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乘法電影院

乘法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2-10-25 08:10:08

電影院20排,每排29坐,一共多少坐

一共20排,每排29坐,
用乘法即可解決:20x29=580座,一共有580個座位。

⑵ 金字塔電影院有12個小放映廳每個放映廳有36個座位實驗小學一次去了420人看電

分析: 要求電影院的座位夠不夠,就要求出放映廳的座位數,然後再同去的人數350進行比較,放映廳的人數是32×12.據此解答. 32×12=384(個), 384>350,所以夠. 答:電影院的座位夠. 點評: 本題的關鍵是根據乘法的意義列式求出放映廳的座位數,再同去的人數進行比較.

⑶ 某電影院有3000個座位,三所小學各有800多名學生,如果這三所小學的學生同時來看電影,能坐下嗎

800X3=2400,2400<3000。
三所小學的學生同時來看電影可以坐下。

⑷ 義務教育實驗板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的主要只是及結構

(一)整體分析

數與代數 :

1、能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小數;

2、感受比較小數、分數大小的過程;

3、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4、會計算一位小數的簡單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

5、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6、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8、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9、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

10、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空間與圖形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算;

2、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算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

4、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5、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統計與概率

1、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5、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教材編寫意圖:

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小數,擴展了數及其應用的范圍。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把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作為學習與研究的對象,從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空間與圖形,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第三單元「乘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等演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乘法的。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說明面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第五單元「認識分數」是學生關於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分數被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來認識,這種認識又與平均分的經驗分不開。第六單元「統計與猜測」的重點是讀統計圖表,從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做出判斷與決策。

單元知識點的內在聯系:

第一單元第一課「買文具」,結合購物的情境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小數,初步建立小數概念。第二課「貨比三家」,要建立小數大小的初步認識。第三課「買書」與第四課「寄書」的問題情境,是為理解一位小數加減運算的意義及演算法而創設的。前後這兩節課的區別在於,前者學的是一位小數的沒有進位的加法與沒有退位的減法,後者學的是一位小數的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

第二單元第一課「對稱圖形」,讓學生先觀察、欣賞民間剪紙的藝術作品,再經歷「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動,逐步感知什麼是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進而在直觀辨認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的分類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讓學生在方格紙(釘子板)上畫(圍)出對稱圖形,用幾種基本圖形進行組合,擺出(構成)對稱圖形,從而初步形成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課「鏡子中的數學」,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第三課「平移和旋轉」,首先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實例,來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進而通過區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兩類運動,描述見過的平移或旋轉運動等學習活動,以豐富關於平移和旋轉的感性認識;第四課「欣賞與設計」,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的活動,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平移、旋轉與對稱在創作圖案中的應用,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供機會,獲得創作圖案的初步經驗和體驗。

第三單元第一課「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計算,探索發現兩數相乘當其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時積的變化規律;掌握這一規律,兩個整十數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結果。第二課「整理書」,結合「整理書」的問題情境,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沒有進位的乘法。第三課「電影院」,結合電影院有多少座位的問題情境,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第四單元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第二課,讓學生再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進率)。

第五單元第一課「分一分(一)」 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在這個基礎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第二課「分一分(二)」,是對分數意義認識的進一步發展。第三課「比大小」,由於分數具有相對性,所以比較兩個分數大小就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即這兩個分數所表示的必須是同一(或相同)整體的兩個部分。第四課「吃西瓜」,結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學習同分母的簡單分數的加減演算法。

第六單元第一課「獎牌給哪組」,結合讀兩組投籃比賽的統計圖,在討論該哪組獲勝的過程中,體會計算平均數的意義與必要性,進一步獲得怎樣利用統計圖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體驗,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和應用意識。第二課「猜一猜」,讓學生體會在可能發生的事情中,發生的可能性還有大小的區別。

本班現狀:

本班現有學生48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1人,在籍生5人,借讀生43人。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主動學習,包括主動預習、主動聽講與思考、主動質疑、主動完成作業,等等;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成績不理想。約有20人左右成績能達到A等,18人左右成績中等,另外10人成績中下。

(二)單元分析:

