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泰昌電影院

泰昌電影院

發布時間:2022-10-29 03:18:44

1. 邵逸夫為什麼不在富豪排行榜上

慈善大家邵逸夫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2002年11月15日,一條從香港發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 據悉,「邵逸夫獎」現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該獎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將於2004年舉行。頒獎原則: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獲得突破性成果。且該成果對入類生活有意義深遠的影響為宗旨。由於其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因而一設立就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從顏料世家到影業王國 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庄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邵氏世代以商為業。其父邵玉軒與當時成千上萬的寧波人一樣,於19世紀末前往日趨繁華的上海「淘金」,並於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他病逝上海時,康有為、虞洽卿及曾任蘇浙總督的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閣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庄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註定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游藝場和電影院。他們歷經磨難,備嘗艱辛,星馬的窮鄉僻壤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一夜後終於獲救生還,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州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打造「東方好萊塢」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 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經濟開始起飛的香港,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間,邵逸夫傾力打造位於香港清水灣,佔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從此,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禪》、《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大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占鰲頭,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與此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物業、股票市場等,開展多元化經營。1994「邵氏」年報顯示:物業出租收入達2.3億元,而電影放映收入僅2924萬元。香港素為藏龍卧虎之地,富商豪賈雲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知人善任,擁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為其所用,更在於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盡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樣,學一樣,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斗,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散盡千金濟眾生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祖國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1985年後,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邵逸夫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項目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幾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使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 獻縣泰昌三期電影院今天有什麼電影

宅男的終極幻想
導演:
王子
主演:
韓彬高旭孟澤蕊孟凡雨王昭君
看點:
爛片垃圾性
地區:
大陸

3. 中國自行車發展史

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余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

同治十三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運來人力車輸入上海,這種車稱為「東洋車」,因其色黃又叫「黃包車」,成為代步工具。隨後滬上興起了人力車的修、租、販制業。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面都可以看到黃包車夫的身影,尤其是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更是將黃包車夫寫的活靈活現。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後,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於光緒二十三年選址南京路(今南京東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

光緒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到了光緒自行車已經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再此時中國還沒有自己的自行車生產工廠。

民國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郵電事業發展,自行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今黃浦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路。

民國17年同昌、大興(兩家)、得利、泰昌、潤大等成為上海六大車行。一批華人創辦的自行車零配件製造商和商辦工場也逐步創辦。如王發興工廠生產前叉、泥板;大興車行進口鋼管接頭。1930年前後,華商聘請了日本技師,生產車架(自行車主件),組裝出「紅馬」和「白馬」牌的兩種最早的國產自行車。從這時候起我們就有了自己的自行車,雖然有不少零件是需要進口,但是為我國自行車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國19年6月,以經營橡膠車胎及車料為主的車行成立上海橡皮五金車料同業公會。

民國21年,得利車行等17家規模較大的車行(職工135名)成立上海腳踏車販制同業公會。修租兼營零售的中小型車行王興業等240餘戶,次年4月組成上海市修租腳踏車同業公會。它們都參加了市商會。

民國26年;腳踏車販制業公會從17家增至30多家,稱為「大同行」;修租腳踏車同業公會由240多戶發展為400餘戶,稱為「小同行」。前者以販制為主,後者以修租為主,整個自行車市場受「大同行」中幾家大車行控制。抗日戰爭期間三輪腳踏車風行於市。三輪車身與黃包車相似,配件與自行車大同小異,車胎、鋼圈、飛輪、鏈條、牙盤、車條、車把、踏腳等都可通用。一些零件廠、工場以及車行投入三輪腳踏車裝配和經營。40年代初,上海的三輪腳踏車達2.6萬余輛。源隆、順昌、順風等一批新的車行應運而生。

民國31年12月,上海市三輪車出租商業同業公會成立,有團體會員(車行)29家,擁有出租三輪腳踏車9700餘輛;個體會員6000餘人,擁有營業三輪腳踏車16300多輛。

民國35年2月,上海腳踏車販制業同業公會更名為上海市腳踏車商業同業公會,有會員110戶。 民國之後,中國還沒有真正自己的自行車製造工業,絕大部分的所謂車行,只能製造和銷售自行車的零配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有了自己生產的「永久」、「飛鴿」等品牌。這些品牌至今已有六十六年的歷史,引領了幾代國人的自行車消費時尚,開創並演繹了中國自行車行業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4. 獻縣泰昌電影院訂票學生

摘要 您這邊可以登入【美團】在首頁找的【電影/演出】小程序 ,輸入搜索影片,可以網上購票哦~

5. 逸夫是什麼意思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邵逸夫祖籍寧波,1907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發展電影發行公司。

1958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勛銜。

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1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簡悅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逸夫的發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小姐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證冊再婚。

