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定宇住在哪個小區
張定宇住在驛城區香山街道香山社區韓庄(原確山縣香山鄉香山村)。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2020年10月10日晚,張定宇參加在該市汝南縣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開幕式後,於11日上午回到祖居地--驛城區香山街道香山社區韓庄(原確山縣香山鄉香山村)。
❷ 中國具體有哪些節日
第年第一個節氣:打春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人們通常叫「打春」。為什麼這么叫呢?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三月八日:婦女節 三月十二:植樹節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一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七月七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七月十三:敬老節 八月一日:中國建軍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❸ 中國節日 循序
世界及我國主要陽歷節日
1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6日:中國第13億人口日
1月第一個星期日:黑人日
1月8日:周恩來逝世紀念日
1月21日:列寧逝世紀念日
1月26日:國際海關日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國際麻風節)
2月份
2月2日:世界濕地日
2月7日:京漢鐵路罷工紀念日(1923)
2月10日:國際氣象節(1991)
2月14日:西方情人節
2月15日:中國12億人口日(1995)
2月19日:鄧小平逝世紀念日(1997)
2月21日:反對殖民制度斗爭日(1949)
2月21日:國際母語日(2000)
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的最後一天: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2003)
3月份
3月1日:國際海豹日(1983)
3月3日:全國愛耳日(2000)
3月5日:周恩來誕辰紀念日(1898)
3月5日:「向雷鋒同志學習」紀念日(1963)
3月5日: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2000)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1910)
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1925)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1979)
3月14日:馬克思逝世紀念日(1883)
3月14日:國際警察日
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1983)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貧困小夥伴全國統一行動日
3月17日:國際航海日
3月17日:中國國醫節(1929)
3月18日: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3月21日:世界林業節(世界森林日)(1972)
3月21日: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1966)
3月21日:世界兒歌日 世界詩歌日(1976)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2001)
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復活節
3月22日:世界水日(1993)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1960)
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1996)
3月30日:巴勒斯坦國土日(1962)
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全國中小學安全宣傳教育日(1996)
4月份
4月1日:國際愚人節
4月2日:國際兒童圖書日
4月7日:世界衛生日(1950)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1日:全國企業家活動日(1994)
4月22日:列寧誕辰紀念日(1870)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
4月22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圖書和版權日(1995)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對殖民主義日(1957)
4月24日:亞非新聞工作者日
4月25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1986)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2001)
4月27日:聯誼城日
4月30日:全國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個星期日:世界兒童日(1986)
4月最後一個完整星期中的星期三:秘書節
5月份
5月1日:國際勞動節(1889)
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
5月4日:中國青年節(1939)
5月4日:五四運動紀念日(1919)
5月5日:馬克思誕辰紀念日(1818)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1948)
5月8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一周的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
5月第二個星期六:世界高血壓日(2005)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1914)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1912)
5月15日: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國際咨詢日)(1994)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1969)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1977)
5月19日至21日 全國哀悼日 (2008)
5月20日: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1990)
5月20日:中國學生營養日(1990)
5月20日:世界計量日(1999)
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國際日(2000)
5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助殘日(1990)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1963)
5月26日:世界向人體條件挑戰日(1993)
5月27日:上海解放日(1949)
5月29日:國際維和人員日(2002)
5月30日:「五卅」反對帝國主義運動紀念日(1925)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1988)
6月份
6月1日:國際兒童節(1949)
6月1日:國際牛奶日(1961)
6月4日:受侵略戕害的無辜兒童國際日(1983)
6月5日:世界環境日(1974)
