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3年上映的電影什麼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說
《城南舊事》是一部改編自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的中國劇情片,由著名吳貽弓導演。
影片1982年公映後,在海內外均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以及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等獎項,該片是「文革」結束後中國內地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城南舊事》首先由北影廠的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改編的時候,刪去了「蘭姨娘」的全部和「驢打滾兒」的後半部。
「惠安館傳奇」保持基本完整成為影片的上篇;而「我們看海去」和「驢打滾兒」的前半部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則糅在一起成為一個仍有兩段的下篇 。
(1)80年代電影城南舊事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20世紀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
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
② 豆瓣9.0分神作,38年過去,我們再沒有拍出如此干凈的電影了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每當李叔同創作的這首 《送別》 的旋律響起,總能勾起人的無限回憶。
很多人評論這首歌: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朴樹曾經在一次表演中,唱到這首歌時痛哭不止,曲未盡,他就已經崩潰。
而讓這首歌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旋律的,則要歸功於一部38年前的國產老電影。
影片沒有華麗宏大的場面,沒有精美的服裝道具,卻憑借著清新朴實的故事和雋永動人的情節,而成為治癒幾代中國觀眾的經典電影,時至今日仍舊被視為:
中國影壇最好的詩意電影,沒有之一!
影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 9.0 ,好於 97 %的劇情片,曾獲得多項國際大獎。
本期「 被遺忘的國產類型片 」,讓我們一起重溫這部38年前的經典電影!
《城南舊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影片上映於1983年,由上影廠出品。
電影改編自女作家 林海音 的同名短篇小說,由第四代大導演 吳貽弓 執導。
影片在當年獲得了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三項大獎,同時還走出國門成為改革開放最早一批在國外獲獎的作品,先後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原著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回憶性自傳小說,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過小女孩英子童稚的眼睛,來看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細膩展現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文字充滿著濃濃的煙火氣。
導演吳貽弓在1981年意外看到了這部小說,當即就被小說所打動,他曾說過:
小說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人心,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
隨即吳貽弓著手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原小說分五段寫五個人,分別是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 和 《爸爸的花兒落了》 ,改編的時候,吳導刪去了部分情節。
但即便未能拍出小說的全部內容,但影片對於原著的情節忠實度卻非常高。
電影和原著一樣,以小女孩英子的第一視角展開講述,借用她稚嫩又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世情冷暖與人間酸楚,雖然英子小小年紀,卻道盡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
整部影片不刻意悲傷,也不故作煽情,完全秉持了散文詩一樣的恬淡風格。
二十世紀20年代末的北京城,此時已經是隆冬時節。
每年秋天開始,往北京運煤的駱駝隊,都要伴著駝鈴聲悠悠地進城又出城。
早晨,城南一條胡同口的水井邊上,附近的積水都凍出了冰碴子。
駝隊又像往常一樣,來到胡同里的一戶人家卸煤。
主人家姓林,有個六歲的女兒叫 英子 ,從小長在胡同里,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
看著停在家門口的駱駝,獃獃的表情和大口咀嚼草料的神態。
穿著大紅棉襖的英子也忍不住學起了駱駝的神態來,她問父親:
「 駱駝為什麼都要掛個鈴鐺? 」
父親解釋,駱駝怕狼,人給他掛上鈴鐺,狼聽見鈴響,知道有人在保護駱駝,就不敢侵擾。
這自然是大人的說法,可對於人小鬼大的英子來說,經常對問題有著自己的想法。
她認為駱駝有大大的腳掌,走在沙漠里沒有聲音。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父親對於女兒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好!
