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聞電影院的歷史
新聞電影院是我中小學經常光顧的地方。文革期間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都是在那裡看的,在樣板戲開始前還經常加演幾輯《新聞簡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新聞電影院相繼上映了被「四人幫」禁演的優秀影片,還上映了中國香港、台灣和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等國的故事影片。 哪個時候是電影院最火的時候,為了一張電影票經常半夜去排隊買票,有時甚至排個通宵。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形式的出現,電影已不再是唯一和首選的娛樂方式。1988年新聞電影院進行全面技術改造,增設了錄像廳、電子游藝室、商場,並將地下室開辟成酒吧。改造後的新聞電影院,仍保持原有的歐式建築風韻,營業項目雖然擴大,但卻風光不再。看看她門臉上的各種招牌,也盡顯她的無奈。
2004年聞電影院再次變臉,變臉回戲院和茶園,變臉成二人轉劇場。巨大的二人轉劇場招牌遮住了建築的主要部分,「新聞電影院」幾個字已顯得很渺小了,據說這里已經不再演電影了。
令人欣慰的是新聞電影院已列入《哈爾濱三類建築保護目錄》,這座古典復興主義風格的建築可以依法保留下來了,避免了拆遷改造的厄運。
新聞電影院承載著年輕時的記憶,想起她就能想起那些老電影,那些經典台詞。想起深印在腦海里那些熟悉的畫面,就能想起她。
哈爾濱新聞電影院位於道外區景陽街和靖宇街的交匯處。
地址:道外區景陽街374號
㈡ 北京電影院的歷史背景
在過去北京並沒有專門播放電影的場所。首次放映電影的地方就是前門外打磨廠的福壽堂了。1902年一個外國人在這里放映了3部影片——《黑人吃西瓜》、《腳踏車賽跑車》、《馬由牆壁直上屋頂》,這是北京人第一次真正看到電影。後來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一些戲院也開始播放電影,但都算不上是正式的電影院。
北京的第一家電影院,是1913年開業的大觀樓。提到這,不得不提任慶泰。他是遼寧人,原是名匠,後來學習了攝影,曾為慈禧太後照相。1905年,他拍攝了《定軍山》,是中國第一部電影。由於當時抗戰的原因,大部分的戲院不能正常開門,就被迫改放電影了。也頗有收獲。後來有的場所乾脆把二者兼容。因此,北京電影院又有影劇院之稱。
有趣的是,早期的北京電影院是不允許男女相鄰。影院中一邊是男座,一邊是女座,中間隔著一人多高的木柵欄,即使夫妻二人也要分座。最早允許男女混雜的是平安影院,因為是洋人經營,觀眾也是洋人,一般人不敢管。以後漸成風氣,其他影院也不開始分座了。
直到抗戰勝利,北京解放不久,中央政府從緊張的建設資金中拿出錢來裝修了5家電影院。即紫光電影院、交道口電影院、新街口電影院、廣安門電影院和花市電影院。
㈢ 杭州影院的發展歷史
一個沒有近代城市歷史故事的都市是不可愛的。
坐落在西湖三公園附近的西湖電影院,有著70年的歷史,伴隨杭城幾代人的成長,是名副其實的城市記憶。 近日,一個名為「救救杭州老牌西湖電影院」的帖子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帖子中說,西湖電影院將面臨拆遷,請熱愛杭州的人們一起吶喊,救救杭州的老牌電影院!經記者多方求證,西湖電影院確實要拆了。 影院方: 拆遷確有此事,重建還不確定 。 影院經理陳建龍在接受時報采訪時證實:「西湖電影院確實將拆遷,1月22日,在崔家巷4號,我們還參加了拆遷指揮中心主持的聽證會,這次拆遷屬於湖濱三期改造工程,涉及到21戶人家、東坡劇院和我們,但拆遷後要用來做什麼我們就不清楚了,是否會在原址重建影院也不確定。」 上城區建設局辦公室陶主任也表示,知道拆遷的事情,但具體的進展不是很清楚。陳經理說,西湖電影院的前生是西湖戲院,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解放後,西湖電影院交由杭州電影公司管理。 「在全國,像這樣的老影院,很多都已經被作為古建築保留下來了。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真的很難得,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拆了確實可惜。」 18歲就在影院工作 「我和孩子的記憶中都有你那是1984年,18歲的錢大姐曾在西湖電影院實習。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新華電影院工作。八年前,因為工作調動,錢大姐又回到了這里。「一晃就是23年,今年我都41了」,錢大姐說,「記得影院是全杭州第一個引進3D設備的,那時候我們都不理解,為什麼要花40萬引進一套很少使用的設備,但隨著《地心歷險記》的引進,我們成了當時全國單屏幕產出的第一名,那種自豪到現在還忘不了。」 電影院有她無可取代的記憶。「剛來這里時,兒子才1歲,自從他懂事以後,一有新片,我都會帶他來看,如果電影院沒了,生活主線也沒了,我只想說,我和孩子的記憶中都有『你』!」 