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瓣被稱為「佛系」互聯網公司,原因何在
因為豆瓣的商業性並不是很強,一般人開公司目的就是為了盈利,當然除了那些公益基金。可豆瓣這個作為性質是盈利性的互聯網公司卻不太看重盈利,那麼在其行業中就顯得尤為佛系。
二豆瓣仍然保持自己本身的獨立客觀性
豆瓣之所以在影迷心中有很高的權威性,就是他在互聯網行業中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客觀性,現在豆瓣的電影音樂以及書的評分機制影響力越來越大,那麼就帶來了很多流量以及關注要知道,在互聯網行業裡面能夠忍得住誘惑,而保持自己本來的態度,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尤其他能夠為了初心而不採用一系列商業手段對其進行推廣就更為難得。在豆瓣讀書,安全作出保障,要防止那些水軍影響其豆瓣本來的氛圍。所以久而久之,用戶卻覺得豆瓣越來越佛系了。
② 什麼是佛系戀愛,佛系90後的佛系戀愛
最近,有一個新詞彙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戀愛降級。
它指的是情侶間戀愛關系變得非常微弱,具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
那麼問題來了,如今脫單都越來越難, 為什麼還有這么多年輕人戀愛降級?
我采訪了幾對情侶,發現他們的原因各有不同,卻又有某種聯系。
戀愛降級原因一
“人人練就了一顆二手真心”
小朱和男友在一起兩年多了,目前是同居的狀態,兩人都是彼此的第三任對象。
如果不是真心相愛,也不會走到同居這一步。
但小朱確信, 真心相愛也是分一手和二手的。
第一次愛上別人,是毫無保留地全身心投入;第二次、第三次愛上別人,會記著一些以前踩過的坑。
有過分手的經歷的人,多少都會知道哪些原因會導致分手。
除了可以人為控制的原因外,還有一些不可控的原因,比如家庭背景,收入差距,職業規劃等等。
第二、三次愛上別人時,我們就會注意那些不可控的因素。
這就是成年人戀愛中的“小心思”。
說是毫無保留,實際大家開始有所保留了。
戀愛降級原因二
“越來越嚴重的懶婚心理”
小白有過一段結束在曖昧期的關系。
那段時間,她和一個男生一塊兒吃飯、看電影,也一起牽著手逛公園,看上去親密無間,但沒人提出要跨越這段關系。
某天兩人沒有聯系,後來就基本再沒聯系過。
小白平時常說羨慕那些結婚的朋友,說小兩口恩恩愛愛挺好的。
但是要讓她那樣做,對不起門都沒有。
嘴上天天說吃狗糧好膩好甜,其實她心裡還是覺得一個人挺好的,那些秀恩愛什麼的也並不能虐到她。
這么多年能虐到她的,只有沒錢。
而在她看來, 確定關系=花費增加+規劃未來+必須計劃買房子+劃出時間來陪伴感情+積攢存款以備未來的生孩子計劃。
想想就頭疼,所以還是不聯系了。
如果不需要考慮結婚,那她挺樂意有個人來陪伴的,但是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就間歇性想談戀愛,持續性喜歡單身。
對自己的未來都不確定,又怎麼敢開啟一段對未來更不確定的關系?
所以,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懶婚,懶戀。
沒有目的的戀愛,從一開始就降了級。
戀愛降級原因三
“明明在同一個城市,溝通卻有時差”
小張說,有天她看了個很有趣的漫畫,馬上在微信上分享給男友。
十分鍾、半小時、一小時過去,一直沒回復。
直到很晚才收到男友回復:白天在忙,怎麼了?