在英子家對門不遠,有家惠安館,住在館里的有個叫 秀貞 的姑娘。
她梳著一頭大辮子,每天總是痴痴地倚在門口,嘴裡時不時地喚著「小桂子」的名字,附近的人們都叫她瘋女人。
英子對秀貞產生了好奇,可大人們都不允許她接近秀貞。
尤其家裡的僕人宋媽,每回都告誡英子:
「 你就不怕惠安館的瘋子? 」
膽大活潑的英子卻反駁說:
「 她每回見了我,都對我笑呢! 」
回家路上,恰好碰到警察「 出紅差 」的隊伍,人們都在圍觀叫好,當熱鬧來看。
英子並不懂這種舊時老北京處決犯人的說法,更不懂為何圍觀的人要拚命叫好。
之後,宋媽帶英子去了附近的油鹽店,店裡的伙計正在難為一個和英子同齡的小姑娘,非要讓小姑娘唱一段小曲兒才把醬賣給她,英子氣不過,主動奪走了醬遞給了她。
後來,英子又見到了女孩在胡同口的水井打水,才知道小姑娘也住在附近,叫 妞兒 。
英子主動邀請妞兒來自己家玩,可妞兒卻不敢,她害怕英子家對門的瘋女人。
英子回屋又碰上了蹲在門口的瘋女人秀貞,大著膽子問:
「 小桂子是誰? 」
秀貞帶著英子進屋,指著牆上的年畫娃娃說:
「 看看我的小桂子長得多胖啊! 」
秀貞的父親在屋外聽女兒又在說起這些事,當即罵道:
「 別說了,也不害臊。 」
英子回家見宋媽和附近賣洋火的老婆子在一起嘀咕,似乎說的就是秀貞的事情。
宋媽看到英子過來就不再言語,可古靈精怪的英子,早就知道大人們在議論秀貞的丑聞。
原來,秀貞曾愛上了一個來城裡讀書的大學生思康,兩人私定終身,可後來這個大學生被抓走,再也沒回來,而秀貞那個時候已經懷有了身孕。
秀貞後來生下了個女兒叫小桂子,家裡覺得丟人就被把孩子丟到城牆根腳下,不知去向。
打從失去愛人和孩子後,秀貞就變得瘋瘋癲癲起來。
轉年到了春天,天氣暖和起來,英子已經到了要入學的年齡。可她沒事還是經常找附近的妞兒玩耍,有時也會去看看瘋女人秀貞,日子就這樣慢悠悠得過著。
有時英子會看到一些大學生來家裡找父親交談,母親總勸說父親不要跟那些人來往太深。
可是父親卻說:
「 那些都是了不起的新青年啊! 」
母親接著父親的話題說:
「 哎,聽說惠安館那個瘋子的男人也是…… 」
話還沒說完,就被父親打住,示意她不要再說下去。
在一旁練字的英子聽著父母的竊竊私語,隱隱約約知道了什麼,但又不太說得明白。
只是覺得,大人們的世界好像總是很神秘。
後來,英子再去惠安館看秀貞,秀貞有時會斷斷續續地回憶起一些片段,並提到小桂子的脖子後面有塊青色胎記,還叮囑英子:如果以後看到小桂子,一定要讓她早點回家。
夏天,英子在胡同里玩耍,見到了妞兒和一個帶著胡琴的瘦高男人走在一起。
英子主動打招呼,可妞兒卻被身後的男人催著走離了胡同。
英子知道,男人是妞兒的父親。
見妞兒不理自己,失落的英子走到了惠安館,秀貞見她來,熱情地招呼她。
還用自己養的指甲草加白礬搗碎,給小英子染了紅色的指甲,秀貞一邊塗一邊回憶說:
「 思康他最喜歡我染的紅指甲…… 」
當晚回到家,妞兒突然來找英子哭訴,妞兒經常父親毒打,以至於渾身都是傷。
英子不理解,為什麼父母會如此狠心?
可妞兒卻哭著說,自己並非現在的父母親生的,而是被撿來的。
沒過多久,一個雨夜,妞兒悄悄從家裡跑了出來,她告訴英子,自己忍受不了養父母的毒打,想去找親生父母。
她聽家裡人說,自己是在城門那兒被撿來的。英子猛然想起之前宋媽和賣洋火的婆子的對話,於是又看了妞兒脖子後面,果然有一枚青色胎記——這才確認她就是小桂子。
妞兒不明就裡,英子於是拉著她來到惠安館。
秀貞見到了過來的妞兒,當即抱住她,口中念叨著:
「 我苦命的小桂子,你終於回來了! 」
這時,遠處傳來了火車的汽笛聲,秀貞於是趕緊給妞兒穿好新衣服,嘴裡說著,咱們得坐八點五十的火車去天津,到天津坐大輪船,一塊找你爸爸去!
