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電影交響樂團的介紹
中國電影交響樂團成立於1949年3月,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職業音樂團體之一。
2. 上海電影譯制廠,那是一個電影的黃金時代
本書選自賽人影評文集《與光同塵》。虹膜正在獨家發布本書的簽名版,購買方法見文本末。也可參考:
文 | 賽人
上海電影譯制廠,對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可磨滅的聲音記憶。那些金石之聲讓電影中千變萬化的面孔擁有了同一的音質,卻一樣富有變化和更幽深的神秘莫測。
《虎口脫險》(1966)
用陳丹青形容配音大師邱岳峰的話來推而廣之,也就是上譯群英用他們聲帶的運動和氣息的吐納,以及再純正不過的中文「塑造了整個西方」。這個西方是我們不熟悉的,讓我們困惑,又讓我們艷羨。不僅僅是他們的華服、洋車、豪宅,還有與我們的道德建設迥異的人際、人倫。伴隨著上譯那些細膩、傳神而又不乏勇敢的聲音,我們彷彿聽到了整個世界的另一種呼吸的節奏和韻律。
好比當時的聯邦德國與奧地利合拍的《屠夫》,讓童年的我第一次聽到同性戀這個詞彙,那是上譯的老牌綠葉於鼎的一次極上乘的發揮。還有一部德國電影是由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春天交響曲》,講的是大音樂家舒曼和他的妻子克拉拉的愛情故事。
《春天交響曲》(1983)
其中有一段,已經小有發育的克拉拉,快樂地任由其專橫並深愛著她的父親為其沐浴,也著實嚇了我一跳。還有一幕,舒曼剛與另一名女子交歡,剛巧克拉拉到來,這位大作曲家的臉上竟然絲毫不帶羞歉的神情,這也讓我莫名其妙。
那大概是上譯的當家花旦劉廣寧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之時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倒不是完全能接受她聲音的甜美,但她一面純潔、一面神經質的表現卻真的能把我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
《春天交響曲》(1983)
我對上譯的記憶不僅僅來自大銀幕,還有收音機。由於那時電視還不普及,小小的半導體讓我聽到過很多電影。奇妙的是,聽過之後還想看,真看了,逢到電影錄音剪輯的節目也一樣割捨不下。一次聽著名盲人歌手周雲蓬的訪談,談起對電影的感想,他是只能去聽的,卻依然能感受到電影的美好。
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譯製片也永遠不會消亡。他提到他聽過的最愛的電影是金棕櫚獎得主《德州巴黎》。
《德州巴黎》(1984)
我和我周圍的很多同好也是先聽後看這部電影的,第一次聽時就覺得這是個太奇妙的故事。丈夫找妻子,找得都患了失語症,真找到了,妻子卻成為脫衣舞娘。後來因一個特殊的關系,我在大銀幕上看了這部影片,還為沒有上譯的聲音而倍感遺憾,這一課後來還是補上了。
這部電影也是由金斯基主演(其父為沃納·赫爾措格的御用演員克勞斯·金斯基,世界影壇最具風格化的性格演員),由劉廣寧代言。劉廣寧之於金斯基,就像邱岳峰之於卓別林、畢克之於高倉健、蓋文源之於讓—保羅·貝爾蒙多。而這部影片里聲音表現最優異的是尚華,他是邱岳峰去世後上譯最重要的反派聲音之一,除此以外也為一些滑稽人物發聲,最著名的就是《虎口脫險》了。
《德州巴黎》(1984)
在《德州巴黎》中他的聲音是有些無助兼小可憐的,更多的則是難以名狀的滄桑,以及過於洶涌的溫柔所導致的憂傷,隱隱的起伏和若有若無的停頓都非常好。他說那對夫妻都不太關心周圍的事,他們一開始就想拒絕世俗的生活。男的更厲害一些,他甚至要拒絕記憶,也可以說,他之所以把妻子捆起來是想把那種只關乎心靈的狀況牢牢綁住。
影片非常高明地沒有通過影像來表現這些,只要一個憂傷的男人緩緩地敘述就夠了,清幽的吉他聲響了起來,不僅僅是在撥動心弦,也是在盪開某些人的記憶,彷彿時間之河在管不住地流淌。是的,是某些人,不是所有人。
《德州巴黎》(1984)
說到上譯的聲音,基本上是個頂個的強,既擁有極高的辨識度,又能讓人忘記是這位聲優在表述,在抒情。對於男聲我不能免俗地要首推邱岳峰和畢克,另外曾擔任過上譯廠廠長的楊成純我也極其喜愛,還有一位是富潤生。他們的聲音,嚴格來講都不夠親切,都有一份倨傲,用一分唇啟齒,就好像特別樂意待在他們自己的個人王國里,也可以說他們容易享受孤獨。
上譯的聲音跟其他配音機構比起來,最大的特色是能營造出一種距離感,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卻又能遠在天涯。女聲里我個人是喜歡老旦的,如蘇秀和趙慎之,另兩位是李梓和曹雷。她們的聲音都有著驚人的可塑性,一如沐浴春風,卻又有寒意襲來。
