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戛納電影節的推廣傳播

戛納電影節的推廣傳播

發布時間:2023-05-16 08:21:50

⑴ 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介紹

來自比利時的《孩子》摘得金棕櫚枝,美國獨立導演大師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則榮獲「評審團大獎」,令法國電影18年來「國貨奪標」的熱切願望再度落空。不過,邁克爾·漢尼克的《躲避》還是為法蘭西挽回了面子,繼4年前探討受虐畸戀的《鋼琴女教師》囊括了評審團大獎、最佳男女主角3項榮譽後,這位戛納的常客、法蘭西本土的大師終於問鼎最佳導演的桂冠。備受關注的由王小帥執導的《青紅》則獲得了評委會獎。
而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一舉斬獲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轉身導演的李·瓊斯不僅問鼎影帝,而且處女作即或如此盛譽,可謂本屆戛納最大的驚喜。而《自由地帶》的漢娜·拉斯洛以配角身份登上影後的寶座,更是戛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慧眼又一次顯靈。
眾所周知,戛納電影節有兩大傳統。一是法蘭西出品的熱情奔放,宛如地中海畔的棕櫚樹和金沙灘上的比基尼;二是褒貶不一的特立獨行,有人指責是商業炒作的噱頭掩蓋了藝術的光芒,有人總結為每年格調迥異的評委會成員跳躍性的審美作祟。
如果說77歲的奧斯卡是位年屆耄耋的老人,那麼,58歲的戛納絕對是更年期的主婦,想給她把脈比登天還難。敢預測奧斯卡的媒體,幾乎沒誰有勇氣在戛納影展面前造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影帝、影後——能蒙上一個就了不得,而通常處心積慮的算計都不免「四大皆空」,更不要提「金棕櫚獎」和「評委會大獎」——在戛納影展參賽的作品,千萬別獲得當地媒體的一致追捧,否則100%顆粒無收。
不過,本屆戛納電影節似乎在庫斯圖里卡大師的帶領下,對評論界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妥協示好之態。在大師扎堆的今年,兩個大獎都顯得波瀾不驚,3位早已被業界公認的大師再次披荊斬棘、脫穎而出。
金棕櫚獎得主《孩子》的導演來自比利時的達內兄弟,6年前他們曾憑《羅塞塔》勇奪金棕櫚獎,當時,媒體一片感恩戴德地稱頌戛納總算給了與兄弟倆非凡的才華相匹配的名譽和聲望。本片是繼《兒子》(英文版標題「The Son」)之後的新作(《孩子》的英文版標題「The Child」),達內兄弟將半紀錄片風格的、晃動的、肩扛鏡頭的真實感,頑固地追求到底,不僅在展映期間,獲得了當地觀眾的一致認可,更成為有史以來第5位入主「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絕對比2000萬美元片酬俱樂部的門檻要高得多),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無可爭議。
