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好看的印度電影都有哪些
1、《三傻大鬧寶萊塢》
如果有一天你變成了奇怪的傢伙,生活於恐懼和虛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語「All is well」,狠狠地給這個世界一腳!對鼓勵別樣人生價值和給人夢想的片子我是舉雙手贊成,何況從頭到尾都拍得這么歡樂。經典的台詞:「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這么害怕明天,又怎麼能過好今天」。
而電影不僅僅只是在講一個故事,其實在印度的社會狀況下,女性是沒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氛圍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親對女兒說的-你不是在為你一個人戰斗,你要讓千千萬萬的女性看到女生並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後,這場斗爭的意義早已超脫出父親一己的夢想,電影的逼格和現實意義瞬間就升華了呀。
B. 電影的名字叫
你說的是北野武的《座頭市》!
中文片名:座頭市
英文片名:Zatoichi
導演/編劇:北野武
主要演員:北野武 飾 座頭市
淺野忠信 飾 服部源之助
橘大五郎 飾 藝妓
大家由佑子 飾 藝妓
岸部一徳 飾 銀藏
原 著:子母澤寬
類 型:動作/劇情/犯罪
片 長:116分鍾
發 行:松竹電影製作所/北野館
上映時間: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座頭市》:田園暴力交響詩
終於等來了這部電影,一部唯一讓俺像《殺死比爾》一樣期待的電影。
同《殺死比爾》一樣,這是一個主線非常簡單的故事。北野武究竟要給這樣的老片新拍賦以什麼樣的風格呢?看完電影後,俺感覺本片有著令人快意恩仇的暴力美學,更有鄉土關懷的親切感;北野武以他感性而直接的手法,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主題為鋤暴安良的田園暴力交響詩。
一
很顯然,北野武不想割斷大家對老版《座頭市》系列的親切感情。一個老的電影系列,之所以能拍那麼多續集,而且廣受歡迎,至少是承受了一代人的記憶的。在本片開拍初期,曾有鐵桿FANS聯名上書劇組,對北野武的新版《座頭市》能否對得起影迷的感情表示強烈懷疑。這種懷疑是有道理的,以北野武一貫的搞怪求新風格,這次還不定給古老的盲劍客帶來什麼新花樣呢!
不過,在看完了這個新版的《座頭市》之後,不知日本本土觀眾是如何想的,反正個人覺得那種經典老片的親切感還是撲面而來。在所有26部老版的《座頭市》中,俺也只看過廖廖幾部,所以僅能以這幾部的風格來和新版對比。可以說,新版在鄉土親切性上完全不比老版遜色。電影的主人公——盲劍客座頭市本來就是個很市井的同志,比起王大師鏡頭下那位囔囔著要看桃花的小資同行來,座頭市簡直粗俗不堪;相貌比不上俺們全世界有名的「電眼」自不必說了——人家即使演瞎子也照樣電得你欲仙欲死;就算是同樣愛喝點小酒,阿市也只能摸索著排出四文小錢,要一壺最家常的店產清酒,估計一輩子連「醉生夢死」這么曖昧的詞都沒聽說過,更不用說喝到同名的酒了。
然而,這種看似粗俗的「市井味」,正是座頭市成為民間英雄的根本,也是鐵桿影迷能感受到的親切性之最大來源。北野武版的新片最大程度地還原了這種親切性:座頭市仍然是那麼「不長進」,按摩、賭博依然是他表裡如一的兩大職業;走街竄巷遇到的不是市井無賴、風塵女子,就是瘋漢痴兒、半老村婦;即使是體現他最神勇一面的對手們,也一如既往的屬於「城鄉結合地帶」的「小規模流氓犯罪團伙」,上不了大檯面。習慣了老美腐爛大片、歐洲精緻小片、香港野心黑片的觀眾,可能覺得這樣的故事與場景太老套;但對老片的影迷來說,彼情彼景正是他們孜孜以求的心靈鴨湯。
外景選擇、場景布置等顯而易見懷舊的方面俺們就不用多說了,鄉土親切的神韻固然和視覺表現形式有關,但更能勾起「勝新」迷們溫馨回憶的,還是座頭市的行事作風和其他小人物的表現。原版《座頭市》就很好笑,簡直可以看作是動作喜劇片,而座頭市本人其實也是個很有幽默感的老頭。這一方面體現在肢體語言上——因為眼睛看不見,不管其他感官是多麼靈敏,座頭市總會鬧很多笑話。記得老版有一集的開頭,一個村婦在被人搶錢後突然「發作」,他竟然熱心地去幫人家接生,那手忙腳亂、瞎頭瞎腦的樣子,是任何人都忍俊不禁的。北野武版的座頭市同樣搞笑,其實不用他多說話,只要他微低著腦袋,發出不好意思的笑容的時候,座頭市的那股憨厚勁就出來了。同樣是拿眼睛來自嘲,片中那個描眼的鏡頭以及片尾的抖包袱,都能讓人笑到絕倒,北野武還真沒落下他說相聲的功夫啊。其他與老版類似的,還有賭徒以為學座頭市聽色子能贏,結果閉上眼睛亂猜;還有影片中除了出現日本傳統的丑角表演外,還有以插諢打科為主要目的的配角,所有喜劇色彩的展現方式都是比較市井傳統的,可以想像念舊的日本人看得滿心歡喜的情景。
