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講 微觀經濟學導論:稀缺性與微觀經濟學
1.1 稀缺性
1.2 生產可能性邊界
1.3 機核猛會成本
1.4 基本的經濟問題
1.5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1.6 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
1.7 市場經濟
1.8 計劃經濟與混合經濟
1.9 經濟學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的角度
1.10 微觀經濟學要研究什麼
資源的稀缺性是社會問題的根源。
從本質上來講,富裕的海灣國家不存在稀缺性。(x)
稀缺性: 這樣的一種經濟事實——相對於人們的慾望而言,可用的資源是有限的,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足以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
稀缺性的兩個特點: 相對性和絕對性;①既定的資源和無窮的慾望;②任何階段、任何國家存在;
稀缺性帶來的結果: ①做任何事情、選擇都要付出代價、成本;②產生分工和交換,形成商品和價格。需要付費才能獲得商品。
生產可能性邊界: pro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也叫生產可能性曲線,用於表示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生產出來的兩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組合的曲線。
生產可行性邊界的特點: ①負斜率;②:凹向原點——越靠近最後一部分的資源,是越只是適合生產其中的一種,所以轉換成另外一種的難度更大;
邊際轉換率岩禪: 資源配置進行到某種狀態時把一種產品如Y轉換成X的比率。(或者說是用後一個產品X替換成Y的比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計算方法=X/Y 或者△X/△Y
邊際轉換率特點
前提:經濟已經進行到了某一個點;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新的變化;
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各個位置的邊際轉換率是不一樣的。
邊際轉換率是斜率,絕對值是不斷遞增的;
生產可能性邊界的用處:
①用來說明稀缺性;(既定的資源能夠生產出來的數量是有限的)
②說明生產有無效率;越靠近,越有效率 ③說明資源配置(分析出是哪一種的數量更多)
④說明長期的經濟增長(邊界不斷往外擴展——說明增長ing)
機會成本: 一種選擇或者決策的代價——將資源用於某種用途時必須放棄的其他最好用途的價值。
例子:
一、一塊地,用於生產糧食,可獲得230000,養魚21000,開發房地產20000。現在選擇糧食——機會成本——21000(放棄了其中一個最好用途的價值才是機會成本——而不是所有價值之和或平均;)
二、你獲得一張60元的電影票,去看電影
①機會成本:時間成本+60塊——雖然是贈票,但是可以轉讓出售、是具有價值的;
②如果是實名制的票,只能自己用——只有一個成本,時間成本,因為票沒有價值
③黃牛炒票到了90元——時間成本+90;
關於機會成本的說明:
①所有資源都要考慮,時間和金錢;
②只與這些資源的現在價值相關(只與這些資源的現在最好價值有關)例3
③可以做到在既定歷史開支下,收益最大;(例3)
④競爭條件下使用土地機會成本就是其市場價值(例4)
例子:
為了這個月的發電,
情景一:上個月用了120萬購買煤炭;這個月上漲為150萬;發電的收入是140萬;——機會成本是150萬
情景二:上個月160,這個月100萬,發電140——應該繼續發電;上個月的價值已經沒有意義了,
每次只分析一個原理中的一個問題——局部平衡分析
機會成本關鍵點總結
①它是有前綴的,是指做一個事情的成本、一個決策的成本,或者是作出選擇的成本
②做出選擇或者決策,都是要動用資源的,因此成本是指動用各種資源的價值
③成本是因為使用資源而放棄了的最好用途的價值
④在競爭條件下,機會成本就是所用資源的市場價值
⑤機會成本與資源稀缺性有關,我們事實上也是用機會成本來考慮問題的。
用機會成本理解——生產成本;
哲理——不要為過期的牛奶哭泣;著眼於當下;
基於稀缺性的三個選擇問題:
①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可以用生產可能性邊界來說明;
②如何生產?生產的方法
③為誰生產——消費者、生產者;
其他的一系列問題:
什麼樣的經濟制度是有效率的?
如何促進一個經濟體的改棗橋持續增長?
如何充分利用所有的生產要素?
如何保持物價穩定?
