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有哪些電影院用了意識流的拍攝手法

有哪些電影院用了意識流的拍攝手法

發布時間:2022-09-05 17:20:25

『壹』 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誰知到

首先我舉幾個例子來說這個話題。空對空地說不清楚。
意識流手法的電影《野草莓》將現實、幻覺、回憶中的夢境組合成無序列、無邏輯的結構,使觀眾看到了孤寂的陰影在時間的維度上漸漸移動和擴展,隨著陰影的移動和擴展,表達垂暮之年的主人對未來死亡的預感、恐懼和迷惘。在這部電影中讓人費解的地方甚多,有時感覺悶的很。
《廣島之戀》通過手指顫動的意識流方法,表現了個體情感的瘋狂和人類政治的瘋狂之間微妙的聯系。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雷乃企圖從潛意識境界去分析人的行為,潛意識成了影片的基礎,因而影片把過去與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夢境和現實交相混雜,導致情節撲朔迷離,意義含混不清。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以漫不經心的生活流為結構組織電影,灰濛蒙的散光為主,創造出全片的沉悶壓抑的悲劇氣氛。女主角那無表演的表演在長鏡頭中突出了敘述的完整性,表意的豐富性。如果觀眾理解不了維羅尼卡的心理,就會看得雲山霧海。而且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景物,如一縷陽光破雲而出、一片樹葉飄然而下,也讓人很難理解,尤其是還有文化的隔膜在內,這就更難看懂了。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部分故事情節簡單,但在電影手法上多種多樣:鏡頭銜接主要用切入,甚至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卻符合存在主義的要義——存在既無理由也無必然。電影手冊派的導演的藝術生涯就是在電影表現手法上充分發揮自由度和能動性的過程。
這就形成了藝術電影的一些特點:藝術電影存在永久的和被壓抑的空白;顯示是滯後的,而且相當分散;敘事越來越缺少普遍的動機。
即使人物自己還對其精神懵然無知,觀者卻一定要時刻留意人物是如何在行起坐卧和布景道具之間逐漸露出真面目的,藝術電影為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套場面調度提示法:靜態的姿勢、偷偷摸摸的窺視、似有若無的微笑、漫無目的的行走、飽涵感情的景物、一些與故事有關的事物。
藝術電影在敘事中往往顯示的是巨大的省略——更確切些,是巨大的空白。一連串復雜的行動被縮減成三四個簡單的片斷,與它們所要表現的現實比起來,它們本身一省略得不能再省。觀眾必須因此而忍受比通常觀看古典電影時更持久的原因空缺。

『貳』 被影評人公認為電影鬼才的北野武,其電影作品到底有多「意識流」

說實話如果你是一個經常看電影的人,我不相信你沒有聽說過北野武的名字,作為日本著名的導演,北野武從電影到個人生活都已經被大家了解的很深刻了,很多人都說他的作品是意識流作品,我理解的意識流簡單說就好像是一種主旨,一段意識甚至想法貫穿電影始終,要說有多有意識流我感覺就像下面這幾部就非常典型。

其實對於每部電影我們每個人理解的都是不同的,我想這也是作為導演的北野武想要帶給我們的東西,讓每一個觀看電影的觀眾體會到一種意識在每一個人身上不同的感受,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個人理解,如果你有更多想法可以和我一起討論~