二
但是,北野武是絕對不會滿足於復制經典的;其實,即使是對於老版的忠實觀眾來說,完全地重復雷同的細節也是無法忍受的,不管北野武如何精益求精,他和勝新太郎始終是不一樣的。與其不倫不類地懷舊,不如適當地凸顯時代銳意,從而創造懷舊與新奇的雙重體驗。
所謂時代銳意,觀眾感受最直觀的,肯定是主人公座頭市的造型了。其實北野武也沒改動什麼,只不過在頭發上做了點手腳而已——江湖傳聞那是金色的,可實際看起來是有點發白的那種淺金色,所以只能稱為「腦白金」。初看起來,這一出格的發型似乎與影片的古裝風格不符,但誰說武士浪人就要長發盤髻呢?實際上,勝新太郎在舊版中也經常頂著個短得不能再短的「寸頭」,要說出格的話一樣出格。所以,北野武基本上還是承襲了座頭市在日本民間傳說中的特殊性,並賦予他更銳利的形象而已。
如果說人物形象的與時俱進只是增添影片吸引力的一個噱頭的話,影片在場景調度與氣氛營造上的張弛有力,就帶來老版所沒有的視覺和心理沖擊。俺一直希望看到一部比較快意的武士片:劍要快、人要狠,而鏡頭一定要穩、場景過度一定要順滑,這樣才能讓人興奮得臉部充血。老版《座頭市》系列之所以在日本武士電影史上是座豐碑,是因為創造了座頭市獨特的形象和他獨特的劍術。但人都是不滿足的,我總是希望座頭市快劍掠起的殺氣應當更驚心動魄一些。前段時間炒得火熱的《少女殺手阿墨》,「百人斬」的場面倒是有了,但無形殺氣不足,顯得過於表面化;何況那小姑娘明顯功底不足,一看她那輕飄飄的動作,就知道是場做秀而已。
新版《座頭市》中的動作場面並不是很多,但一開始就讓人領略了什麼叫凌厲的殺氣。在電光火石般的一擊後,配以一個抖劍的慢鏡頭,座頭市「史上最強」的殺氣刺激得人熱血沸騰,至少小生是這樣的。以後的幾場打鬥場面都充分體現了日本武士刀法「凝氣聚神、一招決生死」的特徵,在精彩的場面調度和沉穩而精緻的鏡頭下,影片的斗劍場面給觀眾帶來的氣勢與凌厲並重的感覺,也許只有在讀古龍小說或者看《浪客劍心》動漫時才會有。而古龍的筆意有很多借鑒了日本武士小說的風格,可以說新版《座頭市》完美地再現了本來就屬於古劍道的神采。這當中,CG技術的修飾是功不可沒的,在老版中我們看到勝新太郎的劍已經是非常之迅捷了(順便崇拜一下勝新太郎),但還是給人以人力所及的感覺,新版由CG渲染的特效,真正讓人領會到「閃電劍」的威力。更讓俺意外的是,北野武索性連飆血的鏡頭也用CG來處理,揚棄了傳統的日式噴血法:少了份誇張,多了份暴力美感,個人以為更符合影片的暴力美學的說;反正每次看到日式噴血法,不管是日本人自己鼓搗的,還是昆汀借用的,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三
據說製片公司當初找北野武拍本片的時候,北就說這部戲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圖來;他所說的「意圖」當然不僅僅是用新形象新技術來包裝一下「裝舊酒的新瓶」,事實上,這個「酒」的醇香也是以他自己的風格釀造出來的,顯示出與老版截然不同的北野武特色。
最明顯的,北野武塑造的座頭市性格就和勝新太郎的老版有很大不同。老版的座頭市,基本上是個熱情開朗、助人為樂的老好人,往往在逼不得已時才拔劍;而北野武版的座頭市,和他以往的暴力角色一樣,出手冷酷無情、絕不留活口。如果說勝新太郎的座頭市基本上還算是風塵游「俠」的話,那麼北野武的新版則更加率性而為、善惡僅憑一念之間。這種形象設定,無疑是和北野武本人的氣質比較符合的。除了一本正經展現殘酷暴力,他更是個搞笑能手,因此,影片中的不少鏡頭也帶有強烈的「北式幽默」。例如有兩次表現愚蠢的流氓劍客拔劍或揮劍時誤傷同伴的鏡頭,很是惡搞;其他諸如從樑上掉下來的劍、那打中自己人的手槍、那突然冒出來的持矛傻小子等,總是在人不經意的時候被幽默撞了一下腰。
不過,個人覺得最能彰顯北式特色的,還是本片的節奏控制和敘事風格。也許是因為不是電影科班出身,北野武的導演風格追求自在的感覺,少了許多學院派琢磨的痕跡。過去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突發式的暴力」,但在本片中,個人感覺最深的,卻是他那毫無徵兆的剪輯手法。例如影片開始沒多久,服部源之助夫婦和藝妓「姐妹」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還沒等觀眾看清楚人物,下一個鏡頭就切到了服部充殺人而妻子在一旁觀望的場面,接下來對那「姐妹」倆,也是用同樣的剪輯手段插入另外的畫面。這樣突然、直接、簡單的剪輯方式,可能一開始給人不太適應,因為「誘導式」或「聯想式」剪輯更符合人的思維方式;過於突兀的剪輯往往令人無法產生聯想或產生錯誤的聯想。