收拾完行李,看著眼前的妞兒,秀貞忽然又停下,問眼前的妞兒:
「 你怎麼不叫我呢,叫我一聲媽。 」
英子也不理解妞兒到底相信了秀貞是她的母親,還是因為被從未感受過的母愛所感動,居然真的叫了一聲媽,兩人連夜冒著大雨坐上了黃包車離開了胡同。
英子被大雨淋得發燒起來,反應過來時,已經攔不住住秀貞和妞兒,就倒在雨里。
街上的報紙後來報道了一條新聞說:
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小女孩在鐵路附近發生了意外慘死。
當英子再次醒來已經是在醫院里,醫生說她因為發燒昏迷了很久,差點急壞了爸媽。
出院以後,英子舉家搬到了新簾子胡同,英子也進了附近的廠甸小學念書。
她再沒見過秀貞和妞兒,可她總會忍不住想起她們。
一天下午,附近胡同里有三個男孩在踢球,有人把球踢進了附近廢棄院落的草叢里。
傳聞這座宅院鬧鬼,男孩們都不敢進去撿球,只有英子不害怕,主動走進草叢里。
在草叢里,英子意外發現了一隻精巧的自鳴鍾,還有一個銅茶盤。
此時男孩們叫英子趕緊出來,英子就把東西都放回去,也沒顧上找球就跑出了草叢。
回家後,父親和母親交談中提到,胡同口張家遭了賊,被偷走了一座自鳴鍾。
英子聽在心裡,她想起了下午在草叢里見到的東西。
第二天傍晚,對小偷產生好奇的英子又去草叢里找那些東西,結果見到樹下蹲著個人。
英子嚇了一跳,好在男人看來沒有惡意,隨即掏出一個皮球問英子,是來找這個的嗎?
英子接過球,卻又主動大著膽子跟他說話,見他一直蹲在地上就問:
「 你是來這兒拉屎的吧? 」
男人倒也不臉紅,聽完哈哈大笑地答應著。
見英子毫無顧忌的和自己說話,天真無邪,於是男人便敞開了心扉,主動跟她攀談起來。
得知英子在廠甸小學念書,男人便興奮地說,自己弟弟也在那兒念書,而且學習很好。
英子對男人產生了好奇,她回到家並沒有告訴父母見到男人的事情。
此時附近的警察正在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詢問是否遭遇竊賊或是見到可疑人等。
第二天下午放學,英子又主動來到這片草叢,見男人果然蹲在這里,便又交談起來。
這次男人說了很多:
「 自己弟弟學習好,可自己做哥哥的卻沒本事,沒法供養弟弟上學讀書,我走了這一步,也是沒法子。我媽和弟弟都不知道,你說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
說完不等英子回答,懺悔的男人居然抱頭痛哭起來。
英子其實不懂男人的話,她想安慰男人,只是說:
「 我不懂……人太多,我分不清。 」
隨即英子又說:
「 我們的課文里有一課《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過海,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與壞人。 」
男人聽完卻似乎想通了,他收起淚水回答英子:
「 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分得清的。 」
隔天放學後,英子又見到警察出紅差的隊伍,抓的都是一些年輕大學生。
回到家,母親又在嘮叨父親:
「 今個兒又在槍斃學生了,你還招他們,怪嚇人的,讓人看見怎麼辦? 」
父親只說母親不懂,之後英子又常常見到父親悄悄掏錢給那些來家裡的大學生。
後來,學校舉行畢業典禮,課堂上學生們唱起了一首《送別》。
英子偶然發現,那個得了第一名的學生的哥哥就是那天草叢里見到的男人。
英子發自內心地替男人感到高興。
不久後,廢棄宅院來了很多警察,街坊們都在傳說,便衣抓到了盜竊的小偷。
聽說抓到了小偷,英子很擔心草叢男人,於是趕緊出門去看,結果看到了警察剛好押著男人從胡同口路過。
男人回頭看了英子一眼,面帶微笑,可英子看了內心卻說不出的難過。
他的眼睛裡止不住淚水,因為她知道, 自己又一次失去了剛認識不久朋友 。
轉眼又到秋天,英子的父親突然罹患重病,經常往來於家裡和醫院之間。
宋媽也讓英子代筆寫了一封家書,說自己一切安好,但是很想念兒子小栓子,希望讓鄉下的丈夫馮大明能夠帶著孩子來城裡一趟。
可後來有一天放學,英子見到宋媽哭得很傷心,問了母親才得知真相。
原來,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狠心賣給別人。
宋媽心痛卻又沒有任何的辦法,只有默默地哭泣,彷彿一夜之間老了很多歲。
這一年的冬天來得很早,父親的病也越來越嚴重,必須長期住在醫院里。
英子放學後,帶著成績單來醫院里看望父親,想讓父親高興高興。
因為自從父親住院以後,母親一直不讓英子來醫院,說是父親的肺病會傳染。
可英子還是忍不住想念父親,於是私自來醫院看望,
病床上的父親很憔悴,他回憶起自己上次打了英子的事情,於是就問女兒還記得嗎?