6月6日:全國愛眼日(1996)
6月11日:中國人口日(1974)
6月12日:世界無童工日(2002)
6月14日:世界獻血日(2004)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1995)
6月20日:世界難民日(2001)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1934)
6月22日: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1948)
6月23日: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1991)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國際反毒品日)(1987)
6月26日:禁止葯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1987)
6月26日:國際憲章日(聯合國憲章日)(1945)
6月26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國際日(1997)
7月份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1921)
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1997)
7月1日:亞洲30億人口日(1988)
7月2日:國際體育記者日
7月第一個星期六:國際合作節(國際合作社日)(1995)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1937)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987)
7月11日:中國航海節
7月26日:世界語創立日(1887)
7月31日:非洲婦女日(1962)
8月份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1927)
8月5日:恩格斯逝世紀念日(1895)
8月6日:國際電影節(1932)
8月8日:全民健身日(1988)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國際日(1994)
8月12日:國際青年日(1999)
8月13日:國際左撇子日(1976)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日(1945)
8月22日:鄧小平誕辰紀念日(1904)
8月23日:販賣黑奴及其廢除的國際紀念日
8月26日:全國律師咨詢日(1993)
9月份
9月1日:全國中小學開學日
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45)
9月8日:國際新聞工作者日(1958)
9月8日:世界掃盲日(1966)
9月9日:毛澤東逝世紀念日(1976)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1985)
9月14日:世界清潔地球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1994)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中國國恥日)(1931)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1989)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1981)
9月22日:世界無車日 (1998)
9月第三個星期六:全民國防教育日(2001)
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痴呆宣傳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1980)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1958)
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世界心臟日(2000)
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世界海事日
10月份
10月1日:國慶節(1949)
10月1日:國際音樂日(1980)
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國際老人節)(1990)
10月2日:國際和平與民主自由斗爭日(1949)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師日(1944)
10月第一個星期一:國際住房日(世界人居日)(1986)
10月第一個星期一:國際建築日(1985)
10月第二個星期四:世界視覺日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1998)
10月9日: 世界郵政日(萬國郵聯日)(1969)
10月10日:辛亥革命紀念日(1911)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992)
10月第二個星期三:減少自然災害國際日(1990)
10月11日:聲援南非政治犯日
10月11日:世界鎮痛日(2004)
10月12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
10月13日:中國少年先鋒隊誕辰日(1949)
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1950)
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1969)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白手杖節)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貧困日(消滅貧窮國際日)
10月22日:世界傳統醫葯日
10月24日:聯合國日
10月24日:世界發展宣傳日(世界發展信息日)
10月25日:抗美援朝紀念日(1950)
10月28日:關注男性生殖健康日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10月31日:萬聖節前夕
11月份
11月1日:植樹造林日
11月2日:印度影視巨星沙魯克汗生日(1973)
11月6日:防止戰爭和武裝沖突糟蹋環境國際日(2001)
11月7日: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1917)
11月7日:世界美發日(World Hairdressing Day )
11月7日:世界美容日(World Beauty Day)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11月9日:中國消防宣傳日(消防節)
11月10日:世界青年節(日)
11月12日:劉少奇逝世紀念日(1969)
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1866)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1995)
11月16日:國際容忍日(國際寬容日)
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國際學生日)
11月20日:非洲工業化日(1989)
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
11月21日:世界電視日
11月21日:世界問候日(1973)
11月24日:劉少奇誕辰紀念日(1898)
11月25日: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1999)
11月28日:恩格斯誕辰紀念日(1820)
11月29日: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1977)
11月第四個星期四:美國感恩節
12月份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廢除奴隸制國際日(廢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