例如,片頭這一段就很可能讓人鬧不清插入的片段到底是前一個畫面的將來、還是過去了的事情;而且由於影片剛剛開始,插入的片段太短,觀眾一時難以將所有出現的畫面建立起邏輯聯系。然而,如果反過來看的話,這樣直白而毫無暗示性動作的剪輯,恰恰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觀眾知道那些插入的內容和人物有關,但卻不知道在時間上是怎樣的邏輯關聯,以及這些內容在整體情節的演進中又起什麼作用等等。這樣一來,就比明白告訴觀眾那是關於人物的最近經歷要有趣得多。同樣的剪輯模式在影片中還有好幾處,有的是「閃回」(如座頭市回憶雨中殺人),有的算是「前瞻」(如服部在腦海中預演和座頭市的決斗招式),有的是平行蒙太奇(服部決斗與妻子自殺),每次出現都毫無兆頭,完全和流行的剪輯手法以及觀眾的思維定勢不同。
仔細想想的話,這樣直接、突兀的剪輯手法又有何突兀的呢?為什麼一定要將鏡頭推進到一個眼部的特寫、做足了暗示說角色正在思考之後才可以插進一個關於他思考內容的畫面?其實,人的自然思維往往具有很大的跳躍性,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跳躍不一定需要有多大的動靜。對於「突發式剪輯」的偏愛(他在以前的作品中就用過多次了),只是表明北野武喜歡依據自己的感性來拍戲,而且他的表現手法又是那麼簡約直接,這使得即使像《座頭市》這樣的老片新拍作品,也顯示出自由創作的樂趣來。更何況,那些零星突兀的插入段落,仔細回味起來的話,又是與影片的整體敘事結構相統一的,只不過更加即興、隨意一些。
四
事實上,正得意於這樣的自由之心,北野武才能融合鄉土親切感、時代銳意與個人風格於一體,使人既有重溫舊夢的溫馨,又有體驗新奇的興奮,同時,以感性為基礎的直接而簡約手法的採用,又使編導的創作意圖更容易感染觀眾。
不妨以片中所謂融合程度最大的配樂與舞蹈為例。之前聽很多人都在談該片音樂與舞蹈風格的鬼馬,很是古今結合、土洋合奏的說。俺對樂器的認識就和座頭市對最後那塊石頭的認識一樣,因此俺更關注音樂與畫面的配合。如果大家看得仔細,聽得仔細的話,會發現影片中很多勞動的場面都應和著音樂的節奏。第一處農人鋤地的聲音與節奏,充當了背景敲擊樂之間的和聲;第二處在影片中段,有幾個農民在雨中戲耍,光腳板與泥巴踏合之間發出來的聲音,分明是踢踏舞的旋律;而臨近結尾時,村民們幫助蓋房一段,各種勞動工具簡直都成了樂器,每一下錘擊都對應著敲擊樂,而刨子、鋸子的每一次推拉都正好成為背景音樂的伴奏。
這樣和諧的對應,恐怕不是巧合,而是北野武有意為之。聽旋律的話,這幾處的曲調都是活潑歡快的,聯繫到當時這些場景的人物都是勞動中的農民,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北野武是在借機歌頌勞動人民呢?是的,勞動人民,這個詞俺彷彿已經一千年沒用過了,顯得那麼陌生;但一旦寫出來,卻又是那麼親切。我們已經知道,座頭市是個市井英雄,說白了就是勞動人民的英雄,在老版系列中,他也是一直在為善良普通的老百姓而同各種惡勢力做斗爭。雖然這個新版的座頭市沒有老版的那麼積極主動,但是讓他碰上了,他還是會管到底的。
如此一來,俺就理解了影片的結尾要來那麼一段農人慶祝的晚會,更特別的是為什麼古代的農民跳起了現代的踢踏舞?需要理由嗎?北野武所說的,農民勞作而歌、歡快而舞,是非常自由的形式,誰說他們就不能踢踏了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北野武為影片裝飾時代的銳意也好,融入個人的強烈風格也好,不都是為了更表現座頭市的鋤暴安良嗎?電影結尾聯歡跳舞場景時有一個細節:那「姐妹」倆變回了家庭慘案發生之前的樣子接著又變回來,不過笑容一樣輕鬆快樂。在老版《座頭市》的每一集結尾大家都可以這么輕松一下,因為邪惡又少了一些,我們離幸福也更近了一步。「我雖努力睜大眼睛,可什麼也看不見哦~~~」座頭市最後仍不忘調侃一下,他的語氣在俺聽起來卻包含幸福的味道。
正如同電影里的座頭市外冷心熱,對勞動人民充滿了感情一樣,現實中的北野武也把他對鄉土、對人民的感情融入進了這部電影。這也許不是他風格最強烈的作品,但絕對是他所執導的最「日本」的電影。
C.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人的姓名
《三國演義》裡面有誰的名是兩個字,查了一下,發現這樣的人著實不少,但大多是無名之輩,統計如下:
1、曹安民:曹操之侄,在宛城之戰被殺;
2、單子春:魏國琅牙太守,曾譽年輕時的管軻為「神童」;
3、辛憲英:辛毗之女;
4、尹大目:魏國殿中校尉,曹爽親信;
5、傅士仁:關羽部將,投降東吳;
6、郭攸之:蜀漢大臣,「貞亮死節之臣」;
7、黃承彥:諸葛亮岳父;
8、劉元起:劉備之叔,曾資助青年劉備;
9、劉德然:劉元起之子;