第一單元的題目是「元、角、分與小數」,使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寄書」)學習小數的初步知識。
學生在生活中對小數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聯系的,突出元角分與小數緊密聯系有助於發展學生對小數的理解,並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
教師完全可以將這個單元設計成為一個「專題活動」。(教學小設計)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小數。
用小數表示各個文具的價格,自然地引入小數。
初步理解小數的具體意義,體會小數與它所表示的實際的量的單位之間的聯系,會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小數與以前學過的數比較,使他們發現小數都有小數點。
2、經歷探索如何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能結合購物情境比較小數的大小。
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交流比較兩個小數(價格)大小的多種方法。(小討論)
鼓勵學生根據主題情境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從中選擇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大家嘗試解決。
3、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與元、角、分密切聯系)
教材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以使學生體會學習計算的必要性,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三課討論的是一位小數的沒有進位的加法與沒有退位的減法,第四課討論的是一位小數的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這兩節課都把探討小數加法的演算法作為重點,讓學生在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演算法的基礎上,獨立去解決小數減法的演算法問題。
鼓勵學生獨立根據教材創設的主題情境,列出算式。然後估算大約一共花了多少元,再探索計算方法。
在多種演算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演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小數加減就可以轉化為整數加減運算了。
為學生提供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知識的機會,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
(教學小設計)
4、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通過「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的實踐活動,感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不拓展)。
可以向學生建議,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小數以及從事這個實踐活動的感受。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和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在具體的購物活動中,學會小數的簡單加減運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理解小數意義,比較、計算

難點:比較小數大小,小數加減法

教學時間:3月1日-3月20日

第二單元 對稱、平移和旋轉
《標准》對這部分內容的定位
學生之所以要學習這部分內容,是因為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大量有關圖形變換的現象,同時,圖形的運動也是人們認識空間與圖形的一個重要手段(圖形的性質、圖形的位置、圖形的運動、圖形的度量),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
認識生活情境中的變換現象,從變換的角度欣賞圖形、設計圖案,體驗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本部分內容學習的主要目標,這對於學生認識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了解圖形之間的聯系,以及感受與欣賞圖形美都是重要的。
要充分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擺一擺」「畫一畫」和「做一做」等,並鼓勵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和想像。
1、結合實例,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直觀認識——在操作中體會對稱現象的特徵——利用特徵(辨別、作圖、想像)」的過程
要挖掘和利用身邊豐富有趣的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第二課「鏡子中的數學」,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實踐,不能只是「看圖說話」。最好,每人都准備一面小鏡子,按照教材中創設的活動要求進行操作,教師還可以創設其他的實驗活動。(教學小設計)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感知身邊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3、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4、結合圖案的欣賞與設計的過程,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圖形變換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培養對圖形的直覺能力和審美情趣

重點:認識軸對稱圖形,畫軸對稱圖形

難點:畫平移圖形

教學時間:3月21日-34月10日

第三單元教學目標:

第三單元 乘法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等演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乘法的。
《標准》對計算的具體要求:
1、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運算的過程,關注對運算意義的理解。
2、重視估算,能估計運算的結果。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也有利於人們事先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是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方面。
3、鼓勵運算方法的多樣化。
應當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並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運算方法的機會。通過互相交流,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4、掌握基本的筆算技能,避免繁雜的運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每分1~2題)。
5、利用計算器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索規律(第二學段)。
6、根據問題情境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
當學生為了求得一個問題的答案而需要進行計算時,他應該意識到需要選擇方法:如果一個近似答案就足夠了,那麼他應該進行估算。如果需要精確答案,那麼必須選擇合適的程序。許多問題通過心算就可以解決;如果有些計算不太復雜,那麼應該利用筆算解決它們;對於比較復雜的計算,應該使用計算器。
7、運用數與運算解決實際問題,並驗證結果的合理性。
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沒有進位的乘法。鼓勵學生從主題圖中獲取信息,並抽象出算式。
鼓勵學生進行估算,並交換各自的方法。(可能的方法)
需要探索如何進行精確計算,並交流各自運算的方法。(演算法多樣化的討論)
應讓學生理解豎式乘法每一層計算的含義。
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問題情境的意義,並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提高了對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解釋自己估算的方法和過程。
對於「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計算,應該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因為本課的演算法與上一課類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注意進位問題。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是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獨立思考、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經歷估算過程,體驗演算法多樣化,並與同伴交流、解釋估算或演算法過程;

