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兵臨城下》人物
瓦希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陸軍狙擊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戰後他被提升為陸軍少將。蘇聯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瓦希里·格里高葉維奇·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陸軍狙擊手,1942年一直到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就以傳統的莫辛-納甘步槍一共擊殺了32名軸心國的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間,瓦西里總計擊殺大約242名敵軍。不過真實數目可能更高,有的人認為甚至可以高到400人左右。人物生平瓦西里出生於耶勒寧斯科耶(又稱為亞列寧斯科亞),於烏拉山脈長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這個名字在俄語與"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於蘇聯海軍擔任岸勤人員,直到他從報章雜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之後,就自願加入這一場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會戰。柴瑟夫被分派到蘇聯陸軍第62軍第284步兵師第1047團(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由於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成名,所以俄國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爾化學工廠(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擊學校並由他親自負責訓練。由於扎伊采夫的姓氏涵義的關系,因此所開辦的狙擊手學校訓練出的學生又被昵稱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當然就是那隻「老兔子」了!)。在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前英國第11輕騎兵中隊軍官,現任歷史學家)所著的"斯大林格勒"中,畢佛認為在拉祖爾化工廠所開辦的學校正是第62軍以及蘇聯陸軍的"狙擊手運動"的濫觴,部隊之間開始舉辦訓練營並且宣揚狙擊法則,以大鍋炒的方式為訓練原則,學員與官兵們熱烈地彼此互相交換關於狙擊技巧與戰術的想法以及原則等。根據一項估計,柴老兔一手帶大的柴小兔崽子們,一共造成超過三千個軸心國官兵的慘重死傷。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為地雷炸傷而退役,之後他由維拉米爾·費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顧,並且治療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後重返戰場,並且參加德涅斯特河戰役,當時已經官拜上尉了。戰後瓦西里造訪柏林,並與軍中同袍們相見。同袍們贈送一把新的狙擊槍給他,上面刻著:「敬蘇聯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殺死了超過300個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這把槍保存在伏爾加格勒博物館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區)。之後瓦西里便在基輔經營工廠,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輔,享年76歲。狙擊之王論戰績,蘇聯英雄、功勛狙擊手扎依采夫並不那麼顯赫,總共消滅250名敵人。而二戰中消滅300名以上敵人的狙擊手在蘇軍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軍史學家眼中聲譽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為狙擊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是由於他戰勝了德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之王科寧斯。1942年秋,蘇軍的狙擊兵們在斯大林格勒防禦戰中大顯神威,令德軍吃足了苦頭。軍事記者們更使62集團軍284步兵師1047團的狙擊手扎依采夫准尉名聲大噪——他曾在10天內擊斃42名德軍士兵。希特勒的將軍們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部要求將德軍的王牌狙擊手調來斯大林格勒前線專門對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軍柏林狙擊兵學校校長科寧斯上校的肩上。從柏林飛抵前線的科寧斯率先開始行動。他打死了兩名蘇軍狙擊手——每個都是一發命中。這是決斗的挑戰書。科寧斯以行動宣告了他的到來。接下來,雙方都在為這場決戰進行准備。前線一片寂靜,只有零星的炮聲和飛機轟炸聲偶爾響起,此外,連狙擊手們的槍聲也似乎銷聲匿跡了。這段時間,扎依采夫和夥伴庫利科夫研究了從馬馬耶夫高地到「紅十月」工廠這一段前線,標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礫成堆的街道,樓房的斷壁殘垣,折斷的柱子,被焚毀的汽車……有上千個德國狙擊手可藏身的埋伏點。扎依采夫清楚,科寧斯就躲在其中一處。[1]身後相關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遺體以隆重的軍禮被重新遷葬到馬馬耶夫崗 (Mamayev Kurgan)。由於瓦西里的遺願是希望將他的遺體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紀念碑旁;碑上則寫著瓦西里的名言:「我們沒有任何撤退的餘地。」(事實上該語出自赫魯曉夫,就是擔任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總委,"political commissar"。)相關傳說德軍士兵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槍瞄準鏡,據傳是柴瑟夫最寶貝的戰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陸軍博物館,不過這整個故事並沒有被確認,因為所有的蘇聯軍事報告也皆未提及。瓦西里的自傳《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其實遭遇的對手應該是「海恩茲.托爾伐特」,瓦西里是依據從被擊斃的屍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證明文件而得知。這個名字後來由一位名為「大衛.羅賓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說"老鼠之戰"(War of the Rats)中出現,羅賓斯稱托爾伐特是一位黨衛隊的上校,而且還根本就是位於德國佐森(Zossen)國防軍狙擊學校的總教官。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國防軍狙擊冠軍。歷史學家曾經不斷質疑這個似乎虛構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過下面的幾個理由臆測出歷史上從無此人過:沒有紀錄能指出黨衛軍曾經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會戰. 黨衛軍本身的狙擊手人數屈指可數,而且黨衛軍戰功並不將狙擊視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槍其實是國防軍的粗活。 不會有哪個狙擊手會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為狙擊手就是被指望來幫忙扭轉戰況的,帶頭指揮往前沖鋒陷陣與躲起來放冷槍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實現的。 即便到了戰爭末期,有明文記載德軍第一名黑白無常君也不過是個21歲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馬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喪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還不到科尼希的"擊斃超過400人"的紀錄。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前蘇聯抵抗當時德軍的進攻畫下了時代的轉捩點,在異常艱苦的狀況下,前蘇聯的政宣文工為了保持龐大部隊的戰斗精神,本來就會捏造充斥著一堆謊言來增進部隊士氣,尤其當時戰況在如此不明朗也不樂觀的情形下。