10、裴元紹:欲奪趙雲戰馬被殺;
11、孫尚香:劉備夫人;
12、程遠志:黃巾軍將領,被關羽所殺;
13、韓呂子:袁紹部將,在烏巢被殺;
14、胡車兒:張綉部將,偷走了典韋的雙戟;
15、胡赤兒:董卓女婿牛輔的心腹,殺死牛輔投呂布反被殺;
16、蔣義渠:袁紹部將;
17、李春香:黃奎之妾,黃與馬騰定下誅曹之計,被她出賣,反為曹所斬;
18、劉子揚:魯肅同鄉;
19、婁子伯:隱士,曾教曹操築城之法;
20、呂伯奢:曹操之父舊交,為操所殺;
21、呂威璜:袁紹部將,在烏巢被殺;
22、馬日(石+單,音低):東漢大臣,王允欲殺蔡邕,他曾勸阻;
23、馬元義:黃巾軍組織者之一,因叛徒出賣被殺;
24、秦慶童:董承家奴,向曹操告密;
25、眭元進:袁紹部將,在烏巢被殺;
26、王子服:東漢大臣,與董承密謀誅曹被殺;
27、衛仲道:蔡文姬前夫,早卒;
28、吳子蘭:東漢大臣,與董承密謀誅曹被殺;
29、武安國:孔融部將,為呂布所傷;
30、邢道榮:劉度部將,被趙雲所殺;
31、嚴白虎:盤踞江東,為孫策所敗;
32、楊大將:袁術親信;
33、張世平:商人,曾資助劉、關、張;
34、龐山民:龐德公之子,《三國演義》誤為龐德公字山民。
以上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的雙名其實是字,但無法查證,還有三個拿不準的:
1、濮陽興:吳國大臣,因為勸諫孫皓被殺,這個可能是復姓;
2、崔州平:隱士,估計是字;
3、龐德公:隱士,估計是尊稱。
4、士孫瑞:東漢大臣,與王允合謀誅董,應該也是復姓;
此外,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肯定不在其列,崔州平的名字查不出來。烏桓觸其實是袁紹部將焦觸,《三國演義》中誤與地名相連。
還有幾個少數民族的,都不能算,不過我把名字為三字的列在後面:
董荼那、沙摩柯、兀突骨、徹里吉、軻比能、阿會喃
D. 人良土兀在哪裡可以看
微博或者攝影集。人良土兀生於台灣新竹男性影像創作者工作室,位於台北,目前專注於男性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在微博以及攝影集中都有發表。
E. 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 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
蒙古部落的起源及其社會的發展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那時,在狃越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個「蒙兀室韋」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qol)的唐代音譯。《舊唐書·北狄·室韋傳》記載:
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大山指令大興安嶺,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根據這段史料,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額爾古納昆」(Ergunequn,qun意為山崖)的地方,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
大約在唐代後期(九世紀下半葉),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隨部落的分衍,所佔地盤逐漸擴大,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地區。成古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
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元朝秘史》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馬闌勒,qo』ai-maral)相配了,渡過騰汲思海子,來到斡難河(鄂嫩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傳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Dorben,意為四);弟朵奔蔑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闌豁阿為妻,生二子,其後