記得蘇秀在《孤星血淚》里為那個老太太配音,那句「這是我的心」,她停頓了一下,然後說「碎了」,真的讓人為之動容。而片尾劉廣寧的那句「小孩,過來親我一下」,則足足地讓人要魂飛天外了。
《孤星血淚》(1955)
說到上譯的群英會,一般人會提及《尼羅河上的慘案》。那是一個群戲,上譯的精英也基本悉數到齊,還很年輕的喬棒、童自榮、丁建華也顯露出超卓的潛質。蘇秀為一個誨淫作家代言,她曾笑言這個人物就是個「十三點」,她那句「沸騰的拉丁血液」,屢屢被我周圍的人提及。
《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
而畢克最後的結案陳詞也成為中國配音史上的經典,他的慵懶與智慧交相輝映,像一條老狐狸一樣從容不迫,又如一名老獵人一般流露著悲憫。而在我這兒,最愛的群戲則是蘇聯電影沙皇謝爾蓋·邦達爾丘克自導自演的《戰爭與和平》。
這是全世界最昂貴的電影,到現在也難以統計它到底運用了多少人、財、物力。這部影片在美國公映時震驚了這個計較投入產出比的世界頭號電影強國,最終其中的一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本片共分四集,時長近六個半小時。當時蘇聯還沒解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逢十月革命節,中央電視台都會放映一部優秀的蘇聯電影。
《戰爭與和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與我們會面的。
《戰爭與和平》(1966)
《戰爭與和平》的譯制導演是曹雷,幾乎出動了上譯的全部人馬。喬榛的彼埃爾、尚華的老包爾康斯基公爵、畢克的庫圖佐夫元帥、蓋文源的拿破崙都令人難忘。而最為優異的則是楊成純,他為男二號安德烈配音,冷漠、高貴,善於隱藏自己,全在那種詩句一樣的對白、旁白里得到了一種專屬文學的表達,而他強抑激情又依然能噴薄而出的聲音運動,具備了俄羅斯大地所特有的遼闊。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楊成純聲音藝術的最高峰,他有了這樣一個安德烈就足以傲視配音群英並比肩大師了。為女一號娜塔莎配音的丁建華同樣表現卓異,她保留了她過往聲音中的嬌憨和純真,同時又兼具這個小可愛由著性子來,卻絲毫不讓人厭棄的任意妄為。既耽於幻想,又對真實的生活產生疑懼,這種訴盡千言又無法言說的糾結,真要表現出來殊為不易,好樣的丁建華,她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戰爭與和平》(1966)
在如此浩瀚的配音影片里,還必須提到一個聲音,那便是著名電影藝術家和配音大師孫道臨,他主配的《王子復仇記》是配音界人人稱頌又難以企及的模本,他是中國配音界音質和表現力超一流的大家,這一點只有畢克還能與他一較短長。
《王子復仇記》(1948)
在《戰爭與和平》中孫道臨擔任旁白,當大平原上的小花開始生長,孫道臨的聲音穿過雲層和霧靄,來到我們的耳際,「如果不道德的人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的話,那麼善良的人也應該這樣去做,道理就這么簡單」。
遙想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真是看電影的黃金時代,除了什麼電影都有人看—就是《最後一班地鐵》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一個小縣城的電影院里也能有四五成的上座率。
《最後一班地鐵》(1980)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1985)
再一個,什麼國家的電影都能看到,現在你能想像委內瑞拉的《螃蟹》在上映前的一星期,就在發廊對面的馬路邊貼上種種聳人聽聞的海報嗎?有的電影可以是小眾的,但內容本身並不小眾,我就親眼見過一對農民工夫婦領著孩子去看得過兩項奧斯卡獎的《溫柔的憐憫》,而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溫柔的憐憫》(1983)
那時連普通人的攀談用的都是電影中的台詞,例如,「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又或者,「往前走,你就會融入藍天中去」,這在姜文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也有所表露。
那時候看電影不是什麼品位的象徵,只是去看,而電影就在那兒,一束光照亮發白的銀幕,我們看別人的悲歡離合,窺伺著人為的秘密如何發酵,然後獲得一種心安理得,然後心滿意足地去過電影之外的生活。而這些,大多時候,是由上海永嘉路383號的一棟小樓里,那些大多時候只聞其聲、不聞其人的藝術家所帶給我們的。