6. 邵家兄弟是誰

邵家兄弟是邵仁枚和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籍貫浙江寧波鎮海,出生於上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邵逸夫祖籍寧波,1907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

7. 邵醉翁的人物經歷

邵醉翁,鎮海縣庄市朱家橋老邵人。其父邵玉軒,早年在上海經營錦泰昌顏料行。醉翁生於1896年,原名同章,字仁傑,號醉翁,在他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後,以號行。
1914年,邵醉翁在神州大學法科畢業後,任上海地方法院及會審公廨執業律師。嗣後,先後與人在上海、天津、鎮江、寧波、嘉興、湖州等地,合股開辦顏料、北貨、綢布、紙張、錢庄等商號,還與朱葆三、張小松、倪幼丹、盧子嘉等合資創辦中法振業銀行,並被推為經理。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敗,感到商業活動中,有的不講誠信,甚至爾虞我詐。認為要感化人心,移風易俗,舞台劇(當時稱文明戲)投資不多,通俗易懂,倒可試試。 1921年改行從商,在津、滬、浙與人合辦30餘家商號。由於經營失敗,於1922年和張石川等集股經營「笑舞台」演出文明戲,並創辦了「和平社」劇團,演出自編諷世劇本。不久,張石川離「笑舞台」
1922年初,邵醉翁在上海與人合作,經營笑舞台,由張石川任顧問,(張,鎮海縣霞浦人,後為明星影片公司創辦人),張石川為前台經理,鄭正秋(我國著名戲劇活動家)為後台經理,從事文明戲演出。不久,張石川兄弟,鄭正秋等,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樣,笑舞台失去了兩個骨乾颱柱,邵醉翁對搞文明戲又產生了動搖。
1923年底,張石川,鄭正秋等,以8個月時間拍攝的《孤兒救祖記》獲得成功,觀眾擁躍,票房收入甚豐。這對邵醉翁是一個有力的吸引,於是決心投身電影事業。 1925年6月,邵醉公司以原來笑舞台文明戲賞為班底,投資1萬銀元,在閘北橫浜橋,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他二弟邵村人(仁棣)任會計,三弟邵仁枚任發行,六弟邵逸夫(仁楞)任外埠發行,在南洋建立發行網。
天一公司成立後,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接下去是《女俠李飛飛》,《忠孝節義》,三部片子都是邵醉翁自己導演,使他賺了不少錢。
由於拍電影能賺錢,一時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上海一地多達40餘家。片子內容大都雷同,很快失去市場。邵醉翁另闢蹊征,專拍以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為蘭本的古裝本。如《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珍珠塔》、《孟姜女》等。故事內容觀眾比較熟悉,因此很受歡迎,特別是在南洋一帶。於是邵醉翁便把發行重點放到南洋,並與南洋製版商開設的青年影片公司合資拍片,把「天一」改名為「天一青年影片公司」。拍攝了《劉關張大破黃巾》、《西遊記女兒國》等近10部這類影片。在這期間,邵醉翁還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義,獨資拍攝了《宏碧緣》、(連續4集)、《滑稽空城計》、《裁縫店》以及《狸貓換太子》、《五鼠鬧東京》、《七俠五義》等連續集。
1927年,又設法在南洋建立和發展電影機構。後改名天一青年影片公司(1928年下半年復原名),復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獨資拍攝《七俠五義》等。邵醉翁的如夫人陳玉梅,既是「天一」的「老闆娘」,又是「天一」的「台柱」,曾經主演過不少影片。 1928年秋,「天一」與「青年」合作終止,邵醉翁又恢復了天一公司原名。這時的天一,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邵氏兄弟經過商量決定在南洋各地建立放映網點,開設電影院,並在新加坡建立邵氏電影機構,由邵仁枚和邵逸夫負責;同時在上海繼續拍攝武打神怪片,抓經濟效益。如《火燒百花台》、《唐皇游地府》、《乾隆游江南》等。邵醉翁在拍片中運用電影特技,劇中人物能騰雲駕霧,御風而行,再加刀光劍影,飛檐走壁,觀眾驚奇之餘,成為閑談中熱門話題,提高了片子賣產率。有聲電影是1926年在美國試製成功,當年8月6日開始公映。當年就傳到我國,12月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戲院試映有聲短片。
1928年11月,上海青年會裝有一台特福萊有聲機,只是在片中插入幾段歌曲。 1929年,美國有聲影片大星進入中國,壟斷了整個上海電影市場,各家首輪影院紛紛改換設備,放映有聲影片。形勢逼人,上海各影片公司面臨挑戰。邵氏兄弟分析形勢,認為市面上尚有不少默片影院,默片仍有一定市場,但非長遠之計,必須跟上時代潮流,才能與洋商抗衡,因此,邵醉翁積極籌備有聲影片的試拍工作。
當時有聲影片有蠟盤配音與片上發音兩種。前者製作簡單,成本低,但質量差,往往影聲不能同步。後者製作復雜,成本高,而且美國西電公司和亞爾西愛公司擁有專利權,他們規定要拍有聲片要簽訂合同,除了攝制費外,發行時還要提取版權費,放映電影院的發音裝置,也得由其承裝包辦。
