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范冰冰出任第70界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能否洗脫花瓶質疑
范冰冰,70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花瓶?
今年是戛納電影節的第70年,之前共有16位華語電影人擔任過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審,而近三個十周年大慶上都會邀請中國頂級女星擔任評委。1997年五十周年節慶,鞏俐成為了第一位出任戛納主競賽單元的華人評審。隨後,2007年戛納六十周年,張曼玉成為了又一位華人評審。如今,戛納七十周年,范冰冰擔任評審。按照正常思維,作為整年,今年的電影評委選擇斷斷不會含糊,沒有實力誰會把這樣的重擔交給你呢?不為中國感到自豪反而去質疑范冰冰有洗脫花瓶的嫌疑,也真是搞笑。人家就算是被稱為花瓶,也是一種本事、不僅長得好,演技也是無可挑剔,要不然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會看中人家呢?
花瓶怎麼了,再怎麼人家也是有作品的花瓶,有些人想要花瓶的稱號還求不來呢,何必費盡心機去洗脫花瓶的嫌疑呢?
❷ 66屆戛納電影節中國電影人有誰在場
奚夢瑤,成龍、章子怡、范冰冰、劉德華、張雨綺、鄭秀文、李宇春、甄子丹、王寶強、陳坤、黃曉明。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於2013年5月15日在法國坎城開幕,2013年5月26日閉幕。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被任命為評委會主席。
2013年共有1858部電影報名戛納,近80部入圍影片將在兩周內展映,其中包括中國導演賈璋柯的《天註定》、中國香港導演杜琪峰的《盲探》和中國香港導演劉韻文的《過界》。
本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獲得者為阿布戴·柯西胥導演的《阿黛爾的生活》,評審團大獎為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
2013年4月19日下午六點,第66屆戛納電影節正式公布了入圍片單,許多值得關注的新片都入圍了競賽單元,共計19部:其中由賈樟柯導演,姜武、王寶強、趙濤、羅藍山主演的電影《天註定》成為華語片的一大驚喜,而《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枝裕和)、《稻草之盾》(三池崇史)、《過往》(阿斯哈·法哈蒂)則是另外三部值得關注的亞洲電影。
❸ 章子怡擔任戛納XR單元的評委,這是她第幾次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了
這是章子怡第四次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足以感受到戛納對章子怡的認可和喜歡,這次章子怡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也獲得了很多網友們的支持,章子怡這也算是給我們國家長臉了,她之所以可以受到戛納電影的青睞,絕對不止是因為章子怡的人氣和熱度,更重要的是看重章子怡的實力,官方認定她有這個資格擔任戛納電影的評委,所以才會再次邀請章子怡,章子怡也憑借多部作品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讓人開心的消息。
這也是對章子怡專業能力的一種認可,她也確實有這個實力和魄力,我們也很期待在戛納電影節看到章子怡,也希望她可以繼續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如今章子怡已經轉為幕後工作人員,她今後大部分的精力會傾注在創作作品上。
❹ 中國有哪些影片入圍戛納電影節
2023年中國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影片有:
《青春》入圍主競賽單元、《黑衣人》入圍特別展映單元,《燃冬》入圍一種特別關注單元、《河邊的錯誤》入圍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小白船》入圍導演雙周單元、《夏日閉巧副本》入圍導演雙周短片單元、《一個散步的夜晚》入圍影評殲段人周短評競賽單元;
歷屆入圍華語影片有:《盪婦與聖女》、《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俠女》、《阿Q正傳》、《孩子王》、《菊豆》、《邊走邊唱》、等。
1959:《盪婦與聖女》
1960:《倩女幽魂》
1962:《楊貴妃》
1963:《武則天》
1975:《俠女》
1982:《阿Q正傳》
1988:《孩子王》
1990:《菊豆》
1991:《邊走邊唱》
1993:《霸王別姬》、《戲夢人生》
1994:《活著》、《獨立時代》
1995:《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好男好女》
1996:《風月》、《南國再見,南國》
1997:《春光乍泄》、《冰風暴(英語)》
1998:《海上花》、《洞》
1999:《荊軻刺秦王》、《天上人間》
2000:《鬼子來了》、《一一》、《花樣年華》
2001:《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你那邊幾點》
2002:《任逍遙》
2003:《紫蝴蝶》
2004:《2046》
2005:《青紅》、《最好的時光》、《黑社會》
2007:《藍莓之夜(英語)》
2008:《二十四城記》
2009:《春風沉醉的夜晚》、《復仇》、《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英語)》、《臉(法語)》
2010:《日照重慶》
2013:《天註定》
2015:《刺客聶隱娘》、《山河故人》
2018:《江湖兒女》
2019:《南方車站的聚會》
2023:《青春》、《燃冬》、《河邊的錯誤》、《小白船》、《夏日副本》、《一個散步的夜晚》、《黑衣人》
歷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華人評審
一、主競賽單元
1、評審團主席
2006年(第59屆):王家衛
2、評審團成員
1997年(第50屆):鞏俐
1998年(第51屆):陳凱歌
2001年(第54屆):楊德昌
2002年(第55屆):楊紫瓊
2003年(第56屆):姜文
2004年(第57屆):徐克
2005年(第58屆):吳宇森
2006年(第59屆):章子怡
2007年(第60屆):張曼玉
2009年(第62屆):舒淇
2011年(第64屆):杜琪峰、施南生
2013年(第66屆):李安
2014年(第67屆):賈樟柯
2018年(第71屆):張震
二、一種關注單元
評審團成員
2013年(第66屆):章子怡
三、短片單元
1、評審團主席