那時候她已經睡了,第二天才看到消息,回了一句:昨晚睡著了。
又得到晚上才能等到他的回復。
明明是情侶,明明生活在一個城市,卻感覺時差高度不統一,完全沒有辦法在一個時間段親切交談。
在沒有見面的日子裡,就靠回復對方幾個小時前的微信消息維系感情。
後來有次,小張刷微博看到個好玩的東西,默默點了收藏,沒有分享給男朋友。
戀愛的體驗,就從分享不暢開始降級。
戀愛降級原因四
“共同進步為主,戀愛為輔”
如今的成年人,連談戀愛也充滿焦慮。
小李和女友共同在城市打拚多年,感受到了年齡和經濟的壓力之後, 逐漸開啟了一種硬核的戀愛關系——夥伴式戀愛。
在這個階段, 他們談戀愛不為消遣寂寞終結孤單,而是為了互幫互助共同成長。
如果收入以看得見的速度增長,戀愛的關系也就會以看得見的速度穩定,這是他們都承認的共識。
所以,連花前月下都有了指標, 一起看個電影,都想從電影里提取一個可以運用到實際的觀點,甚至把一起吃飯都看做是團建。
能獨立解決的困難,從不輕易撒嬌,有情緒時,能講道理就先講道理。
在他們看來,鬧情緒、吵架是非常愚蠢的事,包括秀恩愛。
他們相信除了戀愛,人生還有很多種可能,如果生活的質量變高了,那戀愛的體驗就是好的。
戀愛降級原因五
“喜悅的門檻變高了”
小周剛剛陪女友過完一個紀念日,他們去餐廳吃了大餐,在黃昏的街邊深情擁吻。
但快樂只持續了幾個小時,第二天他要交一個緊急的方案,只能連夜加班。
深夜,寫不出方案的小周頭痛欲裂,想抽根煙也找不到打火機,更加心亂如麻。
那天他確實感受到一些喜悅, 但是這些喜悅太微弱了,連根煙都點不著。
那有沒有持續久一點的喜悅呢?有,加薪的時候,喜悅程度大於一場法式濕吻。
五歲時,一袋零食就能讓人興高采烈;
十五歲時,暗戀對象一封情書比考一百分的喜悅來得猛烈。
到25歲,那就只是一袋零食,一封信而已。
在戀愛之外,我們要的東西更多。
都市的忙碌和壓力,讓一對對情侶看清了生活的真相, 有情飲水飽的愛情也只能留在青春里。
這是成年人的愛情不那麼轟轟烈烈原因 ,我們甚至用各種方式降低愛情在生活中的權重,比如戀愛降級。
但這樣做對嗎?
有一部日劇里,有這樣一句話: 在這世上,沒有必要的東西才是必要的,漫畫也好,音樂也好,電影也好,點心也好,沒了這些也能活,但人生的樂趣不就在於此嗎?
愛情也是一樣的道理。
③ 33.佛系生活
最近,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漸漸邁入了佛系中年的行列。
「佛系」一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志,該雜志介紹了一種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總是嫌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費時間,也不想交什麼女朋友,就單純喜歡自己一個人,和女生在一起會感覺很累。
後來又出現了佛系女生。佛系女孩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代表熱愛真、善、美的女生,她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境地,依舊能保持用理智、善良、平和的心態去處理問題,不與人爭斗,不和人發生矛盾和沖突。另一層意思是和穿衣風格有關。她們穿的駝色、卡其色系列大衣和寺廟的和尚尼姑標配的衣服完全一模一樣,所以很多人就調侃「這就是佛系女孩今年的流行色」。
隨後網路又引申出了諸如「佛系買家」、「佛系職員」、「佛系戀人」、「佛系學生」、「佛系健身」、「佛系玩家」、「佛系追星」等流行語。一時間,「佛系」充斥了整個網路。
佛系買家,在網上購物時,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找賣家咨詢,買到東西後覺得不合適通常也懶得去退換。他們從不理會店家的好評返現小紙條,買東西從來都是到期自動確認。商品質量好不會去寫好評,商品質量差也不會去寫差評,能湊合著用也就算了,無悲無喜。如果用很高的價格買到了假冒偽劣產品,不能使用,他們可能會氣憤地寫一個聲情並茂的差評,然後心情便奇跡般地平復了。他們常說:「我們買的不是商品,是和平。」
佛系職員,多是公司的老油條,看破紅塵俗事,不再像剛入職時打滿雞血天天拚命,但也能夠安然地面對職場的一切大事小情。他們對工作喪失熱情,前已無通路,後不見歸途,索性放下執念,不喜不悲、不怒不嗔。他們心如止水,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笑看一切工作,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老闆罵他,他說:「哦,知道了」;老闆表揚他,他說:「哦,謝謝」;工作量劇增,他說:「哦,好的」……心處於躺平狀態,活成了一個大寫的「哦」字。
