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呢
今天是國際慰安婦日,也是電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剛才搜索信息,影片中出現過的黃有良老人最終沒有等到今天,在兩天前8月12日離世了,她是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倖存者,在死前她還抓著兒子的手不甘的說「我撐不到日本人向我道歉的那天了。希望你能繼續替我討回公道。」哦對了,忘記說了,二十二是電影拍攝時我國公開身份的尚存慰安婦的數量。到今天,除去黃有良老人,這個數字僅剩下8位了。
播放該片的影院不是很多,排場也很少,最後我和先生選了距離我們相對較近的影院中最早的這場八點檔,坐在第二排看完了整部電影。其實對於是否觀看這部影片,我很猶豫,因為它過於沉重,我可以想像自己幾乎會從頭哭到尾。最終我堅定的拉著先生來了電影院,是因為我想既然阿婆們不顧再一次揭開傷疤的疼痛也要來重新訴說那段歷史讓我們不要忘記,那我就願意如這部電影預告片所說的那樣來深情凝望她們,借用《超級演說家》中的台詞,你說,我們來聽。
2. 二十二大影星的評選意義
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曾經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他們的照片曾經是一代人相冊中的珍藏;他們出演的影片,濃縮了新中國電影從誕生到成長的歷程……《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林家鋪子》、《聶耳》、《黨的女兒》、《紅色娘子軍》、《革命家庭》、《鐵道游擊隊》、《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虎膽英雄》、《野火春風斗古城》……,「二十二大電影明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社會的見證,是一組集體榮譽的群雕,也是新中國影壇可歌可泣的銀幕畫廊高聳的豐碑。
此批「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照片(53 x 38 cm)就是當時懸掛於電影院休息廳的原大照片,據稱印製了753947張,短短8個月即賣出了714638張。但由於「文革」和當年懸掛後不易保存的原因,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私人手中集藏有全份「二十二大明星」大圖片者極少,即便是中國電影資料館和中國電影博物館也缺存,足見存世量極罕。2005年7月,著名演員祝希娟從美國趕回北京中央電視台做客,主持人拿不出當年「二十二大電影明星」原大照片中祝希娟的那幅,發動編導人員在北京、上海徵集,持有者可作特邀嘉賓。笑容燦爛的「祝希娟明星照」最後竟是一位北京「老追星族」兼收藏家奉獻出來的。
3. 相信大家都經常去電影院看電影,遇到過哪些奇葩的事情
現如今,一百多歲的電影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電影院也就隨之成為我們經常出入的娛樂場所。而影院作為電影產業鏈的終端,起著非常多的決定性作用。對於觀眾來說,這里是我們能與一部影片親密接觸的最快捷最完美的方式。對於電影人來說,耗費大量資源嘔心瀝血製作的影片,最終也要在影院這個考場里接受殘酷的市場檢驗。那讓我們看看電影院里有哪些奇葩事吧。
出去以後我上廁所我朋友在外面等。在廁所聽到有人哭。大半夜還是挺可怕的。但是哭著哭著,應該是在打電話?說話了。好像是說我看完了,現在就回去什麼的。洗手的時候看到那個妹子出來,哭的雙眼紅腫,一點看不出在放映廳里那種活潑勁兒。應該是失戀了吧。
望採納
4. 《22年後的自白》能延續「日本懸疑片」一直以來的高口碑嗎
《22年後的自白》不能延續日本懸疑片一貫的高口碑。但這部日本懸疑片電影在演員表演上,劇情改編上,懸疑感的整體處理上,絕對算得上合格偏優秀的作品。
眾所周知,亞洲懸疑推理文化,不管文學,動漫畫,再到影視劇,日本絕對是亞洲懸疑推理的老大哥,與英國在歐美懸疑推理文化中的地位相當。
所以,《22年後的自白》在懸疑推理感上,相對便要弱上日本經典懸疑片一籌。它最主要諷刺社會現實,但日本加了一些日本電影慣有的人文關懷,相對溫暖了一些。
總而言之,《22年後的自白》懸疑感稍弱,表演和故事劇情還是過關且優秀的。但與日本版或者韓國版相比,總感覺缺少一點驚心動魄的「物哀」感,可能這種感覺只有日本人寫的懸疑推理片,才能做到吧。
更多關於《22年後的自白》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5. 對放映《二十二》時笑場事件(其中有發生口角),大家怎麼看
男子看紀錄片《二十二》笑場,被勸反而變本加厲辱罵!
據悉,當時上海一影城放映「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時,一個男人突然笑場,被其他觀眾勸說時,竟然發怒回懟觀眾,還有罵人和將手裡爆米花飲料全扔向出口觀眾的舉動,甚至還想和其他觀眾動手,結果可想而知,差點挨頓揍。
但是這個男子看的電影有點特殊,片名叫做《二十二》,是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這部片子的意義我想大家一定都是心知肚明的,那種同胞間的血肉情深,看著自己的同胞遭受日本侵略者的侮辱,每一個中國人在那個場合下無論如何是「笑」不出來的,除非這個人就是一個施虐者。
這個人笑場非常不合時宜,屬於一種典型的不文明行為。而在觀眾規勸他的時候,不接受勸阻就本來難以原諒,竟然還與網友回懟和罵人,實在是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