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蛐蛐和促織原文,有哪些情節不用
《真實的謊言》,《阿甘正傳》,《火車進站》,《定軍山》,《歌女紅牡丹》,《玩具總動員》,電影蛐蛐和促織原文,有那些情節的用。
⑵ 汪曾祺的《蛐蛐》和蒲松齡的《促織》有什麼不同之處
汪曾祺的主要是寫怎樣捉,怎樣養怎樣斗,是散文,沒有神話成分.促織是蒲松齡寫的鬼故事,與鬼和人的故事,與蟋蟀沒什麼關系.
⑶ 蛐蛐、蟈蟈、蟋蟀有什麼區別
蛐蛐、蟈蟈、蟋蟀有什麼區別?
蛐蛐是蟋蟀的別稱,二者是同一物種,沒有區別。
蛐蛐即蟋蟀和蟈蟈的區別:
1、外形不一樣:蟈蟈形似於螞蚱,蟈蟈體長約4厘米,寬近1厘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
2、顏色不一樣:蟈蟈一般是草綠色的,不發亮;蛐蛐和蟋蟀身體呈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油光發亮,絲狀油葫蘆觸角細長易斷。
3、所屬類別不同:蟈蟈屬於螽斯科。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盡管蛐蛐通稱蟋蟀,但是科學分類上他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
4、稱呼不同:蟋蟀和蟈蟈的別稱區別蟋蟀:蟋蟀別稱促織、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土蜇等;蟈蟈:蟈蟈別稱蹩蹤聒聒、螽斯、螽斯兒、油子、油葫蘆、叫應、土喳子、蚤螞、乖子等。
5、所吃的食物不同:蟋蟀:野外生活的蟋蟀一般都是以嫩芽、嫩葉及根為食。蟈蟈:蟈蟈的食物很豐富,有植物類、昆蟲類和雜食類,食肉性強於食植性。天然蟈蟈主要以捕食昆蟲及田間害蟲為生,是田間的衛士,是捕捉害蟲的能手。
成蟲體色翠綠,少數淡褐。觸角發達60mm,復眼2隻,單眼3隻。前胸背板寬大,背板下緣有黃色邊。胸部腹板各具1對錐狀刺,後胸的刺最大。附式4-4-4,1-3附節有墊,後足第一附節附墊分成2個葉片。後足脛節端距6個,背面2個,腹面4個,中間的2個小。後足腿節略比脛節稍長。
⑷ 蟋蟀促織蛐蛐知了哪個詞語表示的動物與其它三個不同
1 標准答案是知了,又名蟬,是半翅目,蟬科下生物。
2 蟋蟀,直翅目下蟋蟀科所有生物的統稱,民間主要指斗蟋。
3 促織,指的是蛐蛐,蟋蟀科下的鳴蟲統稱。
4 蛐蛐通指蟋蟀科下的鳴蟲,也泛指民間的斗蟋(包括米卡斗蟋,竹蟋,雙斑等)
5 所以答案只能是知了。
⑸ 蟋蟀和蛐蛐的區別是什麼
蟋蟀和蛐蛐沒有區別,蟋蟀就是蛐蛐,蛐蛐就是蟋蟀,只是稱呼不同而已。
蟋蟀為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無脊椎動物,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等,「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
外形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常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蟋蟀
⑹ 蛐蛐和蟋蟀的區別
蛐蛐和蟋蟀沒有區別,是同一種動物,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該昆蟲體長大於3c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3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並且蟋蟀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
蛐蛐和蟋蟀沒有區別,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是同一種動物,只是每個地方的叫法不同,蟋蟀是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
蟋蟀體長大於3c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身體不具鱗片,觸角絲狀,柄節多為圓盾形,復眼較大,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
蟋蟀喜歡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屬於雜食性動物,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並且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
蟋蟀會叫,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是求偶的信號,當有別的同性進入其領域內,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
⑺ 請問蟋蟀、蟈蟈、蛐蛐、紡織娘有什麼區別
聲音在這里卻是無法描述,能幫你的只有這些:
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盡管蛐蛐通稱蟋蟀,又叫促織,但是科學分類上他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
鑒別特徵是蟈蟈一般是草綠色,不發亮;蟋蟀和蛐蛐黑褐色,油光發亮!
而蟈蟈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蟲。
1,蟈蟈
人稱「叫哥哥」,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蟈蟈體長約4厘米,寬近1厘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是其感覺器官之一。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桿上爬行、棲息、覓食。
2,蛐蛐:
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也就是說蛐蛐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
3、紡織娘在鳴蟲中屬大型種類,體大,從頭到翅端可達50~70毫米,單翅長39~44毫米。體色有綠色或枯黃色兩種。頭相對較短,頭頂甚寬,顏面垂直。前胸背板前狹後寬,背面三條橫溝明顯。前翅寬闊,形似一片扁豆莢,前翅側緣通常具數條深褐色斑紡,其長虧過腹端,甚至超過後足股節端。後足甚長。雌蟲產卵瓣長,馬刀狀,略呈弧形向上彎曲。
它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它白天常常靜伏在瓜藤枝葉或灌叢下部,黃昏和夜晚爬行至上部枝葉活動。在華東一帶,8~9月間可聽到蟲鳴。紡織娘鳴聲很有特色,每次開叫時,先有短促的前秦曲,聲如「軋織,軋織,軋織,......」,可達20~25聲,猶如織女在試紡車,其後才是「織,織,織-......」的主旋律,音高韻長,時輕時重,猶如紡車轉動,因此得名。如遇雌蟲在附近,雄蟲一面鳴叫,一面轉動身子,以吸引雌蟲的注意。紡織娘以桿物的花和嫩葉為食,並嗜食南瓜及絲瓜的花瓣。
⑻ 蟋蟀和蛐蛐是一回事有什麼區別
蟋蟀和蛐蛐是一回事,沒有區別。
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約 4649 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關於蟋蟀的游戲:鬥蟋蟀
鬥蟋蟀規則
場中共有3人,裁判與2個蟋蟀的主人,行話就叫作「3草2別頭」。
第一、裁判讓打鬥雙方用由棚戶提供的草撩撥蟋蟀的打鬥性,待2蟲起叫後(1分鍾為限,如有一方到時不叫也得開打)起閘開斗。在打鬥過程中,雙方不得用草。
第二、打鬥中2蟲分開,雙方開叫(相差不過3秒)平,繼續比賽;如一方開叫,贏半局。失局的一方可用草撩蟲的斗性(15秒為限),如有斗性則繼續。如無斗性,則輸一局。再繼續用草撩蟲(1分鍾),到時能斗,起閘繼續;不再有斗性,則輸全局。
第三、如蟋蟀在先失半局後反敗為勝,奪回半局,其餘如上所述。也有先失一局後轉敗的,也如上。
第四、也有雙方各失一局的,俗稱「雙爆局」。在2蟲打鬥時,在2蟲跌(分)開時,不管哪方開叫即為贏。哪怕輸的一方還能繼續在打鬥亦無用了。註:雙蟲分開需有一寸(以上)的距離,俗稱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