英子回答:「 父親打得好疼,想忘也忘不掉。 」
父親愧疚地問:「 還恨爸爸嗎? 」
英子懂事地回答:「 不恨。 」
轉年秋天,在楓葉飄落的時節,父親終究還是離開了英子一家人。
母親要帶著一家人離開北京,臨行前,一家人在父親的墳前告別,久久不願離去。
之後,宋媽也告別林家獨自回到了老家,成了又一個消失在英子生命里的過客。
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坐著馬車漸行漸遠,只有英子獨自向後張望著。
她想再多看一眼,因為她知道,自己將要離開從小生活的城南。
她想記住這里的一切,記住那裡的所有人,記住這兒的秋天,記住這兒的離別……
作為一部拍攝於八十年代的老電影,《城南舊事》沒有採用常規的故事片結構,影片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導演只是非常細致地勾勒了舊 社會 老北京一座胡同里的瑣碎日常生活, 故事看似普通平淡,卻用詩意的影像於無聲處展現了紛繁復雜的老北京風情畫卷 。
整個故事透過小女孩英子的視角來審視復雜的成人世界,善良女子秀貞的失孤、為了供養弟弟讀書的小偷的被捕、淳樸勤勞的女傭宋媽的家庭慘劇、一生純良和善待人的父親的病逝,乃至於電影僅僅只是側面刻畫和鋪墊的學生運動與 社會 激盪變革,如此多的故事線索,為影片填充了故事的深度與廣度。
整部電影宛如一首略帶感傷的講述回憶的散文詩,在抒情與回憶當中折射當時整個 社會 的人情百態。 生於書香門第的英子雖然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卻也在經歷著不斷的告別與失去;當小小年紀的她,開始被迫理解身邊那些過去不懂的事情之後,成長的殘酷代價讓英子一夜長大,童年也就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不斷地經歷失去與離別,而這正是影片最讓人產生共鳴的地方。
影片的女主角英子的扮演者 沈潔 ,是導演吳貽弓意外發現的小演員,出演電影時年僅10歲。電影播出後,不少觀眾稱沈潔是「 中國電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 」。
就連原著作者林海音也盛贊說:「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子 」。
說到這里,再來說點題外話,《城南舊事》上映之後果然大獲成功,但其實影片拍攝時並未取得版權。一直到後來,林海音的兒子夏祖焯先生來到大陸,得知母親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後,他只象徵性地拿了一美元稿酬,之後電影被引進台灣上映。
1991年,林海音先生來大陸訪問,才特意見了當年電影的主創人員,並感謝他們將自己的小說給還原在銀幕上,由此傳為一段佳話。
電影另一大成功的地方,無疑是片中所呈現的濃濃煙火氣。看過電影的人,想必都會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印象深刻。 北京城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所有的場景在蕭條陳舊中卻帶著一種明媚暖意,洋溢著鮮明的時代氣息 。
據說電影最初的投資只有29萬,但劇組為了還原小說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風貌,於是採用棚拍搭景的方式,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小偷」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按照1:1的規模實景搭出來的。
外景搭好後,導演吳貽弓卻不著急開機拍攝,反而等了好長時間才開拍,目的就是要等這個再造出來的「北京」慢慢變老。果然, 幾個月過後,當屋檐上的草籽變成了幾撮隨風搖曳的野草,當落寞院子里的假樹樁經風吹雨打後有了舊的模樣時,林海音筆下的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以致當年很多觀眾看了電影後還以為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攝的。
由於前後籌周期過長,電影拍攝過程中一再超支,由原定的預算翻了一倍,成本達到了57萬。但也正是當時的電影人精益求精的態度,才造就了這部跨越時代的經典之作。
遺憾的是——
在如今商業至上的華語電影市場,我們卻再也拍不出如此純粹干凈的電影了!