『叄』 意識流電影的貢獻

全球影壇上已經呈現了不少意識流電影,它們對全球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反應。本國電影界也有一些編導為了增加電影藝術的表示手腕,實驗應用意識流伎倆攝影電影,如有名的影片《苦惱人的笑》、《小花》、《櫻》和《天雲山傳奇》等,但它們還算不上是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電影是受意識流小說反應而發生的一種奇特的影片式樣。20百年20時代歐美作家將「意識流」應用於文學作品,50時代才進進電影作品之中。什麼是「意識流」?「意識流」這個名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他在《心理學原理》中說:「意識……並非以一段段的情勢呈現的,像『鏈』或『環節』這樣。它不是聯結興起的,而是活動的。河流或流水是描寫意識形狀的借喻。」這里的涵義取決誇張意識活動的間斷性,如水流一樣不可結束。後來「意識流」被現代派小說廣為應用,形成了「意識流小說」派。證據一些文學史家們的看法,小說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即早期小說,重視描寫內容和人物外部活動;心理小說,著重描寫人物內在的思想、感到和心理活動;意識流小說,描寫人物單純的實質全球,不斷是理性內容即理智思想,還有非理性內容,如幻想、幻覺、感情波動等。由此可見,意識流小說階段的文學作家們已開端應用人的意識如同水在活動著的概念往寫小說,寫人的實質形狀和思想活動,轉變了過往寫事情、寫本事內容的伎倆。
實在,一些作家面對現代全球、現代人的單純性,他們認為過往寫實學說的方法已不可以表達已經被熟悉到的單純性,願望尋找一種表示這種單純性的適當的文學情勢,意識流的方法就是在這樣的摸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本事內容呈現的先後次序或者按內容之間的邏輯而展開的構造。本事隨著人的意識活動,超出自由遐想來機構本事。客觀上,意識流小說用的重要技能和伎倆就是「心坎對白」。1887年法國作家杜夏丹最早採用「心坎對白」伎倆,所以被認為是「意識流」文學的前人。但「意識流」文學的真正鼻祖應推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尤利西斯》1922)和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1927),他們的作品實踐受到了伯格森直覺學說學說和弗洛伊德潛意識學說的激烈反應。二戰以後應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特定水平上已變化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作品伎倆。上百年的60時代,法國呈現了一度新小說派,專人人物是阿蘭·羅勃·格麗葉,他們就是用意識流方法從事文學作品,並且取得了成績。於是,在新小說派的反應下,開端把意識流這個心理學概念引用到電影中來。

『肆』 你最喜愛的意識流電影是哪部

《暖暖內含光》

意識流,指意識的流動。包含回憶、幻想、與夢境。影片始於喬爾斷斷續續的內心獨白,他談到了自己的情感、性格與記憶。「我不是一個善於和女性聊天的人。」他在解構自己,這是意識流電影的典型手法。

喬爾在二月某日的早晨蘇醒,他感到有些恐懼。彷彿失憶一般,他忘記自己為何恐懼,忘記速寫本上撕掉的紙張,甚至忘記為何來到蒙托克。在蒙托克,他總是遇見一位穿橘黃連帽衫,藍頭發的姑娘。喬爾不敢主動打招呼。公車上,又一次的不期而遇,姑娘自報家門,她叫克萊門汀。喬爾與她相談甚歡,從藍色廢墟到橙色特工。

為了逃避記憶清除,他在自己的潛意識之中躲了起來。我們跟隨喬爾的潛意識,去到了他和克萊門汀從前的每一段過往。他們甚至回到了喬爾的小時侯,克萊門汀偽裝成了他的母親。這在潛意識里可以理解為喬爾對女友的依賴到了「戀母情結」般。這是意識流的高超用法,與精神分析相結合。將人們隱藏在潛意識深處的一切,用意象表達出來。人的意識最終沒能戰勝機器。

影片最後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喬爾與克萊門汀是否還能繼續走下去,每個人有他們不同的答案。

『伍』 用鏡頭去表達人的主觀意識的電影被稱作什麼

被稱為意識流電影。

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處,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時間空間跳躍多變,大大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

全球影壇上已經呈現了不少意識流電影,它們對全球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反應。本國電影界也有一些編導為了增加電影藝術的表示手腕,實驗應用意識流伎倆攝影電影,如有名的影片《苦惱人的笑》、《小花》、《櫻》和《天雲山傳奇》等,但它們還算不上是意識流電影。

內容深遠:

意識流電影往往是打破了時間、時間、中央的界線,把時間、中央自由地扭結興起,由於這些影片編導認為,當一匹夫著想題目時是沒有時間、中央觀念的,思想活動往往是沒有條理性和規矩的,他們還認為,要「真實」地表示一匹夫的思想活動,就否則受時、空、地的限制,特定誇張時間、中央的同一,必定有「虛偽」的因素,有「編」的紋路。

千萬把時間、時間和中央混在一起的伎倆,在常軌電影中也呈現,有時也呈現「閃回」、「倒敘」,但它是圍繞一度主題和一度核心事情來治理的。意識流電影的「閃回」、「倒敘」卻不同,不是為核心事情服務,完整是按照人的潛意識的不規矩活動而混在一起的,從而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現代有名影片《老槍》就是成功的典型。