3、能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重點:兩位數乘兩位數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時間:4月11日-5月4日

第四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的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重點:認識面積、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

難點: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

教學時間:5月7日-5月25日

第五單元 分數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對分數有初步的認識。
使學生經歷運用自己的符號進行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進行表示的過程(小討論)。
進一步體會1/2的含義,體會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半片樹葉、半件衣服、半張紙等。
教材又設計了大量操作與描述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對分數意義認識的進一步發展。分數表示的是整體的一個部分,而這個整體的內涵是豐富的。單位1是一個整體,由許多事物組成的集合也是一個整體,從而運用分數可以描述現實世界的許多現象。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相同的分數,如果對應於不同的「整體」,那麼它們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2、經歷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能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分母不大於10)。
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方法,主要是藉助圖形的直觀,這符合初次認識分數的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階段,同時體現了形數結合的思想。(教學小設計)
3、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分母是10以內的)。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分數加減計算,有助於學生理解分數加減的實際意義,體會學習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數加減演算法時,藉助圖形直觀,算理和演算法就不難被學生理解和掌握;而「數形結合」本身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
這是個具有實踐性和挑戰性的活動。「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數的知識。七巧板又變成了研究分數加減法的學具了。
一定要鼓勵學生親手製作七巧板,這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更能使他們藉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問題。

第五單元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經歷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能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3、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

4、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並進行交流

重點:理解分數意義,比較分數大小,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難點:比較分數大小,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時間:5月28日-6月15日

第六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5、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

重點:認識、求平均數,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難點:認識、求平均數

教學時間:6月18日-6月25日

三年級下冊數學德育主線和主線問題

李雋

第一單元:

買文具:

德育主線:不亂花零錢

主線問題:什麼樣的數是小數,怎樣讀寫小數?

貨比三家:

德育主線:培養節約意識

主線問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買書:

德育主線:培養熱愛讀書的好習慣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不進位、不退位小數加減法?

寄書:

德育主線:幫助他人、關心他人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進位、退位小數加減法?

第二單元:

軸對稱圖形:

德育主線:培養愛美情趣

主線問題:什麼是軸對稱圖形?

鏡子中的數學:

德育主線:生活中的儀表美

主線問題:鏡像的特點是什麼?

平移和旋轉:

德育主線:節約用水,愛護物品

主線問題: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

欣賞與設計:

德育主線:發現美、創造美

主線問題:由哪個圖形平移、旋轉得來?

第三單元:

找規律:

德育主線: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住新房:

德育主線: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電影院:

德育主線:遵守公共秩序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第四單元:

什麼是面積:

德育主線:樂於與同伴合作、互助

主線問題:什麼是面積?

量一量:

德育主線: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主線問題: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擺一擺:

德育主線:愛護花草樹木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鋪地磚:

德育主線:實踐出真知

主線問題:怎樣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第五單元:

分一分(一)

德育主線:領會分享的意義

主線問題:什麼是分數?

分一分(二):

德育主線:和夥伴們友好相處

主線問題:什麼是分數?

比大小:

德育主線:滲透謙讓的美德

主線問題:怎樣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幾種情況?

吃西瓜:

德育主線:滲透尊老愛幼的美德

主線問題: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第六單元:

比一比:

德育主線:遵守比賽規則

主線問題:什麼是平均數?怎樣求平均數?

猜一猜:

德育主線:實事求是地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主線問題:體會生活中的可能性

⑸ 聰聰走100米大約要2分鍾,聰聰家到電影院要走40分鍾,聰聰家到電影院大約多少千米

2000米。

聰聰的速度是(100除以2),得出每分鍾走50米。

聰聰家到電影院要走40分鍾,即(50乘以40),得出聰聰家到電影院的距離是2000米。

數學知識:

乘法:

乘法(multiplication),是指將相同的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其運算結果稱為積,「x」是乘號。從哲學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變導致的質變結果。整數(包括負數),有理數(分數)和實數的乘法由這個基本定義的系統泛化來定義。

除法:

除法是四則運算之一。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非零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若ab=c(b≠0),用積數c和因數b來求另一個因數a的運算就是除法,寫作c÷b,讀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數,b叫做除數,運算的結果a叫做商。