為了解決基本的經濟問題社會如何做出選擇:
①自給自足;
②分工合作&市場交換(專業化分工→交換:市場或者計劃)
為什麼要進行專業化分工——用比較優勢解釋;
例子 :喬布斯專利五天一項;報告三十天一項;周小川專利十五天一項,報告十五天;
調整:喬專利五天,報告十天;周專利15天,報告15天;絕對優勢、絕對劣勢
比較優勢: 在多種產品的生產種,相對於其他的生產單位而言,如果一個生產單位在其中一個產品上的劣勢少一些,或者優勢更大一些,我們就稱該生產單位在生產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生產者不一定有絕對優勢,但是都有比較優勢,至少在比較優勢上勢均力敵,因此貿易才有廣泛的基礎。
機會成本低——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用機會成本解釋): 如果一個生產單位在生產某種產品時的機會成本比另外一個單位要低,那麼我們稱它在該產品生產商具有比較優勢。
關於比較優勢的小結
①任何人都有比較優勢(更大的絕對優勢叫做比較優勢,較小的叫做比較劣勢;較小的絕對劣勢:比較優勢)
②比較優勢可以用機會成本來說明
③絕對優勢是用實際耗費的資源來定義的,而比較優勢是用機會成本來定義的。
④比較優勢解釋了市場存在的依據,奠定了國際貿易的基礎。
比較優勢是從純理性的經濟學理論分析的,但有時候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還是有必要,例如能滿足心理需求。
比較優勢的結論是我們必須進行分工。
商品交換的兩種途徑: 中央計劃機關通過計劃交換;通過市場或分權決策交換
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
分權決策
利益驅使(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
價格引導
互利交換
市場經濟的優點: 通過追求自己的利益,實現了社會利益。
例子
1.把市場經濟引進奧運賽事
2.非典時期的白醋價格
市場經濟作用的機制: 「看不見的手」引導;人是理性的,利己的,趨利避害
價格或者個人利益——看不見的手
市場經濟的優點: 市場機制交換信息,信息傳遞快而准確;個人利益驅使,反應非常迅速
市場經濟強調個人利益,但不是鼓吹個人利益;市場經濟能夠做到通過競爭、通過各種各樣的有序的規則,能夠保證每個人有序地追求個人利益,能夠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如果市場經濟有問題的話,可以把法律機制引進來。
大部分國家採取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又叫做命令經濟。
計劃經濟的基本要素:
中央計劃機構做出集中決策
往往和公有制或國有制相聯系
可以有市場,也可以不利用市場(戰爭時期是沒有市場的)
利益機制:名義上的公共利益(本質上是追求個人經濟)
現實中的用法:市場經濟指市場佔主要成分,計劃經濟指計劃佔主要成分,而不是純粹的只是某種經濟。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用詞。
1977年中國被稱為共產主義;
北歐、加南大、1979年以前的英國、法國被稱為社會主義
更接近市場和資本主義:美國、中國香港
更接近計劃經濟:中國、北歐(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冰島)、加拿大、朝鮮、古巴
中國在走資本主義,美國在走社會主義(其實是指中國在走資本主義向市場經濟靠攏,美國在走社會主義向計劃經濟靠攏)
例子
美國的很多政策,例如社會保障政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政府包辦更多的福利。
美國的開支結構:2000年,私人投資支出——16% 政府購買支出18%
2011年 私人投資支出——12.7% 政府購買支出20.1%
背景是2008年的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經融危機;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定義:(側重於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微觀經濟學:是以微觀個體為研究對象,研究個體經濟決策人如居民戶和廠商的經濟行為,單個經濟變數如供給,需求和價格如何決定,以及單個市場如何運行的理論。具體說,它研究市場中個體的決策和相互作用是如何決定各種經濟變數的。
宏觀經濟學:以總體經濟行為和表現為研究對象地經濟理論,研究總產量、就業和物價是如何決定和變化的。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市場某個具體市場所有的市場
供給某個產品的供給所有的供給
需求某個產品的需求所有的需求
生產者某個生產者所有
價格某個產品價格總價格
從問題的方式出發劃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指研究經濟問題的一種視角。客觀研究經濟現象之間的本來聯系,將各種經濟變數之間的因果聯系客觀地呈現出來。(研究」實際上是什麼「的問題)這種研究的正確性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根據現實的數據來驗證的。
規范經濟學: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作為標准對經濟學現象進行評判。(研究「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這種研究的正確性取決於你的立場、標准和價值觀是怎麼樣的,無法驗證。
實證經濟學規范經濟學
實際是什麼應該是什麼
研究視角對過去解釋:實際發生了什麼,是怎麼發生的 對未來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對過去的判斷:已經發生的是否應該 對未來的判斷:應該怎麼做
診斷還是葯方診斷 描述性和分析性葯方 建議性的
需要預設立場嗎不需要需要
存在領域經濟理論經濟政策
是否正確一般可以驗證,取決於研究方向與技巧無法客觀驗證,取決於立場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說,醫院的化驗室屬於實證經濟學,開葯方的醫生接近規范經濟學。但是准確點說,醫生開葯方時仍然屬於實證經濟學,而如果他對不同的人區別對待,就是屬於規范經濟學。
政府有權不能任性(規范經濟學)
客觀監督政府,是否任性、是否滿足群眾的利益;(實證經濟學)
例子:
目前的GDP核算有很大缺陷,我們應該換一種更好的方式來核算。(實證)
