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電影不要回頭導演

電影不要回頭導演

發布時間:2022-07-20 05:14:59

❶ 不要回頭的幕後製作

【自我認同——人類永恆的主題】
《不要回頭》是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在讓人側目的處女作《切膚》七年之後才問世。這七年當中,她在兩部電影中出演了角色,為一部電影合作編劇,並導演了一個短片《散步》2007。
瑪麗娜·德·范似乎對討論自我身份的確認有著恆久的興趣。影片的主題源於被揭掉面具的恐懼感,源於擔心自己所熟悉和親近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變得陌生的恐懼。主人公讓娜看著圍繞著自己的世界一點一點發生變化,她的體驗從那些最習以為常的事物開始,從餐桌的位置到一隻眼睛的顏色。一點點小的變化發生,然後整個現實揭下我們所熟悉的面具。她的環境在未知中失去平衡,自己的臉漸漸變成別人的面孔。導演坦承,「這一段過程很吸引我:一個人不得不接受自己體內的陌生者,兩張面孔為了獲得承認,在同一具身體內展開戰斗。」
導演想把這種對自己體內正在發生的變化有所感的焦慮用影像表現出來。讓娜面容的變化傳達出她正在經歷某種激烈撼動著自我認同的東西。這正是導演啟用兩個女演員飾演同一個角色想要達到的效果。
瑪麗娜·德·范將這部影片與自己的處女作《切膚》聯系起來:這兩部電影都是關於一個焦慮的人,在與自我的關系中,彷彿面對一個無法確知的對象。我是誰?陌生於我的他者又是誰?我和他者之間區別在何處?在《切膚》中,主人公通過自殘、通過同自己身體的交鋒來實踐這些問題。而在《不要回頭》中,瑪麗娜想將這種焦慮以更為彌散、更為切近也更為粗暴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都可以退後一步觀察自己的身體。看著自己的面容發生變化,我們每個人都沒辦法冷靜地袖手旁觀。當自己的面孔改變著我們關於親密的認知,這種動搖真是顛覆性的。但是同時,這又是一種最日常、最基本的經驗,在衰老過程之中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經歷著這樣一種體驗……
主人公讓娜的焦慮和對真實的渴望是粗暴的,她想看到真實,為了獲得真相她寧可讓自己的直覺經受痛苦的扭曲。導演澄清道,「我需要了解這種充斥著暴力的情感紛亂,但接下去,暴力並不是吸引我的元素。我相信我的人物和觀眾都不希望只看到暴力。我不喜歡刺激,也不喜歡驚悚效果。我只是將自己融化在情感之中,並將此與觀眾分享。」
【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同台飆戲】
一開始,瑪麗娜·德·范還沒有考慮到女演員的人選,讓娜的面孔讓她聯想到的是某種相當抽象、頗具可塑性的影像,「我經常想到的是一些靜物的形象,人們為了重塑它而將之摧毀,留下陳舊的遺跡和嶄新的開始。」關於選角,瑪麗娜特別提到,「除了優秀的女演員,我需要在兩種美麗之中找到完美的平衡,以避免觀眾對讓娜的恐慌產生誤解——這不是關於一個漂亮女人變丑、失去美貌的故事,而涉及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身份確認。」
確定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這兩位國寶級女演員之後,製片方向她們發出了邀請,製片方不僅將劇本、還把瑪麗娜·德·范的第一部電影《切膚》寄給她們。導演解釋說,「讓她們看到我的第一部電影很重要,這不是誘惑,而是消除隔閡的方式。她們看了《切膚》便會了解我是怎樣一個人,有了共同的興趣才能走到一塊。」讓瑪麗娜頗感得意的是,蘇菲和莫妮卡很快便表現出對劇本和導演處女作的好感,三個為電影所寵愛的女人開始了一段結伴之旅。
瑪麗娜·德·范對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表演節奏上的迥異風格深有體會:「蘇菲非常多變,她用她的身體在演戲,她的行動敏銳而神經質。攝像機很難抓住她的眼神和表情。她總是在奔跑,漸行漸遠,像一個不安定的存在,有點怯生、謹慎,卻又非常容易親近;而莫妮卡則非常不同,她更為庄嚴,非常樂於奉獻。她以一種非常節制的方式在表演,不那麼現實。她通過她的眼睛來表現內心。她寧靜的臉龐讓人想起謎一般的蒙娜麗莎,對我來說這是一張珍貴的王牌來展現影片義大利部分人物的奧秘。
說是兩位頂級美女同台飆戲,實際上影片中兩者的交集很少。除了影片結尾處的一次對視,二人基本是一人一半劇情,蘇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後半部。由於日程的緣故,莫妮卡的戲先一步開拍。對此導演叫苦不迭:「莫妮卡扮演的是蘇菲這個人物後來的樣子,所以還不知道蘇菲會怎麼演而先拍莫妮卡的部分可真是個苦差役!總體來說,我要求蘇菲在她表演的20分鍾里盡量放慢節奏。我們得讓蓄電池(蘇菲)和聖母瑪利亞(莫妮卡)之間的轉換不那麼突兀。」
1+1的結果可能遠遠大過於2,銀幕上兩位女演員的面容融合在一起的場面非常驚人:容貌的變形表現得既美麗又可怖,那張有點莫妮卡又有點蘇菲的面孔因其不對稱和畸形像極了一個動物,而這卻是兩張美麗而精緻的面容的混合體。這種美麗的失勢對於表現影片的主題很重要,它讓人聯想到潛藏於自我、在面容之中卻不為人發現的痛楚。影片通過3D技術對臉部特徵進行重構,相關的特技工作花費了十個月之久。
【三個美麗女人之間的電光火石】
導演瑪麗娜·德·范自言沒有太多指導演員的經驗。開拍之初,瑪麗娜自問是否有能力指導擁有如此多經驗和名望的演員,而交流過程中,她立即在兩位女演員身上找到一種尊重和樂於傾聽的意願,這讓她很有安全感。「看著她們的專注和敏悟我簡直入了迷。她們似乎給與我百分之百的信賴!我從未跟這樣容易相處的女演員共事過。她們如此溫柔、細膩、高貴,她們之間對彼此表現出的興趣交流著一種令人陶醉的能量……這讓我興奮極了!」
問及這兩位歐洲頂級美女的魅力從何而來,同樣身為女人的導演瑪麗娜評價說,這源於她們內心的力量。「美麗還不足以抓住眼球。越是對一切都活躍且專注的人就越能被影像銘記。莫妮卡和蘇菲不僅對自己,對其他人也都很專注。她們很善於傾聽,她們永遠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起橋梁。所有這些都讓我們對她們的美麗目不轉睛。她們打動了我們。」