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後,阿闌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長不忽合塔吉,後裔為合答斤部(名見《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禿撒勒只,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名見《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譯散只幾,珊竹);幼子孛端察兒,後裔為孛兒只斤部,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稱為「始祖」。
《史集》記載了另一種起源傳說。據傳遠古時蒙古部落在與他部戰爭中被屠滅殆盡,只剩捏古思、乞顏兩名男子和兩名女子,逃進額爾古納崑山地中,在那裡長久地生息繁衍。他們的後裔形成為各個氏族(斡孛黑oboq),從這些氏族又分出許多支族,由於人口眾多,山地狹隘不能容納,就遷到了廣闊的草原。後來所有的蒙古部落都源出於最初的捏古思和乞顏兩人的氏族。《史集》記載成吉思汗先世譜系也追述到孛兒帖赤那,但說他是一個部落首領,從他下傳八代到朵奔伯顏(《秘史》作朵奔蔑兒干);因他們出於乞顏氏族,所以這個部落在古代就稱為乞牙惕(Kiyat,kiyan的復數)。他們的牧地在斡難、怯綠連(克魯倫)、土兀刺(土拉)三河之源不兒罕山。朵奔之妻阿闌豁阿在夫死後感蒙古氏族世系表第一表,迭列列斤蒙古(《史集·部族志》)
捏古思(Nekuz)
乞顏(Kiyan)
(《史集》:額兒古涅昆蒙古人兩始祖)
1.捏古思
1.兀良合惕(Uriangqat)
2.弘吉剌惕——主兒魯黑蔑兒干……弘吉刺惕(Qonggirat——忽拜失列……——
3.亦乞列思(Ikires)
4.斡勒忽訥惕(Olquno'ut)——禿剌不答兒……
——5.合剌訥惕(Qarano』ut)
——6.弘里兀惕(Qongli』ut)
——7.豁羅剌思(Qorulas)
——8.亦勒只斤(Iljigin)
9.斡羅訥兀惕
——1O晃豁壇(Qongqotan)
——11.阿魯剌惕(Arulat)
——12.斡羅訥斡惕(Orono』ut)
——13.嫩真(Nunjin)
14.許慎(Hushin)
15.速勒都思(Suls)
——16.亦勒都兒勤(Ilrkin)
17.巴牙兀惕
——18.者台(Jedei)
——19.客額鄰(Ke'erin)
20.輕吉惕(Kinkit)
2.乞顏《元朝秘史》)
乞顏
(1)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妻:豁埃馬闌勒(Qo』ai-maral)
(2)巴塔赤罕(Batachi-qan)
(3)塔馬察(Tamacha)《史集》:有五子
(4)豁里察兒蔑兒干(Qorichar-mergen)
《史集》:其弟四人遷出:為朵兒邊氏(Dorben)。
(5)阿兀站孛羅溫勒(A』ujam-boro』ul)
(6)撒里合察兀(Sali-qacha』u)
(7)也客你敦(Yeke-nin)
(8)尋鎖赤(sam-sochi)
(9)合兒出(Qarchu)
《史集》Qali-qachu
(10)孛兒只吉歹蔑兒干(Borjigidai-mergen)
妻:忙豁勒真豁阿(Mongqoljin-qo』a)《史集》無。
(11)脫羅豁勒真伯顏(Toroqoljin-bayan)
妻:孛羅黑臣豁阿(Boroqchin-qo』a)《史集》無。
(12)都蛙鎖豁兒(Duwa-soqor)
朵奔蔑兒干(Dobun-mergen)四子,遷出,為朵兒邊氏。
妻:阿闌豁阿(Alan-qo』a)《史集》無。
(13)別勒古訥台(Belgunutei)不古訥台(Bugunutei)
2.別勒古訥惕氏
3.不古訥惕氏
註:1.2.3……為氏族部落序號,下接第二表。(1)(2)(3)……為世代序號,第二表同。
天光連生三子,「重新開創」了一個氏族:由這三子的後裔繁衍出來的各部落稱為「尼魯溫蒙古」(尼魯溫意為腰,據說指其皆出於阿闌豁阿貞潔的腰所生之子),他們是同一血統的親族。其他部落則通稱為「迭列列斤蒙古」(意謂一般的蒙古人)。
