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8月13日已開幕,如何評價該電影節的影響力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8月13日已經開幕,引起了非常大的熱度,有非常多的人關注這一事件。可見這個電影節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是一場盛宴。大家歡聚一堂共享優秀的電影作品和優秀的演員,從這些優秀的人身上學習一些寶貴的品質,了解作為電影人的初心和使命。這對中國電影有著非常好的推動作用,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屬於電影的魅力。
同時這個電影節也可以推動相關演員和導演的合作,讓這些優秀的人在一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這樣才能有旺盛的創作源泉,能有很好的靈感迸發,這一切都是非常珍貴的。這個電影節舉辦的也非常的成功,讓大家感受到這場獨一無二的活動給電影行業帶來的無窮力量。讓更多的朋友們可以知道我國電影有著非常好的發展方向和前途,有很多的人在為之努力。
❷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如何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還可以。平心而論,現在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場面上確實有了A級電影節的「腔勢」,要真正提升電影節的國際地位,首先還是要爭取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的話語權。中國電影從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至今,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但是,上海國際電影節還很年輕,正處在一個成長期;中國電影已經有了世界級的導演和明星,不可否認的是,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影片還屈指可數,這就需要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 「辦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電影節,期待這里能出現一個『上海新浪潮』」。博伊爾的寄語既是對上海國際電影節留下的一個美好印象,更是對上海國際電影節未來的希望,因為她年輕,所以她充滿活力。「活力」既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也應該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魅力。我們要為「年輕」付出艱辛的努力。 參考一下,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❸ 戛納電影節對城市的影響
戛納作為旅遊城市電影節對當地的影響非常大,每年在這個年度電影盛會上,匯集了幾乎接下來一年最重要、最有創意的電影。戛納電影節可以如此輝煌和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由此而來的藝術獨立密不可分。
電影是戛納的絕對主角,卻不是唯一主角。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是隱藏在鎂光燈背後的龐大商業帝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才是撐起戛納影展和它藝術輝煌的真正支柱。
每年這場世界電影盛宴匯集大批名導新秀,當之無愧的電影聖殿也引來無數朝聖者,人口較常駐人口激增三倍,多達20萬。法國商業雜志《挑戰》曾經報道,短短不到兩周的盛會,影展會給當地製造3000個就業機會,總共帶來2億歐元上下的收入,15天的所獲就是戛納旅遊年度收入的四分之一。
據《好萊塢報道》戛納市場每年11000 到12000人左右的注冊費大約帶來280到400萬歐元收入。而今年組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中,來自中國的注冊人數增加了30%,已經成為繼美法英等的第5大市場參與者。
電影節除了增加遊客量以外,對當地旅遊形象的創立有很大的作用。藉由電影節,戛納確立了舉世聞名、高端奢華的旅遊地形象,與周邊的其他海濱旅遊地有很鮮明的形象區分。
❹ 戛納電影節對於全球產業和中國電影有什麼重要性
戛納電影節是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家參展商和片商前來電影市場。無論是放映規模還是放映數量都與其他電影節不同。粗略估算,全球每年70%的電影交易是在戛納完成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戛納電影節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電影產業的脈搏,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在戛納呈現兩種面孔。一方面,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商業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較高的熱門,另一方面,是以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在競賽單元上也頗有收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年中國大陸電影的兩極特點。
兩種電影均向世界展示了兩種中國特色電影,一種是較為奢華的中國古代獵奇圖像,另一種是當代中國的當下持續時態。兩種電影都在戛納獲得了較好的評價,售賣到了全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電影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戛納電影節與中國的關系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但服務產業、服務影人,一直是戛納電影節的宗旨,未來也不會改變。
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頒獎儀式