而評委會大獎得主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則是另一次眾望所歸的結果。比爾·莫瑞扮演的男主人公某日突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聲稱他有個兒子,已被撫養成人——為了找出答案,他不得不開始思考並處理與曾經交往的女人們混亂、糾纏的關系。比爾·莫瑞、傑西卡·朗格、莎朗·斯通、茱莉·德爾佩、蒂爾達·斯文頓……豪華的演技派陣容錦上添花的同時,平凡的情節再次因賈木許的原創力而化腐朽為神奇。老賈獨特的世界觀,多年來在戛納影展屢試不爽,此次雖再度與金棕櫚(最佳長片)相距咫尺擦身而過,但評委會大獎也足以說明其成就之不凡。
同樣,評委們依然為媒體准備了充分的噱頭: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本是似曾相識的故事——為實現對已故知己的承諾,男主人公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將其屍體運抵墨西哥。本劇是2年前令人驚異的佳片《21克》(讓壞小子西恩·潘二度稱帝水城威尼斯,並為娜奧米·瓦茨贏得了首個奧斯卡提名)的編劇吉列莫·阿里加的新成果,作為奧斯卡金像男配角(93年的《亡命天涯》)湯米·李·瓊斯的導演處女作,登陸戛納本來已是看點十足。結果「演而優則導」的老湯不僅成就了吉列莫·阿里加勇奪最佳編劇獎的神話,更以台前幕後萬能雙棲的姿態,問鼎戛納影帝。恐怕,再沒哪個電影節如此對「新人」(我指導演)不遺餘力地大力扶植了:斯蒂文·索德伯格、拉斯·馮·特利爾……現在又多了個湯米·李·瓊斯,恭喜發財!
而阿莫斯·吉達的《自由地帶》居然捧出了影後漢娜·拉斯洛,則更令人驚掉了下巴。原以為本片最大的賣點是請到了聖城耶路撒冷出生的娜塔麗·波特曼領銜;另外,在猶太教聖地「嘆息之壁」拍攝接吻戲,遭到教徒們激烈指責的爆料也是絕佳炒作。但已過中年的拉斯洛居然憑借片中出鏡不多的配角位置一鳴驚人,一方面朴實無華的演技無懈可擊(這與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維拉·德雷克》上位的艾美達·斯丹頓相似);另一方面,之前的大熱門丹尼爾·奧特尤爾因媒體的過分吹捧終於引發了評委會的逆反心理(這與前年戛納影展上,《狗鎮》的妮可·基德曼的遭遇雷同),也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客觀原因。
至於《青紅》獲得評委會獎,並不意外。描述我國當今城市與農村的經濟、文化差異巨大的社會現實,堪稱王小帥的看家本領,而上海的夢與現實雲雲,正好能將王小帥的鋒芒完全展示出來。當然,我之前曾預言過,本片無競爭力染指大獎(金棕櫚/評委會大獎),特別是在今年,各路大師們多年密制的烈葯面前,即使是一杯濃茶,依然顯不出分量。不過,對中國電影不可等閑視之的心態,似乎在全世界電影人的心中泛濫開來,不僅是章子怡成為首次出席慈善酒會的亞洲明星並有幸繼奧斯卡之後頒獎戛納——《青紅》、《黑社會》、《最好的時光》,兩岸三地不同風味、不同性格分別進入競爭單元,本身已是中國電影獲得的至高禮遇。加之,評委會成員中有我們的「華人標簽」名導吳宇森,因此,本就品質不俗的《青紅》雖不算極出類拔萃,憑其實力奪得「評委會獎」仍屬情理之中、水到渠成。連賈木許都謙稱自己是侯孝賢的學生,這當然是恭維和客套,但同樣也是不折不扣的稱贊和敬意。
姜文曾經說影評人對電影的指指點點就像太監評論做愛,也許戛納電影節正是聽見了這番話,才死心塌地地邀請他在前年做了一回評委。無獨有偶,姜文那一屆評委對《狗鎮》的態度,與去年《花樣年華》的冷遇幾乎如出一轍,影評人推崇什麼,評委會就對什麼不予理睬,套用金庸先生的《白馬嘯西風》:「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不過,第58屆戛納電影節,卻在喧囂浮華背後,給了影迷更多的欣喜——不僅是在一蟹不如一蟹的電影節衰退潛流中逆水行舟的品質,更是不嘩眾取寵、不矯揉造作的中肯的結果。