2005年(第58屆):楊德昌
2007年(第60屆):賈樟柯
2008年(第61屆):侯孝賢
2、評審團成轎改鍵員
2009年(第62屆):章子怡
四、電影基石單元
1、評審團主席
2007年(第60屆):賈樟柯
2008年(第61屆):侯孝賢
2、評審團成員
2009年(第62屆):章子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電影節
以上內容參考:界面新聞-片單|第76屆戛納電影節公布入圍影片,華語電影時隔四年再度出戰主競賽
❺ 國際A類電影節的華人相關
評審團主席 三大影展主競賽單元
華人評審團主席 2000年:鞏俐(柏林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2年:鞏俐(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6年:王家衛(戛納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7年:張藝謀(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9年:李安(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13年:王家衛(柏林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其他A類影展主競賽單元
華人評審團主席 1997年:張藝謀(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3年:鞏俐(東京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5年:張藝謀(東京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06年:許鞍華(洛迦諾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2013年:陳凱歌(東京電影節評審團主席)
【上海影展因華人眾多而不計入】 評審團成員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華人評審團成員 謝晉(1989)陳凱歌(1993)張曼玉(1999)許鞍華(2003)
徐楓(2004)阿城(2005)杜琪峰(2008)陳可辛(2012)
姜文(2013)陳沖(2014)侯孝賢(2015) 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華人評審團成員 鞏俐(1997)陳凱歌(1998)楊德昌(2001)楊紫瓊(2002)
姜文(2003)徐克(2004)吳宇森(2005)章子怡(2006)
張曼玉(2007)舒淇(2009)施南生(2011)杜琪峰(2011)
李安(2013)賈樟柯(2014) 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華人評審團成員 黃宗江(1983)陳凱歌(1989)張艾嘉(1992)張藝謀(1993)
徐楓(1994)斯琴高娃(1995)蔡明亮(1995)陳沖(1996)
許鞍華(1996)寧瀛(1997)張曼玉(1997)張國榮(1998)
李卓桃(1998)楊紫瓊(1999)謝飛(2001)白靈(2005)
施南生(2007)舒淇(2008)王穎(2009)余男(2010)
梁朝偉(2014) 電影節最高獎表演獎終生成就獎威尼斯電影節1989年:侯孝賢《悲情城市》
1992年:張藝謀《秋菊打官司》
1994年:蔡明亮《愛情萬歲》
1999年: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2005年:李安《斷臂山》
2006年:賈樟柯《三峽好人》
2007年:李安《色,戒》 1992年:鞏俐《秋菊打官司》
1994年: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2011年:葉德嫻《桃姐》 吳宇森戛納電影節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1994年:葛優《活著》
2000年:梁朝偉《花樣年華》
2004年:張曼玉《清潔》 柏林電影節1988年:張藝謀《紅高粱》
1993年:李安《喜宴》
1993年:謝飛《香魂女》
1996年:李安《理智與情感》
2007年: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14年:刁亦男《白日焰火》 1992年:張曼玉《阮玲玉》
1995年:蕭芳芳《女人四十》
2014年:廖凡《白日焰火》 洛迦諾電影節1992年:羅卓瑤《秋月》
1998年:呂樂《趙先生》
2000年:王朔《我是你爸爸》
2009年:郭小櫓《中國姑娘》
2010年:李紅旗《寒假》 1958年:關山《阿Q正傳》
2012年:耐安《我還有話要說》 侯孝賢
賈樟柯 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2007年:王穎《千年敬祈》
2009年:陸川《南京!南京!》 1994年:寧靜《炮打雙燈》
2002年:劉佩琦《和你在一起》 莫斯科電影節(暫無)1961年:於藍《革命家庭》卡羅維發利電影節1988年:謝晉《芙蓉鎮》1950年:石聯星《趙一曼》
1995年:歸亞蕾《女兒紅》 蒙特利爾電影節1983年:段吉順《一盤沒有下完的棋》2000年:鞏俐《漂亮媽媽》
2004年:范偉《看車人的七月》
2006年:倪萍《雪花那個飄》
2014年:姚安濂《打工老闆》 東京電影節1987年:吳天明《老井》
1993年:田壯壯《藍風箏》
1994年:嚴浩《天國逆子》
1999年:張作驥《黑暗之光》
2003年:霍建起《暖》 1987年:張藝謀《老井》
1991年:趙麗蓉《過年》
1993年:呂麗萍《藍風箏》
1994年:牛振華《背靠背,臉對臉》
1996年:朱旭《變臉》
1997年:劉若英《美麗在唱歌》
1997年:曾靜《美麗在唱歌》
2005年:金雅琴《我們倆》
2010年:王千源《鋼的琴》
2010年:范冰冰《觀音山》
2013年:王景春《警察日記》 侯孝賢
陳凱歌 上海電影節1993年:王童《無言的山丘》
2002年:霍建起《生活秀》 1995年:郭柯宇《紅櫻桃》
1997年:潘予《安居》
1999年:艾麗婭《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2001年:彭玉《月圓今宵》
2002年:陶紅《生活秀》
2004年:顧美華《美麗上海》
2005年:趙薇《情人結》
2008年:馬國偉《千鈞一發》
2011年:呂星辰《郎在對門唱山歌》
2013年:張家輝《激戰》
2015年:鄧超《烈日灼心》
2015年:段奕宏《烈日灼心》
2015年:郭濤《烈日灼心》 (不收錄)開羅電影節1992年:胡雪楊《留守女士》
2000年:馮小剛《一聲嘆息》 1992年:修晶雙《留守女士》
1998年:梅婷《紅色戀人》
2000年:張國立《一聲嘆息》
2000年:徐帆《一聲嘆息》
2003年:宋國鋒《父親》