當地時間7月17日晚,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了頒獎儀式。首先頒發的是榮譽金棕櫚大獎,電影節組委會專門邀請了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迪諾作為特別頒獎嘉賓,將這個意義重大的獎項頒給了義大利影壇泰斗馬可·貝洛基奧,並且播放了貝洛基奧從影以來經典作品的混剪短片。
隨後揭曉的是最佳男演員獎,由最後一個競賽日上映的澳大利亞影片《內特拉姆》的男主角卡賴伯·蘭德里·瓊斯獲得。初次獲得表演大獎的卡賴伯·蘭德里·瓊斯情緒十分激動,一上台就連說「fuckfuck」,對評審團表達了感激,這個獎項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在《內特拉姆》中飾演了1996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亞瑟港大屠殺事件的兇手,29歲的馬丁·布萊恩特。他在影片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這個飽受精神疾病之苦的年輕人脆弱、浪漫又暴戾的形象。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挪威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雷娜特·賴因斯夫。這位女演員主要活躍在劇場,被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發掘,推薦給導演約阿希姆·提爾,從而主演了這部影片。
❺ 國際電影節對電影工業發展有何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電影節有將近1000個,但是處於電影節頂層的A類電影節全世界只有12個,比如歐洲三大電影節和我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B類的為專門類競賽電影節,如韓國釜山電影節;C類的是非競賽性電影節,如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如果說目前電影在文娛產業中處於龍頭作用,那麼,電影節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國際電影節對電影行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維度。
同時,參展的片商可以根據市場交易的價格、難易程度等對未來市場做出預判,調整自己的電影製作的類型,制定新的銷售方案;從宏觀維度來看,電影節能極大拉動舉辦城市產業鏈發展。電影節的舉辦涉及當地旅遊、酒店、餐飲、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業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以最近幾年的戛納電影節為例,電影節的投入在1500萬歐元左右,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為1億歐元,間接經濟效益高達7億歐元。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❻ 環球華網:電影節催生好電影,還是好電影成全電影節
春暖花開,又到了電影節扎堆來襲的季節。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4月16日正式拉開序幕,接下來陸續准備擺開電影盛宴的是中美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再往後是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長春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節不斷爭奪眼球的同時,又會給中國電影帶來怎樣的機遇?
電影節激增的背後是電影市場的高速擴張
隨著中國電影票房的極度火爆,近年來國內各類型的電影節紛紛應運而生,官方的、民間的,讓人目不暇接,「電影節經濟」高燒不止的背後折射出的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擴張。
從2010年開始,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發展速度驚人,連續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266.63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8.33%。
《建軍大業》劇組亮相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電影節最大的受益者要數小成本、小製作的影片。如果說大製作影片依舊可以靠院線收益過活,一些因為不夠商業而無緣傳統院線的電影可以在一些國際電影節上奮力一搏,收獲的業界口碑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影片收回更多的成本。因為電影節而一炮打響的影片和一戰成名的電影人不在少數,正是因為有了那些鼓勵創新和重視藝術性的電影節,電影藝術才能在商業化盛行的環境中保持多元性,具有才華的電影人才也才有了立身之所。
電影圈裡有個玩笑:「票房好的就別指望拿獎,拿獎的就別指望掙錢。」對此楊步亭並不完全認同。在他看來,每個地方的電影節都代表著當地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電影節的獎項也必然會頒給與其主流價值觀相一致的作品,「因為這個評選的標准並非單一的票房數字,所以出現獎項結果和票房數字不一致的情況,是有可能的,這在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都是常見的。從近年來中國各個電影節的頒獎情況來看,我們中國電影是『得民心者得獎項』的比例越來越高了」。
沒有好電影辦不出好電影節
根據一項全球523個電影節提供的調查反饋來看,資金充裕能保證按時舉辦品質上乘活動的電影節僅佔3%。而這種不均衡的資金狀況,是導致電影節質量良莠不一的關鍵因素之一。戛納、威尼斯、柏林等一些大牌電影節陸續成為其舉辦地的經濟增長引擎,而一些影響力不夠的電影節卻陷入了連嘉賓路費都難承擔的窘境。
到目前為止,國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只有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但其國際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對於各國電影行業對戛納、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獎項的關注,國內電影節的國際知名度卻暗淡了很多。電影節的概念在中國起步較晚,跟國際上知名的電影節相比,中國的電影節無論是經營運作還是影響力上都具有不小的差距。國內不少電影節的評獎因缺乏國際一流電影節嚴格專業的評獎標准而逐漸淪為電影節的配角。