「三河之源」不兒罕山即肯特山地區,原是突厥語民族的居地。蒙古部落遷到這個地區後,十分可能通過征服或其他途徑吸收了不少留在當地的突厥語族人口,從而使本身的民族成分發生變化;在經濟文化方面,更受到突厥族的深刻影響。上述蒙古人的蒼狼白鹿始祖傳說,當是承襲了高車、突厥人的狼祖傳說的一部分發展而來的;感天光生貴人的神話,也和畏兀(回鶻)人天光照樹誕生可汗的傳說有一定關系。當蒙古部落還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中時,狩獵是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遷居鄂嫩河流城和肯特山地區後,他們從當地突厥語族居民那裡學習了從事游牧畜牧業的豐富經驗,由原來「射獵為務」,「捕貂為業」,「用樣皮蓋屋」(《隋書·北狄·室韋傳》)的森林狩獵部落,轉變為飼養馬、牛、羊,逐水草放牧,居「黑車白帳」的草原游牧部落。《史集》記載說,成吉思汗的七祖篾年土敦(據《秘史》、《元史》,為八世祖)之妻莫孥倫擁有的牲畜多到不可勝數,聚擾起來時,從山頂到山腳下的河邊都布滿了。篾年土敦、莫孥倫生活的時代約在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相當於遼聖宗時期。《契丹國志》也記載遼時的「蒙古里國」人民過著逐水草、食肉酪的生活,「以牛、羊、馬、駝、皮、毳之物與契丹交易」,足見此時蒙古部落的游牧經濟已有相當發展,能夠提供遠超過自身消費的大量牧畜和皮、毛等畜牧業產品,用於和鄰人進行交換了。
隨著蒙古部落游牧經濟的發展,氏族共有制被突破了。傳說阿闌豁阿死後,四個大兒子把家私——牲口(asun)和食物(ide』e)都分了,欺侮幼弟孛端察兒,不給他一份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牲畜和其他財產早已為家庭所私有,兒子繼承父母的財產已成為社會通則。私有制刺激了家庭財富的積累,一部分人的財產日益增多,成為富者(伯顏,bayan),而大部分則成了貧窮者(牙當吉古溫yadanggi-gu』un)。掠奪鄰人是強有力者增加財富的重要手段。孛端察兒兄弟共同擄掠了兀良哈部扎兒赤兀惕氏族的一群百姓,「因這般,頭口(a』un,畜群)也有了,茶飯(ide』e,食物)、使喚的(haran,tutqar,人口、僕人)都有了」。《契丹國志》說,當時北方達打(塔塔兒)等部皆「以部族內最富豪者為首領」,蒙古部的情況也是如此。孛端察兒之孫篾年土敦帶有突厥語官號「土敦」(tun)的頭銜,當是部落首領,他家就擁有多不勝數的牲畜。後來,被遼朝軍隊打敗的札剌亦兒部從克魯倫河潰退,侵入蒙古部牧地,發生了沖突,篾年土敦諸子被殺。其孫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長大後,率部復仇,滅札剌亦兒部,盡擄其婦幼為奴。札剌亦兒是人數眾多的大部落(《遼史》作「阻卜札剌部」),因此這次戰爭的勝利意義很大,它使海都的威望和勢力大為擴大,「擁有了難以數計的妻妾、部屬、羊群和馬群」。《元史·太祖本紀》說,海都被立為「君」,自戰勝札剌亦兒後,「形勢大……四傍部族歸之者漸眾」。
海都長子拜姓忽兒和次子察剌哈寧昆相繼襲為部落首領,「寧昆」(《秘史》作「領忽」)即遼朝的屬部、屬國官官號「令穩」之音訛。察刺哈長子直拿斯繼任為首領,稱想昆必勒格,「想昆」即遼高級屬部、屬國官官號「詳穩」,地位相當於節度使。當時漠北各部都在遼朝統治之下,遼朝除設置西北路招討司等北面邊防官府進行控制外,又置北面部族、屬國官、「命其酋長與契丹人區別而用」(《遼史·百官志》)。察剌哈父子生活的時代約為十一世紀下半葉,即遼道宗時期。《遼史·道宗本紀》太康十年(1084)兩次記載「萌古國遣使來聘」,可見蒙古部亦通貢使於遼朝,故其首領被命為屬部屬國官。中原王朝的封授無疑大大加強了他們的政治勢力,使他們得以朝廷命官的身份管領本部百姓,成為高踞於普通部落成員之上的「那顏」(noyan,老爺,官人)。察刺哈父子由此身價百倍,子孫世襲官人地位,成為蒙古部最有勢力的一家貴族,稱泰赤烏氏(Tayichi』ut,源於漢語「太子」)。拜姓忽兒之子敦必乃薛禪也管領一部分部民,勢力不下於察刺哈家族。其子葛不律罕(成吉思汗曾祖,《秘史》作合不勒合罕)繼想昆必勒格之後統轄了全蒙古百姓,稱汗號;他的子孫以遠古始祖氏族的名號為標榜,稱乞顏氏。
隨著草原貴族勢力不斷壯大,普通部落成員的地位日益低落,成為貴族的屬民。他們中不僅有迭列列斤蒙古各部落的成員(占屬民的多數),也有同屬孛端察兒後裔的尼魯溫蒙古一些氏族的成員,這些氏族由於勢單力薄,不得不依附強有力的貴族,受其統治。例如,據《秘史》記載為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後裔的斡羅納兒、晃豁壇、雪你惕等氏族成員,後來成了泰赤烏和乞顏兩家貴族的部屬,《史集·部族志》竟把他們列入迭列列廳蒙古諸部中,但另一處又說他們也屬於尼魯溫蒙古,這種氏族起源不清的情況正反映了他們地位的跌落。在一次泰赤烏氏貴族推舉首領的會議上,因爭執不下,請一個出身斡羅納兒氏的老人發表意見,他回答說:「我是低賤的哈剌出(qarachu,下民),有什麼權利說話?你們眾主公。請口吐賢明良言,使我們哈剌出能如駒得乳,得遂得生養足矣。」可見屬民(哈剌出)不但沒有被推舉為首領的資格,也沒有推舉首領的權利。