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的作品年表
1960創作畢業短片《壓路機與小提琴》獲紐約學生影展首獎
1962完成《伊萬的童年》同年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66完成《安德烈·魯勃廖夫》
1969年獲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1972完成《索拉里斯》同年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1974完成《鏡子》受到有關部門的封殺,當時未能廣泛公映
1979拍攝《潛行者》被公認為他的所有電影中最晦澀難懂的一部
1983在義大利完成《鄉愁》同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國際影評人獎
1986在瑞典完成《犧牲》,同年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最佳藝術貢獻獎、國際影評人獎和教會評審團獎。拍攝《犧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這一年歲尾,塔爾科夫斯基病逝巴黎。
2000-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天 Cinéma de notre temps: une journée d'Andrei Arsenevitch (演員).....Himself (archive footage)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drei Arsenevich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drei Arsenevitch
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Arsenevich
1986-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犧牲 Offret (導演).....(as Andrei Tarkovskij)
Offret - Sacrificatio
The Sacrifice
Sacrifice, Le
The Witch
犧牲 Offret (編劇).....(screenplay)
Offret - Sacrificatio
The Sacrifice
Sacrifice, Le
The Witch
1983-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鄉愁 Nostalghia (導演).....(as Andrey Tarkovsky)
懷鄉
Nostalghia
Nostalghiya
Nostalgia
Nostalgiya
鄉愁 Nostalghia (編劇).....(story) (as Andrey Tarkovsky) &
懷鄉
Nostalghia
Nostalghiya
Nostalgia
Nostalgiya
鄉愁 Nostalghia (編劇).....(screenplay) (as Andrey Tarkovsky) &
懷鄉
Nostalghia
Nostalghiya
Nostalgia
Nostalgiya
Tempo di viaggio (演員).....Himself
雕刻時光
Voyage in Time
Tempo di viaggio (導演)
雕刻時光
Voyage in Time
Tempo di viaggio (編劇)
雕刻時光
Voyage in Time
1979-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潛行者 Stalker (導演)
Сталкер
潛行者 Stalker (編劇).....(screenplay) uncredited
Сталкер
1975-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鏡子 Zerkalo (導演)
寫真
Зеркало
Sarke
The Mirror
White, White Day
鏡子 Zerkalo (編劇)
寫真
Зеркало
Sarke
The Mirror
White, White Day
1972-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索拉里斯 Solaris (導演)
飛向太空 / 飛向天空 / 星球疏拉利斯 / 梭拉麗斯 / 日球 / 星球梳拉利斯 / 太陽系
Solyaris
Солярис
索拉里斯 Solaris (編劇).....(screenplay)
飛向太空 / 飛向天空 / 星球疏拉利斯 / 梭拉麗斯 / 日球 / 星球梳拉利斯 / 太陽系
Solyaris
Солярис
1969-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安德烈·盧布廖夫 Andrei Rublyov (導演)
安德烈·盧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安德列·盧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Andrei Rublev
Strasti po Andreiu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aint Andrew
Strasti po Andreyu
安德烈·盧布廖夫 Andrei Rublyov (編劇)