85歲老人影院邊住了一輩子 「兒時常常溜進去看電影」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里曬魚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延德里1號房子里傳出充滿懷舊味的老歌,唱歌的是85歲的徐大伯,他說:「這是我年輕時最喜歡的曲子——《漁家曲》,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當年就是在西湖電影院看的。」 6歲時,徐大伯隨父親搬到了西湖電影院附近居住。「一住就是80年哪,還記得小時候,一張電影票要1毛錢,那時候窮,就偷偷地從門縫里溜進去,當時電影院還是個矮平房,有200多個座位,放的是無聲電影。」 提起拆遷的事,徐大伯望著窗外怔怔地說:「雖然兒女都有自己的房子,但還是喜歡住在這里,住了一輩子,真的不想離開咯。」曾經撮合父母約會 「希望一家人的幸福在這里延續 雖然現在看電影可選擇的地方很多,小謝還是習慣性地來西湖電影院,昨天在電影院的門口,記者遇到了剛看完電影的他。「小時候,為了給爸媽製造約會的機會,我們總會嚷著要看電影。爸爸會騎一輛自行車載著媽媽、姐姐和我來這里看電影,可是媽媽每次看電影總是睡著。」小謝笑著說,「現在都是小廳放電影了,真的很懷念以前大影廳的感覺。」 如今父母親已經回了老家,只有小謝一人留在杭州工作。想父母的時候,他就會帶著女友來這里,回味坐在父親腿上看電影的日子。 「希望我們一家人的幸福都可以在這里一直延續。」小謝說。 專家:希望拆除前謹慎考慮 「電影院早已不只是一個建築」 「如果被拆除,那就等於永遠失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說,「西湖電影院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建築,它承載了文化歷史、市民情感和城市記憶。」楊建華覺得,西湖電影院寄託了老杭州人的情感,保護影院,不但是保護建築、保護文化,也是對市民情感的保護。它雖不具備標志性建築特色,但悠久的歷史同樣見證了杭州城市的發展。
㈣ 瑞安電影院的歷史
「瑞安不是沒有電影院,相反,瑞安電影的發行收入曾連續9年榮登全省縣級市榜首。」瑞安電影有限公司經理郭峰迴憶道。他親歷了瑞安80年代電影市場的興盛,那恰好也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和空前繁榮期。
說起瑞安電影院的輝煌歷史,年過半百的郭峰稍顯落寞。1981年,郭峰被分配到塘下(瑞安市下屬的一個鎮)電影院當放映員。在郭峰記憶中,當時的塘下電影院佔地面積3畝,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有一個可容納993人的放映大廳,即人們俗稱的「千人影院」。
那個時候,劇院很少,電視、錄像、KTV遠未普及,電影是唯一的娛樂方式,它收藏了好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在80後的記憶中,學校組織集體觀影時的盛大場面永遠難以復制 。在60、70後的記憶中,電影院是他們戀愛時最「時尚」的約會場所。而在郭峰記憶深處,電影放映員則是一個人人想當的美差。由於電影市場火爆,電影票常常一票難求,幾乎天天有人圍著他,私底下找他要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放映電影《碧水雙魂》時,由於電影賽龍舟的場景取景於塘下,塘下的電影院從早上7時30分開始放映至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鍾,連續放9場,7天放了63場,還是場場爆滿,那個年代電影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很大程度上,塘下電影院的狀況就是瑞安市電影院的一個縮影,從80、90年代電影大發展期,瑞安共30多個鄉鎮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電影院。」郭峰說。瑞安僅城關就聚集了4家電影院:華僑電影院、玉海影樓、人民劇院、工人文化宮。此外,莘塍、塘下等鄉鎮的集鎮電影院在全省都算得上大規模。
90年代末,由於體制弊端出現和多種娛樂方式的興起,電影市場逐漸被電視和錄像所蠶食,人們的消遣娛樂從此有了更多的選擇,曾經紅極一時的瑞安城鎮電影院變得命途多舛。
「有的場地出租,搞商業經營,有些電影公司轉制時被置換掉,即使存在的,也基本不放電影。這是全國城鎮電影院都面臨的問題,而瑞安電影院場面撐得最大,到最後衰敗得也最徹底。」郭峰說,到2002年,瑞安電影院全線停營,電影院從此淡出了瑞安人民的視野。
㈤ 中國第一家電影院是在哪裡誕生
哈爾濱首座電影院,也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12),故址在今哈爾濱市道里區中央大街與西十二道街拐角處。創建人是俄國攝影技術師考布切夫。
這家電影院的歷史,在中國比北京、上海最早的電影院分別早四至六年,比光緒年西太後七十大壽第一次看電影還早兩年。在全世界范圍比較,則和號稱「世界影院之最」的美國洛杉磯電影院同年所建。