屬民雖受貴族的統治,但還具有不完全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獨立的家庭經濟,可以脫離原來所屬的貴族而別投他部。他們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同時又是戰士的主要來源,所以一家貴族勢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所控制的屬民有多少。游牧畜牧業的生產者能提供超過自身消費的許多產品,因而使用奴隸勞動成為有利可圖的事。蒙古部進入草原地區後,很快就出現了擄掠別部人口為奴的現象,如上述孛端察兒兄弟擄掠了一群兀良哈百姓,於是家中就有了供驅使的僕役。後來,海都消滅了札剌亦兒部落,這些札剌亦兒人除被屠殺者外,都成了海都及其諸子家庭的奴隸。古代蒙古社會的奴隸(孛斡勒bo』ol)被稱為「門限的奴隸」(bosoqa-yinbo』ol),「家門的梯已奴隸」(e抲den-uemchubo』ol),說明他們是各個主人家庭的私屬人口。他們的子孫也世襲奴隸的身份,祖祖輩輩與主人家保持主奴關系。被海都俘虜為奴的札剌亦兒人的子孫,祖祖輩輩就成為海都後裔的奴隸,一直傳到成吉恩汗時。著名將領木華黎就是這些札剌亦兒人的後代,幼年時即被送到成吉恩汗家服役,「教永遠做奴婢者,若離了你門戶呵,便將腳筋挑了,心肝割了」。成吉思汗還有一個奴隸,是四世祖敦必乃擄來的奴隸的後裔,因此成吉思汗說他是「我祖宗以來的奴婢」。奴隸可以成家立業,擁有自己的一些財產,但必須附屬在主人門下,不得擅離;要為主人提供種種無償勞動。
為了維護對屬民和奴隸的統治與奴役,為了進行日益經常的戰爭,蒙古貴族建立了隸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貴族身邊集結了一幫效忠於他們個人的侍衛——那可兒(nokor,伴當),他們有的出身於屬民,有的出身於奴隸,還有來自別部的投靠者,都與各自的主人結成特殊的隸屬關系,受其豢養,為之沖鋒陷陣,出生入死。勢力強盛的泰赤烏氏和乞顏氏貴族,還組織了護衛軍——土兒合兀惕(turqa』ut)和怯薛(keshig),它的核心就是由那可兒組成的。這是與貴族具有特殊關系,侍奉他個人的隊伍,而不是氏族內部的人民武裝。那可兒和護衛軍的產生進一步強化了貴族的權力,並促使他們更頻繁地去進行掠奪和兼並戰爭,以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奴隸,控制更多的屬民。
古昔的父系血緣氏族——斡孛黑(oboq)早已解體了,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性質的氏族,雖然仍稱為「斡孛黑」,但實際上是以人數不多的顯貴家族為主人(額氈,ejen),統治著許多出身於不同氏族的屬民(哈闌,haran)和奴婢(bo』ol)的社會單位。原來氏族長老的地位為貴族家族長所取代,以他們的名字或尊號作為「氏族」之名。貴族戶家長將屬民和奴隸作為家產分配給成年的兒子們,諸子各繼承一「份子」(忽必,qubi),再擴展形成新「氏族」。為了共同對付外敵的侵略或進行掠奪戰爭,出於同一父或祖「氏族」貴族的許多子或孫「氏族」貴族,往往結成聯盟,推舉最有勢力的一家貴族為長。久之,有些弱小的「氏族」貴族,不僅屬民被強大貴族所兼並,就連他們本身也成了強大貴族的附庸,甚至淪為屬民。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後裔(尼魯溫蒙古的一支)諸「氏族」的分衍和泰赤烏、乞顏兩大貴族勢力的形成,就是這一歷史發展過程的證明。
草原貴族擁有各種尊號,如「土敦」、「太子」、「薛禪」(sechen,賢者)、「蔑兒干」(mergen,善射者)、「巴阿禿兒」(勇士,ba』atur)等等,他們被屬民稱為「那顏」。他們已脫離了游牧生產勞動,而以統領部眾從事戰爭和掠奪為職。草原貴族制的發展,必然導致各部貴族之間爭奪蒙古高原霸權的激烈斗爭。正是各部貴族的爭霸戰爭,把蒙古高原推向統一,從而結束了草原貴族制時代。
http://blog.sina.com.cn/u/494037fc010003ns
關於蒙古人起源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一個被稱為蒙古的部落,與另一些稱為突厥的部落發生了內訌,終於引起了戰爭。 另一些部落戰勝了蒙古部落,對他們進行了大***,使他們只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害怕敵人,逃到了一處 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地方叫額兒古涅昆,那兩家人的名字叫捏古思和乞顏。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人數增多了 ,額兒古涅昆這個地方再也容不下這么多的人了。於是,他們用七十張牛皮做了 鼓風箱,用煉鐵的方法熔化懸崖絕壁後,走到了廣袤的大地。