⑵ 戛納廣告節詳細資料

一、節日概況

戛納廣告節全稱為戛納國際廣告節,於每年6月下旬舉行。廣告節主要活動為評選頒發戛納廣告獎。廣告節期間各國廣告代表來訪,其它各界來賓亦雲集於此。客戶、製作公司、策略部門、創意團隊在此開設一系列的交流會,研討專業、商洽業務。

自2011年起,"戛納國際廣告節"正式更名為"戛納國際創意節"。主辦方將戛納廣告節的定位由"國際廣告節"過渡到"國際創意節",由過去的廣告界盛會向允許任何形式的創意傳播成果的展示平台轉型。戛納國際廣告節素有"廣告界奧斯卡"美譽。

2、廣告公司獎

1993年設立了年度最佳表現廣告公司獎,頒給同時參加平面與影視廣告並獲得總積分最高分者。積分標准為:綜合大獎10分,金獅獎7分,銀獅獎5分,銅獅獎3分,入圍1分。

與戛納電影節同名的金棕櫚獎,是戛納廣告獎專為影視廣告製作公司設立的大獎。戛納廣告金棕櫚獎參賽作品必須是影視廣告。獲獎標準是通過各公司作品在大賽上(影視廣告)的表現來評定的:大獎得10分,金獅獎得7分,銀獅獎得5分,銅獅獎得3分,入選作品得1分。

年度最佳表現廣告公司獎和戛納廣告金棕櫚獎的獲獎對象都是廣告公司,不是個人。

3、獎項分類

到2013年,戛納國際創意廣告節參賽作品共分為16個類別,分別是:品牌內容和娛樂類;創意效果類;互動類;設計類;直銷類;影視廣告製作類;影視類;平面類;媒體類;移動類;戶外類;促銷和活動類;公關類;廣播類;整合類以及全新的創新類。

2013年,戛納推出了新獎項創新獅子( The Innovation Lions),旨在嘉獎那些讓夢想變成現實的,好創意背後的創新科技。2013年度媒體代理獎重新做了改動,將只有一個媒介代理公司或者廣告公司內的一個媒體部門會有資格獲獎。

三、節日流程

星期一:直效廣告獎、促銷、公關、媒體、戶外、廣播、平面獅子入圍名單揭曉;

星期二:網路、設計獅子入圍名單公布;促銷,公關和直效獅子優勝者揭曉;

星期三:媒體,戶外和廣播三項獅子宣布優勝者;

星期四:平面、網路和設計獅子優勝者揭曉;

星期五:影視、鈦獅和綜合獅子名單公布;

星期六:影視、鈦獅和綜合獅子優勝者揭曉。

(大賽組委會可能會根據情況調整節日流程)

四、參賽標准

戛納廣告獎對參賽作品作了嚴格的規定:

1、參賽對象可以包括全球有關廣告和媒介的任何機構。

2、作品參賽必須事先徵得廣告主的同意。

3、直郵廣告作品和促銷活動材料不得參賽。

4、作品必須依照客戶的付款合同而創意著作(除公益類),不得自行設計構想。

5、所有作品必須在上一年度3月至截稿日期間被公開發布過。

6、曾參加過該廣告節發作品不得再次參賽。

7、凡有侵犯民族宗教信仰和公眾品味的廣告不得參賽。



⑶ 戛納電影節對於全球產業和中國電影有什麼重要性

戛納電影節是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家參展商和片商前來電影市場。無論是放映規模還是放映數量都與其他電影節不同。粗略估算,全球每年70%的電影交易是在戛納完成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戛納電影節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電影產業的脈搏,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在戛納呈現兩種面孔。一方面,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商業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較高的熱門,另一方面,是以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在競賽單元上也頗有收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當年中國大陸電影的兩極特點。

兩種電影均向世界展示了兩種中國特色電影,一種是較為奢華的中國古代獵奇圖像,另一種是當代中國的當下持續時態。兩種電影都在戛納獲得了較好的評價,售賣到了全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電影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戛納電影節與中國的關系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但服務產業、服務影人,一直是戛納電影節的宗旨,未來也不會改變。

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頒獎儀式

當地時間7月17日晚,第74屆戛納電影節舉行了頒獎儀式。首先頒發的是榮譽金棕櫚大獎,電影節組委會專門邀請了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迪諾作為特別頒獎嘉賓,將這個意義重大的獎項頒給了義大利影壇泰斗馬可·貝洛基奧,並且播放了貝洛基奧從影以來經典作品的混剪短片。