佛系戀人,不作、不矯情、不強求。兩個人在一起,待著舒服就湊合著過,被傷害了也懶得一哭二鬧三上吊。分手之後一般會說聲拜拜,然後大步走開,糾纏不休不如獨自飲酒。看場電影、K個歌,剪個頭,做個美甲,買幾身新衣服,就能恢復到無悲無喜無憂的狀態。
佛系學生,不因為時日無多的復習時間而焦慮,也不因為重點過多而痛苦,通常以超然的態度安慰自己。考試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考上大學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玩耍不復習,回頭想想又何必;翻翻課本記一記,記不記住都是命……「考過就是緣,掛了也是命。」
佛系健身,雖有減肥、健美等各種慾望,但並不執著,只是抱著一切隨緣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軀體。心情好了跑幾圈,便頓時感受到了自己的脂肪在飛速燃燒。好不容易跑完了1000米,回家途中突然偶遇一家奶茶店,於是邊說罪過罪過,邊點了兩串烤腸一杯奶茶。內心發誓,明天一定要補一頓白水煮雞中和一下。有道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佛系玩家,以「打游戲是為了開心」為原則,撿到或者抽到好裝備微微一笑,沒有好裝備也泰然自若。組團打游戲時,打完一局算一局,絕不復盤討論,更不會爭論這局誰坑了誰,誰是豬隊友。「游戲而已,為什麼要那麼執著?」
佛系追星,以一種心如止水,不動怒,不吵架,不控評,不反黑的心態和平追星。今天追這個,明天追那個,想追哪個追哪個,看淡紛爭,一切隨緣,以平靜的心態笑看花開花謝,人紅人黑,雲起雲落。
佛系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有目的地放下一切的生活態度,是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追求佛系生活的人信奉「一切隨緣」,做事情怎麼樣都行,對待一些事物不太走心,把世間的一切似乎看得很淡,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有著「看破紅塵、無論西東」的人生追求,有著「堅持自我,獨善其身」的生活方式,有著「不被別人所打擾,不被外界所干擾」的生活境界。
而我,現在似乎也有了這種苗頭,有了佛系的感覺。
比如外出打車,司機問我:「您到哪裡下車?」我回答:「送我到門口就行,如果到不了,我自己走兩步也行。」
「雙11」網上搶購,有人因為搶到東西高興,搶不到東西傷心。而我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怎麼樣都行。網上購物,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很少和商家溝通或者討價還價。除非出現質量問題、或者商品數量不對,才會與商家溝通,溝通時通常也是好說好商量,不會惡聲惡氣,永遠信奉有話好好說。
對生活質量要求不高,衣服有穿的就行,肚子餓了有吃的就行,錢夠花就行。有人為了吃到好東西,寧願滿世界去找,會走很遠的路,或者開車到另一個城市去尋找。而我是有啥吃啥,湊合著吃點東西就行,能填飽肚子就行。
工作沒有了過去的熱情。干起活來,你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反正我認真幹了就行,至於結果如何,別人是什麼態度,我不是太關心,有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感覺,而以前的我卻不是這樣。
看世界盃,我不是哪個球隊的球迷,也不會希望這個隊贏,那個隊輸,只是希望能看到一場精彩的比賽,如果沒有比賽,不看也行。
寫文章,發公眾號,發朋友圈,發微信群,你想看就看,願意看就看,有人看也好,無人看也罷,似乎與我無關。在寫作,申請加入專輯,收錄了自然高興,沒有收錄也不會很悲傷,可能當時會有些失落,但想想可能是自己的文章寫得不夠好,或者沒有達到專輯的收錄標准,然後很快就會釋然了。我寫我的,你想看就看,想收就收,不想看不想收也無所謂。
你看,這些現象是不是已經有了「佛系」的影子?不過有就有吧,當一個佛系中年也不錯。因為佛系代表的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無欲則剛,無求則強,一切隨緣,一切都沒什麼了不起,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何必強求,實則是一種淡然心境的存在。有了佛系,世界會充滿愛意,生活會和諧共生,人生會幸福安康。
現在的你,是不是也邁入了佛系的行列?
