等多位青年演員演繹了美院大學生古鎮探險,被符咒纏身凶靈連環索命的恐怖故事。由深圳美迅嘉潤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夢禹山川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2013年暑期檔上映。
《古鎮凶靈之巫咒纏身》是國內首部涉及符咒宿命、巫婆惡娃的驚悚恐怖電影,題材獨特,尺度驚人,將給予觀眾全新的驚悚體驗。
片方發布的海報中,背景是陰森詭異、霧氣彌漫的古鎮,紅燈籠高高懸掛,一
個怪異佝僂老太的背影逆光躑躅前行在人跡全無的竹樓老街上。海報中半張巫婆的臉讓人心生恐懼,巫婆瞳孔渙散呈現空洞的白色,滿臉褶皺沒有絲毫血色,如同一張扭曲的死人麵皮。巫婆懷抱著惡娃娃,兩人臉上都有紅色的神秘符咒。整個海報氣氛詭異,攝人魂魄。
先導預告片展示了美院大學生踢倒巫婆驅鬼法事蠟燭,被冤鬼下咒纏身的故事脈絡。畫面中青春帥氣靚麗的美院大學生,青山綠水白瀑的邊寨風光,都讓人心曠神怡。而煙霧繚繞的古鎮、滿臉皺紋的巫婆、陰魂不散的惡娃、眼角流血的鬼影則讓人不寒而慄!整部電影尖叫連連、青春氣息濃郁,詭異氛圍十足,讓人顫栗不安。
入圍第37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 出品: 北京澤西年代影業有限公司
聯合製作:香港愛星電影傳媒有限公司
年份:2013年8月2日正式登陸全國大銀幕院線上映。
講述的是趙奕歡飾演的一個性格有點2、拿著低工資、愛犯花痴並且摳門節儉的屌絲女,在機緣巧合之下,遇到了王一飾演的家裡擁有豪華私人飛機的公子哥兒。王一因不滿父親的獨裁,在婚禮的當天逃婚,慘遭小偷順走錢包和證件,處於身無分文的囧境,後來他被趙奕歡飾演的屌絲女撿回到她租住的公寓,兩人過上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同居生活。
電影中兩個性格迥異、出身天壤之別的帥哥美女,經歷了一系列史上最令人捧腹的慘烈沖突,初夜愛愛鬧出了N多床上烏龍囧事,這是一部可以讓你從頭到尾爆笑不斷卻又能戳中你的淚腺讓你感動落淚的青春治癒系電影。 導演:楊瑾
該片講述了一個離家出走的小孩如何去接觸另外一個家庭的故事,導演楊瑾嘗試用動畫與真人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講述。這是楊瑾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平陸是楊瑾的故鄉,2004年他在平陸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篇《一隻花奶牛》,該片獲得了第19屆瑞士弗里堡電影節「文化獎」和「唐詰可德」獎,第七屆新德里亞洲電影展「亞洲電影網絡促進獎」。2008年完成第二部影片《二冬》,獲得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影片製作後期製作資金支持,該片入圍2008年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競賽單元,並獲得新潮流競賽單元亞洲新人獎。楊瑾導演其低成本製作高水準作品的卓越能力在國際電影界引起了的廣泛關注,《有人贊美聰慧,有人則不》完成後將為楊瑾的「平陸三部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得獎紀錄
2013柏林國際電影節 水晶熊獎提名2013白俄羅斯明斯克國際兒童電影節 最佳青年影片獎和最佳兒童演員獎2013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國際電影節 最佳男主角獎2013金雞獎 最佳兒童影片提名2013華表獎 最佳兒童影片參加影展:2009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開放之門 最具潛力項目獎2010北京國際電影節 北京計劃 優秀劇本獎2010美國環球電影計劃 優勝劇本獎第6屆首爾數字電影節 競賽單元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第49屆台北金馬影展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水晶熊獎提名2013香港國際電影節2013 布里斯班國際電影節 兒童影展2013 首爾青年國際電影節2013 以色列特拉維夫國際兒童電影節2013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第5屆巴基斯坦拉哈爾國際兒童電影節 競賽單元2013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亞洲國際電影節第八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2013白俄羅斯明斯克國際兒童電影節 競賽單元最佳青年影片獎和最佳兒童演員獎第二屆俄羅斯伊爾庫茨克 「貝加爾湖的心臟」國際電影節 競賽單元2013俄羅斯葉卡捷琳堡 「在家庭」國際電影節 競賽單元 最佳男主角獎2013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國際青年電影節第六屆新人電影節第一屆浙江青年電影節2013金雞獎 最佳兒童影片提名2013華表獎 最佳兒童影片 類型: 恐怖,科幻,驚悚
上映:2013年7月12日,由趙奕歡、王一、翟文斌、孔千千、李颯和李曼銥主演的電影《校花詭異事件》是導演關爾繼《筆仙驚魂》之後執導的又一恐怖力作。《青春期》宅男女神——趙奕歡大銀幕的處女秀,再次和王一上演中國版的人鬼情未了。 類型:恐怖/ 驚悚/ 懸疑
上映:2012年