附記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蘇維埃英雄以及列寧勛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國第六軍與前蘇聯第62軍在馬馬耶夫崗打響斯大林會戰。該高地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該高地的爭奪戰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過據記載,馬馬耶夫崗盡管被俄軍布置溝壕如犬牙交錯,鐵絲絆網夾雜地雷,有固若金湯樣,然而還是在德軍的猛攻下,一天之內就失陷了。 其實"老鼠之戰"本身並非大衛·羅賓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該戰役中自嘲自諷的德軍官兵,說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為兩軍交戰激烈程度僅有一牆之隔,連對方的呼吸聲都清楚可聞。德國官兵還說,"就算佔領了廚房還有客廳要打上一場"(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而言,蘇俄以其人口數量比例而產生造就了許多知名的狙擊手,其中很多人都以龐大的殺人數字成名。例如蘇聯陸軍狙擊排行榜的狀元,隸屬第4步兵師的米海爾·伊爾伊奇·蘇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領先第二名隸屬第259步兵團的瓦西里·科瓦強禔拉澤(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隸屬第1122步兵團的伊凡·希多倫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跡並沒有什麼獨特的,因為還有其他49位蘇聯狙擊手的成績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蘇聯狙擊手排行榜中最特別的是第八名的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庫特人有如他彎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樣(西元13世紀時雅庫特族與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統一),如果連他在冬季戰爭中的戰績一起計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說是429人)。 雖然說蘇聯狙擊手的戰績輝煌,不過都是經過為了振奮士氣的政工文宣戰報所報道的,本來就有誇大的嫌疑;更諷刺的是有的狙擊手擊殺確認是「依據理論上」來認定的。 目前狙擊手的成績認定中,盡管有所爭議,然而席摩·海赫的紀錄依舊有可信度,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的紀錄沒有傳出過爭議;至於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樣也是貨真價實。相關電影作為柏林影展的開幕片,《兵臨城下》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里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里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千萬美元,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走紅於好萊塢的英國明星,其中有近年來憑借奧斯卡大贏家《莎翁情史》《伊麗莎白》迅速走紅的約瑟夫-費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現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漢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在1999年的熱門冒險影片《木乃伊》中飾演可愛的女探險家的瑞切爾-薇茲也在影片中再顯身手,與裘德-洛上演一場「火線戀情」。 《兵臨城下》的幕後總指揮是一位「影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他在1991年執導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膽、惟美,賦予這部三級作品相當的藝術性,可以稱得上是驚世之作,所以就連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輝也被不知不覺誘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賤」的感官大作。繼《情人》之後讓還拍攝了一些頗受爭議的作品,部分作品由於歪曲事實而受到了批判。好在這次的作品已有史學家評論基本忠於史實,相信傳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緊張的情節,融合讓氏惟美的情愛描寫一定會讓影片極具觀賞性。
Ⅱ 兵臨城下是否真有此人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確有此人。電影為了藝術效果會修改一些東西,但大體上和真實事件相差不大,至於最後瓦西里扎伊采夫和那個德國狙擊手對決純屬虛構了,只不過是為了劇情而添加的。具體真是情況你可以去網路搜關於瓦西里扎伊采夫的資料。上面會有詳細的介紹。
Ⅲ 《兵臨城下》中蘇德狙擊手的較量是真實的嗎
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原型是蘇聯英雄——扎伊采夫。
瓦西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陸軍的一位著名狙擊手,他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戰後他被提升為陸軍少將。同時也是美國拍攝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Ⅳ 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原型是誰
就是瓦西里 科冶采夫 他是當時蘇軍中第二位最好的狙擊手,第一長的沒他帥就沒有被拿來作為英雄來宣傳。
Ⅳ 兵臨城下中的瓦西里原型是誰
原型是瓦西里·扎伊采夫。
瓦西里·扎伊采夫(俄語: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英語: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於俄羅斯亞列寧斯科亞,蘇聯軍人、著名狙擊手、狙擊學校校長。
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
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1944年退伍,戰後被提升為陸軍少將。瓦西里·扎伊采夫也是美國拍攝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5)電影兵臨城下男主角的原型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因為眼睛被地雷炸傷而退役,之後他由維拉米爾·費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顧,並且治療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後重返戰場,並且參加德涅斯特河戰役,當時已經官拜上尉了。
戰後瓦西里造訪柏林,並與軍中同袍們相見。同袍們贈送一把新的狙擊槍給他,上面刻著:「敬蘇聯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殺死了超過300個法西斯份子。」("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
目前這把槍保存在伏爾加格勒博物館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區)。之後瓦西里便在基輔經營工廠,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輔,享年76歲。
Ⅵ 二戰電影 兵臨城下 感覺這個電影很好看 裡面的主角是真有其人嗎```
瓦希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陸軍狙擊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斃了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而一戰成名。在二戰期間共擊斃德軍400名。由他培訓的狙擊手共斃敵約一萬名。戰後他被提升為陸軍少將。蘇聯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網路里有他的詳細資料. 那個女主角是電影虛構的.