『陸』 意識流電影的發展

世界影壇上的意識流電影出現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導演,深受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善於通過意識流去體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他敢於運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識流,如人與神並存、死人與活人重逢之類,但是他力圖使這些場面富於紀實性,使環境與人物有機融合,很有電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攝於1957年,劇情發生在現在時態的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內,表現一個78歲的醫學教授波爾格在其兒媳瑪麗安的伴隨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重訪了一些故地,使老波爾格不斷地進入到往事的回憶和夢幻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影片結束,他開始有些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互愛的關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潛意識為對象,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人物的回憶、幻覺、夢境等,表現了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根源的探索和對生命再生的渴望。這部影片後來成為西方電影研究家們探討意識流的「範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識流影片還有《第七封印》和《處女泉》等,前者描寫一個中世紀武士參加十字軍征戰後,感到精神毀滅而回到瑞典。當時瑞典瘟疫流行,到處可見強奸、盜竊和殺人的罪行。他更感幻滅,要從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後來他從死神那裡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與死神對弈,故意拖延時間以便找機會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對夫婦),以彌補虛度一生的內心悔恨。後者則著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惡多端,合謀強奸少女嘉琳,還殺死了她。她父親為了報復而處死他們。為了消除內心恐懼,他先舉行了異教徒的祭祀儀式。影片結束時,嘉琳屍體下湧出了泉水,象徵著道德「乾枯」的世界已恢復了精神平衡。
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費里尼也以運用意識流著稱,其特點是強調直覺。他不但受存在主義與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也受哲學家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他們認為,在人的意識中直覺最重要。沒有直覺認識也就沒有邏輯認識;沒有邏輯認識卻照樣有直覺認識。所以他們極端強調直覺,反對任何理性加工,鼓勵創作「內省作品」。費里尼於1962年拍攝的《8又1/2》(又譯《八部半》)正是強調直覺的「內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個名叫吉多的電影導演在籌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頓與危機。這位導演准備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新影片。為此,他來到了溫泉療養院,邊療養邊准備拍攝工作。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創作陷入危機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經搭好,但他的構思還是朦朧一團,處處是阻礙和矛盾,與此同時,他也深陷於個人生活的危機中,與妻子在感情上無法溝通,情婦又對他糾纏不休。他幻想出來的思想女性剛剛出現,立刻就顯露出同樣令人痛心的世俗態……最後,他舉行了一次毫無內容的記者招待會,同請來的客人跳起了倫巴舞。這部影片是費里尼的創作轉向表現人的內心現實的標志。它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干將阿侖·雷乃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也創作了震撼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尤其是《廣島之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影壇上的「一顆精神原子彈」。這部具有反戰傾向的影片,敘述了一位法國女演員,去日本拍攝一部關於和平題材的影片,她認識了一位日本建築工程師,他們相愛了。在相愛的過程中,女演員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戀愛,那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在家鄉納韋爾愛上了一位23歲的德國士兵,但是,他在納韋爾解放的那一天,卻被打死了。這位18歲的少女則因為與德國人戀愛而被打成「法奸」,關在地窖內,並被剃光了頭,遭盡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後來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子。「她」與「他」分手後回到旅館,因忍受不住孤獨的寂寞又來到街上,與徘徊至那裡的工程師相會。「他」懇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卻難忘巴黎的家。最後,兩人互相告別,並深情地呼喚著對方象徵的名字:「廣島!」「納韋爾!」這部影片不少地方運用了「閃回」鏡頭,由現在轉換到過去,由日本轉換到法國。日本建築工程師的任何動作,都引起這位女演員回憶二戰時的那位德國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組鏡頭特別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館里,女演員從陽台回到房間後,看見日本工程師還在床上睡,他的一隻手在睡夢中蠕動。接著下面一個鏡頭,馬上就是那個德國兵躺在地上,在臨死前一隻手痙攣的景象。這兩個鏡頭的突然轉換和連接,表明現在和過去的情景同時出現在女演員的腦海里了。整部影片沒有一個中心事件,沒有故事情節,展現的過去和現在、回憶和聯系,全是女演員的意識活動。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繼《廣島之戀》後又一部涉及到關於記憶與時間以及遺忘之間關系的意識流影片。這也是一部沒有傳統的故事和連貫的情節、人物身份也極不明確的影片。描寫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華建築中,聚集著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訴一位叫A的女士,他們去年曾在馬里昂巴德見過面。她當時答應過離開她的丈夫M,與他一起私奔,現在一年過去了,他不願再等下去,她必須跟他一起走,A女士卻無論如何也記不清有過這段往事,不承認與X先生有過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復訴說下,她終於拋棄了M丈夫,與X先生一起離開了。
除了介紹以上幾位世界電影大師的意識流影片外,當代著名的經典意識流影片還有法國的《老槍》等,也在電影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都具備著共同的創作特點。