小武、慕凡、柳絲絲、凌非兒是戲劇學院的大四學生,是好朋友,也是兩對情侶。臨近畢業,租居近郊的一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入住當晚,因為停電,四人玩了請筆仙游戲,誰知道從此猶如打開了潘多拉之盒。他們犯下請筆仙的第一大禁忌——追問筆仙的死因,筆流下了一滴血淚,整個請筆仙游戲倉促結束,因 此又犯下第二大禁忌——沒有送走筆仙。當天晚上,幽怨的《六月雪》時斷時續地響起,小武在噩夢與真實之間穿梭,當他在晨光里醒來的時候,以為只是一場結束的噩夢,卻不知道這恰恰是噩夢的開始。 《深山彩虹》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影片以近年來中國電力部門和各級政府全力實施「戶戶通」工程為大的背景,真實再現了一支山區基層供電工程隊為偏遠地區群眾架線送電的故事,場面宏大,真實感人。
該片由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程策劃,洛陽商報社組織拍攝,省實力作家劉峰擔任編劇,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建邦擔任劇本文學顧問,河南籍導演木子耕擔任導演,林京來、石林等擔綱主演。
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洛陽市文聯、洛陽供電公司、洛寧縣委縣政府、洛寧供電公司、河南大地彩虹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參與協拍。
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的第七屆中美電影節,電影《深山彩虹》入圍最佳影片,並在當地進行為期1個月的展映。電影節評委在頒發入圍最佳影片證書時說:《深山彩虹》在還原生活真實、挖掘人性、塑造人物和弘揚國家精神方面有獨到之處。 導演:蔣叢
製作單位:北京金雅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年份:2011年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與父親失散多年的鄉下孩子強壯來到城市來尋找自己父親並且追求自己夢想的故事。影片力圖為觀眾展現現實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心與心的碰撞。善良、情感、愛…… 導演 關爾
根據不k拉同名小說改編的喜劇電影《像小強一樣活著》,於2011年7月29日登陸全國院線公映。
90%以上的國產片均全面虧損淪為炮灰的暑期檔中列入極少數幾部可以獲得盈利的國產片之一,網友們在新浪、騰訊等微博上給予了三十多萬條好
評。 《像小強一樣活著》國語、川語兩個版本登陸樂視網、迅雷看看和土豆網以後,點播總量超過6000萬次。其中僅在在迅雷看看的點擊率就超過5000萬 次,在迅雷看看這個視頻網路平台上,這部沒有一個明星領銜主演的電影比起那些大牌明星雲集的國產大片如《新少林寺》、《趙氏孤兒》、《辛亥革命》、《關雲長》、《新倩女幽魂》、《我知女人心》、《最強喜事》、《傷城》、《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梅蘭芳》、《大兵小將》、《孔子》點擊率都要高出許多,令片 方始料未及。 《WalkingontheWildSide》,這是《賴小子》的英文片名,走在憤怒的邊緣。「青春與逃亡,哪個更殘酷?」這是本片的宣傳語。「中國首部公路逃亡電影。」這是本片的亮點。監制賈樟柯,這應該是本片名氣和質量的保證。韓傑,本片的導演。韓傑的處女長篇作,一個發生在山西農村裡的故事,一個發生在解放牌拉煤卡車上的故事,一個發生在路上故事,一個發生在三個還沒有長大的男孩身上的故事……一個充斥著憤怒與無知的故事…
中國年輕導演近年來在歐洲電影節上贏得廣泛關注。在第35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由中國導演韓傑執導的處女作《賴小子》一鳴驚人,勇奪最佳影片金虎獎,為2006年的中國電影贏得開門紅。
鹿特丹電影節以發現電影新人,推動先鋒電影的發展而享譽世界,當今活躍於國際影壇的國際級導演都是從這里起步。該影展同時也是年度第一個大型電影活動,因而競賽廣受國際關注。本次評委會主席由韓國導演李滄東擔任,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賴小子》毫無爭議地獲得最佳影片,評委會對該片的導演手法,所呈現的社會意識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英國著名影評人,倫敦、溫哥華電影節選片人湯尼·雷恩表示:這幾年中國電影很活躍,但新出現的中國導演只能獲得區域性認同,韓傑的出現延續了賈樟柯、王小帥等人開拓的國際影響,使中國新電影始終存在於當代國際電影的整體之中。免不了俗給標題加上了「瘋狂」二字,這樣做不是要借石頭余風,實在是因為影片里的賴小子們夠瘋狂,影片夠瘋狂!
2006年鹿特丹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虎獎
2006年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數碼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銀獎
2006年第8屆台北電影節競賽單元
2006年第8屆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
2006年義大利米蘭電影節競賽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