1.合作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2.虹膜讀者微信群:加微信個人服務號hongmomgs為好友,邀請入群
往期精彩內容
賽人影評文集《與光同塵:漫談11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 虹膜全網首發 ,並獨家提供 簽名版 。今天下單,今天發貨。
賽人老師為虹膜讀者簽了這么多,據說手已殘
賽人介紹: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欄目資深策劃人,曾擔任《新電影》雜志主筆、《電影世界》雜志副主編。
在《與光同塵:漫談11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里,賽人系統地評介了中國第一至五代導演的時代特點和藝術特性,並從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視角,詳細解讀了中國電影的歷史脈絡、人事掌故,以及思想與形制的演變。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為題,借歷代導演、女演員、古龍、譯製片等特定主題,以線帶面鋪陳中國百年影史的完整風貌。
賽人老師簽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進對中國電影的了解,讓自己從對國產片期待-驚詫-失望-憤怒的惡性循環里解脫出來,賽人的《與光同塵》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視野。
這本書是你希望入門乃至深入了解國產電影的首選。它之於中國電影,跟佐藤忠男《日本電影史》之於日本電影、後浪《認識電影》之於基礎影視知識一樣,意義不可替代。
本書取名「與光同塵」,典出《道德經》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要不露鋒芒、平和處世。你恰恰可以從這本書里看到一個和「影向標」那個憤怒的賽人不一樣的賽人,冷靜、娓娓道來。他懷著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對電影源初的愛,他把大半輩子的學養都傾注了進來。
他的愛不止於冷靜的工業標准化的視聽分析,還會蔓延到豐盛的文化背景和細膩的人物解讀上。我們常說一流藝術家對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後,必然藏有不易為人察覺的理解與深切同情。賽人也是如此,大量觀影的虛擬經驗與現實中的邂逅融會貫通,每每聊起一部看過的電影,他都像過電一樣激發自己的全部生命經驗,賽人寫電影,其實也是寫人生。
這一點,有北京電影學院杜慶春教授的觀察為證:
「賽人對於中國電影如此豐富的記憶和因而產生的電影與人生的關系呈現,這些對我而言足以構成一種驚異的體驗,如同大雨之後天上出現一輪彩虹,我們雖然不會再以為是神跡之類,但還是會放出興奮的眼神……他看電影的生命展開的歷史構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點。」
也有老友衛西諦的見證:
「每與賽人吃飯,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話全是電影,全是電影里的人,感情,電影里的某個時刻。滔滔不絕,三五個小時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見,性情之見。多少年來,與賽人的一席話已經成為我電影經驗的一部分。」
王家衛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個人來找我喝酒,他叫黃葯師。這樣說起來,黃葯師可能是金庸筆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賽人,不知誰更能喝?他們會聊武功還是電影?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虹膜獨家銷售通道,請賽人喝杯酒。
目前這批書都是簽名版,請放心購買。
而且,部分簽名版還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這個就全憑運氣了,沒人知道哪本是。
聲明:沒有動物在本次拍攝中受到傷害。
3. 鄉村愛情故事
呵~~我剛看趙本山《鄉村愛情故事》高清版全集的~~向你推薦個我很喜歡的高清電影站
http://www.zxdyy.com
在線電影院,裡面就有最新的電影,高清在線電影免費觀看網站,電影齊全,更新極快,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給分吧兄弟.......................