⑹ 電影院26個字母加 1-28個數字,這個電影院有多少個座位

電影院一共有1012個座位
樓上的座位數,樓下的座位數,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多少,用乘法進行解答
電影院(cinema)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電影已經成為人們飯後的論點。

⑺ 如何寫電影院教學反思

導語:《電影院》一課為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第三節課。本節課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課堂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切入點,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到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如何寫電影院教學反思

《電影院》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乘法》的最後一課時,是在前面已經學習了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以及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是學生學會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計算方法,主要是筆算方法。我主要從一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的:

1、重視利用學生的知識遷移,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估算還是計算,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前面已經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方法,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動來促進知識的遷移,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在學生進行交流演算法的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而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不怕浪費時間,特別在兩學生交流演算法時,胡代國因為害羞不敢開口說話,而計算是正確的,我鼓勵該生不用怕,自己怎麼想的就怎麼說,錯了也沒關系,並讓全班學生給與掌聲鼓勵他,雖然在說的時候吞吞吐吐的,還使勁看我,但是我還是沒有著急,而是再次鼓勵他說完,沒關系,最後他說完了,而且說得也很棒,我也不忘了再次鼓勵他,下一次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的;而在李志明進行交流時,他三次走下去又走上來,把自己的說完,他全算對了,在說的過程中,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記了,還沒等大家來得及反應的時候他沖下去了,又還沒等我再找學生幫忙時,他又沖上來了,三上三下,呵呵,不過,我並沒有怕浪費時間,而是給了他展示的機會。我想在這堂課中這兩個地方更多的是體現了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2、加強學生估算的意識,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和演算法,讓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進行估算和計算。

3、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從情景的引入就重視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從電影院中的座位來引入今天的新課,而且在進行到解決問題的練習中,也不忘了將枯燥、單一的應用題轉化為學生身邊熟知的、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引導學生搜集圖中有價值的信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上完本節課後,我還有許多地方還需改進:

1、在學生獨立計算並小組交流後,我可以讓同桌的兩個同學一起上台來匯報,一個學生匯報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書寫,也就避免了我來寫學生匯報的,而另一個合作者就沒有展示的機會,也可以把主動權徹底的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在從估算過渡到計算時,過度還要再自然些。

3、涉及到的一些口頭語和毫無思考價值的問題不用再提,比如“對不對?”“夠不夠?”等等的'問題,還要加強語言的精煉和准確。

4、一些細節的問題還要注意,比如,板書在“進位”兩字打上重點符號,板書的算式答案未寫完,出示豎式計算方法時讓學生來講,用投影和幻燈片再熟練些等等。

5、抓住學生問題的機制不夠,不能對學生出現的突發問題有效的處理,應多追問學生“為什麼”。而且在對今天的知識與昨天的知識進行比較後應進行一個小結,特別時學生在回答“今天你學到了什麼”,何佳毅說“學到了進位的乘法豎式”,應接下來再追問“應注意什麼?”

6、對學生的表揚和激勵性的語言還不夠,非常的缺乏,也導致一部分學生積極性不夠高。

如何寫電影院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具體情境,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2.對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能進行估算和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及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關於知識目標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上節課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演算法。

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作用,放手讓學生嘗試,在交流中,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強化進位,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關於能力目標一是關注學生提煉數學信息和提出數學信息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出示情境後,我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數學信息,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式,引導學生探究演算法。二是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在列式後,引導學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導估算方法,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在練習中,要求學生先估再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但在第一環節的練習中要求學生先估一估再計算。班級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做到先估再計算,而是直接進行豎式計算。因此將班級學生的估算成為習慣還需進一步培養。三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掌握演算法後,我安排了學生進行練習。班級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在90%左右。通過練習反饋出學生錯題主要是因為抄錯數、計算馬虎、計算速度較慢等。主要原因是計算習慣和能力兩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關於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的交流空間,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如何寫電影院教學反思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自覺學習、學得好。就要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盡量展示生活中的情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慾。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先出示電影院售票處的情景圖,然後讓他們幫忙解決問題。很自然地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新知識上了。

二、抓住進位這個重點

這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因此,這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理解當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時候該怎麼辦這個知識點。教學的時候,我採用讓學生獨立思考、四人小組討論匯報並板演演算法等手段來理解、深化這個知識點。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⑻ 四個好朋友去看電影,電影院有三個口,他們進入電影院有( )種走法.(奧數題)

四個人每個人分別有三種走法,就是3的四次方,一共81種走法。這才是排列組合的「乘法原理」,樓上學得有點虛...