❷ 電影《不要回頭》看不懂什麼意思,誰能給我講講,謝謝啦

大多影迷在觀看法國懸疑心理片《不要回頭》時被兩大世界國寶級美女吸引。忽略了導演在影片中布置的許多細節和導演想通過這部電影解剖人物心理那種現實中發現陌生的自己對於人格和本質的探討。法國是世界現代藝術的發源地,《不要回頭》作為法國先鋒派很好的詮釋了藝術構思大於電影實際內容的想法。影片主要觀點在於探討人們擔心自己所熟悉的和親近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變得陌生和恐懼,對於人們隱藏在身體內部不敢正視且有時刻會展現出的人格心理問題。
我把劇情說簡單點吧。
蘇菲·瑪索是莫妮卡·貝魯奇生活中幻想中的自己。影片主人公珍妮看著自己周圍熟悉生活的環境一點點的發生變化。從物品的位置到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家人,然後自己的臉漸漸變成一張陌生的面孔,一個人不得不接受自己體內的陌生者。兩張面孔在同一具身體里展開戰斗。影片《不要回頭》把這種自己體內正在發生的變化從心理上的焦慮用影像表現出來。這正是本片起用兩位女演員飾演同一個角色所要達到的效果。本片導演是一位女性,這部電影是從女性心理學基礎出發,探索女性心靈深處。片子一些女性特點因素是男性觀眾無法企及的一方面。這也是對男性觀眾難以理解的和格外迷人的一方面。