④ 到底什麼是佛系
這周分享萬維剛老師專欄里關於什麼是佛系的一篇文章。
"前段時間「佛系」這個詞特別火。咱們就藉助總結《為什麼佛學是真的》這本書,來回顧一下什麼是苦、煩惱、無我、無常、冥想、正念、色即是空、涅槃、貪嗔痴等等概念,也再次探討一下:到底什麼才是「佛系」。"
苦
1.「苦」的巴利語,是 kkha。英文中對 kkha 的正統翻譯,是「suffering」,正好對應中文的「苦」。
2.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為了傳播基因,我們要吃飯,要找到性伴侶生孩子,而為了加強自己的生存權和生育權,我們還要打敗競爭對手,還要獲得聲望。因此,自然選擇給我們的心理做了三個設定:
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獲得快樂。 第二、快樂是短暫的,它不能持續很長時間。 第三、對於以上兩點,大腦應該專注於第一點,而忽略第二點。
3.自然選擇根本不在乎我們是否快樂,它只是把快樂當做誘餌,來使得我們完成基因傳播的目標。永遠在追求,偶爾得到了,也只是短暫的快樂,你永遠都不會真正滿足。所謂快樂,其實是個錯覺。
4.所以,「苦」其實就是「不滿足」。
煩惱
1.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各種情緒其實是自然選擇對我們思想的編碼,讓我們能對外部的環境做出一個*好壞*判斷。而這些編碼可能出錯。
2.第一種錯誤是環境變了編碼沒變。第二種錯誤叫做「假陽性」。我們的很多情緒都是錯覺。進化設定我們的各種情緒並不能反映真實世界,所以煩惱可能是「空」的。
無我
1.「無我」,就是你並不存在。
2.五蘊的解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色蘊(physical body),就是人的身體,英文中經常把「色」這個字翻譯成「form(形態)」,這里指代人的身體;
受蘊(basic feelings),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興、擔憂;
想蘊(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視覺、聽覺、嗅覺;
行蘊(mental formations),它說的是我們的精神形態,也就是想法和行為,包括一些復雜的思想、我們做事的習慣和傾向性;
識蘊(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識。
3.五蘊都不是自我。《五蘊皆空經》說,人的身體、感情、感知、想法行為,甚至意識,都不屬於「真正的自我」。
4.「真正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一個問題。現代科學研究至少證實了,我們大腦中並非只有一個自我,而且我們經常自己騙自己。
無常
1.自然選擇給人的大腦提供了七個思想模塊:自我保護、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體認同感、關愛親屬、社會地位、避免疾病。
2.「模塊論」給佛陀說的「無常」,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人並沒有恆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時刻其實是被不同的思維模塊所左右。求偶模塊說了算的時候,你是一個形象,自保模塊說了算的時候,你是另一個形象。
3.模塊占據你大腦的方法,是感情。每個模塊都向你輸出一個感情,哪個感情強,哪個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而且這些模塊還根本不靠譜,他們給你出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壞主意。你被「他們」迷惑,他們不是「你」,這正是佛陀說的「五蘊皆空」和「無我」。
冥想
1.佛學其實是特別講究實踐的,它並不僅僅是個理論體系,更是修行。練習的方法,就是靜坐冥想。
2.達到能專注很長時間的水平,你就有兩個門派的選擇。佛學有個說法叫「八正道」,我們大約可以粗略地理解成修行的八種方法。八正道的第七叫「正念」,第八叫「正定」。
3.如果你選擇一直保持專注呼吸的狀態,你的功夫就是「正定」,這是小乘佛教的修煉方法。而在內觀中,通過專注呼吸達到正定只是基本功。
4.正定以後是正念,也就是美國流行的「mindfulness」。正念要求你把專注的功夫隨時用在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上。你可以專注地欣賞一朵花,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專注地去體會飯菜的味道,專注於什麼都可以。
5.冥想的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你能夠不受強烈感情的困擾,把「自我」和各種感情剝離開。更高的層次,則是能把自我跟各種想法全都剝離開,真正做到專注呼吸,不想其他。
6.冥想的四個矛盾:
你越想要專注,反而越難做到專注。
最需要冥想訓練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進入冥想狀態的人。
你越是拒絕某個想法或者情緒,你越要和它對抗,你就越受它控制。
你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都是情緒在控制人」這個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緒的控制。
正念自控
1.大腦隨時被各個模塊接管,誰的聲音更大誰就做主 —— 而每個模塊,都是感情模塊。決策,其實是感情和感情的競爭。理性的作用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