『柒』 意識流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喧嘩與騷動》、《牆上的斑點》、《酒徒》等。

1、《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又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是20世紀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創作的長篇小說,先後出版於1913—1927年間。

這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七大卷,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

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只有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

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該小說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心靈追索描寫、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2、《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2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徵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

斯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成熟,也可以成為一名父親,然而,由於父親西蒙·迪達勒斯的批評和缺乏理解並沒有成功。

因此斯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斯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

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後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由此可見,斯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通過對一個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變化的細致刻畫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

《尤利西斯》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3、《喧嘩與騷動》

《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創作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929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游手好閑、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愛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能。

全通過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最後則由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做一補充。該作品採用了多角度的敘述方法。

4、《牆上的斑點》

《牆上的斑點》,作者是弗吉尼亞·沃爾夫,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

5、《酒徒》

《酒徒》是香港嚴肅文學大家劉以鬯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中國第一部意識流長篇小說。

《酒徒》是部與眾不同之作,主要表現為:酒徒被置於三種狀態之中,行文風格各異;呈現強烈批判意識的香港關注;論述性與學理性的學人小說色彩;詩意的意識流動與感性的意象相對接。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經濟盛行,文藝也高度商業化。一位藝術良心未泯的作家,掙扎於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不願典賣自我價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療飢,靠寫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責懺悔,借酒麻醉,沉淪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初,被譽為「中國首部意 識流小說」,入選「20世紀現代小說經典名著百強」。2004年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2046》。2011年由香港導演黃國兆拍攝成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意識流