③ 城南舊事的一些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六歲的小英子是在《驪歌》的旋律中,在楓葉瑟瑟的秋天坐在馬車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別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幾乎是圍繞著「秘密」與「謊言」來完成敘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她喜歡質疑,喜歡刨根問底。她問當教授的父親:「賊幹嘛要偷東西?」父親的回答讓她更糊塗:「他要吃飯,可又沒錢。」她問家裡的傭人宋媽:「為什麼宋媽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宋媽的丈夫)弄去?」宋媽的回答是:「說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夥伴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英子的膽子也很大,別人都不敢搭理的瘋女人秀貞,她不僅沖著她笑,還經常跑到她那裡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個重要段落都是以離別來結束的,第一個段落是一場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團聚的瘋女人秀貞和妞兒(她們結伴去找妞兒的父親),自己大病了一場,然後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學;第二個段落,英子無意中在荒草堆里發現了被埋起來的贓物,從而她也結識了一個人——「他」,他說自己有個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沒能耐,為了供弟弟上學,才幹了這一行,他還問英子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後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考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把獎狀交給了一個人,正好就是草叢中的那個「他」。過了幾天,英子聽見有人喊賊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帶走,英子含著眼淚目送著「他」遠去。影片的第三個段落,父親去世。宋媽坐著小毛驢回家(她的兒女一個死了,一個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馬車的後座上,向那個為了帶自己和弟弟,連自己的親生孩子也顧不上的宋媽作別,也向童年作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 80年代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扛鼎之作
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傳統若隱若現地延續著,在激烈的民族斗爭、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為電影藝術家們的探索提供了難得的創造空間,「詩化風格」傳統也因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吳貽弓的《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對「詩化風格」作出了最好闡釋的一部經典之作。
影片《城南舊事》創作拍攝於1981-1982年間。是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的這部影片,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名片。《城南舊事》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
1、 影片內容
《城南舊事》表現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舊北京的所見所聞,即英子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片斷。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就是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相聚與「離別」。
第一段落講的是英子偶然認識了一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的男人是一位大學生,因從事革命活動遭到當局逮捕,從此再沒回來。二人的愛情結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當作私生子,送到齊化門城牆底下,從此不知下落,秀貞也因此「瘋」了。英子從秀貞那裡還得知她一直在尋找她的小桂子。
妞兒是英子結識的一個小夥伴,被狠心的「父親」逼著唱戲,經常被打得渾身是傷。一次妞兒告知英子自己是撿來的,她要去找她親生父母。聰明的英子看了妞兒脖子後面的青痕,覺得與秀貞說的小桂子的特徵一樣,便冒雨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中。激動不已的秀貞便把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帶著行李箱沖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說是乘火車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車呼嘯的煙霧中,秀貞與妞兒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進了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不斷聽大人們說起附近鬧賊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時碰上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好奇的英子便與他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和故事。後來英子看到他參加他弟弟的畢業典禮。一次找他玩,順手將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發現。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們都為這個小偷、這個「賊」被抓到而高興。英子用驚訝的目光又送走了一個「朋友」。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出身貧苦,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幾年後,宋媽才得知自己的兒子早已病死,女兒也被丈夫賣到不知什麼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親既嚴厲又慈愛,是個大學教授。他經常在家裡接待從事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辭世。父親去世後,英子全家便遷離了北京。
影片最後一幕是,英子與媽媽和弟弟祭掃了英子父親的墓,在秋風瑟瑟中,乘上一輛馬車告別了北京,而宋媽和丈夫則坐上一頭毛驢,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窮苦的鄉下去了。英子與宋媽淚水漣漣,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對視著,在灑滿了紅葉的蜿蜒山路上,漸漸離去……
2、 影片風格
本片導演吳貽弓在影片風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確而自覺,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概括本片的總體基調。
