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發布時間:2025-02-09 07:36:11

① 戛納電影節獲獎影片 歷屆金棕櫚獎電影名單盤點

戛納國際電影節,作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齊名,每年五月在法國戛納舉辦,為期約兩周。電影節設有「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及「會外市場展」六個單元。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與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並列,象徵著電影界的卓越成就。1946年首屆戛納電影節即設立了金棕櫚獎,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名。電影節設有主競賽單元和短片單元,前者相當於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後者則為「最佳真人短片」。主競賽單元的金棕櫚獎,即為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獎」,旨在表彰長片。

1946年,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包括《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等。

1947年的獲獎影片有《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等。

1948年的獲獎影片則包括《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等。

1949年的獲獎影片有《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Bob Cormack)、《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等。

1950年的獲獎影片包括《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等。

1951年的獲獎影片則有《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等。

值得注意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第7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取消了傳統分類,不再設立主競賽單元、一種關注單元等單元和金棕櫚大獎,轉而評選官方影片名單。

② 戛納電影節中的金棕櫚獎、評審團大獎、評委會獎、「一種關

戛納電影節中的獎項,金棕櫚獎代表主競賽單元的最高榮譽,是所有影片中的第一名。

評委會大獎則授予次於金棕櫚獎的影片,通常被認為是主競賽單元的第二名。評審團獎是相對安慰性質的獎項,用於表彰評審團特別喜愛的影片,即便該片可能並未得到其他評委的普遍認同。

「一種關注」單元則是一個較低級別的競賽單元,擁有自己的評審團,用於表彰非主競賽單元的優秀影片。該單元的最佳電影獎並非與前三個獎項在同一檔次。

綜上所述,獎項的等級依次為:金棕櫚獎>評委會大獎>評審團獎>「一種關注」單元最佳電影獎。

③ 戛納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作為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榮譽,象徵著電影藝術的巔峰。自1946年第一屆電影節開始設立,其獎杯以金制棕櫚枝得名,暗含著對戛納這座濱海城市的棕櫚樹的致敬。與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相媲美,金棕櫚獎難於獲取,只有極少數導演能夠贏得這一榮譽。


歷史上,共有六位(七位)導演獲得過雙金棕櫚獎,包括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比爾·奧古斯特、今村昌平、艾米爾·庫斯圖里卡、達內兄弟及邁克爾·哈內克。眾多耳熟能詳的電影,如《德州巴黎》、《低俗小說》、《黑暗中的舞者》、《鋼琴師》及《華氏911》等,均是金棕櫚大獎得主。亞洲首部金棕櫚獎作品為1953年衣笠貞之助導演的《地獄門》,而華語電影唯一榮獲這一殊榮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


評委會獎,作為非正式獎項,通常表彰個別評委偏愛的作品,地位類似傳媒推薦獎。近15年來的獲獎作品包括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慾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及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獲獎影片有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及王小帥的《青紅》。


評委會大獎常被視作金棕櫚獎的「亞軍」地位,旨在表彰非金棕櫚獎的佳作。華語電影中,張藝謀的《活著》及姜文的《鬼子來了》均未獲得國內公映許可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如馮小剛痛斥的《老男孩》(韓國,朴贊郁)也曾獲得該獎項。


最佳導演獎由世界級導演如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邁克·漢尼克及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等獲得,華語導演則有王家衛的《春光乍泄》及楊德昌的《一一》獲獎。凱薩琳·德納芙、傑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拉·於佩爾等本土演員及西恩·潘、霍莉·亨特、湯米·李·瓊斯等好萊塢演員在戛納封後封帝。唯一的華語戛納影後為張曼玉(《清潔》),影帝則有葛優(《活著》)及梁朝偉(《花樣年華》)兩位。


金攝像機獎及藝術貢獻獎「金攝像機獎」表彰最佳處女作,而藝術貢獻獎主要表彰作品的藝術價值,包括藝術指導、服裝設計、化妝等。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及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曾獲藝術貢獻獎。至今,華語電影人尚未在金攝像機獎上摘取榮譽。


其他獎項如傑出貢獻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及法國文化獎等雖非主競賽單元常設,但不作過多贅述。歷屆金棕櫚獎獲獎影片記錄,以倒序排列,方便日後補充。


(3)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擴展閱讀

戛納(Cannes),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市鎮,位在濱海阿爾卑斯省的蔚藍海岸地區,鄰近地中海,人口約70,000人,是戛納電影節的所在地。戛納也以其優美的沙灘為名。戛納的周邊區域已發展成一個高科技的重地,Sophia-Antipolis的科技園區就位在戛納後方的山丘上。戛納電影節於每年5月舉辦,它是全球電影業的重要盛會。

④ 電影金棕櫚獎是什麼獎項

金棕櫚獎,原稱「金鴨獎」,是戛納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相當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名「金棕櫚」。自1946年首屆戛納電影節設立以來,該獎一直是電影界的至高榮譽。

短片單元也有金棕櫚獎,相當於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但通常所說的「金棕櫚獎」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長片。獲得該獎難度極高,迄今為止,僅有五(六)位導演獲得過「雙金棕櫚獎」,包括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比爾·奧古斯特、今村昌平、艾米爾·庫斯圖里卡和達內兄弟。

《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等作品,均是金棕櫚獎得主。亞洲首部獲得此獎的電影是1953年由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執導的《地獄門》。而華語電影唯一獲得金棕櫚獎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共同獲獎)。

評委會獎(又稱「評委會特別獎」)不同於金棕櫚獎,屬於非常設獎項,類似於「傳媒推薦獎」。近15年來,獲獎作品包括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慾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中國獲獎影片有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

評委會獎雖不是常設獎項,但如今已成為「最佳影片第二名」的地位,旨在表彰僅次於金棕櫚獎的佳作。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相似,旨在表彰未能獲得金棕櫚獎的優秀作品。

閱讀全文

與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換一個免費的印度電影 瀏覽:48
十億俄羅斯電影 瀏覽:596
有關假懷孕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瀏覽:948
好看的電影推薦100部最新 瀏覽:985
帶長輩去電影院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207
2018年影音先鋒電影 瀏覽:535
韓寒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57
時間停止日本電影 瀏覽:346
北京國際電影節2019開幕式時間 瀏覽:788
極品電影院色 瀏覽:708
奉獻電影表達了什麼 瀏覽:760
俄羅斯電影星空 瀏覽:322
印度皮胡電影 瀏覽:194
琪琪電影電視2017中字理論 瀏覽:589
二小放牛郎電影動畫完整版 瀏覽:255
跟流浪地球差不多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772
有什麼好電視劇電影 瀏覽:875
俄羅斯電影燃燒在線觀看 瀏覽:433
電視機南瓜電影破解 瀏覽:597
吃奶大胸電影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