❸ 外國恐怖電影,講的是一兄妹家院外有一個必須一直看著的怪物,兄妹沒有辦法殺死他,最後父親回來殺死的

微電影《不要回頭》 Don't Look Away (2017)

導演: Christopher Cox
編劇: Christopher Cox
主演: Sabrina Twyla / Danny Roy / Charlie McCarthy / Jim Marshall
類型: 恐怖 / 短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7-04-25(美國)
片長: 8分鍾
又名: No dejes de mirar
IMDb鏈接: tt6935490

❹ 不要回頭的劇情分析

不要回頭

鏈接:https://pan..com/s/1mnujq2UXemPYRgsEAVEmjw

?pwd=rzdc 提取碼:rzdc

珍妮(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飾)是居住在法國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奧(Andrea Di Stefano 飾)共同經營一個幸福美滿的四口之家。但是近一段時間,珍妮卻感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客戶的要求讓她無法隨心所欲寫作,漸漸地珍妮發現周遭的一切開始發生變化,房間、丈夫、兒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讓人倍感陌生。珍妮的歇斯底里使家中的歡樂盪然無存,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盡頭。

某天,珍妮的容貌也完全發生改變,變成了一個擁有一頭黑發、大眼明眸的異域風情女子(莫妮卡•貝魯奇 Monica Bellucci 飾)。她偶然在母親的住所看到一張相片,於是啟程前往義大利,尋找自己真正的本源歸宿……

