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南舊事》版的《送別》歌詞講的是什麼意思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凄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參考資料:
http://spaces.msn.com/members/pail/blog/cns
!1prorwuy1z1aofa_adiubgyq!128.entry
你記得最後一句
去去莫遲疑
是唐朝樂隊演唱的
送別
歌詞如下送別
詞曲:唐朝
逝去難忘的光陰還留下多少
這個世界有故事讓人情迷惑
望遠山山外山風在感動我
人生如夢夢醒時悲歡離友
歌舞一曲送別離內心悠悠
誰又知道你看到說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
界在慢慢告訴我
也許這樣的世紀不再有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
留無計
今日卻分訣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
別雖難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2. 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送別歌》
填詞:李叔同
譜曲:安東尼,德沃夏克
編曲: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2)電影城南舊事主題曲完整歌詞擴展閱讀: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該歌曲的其他版本:
1、由歌手朴樹演唱的歌曲《送別》,收錄於專輯《送別》中,發行於2013-03-29,該專輯中共包含1首歌曲。
2、由歌手區瑞強演唱的歌曲《送別》,收錄於專輯《鼓浪嶼》中,發行於1983-01-01,該專輯中共包含12首歌曲。
3. 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是什麼影視作品裡的插曲
一、《城南舊事》
二、擴展知識:
1、電影簡介: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2、歌曲簡介:《送別》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非常好聽,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3、歌詞欣賞:《送別》 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4. 窗亭外古道邊 這句歌詞的歌曲名叫什麼
正確歌詞:長亭外,古道邊,歌詞出自李叔同的《送別歌》。
《送別歌》
填詞:李叔同
譜曲: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
演唱:群星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4)電影城南舊事主題曲完整歌詞擴展閱讀: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5.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出自於什麼年代
李叔同的《送別》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送別》,系五四時期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於1910年前後所作,是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的曲調填以新詞而成的新歌。
這首《送別》歌,在解放前的知識界幾乎無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戶曉,數十年中,成千上萬的大、中、專學生,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母校、老師,走向社會的。正因為如此,它先後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還作為影片的主題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麥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獲得國際金鷹大獎的《城南舊事》,就是用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作為主題歌的,它使《城南舊事》影片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這麽個簡單的短歌,為什麽具有這麽大的魅力、幾乎不受時間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首先,作者在創作這首歌詞時,借鑒、學習、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且學而化之,更上一層樓。大家如果注意,就會發現,李叔同在這首歌的創作上,無論在遣詞造句上,還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范仲淹《蘇幕遮》和《西廂記》《長亭送別》的影響。我們不妨將《西廂記》有關段落引證如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裡?在夢也難尋覓。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綉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再來看范仲淹《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大家只要稍做對比,就可以發現《西廂記》的長亭送別的意境渲染完全繼承了范詞的上半闕,只不過把「別離」明確地融入了意境,不想范詩那樣藉助意境表達思念之情而已。而李叔同繼承了上述兩者的手法,在造句遣詞上借鑒也很明顯,三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只不過李的歌詞,將《西廂記》情人相別的內容上升、擴展到了學子告別朋友、師長、母校的離請別緒,進而引申到對生命、自然、宇宙和時間的思考。
我們不是說要繼承傳統文化麽?這就是一例典型的繼承!
第二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作者在創作上,屏棄了政治的說教,而是緊緊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時間、階級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樣永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抓住這個「別」大做文章,還專門寫了個《別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別」,是人類經常遇到的東西,它觸及了人類最為敏感的情愫,撥動了人性最為敏感的神經。通過這個「別」,人們往往會涉及到生命與時間、時間和空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許多重大問題的思考,宇宙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時世的變幻和人類感情的傷痕,所喚起的人類的滄桑感,是刻骨銘心的。文藝作品如能准確反映人類在此時的人性的特徵和要求,都會成為不朽的作品。
這就是李叔同《送別》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時在網上看到的一些詩歌,它們的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就是「為作新詞強說愁」,為了使自己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顯得作者「憂國憂民」,經常給自己的詩歌強行加上政治色彩,從而使自己的詩歌變成另一種情況下的「標語口號」,乾巴巴的沒有絲毫生命力。
文學不是政治,一般來說,文學家也不是政治家。不懂政治而強說政治,難免就會有不倫不類的作品。
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作者受現代評論家影響太深,都想作個辛棄疾那樣的「豪放派」詩人,但是又沒有人家大詩人那種血與火的生活實踐,於是就靠酒呀,夢呀,藉此說說大話,他們以為這樣一來,就「豪放」了,就不同於一般小文人了,殊不知正好犯了創作的大忌。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意象,沒有情節,沒有意境,初讀覺得不錯,讀完了了無印象,除了「大』和「狂」,你從這樣的作品中得不到任何其它東西,千篇一律,彷彿用計算機程序編寫出來的「機器詩詞」。在這樣的作品中,人的本質屬性——人性,幾乎銷蝕殆盡,還怎麽去感動人呢!
恩格斯在給哈克奈斯夫人的信中說過,作者的政治動機愈隱蔽愈好。作家的立場是通過真實的再現生活來表達的。可見馬克思主義從來就是反對「標語口號」式的文學的。文學的生命在真實,一旦玩虛的,文學的生命也就完結。即使是革命家的宣傳,玩虛的也不行,宣傳一旦成為「宣傳」,宣傳就失去實際意義了。歷史上,每一個革命階級初起時,他的口號都能打動人心,就因為那時它必須說真話,人們一聽就懂;待到宣傳變成人們不懂的「官話」,離人性的要求愈來愈遠,這時候,不管是文學還是宣傳,都不過是「自言自語」而已。
友人送俺李叔同的《送別》,聽了很感動,寫了上面一些話,給自己也給朋友們作個小小的借鑒。
6. 《城南舊事》主題曲是誰唱的
送別》是李叔同作詞的一首清涼歌,作曲者是美國的J·P實德韋,它是一首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多採用歐美、日本等國歌曲的既成曲調填寫而成。《送別》後來被我國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作為主題歌和插曲。該曲訴說一種離別之情,唱起來如怨如訴。《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此時作者已開始接觸佛教,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從《送別》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人生悲歡離合的認知,加上學佛的歷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道理,使聽者也悲切地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講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在這首清詞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寧靜淡雅,給人啟迪。法師的詞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