2006年:張靜初《芳香之旅》 張藝謀印度電影節1996年:李少紅《紅粉》
2009年: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2002年:張學友《男人四十》王家衛
❻ 歷屆戛納電影節華人獲獎作品有哪些
歷屆戛納電影節華人獲獎作品如下:
1959年,田琛的《盪婦與聖女》成為首部正式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中國電影。
20世紀60年代,李翰祥的《倩女幽魂》(1960年)、《楊貴妃》(1962年)、《武則天》(野段粗1963年)三度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燃宏廷布景和服飾獲得技術大獎,成為首部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的華語電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了世界。
1983年,岑范的《阿Q正傳》成為首部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大陸電影。
1990年,張藝謀的《菊豆》獲得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獎。
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華語電影首次獲得金棕櫚獎;侯孝賢的《戲夢人生》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葛優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5年,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1997年,王家衛憑《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王家衛成為首位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
1999年,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屠居華)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2000年,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杜可風、李屏賓、張叔平),梁朝偉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楊德昌憑《一一》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1年,侯孝賢的《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杜篤之)、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2002年,伍仕賢的短片《車四十四》成為首部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華語短片;廖琴的《哭泣女人》獲得一種關注單元特別提名獎。
2004年,張曼玉憑法語電影《清潔》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首位華人戛納影後、首位亞洲戛納影後;鞏俐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大獎。
2005年,王小帥的《青紅》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2006年,王家衛成為首位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的華人;王超的《江城夏日》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
2007年,王家衛的英語片《藍莓之夜》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同時成為開幕影片,是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次以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2009年,梅峰憑《春風沉醉的晚上》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是繼王小帥憑《左右》在柏林國際電頌鎮影節獲獎後,中國編劇第二次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得最佳劇本獎;楊紫瓊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大獎。
2010年,王小帥的《日照重慶》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3年,賈樟柯憑《天註定》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2015年,賈樟柯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金馬車獎,成為首位獲得金馬車獎的華人導演;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17年,邱陽的短片《小城二月》獲得中國首座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
2018年,魏書鈞的短片《延邊少年》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提名獎。
2021年,唐藝的短片《天下烏鴉》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
2022年,由中國導演陳劍瑩導演的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
戛納電影節的創立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1936年,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會。
1938年,德國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墨索里尼杯」。
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納作為舉辦地點是因為氣候舒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