1930年,天一公司開始蠟盤發聲的短片《鍾聲》試制。不料,中途攝影棚失火,影片燒毀。邵醉翁並不灰心,決定:一,選址法租界甘世東路(今嘉善路),重建攝影棚。二,不惜重舍,從美國聘請了攝音師凱恩,錄音師白立登、克林等人來華,並租借了這些美國人的有聲器材。在苛刻條件下,拍攝了片上發聲的《歌場春色》。為了加強號召力,還羅致了別家影片廠的著名女演員來客串演出。1931年10月10日,天一公司片上發聲的《歌場春色》,在上海「光陵」、「南京」兩家電影院首映。因是國產第一部片上發聲影片,曾轟動一時。此後,在國內和南洋各地映出,都很賣座,邵醉翁各利雙收。但天一公司在這幾個美國人身上,確也花了不少錢。次年,天一公司的技術人員邵維鶴(邵醉翁的兒子)等人,掌握了有聲片製作技術後,邵醉翁便把這幾個外國人都辭退了。
當天一拍《歌場春色》時,明星影片公司也於1931年6月,派洪深去美國聘用美國技師,洽購有聲器材。8月,洪深回國時,帶來美國製片人茄遜,攝影師司密斯,助於威廉遜和其他人員一共15人,拍攝片上發聲《舊時京華》,到1932年1月底完成。原來計劃春節時在卡爾登大戲院上映,不料一二八戰事發生,票房收入受到不少影響。 一二八戰事發生,在民族存亡關鍵時刻,廣大愛國同胞抗日情緒高漲,紛紛向電影工作者提出攝制進步電影的要求。邵醉翁很快拍攝了《上海浩劫記》等宣傳抗日的有聲紀錄片,此片很快在國內和南洋上映,得到廣大觀眾和輿論的肯定。同時,天一公司還吸收了湯曉丹、沈西苓、司徒慧敏(中共地下黨員,建國後中央影局技術處長),田方(建國後中央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一批進步文藝工作者,請他們分別擔任編劇、導演、演員、美工、錄音等工作。在當時左翼電影運動開展情況下,邵醉翁當年拍攝的9部影片中,有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芸蘭姑娘》,根據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鏈》改編的,在一定適度上針對部分城市婦女愛慕虛榮的《一夜豪華》,宣傳抗日的《東北二女子》等。
1932年5月,國民黨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上海各影片廠發出了禁拍抗日片的通知。天一的紀錄片《上海浩劫記》和故事片《東北二女子》被禁映。一二八事變後,隨著民族危機到來,邵醉翁在製片路線方面也作了些改變,吸收一部分左翼電影工作者擔任導演﹑編劇﹑攝影等工作,製作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芸蘭姑娘》﹑《掙扎》(被禁止在租界公映)等影片,並將改編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的電影劇本《一夜豪華》搬上銀幕。
1933年初,天一公司除原有的攝片部外,又增加了代攝部、播音部、機器部、唱片部和印刷部。這一年,天一公司共拍了10部片子,為適應尚未改裝的無聲電影院放映需要,拍了4部無聲片。6部為有聲片。其中有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掙扎》,深受左翼電影評論界的贊揚,但也引起帝國主義分子的不滿,被上海租界當局禁止在租界上映。當年,天一公司還為百代公司拍攝了由譚富英主演的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替香港公司拍攝了有聲故事片《白金龍》。
1933年,國民黨政府為配合第五次反共圍剿,加緊了對電影的檢查,他們任意剪刪進步電影,或將片子扣壓,遲遲不得上映。11月12日國民黨特務組織藍衣社派出三十餘名打手,搗毀了田漢任編導的藝華影片公司,並對各影片公司和電影院進行威嚇。一時白色恐怖,籠罩上海電影界;邵醉翁只好重走老路,拍社會言情片。
1934年天一公司共拍攝了18部片子,多半是鴛鴦蝴蝶派題材,比較有影響的是根據葉淺予同名連環畫改編的《王先生》,另一部是《誨葬》,該片比較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社會窮苦渙民的悲慘苦難生活。經過邵仁枚、邵逸夫在南洋近十年的艱苦努力,他們在當地己有一定的經營基礎。 1934年夏,邵醉翁把上海的一部份資料運到了香港,在九龍清水灣設立香港分廠,專攝粵語片。
1935年開始,相繼推出《泣荊花》、《哥哥我愛你》、《鄉下佬游埠》、《梁山伯祝英台》、《火燒阿房宮》等10餘部片子。當時,奧語片除港澳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南北美洲,都有大量華僑觀眾,因此業務發展很快。相反,自1935年後,天一在上海的製片活動逐漸下降,
1937年上半年,勉強完成《王先生奇俠傳》等7部影片後,八一三日軍發動對上海的進攻,邵醉翁把天一公司的資金器材,全部遷往香港。不久,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以拍粵語片為主,其中宣傳抗日的有《回祖國去》和《女戰士》兩部影片,一部以揭露漢奸丑惡面目的《國難財主》。
1938年,邵醉翁和他的弟弟們創建的南洋影片公司,和在新加坡的邵氏機構,己擁有設在香港九龍清水灣製片廠的4座攝影棚,和設在香港以及東南亞的79家電影院。後又在新加坡建立攝影棚,可以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同時拍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淪陷,邵氏兄弟電影事業陷入困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邵氏兄弟重振雄風。邵醉翁因家著住在上海,經常往返港、滬兩地,此時他己年過半百,留港時間逐漸減少;事業大權也就逐步移交邵仁枚,邵逸夫。
1949年上海解放後,他就長住上海了。曾任上海市政協第三、四屆委員會委員。

