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94年之後又改為每年一次。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地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中國導影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於1948年第一次舉行。1951年開始,由國際評委會對參賽影片進行評選。而在之後的1956年,國際電影聯合會(FIAPF)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選為國際A級電影節。從電影節開始不久,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就是水晶地球儀獎。水晶地球儀獎的獎杯形狀經過了多次改動。最新的水晶地球儀獎的獎杯是從2000年開始啟用的。
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主要獎項有:
最高獎——水晶地球儀獎(獎金$20,000)
評委會特別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演員獎
最佳女演員獎
紀錄片獎項有:
長度30分鍾及以下最佳紀錄片獎
長度30分鍾以上最佳紀錄片獎
每年的電影節上還會頒發「世界電影突出成就獎」
其他獎項: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第1屆-第4屆(1946年-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第5屆(1950年)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
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
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與之交替舉行,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二戰結束後,一群熱心於電影事業的電影人在瑪利亞溫泉和卡羅維發利兩地創辦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並不是競賽性質的,共有來自7個國家的影片參展。開始幾屆電影節,為了「照顧」新生的該國電影,捷克斯洛伐克本土電影獲得了大部分獎項。之後的1948年2月,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在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了政權,電影節開始由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電影部主辦。
捷共當政後,電影節很大程度上需要為共產主義宣傳服務。以至於不管是參選影片的甄選、獎項的頒發還是參賽嘉賓的邀請都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在之後的數十年期間,電影節的各大獎項大多為社會主義國家出品的電影所包攬。這一原則某種程度上還體現在電影節的舉辦上。從1946年到1958年期間,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電影節一年舉行一次。而在1959年以後,由於蘇聯創辦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為了方便與之交替舉行,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改為兩年舉行一次,直至1994年重新改回為每年舉行一次。不過在這段時間里,也有不少西方電影參與了電影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電影節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優秀作品。
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在1990年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上,多部之前被禁止放映的捷克本土電影被獲准在電影節中播放。而之後幾屆中,多名國際著名電影人,特別是之前因布拉格之春被迫流亡美國的捷克著名導演米洛什·福爾曼的參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電影節的受歡迎程度和人氣。而之後幾年,參賽影片的質量日益提高,風格也日趨多元化,這些都提升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形象,奠定了其世界優秀電影節的地位。 電影節的最主要的項目是長片競賽。根據國際電影聯合會的規定,參加競賽的長片事先不得參加其它國際電影節。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紀錄片競賽。電影節同時也為各國的獨立電影提供了很多放映和競賽機會。
電影節的所有活動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長片競賽(Competition of feature-length films):由報名的長片進行的競賽。所有電影之前都不得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紀錄片競賽(Documentary Film Competition):由兩種紀錄片分別進行競賽。分別是長度為30分鍾內的短片和30分鍾以上的長片。
視野(Horizons):試映各個地區的新片,並播放在其他電影節上獲獎的電影。
另一種視角(Another View):放映各種實驗性質以及採用非常規手法的影片。
獨立電影論壇(Forum of Independents):放映各國的獨立電影。
東方陣營(East of the West):放映前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
捷克電影(Czech Films):回顧前一年的捷克電影。
回顧展(Retrospectives):對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人,特殊的電影流派或時代,或按特定標准選擇的電影進行的回顧展。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中國導演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貳』 國內遇冷的柏林電影節:黑色動畫,鄉村少女,還有失落的李安
本文首發: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好極了》
這部電影是否能代表中國動畫斬獲大獎,將在今晚凌晨1點的電影節閉幕式上揭曉。作為一向是中國導演福地的歐洲藝術電影節,在國內電影主流市場還沒有崛起的年代,柏林電影節一直是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但今年,由於沒有好萊塢以及范冰冰等明星亮相紅毯,顯得黯淡許多,主流媒體甚至連標題黨新聞都看不到了。
某現場媒體人表示,柏林電影節今年延續了一貫偏向文藝的選片口味,而且熱衷於現實和在國內較為敏感的「時政」題材。今年入圍柏林電影節的大多是獨立電影,包括首部入圍了主競賽單元的中國本土動畫電影《好極了》,還有5部散落於各大單元的獨立電影。
這些在國內並不為人熟知的藝術電影,在以高冷著稱的柏林電影節如有斬獲,它們會像《路邊野餐》、《黑處有什麼》那樣「曲線救國」,通過「牆里開花牆外香」而最終走上國內大銀幕么?除了這些文藝片,還有哪些中國買家和賣家遊走於本屆電影節交易市場?