12月4日:中國法制宣傳日
12月5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自願人員國際日
12月5日:世界強化免疫日
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
12月7日:國際民航日
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紀念日
12月9日:國際反腐敗日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1950)
12月第二個星期日: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
12月12日:西安事變紀念日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12月18日:國際移徙者日
12月20日:澳門回歸紀念日
12月21日:國際籃球日
12月25日:西方聖誕節 聖誕
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紀念日
我國陰歷節日
正月初一:春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二月初二:春龍節(龍抬頭)
三月初三:三月三
五月初五:端午節
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
臘月初八:臘八節
臘月二十四 小年
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
[編輯本段]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春節 -- The Spring Festival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宵節 -- Lantern Festival
春龍節 (龍抬頭)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寒食節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節 -- Qingming Festival
立夏節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端午節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天貺節 -- The day present saves
翻經節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姑姑節 --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火把節 -- Torch Festival
七夕節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盂蘭盆節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中元節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鬼節 -- spirit festival
地藏節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中秋節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重陽節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祭祖節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冬節 -- Winter is saved
闊時節 -- Broad season
臘八節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除夕 -- New Year's Eve
❹ 老君廟火車站
如今日益發達的交通,火車更新換代,從老舊的蒸汽機車到如今的高鐵,做過多種火車,也見過很多的火車站,但是都比不上老君廟火車站,讓我記憶最為深刻。
2020.10.10第三屆中國農民電影節開幕式走紅毯儀式舉辦在汝南.宿鴨湖,現場看到嶄新的宿鴨湖火車站,我更懷念破舊的老君廟火車站。這是我心中的,兒時的火車站,那時是八十年代物資匱乏、交通不便,小學階段上早自習的路上,我們成群的孩子在星月的照亮下,結伴同行,火車的鳴叫聲是我們的陪伴,常常悠閑前行的我們,一聽到火車的鳴笛,會開啟狂奔的節奏,與火車賽跑,趕在火車到來之前,全員通過道口,否則會被火車隔開我們的同夥,等上10多分鍾,才能繼續前行。那時的火車靠燃煤提供動力,還裝滿十多節車廂,很長很慢。狂奔過去後會停下來近距離欣賞火車穿越身邊的震撼。經過火車站會看見很多的裝卸工人等待著小火車的到來,這將是他們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
那時的農村沒有電視,方圓幾個村莊沒有電視看,在周末的晚上,我們會有成群結隊的夥伴一路歡歌笑語,擠到老君廟火車站去欣賞小小的黑白電視播放著豐富多彩的節目,老君廟火車站承載著我兒時的快樂,美好的回憶。
到了下雨天,泥濘的路面兒讓我們這些上學的孩子行走困難,一旦走到老君廟火車站,倍感輕松。這里的地面干凈硬化,全是小石頭,還有潔凈的水坑,我們會在這里停下來,沖沖洗洗,甩去沉重的泥巴,乾乾凈凈的走在求學的路上。
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中學階段的我常在累了,煩了,不開心的時候走向火車站,沿著那長長的軌道走向遠方,欣賞著陽光下綿延遠方的火車軌道如同行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雖然漫長、遙遠但總是一直行走在路上,不斷地向前、向前……
❺ 榮耀30s帶智慧生命體YOYO嗎
智慧生命體是啥玩意兒。。。。。智障語音助手么??那東西有的,只要是該系統的官方包都有的。
❻ 古代哪位姓梅的官最大
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一、姓氏源流
梅(Méi)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為商湯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朝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干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秦朝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省)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時有安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魏晉南北朝時,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後逐漸發展成為梅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際見諸史冊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賾、梅陶父子外,還有吳興(今屬浙江省)人梅蟲兒。可見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一帶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盪,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際,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可謂人丁興旺,名人輩出,並且此際梅姓已有人定居於甘肅。明初,梅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雲南。清朝以後,梅姓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三、歷史名人
梅詢:宣城人,宋朝官吏。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