8. 怎麼有那麼多的逸夫樓阿

逸夫樓取名源於一個叫邵逸夫的人,香港的一個慈善家。 2002年11月15日,一條從香港發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

據悉,「邵逸夫獎」現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該獎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第一屆頒獎將於2004年舉行。頒獎原則: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獲得突破性成果。且該成果對入類生活有意義深遠的影響為宗旨。由於其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因而一設立就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從顏料世家到影業王國

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庄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邵氏世代以商為業。其父邵玉軒與當時成千上萬的寧波人一樣,於19世紀末前往日趨繁華的上海「淘金」,並於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生意紅火,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他病逝上海時,康有為、虞洽卿及曾任蘇浙總督的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閣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庄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囤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結果賺得盤溢缽滿。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註定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游藝場和電影院。他們歷經磨難,備嘗艱辛,星馬的窮鄉僻壤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一夜後終於獲救生還,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州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打造「東方好萊塢」

1937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艱難度日,後來更是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他摩拳擦掌,決心大幹一場,重振邵氏家業。

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經濟開始起飛的香港,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間,邵逸夫傾力打造位於香港清水灣,佔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從此,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曾拍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據說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禪》、《傾國傾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據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大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邵逸夫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說是中國電影事業名符其實的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占鰲頭,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與此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物業、股票市場等,開展多元化經營。1994「邵氏」年報顯示:物業出租收入達2.3億元,而電影放映收入僅2924萬元。香港素為藏龍卧虎之地,富商豪賈雲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知人善任,擁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為其所用,更在於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盡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樣,學一樣,從不懈怠。他從最卑微的職位做起,一步步奮斗,最終成為電影公司的大老闆。他熟悉電影製作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裡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餘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

散盡千金濟眾生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這位以「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為人生信條的影視巨子,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祖國內地。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萬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1985年後,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正如他所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視教育為立國之本,為此多年來他盡心盡責,不遺餘力。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邵逸夫捐助內地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項目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幾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1987年後,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使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9. 重慶福泰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重慶福泰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是2017-10-20在重慶市永川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重慶市永川區渝西大道中段448號。

重慶福泰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00118MA5XEM1E3U,企業法人余永春,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重慶福泰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酒店管理;物業管理(二級及以下);影院管理;住宿服務;會務服務;農業技術開發、咨詢、服務;銷售:日用百貨、工藝禮品(象牙及其製品除外)、農副產品(國家有專項規定的除外)、建築材料(不含油漆及其他危險化學品);承辦經批準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及體育賽事活動策劃;電腦圖文設計製作,電影製作、發行、放映,影視節目策劃、製作;唱片、廣告、廣告音樂製作。(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重慶福泰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泰昌電影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外伺服器地址的電影 瀏覽:482
原始鯊魚的電影大全 瀏覽:582
單車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684
日本情色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80
成龍在國際上出名的電影 瀏覽:761
電影上甘嶺插曲三部曲 瀏覽:832
97電影院一電影手機網 瀏覽:167
劉德華所有電影插曲粵語 瀏覽:838
2018中國電影票房國產 瀏覽:956
戛納電影節男明星紅毯 瀏覽:502
女女家教老師電影2017完整版 瀏覽:965
日本電影刺客 瀏覽:967
印度電影大象 瀏覽:395
美國精神病電影 瀏覽:914
明星電影片酬排行榜2017 瀏覽:86
好看的電影城堡 瀏覽:534
英雄贊歌是哪一部電影的插曲 瀏覽:202
看了流鼻血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36
林正英的鬼片兒電影免費大全 瀏覽:139
神電影網本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