❺ 不要回頭的影片評價

本片是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導演的第二部長片,2002年她推出了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切膚》。此前她作為演員,與校友、導演弗朗索瓦·歐容合作,參演過《看海》和《失魂家族》。另外,弗朗索瓦·歐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圖》都有她參與了編劇。蘇菲·瑪索扭曲的面部變幻為貝魯奇的畫面頗為懾人。本片的故事讓人不禁聯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而宣傳海報也推出了雙款。二位女星在海報上皆以黑色連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變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報上二人的POSE卻與片名《不要回頭》相反——她們都在回頭。
《不準回頭》:頂級美女變臉秀
蘇菲·瑪索自己都不敢說是法國演技最好的女演員,同樣莫妮卡·貝魯奇也離義大利偉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離。但這並不妨礙她們倆成為歐洲最具人氣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區別於好萊塢的成熟魅力,超越於普通意義的性感,讓這兩個女人占據了各大娛樂媒體的封面。國際化的路線很成功,都已年過四十的法國、義大利女人,也不滿足於充當花瓶。畢竟再瓷實的肌膚無法抗拒皺紋變成裂痕,尋求演藝形象和表演類型的突破,瑪索和貝魯奇再走不同的路,本無交集。這一次的《不準回頭》,至少觀眾看到了她倆的努力,誰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輕的蘇菲·瑪索,這兩年已經開始初執拿導筒,反響波瀾不驚,遠不如她做演員受關注。貝魯奇在美國和法國影壇頻繁出沒,也試圖突破花瓶定勢,接下幾部考驗演技的劇情片,可結果並不理想。歐洲的女演員,當成她們倆這樣也算是極品,借一部電影名來說,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眾同年齡段女演員中,美貌壓過了演技,總與「偉大」二字隔洋嚮往。與花瓶相對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準回頭》的導演瑪麗娜·德凡就是這些年法國電影圈進步頗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紀並不大,卻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顯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奧宗等師兄弟的片子里編劇、出演,可算是頗具才華,能導能編能演的新銳女影人。《不準回頭》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處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贏得圈內和觀眾的廣泛好評,這一次再接再厲,作為新人直接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展映單元,糾集兩位頂級美女,和眾大師同台,前途頗為看好。
這部《不準回頭》的立意,還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稱來概括:兩個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國人讓娜就「藏在」義大利人瑪麗娜的「皮囊」里,從沉睡到覺醒的過程。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讓娜,在面對創作困境時,身體突然發生巨變。不單是自己的相貌軀體,就連身邊的親人,環境都通通抹去,詭異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憶,帶領觀眾一起尋找緣由,一切都是從回憶錄開始,而記憶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變成了詭異的懸念,時空關系完全錯亂,蘇菲·瑪索陷入了超現實的迷霧中,觀眾也跟著兜圈子,最終才發現導演的意圖,像是看了一場變臉魔術秀。
影片在敘事上的刻意迷亂,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講述並不復雜,但德凡顯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簡略。《不準回頭》里運用了先進的電腦特效,模擬出蘇菲·瑪索逐步變化成莫妮卡·貝魯奇的每一個階段。而且這種變化要伴隨著劇情,而不是一個鏡頭幾秒鍾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幾分鍾,讓娜的臉一半是蘇菲,一半是莫妮卡,兩個美女的面部特徵生硬地拼貼在一張臉上,變得怪異且醜陋。 這種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卻毫不驚訝女主角的變化,人物和環境的一再變幻,已經模糊了真實和想像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實引用了「心理重現」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驚悚片一樣,觀眾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錯覺。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親和丈夫孩子的模樣,家庭出身等等,讓娜必須從童年誕生地去尋找,就像心理醫生的催眠一樣,從記憶深處找回自己。《不準回頭》所做的就是拍下這個過程,主觀與客觀混淆,真實與錯覺並立,靈魂與肉體重合又分離。
這是個不俗的劇本,可惜德凡的處理過於魔幻,有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敘事。有時候觀眾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邏輯,填補漏洞,本來是件好事,結果處理的有點繞,前半段故布疑陣,顯得累贅且拖沓。這種尋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讓娜從照片中認出生母,毅然前往義大利南部的段落,成為這個懸疑故事的真正轉折。熟悉此類題材的觀眾,已經可以猜出事情的由來,逐漸接受導演的處理方式,再從女孩的視角來陳述就順當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懸念就設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過戲劇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這部《不準回頭》則顯得「機械化」了。
作為商業片,影片的最大賣點還是兩位歐洲頂級美女的「對決」。影片中由於只是一個女人在變化,其實並沒有多少對手戲。一人一半劇情平均分配,蘇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後半部,僅有結尾處的一次對視,算是完成了靈魂對肉體的「交接儀式」。至於誰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絲自有評判。個人以為,相比之下蘇菲的疑惑和恐懼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戲份可以發揮,觀眾的情緒也隨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調動。到了後面莫妮卡回義大利的尋找,故事已經順暢明朗,再輔以童年記憶的閃回,留給表演上的空間並不多了。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讓娜變臉的過程,通過3D技術對臉部特徵的重構,眼部和鼻樑的精妙化妝,讓觀眾們見識了電影史上最完整最細致的「變臉魔術」。原來美女也是一場「真實的謊言」。
遺憾的是,飽受的法國影評人們並未贊同導演瑪麗娜·德凡的煞費苦心,也一點都不給兩位女明星面子,《不準回頭》公映後的評價並不高。應該說,觀眾對於這么個懸疑題材還是報以很大的好奇心的,這不是一個平白直訴的乏味故事,演員形體的異化,甚至帶有一點cult風味,算是難得的嘗試了。然而問題就在這里,把《不準回頭》當藝術電影看得影評人們,覺得導演和編劇故弄玄虛,賣弄特技;而把影片當商業類型看得觀眾,又無法完全接受其表現手法,缺乏簡單易懂的敘事邏輯。或許是期待高了點,最後的票房並未有預期的理想。但若僅此就給兩位女星下一個評語,尚為時過早。畢竟她們倆為了首次合作,表現地很賣力,在風韻猶存的歲月里,用這種「破相」的對決方式留下銀幕痕跡,這已經需要份勇氣,還是對得起影迷們多年的追捧和迷戀的。