哈爾濱繼中央大街創建首座影院之後,又在中央大街、新商業街(今奮斗路)和烏查斯街(今地段街)繁華街區相繼開辦了馬迭爾(1950)、敖連特(1908)、托爾斯泰(1909)、皆克坦斯(1910年前)、新開影戲院(1911)五處,清末之前哈爾濱已有影院六處。
哈爾濱首座、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的創建人考布切夫,清末之前還攝制過三部記錄電影:
第一部記錄片《旅順之戰》(以下片名皆系作者所加),攝於1905年,由法國商人瑗雜斯帶去京、津、滬放映後,於1906年經黑龍江省交涉局批准到齊齊哈爾租用闊米薩爾戲園放映一月,「皆日俄戰攻真跡,槍擊炮轟,馬馳人行,與生者地無異」。
第二部記錄片《安重根刺伊藤博文》,攝於1909年。據地方文獻記載:伊藤之死,系被復國仇、雪國恥跟蹤而至的朝鮮義士安重根所殺。伊藤來哈目的,原打算同比他早到兩天的俄國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迷議瓜分中國東北問題,不料想剛下火車未走出站台,即遭狙擊。當時安重根連發三槍,伊藤博文胸、肋、腹三處中彈,遂即倒地斃命。
第三部記錄片《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音xun4)巡狩過哈》,攝於1911年,當時放映於中央大街電影院,從攝制到放映不出旬日。《遠東報》稱:「每當夕陽西下,公園散後仕女遊人相偕去中國大街之電影園聚興,所演皆趙督來哈新片『真情畢露』雲爾。」
㈥ 電影院線的發展歷程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電影行業對院線制認識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資影院和民營影院的實踐。1999年12月,香港百老匯影城北京新東安店正式開業。隨後,百老匯影城又陸續在國內創建了14座系列影城。大陸出現了與國內傳統的禮堂式和多廳式影院有很大不同的新型電影院。根據《外商投資影院暫行規定》,外資對影院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但在北上廣等七個試點城市,則可以高達75%。
2004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與萬達集團宣布,將合作共建「華納萬達國際影院」,並很快在大連等5個城市建立了5座具有五星級水準的多廳影院。這些影院「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四統思路」構成了中國電影行業現代院線制的雛形。
2005年,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影院市場,旗下影院由萬達集團收回。隨後,萬達集團全資投建成立了國內首個民營院線公司——萬達院線。與國內其他36個電影院線不同,萬達院線在「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新型運作模式下發展迅猛,並在2009年創下八億元票房紀錄,躍居國內電影院線票房榜首。
2012年,在並購美國AMC之後,萬達院線成功晉級亞洲第一大電影院線。萬達院線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很強的輻射帶動效應,國內影院投資商紛紛認識到現代院線制的巨大優勢。浙江的橫店院線以及廣東的大地院線等民營的「四統」院線逐步成為中國電影院線的生力軍。 隨著電影行業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國的電影院線發展迅猛。得益於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民營院線和國有背景院線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例如,中影星美院線是由中影集團與星美集團聯合組建而成,而金逸珠江院線是有金逸集團和珠江院線聯合組建而成。前者一直穩居國內電影院線榜單前三,後者與中影南方新干線不分伯仲。
院線制實施十多年來,中國電影院線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運營理念均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萬達院線、大地院線、橫店院線和金逸院線在內的直營院線在依靠「四個統一」提高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同時,逐步開始整合各方資源,輸出先進的院線經營管理經驗,並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即使一些中小型的院線如河南的奧斯卡院線和四川的太平洋院線也在實現「四個統一」的基礎上,逐步打破地域限制,成長成為全國性的院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