電影節喧囂的背後是中國電影市場高度同質化以及有口碑有市場的好電影相對匱乏的現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電影,怎麼可能辦出好電影節?」有業內人士直言,中國辦不出好電影節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缺乏更多優秀的電影。
通過電影節讓業內人士和觀眾欣賞到更多的優秀電影,從而提升中國電影的藝術水準,是很多電影節主辦方美好的心願。盡管2016年全國票房增速放緩引發諸多爭議,但在票房之外,中國電影出現的一些可喜現象卻有目共睹:影片質量整體提升、類型題材進一步多樣化、主旋律題材電影有突破、影院硬體設施不斷完善、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啟動等;《百鳥朝鳳》《我們誕生在中國》這樣的影片開始試水小眾電影的市場化之路;《湄公河行動》為主旋律電影商業化的成功提供了一種可能;《長城》邁出了中國電影與歐美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市場的第一步……
更多的中國電影人已經認識到,電影市場回歸到一個冷靜、理智的狀態來,反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促使中國的電影製作者、電影藝術家們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電影節的誕生首先被給予的期望就是對各主辦地本土電影產業的促進和刺激。電影節對本土電影的肯定和為舉辦地所帶來的關注度和交流的機會都是促進本土電影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如今越來越多國際電影節的出現,表明電影產業對於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間進行交流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
在電影節展映的影片,由於是經過評審團精挑細選的,幾乎部部質量上乘。可惜的是,在當下這種商業利益為重的社會,觀眾卻無緣在影院一見。通過電影節近距離、大規模地接觸到世界高水準的電影,可以盡快提升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
與此同時,電影節自身也在經歷著種種考驗。就算是已經非常成熟的電影節,如今都面臨著各種困境。盡管越來越多傳統的電影節在為自己的平台注入更多新媒體和科技的元素,而電影節如何為電影人帶來更多的利益,電影節又是否能引領電影產業的革新風潮?這些仍舊是電影節帶給人們的思考。
❼ 電影節,能扛起地方文化戰略發展的大旗嗎
十年前,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村人口的轉移,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成為近十幾年地方政府的最主要財政收入。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百姓而言,隨著我們搬進樓房,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新城的格局,一般都會配套一個輻射周邊多個小區的綜合性商業體。比如北京的朝陽大悅城,基本上成了周圍上下2個地鐵站沿線人們生活購物娛樂的中心場所。
商場大多地段非常核心,因此地價大多不菲,不知道細心的讀者有沒有思考過,這么大的商場,哪種業態的佔地面積最大?一般情況下,佔地面積最大的往往有2種:影院和書店。其中影院的面積可能會比書店還要大一些。
電商剛興起的時候,商場業態受到沖擊最大的就是服裝行業了,但隨著O2O的發展,你幾乎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商場里的一切:服裝、美食、美妝、超市生鮮。可是電影就不一樣了,即便當下流媒體平台快速崛起,但一部熱映的商業大片,依然是你去影院的絕佳理由。有了人流量,商場其他業態才有發展的機會。
同樣,一家好的書店可能並沒有太多人購買,但書店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為知識付費,為生活充電。引入一家高逼格書店,能讓整個商場的氣質都顯得清新脫俗。
一家電影院,對一座商場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當電影作為一個IP來運作的時候,影響力就更大了。我們都知道上海迪士尼樂園,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圍繞著上海迪士尼樂園,當地政府規劃了一片24.7平方公里的上海國際度假區,要知道整個澳門也才32.8平方公里。迪士尼電影IP對於當地文旅行業的推動作用,肉眼可見。
同樣,電影拍攝基地,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金華市的橫店影視基地了。因為電影製作環節的巨大潛力,萬達還曾經砸重金在青島建了東方影都(後被融創接盤)。
聊了這么多,接下來慢慢把話題轉回電影節上。要知道國內大多數電影節,都是廣電系統主辦、地方政府承辦,作為承辦方的地方政府。承擔了電影節運營所需的大多數資金和場地,那麼電影節對當地有哪些價值,以及,電影節比起其他會展活動、體育賽事,真的有看上去那麼美好嗎?
對於地方政府,近十幾年靠賣地獲得財政收入的方式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要逐步騰退。但接下來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在哪裡?今年疫情之下,我們看到了地方政府拿出了幾十萬億的基建計劃,但與以往不同,這次新基建將會重點布局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
比起這些大盤子,文化產業的規模小到只是它們的九牛一毛。但絲毫不妨礙許多新一線城市,正在積極引進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當中頭部資源,在打造品牌、宣傳城市形象、提升軟實力等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作用。
那麼,辦一場電影節,能實現這些目標嗎?