很明顯,導演瑪麗娜·德·范想憑借《不要回頭》的明星陣容和勃勃野心躋身於電影大師之列。然而,她的敘事手法缺乏新意。瑪麗娜-德-范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卻在法國影壇無法被歸類。 ——《正片》雜志
捕獲人的氛圍和兩位巨星的信手拈來,讓我們能夠寬恕導演的愚笨(尤其在結尾處)和相襯之下黯然失色的男搭檔。 ——《20分鍾》
那些指望導演的新片能跟《切膚》媲美的影迷可能要失望了。影片的處理不如後者深入內心,結構更為鬆散……撇開這些不談,我們還是支持這樣一次自由而反叛的藝術嘗試。 ——Dvdrama網站
一切都平平,瑪麗娜·德·范太過在意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金蟬脫殼的特技效果,有點忘記了她的電影,讓影片淪為女演員的展示秀。 ——《ELLE》
理解:是莫妮卡沒死,蘇菲死了,這是前提。所以說看清楚那隻流血的手是誰的,和結尾的那個字幕翻譯正確是相當重要的。但你可能會問,開頭出現蘇菲是怎麼回事?這是因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蘇菲死了的事實,或者說很希望很希望蘇菲還活著,於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把自己當做是蘇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像成蘇菲,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蘇菲。長大了之後,她也有了一個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母親,還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這一切都因為工作上面的不順心而改變。
精神上的壓抑,漸漸地觸動了她在記憶深處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她開始發現,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個面孔,而總是有個小女孩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甚至做惡夢。在這樣混亂的精神狀態下,脾氣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問題,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親那裡去,母親卻不在家,到麻將館找到,又忙於堆城牆,對她不睬不理。就這樣,精神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緊張,到了極度緊張極度脆弱的時候,她越能通感到那個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覺自己的臉在變化,在變化,直到她打開鏡子照,發現沒變才暫且緩了一口氣。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物需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她的丈夫。我開始也沒看明白為什麼看著看著她的丈夫變成另外一個男人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開頭出現的那個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蘇菲當做自己一樣「當做」的。那個男人其實是當時在車上的另一個小男孩,也沒死。那個在她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著她到她的生活中來,被她當做她的丈夫。實際上她丈夫跟她一樣是另外一個面孔,也就是後來開車送她到娘家的那個面孔。而她的母親,開頭出現的那個也是她童年時代的母親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實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個白頭發的——她的養母。那個恍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時候的自己,也是印象,並不真實存在,象徵著她的記憶。這就是後來她為什麼跟著小女孩的原因,實際上是跟著自己的記憶。先前夜裡做惡夢,拉著她團團轉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記憶牽扯著她團團轉。
在養母家,她發現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上面有她親生的母親和姐姐,於是才有了後面她去老家找她們的情節。為什麼養母把門反鎖了不讓她走,其實怕她見到生母之後不回來了,畢竟養母對她有很深的感情。
終於,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地方,但是生母已經假裝不認她了。而那個被她「當做」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當初同樣在車上的小男孩,因為事過好多年也不認識她了。後來去旅館找她,她還把他當做他丈夫,但男人只是來找個激情邂逅罷了。
小女孩又出現了,代表著她離記憶更近了。於是她跟著小女孩,事實是跟著記憶,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童年的家。回到了當時,回到了車禍現場。她,她母親,小男孩在車禍中倖存下來,唯獨小蘇菲死了。小蘇菲是小莫妮卡深愛的姐妹,車禍的時候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其實象徵著一種「靈魂」的傳遞。小莫妮卡的心靈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發生的一切,於是離家出走後,就在靈魂之中一直把自己當做蘇菲,把童年時代身邊的人當做後來身邊的人,活到現在。
這里有一個場景,實際上是兩個場景的重疊,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個白頭發的女人,也就是她的養母。一是當她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在這里遇到她,後來就成了她的養母。二是養母現在是過來接她,這兩個場景重疊到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小莫妮卡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就自己上火車去了。
小莫妮卡在換完衣服之後就變成蘇菲了,實際上這個過程象徵著她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蘇菲了,一直到現在。也象徵著她還習慣把自己當作蘇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裡的時候,推開門,看見丈夫兒女,兒女叫了聲「媽媽」,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真實了起來,她終於擺脫了心中的夢魘,找回了自己。最後,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蘇菲,也算是告別了那個存在於她靈魂之中的蘇菲,從此蘇菲不在她的靈魂中,而在她的心裡,她不再把自己當作蘇菲,而是保存著對蘇菲的記憶……
雖然我也用「靈魂」這個詞來作了解釋,但此靈魂絕非彼靈魂,可作為「深度的心靈」來解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部鬼片,也沒有任何的鬼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於主角的心理。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相當有看點。比如鏡子中的自己還是作為意識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卻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這都是導演費心所表現的細節。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臨死前的一剎那腦海里對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構和重演,也是在「存在於某一特定時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沒有看懂,後來看了影評才懂,覺得好遺憾喲!還好這一部想了很久終於自己能夠想通。————摘自豆瓣