發展是硬道理。(規范)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規范)
微觀經濟學研究內容:
1.市場機制
2.居民戶的消費行為
3.居民戶的供給要素行為
4.生產規律
5.廠商的供給政策
6.廠商的要素需求決策
7.各個市場的相互關系
8.市場是否有效率
2、3 ——商品的需求面 4、5、6——商品的供給面
微觀經濟學地邏輯主線:
關於市場機智的理論
關於價格的理論
關於資源配置的理論
關於人們如何進行選擇的理論
『貳』 微觀經濟學問題。一CEO買電影票,150一張的話買一張,100一張的話買兩張,50一張的話買三張。
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因吧。因為電影票的價格在降,所以對電影票的需求會增加,但是隨著電影票的增加,電影票對於CEO的邊際效用在降低。而CEO在做經濟決策的時候一定是遵循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所以電影票數量上漲,CEO願意出的單張票價也在下降,當坦碰裂意願價格和實際價格想當時成交,吵者也就是問題中的票價。關於2張的總支出讓閉大於三張,這個涉及到CEO的效用曲線,以及電影院的銷售策略,電影院可能採取價格歧視的方法去銷售電影票,例如套票。
『叄』 沉默成本為何是經濟學中最難處理的問題之一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沉沒成本舉例:
租房子時候的押一付三,如果租住了幾個月之後,由於其他鄰居太吵和小區環境太差,你想搬走。
但是由於合同未到期,如果直接搬走之前的押金就不能拿回,為了押金,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繼續忍受糟糕的環境,怎麼怎麼也要熬到合同期滿。
看電影的時候,你花了69元買了一張電影票,看到中途,你覺得這部電影就是個爛片,演員一點水平也沒有,故事也沒有新意,但是你花錢了。如果你走了,電影票是不能退的,為了不浪費這69元,你還是會忍氣吞聲的看完。
做投資也是一樣,你買一個幣,100元買的,現在跌到90元,後期走勢你是看跌的,團檔但是由於你成本價在100,你心裡的希望是反彈,僥幸能回本,這些心理因素會讓你繼續持有。若不回本很少人會選擇割肉。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沉沒成本阻礙著你。
因為金錢的原因浪費著你的時間、成本、體驗感乃至投資周期和回報。
產生原因: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
一、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澱成本」而不敢投入。
二、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會對因為過去的決策造成大量設備積壓、閑置。
「大馬拉小車」現象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隨之而來的相關決策,總是希望「能多少挽回點損失」。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甚至在錯誤決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實際上,在「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上,過去的采購成本已經作為「沉澱成本」的形式「固定下來」了,不會隨未來決策的改變而改變,在制定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
但在這些資產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里,必須注意到相關的成本仍會發生,如運營費用、維護費用等等。
因此,事關「未來」的決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向後看」 的人大多因為捨不得。
還是回到以上的例子,假設你花了69元去看場電影,看了30分鍾後,你很失望,再看10分鍾,更加失望。
你會馬上走出電影院,放棄浪費時間,還是帶著怨氣,繼續失望的看完電影呢?
我想大部分人不會中途離開,而是選擇忍受著無聊繼續看下去。
因為已經花了69元錢和40分鍾時間,無法收回,如果離場,就白白浪費了已經付出的時間和金錢。
在咱們投資中也是一樣的,很多人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比如你買的幣,買了以後就下跌,你開始虧錢了,而塌或仔接下來的趨勢大概率是還會繼續下跌的。
你會馬上割肉離場還是抱著莊家拉盤或者等待著被動解套?
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會割肉的,而是選擇死扛,這裡面當然還有心存僥幸,期待莊家拉盤或者是賭反彈。
因為你心裡很清楚,已經跌破了你的成本價,你已經虧錢了,暫時無法收回,如果離場就白白的浪費了你的資金和花出去的時間。
所以你會選擇繼續持有,幻想著有一天莊家拉盤能夠幫你解套。
不要讓我們的投資被沉沒成本所綁架,不然你的投資生涯也就那樣了,總在不安與不甘中度過。
這里我就說下關於投資中的沉沒成本應對方法:
應對方法:
一、如果損失不是很大,就不要去考慮挽回損失,忘掉之前的成本和付出的時間。
二、根據行情的變化及時地做出調整,該減倉就減倉,該走就走,控制好風險,把損失做到最小化。
三、根據行情的變團汪化,理性的做出新的決策。不要一位的死扛,有時候需要換換思路。
四、強迫自己止損。
這里我推薦定額止損發,如果你能承擔的最小損失是5%,最大的損失是20%。那麼你就給自己定個止損假點。
設你在某個幣種上只願意損失5%,如果到了止損點位,請及時止損,不要想其他的。(止損點位跟你個人自身情況設定,畢竟大家的情況不一樣).財大氣粗的人止損位可以設的高一點,反之設的低一點
五、坦然接受沉沒成本,我們不太可能完全避免沉沒成本。學會接受虧損也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沒有人是穩賺不賠的,只有賠了你才會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虧了就虧了,還能怎麼辦呢?人只要活著,就有機會賺回來,所以不要總去緬懷過去,我們更應該去勇敢的面對未來。
其實砸投資中,沉沒成本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填補沉沒成本而盲目追加資金,增加了新成本。在投資中,如果選錯了方向,無法及時果斷的操作,可能越堅持,損失會越大!所以不要總拿那些希望、僥幸、不甘而去為沉沒成本買單,有時候真的不值得,特別是熊市操作,更需果斷!