2.「正念冥想」:佛學自控法,是打斷正反饋,不讓相關模塊獲得即時獎勵和滿足感。冥想的時候,我們練習任憑各種情感在眼前過但是不參與,練的就是這個功夫。
3.意志力方法是「對抗」,正念方法是「化解」。正念冥想,是一種有效的自控方法 —— 要點在於接受和分析感情,而不是對抗感情。
色即是空
1.自然選擇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評判,這樣才能有利於生存。這個快速評判,就是事物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 —— 就是「色」。
2.所謂「空」,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是空的,而是說我們賦予萬事萬物的「內涵」,是空的。
3.「色」(內涵)的四個特徵:它是自動產生的、它會受到故事的影響、它都是主觀的、無感則無視。
4.我們賦予世界的內涵都是主觀和充滿矛盾的,「色」會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體驗。那如果不帶有色的眼鏡看,世界將是一個「無色」的世界,而「無色」會讓你感到世界是「空」的。
5.當你認識到空和無色的時候,再去看萬事萬物,你看到的東西就會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實。人們對這些東西先入為主的各種感觸,其實是不真實的。
6.經常有人說佛學會不會讓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看什麼東西都沒意思?其實並非如此,佛學是讓人更自由,是讓你能夠自由選擇你想要體察什麼東西。排除主觀想像的干擾,你能獲取更豐富的體驗。那將是更大的樂趣和幸福感。
貪嗔痴
1.貪,就是被一個事物所吸引。錢財、異性或者名聲,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是你想得到,這種感情就叫貪。
2.嗔,中文字面意思是憤怒,但它泛指一切負面情緒。凡是你對什麼東西有負面情緒,想排斥,都叫嗔。
3.貪 + 嗔 = 痴。
涅槃
1.涅槃有四個特徵:完美的幸福感、徹底的平靜感、內心完全的自由、對周圍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認識和理解。
2.「緣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因果鏈條。每件事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每件事發生又都會有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又是另外一件事的原因。而屬於人的一條特殊緣起鏈條,叫做「十二因緣」 ——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3.從「六入」到「愛」直觀的解釋 —
所謂「六入」,就是人的感官; 因為有感官,我們就和外部的世界發生了接觸,這就是「觸」; 因為「觸」,我們就對事物有了好壞評價,這就是「受」; 因為有「受」,就有了你想要和不想要的,這就是「愛」,也就是 tanha。
4.我們就生活在這個因緣之中。或者你也可以說,我們是被因緣所控制。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有條件的」。涅槃,就是擺脫了因緣的控制,變成了「無條件的」。
什麼是「佛系」
1.佛法一直說的是不要被感情所*控制*。冥想只是觀察感情,不是要消滅感情。佛陀真正反對的是被某個東西劫持。
2.佛陀本人活著的時候,可是非常積極進取的。他到各地發表演講,跟人搞辯論直播,每次都必須自己贏了才高興。他帶了很多徒弟,留下一大堆話。佛陀是在做一個事業,而且他也在把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
3.佛法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修行的目的是不受自己情感的控制、不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自己覺得*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是自己的自由選擇。
4.佛學的意義,就是把我們從自然選擇給的局限視角中解放出來,從一個更高的水平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
⑤ 佛系反派by紹興十一TXT
《佛系反派》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w7hIjcmKjdGl3hS5w_uQhg
本來都說好了,只是去佛系修個真,以便完成自己的畢業論文。結果齊修一睜眼:身負殺父之仇,滅族之恨,人人都喊著要報仇雪恨,殺人奪寶的修真界,你跟我說這是日常??系統:是的,你身為這個世界最大反派,手上血債累累的魔門老祖,應該習慣每天被人找上門喊打喊殺的日常!記得要善良哦!齊修:……我都超級反派了,你跟我說要善良度過每一天?
⑥ 最「佛系」的娛樂公司,只有三個藝人,你知道是什麼公司嗎
這家文娛公司便是UAA,公司簽約的演員便是宋慧喬,信任提到她,有許多人都十分的熟悉,她長得十分的美麗,是韓國的女神。她的著作每一部都十分的火,很受網友的喜愛。不僅僅是韓國網友喜愛她,同樣就連中國都有她的粉絲,不得不說這位演員真的十分的火爆。
最「佛系」的文娛公司!這家公司基本是都是AA制,不會偏袒任何一位明星,別的經紀公司都是多多開展演員,以求能夠達到西方不亮東方亮的作用,可是這個經紀公司卻本著寧缺毋濫的態度,盡管名下只有三個演員,但個頂個的都十分優異。那麼你覺得經紀公司對一個演員來說影響大嗎?