受評委偏愛的《好極了》:
成本只有1000萬,幾乎是「一個人的動畫」
談到首部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中國動畫《好極了》,對於國內觀眾而言是幾乎完全陌生的,憑借零星片段和海報僅能看出它是一部反映現實的動畫電影。出發趕往德國前,還在機場的製片人楊城跟娛樂資本論關於《好極了》進行了簡短的交流,「成人向、黑色幽默、有藝術風格,」 這是他給出的電影形容。
楊城此前擔任過《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我的青春期》等多部電影的製片,但動畫製片人完全是一次截然不同的體驗。在他看來,動畫電影相比真人電影有很多優點,比如創作製作上更可控,不用協調明星檔期,創作都可以在電腦旁完成。
從《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到《你的名字。》一次次的票房大捷,很多人認為,動畫電影將會是中國電影的下一個大類型,在這樣一個節點,《好極了》作為首部中國動畫長片入圍柏林電影節,對中國動畫人而言似乎是一注強心劑。
娛樂資本論了解到,《好極了》完全是一次個人主導的創作,這部電影的團隊特別小,加上配音演員一共有30人,劇本和畫面主要都由導演一個人完成,跟現在動畫電影團隊創作的模式很不一樣。
《好極了》
據說做處女作《刺痛我》時,劉健還完全不知道在國內做電影的標准流程,也沒有任何製片公司的投資和操盤,一個人悶頭畫了好幾年,劇本也是自己寫的,最後只在國內做了網路發行。和《刺痛我》一樣,《好極了》也幾乎是「一個人的動畫電影」,前後做了三年,成本在1000萬左右。
這也是楊城自己的新公司哪吒兄弟影業的第一部作品,公開信息顯示,這家公司注冊於2016年9月,楊城是法人,他本人在公司占股80%。他對這家公司的定位是,「做個性比較鮮明的商業和藝術作品。」
目前尚不能確定《好極了》是否會有斬獲,不過據參與放映場的一位媒體朋友透露,影片反響挺不錯,觀影過程中迎來了三次集體掌聲,「如果獲獎,動畫電影的噱頭還是很足的」。
談到《好極了》未來的推廣計劃,楊城的設想是先參與電影節發酵口碑,然後尋找合適檔期做全國發行,據說目前已經有萬達、光線等國內大的電影公司伸出橄欖枝。
歐洲最大電影交易市場,
李安新片沒買家,動畫電影最搶手
一位長期關注柏林電影的媒體朋友告訴娛樂資本論,相比競爭激烈的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各種單元加起來一共有400多部參展影片,秉承的是多元化的選片原則。電影節影片太多,每個單元的側重點都不一樣,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電影節的競技氛圍,相比於戛納,柏林電影節這更像是一個電影的大party。
不過作為歐洲重要的電影交易市場,每年柏林電影節都會迎來全世界各地的買家賣家。《好極了》這部主競賽單元影片,目前已被法國知名的Memento Films拿下亞洲地區以外的國際發行權,這家公司曾發行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一次別離》、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冬眠》等影片。
國內一家參展的發行銷售公司負責人告訴娛樂資本論,與隔壁電影節的紅毯熱鬧和迷影氣息截然不同,柏林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除了這屆柏林電影節上入圍的影片,更多還是很多已經上映了的院線電影。雖然不及戛納電影國際化,主要針對歐洲買家,但無論在規模還是專業度上,都要遠勝於韓國的釜山電影節。
電影交易市場一中國展出台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電影市場上看到了《比利林恩》的海報,這部影片的部分海外版權現在依然還沒有找到買家。剛剛在國內上映的《功夫瑜伽》、《鐵道飛虎》同樣出現在了市場上,並舉行了針對買家的市場放映。除了賣家,還可以看到前來采購的愛奇藝等國內視頻平台和批片購買商的身影。
上述銷售公司的另外一位負責人表示,雖然在國內,動畫電影仍不是票房主力,但在國際市場上,動畫電影是最熱銷的電影類型,甚至比動作片還要好賣。在她看來,動畫片是最普世的電影類型,只要配上當地語言,動畫片就變成了本國的作品。「我們這次帶出來十部影片,其中四部都是動畫片。」
她看到,國內開始有動畫電影公司成立海外銷售公司,比如在現場發行影片的一家叫Yi animation的公司,娛樂資本論查詢後發現這是一家叫廣州易動文化的動畫公司,不但製作影視動畫,還設計研發漫衍生品、製作游戲製作,作品有《美食大冒險》電視系列動畫、《美食大冒險》動畫電影。
散落各大單元的獨立電影:
同性戀、少女情緒與中國鄉村
除了主競賽單元的《好極了》,還有多部不同題材的獨立影片在各個競賽單元活躍著,比如僅次於主競賽單元的全景單元,就有胡笳的《檳榔血》、楊恆的《空山異客》、宋川的《巧巧》、黃惠偵的《日常對話》四部影片入圍。
胡笳的《檳榔血》是一部同性戀題材的作品,講述發生在海南,一個女孩糾纏在兩個年輕男孩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最終以一場少年暴力收尾。
《檳榔血》
這聽起來是一個比較受電影節青睞的題材,不過電影主演沈詩雨否認了影片題材是為了迎合電影節口味的外界質疑。她表示,導演胡笳多年前曾經在海南工作過一段時間,因為對當地有感情,由此創作出了這部個人化的電影,故事結尾的靈感一部分來自於曾經真實發生在海南的性侵事件。
不同於很多作品是導演個人籌錢拍攝,《檳榔血》幾百萬的製作成本背後,有一家名為偉世兄弟的影視公司出品方,這部影片還入圍了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因為題材的限制,這部影片不大可能會在國內上映,接下來可能會在香港上映。「中國電影,正處於一種探索藝術多元化的階段,能參與是一件好事,雖然國內的大銀幕上暫時看不到這部作品。」電影的主創這樣表示。
女導演黃驥跟丈夫大冢龍治合拍的《笨鳥》,入圍「新生代」競賽單元並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這是一個有關孤獨的故事,劇中的主角是生活在小城鎮的16歲內向少女,在家人疏離、校園欺凌和青澀的戀情之下,導演試圖勾勒出少年成長中的孤獨,與初次接觸成人世界時的殘酷。
這部電影邀請到了廖慶松擔當剪輯,林強擔當音樂製作。「新生代」競賽單元所有的作品都是兒童或青少年題材,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文藝片的代表《黑處有什麼》也曾入圍該單元。
『叄』 世界五大電影節
世界五大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