Ⅶ 兵臨城下原型人物結局
是以瓦西里為原型的。《兵臨城下》男主角的原型,曾擊斃400多名敵軍,作戰時的冷靜心態、槍法的精準以及對戰局的分析等等,這都是瓦西里當時所具備的特質。現成一游戲角色。
Ⅷ 瓦西利是誰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出生於1921年11月17日,從小就有當兵報效祖國的志向,中學畢業後考入了斯摩棱斯克的一所軍校。1941年6月14日,就在德國軍隊向蘇聯發起進攻的前一個星期,瓦西里·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從軍校畢業,被派到部隊擔任機槍排的排長。盡管衛國戰爭已經過去60多年,但對瓦西里·伊萬諾維奇來說,一切就彷彿發生在昨天。他清楚地記得,在西部戰線作戰的時候,一個排的戰友最後就剩下他一個人。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在戰爭期間3次負傷,每次傷好後都被派往不同的戰線。他在幾年時間里,輾轉於西部戰線、西南戰線、南部戰線。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第三次負傷痊癒之後,被送到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1月5日,他被派往位於哈巴羅夫斯克的遠東軍區總部工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瓦西里·伊萬諾維奇直接與中國打交道。說到這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從櫃子里拿出一個相冊,裡面都是一些發黃的老照片。他指著上面的照片說:「我和當時在蘇聯境內訓練的中國抗日民主聯軍中的很多將領都很熟悉,這是周保中!這是趙一曼!」
1945年8月9日,蘇聯正式出兵對日本作戰,瓦西里·伊萬諾維奇所在的部隊隨即越過中蘇邊境線進入中國境內。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回憶說,蘇軍出兵的線路有3個:後貝加爾戰線———途經蒙古到長春、旅順;第一遠東線路———途經牡丹江到吉林、朝鮮;第二遠東線路———途經佳木斯到哈爾濱。瓦西里·伊萬諾維奇所在部隊走的是第二遠東線路。他在部隊中負責陸運和水運的協調工作。3個月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所在部隊對日作戰使命完成,撤回哈巴羅夫斯克的大本營。
1956年,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被調入蘇軍總參謀部外事局,從此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軍事外交工作。他先後擔任過蘇聯駐緬甸武官、駐衣索比亞武官。1970年,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又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一次他的正式官銜是蘇聯駐中國武官,直至1975年離任,在中國一共幹了5年。這段時間正值中國十年動亂,中蘇兩國也處於敵對狀態,瓦西里·伊萬諾維奇不願更多地提起這段往事。
1979年,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從軍隊正式退役,但他退休以後並沒有呆在家裡休息,而是來到蘇聯老戰士委員會,專門負責當年在遠東參加過對日作戰的老戰士的聯絡工作。
最近這十幾年,隨著中俄兩國面向21世紀戰略夥伴關系的不斷深入發展,中俄之間各個層次的交往不斷深入,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的俄羅斯老戰士也有機會重返中國,尋訪戰斗過的足跡,緬懷犧牲的戰友。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告訴記者,他在1996年和2000年去過兩次中國,看到分布在中國各地的蘇軍烈士紀念碑和墓地保存得完好無損,他感到非常欣慰。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告訴記者,根據俄羅斯軍方統計的數字,當年在中國戰場上犧牲的蘇軍官兵人數為12900人,其中有好幾千人就被安葬在犧牲的地方。說到這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又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上面記錄著在中國犧牲的蘇軍官兵姓名、犧牲的時間地點、安葬地等資料。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自豪地說,他參加了這本書的編寫,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英雄,也讓這些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獻出年輕生命的烈士在九泉之下感到一些安慰。瓦西里·伊萬諾維奇特別強調,中國同志為編寫此書提供了很多珍貴的資料,而且還曾派出工作小組來核對名單
Ⅸ 兵臨城下李志仁原型
原型就是蘇聯第一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他曾經在衛國戰役中創造了擊斃四百名德軍的輝煌紀錄,並且還在後期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徒弟,一共狙擊敵軍多達一萬人。當然瓦西里之所以能獲得如此之高的榮譽,除了他個人的優秀射擊戰績外,他還為蘇聯培養了大批的狙擊人才,據說足足有二十多名優秀狙擊手,當時一共在戰爭中擊斃了一萬多名敵人,可以說為蘇聯的狙擊戰力給予了極大的補充,在二戰時期也是德軍最為畏懼的一個人。不過在電影《兵臨城下》中除了男主角的原型瓦西里·扎伊采夫之外,還有很多角色都是能找到真實人物背景的,比如電影中瓦西里和柯尼格少校的對決也是真實存在的,據說當時德軍是專門為了壓制瓦西里才找來了一名頂級狙擊手,兩人足足對抗了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