⑦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001」是院長的一位同事,院長一度認為,她是「喪」的代言人。她的眉毛在中間擠成一團,嘴角往下耷拉著,如果不小心從身後路過,會感覺有一道寒氣襲來,讓人不自覺心頭一緊。
側面了解過她的身世背景,也並沒有苦大仇深似韓劇的劇情,人為什麼要活的這么煩惱呢?《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告訴我們: 八成是思維方式除了毛病 。
本書的作者是草薙龍瞬,一個日本和尚,人稱「東大名僧」。顧名思義,此人曾經在東京大學讀過書。厲害的是,此人中學便退學了,後來是通過自學進入東大法學部,畢業後似乎做過一段時間公務員。後剃度出家,先後到緬甸國立佛教大學和泰國僧院留學。
可見,他顯然受到的是南傳佛教的影響。他的獨特之處在於,並不談及「宗教的佛教」,而是宣傳「改善生活的方法」,致力於將佛教本質運用於生活工作之中。很聰明,不愧「東大名僧」的稱號。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就像他所宣揚的佛教思維一樣,非常簡單干凈。人生的煩惱如恆河之沙,書中化繁為簡, 以「佛系思考法」為利劍,破除一切煩惱 。
我們每天都會因為很多事而煩惱:生活有壓力,學習沒效果,工作不滿意,關系不和諧……
亮點一:直面
一個人,無論地位有多高,財產有多少,能力有多強,事與願違的事總是會伴隨左右。佛陀說人生和痛苦相伴,這是永恆的真理。
存在的就是存在,接受它的存在,才能進入第二個階段:審視它出現的原因。
就好像面對一顆有毒的果樹,傻瓜不信它有毒,一般人躲得遠遠的,智者承認它毒,並從這毒果中提煉出救人的葯劑來 。
煩惱看起來有種種原因,但根本原因只有一個: 心靈的反應 。就是說,只要能避免不必要的反應,人生就會變得輕松自在。佛系思考法,就是停止心靈多餘反應,擺脫煩惱和痛苦的方法。
反應又源自哪裡?源於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索求之心」可以細分為7種慾望:生存欲,睡眠欲,食慾,性慾,懶惰欲,感樂欲, 承認欲 。
現代社會,承認欲是人類特有的慾望,我們在意他人看法、嫉妒、爭強好勝、渴望成功都是這種慾望的表達。
亮點二:覺察
任何「做」,實際上都是在進行「心靈的反應」,要想不煩惱,就是什麼都不要「做」。准確地說,叫「不做而做」。
「不做而做」,指的是不對索求之心反應,而只是不斷確認索求之心的存在 。
打一個比方,當因為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產生憤怒時,「不做而做」就是不被憤怒控制去罵人、發泄,而只是確認自己「我現在憤怒了」這件事。
有三種方式可以達成這件事:
1、用語言來確認 。給內心狀態和外在行為貼上語言的標簽:「我正在悲傷」,「我在掃地」,「我在寫文章」。實際上,這就是日常禪。
2、意識到身體的感覺 。手握緊時,感受手握緊的感覺;坐在沙發上時,感受屁股與沙發接觸的感覺;呼吸時,感受空氣進入鼻腔的感覺。實際上,這就是動中禪。
3、給內心狀態分類 。把所有的念頭按照三大類進行分類:貪欲,憤怒,妄想。被慾望驅動的狀態就是貪欲,不滿和不快的狀態就是憤怒,構想某些事物的狀態就是妄想。
亮點三:自我認知——不判斷的心
從世俗諦上說,佛陀是有判斷的,他的標準是: 真實的,有用的 。
我們的判斷卻常常是妄想。對外界的判斷,常常陷入「對」與「錯」。當「我是對的」這個念頭一起的時候,就已經是在妄想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執著於對自己的判斷,往往陷入「我不行」、「做不到」這樣的消極判斷里。
應對消極判斷,並不是要「我能行」這樣的催眠和所謂積極思維,也不是設法讓自己「充滿自信」。 而是應該從當下入手,看看現在自己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自己打算做什麼 。
把當前的事情辦成一件,再辦成一件,這樣才會找到真正的「自信」。
亮點四:人際關系——分心術
認為對方跟自己想法是一樣的,這是個妄念。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往往源於這個妄念。
為了避免相處中的煩惱,可以採用「分心術」: 將心一份為二,半份對外界,半份對內心 。