關於蒙古人起源的又一傳說
按照一般的理解,一個民族應該只有一個起源傳說。但有關資料顯示,蒙古民族的起源傳說除《額兒古涅昆的傳說》之外,還有一則叫《太陽的後裔的傳說》:
在天地初分之際,太陽就生了兩個女兒。當黃河注入東海的時候,人世間就有了第一葉輕舟,太陽的兩個女兒並坐在周上,一路觀花賞景,來到了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
以後,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這一年,姐姐生下一個嬰兒,用絲綢給他做了一個襁褓。因為嬰兒啼哭時,發出「唉咳,唉咳」的聲音,所以把他叫做「孩子」,取名為「海斯特」,意為「漢族」。據說,「海斯特」降生時,手裡握著一塊土地,他長大後就種植五穀,成為農業民族的祖先。
第二年,嫁到北方的妹妹也生了個兒子,用氈裘給他做了一個襁褓。這個嬰兒墜下母胎時,發出「安啊,安啊」的哭聲,因此就把他叫做「安嘎」,取名為「蒙高樂」,意為「蒙古族」。「蒙高樂」生下來時,手中攥著一把馬鬃,因此他長大後就放牧馬群和牛羊,成為游牧民族的祖先。
F. Hello!樹先生 這部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我怎麼看不懂求高人給解釋一下
該片講述一個叫「樹」的人,他的村莊異常寒冷,積雪難化。「樹」還是單身,在村裡的汽修鋪工作。他常去村口的酒館和朋友喝酒,一起長大的夥伴,有人開著好車成了煤老闆,有人遠在省城辦私立學校,有人還在種地。聚會的時候,如果沒有被人取笑,「樹」就沉默著,像曠野里被人忘記的一棵樹。
村裡有個單身男青年叫做「樹先生」(王寶強),常去村口的酒館和朋友喝酒,在村裡閑晃。「樹先生」在汽修鋪受工傷後,在醫院被解僱,心生悲戚,竟無所事事調戲護士(何潔)。一起長大的夥伴,有人開著好車成了煤老闆,有人遠在省城辦私立學校。
村子裡的煤礦日夜開采,地面下沉,整個村莊不得不遷往別處。常被取笑被漠視的「樹」乾脆遠走省城在學校打工,孩子們讓他想起自己的童年。父親和哥哥在「樹」小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他常夢到自己的父親,卻從來夢不到哥哥。
與聾啞女孩小梅(譚卓)一見鍾情,相愛過程頗富戲劇性,婚禮前夜,「樹」終於夢到了哥哥一一在寒冷冬天,在「樹」的婚禮上,哥哥帶著女友為他唱了一首詭異的八十年代流行歌《冬天裡的一把火》。從此,「樹」意識到自己能夠通靈。村裡發生的很多事情都驗證了他的預言,「樹」成為受人尊敬的「預言家」,被人尊稱為「樹先生。
(6)人良土兀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Hello!樹先生》是2011年11月4日上映的一部喜劇電影,由博納影業集團、上海電影集團、西河星匯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由賈樟柯監制、青年導演韓傑執導。由王寶強、譚卓、何潔等人參演。
《樹先生》前日在漢試映後,王寶強的預言兌現了:盡管有觀眾表示難以接受該片的荒誕魔幻范兒,卻能一致認可王寶強確實脫胎換骨了。
看過此片的觀眾幾乎都在說,很難用短短兩三字去定義它的氣質血脈,魔幻,神經質,黑色,幽默,鄉村異人志,這些真的能概括樹先生么?還不如用文藝片里的"重口味"這樣霸道的說法,蓋住它特立獨行的站姿、坐相。
G. 電影《太極張三豐》的拍攝背景是哪個朝代怎麼天寶比武那場戲有幾個是清朝的長辮子還有武當派到底是不
電影《太極張三豐》的拍攝背景是元朝末期明朝初期,拍的時候卻是亂亂的,大家就當看戲一樣看看好了,不用太認真。還有武當派到底是張三豐創立的。
宦官弄權的明朝末年,苛稅與暴政弄得民不聊生。張君寶(李連傑)與董天寶(錢小豪)是一對自幼在少林寺長大的師兄弟,但兩人性格迥異,張君寶善良忠厚,董天寶則狡猾陰險,在爭奪進入達摩院修行的資格時,兩人因與師伯發生爭執,被逐出少林。
出寺後,兩人因志向漸不同而分道揚鑣,董天寶貪圖榮華參軍,張君寶則與一群仁人志士一起劫富濟貧。為求高官,董天寶向大宦官劉瑾出賣大批舊友,一時間血流成河。為替義士報仇,也為幫民除害,張君寶在秋雪(楊紫瓊)的幫助下,從其師傅的氣功心法中悟出一套武林奇功「太極拳」,開始勤加練習,准備不日與敵手來場血戰。
《太極張三豐》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Q8X9ZONgHQ8Dsc3i5d8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