4. 什麼電影網站有:交響情人節。
http://xl.dygod.cn/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交響情人夢 這里的還不錯
5. 電影《網》的劇情
網
導演:程亮
主演:謝園、馨子、羅巍、吳岱融
編劇:顧則徐
攝影:廖擬 白玉俠 張磊
美術:劉曉世
作曲:宋煬
錄音:曹伊 王豐
簡介:
隨著時代的進步,網路的出現在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捷與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高中生肖彬天性聰穎,卻沉迷在虛擬的網路游戲世界中,不可自拔。一天,母親在突發事件中遇難,肖彬由於在網吧內玩游戲而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傷心欲絕的他發誓不再碰游戲。可是,精彩紛呈的網路游戲和身邊人們的誘惑始終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著他,他又一頭栽了進去。在經歷了種種波折後,肖彬終於回到了關心著他的學校和父親身邊,並重新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本片展現了網路對當代少年的包圍和誘惑,對其成長產生的重大影響,用銀幕形象提醒社會關注和思考網路虛擬世界與下一代成長之間的關系。同時,呼籲社會各界對此給予特別關注和正確的處理,突出了新時代的人們「要做網路的主人,不要做網路的奴隸……」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再次強調青少年的道德建設問題,在此背景下,本片的拍攝就顯得更加珍貴和及時。
〔劇情簡介〕:薄霧透著一絲淡淡的冷峻,風聲夾雜著槍聲,分外刺耳,肖斌與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少年奮力廝殺,斬敵無數……肖斌(陳元超飾)完全陶醉在CS游戲虛擬世界的刺激中。
在歐陽老闆的黑網吧中,一大堆人圍著肖斌,這幫孩子中的最高級玩家即將誕生。角落裡,女孩王小曼(馨子飾)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他。終於,肖斌成功沖上最高級,孩子們歡呼著,艷羨地看著他,肖斌的成就感和內心歡愉到達了最高峰。
這時,門口傳來有人闖入的爭吵聲。肖斌爸爸(謝園飾)沖到肖斌身邊,痛苦地告訴他:媽媽出車禍了。剛才還沉浸在喜悅中的肖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他們趕到醫院時,母親已去世,肖斌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傷心不已。
到家後,任父親如何勸解,肖斌始終沉默無語,走過母親的遺像,也是面無表情。可當他回到自己房間,看見電腦桌上擺放的母親送他的小仙人球,不禁淚流滿面,他打開電腦,默默地把裡面的游戲一個個徹底刪空。
上學路上,肖斌遇到同去網吧的那些同學,他們誰也不敢帶頭再提玩游戲這件事。但還是有人覬覦肖斌的帳號和裝備,高二的趙晨飛更是帶著死黨挑釁肖斌。肖斌冷冷地說他已永久封存帳號。游戲上從此再無他的身影。到了學校,一向暗暗注意肖斌的同班女生陳燕艷,想找個機會安慰他,但肖斌封鎖了自己的心,拒絕別人的關心。
上計算機課時,同學們進入燈光通明的教室,等待新來的計算機老師兼班主任吳老師。沒想到,一個披斗篷的身影閃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拉掉電閘,頓時教室一片漆黑,大家驚呼。漸漸地,黑暗中一支燭火亮起,襯出一張年輕陽光的臉龐,他就是吳老師,他讓同學們從課桌下把早已備好的小蠟燭點亮。在點點燭光中,吳老師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計算機課……
下課後,吳老師想就母親過世一事安慰肖斌,沒想到肖斌毫不領情,默不作聲。吳老師笑了笑,意識到這個學生的特別。
父親無法擺脫中年亡妻的痛苦,只是沉浸在自己交響樂的世界中,父子倆很少溝通。 一到晚上,肖斌就打開電腦,原來QQ上有個他一直交往的神秘女網友「悠悠小鰻」。善解人意的她是網路游戲社團里一個雅典娜公主般受大家喜歡的人物,肖斌只對她敞開心扉,談對母親的思念,對游戲的懷念。