安德烈·盧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安德列·盧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Andrei Rublev
Strasti po Andreiu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Saint Andrew
Strasti po Andreyu
1964-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我二十歲 I am Twenty (演員)
伊里奇的哨卡
Mne dvadtsat let
Zastava Ilijcha
Мне двадцать лет
1962-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伊萬的童年 Ivanovo detstvo (導演)
伊凡的少年時代 / 伊凡的童年時代
Childhood of Ivan
Ivan's Childhood
The Youngest Spy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My Name Is Ivan
伊萬的童年 Ivanovo detstvo (編劇).....uncredited
伊凡的少年時代 / 伊凡的童年時代
Childhood of Ivan
Ivan's Childhood
The Youngest Spy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My Name Is Ivan
1960-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壓路機與小提琴 The Skating Rink and the Violin (導演)
小提琴與壓路機
Katok i skripka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Violin and Roller
壓路機與小提琴 The Skating Rink and the Violin (編劇)
小提琴與壓路機
Katok i skripka
The Steamroller and the Violin
Violin and Roller
❷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❸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伊萬的童年》是一部從寫實到抒情完美過渡的作品,標志著當代電影一位偉大形式主義者的到來,也是部蘇聯「解凍」時期戰爭題材電影代表作。
《伊萬的童年》已經是蘇聯反法西斯電影在20世紀60年代再度轉型的作品,導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一場大膽地用一個小男孩伊萬做為主角,突破既往蘇聯兒童影片中兒童的天使式、政治概念式形象,而是描繪伊萬這個孩子在戰爭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壓力,用其早熟而又不失純真的眼睛目睹戰爭的殘酷。
《伊萬的童年》主要介紹
《伊萬的童年》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出品的戰爭類劇情影片,該片由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執導,由尼古拉·布爾雅耶夫、瓦倫丁·祖布科夫、尼古萊·格陵柯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伊萬懷著對納粹的仇恨,投身革命為國效力的故事。
❹ 伊萬的童年的影片評價
影評1
《伊萬的童年》是塔爾科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片。塔爾科夫斯基的個人風格尚未完全形成,帶有大量模仿、借鑒的成分。從此片我們可以看到塔爾科夫斯基是如何受到杜甫仁科、德萊葉、布列松等等前輩大師的影響,亦可以看到他後期作品中的一些重要理念的雛形。自然、宗教和詩的元素,對「時間」概念的重視皆已浮現。例如沼澤的意象,在後來的《飛向太空》《潛行者》中亦反復出現,有論者認為,這一意象與塔爾科夫斯基對時間的認識(混沌與秩序統一)有密切關系,可作一家之言供參考。
塔爾科夫斯基本人對此片較為輕視,但伯格曼、帕拉傑諾夫(著名的「詩電影」導演, 作品有《石榴的顏色》)、基耶斯洛夫斯基、尼爾·揚等人均高度重視此片。
影評2
喜歡塔可夫斯基作品的人基本都是骨灰級影迷,他的作品以超級難懂晦澀著稱,但能夠進入塔可夫斯基電影世界的人會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塔可夫斯基夢境」並深印記憶中,像《鄉愁》一樣不斷回憶,不斷去重溫「塔可夫斯基夢境」。所以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在我硬碟里整整存活了3年,也是前無來者的記錄。
《伊萬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第一部長篇作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部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伊萬在二戰中失去父母,像德國鬼子復仇的決心和行動。如果不知道導演的名字,我很可能會認為這是伯格曼的作品,因為風格如此相似。而伯格曼也給與該片最高的贊譽,並稱贊塔可夫斯基甚至超過了費里尼成為最偉大的導演。
是什麼構造了《伊萬的童年》與眾不同的迷人氣質呢?舉一斑而觀全豹有助於我們理解塔可夫斯基的電影:
幾個夢境的很好穿插,塔可夫斯基用夢的形式完成了很好的敘事和交待。與《野草莓》不同,《伊萬的童年》的夢境起到補充情節的作用,而且夢境的敘述方法也頗為新穎,多用象徵、隱喻和暗示。比如母親被德國人殺死,在夢里並不是平鋪直敘德國鬼子開槍射死母親,而是伊萬在井底看到水桶落下,母親撒手倒在水井旁。水,是該影片構成成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在夢里,水代表生命、幸福、慈愛:一桶飲水、河岸旁的水桶、井水和水桶、細雨和河灘等等。現實中也是一個潮濕的世界,雨水、泥濘、沼澤、河流,但卻是為了烘託了戰爭期間的慘淡與艱苦。整部影片有很多地方用了雨滴水池的聲音作為背景聲響。影片給人的整體感覺是濕潤的,像飽蘸雨水的濕衣服,穿在身上不怎麼舒服,暗示了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和艱辛。
戰爭廢墟上的老人那一段,背景聲音一直是一扇破木門發出的吱嘎吱嘎聲,加重了戰爭帶來的破敗和災難景象。老人在尋找一根長釘子,老人說,煙囪和火爐永遠不會燒毀,暗示了俄羅斯人永遠不會被德國侵略分子打垮,他的妻子被德軍殺死,但他卻說,我要等待妻子回來,我會把這里修好。暗示了俄羅斯人獲得勝利和重建家園的信心。最後一個構圖很美的畫面,老人抱著公雞,喃喃:什麼時候這一切才結束?最後老人把門鎖起來,把我們的觀察鏡頭鎖在門外,似乎暗示了俄羅斯人會把侵略者趕出家園,拒敵於門外。
結尾交待伊萬被絞死敘述也很獨特,從繳獲德軍的處死檔案里發現伊萬的照片,照片隨即不小心掉進黑黑的地下室,鏡頭變成照片里伊萬仇恨的眼神,接著是地牢的陰森景象,耳邊響起處死伊萬時德國人的對話,跟著出現刑具、絞索、伊萬倒滾地上的頭部特寫,伊萬臨死前的眼神觸動了最後一個回憶,鏡頭回到美好的童年,飲水、游戲、大樹、追逐。
如果以一個攝影師的角度來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的話,你不可能在任何一部其它電影里截取到比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更多的經典攝影佳作。塔可夫斯基也許是靠這一張張攝影佳作連成段來敘述一首詩,使人從中感受到詩意在屏幕上流淌。與張藝謀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因為弱化了故事情節從而使觀眾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畫面上的景物,從而陷入深思狀態。而張藝謀則通過庸俗的故事情節生硬地縮短了觀眾對畫面意境的停留時間,阻斷了觀眾的想像力,破壞了畫面的前後意境的承轉,並強迫拖拉觀眾去嘲笑他低弱的故事敘述和組織能力。
《伊萬的童年》最礙眼的缺陷在我看來是伊萬的性格刻劃,太過於成熟冷靜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這個年齡的氣質,或者,至少應該露出一些破綻才更真實,總覺得形象有些單薄。作為塔可夫斯基年輕時期的第一部長篇,《伊萬的童年》能達到如此的成熟和技巧,預示了他天才導演生涯的開始。
❺ 求《伊萬的童年(1962)》百度網盤高清無刪減版在線觀看,尼古拉·布爾里亞耶夫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MriLGX6-EHCrH6IlKyCp1w
殘酷的戰爭摧毀了12歲男孩伊萬(Nikolay Burlyaev 飾)的童年,母親和姐姐早年被德國軍隊殺害,小小年紀的伊萬也不得不走上戰場,成為一名在戰火和死亡中穿梭的偵察兵。
❻ 伊萬的童年的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懷著對納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蘇聯紅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深入德軍敵後,執行危險的任務。紅軍中校認為戰爭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他到後方上學,小伊萬聽了很是惱火,最後還是留了下來。在伊萬的強烈要求下,再次讓他進行秘密的偵察活動,而這一次,伊萬再也沒有回來。戰爭勝利後,中校在敵人的材料中發現了伊萬的檔案……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懷著對納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蘇聯紅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深入德軍敵後,執行危險的任務。紅軍中校認為戰爭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他到後方上學,小伊萬聽了很是惱火,最後還是留了下來。在伊萬的強烈要求下,紅軍再次讓他進行秘密的偵察活動,而這一次,伊萬再也沒有回來。戰爭勝利後,中校在敵人的材料中發現了伊萬的檔案,伊萬是被絞死的。
本片榮獲1962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❼ 你最喜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哪些作品
蘇聯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以《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潛行者》《鄉愁》等代表作聞名世界,屢獲大獎。這位世界級電影大師,雖然一生只有不到十部作品,但卻是電影研究者乃至眾多影迷的最愛。
本片榮獲1962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