電影節本身,對於城市品牌有價值嗎?
很多城市都希望通過一些文旅活動,來打造城市名片。比如早些年北海舉辦環球小姐大賽,還有近幾年許多城市舉辦的馬拉松項目,都在通過文旅活動提升城市知名度。隨著電影行業的發展,電影節逐漸進入了地方機構的視野,第一眼看來,電影節持續時間久(一般一周左右)、國內外明星都來參加、影視行業從業者廣泛參與,還有全國影迷來看影展。有人氣、有聲量,簡直是打響文旅戰略的不二之選。那麼電影節真的有如此大的價值嗎?
全國范圍內的電影節,除了北京、上海這種大型且有一定舉辦年限的電影節有組委會,其他地方政府舉辦的電影節展,大多沒有固定的組委會,每次舉辦都由相關單位抽調工作人員,然後每個版塊又交給相關的舉辦單位來負責落地執行。這種組織方式,在大型綜合性電影節活動上,很容易在小的環節出現問題。但這都是其次,沒有專業的組委會做專業的事情,電影節就很難長期可持續發展下去。
我們都知道,電影明星、從業者如果沒有產業落地,他們不過是來打個醬油就走,最後留下一些讓外面的人不留任何印象的新聞報道。對城市提升影響力沒有太多實際價值。明星們一年走那麼多次紅毯,參加那麼多次電影節,你自己想想你能記得住的有嗎?再說從業者,各種影視公司大佬劇集,看樣子能把產業帶到這些城市,可事實上呢?
就拿上影節來說吧,上影節作為中國甚至亞洲最好的A類電影節,每年的舉辦幾乎整個東亞地區的電影從業者都會來這里。由於每年電影節恰逢小龍蝦旺季,電影人們私下談事情都少不了一桌小龍蝦宴,因此很多人也把上影節稱作「小龍蝦電影節」。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上影節絕對是行業洽談的最大盛會。可是電影節結束,電影人們該回北京還是回北京,整個產業依然聚集在北京。
如果說行業上層的聚集需要更深層次的產業布局,那麼通過電影節影展、嘉年華活動,吸引民眾廣泛參與,帶動消費的思路是否也是一條出路呢?在我看來,按照目前的辦節思路,很難輻射到全民參與,哪怕是影迷參與的水平。
電影展映是電影節所有版塊里,民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個環節。如果看每年電影節開票時候的搶票盛況,以及各種二手轉票行為,還有各種高價票。2000一張的《晝顏》,內環一套房換《小偷家族》一張票,幾千塊換《黃金花》,你還以為全上海的觀眾都在參與,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看一下公開的資料,淘票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影節總售票數46萬張,那這是否等於上影節的觀影人數就有近50萬人呢?顯然不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電影節的目標觀眾是一個很小的群體,每年電影節的復購率極高,一個人買10張的情況非常普遍,更有一些資深影迷,一個人買上好幾十張電影票。所以真實的電影節,我推測觀眾不會超過10萬人,而且這些觀眾在7天時間,分散在全市數十家影院,時間和地點都很分散,很難實現聚集效應。同樣在上海舉辦的China Joy,4天時間,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接待人次達到了34.27萬人次(第十五屆)。
對於Z世代消費者而言,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越是小眾的越大眾,越是大眾的越小眾。B站舉辦的春晚讓傳統流媒體平台的老闆們脊背流汗,那是因為這些小眾文化的消費群體足夠有凝聚力,他們聚集在一起,能夠把聲量擴大到大眾視野,也就是所謂的「出圈」。電影節的影展同樣如此,但電影節受限於時間和地理因素,盡管有了一定的聲量,想做到出圈,目前還是很難。
把小眾的文化做到極致,就會擁有獨特的名片
對於國內目前的電影節,我個人的感覺還是比較悲觀的。因為大多數電影節的舉辦模式,都是直接照抄國際A類電影節的模式,在單元設置上不管有沒有內容先把架子搭起來。而且很多板塊比如開閉幕式晚會、論壇、大師班這種板塊,全國電影節來來回回都是北京那幾家公司做的承辦,思路和嘉賓都沒什麼變化。參加完幾次,給人的感覺就是同樣的嘉賓同樣的活動,在A城市舉辦完了接著去下一個城市舉辦。就像馬戲團表演一樣,跑了那麼多城市,最後還是那幾只動物,那幾樣表演。
我還記得當年美團網創始人把貓眼電影賣給光線傳媒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如果想把貓眼做好,美團就必須深耕影視娛樂行業,這並不是他們所擅長是事情,可同樣是文旅行業的美團旅遊、酒店業務就保留了下來。所以從這個小事可以看出來。地方的初衷是想通過電影節來帶動文旅消費,可辦到最後發現,光是把電影節辦好就已經要進入影視行業的深水區,更不要提帶動文旅產業發展了。