梅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松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
梅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
梅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
梅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斗雞最精。
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文學家。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員外郎,世稱梅都官。其詩平淡樸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因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孫,清代詩書畫家,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後人匯編為《梅氏叢書》。其兩位弟弟也長於天文數學。
梅曾亮: 江蘇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學家。道光進士,官戶部郎中。專力古文,有盛名。詩亦清秀。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貽奇:天津人,現代著名學者。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赴美。1957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
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出身京劇世家,十一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解放後,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有《梅蘭芳文集》。
梅艷芳:廣西合浦人,歌手、演員。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2003年12月30日凌晨因子宮頸癌病逝香港。1968年,五歲的梅艷芳開始跟著媽媽所創辦的錦霞歌舞團走唱公園、街頭、歌劇院。1982年憑借《風的季節》獲得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冠軍,就此步入娛樂圈,成為香港八零年代最受歡迎的女藝人。
梅婷:生日:4月30日,星座:金牛座 身高:166cm 體重:47kg學歷: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藝術成就:電影作品:《花眼》《紅色戀人》等電視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南北一家親》《心網》。獲第二十二屆國際開羅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獲九八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獎,獲北京市電視藝術春燕獎第六屆評選最佳女主角獎。
此外,梅姓的主要名人還有: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等。
❼ 中國紀念日和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 夏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 夏歷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慶團圓
清明節 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掃墓
端午節 夏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 夏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夏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夏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夏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並有其他多種主題
古爾邦節 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 宰牲節
1月1日 元旦節 公歷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婦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兒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小學、初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 賞燈,吃元宵 不放假
農歷二月初二 春農節 又稱「農頭節」,傳說「二月二、龍抬頭」 不放假
農歷節氣清明 清明節 掃墓祭祀 不放假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屈原(存在爭議),吃粽子,賽龍舟 不放假
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 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相傳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中國的情人節 不放假
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 又稱「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不放假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 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 不放假
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 登高,老年節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祭祖先神靈,祈豐收吉祥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不放假
農歷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 除夕 歲末,守歲 不放假
回歷10月1日 開齋節 又稱「肉孜節」,齋月結束,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回歷12月10日 宰牲節 又稱「古爾邦節」,朝聖次日,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
陽歷
1.1 元旦
1.26 國際海關日
1月第一個星期日 黑人日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國際麻風節(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2.2 世界濕地日
2.7 國際聲援南非日
2.10 國際氣象節
2.14 情人節
2.15 中國12億人口日(1995年)
2.21 反對殖民制度斗爭日 國際母語日
2.24 第三世界青年日
2.28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3.1 國際海豹日
3.3 全國愛耳日
3.5 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8 國際勞動婦女節
3.12 中國植樹節
3.14 國際警察日(節)
3.15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3.16 手拉手情系貧困小夥伴全國統一行動日