『肆』 電影票退票相關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超過多少多少%退票率就要打報告電影專資辦,影院方為了不麻煩,還有不降低票房人數基本是不提供第三方購票的退票。 如是影院現場買票的話是可以隨時退票的。退票就是解除合同,影院單方面任意限制消費者退票權,不具備合法性。「影院方如因放映事故構成合同違約並對消費者造成其他損失的,還應向消費者賠償,但這些內容在票根背後的承諾上並沒有體現。針對電影票「退改簽」亂象,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關於電影票「退改簽」規定的通知》,明確規定:電影票支持「退改簽」。各方制定的「退改簽」規定,要簡化手續,優化「退改簽」流程,「充分體現公平合理、親民便民的原則」;第三方售票平台、影院網站或自有APP,應在觀眾購票付款前彈出影票「退改簽」規定協議;全國各影院須在大堂醒目位置公示購票「退改簽」須知,以保證觀眾提前了解相關「退改簽」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報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錢債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支付。
『伍』 如何從經濟學角度解釋,購買原價為60元、打折後為40元的電影票,在開場前丟了電影票,為何應再買一張電影票
丟了打折後購買的電影票,如果馬上回家,則相當於丟了40塊錢。
再買一張電影票,雖然80元看起來好像是花了總共兩張電影票的錢拿沒模,但是與原來的60元的票對比,那60元消緩用作看電影,可以看成是80-60=20元,只丟了察穗20元錢。
『陸』 電影票買了能不能退
能退。
一些影院單方面規定電影票「一經售出,概不退換」,屬於利用格式條款減輕自己責任,限制消費者權利的霸王條款,既不合情,也不合法。《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格式條款無效」。
(6)電影票退票制經濟學分析擴展閱讀
2018年9月,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關於電影票「退改簽」規定的通知》,要求「各院線、影院投資公司、影院在與第三方購票平台簽訂電影票代售協議時,要明確『退改簽』規定」「各影院應在大堂醒目位置公示購票『退改簽』須知,以保證觀眾在進入影城櫃台購票時,提前了解到影票『退改簽』規定」。
國家廣電總局出台《影院計算機售票軟體系統技術規范》也規定,售票軟體應具有退票功能,並建立相應退票記錄。然而,電影票「退票難」的頑疾並未得到徹底根治,儼然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潛規則」。
『柒』 答案 沉沒成本a.是已經花費出去且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不能收回的成本
1,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羨含缺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2,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為執行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種可行方案所損失的可能獲取的收益。即為選擇當前已接受的方案所付出的代價。也稱「擇機代價」。 例如:選擇項目A或B的機會成本各為多少?假設選擇A損失600,選擇B損失500,所以A的機會成本大,如果選擇了 A 而未選擇 B ,則損失了 600-500=100,所以,選擇 A 的機會成本是 100 。如果選擇 B 則機會成本是 0 。計算機會成本是為了在若干可行方案中優選方案提供信息,並對優選方案的經濟效益作出全面正確評價。由於機會成本並沒有實際發生,故在會計記錄中不作任何反映。 3,隱藏老緩成本是指在成本計算過程中,不直接體現在計算過程中的成本。 4,明顯成本與隱藏成本完全相反,是指能夠直接體現在計算過程中的成本。 5,它們的主要區別如下: 沉沒成本,就是成本已經發生而無法收回時的成本,在某種意義上說,和機會成本是反面。機會成本是如果你選擇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時你必須放棄的的東西,而無論你做什麼選擇,沉沒成本不可避免。因為對沉沒成本無所作為,當你做出包括經營戰略在內的各種社會生活決策時可以不考慮沉沒成本。 如兄辯果你看一場新電影的評價是10美元,你用7美元買了一張票,但在進電影院門前把票弄丟了,你應該再買一張呢?或是馬上回家呢?回答是應該再買一張。原因是看電影的利益仍然大於機會成本(第二張票的7美元)。你為了丟的那張票付的7美元是沉沒成本。覆水難收,沒必要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