數學課上,老師出了難題,班裡無人做對。肖斌悄悄做好,卻不作聲,還是同桌廖擬嚷嚷著發現的。數學老師把這一點告訴吳老師,吳老師會心一笑。回家時,肖斌路過網吧,歐陽老闆屢次邀他都不成功,臉上表情陰晴不定。
在QQ上,「悠悠小鰻」開始向肖斌請教很多游戲方面的問題。於是,肖斌找到一個辦法,他自己不玩,卻一一替「悠悠小鰻」解決游戲里的問題來過癮。不過,當「悠悠小鰻」勸他重新投入心愛的游戲時,卻被他一口拒絕,在他心裡,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因為在網吧打游戲而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深夜,肖斌夢見在一條深邃的長廊,交雜各種游戲人物,最後看見母親在醫院長廊呼喊他,他汗水淋漓地驚醒。
肖斌參加數學考試,吳老師監考,他早早把題做完後就望著窗外出神,吳老師也看著他,兩人第一次對視。
學校食堂里,傳來消息:網路游戲公司舉辦的「大師賽」即將開始。因為肖斌不參賽,趙晨飛態度格外囂張,小兄弟們都覺沒面子。肖斌在周圍人的影響下,有些動搖了。
一天, 「悠悠小鰻」突然約肖斌見面。 她左等右等,肖斌都沒有出現,就在她打算離去時,看到了擦肩而過的肖斌的背影。她叫住了肖斌。肖斌也第一次看見了網上無話不談的「悠悠小鰻」,原來是個異常美麗的女孩,比自己大兩歲,真名叫王小曼。兩人見面後出去玩,在江邊美麗的夜色中,王小曼告訴肖斌,她想請肖斌在「大師賽」中作為她的鬥士,為她出去一戰,並就此洗手退出。肖斌的心終於被徹底激活,答應了小曼。肖斌再次走入網吧,轟動四座,玩家們一陣歡呼,歐陽老闆露出得意的笑容。
從此,肖斌白天在校念書,一放學就找各種理由去網吧訓練。王小曼原來是受歐陽老闆幕後之託,把肖斌重新引回黑網吧以刺激生意的,而在與肖斌的交往中,她內心充滿歉疚。
休息日,吳老師在野外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室外活動,給孩子們闡釋了他理解的大自然這個意義上更廣闊的網,就在他最想和肖斌溝通的時候,卻發現肖斌已經提前走了。
聰明的肖斌漸漸發現了小曼的真實身份,但一直以來他把小曼當成姐姐般依戀,盡管感覺自己被欺騙,但他依然沒有拆穿她。此刻,他最大的心願是在比賽中證明自己。
在「大師賽」的報名處,肖斌因為是未成年人無法報名。歐陽老闆設法替肖斌報了名,肖斌開始厭煩這裡面的虛假。王小曼也開始改變,在比賽前,她把一切對肖斌和盤托出,並告訴肖斌,在她心目中,他是唯一的高手。隱瞞年齡的肖斌出現在網路游戲「大師賽」上,等吳老師趕到比賽地點,他已連克強敵,獲得冠軍,又匆匆離開。
回到家,得知肖斌去參賽的父親,盛怒之下砸掉了肖斌的電腦,肖斌看見母親送他的小仙人球也被砸碎,奪門而出。肖斌孤獨地走在街上,不知何去何從……
肖斌父親余怒未消,沖到黑網吧找老闆算賬,正好碰見來找肖斌的吳老師,阻止了他的過激行為。吳老師在王小曼的指點下,在江邊找到了肖斌。面對肖斌,吳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原來,學計算機的吳老師,在大學里是個超級網路游戲玩家,幾乎整整一年,沉迷在網路游戲中,沒有出過寢室。女友為了勸他,也開始玩,沒想到她沉溺地更深,最後因曠課太多被學校勸退,跟吳也分了手。從此後,吳老師再也不玩網路游戲了。肖斌聽後,若有所思。
國家加大了對未成年人出入網吧的管理力度,嚴明了有關政策,黑網吧終被取締。學校接到了國家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文件,校長讓吳老師擔任三維動畫班的輔導員。在第一節課上,同學們驚訝地發現電腦上出現的竟是網路游戲。吳老師笑著解開了大家的疑團,要真正享受精美的游戲就必須先掌握製作的技巧和奧秘,人應該做電腦的主人。肖斌的座位依然空空如也,突然,教室門口傳來聲音,肖斌酷酷地出現在門口,露出了久違了的笑容……
6. 天空之城—久石讓&宮崎駿精選視聽交響音樂會適合孩子看嗎想在大麥網買票一家人去看
您好~
天空之城——久石讓&宮崎駿精選視聽交響音樂會適合一家人共同欣賞哦,兒童需要持票入場~
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始售票。麥麥推薦親上大麥網訂票哦
演出信息:
天空之城——久石讓&宮崎駿精選視聽交響音樂會
時間:2015.05.22
場館:東方藝術中心 音樂廳
在線訂票:【上海音樂會 天空之城】
移動端訂票:【http://m.damai.cn/proj.aspx?id=77794】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感謝您對大麥網的支持!