「淡淡的哀愁」,體現為主人公小英子與周圍人們從相識相交到離別分手的一個個故事。小英子天真單純的童年生活中,由於相遇了這樣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許多有趣味有意義的內涵,但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劇性生活,也使小英子為之不解或驚訝,而一個個「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離她而去,卻又增添了許多的傷感與心痛。同樣的故事,在另外導演手下,可能被處理為具有濃烈悲劇性、強烈情感性的風格,而吳貽弓則既落在「哀愁」處,又盡可能將這些較為強烈的悲劇沖突點、情感爆發點「淡淡」的處理,使之「引而不發」,保持很強的內在藝術張力。如三個段落的結束處本可以賦予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小英子與三個「朋友」分手離別的場景),但影片卻在抒緩、靜默的情調中慢慢展開。
「沉沉的相思」,意味著影片對於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既是基於原小說作者強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導演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哲理性思考的體現。「相思」——對故土、對童年、對一個個永遠逝去、不可再現的生命的追憶,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展現給觀眾,同時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奮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如三個段落中與小英子相識相交的「朋友」——「瘋女人」秀貞、小偷、宋媽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讓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境況,盡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貧窮、人生的苦痛,但卻從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這些內涵,而且這些內涵又伴隨著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長,在小英子不斷追問「為什麼」中得以較為深刻的表現。
導演吳貽弓曾對《城南舊事》的影片風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繪,認為它應當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去,又碰到了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來,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見吳貽弓:《城南舊事》導演闡述,《城南舊事》資料,中國電影家協會藝術理論部編)。不論是「淡淡的哀愁」,還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著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二) 視 聽 語 文 讀 解
影片《城南舊事》在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及「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上,均有獨具匠心的探索。
1、 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
所謂電影畫面「意象」,指的是那些為烘托影片氣氛、表達特定思想、情感、情緒,可以引發觀眾的想像、聯想的人、景、物等形象,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進入影片內,住往往被賦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緒,有的「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得豐富性、多義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難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說這雙「眼睛」在確立本片的「視角」、結構本片的段落等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單就這雙「眼睛」本身所蘊積的豐富內涵,就足以令人稱道。這雙「眼睛」在本片中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也傳達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誠;又體現了小女孩的敏銳、機智;還體現了小女孩的憂郁、多思……總之,本片所內蘊的思想、情感、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這雙「眼睛」作為載體。影片《城南舊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成功地選擇、創造了小英子的「眼睛」為這一「意象」。
宋媽的「皺紋」,也在多個場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別反復呈現,讓人們從那「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又讀出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和不幸。
作為「意象」的「景」。為了體現20年代舊北京的風情,更為了營造全片「歲月流逝感」、「世事滄桑感」、「往事追憶感」,本片主創人員絞盡腦汁,搭設了井窩子、盧溝橋等場景,其中井窩子、學堂操場、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滿紅葉(楓葉)的山路等,給人印象最深。
作為「意象」的「物」。與「景」的功用一樣,影片中的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等既來自小說原著,又進行了「二度創造」,使之與場景、特別是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思索、情緒等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能夠藉以想像、聯想,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諦。
2、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
影片《城南舊事》的音樂音響設計與運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吳貽弓的父親是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的同學,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當吳貽弓著手拍攝《城南舊事》時,其父為他背誦了許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個時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這使吳貽弓大受啟發,並因此重新創作了本片的導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據此精心創作、設計了本片的音樂音響。
本片的主題音樂。影片選擇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著名學堂《驪歌》作為全片主題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歌詞與令人感傷、充滿離情別意的旋律有機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現,一次次將「離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本片的音響。影片對音響精緻巧妙的設計,獲得業內人士調度評價。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呼叫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在一起,用音響描繪出了20年代舊北京的獨特風情。學堂操場上,放學的鍾聲、孩子們奔出學堂的歡鬧聲;配上《驪歌》的琴聲與歌聲,將一種濃郁的思念、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瘋女人」秀貞將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兒連夜冒雨趕往車站,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此時在淡淡的音樂聲中,火車呼嘯的聲音、秀貞與妞兒的喊叫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這暗示著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