創辦於 1932 年, 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該電影節每年 8 至 9 月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有娛樂性影片、最感動人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演員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
每年春季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電影節設有「金棕櫚獎」, 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科教片和最佳美術片等。
柏林國際電影節
1950 年在原西柏林創辦, 此後每年 2 月在柏林舉行。該電影節的獎項有金熊獎、銀熊獎、評委會獎、特別獎等, 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佳導演和男女最佳演員。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這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1950年第5屆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辦一次。1959年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地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我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我國導影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1977 年創辦, 每年 8 月、9 月間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該電影節從第 2 屆起舉行評獎活動, 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 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
『肆』 最孤獨的電影節只有一個人觀看,你會一個人去觀看電影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看電影,電影能夠帶給我們視覺享受,也能給我們的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同時和家人一起看電影,能夠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在瑞典計劃舉辦一個最孤獨的電影節只有一個人觀看,你會一個人去觀看電影嗎?關於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關於“最孤獨的電影節只有一個人觀看,你會一個人去觀看電影嗎?”這個話題,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各位有何想法?歡迎到評論區積極留言。
『伍』 世界上著名的電影節都有哪些
最著名的莫過於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即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
1、戛納國際電影節:戛納(香港稱「康城」,台灣稱「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2、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3、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從1951年第一屆開始,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避免與戛納電影節「撞車」,提前至每年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5)最孤獨的電影節擴展閱讀:
其他著名的電影節還有:
1、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是瑞士舉辦的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素有「電影節中的王子」的美譽。
2、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3年,是西班牙舉辦的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節之一,在歐洲影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最高獎為「金貝殼獎」。
3、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宗旨為鼓勵文化的多樣性和各國人民之相互了解、刺激各大洲電影製作的提升來培育優質電影、拔擢電影工作者與新創作品、發掘和鼓勵新進人才、並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專業人士的交流,最高獎為「美洲大獎」。
4、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在五十年代成為中國電影最愛亮相的舞台,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5、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原為世界三大非競賽電影節之一,從1991年起增加了競賽單元,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也是非洲最大的電影節之一,它規定參賽片必須不帶政治色彩,不得在其它電影節上放映過。
6、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1985年首次舉辦,剛開始為每兩年舉行一次,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7、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宗旨是呈現並鼓勵多元藝術創作,創辦以來在專業架構及服務、社會影響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譽為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