3.17 國際航海日 中國國醫節
3.18 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3.20 全球法語日
3.21 世界林業節(世界森林日) 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世界兒歌日 世界睡眠日
3.22 世界水日
3.23 世界氣象日
3.24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3.27 世界戲劇日
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4.1 國際愚人節
4.2 國際兒童圖書日
4.7 世界衛生日
4.10 非洲環境保護日
4.15 非洲自由日
4.16—18 全球青年服務日
4.18 國際古跡遺址日
4.21 全國企業家活動日
4.22 世界地球日 世界法律日
4.23 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世界讀書日)
4.24 世界青年反對殖民主義日 亞非新聞工作者日
4.25 全國預防接種宣傳日
4.26 世界知識產權日
4.27 聯誼城日
4.30 全國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4日至6日之間 清明節(踏青節)
4月第三個星期日 世界兒童日
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 秘書節
5.1 國際勞動節 國際示威遊行日
5.3 世界哮喘日
5.4 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紀念日 科技傳播日
5.5 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
5.8 世界紅十字日 世界微笑日
5.12 國際護士節
5.15 國際家庭(咨詢)日
5.17 世界電信日 世界信息社會日
5.18 國際博物館日
5.20 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 中國學生營養日 世界計量日
5.21 世界文化發展日
5.25 非洲解放日
5.26 世界向人體條件挑戰日
5.29 國際維和人員日
5.30 "五卅"反對帝國主義運動紀念日
5.31 世界無煙日
5月份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節 救助貧困母親日
5月第三個星期二 國際牛奶日
5月份第三個星期日 全國助殘日
6.1 國際兒童節
6.5 世界環境日
6.6 全國愛眼日
6.11 中國人口日
6.12 世界無童工日
6.14 世界獻血者日
6.17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
6.20 世界難民日
6.22 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
6.23 國際奧林匹克日 世界手球日
6.24 世界骨質疏鬆日
6.25 全國土地日
6.26 國際禁毒日(國際反毒品日) 國際憲章日(聯合國憲章日)
6.30 世界青年聯歡節
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 中國文化遺產日
6月份第三個星期日 父親節
7.1 中國共產黨誕生日 香港回歸紀念日 國際建築日 亞洲「三十億人口日」(1988年)
7.2 國際體育記者日
7.7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11 世界(50億)人口日(1987年)
7.20 人類月球日
7.26 世界語(言)創立日
7.2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
7.30 非洲婦女日
7月第一個星期六 國際合作節
8.1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8.6 國際電影節
8.8 中國男子節(爸爸節)
8.9 國際聲援南非和納米比亞婦女斗爭日 國際土著人日
8.12 國際青年日
8.15 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日
8.22 鄧小平誕辰日
8.26 納米比亞日
8.26 全國律師咨詢日
9.3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9.8 國際新聞工作者(團結)日 世界掃盲日
9.10 中國教師節 世界預防自殺日
9.14 世界清潔地球日
9.16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9.18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中國國恥日)
9.20 全國愛牙日
9.21 國際和平日
9.22 世界無車日
9.26 快樂節日網建站日
9.27 世界旅遊日
9月第三個星期六 全民國防教育日
9月第四個星期日 國際聾人節
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世界心臟日 世界海事日
10.1 國慶節 國際音樂日 國際老人節
10.2 國際和平(與民主自由)斗爭日
10.4 世界動物日
10.4—10 世界空間周
10.8 全國高血壓日 世界視覺日 國際左撇子日
10.9 世界郵政日
10.10 辛亥革命紀念日 世界居室衛生日 世界精神衛生日
10.11 聲援南非政治犯日
10.12 世界60億人口日
10.13 中國建隊節 世界保健日 國際教師節 採用格林威治時間為國際標准時間日
10.14 世界標准日
10.15 國際盲人節 世界農村婦女日
10.16 世界糧食日
10.17 世界消除貧困日
10.20 世界廚師日
10.22 世界傳統醫葯日
10.24 聯合國日 世界發展信息日
10.28 世界「男性健康日」
10.31 世界勤儉日
10月第一個星期一 國際住房日
10月第二個星期三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11.8 中國記者節
11.9 中國消防宣傳日(消防節)
11.10 世界青年節(日)
11.14 世界糖尿病日
11.16 國際寬容日
11.17 國際大學生節(國際學生日)
11.19 世界廁所日
11.20 世界兒童日 非洲工業化日
11.21 世界電視日 世界問候日
11.25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
11.29 聲援巴基斯坦國際日
11月11日所屬的一周 國際科學與和平周
11月第四個星期四 感恩節
12.1 世界艾滋病日
12.2 廢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2.3 世界殘疾人日
12.4 中國法制宣傳日
12.5 (經濟和社會發展)國際自願人員日 世界弱能人士日
12.7 國際民航日
12.9 「一二*九」運動紀念日 國際反腐敗日 世界足球日
12.10 世界人權日
12.11 世界防治哮喘日
12.12 西安事變紀念日 國際兒童廣播日
12.13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12.15 世界強化免役日
12.18 國際遷徙者日
12.19 南南合作日
12.20 澳門回歸紀念日
12.21 國際籃球日
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節
12.24 平安夜
12.25 聖誕節
12.26 毛澤東誕辰日
12.29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2月第二個星期日 國際兒童電視廣播日
陰歷
正月初一 春節
正月十五 元宵節
五月初五 端午節
七月初七 七夕節
七月十五 中元節(鬼節)
八月十五 中秋節
九月初九 重陽節
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十二月三十 除夕
按照嵊州的習慣說法,有四時八節之說。八節中有四個死人節四個活人節,分別是:
死人節——
清明節:4月4日至六日。
夏至: 6月21日至23日。
七月半:農歷七月十五。
冬至 :12月22日至24日。
活人節——
立夏: 5月5日至6日。
端五: 農歷五月初五。
八月半: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