7. 推薦幾部有關交響樂的電影
《阿馬迪烏斯(又名莫扎特傳)》-音樂神童莫扎特的平生-奧斯卡最佳影片
《永恆的愛人(又名貝多芬傳)》-樂聖的迷樣遺囑
《一曲難忘》-肖邦的戲劇人生
《翠堤春曉》-圓舞曲之王的愛情
《絕代妖姬(又名法瑞內里)》-一代歌劇名伶與亨德爾的恩怨
之所以推薦這些不僅是電影作品質量上乘,且有大量的作曲家的原作作為配樂充斥其中。
8. 世界四大音樂廳及其介紹
維也納金色大廳
柏林音樂大廳
卡內基音樂廳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
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也稱作卡內基音樂廳,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881號,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間,占據第七大道東側。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資建於1890年,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志性建築。卡內基大廳以歷史悠久,外形美觀以及聲音效果出色而著稱。設有自己的藝術策劃、開發和市場部門,每季度演出100餘場;此外也出租給表演團體。目前無常駐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在1962年之前駐扎於此。
一、演出廳
卡內基大廳由三個結構截然不同的小廳組成,內部結構頗為特殊。三個廳分別是:主廳、獨奏廳和室內樂廳。
1、主廳
伊薩克.斯特恩禮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層2804個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
主廳的特點是聲音效果溫暖,真實。伊薩克.斯特恩曾說:「有人說這個音樂廳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舉一動,並將其升華」。主廳頂棚極高,觀眾到頂層觀眾席台需經過105級台階。當然也可乘座電梯。自主廳建立以來,幾乎所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都曾在這里表演過,主廳的休息室裝飾有簽名畫像和紀念畫。
2、小廳
贊克爾廳(Zankel Hall)設有559個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贊克爾(Judy and Arthur Zankel)夫婦的名字命名,原名獨奏廳。1891年4月首次對公眾開放。1896年修繕後改名為卡內基會堂。1898年出租給美國戲劇藝術學院,1959年左右改為電影院,1997年改造回禮堂。重建後的新廳於2003年9月開放。
威爾獨奏廳(Weill Recital Hall)設有268個座位,以卡內基大廳董事桑福德.I.威爾(Sanford I. Weill)和他妻子瓊的名字命名。自1891年大廳建成後投入使用,原稱「室內樂廳」(後改為卡內基室內樂廳);40年代後期改名卡內基獨奏廳,1986年最終定名為威爾獨奏廳。
3、其他設施
卡內基大廳檔案館(Carnegie Hall Archives),建於1986年。
玫瑰博物館(Rose Museum),1991年投入使用。
二、建築
卡內基大廳是由紐約宗教劇社團的業余大提琴手,並不出名的威廉.波奈特.杜斯爾(William Burnet Tuthill)設計的,設計成義大利文藝復興式樣,用磚和棕色砂石建成的。
卡內基大廳是紐約僅存不多的,完全沒有金屬構架的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建築之一,在20世紀初,由於要在演出廳添加一些樓梯,才增加了一些金屬構件。外部全是由「羅馬」式的窄磚構成,形成一種深棕色色調,細部是陶土和棕色砂石的雕塑。大廳避免了當時流行的巴洛克裝飾風格,採用了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和雕塑家菲利坡.布魯奈爾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作品,帕奇禮拜堂高尚的風格:圓拱頂是由白色石膏和灰色石頭組成的和諧色彩,四外是科林斯式柱頭的壁柱支撐著連續的檐口,檐口上面,拱頂下面是一序列的半圓窗,組成著名的金色和白色的內部色調。
三、歷史