隨後揭曉的是最佳男演員獎,由最後一個競賽日上映的澳大利亞影片《內特拉姆》的男主角卡賴伯·蘭德里·瓊斯獲得。初次獲得表演大獎的卡賴伯·蘭德里·瓊斯情緒十分激動,一上台就連說「fuckfuck」,對評審團表達了感激,這個獎項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在《內特拉姆》中飾演了1996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亞瑟港大屠殺事件的兇手,29歲的馬丁·布萊恩特。他在影片中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這個飽受精神疾病之苦的年輕人脆弱、浪漫又暴戾的形象。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挪威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雷娜特·賴因斯夫。這位女演員主要活躍在劇場,被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發掘,推薦給導演約阿希姆·提爾,從而主演了這部影片。

⑷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史沿革

19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特別是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之後便成為1938年的紀錄片《奧林匹亞》強勢入圍。

1938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並還奪下最佳外國影片「穆索里尼獎」;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尚•傑伊接受菲利普•艾藍傑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之所以選擇戛納是因為那邊的氣候相當舒適。

1939年六月,路易•盧米埃接受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屆電影節預計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八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如 Tyrone Power、賈利•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來到戛納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但是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

1946年9月20日在戛納電影節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電影節,這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第

自1946年第一屆以來,1948年跟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但是在1949年,電影節在新的大樓「電影節大樓」舉辦;法國人亦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1968年5月19日因為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被迫中斷。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

⑸ 戛納電影節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

戛納電影節又叫做戛納國際電影節,在1939年就成立了,一直以來都是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電影節。簡單來說,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就是在電影界內給予的最高肯定。

所以,如此高級別的電影節,即便不能獲得,只是受邀也是一件很榮譽的事情。

電影節最初的目的當然是給優秀的作品頒獎,同時激發大家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同時,也給大家一個互相認識的機會,畢竟都是同道中人。

還可以在記者面前揚眉吐氣,要麼吹噓自己也能走紅毯,要麼讓大家看到沒有受邀又如何,一樣也能參加戛納電影節。

在這不到兩周的時間里,是戛納最熱鬧的時期。周邊的小鎮、酒店和酒吧,隨處可見有人拿著劇本推銷,有人在介紹自己,想辦法銷售自己的作品。

⑹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法國留學一來到戛納,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電影節不選擇時尚之都巴黎,卻選擇了僅有7萬人的小鎮戛納。它精巧、典雅、迷人,擁有世界上最潔白美麗的沙灘和終年的陽光,白色的樓房、藍色的大海、一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構成一派絢麗的地中海風光,難怪最佳影片的大獎命名為“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塵飢要的電影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瞎兄陪、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項目:“正式競賽”、磨蠢“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致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致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⑺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史沿革

創辦初期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1936年,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會;1938年,德國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墨索里尼杯」。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納作為舉辦地點是因為氣候舒適。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擔任「國際電影節」主席,電影節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開始,美國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華郵輪載著好萊塢明星來到法國戛納舉辦派對、慶宴,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影迷駐足;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
二戰之後
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辦戛納國際電影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是在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
1948年、1950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因財政困難停止舉辦;194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在「電影節大樓」(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人稱之為「紅地毯大樓」。

⑻ 比起其他的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於1946年,如今已成 為世界最有聲望的電影節之一。戛納國際電影 節於每年的5月份在法國南部小城戛納舉行。 該節除設有比賽項目外,還有「導演15天」、 「評論周」、「一瞥」、「金攝影機獎」以及 電影交易等多項活動。

