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中國電影網鄉

中國電影網鄉

發布時間:2023-11-13 08:11:53

① 有哪些值得看的中國鄉土氣息電影

就目前來看,中國最負盛名的影片一般都是拍攝中國鄉土氣息的,《紅高粱》,《活著》,《一個都不能少》等等。《紅高粱》還一度獲得不錯的獎項。反而是一些拍攝其他題材的片子倒很不容易獲獎。

那我接下來就推薦幾部我看過的非常值得一看的鄉土氣息的片子。

一:《活著》

那個時候奶牛是非常珍貴的,於是在黃渤給八路軍養牛的過程中,很多難民或者日本鬼子來搶奶牛。在影片的一開始,黃渤一個村子的所有人就都被日本鬼子給屠殺了,給影片加上了幾分悲傷的氣氛。

由閆妮扮演的九兒是一個寡婦,本來是有機會跟黃渤一起生活的,但殘酷的戰爭哪裡會給這些小人物一些生存的機會呢?潑辣,性子野的九兒就那麼被殘殺在村子裡。

黃渤扮演的農民最後再一個山上養著那頭牛,一直在等八路軍來,好把奶牛還給八路軍。這時候的黃渤蓬頭丐面,看著像個野人,話都說不好了,只是傻笑,卻無形中給人強大的壓迫,我看的時候忍不住眼淚流下來了。

② 現在的國產電影究竟是進步了還是衰落了

可以看一下相關的數據。2020年的票房是203億多,2021年的票房是470億多,2022年的票房是295億多。也就是說在這三年裡,第一年疫情的時候票房最差,然後就是今年的票房很差了。2019年的票房達到了641億多,可2022年的票房是295億多,跟2014年差不多,2014年的票房是294億多。但是票價比原來漲了很多。也就是說,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到底是影片質量太差?導致大家不願意看見電影還是因為疫情?這個真的挺難分析的,畢竟每年都會出現一些高分電影。如果想要分析,還得看明年的數據。如果看影片質量的話,我覺得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其實都差不多的。高分影片依然那麼好看,評分不高的影片也依然跟原來差不多。如果從總體來看,這沒辦法看,畢竟每年上映的電影都不同。但是從科幻電影的角度來看,一直在進步。畢竟科幻電影在之前一直都是短板,可現在有很多科幻電影在上映,而且大家也非常期待這類型的電影。我覺得有一些類型的電影在進步,有些沒有進步,但是還是有很多電影值得期待的。還是希望可以進步。

③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簡介

《我和我的家鄉》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 4str

《我和我的家鄉》由張藝謀擔任總監制,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電影共分為五個單元,定位為喜劇,集結了「中國喜劇夢之隊」。五個單元分別由寧浩、陳思誠、徐崢、鄧超和俞白眉、閆非和彭大魔執導,百餘名知名演員參與演出。

④ 中國電影史的百年簡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型大小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志,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沈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幾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盡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受眾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
以前蘇聯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任務。
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
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
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時期先後建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北平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三大國營電影企業在歷史轉折之際,為新中國電影事業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規劃中,發行、放映同樣位置顯著,實現國有化的一體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終目標。因而,各地影片經理公司的建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由關外推進到中原,在時間表上,與國營製片廠的創建可以說做到了兩翼並進。據統計,舊中國有678家電影院,半數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武漢、沈陽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數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電影局及所屬各製片廠的領導幹部共9人組成赴蘇訪問團,經過長達3個月的考察,回國後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電影工作者赴蘇訪問團工作報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該《報告》,各電影廠(部門)便相繼開始了大規模體制建設和調整,以蘇聯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產量下降而藝術質量上升,優秀和比較優秀的影片達到近30部,佔全年總數的1/3強,這一年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上被稱之為「難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國電影的17年歷程有多種劃分的方法,就電影事業的發展而言,可分為兩大重要時期:從1949年開國到1957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為起步、初創、建設的階段;1957年以後,經過1959年的「十年獻禮」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風」及1966年的「文革」,為穩定、發展、轉變的階段。中國電影在經歷了這17年的打造後,已經擁有了一份龐大的產業,家底堅實而雄厚。 中國電影第三次產業時期在時間和形式上與前兩次有所不同。「文革」後百廢待興,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不久挽救了瀕於崩潰的電影經濟,也使中國電影迎來又一次復興。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產業痼疾困擾著電影的發展,電視及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更使電影業的經營每況愈下,改革勢在必行。隨著中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電影業開始重新審視市場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紀90年代的一連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促成了體制的變遷,這一切都是在推動市場化進程的力量下進行的。因此,這一次產業期的到來較前兩次而言,在意識上體現出了更多自覺。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方向確定以後,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產、供、銷關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電影行業本身,打破了國有企業的單一主體,民營資本和境外資金開始進入,從製片業逐步擴展到發行放映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2001年,華語電影《卧虎藏龍》沖進奧斯卡,斬獲多個獎項,這給了中國人製作華語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著海外、本土雙重投資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機》相繼問世,《英雄》贏得了2.5億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樣資金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無賊》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別占據了前三名,《功夫》是1.7億,《十面埋伏》是1.6億,《天下無賊》為1.2億。「借水行舟」使中國電影終於嘗試著下了海,並且開始學習游泳。 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當今美國巨片《蝙蝠俠》系列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⑤ 中國影視城有幾個