對外界的半份心不用於反應,只用來理解,理解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如果弄不懂,就去問清楚,直到准確把握了對方的意思。
對內的半份心,用來觀察自己的「內心反應」,對對方說出的話,是憤怒、失望還是懷疑。只是觀察,不讓它有機會啟動,從一開始就做到「不動心」。
亮點五:人生的五種障礙
1、追求快感的心。 沉迷影響、聲音、氣味和觸覺,包括電視節目、漫畫、網路、美食等等娛樂。適當的體驗無可厚非,而連續幾個小時的沉浸其中,卻不去完成手上的工作,就是障礙了。
2、憤怒 。憤怒可以產生力量,但是如果習慣於從憤怒中去汲取力量,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易怒,而在暴怒中做出的事情是很可怕的。
3、無精打采 。睏乏、懶散,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
4、浮躁。 充滿雜念和妄想的一種狀態,心不安靜,往往是受外界各種刺激太多導致。禪修是很好的調整方式。
5、懷疑 。對未來和人生產生各種消極想法。
回到「001」這件事情上,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或許我們會想,去教會她這樣的思考法就行了。 這是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向,我們學會知識和工具,應該致力於改善自己的心態,以更加適應外界環境,而不是指導別人,讓他們來適應我 。
在任何關系中,都要記住的法則是:誰不舒服,誰改變。在這個關系中,不舒服的人是我。
後來,在跟她溝通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心術」。一面努力弄懂她的意思,一面觀察自己因為負面語言而勾起的不悅反應。
每次做完這個練習,我都會笑著想:
也許,她是上天派給我的老師吧。
⑧ 聽說反派很佛系在哪個軟體看是免費的
您好,您可以下載搜書神器app,這個上面看的小說都是免費的,你可以在上面搜索一下看看有沒有。
⑨ 為什麼豆瓣被稱為「佛系」互聯網公司
許多人印象中文藝的對立面就是「商業」,這幾年,關於豆瓣如何盈利的話題就一直沒停過。豆瓣的模式,實在有點「圈地自萌」了——喜歡它的,會愛死了它的極簡風格與豆瓣之於小眾圈層的關懷;不喜歡它的,會一直吐槽它的用戶有點「無病呻吟」,加上豆瓣萬年不變的頁面,也成了過時的標志;中立的,可能會在想看影評或者書評的時候想起它。
豆瓣也確實「悶不吭氣」很多年了,在科技君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浸淫著豆瓣的文化,但豆瓣也始終未真正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過,APP下載量始終排名靠後,有時候甚至會跌出200名甚至變成300名開外。
即便互聯網幾經輪回,產品盛衰如過江之鯽,但豆瓣,依然活著。活的讓那些想刷評分的電影都只能在其他平台上下功夫,活的讓那些忙不迭的去上市變現的互聯網新貴們在一輪輪真假的虛幻中狼狽不堪,活的讓那些把賺錢放在道德之上並以之為榮的創業者如鯁在喉。
豆瓣的用戶鮮少受到不符合自己興趣的信息的打擾。不同的興趣圈子互相幾乎沒有連接。在知乎和微博上,熱點和大V可以輕松輻射到所有用戶,而在豆瓣,只要用戶不感興趣,就不會被打擾,也正因如此,建立起來的用戶群體認同感和信任感特別強烈。
憑借著因志趣相投而產生的信任,很多人在豆瓣租房子、找工作,更有很多人在豆瓣相識、相愛,乃至步入婚姻殿堂。知乎網友因此評價「每個人都能在豆瓣上找到內心的桃花源」。而豆瓣自己的說法是,他們打造了「大眾的精神角落」。
他們確實做到了,並且成功讓這個角落保持了清爽整潔。當豆瓣坐擁上億流量,已經完全可以用推廣告的形式盈利。但多年來,豆瓣不做彈窗廣告、動態圖、Flash,即使做廣告,也是從用戶的喜好和品味出發。同時豆瓣對廣告的取捨,還包括不碰醫療相關,拒絕把小組賣給商家。曾經有財大氣粗的醫院找到豆瓣做廣告,被阿北拒絕。豆瓣小組的流量曾經是很多廣告商感興趣的,但阿北堅持認為,小組的所有權屬於組長,不屬於豆瓣,所以豆瓣也沒有權力在小組內容裡面做任何變更。
⑩ 佛系資源怎麼看不了了
下架了。佛系資源是一款為用戶提供最新好看的免費電視劇、高清電影、最新綜藝、熱門動漫的軟體,其該軟體出現侵犯影視作品版權問題於2022年被下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