❻ 電影,不要回頭結局是講述的什麼

《不要回頭》影片講述了一個作家和兩個孩子之間的心理故事。

珍妮(蘇菲·瑪索飾)是居住在法國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奧(Andrea Di Stefano 飾)共同經營一個幸福美滿的四口之家。

但是近一段時間,珍妮卻感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客戶的要求讓她無法隨心所欲寫作,漸漸地珍妮發現周遭的一切開始發生變化,房間、丈夫、兒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讓人倍感陌生。

不要回頭評價:

開拍之初,瑪麗娜自問是否有能力指導擁有如此多經驗和名望的演員,而交流過程中,她立即在兩位女演員身上找到一種尊重和樂於傾聽的意願,這讓她很有安全感。

問及這兩位歐洲美女的魅力從何而來,同樣身為女人的導演瑪麗娜評價說,這源於她們內心的力量。

❼ 不要回頭.是誰

《不要回頭》是瑪麗娜·德·范執導的電影。2009年戛納電影節非競賽單元的展映影片之一。影片由法國女導演德范執導,法國女星瑪索和義大利女星貝魯奇擔綱主演。本片是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導演的第二部長片,先行版預告片中,蘇菲·瑪索扭曲的面部變幻為貝魯奇的畫面。

❽ 電影《不要回頭》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意思

《不要回頭》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3k2Ad4HSkqY5bkVBfVmmKQ

提取碼:djsy

《不要回頭》影片講述了一個作家和兩個孩子之間的心理故事。

珍妮(蘇菲·瑪索飾)是居住在法國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奧(AndreaDiStefano飾)共同經營一個幸福美滿的四口之家。但是近一段時間,珍妮卻感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客戶的要求讓她無法隨心所欲寫作,漸漸地珍妮發現周遭的一切開始發生變化,房間、丈夫、兒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讓人倍感陌生。珍妮的歇斯底里使家中的歡樂盪然無存,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盡頭。

某天,珍妮的容貌完全發生改變,變成了一個擁有一頭黑發、大眼明眸的異域風情女子(莫妮卡·貝魯奇飾)。她偶然在母親的住所看到一張相片,於是啟程前往義大利,尋找自己真正的本源歸宿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不要回頭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影意志電影節 瀏覽:203
掌趣電影院 瀏覽:452
孟男誕生記2017電影天堂 瀏覽:344
成龍電影爆炸 瀏覽:390
關於她們電影在線2015 瀏覽:630
199年美國電影 瀏覽:797
美國電影最美的少年 瀏覽:475
最新美國愛情電影2016 瀏覽:529
對初中學生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7
最近兩年美國電影 瀏覽:815
珍藏電影大全彩色 瀏覽:816
美國動作電影講解 瀏覽:704
tvb改編電影有哪些 瀏覽:108
動畫和電影的本質區別 瀏覽:355
在線觀看人潮湧動電影劉德華 瀏覽:537
2015電影高評分 瀏覽:425
2016年11月21日電影 瀏覽:489
什麼鐵拳電影2015 瀏覽:690
日本電影妻子的妹妹 瀏覽:232
大學校園鬼電影2015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