1.長影世紀城:
在長春市西側,有一座集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特效電影於一體得影視主題公園,為世界獨有、令人稱奇的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它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美麗的凈月潭畔,長影世紀城是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是長影改革、二次創業的標志性工程。在上個世紀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電影業遇到了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被譽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著名的長影製片廠,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長影積極穩妥地推進了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與電影創作生產自身規律相符合的現代企業制度。在取得改革成功的基礎上,長影集團借鑒國際電影產業的成功經驗,依據自身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把現代電影工業與旅遊業結合起來,延伸電影產業鏈,打造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開創了中國大電影時代的新模式。
2.橫店影視城:
橫店影視城,位於中國東陽市橫店境內,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距杭州160公里,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乘飛機、火車或走高速公路均可直達。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明清民居博覽城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已成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3.上海影視樂園
上海影視樂園,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上海影視樂園有舊上海的市井風情,有拍電影的幕後秘密,有歐式的標准庭院。有「宋子文舊居」、汾陽路上的「工藝美術學院」。老上海特色的風貌是其特色之一。
4.中山影視基地
中山影視基地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中山城佔地面積300畝,分為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區五大部分。它沿著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濃縮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而建造起來的,集中反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程,同時又展現了以中山市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形成一個既有革命紀念意義又有歷史文化品位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旅遊城。
5.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西部影城距銀川市35公里,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這里保持並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景象,突出了 它的荒涼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間化的審美內涵,盡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讓電影藝術家們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心情盡興地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6.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影視基地位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千年歷史文化古鎮同里素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緻和人文薈萃、文物古跡遍地的特色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 「天然攝影棚」、「東方小威尼斯」和「 明清建築博覽館」,已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由於保存完好和得天獨 厚的資源優勢,紛紛被電影電視劇組看中選為拍攝外景地。同里影視基地 同里鎮以水景為特色,被譽為「蓬萊仙境」。同里影視基地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
7.象山影視城
象山影視城,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象山縣大塘港生態旅遊區,以靈岩山為大背景,巧妙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該影視城總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1091畝,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庄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象山影視城詮釋著宋代古建築藝術,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為全國單體建築最大的影視城,於200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
8.北普陀影視城
北普陀影視城位於大興縣瀛海鄉南宮,距市區20公里,佔地30萬平方米,是集旅遊觀光、影視拍攝、影視研修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影視文化城,是繼中央電視台無錫、涿州影視城之後崛起的、以明清建築風格為主調的第三大影視城。北普陀影視城擁有20多個景區,50多處景觀。主要有城中紅樓夢園、北普陀寺等古色古香的建築,還有蒙古茶包、天橋把式、喬裝花會、綉球臨幸等洋溢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動;明清古鎮三街一村、研修學院、明星搖籃預示著中國影視文化將進一步走向發達;書畫院、陶藝館及松、竹、梅三園則更具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每逢周五、六、日,城中的藝術團體在「水中舞台」及各景點,會同當地民俗花會,舉辦熱鬧非凡的「演藝花會游園活動」。
9焦作影視城
1995年因拍攝《東周列國志》耗資數千萬元建起來的焦作影視城,分為即城門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四個區。氣勢恢弘,設施完善,內容豐富,環境優美集中體現了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風貌,再現了東周夯土築台之風。
焦作影視城是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造型古樸為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林特色。主要景點由文化廣場區、周王宮區、市井區、楚王宮區、古戰場區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城門廣場區以銅鑄方鼎、西周東遷和大秦一統的大型浮雕、青銅武士、古錢幣狀大門以及三皇像、六哲人、四神獸雕塑等為代表,集中體現了影視城所處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色彩,周王宮區包括周王宮、攝影棚和靈台。
10.涿州影視城
北京西南60公里處的涿州影視城將現代電視製作藝術同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它展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個電影電視的拍攝場地,而是一個充滿了東方的民俗趣味及古韻氣息的,集影視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異國風情於一體的影視城、歷史城、文化城和旅遊城.
涿州是迄今為止接待攝制組最多的(由於擁有2200畝的拍攝場地和兩座各為1200平方米的攝影棚),從《唐明皇》到《武則天》 ,從《三國演義》到《西遊記》 ,從《上官婉兒》到《大明宮詞》 ,從《中國命運的決戰》到《漢武帝》 ……

閱讀全文

與中國電影網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春節電影票房 瀏覽:932
電影票總榜 瀏覽:524
相親第一次見面後又約看電影 瀏覽:728
電影俄羅斯盜寶 瀏覽:857
哪個電影里有滅鼠專家 瀏覽:979
床3是什麼電影 瀏覽:462
電影院椅子3d模型 瀏覽:14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2021年藝術類 瀏覽:567
印度電影搞笑愛情 瀏覽:697
葛優主演的電影大全 瀏覽:679
泰國電影將軍 瀏覽:214
國外2歲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27
穿越電影電視劇小說沒有女主 瀏覽:432
我國首部反映邪教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846
龔玥菲3D電影717 瀏覽:585
十部日本治癒電影動漫 瀏覽:944
第36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開幕 瀏覽:102
有哪些好看的3d電影 瀏覽:719
電影狂野大陸的觀後感 瀏覽:967
巴啦啦大電影2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