卡內基大廳以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名字命名,卡內基當年出資建造大廳是為了將其作為他董事會下的紐約宗教劇協會的會館。工程由伊薩克.A.霍伯(Isaac A. Hopper)及其公司承包,1890年破土動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舉辦正式開幕音樂會,著名指揮家瓦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揮。一開始大廳的名字僅是簡單的「音樂廳」(建築正面華蓋上方有"音樂廳由安德魯.卡內基出資建造"的字樣),後來在紐約音樂廳公司(大廳最初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們的勸說下,卡內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廳於1893年正式更名為卡內基大廳。大廳在1893—1896年間多次改建,增加了兩座藝術家工作室塔,並改造了建築下層的禮堂。
大廳的所有權在1925年之前屬於卡內基家族,卡內基去世後,他的遺孀將其賣給房地產開發商羅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於1935年過世,他的兒子接管了大廳。40年代中期,音樂界的風雲變幻促使西蒙將大廳出售給當時占據著大廳每年大部分演出檔期的紐約愛樂樂團,但因樂團正准備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時候大家都認為紐約城無法擔負同時兩個大音樂場館。面對失去大廳最大客戶的危險,西蒙不得不計劃將其變賣。但隨著與一家廣告開發商談判的破裂,紐約愛樂樂團又遷往林肯中心,大廳面臨著為商業摩天大廈讓路將被拆除的命運。後來,在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領導的團體的壓力下,政府通過特別法案,允許紐約市以5百萬美元將大廳從西蒙手中買下,並於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質的卡內基大廳協會來管理大廳的運作。1964年,卡內基大廳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
1983年到1995年間,大廳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修繕工程由詹姆斯.波爾夏克(James Polshek)負責,波爾夏克的成名作是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設計的的後現代派風格天文館。在此期間出現了爭議。在1986年對主廳的改造完成後,有批評說大廳著名的音場效果受到了影響。但官方拒絕重新改建,批評持續了九年。直到1995年發現罪魁禍首是舞台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隨後被移掉。1987—1989年間,一座60層高的辦公塔在大廳旁邊拔地而起,名為卡內基塔。塔樓與卡內基大廳相連,具有後台及宴會廳等功能。2003年6月,紐約愛樂樂團計劃在2006年初重返卡內基大廳並與大廳進行商業合並;2003年晚些時候宣布計劃流產。
四、管理
現任大廳執行與藝術總監是克里夫.基林森爵士(Clive Gillinson)(2005年7月上任),他同時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團長。
五、檔案館
1986年,出現了一件讓廣大愛樂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卡內基大廳一直沒有系統地保存過檔案。因為沒有地方保存,大廳的許多重要歷史文獻都已失散。1991年,為慶祝卡內基大廳落成100周年,卡內基大廳檔案館被建立了起來。廣告商和記者們在媒體上報到了卡內基大廳如何翻箱倒櫃地尋找歷史記錄。結果報道在保留著大廳節目單的人群中形成了極大反響:歷史文物從世界各地接踵而來。大量的材料被找回,其中包括12000分節目單,讓檔案館得以記錄下較完整的大廳歷史。
維也納美麗的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記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北京時間2008年1月1號,一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又准時傳遞到北京聽眾的耳畔。享譽世界的柏林愛樂樂團在音樂總監西蒙•拉特的指揮下,在柏林愛樂音樂大廳再次奏響優美的旋律。這也是北京音樂廣播第六次現場直播這一重大的音樂盛事。
每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柏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卡拉揚親自創立的,它的主角就是世界著名的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當地時間12月31號下午5點開始舉行,正好是北京時間新年的零點。
迎接新年,歐洲有兩大音樂盛事,一個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再一個就是柏林新年音樂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年年都是以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為主,而柏林新年音樂會與之不同的是以某一位音樂家、某種音樂體裁或一部著名音樂作品為主題,每年風格迥異。比如1993年的《瓦格納之夜》、1999年是《偉大的終曲樂章之夜》、2000年是《威爾第之夜》、2003年是《經典美國音樂劇》,每年一個中心主題的演奏形式,形成了柏林新年音樂會獨具魅力的風格特點。