⑼ 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看點

執行主席弗雷莫 (Thierry Frémaux) 公布了本屆電影節入圍名單。
弗雷莫在介紹法國電影《征服》La Conquête入圍非競賽單元時,特別指出: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電影, 是以2007年薩科齊總統競選為主題,是第一部描寫有關現任總統的故事片。與某些媒體謠傳相反,在選片過程中,電影節沒有收到政府有關部門的任何壓力,即文化部、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以及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總統府,都沒有插手干擾,都沒有表示要電影節選入或者不選這部影片。相反,這些部門都要求電影節組委會保持他們一貫的獨立決定權。
香港名導陳可辛執導的《武俠》入圍了午夜放映單元,成為本屆戛納電影節華語故事片的唯一代表。主演甄子丹、金城武、湯唯等將齊聚戛納亮相,掀開《武俠》神秘外衣。陳可辛執導的《如果·愛》是2006年第二屆巴黎中國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新加坡華人名導邱金海(Eric Khoo)執導的「辰巳嘉裕」 「Tatsumi 」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這是一部改編自辰巳喜弘漫畫作品的動畫電影
美國著名演員製片人羅伯特·德尼羅擔任長片評委主席,評審團8位評委中有兩位是中國香港影人:杜琪峰導演,製片人施南生。其他六位是:法國導演、張曼玉的前夫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美國女星、劇作、製片人烏瑪·瑟曼,阿根廷女星、製片馬蒂娜·古斯曼,英國男星裘德·洛,查德導演馬阿馬-薩雷·哈隆恩。塞爾維亞導演 庫斯圖里卡擔任《一種關注》單元主席,短片單元及電影基金會評審團主席是法國導演龔德力,金攝影機獎評審團主席是韓國導演奉俊昊。
1998年創建的電影基金會從82個國家、360所電影院校的1589部畢業作品中篩選了16部影片,其中兩部動畫片,分別來自亞、歐、拉美洲的11個國家。
自2005年,戛納電影節委託電影基金會組織工作室,作為鼓勵電影創作的新舉措。工作室每年從全世界挑選出15部長片電影拍攝計劃,邀請其導演參加電影節,在電影節期間幫助導演與其他電影專業人員建立聯系,以促成影片進入實質拍攝階段。2015年中國有廣東青年導演黃偉凱的《現在是過去的將來》入選。
2011年嘎納電影節又創立了《短片單元》,將短片競賽單元和短片角合二並,以此扶植短片的推廣。其金棕櫚獎也將在閉幕式上頒發。
28歲的法國年輕女明星梅拉妮·洛杭擔任電影節開幕式和閉幕式的司儀。她選中話劇作家和導演尼可拉·貝多斯撰寫幽默輕松的開場白。
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的新作浪漫喜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將於5月11日在Lumière大廳拉開戛納電影節帷幕。開幕式上將向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頒發榮譽金棕櫚獎。他在1987年執導了中意合拍影片《末代皇帝》。
2004年創立的戛納經典單元在5月12日的開幕影片是1970年由美國女星費`唐娜薇Faye Dunaway主演,男友攝影師傑瑞·夏茲堡Jerry Schatzber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顛倒眾生一美人》Puzzle of a Downfall Child。今年戛納電影節海報上也正是這位導演攝下的費·唐娜薇的玉照。
5月12日晚《一種關注》單元開幕影片是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的新作《無法安寧》。

⑽ 世界四大電影節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戛納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像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戛納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戛納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戛納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戛納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戛納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戛納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戛納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戛納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時至今日,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戛納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戛納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戛納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戛納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戛納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劃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戛納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戛納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戛納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戛納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戛納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受眾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

閱讀全文

與戛納電影節的推廣傳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本地動作電影推薦 瀏覽:106
78電影院在線觀看2016 瀏覽:553
人離日本電影 瀏覽:601
歐美2015同志電影 瀏覽:580
白象電影豆瓣劇情 瀏覽:991
唐探3電影日語插曲 瀏覽:190
電影英雄插曲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8
電影票怎麼看等級 瀏覽:810
電視劇電影播放器 瀏覽:756
2015關於機器人的動漫電影 瀏覽:338
美國恐怖小丑視頻非常恐怖電影 瀏覽:677
韓國電影洞迅雷下載 瀏覽:351
2015的ip電影五億票房 瀏覽:545
抖音短視頻電影怎麼解讀 瀏覽:882
fire印度電影 瀏覽:159
法國宮延電影 瀏覽:455
成龍浪人心是什麼電影 瀏覽:947
2020中國微電影節 瀏覽:403
電影不眠夜插曲 瀏覽:680
離婚前中2億大獎的電影名字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