⑼ 電影院一排有20個座位,3個好朋友一起去看電影,他們選擇了第6排,並且要坐在一起,請問有多少不同的坐法

108種。

解:3×2×(20-3+1)

=6×18

=108(種)

故答案為:108

解析

根據題意首先把三個人排是3×2=6種排法;再把三個人看做一個整體有18種坐法,最後6×18=108種坐法。

問題分析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找出把三個人看成一個整體時有18種坐法;首先把三個人排是3×2=6種排法;再把三個人看做一個整體有18種坐法,最後6×18=108種坐法。

⑽ 如何溝通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那麼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呢?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程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於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認識「<」「>」,我引導學生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情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分。又如把教學比大小說成「排排隊」;把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而我們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多創設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生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境化,特別是蘇教版實驗教材,幾乎每一節都有情境主題圖。如:一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單元採用的情景圖就是學生所熟知的「數鉛筆」;第六單元「購物」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三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慾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
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本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地理區域、認知限制以及學校具體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情景圖內容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地、每校、每班。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作適當的調整,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新課程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乘法教學中關於電影院座位的計算,由於學生進電影院次數有限(農村孩子則更少),相對來說,結合學校實際,如:算一算學校報告廳、多媒體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再如,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教師採用學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的相關的各種數學術語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快樂的、有積極意義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
三、例題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題是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但我們的數學教材,題材老化,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我並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蘇果超市購物,超市裡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錶,價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們該怎麼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六年制數學第七冊「認識幾分之一」時,把例5改成「第28屆奧運會冠軍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線段表示這個分數嗎?」通過多媒體電腦課件展示:課件播放劉翔在110米跨欄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說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線段。這樣,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 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於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以「面積單位」一課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出示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畫框(面積分別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請學生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起初學生意見發生分歧,發現僅靠前面學習的觀察法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提出:「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索慾望被激發了,各種想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可以用尺子量,因為我發現爸爸在計算房間大小的時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說:「我把兩本本子重疊就可以比較出大小,可以把這兩個畫框也重疊比一比」。有的說:「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紙片擺一擺,看看可以擺幾個。」教師則抓住學生回答閃光點把握時機,把畫框反過來,呈現出畫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觀察法、測量法、重疊法的基礎上數格子法應運而生。同時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笛卡兒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通過不斷創設問題解決的情境,使學生不斷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認知過程,自主總結發現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多種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生活經驗啟發數學學習,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個性發現帶來的樂趣。使知識形態的數學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火熱的思考」。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 ,通過知識內化,方法掌握的教學過程,增進學生數學理解和用多種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五、練習設計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可知,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第一重要要,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於課堂時間短暫,課後練習是學生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後練習的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後,我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裡客廳的長和寬,求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和寬,並算出它的面積,最後估算一下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我在教學中又開展了「設計你的卧室」數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傢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傢具、粉刷牆壁和天花板的塗料、電器等。設計好圖紙後,再做市場調查,通過各種途徑調查建材規格、型號、價格等一系列信息。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使學生興趣盎然,親近數學,真正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走入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總之,數學教學要教得輕松,學的主動,只有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把無聲的「數學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閱讀全文

與乘法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伺服器地址的電影 瀏覽:482
原始鯊魚的電影大全 瀏覽:582
單車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684
日本情色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80
成龍在國際上出名的電影 瀏覽:761
電影上甘嶺插曲三部曲 瀏覽:832
97電影院一電影手機網 瀏覽:167
劉德華所有電影插曲粵語 瀏覽:838
2018中國電影票房國產 瀏覽:956
戛納電影節男明星紅毯 瀏覽:502
女女家教老師電影2017完整版 瀏覽:965
日本電影刺客 瀏覽:967
印度電影大象 瀏覽:395
美國精神病電影 瀏覽:914
明星電影片酬排行榜2017 瀏覽:86
好看的電影城堡 瀏覽:534
英雄贊歌是哪一部電影的插曲 瀏覽:202
看了流鼻血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36
林正英的鬼片兒電影免費大全 瀏覽:139
神電影網本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