3、「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
「藝術重復」是藝術創造中經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著構成藝術作品的某些因素――語言、旋律、音符、線條、形體動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藝術作品中的反復多次呈現。作為綜合多種表現手段的藝術、電影的「藝術重復」運用時也許格外困難,如果不能夠起到推進電影展開、強化電影藝術感染力、表現力的作用,則有可能帶來節奏拖沓、進展遲緩、繁瑣屑碎、使人產生觀賞疲憊乃至厭煩之感。
影片《城南舊事》「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為它藝術探索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
整體結構的「藝術重復」。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結構而成,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體感,本片緊緊抓住「離別」這個「魂」,每一個段落都按照「相聚→離去」的方式進行敘事、表達、展開。「瘋女人」秀貞與小英子把妞兒領到秀貞家後,秀貞與妞兒(小桂子)便離她而去。小偷與小英子在殘牆斷壁後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後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後小偷被警探抓走,離小英子而去。宋媽與小英子相聚家中,幾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員,最後也不得不含淚告別,消失在小英子的視野中。「相聚→離去」成為結構全片敘事方式的「藝術重復」,將「離別」一步步展開、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統一、完整的藝術品格。
畫面語言的「藝術重復」。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的畫面,從各個角度、各個位置充分地表現,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藝術重復」最多、表現力也最強的畫面語言。而「井窩子」井台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豐富的畫面,在本片中各重復多次。「井窩子」井台打水,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畫面中緩緩流出的井水,伴著緩緩走過的駱駝隊,緩緩走過的街頭小販各色人等,造就出「歲月流逝感」和「世事滄桑感」。學堂操場放學則在孩子們沖出教堂、奔向操場、嬉戲在一起的畫面中,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的回憶,造就出「往事追憶感」。而「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的多次重復,每一次都伴隨著主人公生活歷程一個小小的變動,或是離別了一個舊「朋友」,或是即將結識一個新「朋友」,或是告別舊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現某種變故(如父親病故)等。這樣的「重復」實際上起到了藝術表現「起承轉合」的作用。
聲音語言的「藝術重復」。作為主題音樂的《驪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奏,在片頭、片中與片尾多次出現,除了結構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復帶來的更多是情感、情緒的逐漸積累,對人們情感、心理世界漸次增強的沖擊。可以說,自20年作為學堂歌曲傳唱一時以來,《驪歌》大規模、廣泛地被傳唱,就是在影片《城南舊事》上映之後。藉助《驪歌》的「藝術重復」,影片《城南舊事》獲得了其獨特的魅力,而《城南舊事》多次「重復」出現《驪歌》,也使《驪歌》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讀背誦課文《我們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復出現,「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蘊積了創作者們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這濃濃的情感記憶當會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
「節奏的藝術重復」。影片採用了不少長鏡頭和大停頓,當影片進展到一種情緒狀態或一個故事段落之時,常常採用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馳」與「張」結合,帶來的特有藝術張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靜思默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木然發呆的鏡頭,都是「大停頓」,同時為長鏡頭。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小英子與其他人物「對視」的鏡頭,如小英子與秀貞(談小桂子)、小英子與小偷(小偷被抓走時)、小英子與父親(在父親病床前)、小英子與宋媽(片尾告別各自離去時),加大了鏡頭長度,作了較大停頓;同時每當採用「長鏡頭」、「大停頓」時,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滿變化,又整體統一的節奏,這種統一「節奏」的多次重復,造就出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4、本片的「視角」及其表現
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本片的「視角」或「視點」歸結為一個:小英子的「眼睛」。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影片的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為了使這一「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本片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視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盡量不拍。「視角」及「視角」表現的獨特,也是影片《城南舊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④ 1983年上映的電影是哪一部
《城南舊事》。
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一部影片的平均資金是29萬元,而《城南舊事》卻花了57萬元。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取景拍攝:
1982年,劇組來北京拍攝時,已經拍不到林海音原著中描寫的原汁原味的南城街道和胡同了。影片中除了西山紅葉和「瘋女人」家小院子是真實的之外,其他都是劇組搭的景。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偷兒」躲藏的那塊草地,都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
⑤ 1983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英子在北京是什麼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評價: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
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深沉、復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