其實在全球范圍來看,想做一個小而美的電影節並不是不可能。法國小城安納西,舉辦的昂西動畫電影節,不僅具有超高的行業影響力,還未當地帶來了實際可觀的收益。美國的「西南偏南」(SXSW)集合了電影、音樂、科技、極客等一眾年輕人喜愛的潮流元素,成為了近幾年電影人在年初參加的一項盛事。日本農業重地山形縣,本來以農業和水果生產為主,但這里卻孕育了整個亞洲最好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所以,當文化產業發展的足夠大的時候,電影節的機會點存在於這些細分的、垂直的電影節領域。而且這些電影節的舉辦成本不高,人員忠誠度很高。如果從現在積累,耐心做上5年,我相信這樣的電影節,會給當地真正實打實的回報。
❽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如何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還可以。平心而論,現在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場面上確實有了A級電影節的「腔勢」,要真正提升電影節的國際地位,首先還是要爭取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的話語權。中國電影從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至今,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但是,上海國際電影節還很年輕,正處在一個成長期;中國電影已經有了世界級的導演和明星,不可否認的是,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影片還屈指可數,這就需要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
「辦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電影節,期待這里能出現一個『上海新浪潮』」。博伊爾的寄語既是對上海國際電影節留下的一個美好印象,更是對上海國際電影節未來的希望,因為她年輕,所以她充滿活力。「活力」既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也應該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魅力。我們要為「年輕」付出艱辛的努力。
參考一下,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❾ 釜山國際電影節在電影界的含金量怎麼樣與金像獎相比有什麼不同
實在之所以釜山片子節被網友們吐槽的過分於便宜,我想一定是由於此中的獎項,和一些排行榜並沒有失掉大家的認同,由於釜山片子節排行榜或者說獎項之類的工具,此中有非常多都是有很大的爭議的,就比方有人以為他們的愛豆可能比一些得獎明星實力超出跨越很多,可是卻沒有一個實至名歸的排名,所以這些招致了為何有非常多人感到釜山片子節,就是一個博人眼球的一個工具,他其實不算一個真正威望的片子獎項頒布之類的機構。
實在就讓我個人觀念來講,我可能更傾向於後者一點吧,由於縱觀釜山片子節,我發現彷彿確實是有的獎項設置的有些問題,有的演員實力確實是比一些演員要優良,市場效果也要好非常多,可是卻獲獎了。所以這也是為何網友們稱釜山片子節過分於便宜的緣由。
❿ 電影節對於電影產業有什麼影響
相對各國電影行業對於戛納、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獎項的關注,國內電影節的評獎卻暗淡了很多。國際一流電影節都具有非常悠久和專業的評獎傳統,每年都會聚集世界頂級的電影人,按照嚴格又符合各個電影節特色和精神的標准,在眾多參展電影中選出優秀的作品。這樣的獎項是具有極高公信力,無疑會對獲獎影片的宣發和交易有著重大的影響,對於電影人來說也是具有極高的吸引力。而中國國內的電影節通常沒有這樣嚴肅的評獎環節。當評獎僅僅變成了走過場,所頒發的獎項也就沒法為參評影片增值,故吸引力也就不強了,最後只能矬子里拔將軍,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不光獎項公信力不高,部分以影片交易為亮點的電影節,交易數額都存在虛高)
無市場化運作:基本國內的電影節都需經廣電總局批准才能進行進一步的申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個體單位不能申請電影節,但大部分批文都會發放給掛靠在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的組織。這種背景下,也就談不上什麼市場化運作了。沒有市場競爭也就很難有特色和生命力,就成為了一種指標性的文化活動。中國的電影節能否具備對中國電影產業更積極和有實際意義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