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柏林電影節有哪些佳作
從目前的口碑和評分來看,《隱入塵煙》都一定是今年最佳的華語影片,同時也是今年唯一一部入選了柏林電影節的作品。《隱入塵煙》講述的就是農村底層人物之間的苦難生活和美好愛情,但是一切的喜悅和美好都是建立在苦難之上的,所以大家去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會覺得心中非常煎熬,如果對我國最底層的人民的生活不夠了解的,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定能夠找到答案的。
最後,電影講述了她們一年的耕種、修房子、生病、獻血等故事,基本上都是非常苦難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並不狗血,因為底層的農村人民就是過著這樣的日子,所以這部影片才會被那麼多觀眾打好評,因為一切都是那麼真實,近乎窒息的真實感。
㈡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俄國莫斯科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㈢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㈣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我國電影《白日焰火》於2014年獲得金熊獎,男主角廖凡獲銀熊獎。
㈤ 一步之遙為什麼能入圍柏林電影節
《一步之遙》憑什麼能入圍柏林電影節
1月14日,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公布主競賽單元名單,姜文首次以導演身份攜影片《一步之遙》加入爭熊。對於《一步之遙》,國內褒貶不一,甚至有人吐槽「沒看算是逃過一劫」,那麼,這樣充滿爭議的電影憑什麼就能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呢?
近年來,柏林「擒熊」的網路攻略也出了不少,無外乎幾點,現實批判主義外加大尺度的情慾戲。歷年獲獎的中國影片,多多少少都與這幾點有所聯系,但如果你真的信服,只能說你一點也不了解柏林電影節。
敘事方式夠獨特就能獲得青睞
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素以突出文藝和鼓勵新銳著稱,獲獎影片散發出的文藝氣息看似小眾,實則是柏林電影節對其成為未來流行趨勢的一種肯定。以1988年獲得第38屆金熊獎的《紅高粱》為例,透過對當年沉重歷史的描述,張藝謀大膽又極富創造性的色彩美學運用,賦予了鏡頭敘事前所未有的張力,因而得到柏林電影節的肯定。那麼《一步之遙》憑借姜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用奇觀化、浪漫化、魔幻性的獨特電影敘事方式入圍柏林電影節,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藝術與生活交融,就有機會擒熊
電影應當宣揚藝術驅動生活的美好體驗,而不是片面滿足他人的獵奇心理,提供病態的窺探觀,這是柏林電影節所倡導的第二點。例在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和2002年的金熊獎得主《千與千尋》。這和德國的歷史也有些關系。
柏林電影節舉辦初期的德國飽受二戰重創,衣食的匱乏並沒阻礙老百姓對電影藝術的追求,人們通過觀看電影獲得重建家園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氣。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思想在現任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里克身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印證,迪特為了貫徹這個主張,居然還為柏林電影節官方合作夥伴通靈珠寶跨界設計了一款名叫BERLIN STAR(柏林之星)的系列鑽飾。他希望通過柏林之星為熱愛電影熱愛生活的你尋找到共鳴,柏林之星作為平衡藝術和生活的重要載體,傳達藝術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該由藝術來引領精緻簡約生活這一重要理念。
柏林之星系列鑽飾設計來源於柏林電影節和其相關元素,帶有明顯的柏林(德國)藝術文化印記,大膽運用線條勾勒,體現精緻簡約的風格。讓佩戴的人感受到電影藝術和珠寶藝術的結合,從而用藝術美化生活。
正如姜文在談到《一步之遙》時說:「片中馬走日的故事就像生活一樣,生活經常豐富到難以置信和難以理解的程度,所以我們把生活壓縮成一個單線的、簡單的故事,有可能,但也或許不能,但能幫助你更多地去了解生活本身。」使這部引發我們對生活深刻思考的影片入圍柏林電影節成為必然。
㈥ 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
㈦ 柏林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德語: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又稱Berlinale),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
㈧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評委名單
評委會主席: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美國著名導演)
評委:
奧黛麗·塔圖(法國著名女星)
丹尼爾·布魯赫(德國男演員)
奉俊昊(韓國導演)
克勞迪雅·洛薩(秘魯女導演)
瑪莎·德·勞倫提斯(美國製片人)
馬修·維納(美國編劇、製片人)
㈨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入圍片單
《45年》導演:安德魯·海格(出品國家/地區:英國)
《沙漠女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出品國家/地區:美國)
《女僕日記》導演:伯努瓦·雅克(出品國家/地區:法國/比利時)
《聖杯騎士》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出品國家/地區:美國)
《愛森斯坦在瓜納華托》導演:彼得·格林納威(出品國家/地區:荷蘭/墨西哥/比利時/芬蘭)
《計程車》導演:賈法·帕納西(出品國家/地區:伊朗)
《電子雲層下》導演:小阿列克謝·日耳曼(出品國家/地區:俄羅斯/波蘭)
《我們做夢時》導演:安德里亞斯·德里森(出品國家/地區:德國/法國)
《火山下的人生》導演:加伊羅·布斯塔曼特(出品國家/地區:瓜地馬拉/法國)
《身子》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出品國家/地區:波蘭)
《大爸爸,小爸爸及其他》導演:潘黨迪(出品國家/地區:越南/法國/德國/荷蘭)
《維多利亞》導演:塞巴斯蒂安·施普爾(出品國家/地區:德國)
《一步之遙》導演:姜文(出品國家/地區:中國)
《喝彩》導演:拉杜·裘德(出品國家/地區:羅馬尼亞/捷克)
《珠扣》導演:帕特里克·古茲曼(出品國家/地區:法國/智利/西班牙)
《俱樂部》導演:帕布羅·拉雷恩(出品國家/地區:智利)
《天之茶助》導演:SABU(出品國家/地區:日本)
《處女之誓》導演:勞拉·比斯普瑞(出品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法國/瑞士/義大利) 《埃爾塞: 將近改變世界的人》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出品國家/地區:德國)
《一切都會好》導演:維姆·文德斯(出品國家/地區:德國/加拿大/瑞典/法國/挪威)
《福爾摩斯先生》導演:比爾·康頓(出品國家/地區:英國)
《灰姑娘》導演:肯尼思·布拉納(出品國家/地區:美國) 《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中國:李睿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