『捌』 意識流電影有哪些

意識流電影
它是指這類電影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
世界影壇上的意識流電影出現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電影史上被最早視為「意識流電影」的是瑞典著名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楊梅樹下話當年》)。這位有世界影響的導演,深受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善於通過意識流去體現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觀念。他敢於運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識流,如人與神並存、死人與活人重逢之類,但是他力圖使這些場面富於紀實性,使環境與人物有機融合,很有電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攝於1957年,劇情發生在現在時態的約24小時的一段時間內,表現一個78歲的醫學教授波爾格在其兒媳瑪麗安的伴隨下,驅車前往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重訪了一些故地,使老波爾格不斷地進入到往事的回憶和夢幻中,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影片結束,他開始有些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互愛的關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潛意識為對象,運用意識流的手法,通過人物的回憶、幻覺、夢境等,表現了一個老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孤獨根源的探索和對生命再生的渴望。這部影片後來成為西方電影研究家們探討意識流的「範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識流影片還有《第七封印》和《處女泉》等,前者描寫一個中世紀武士參加十字軍征戰後,感到精神毀滅而回到瑞典。當時瑞典瘟疫流行,到處可見強奸、盜竊和殺人的罪行。他更感幻滅,要從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後來他從死神那裡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與死神對弈,故意拖延時間以便找機會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對夫婦),以彌補虛度一生的內心悔恨。後者則著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惡多端,合謀強奸少女嘉琳,還殺死了她。她父親為了報復而處死他們。為了消除內心恐懼,他先舉行了異教徒的祭祀儀式。影片結束時,嘉琳屍體下湧出了泉水,象徵著道德「乾枯」的世界已恢復了精神平衡。
義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費里尼也以運用意識流著稱,其特點是強調直覺。他不但受存在主義與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也受哲學家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他們認為,在人的意識中直覺最重要。沒有直覺認識也就沒有邏輯認識;沒有邏輯認識卻照樣有直覺認識。所以他們極端強調直覺,反對任何理性加工,鼓勵創作「內省作品」。費里尼於1962年拍攝的《8 1/2》(又譯《八部半》)正是強調直覺的「內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個名叫吉多的電影導演在籌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頓與危機。這位導演准備拍一部表現人類末日的新影片。為此,他來到了溫泉療養院,邊療養邊准備拍攝工作。然而,他卻發現自己的創作陷入危機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經搭好,但他的構思還是朦朧一團,處處是阻礙和矛盾,與此同時,他也深陷於個人生活的危機中,與妻子在感情上無法溝通,情婦又對他糾纏不休。他幻想出來的思想女性剛剛出現,立刻就顯露出同樣令人痛心的世俗態……最後,他舉行了一次毫無內容的記者招待會,同請來的客人跳起了倫巴舞。這部影片是費里尼的創作轉向表現人的內心現實的標志。它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干將阿侖?雷乃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也創作了震撼世界影壇的意識流電影《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尤其是《廣島之戀》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影壇上的「一顆精神原子彈」。這部具有反戰傾向的影片,敘述了一位法國女演員,去日本拍攝一部關於和平題材的影片,她認識了一位日本建築工程師,他們相愛了。在相愛的過程中,女演員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戀愛,那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在家鄉納韋爾愛上了一位23歲的德國士兵,但是,他在納韋爾解放的那一天,卻被打死了。這位18歲的少女則因為與德國人戀愛而被打成「法奸」,關在地窖內,並被剃光了頭,遭盡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後來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日子。「她」與「他」分手後回到旅館,因忍受不住孤獨的寂寞又來到街上,與徘徊至那裡的工程師相會。「他」懇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卻難忘巴黎的家。最後,兩人互相告別,並深情地呼喚著對方象徵的名字:「廣島!」「納韋爾!」這部影片不少地方運用了「閃回」鏡頭,由現在轉換到過去,由日本轉換到法國。日本建築工程師的任何動作,都引起這位女演員回憶二戰時的那位德國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組鏡頭特別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館里,女演員從陽台回到房間後,看見日本工程師還在床上睡,他的一隻手在睡夢中蠕動。接著下面一個鏡頭,馬上就是那個德國兵躺在地上,在臨死前一隻手痙攣的景象。這兩個鏡頭的突然轉換和連接,表明現在和過去的情景同時出現在女演員的腦海里了。整部影片沒有一個中心事件,沒有故事情節,展現的過去和現在、回憶和聯系,全是女演員的意識活動。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繼《廣島之戀》後又一部涉及到關於記憶與時間以及遺忘之間關系的意識流影片。這也是一部沒有傳統的故事和連貫的情節、人物身份也極不明確的影片。描寫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華建築中,聚集著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訴一位叫A的女士,他們去年曾在馬里昂巴德見過面。她當時答應過離開她的丈夫M,與他一起私奔,現在一年過去了,他不願再等下去,她必須跟他一起走,A女士卻無論如何也記不清有過這段往事,不承認與X先生有過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復訴說下,她終於拋棄了M丈夫,與X先生一起離開了。
除了介紹以上幾位世界電影大師的意識流影片外,當代著名的經典意識流影片還有法國的《老槍》等,也在電影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都具備著共同的創作特點。

與有哪些電影院用了意識流的拍攝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近幾年最好看的科幻電影有哪些 瀏覽:30
高級私人教練2017電影 瀏覽:418
日本擠奶水的電影 瀏覽:152
二級內地電影有哪些 瀏覽:409
2015電影排行榜喜劇 瀏覽:984
今天電影時間表2015年的 瀏覽:979
商丘電影院地址查詢 瀏覽:402
免費觀看恐怖僵屍電影電視劇 瀏覽:174
邪不勝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754
iPhone12pro哪裡找hdr電影 瀏覽:778
延安華夏電影城影訊今日上映 瀏覽:155
法國國王被俘虜的電影 瀏覽:642
韓國電影關系百度雲 瀏覽:289
落花手電筒影網 瀏覽:751
春秋五霸電影插曲 瀏覽:64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