而今年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的主題是《俄羅斯之夜》。上半場演奏醫學博士出身的鮑羅丁的四幕歌劇《伊戈爾王》中的「波洛維茲舞曲」和他的《B小調第二「勇士」交響曲》。下半場演奏穆索爾斯基的《霍萬欣那》前奏曲和由拉威爾配器的《圖畫展覽會》。
5點15分,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本場音樂會指揮西蒙•拉特精神飽滿地登上指揮台,《波洛維茲舞曲》的優美旋律在他的指揮棒下悠然奏響,弦樂和圓號奏出持續音組成的序奏,表現了波洛維茲民族音樂寬廣遼闊的特徵,接著,在持續音襯托下,長笛在小行板速度上奏出輕柔圓潤的音調,讓人陶醉,讓人痴迷。
西蒙•拉特指揮技藝精湛,他善於准確把握作品的時代風格,能深入挖掘樂曲中的思想內涵,並以果斷、生動、流暢而富於激情的指揮語言見長。他擅長指揮現代作品,但同時他的指揮曲目中又包含著不少古典樂派和早期浪漫派的作品。他擔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後,曾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評價:我們幸運地進入了西蒙•拉特時代,他具有出色的智力、奉獻、探索、投入的精神,具有所有偉大指揮傢具有的領導這只樂團創造最好音樂的能力。
演出結束後,西蒙•拉特在觀眾的掌聲中獻上了新年祝詞,在持續不斷的掌聲邀請下,西蒙•拉特再次舉棒,加演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黃金年代》中的波爾卡舞曲,本次新年音樂會也在這首舞曲的音樂聲中達到高潮,在熱烈的掌聲和觀眾「BRAVO」(義大利語:好哇)聲中,2007柏林除夕音樂會圓滿畫上了句號。音樂依然繚繞在耳邊,思緒卻已翱翔在天際。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帶給我們更美的音樂,以饗聽眾。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對眾多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個熟悉的名字,這個音樂廳是世界最頂尖的音樂廳之一,當然能在這里演出的音樂家也是世界一流的。這里也是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大本營。音樂會中,400多人的小獨奏廳全場滿座。坐在二樓最後一排,哪怕是與鋼琴、大提琴重奏的時候。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實在是太好了,名不虛傳!
9. 交響樂最早是什麼時候流入中國的
我國的交響音樂創作開始於二十世紀20年代。黃自(1904-1938)以其交響序曲《懷舊》和《都市風光幻想曲》的創作成為我國交響樂創作的奠基者。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更以其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熾烈愛國之情的作品對我國交響樂創作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9)交響電影院網擴展閱讀:
建國以來直到「文革」前,黨培養起來的一大批中青年音樂家和前輩作曲家們一起創作了一大批交響樂作品,著名的有王雲階的《抗日戰爭交響曲》、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羅忠銘的《第二交響曲》、施永康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等等。
文革以後,交響音樂創作全面復甦,一大批年青作曲家相繼涌現,他們一方面堅持交響樂創作的民族化方向,同時隨著改革開放、觀念更新的浪潮,大膽吸收借鑒西方交響樂創作包括現代交響樂創作的寫作技巧,寫出了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交響音樂作品,如張千一的《北方森林》、劉敦南的《山林》等。
10. 誰有2017年法國電影《交響班》免費觀看地址,麻煩分享一下, 謝謝!
鏈接:https://pan..com/s/19blGdFQVrVMiwSFIRuxYAw
《交響班》是由RachidHami執導,凱德·麥拉德、薩米爾·蓋絲米等主演的喜劇片。該片主要講述了50歲的西蒙來到巴黎一所初級中學,教導六年級學生演奏小提琴,一位異常害羞的男孩阿諾,對小提琴深感著迷,西蒙帶領孩子登上巴黎愛樂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