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裡能找到泰國電影《o型血》
青春片《O型血》,寫五個年輕的藝術學校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友誼、愛情、理想。
片子開始沒多久,學生們同唱一首歌DD《桑塔魯西亞》,印象里該是東南亞的民歌,出現在泰國的片子里,有一點意外,可是很親切。
人物
楓細細婀娜的腰身,家境最好,開一輛小車子上下學;第一天相識冰,最漂亮的女孩兒,單親,母親是個極美的女人;阿德是五個人中最個性沖動的男孩子,黑色深陷的眼窩,喜歡攝影,探戈跳得棒極了;本家境僅次楓,高大帥氣,歌子唱得很棒,一手好吉它;叢普是其中最其貌不揚但內秀的女子,寫詩和小說。
五個人很巧合的都是O型血,每天彼此不離不棄,於是稱作「O型組合」。四年的時光很快流過,友誼在不知不覺中轉變,本與阿德同時愛著冰,楓喜歡本,這一切與叢普無關,她愛上冰的母親公司里一個高大男人。
故事
楓的生日之夜,她化了淡妝,露背的抹胸,長裙,朋友們全部白色的禮服或是休閑裝束,還有白色的百合,那樣聖潔的美。
Party過後,五人跟隨警察的車子去給車禍拍照,意外地發現,死者是冰的母親。在巨大的悲痛中,本的父親出面幫助料理了喪事,在父親的鼓勵下本去安慰冰,阿德本也想去,只是瞬間的猶疑,冰便偎在了本的懷中。
命運彷彿就這樣擦肩而過,只因瞬間的猶疑,便失卻。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瞬間,可悲的是,當這瞬間發生時,我們並不自知。
畢業在即,大家忙著各自的論文,楓豪不掩飾她對本的愛情,而本在楓的家中,親吻了冰,並送了她一大束白色的百合。當本把這件事說給阿德聽時,他切壞了手中的照片。
在畢業的晚會上,阿德看到本與冰在台上歌唱的情歌,心情很是凄苦,在校門外與前來接楓的男人大打出手,終於因此事沒能拿到學位,抑鬱中隻身去了美國。他與「O型組合」的聯系只有給冰的信,只有她一人。
其實早在剛剛入學時,他便愛上冰,他可以對所有人大打出手,除了冰;他可以誰的話都不聽,除了冰。
在一次約定的海灘聚會上,清晨遲到的冰看到赤裸在床的楓,本垂頭坐在門外。她在絕望中與本擁抱告別,卻被楓看到,三人不歡而散。
本明確地告訴楓,他愛的是冰,楓痛苦地去醫院拿掉孩子,因失血過多處於生命的邊緣。乘車趕往機場的冰在路上聽到需要陰性O型血的消息,留下血卻沒有留名匆匆離去。
病癒的楓參加本的畫廊開業慶典,終於收到本的求婚戒指;同時收到的還有來自美國的照片,阿德與冰燦爛的笑臉。
這是一部理想化的電影,五人的離開與選擇,很大程度上都在為友誼讓步,為了朋友,但承受了巨大的痛楚。青春的理想與善意,情感象叢普吸煙的樣子,青澀但不失生命的華美。沒有華麗的外表,但是真純即是最美。
最終五人重歸於好,阿德是著名的攝影師,本邊讀研究生邊做老師還開著畫廊,叢普愛慕的男人正計劃著給她出詩集。
男人們事業有成,女人們愛情幸福。
能夠感覺是電影發展的初期,一切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是一個欠缺,但仍不失理想之美。
記得讀初中時我的班上也有一個五人組合,大家都稱「五人幫」,四個男孩子和一個女孩。現在一個在日本,兩個在北京已成婚,計劃著要出國,剩下一個男的在故鄉的小城,也已為人夫,女孩子是最早工作最早結婚的,沒有離開家。
現實的生活終究有人的未來是平淡的,不會全部輝煌。
關注他們很大程度是因如今日本的男人是我的初戀,十二年,如花的歲月,全部賦與他,且是單戀。但是並不後悔,美好的東西並不一定要結局,只要是真情付出,若有了結局,反而無可回味了。
電影
泰國近年的電影與越南都處在上升階段,與韓國、新加坡慢了半拍,不同的是還沒有踏上商業化的道路,越南發展得更好一些。曾經看過《戀戀三季》與《青木瓜之味》,《戀》的表演已很成熟到位,是三個片段的加法,描寫三個處於社會底層的人,車夫、妓女、流落街頭的孩子,在艱難的生活中找尋生活的樂趣、希望,與愛情。《青》則描寫了個從小清苦的年青女傭與男主人的愛情。片子最大的特點是導演對節奏的把握,感受到的一種令人沉澱的嫻靜,在商業片泛濫的大潮中,這種平和淡泊很是難得一見。
前些日子聯想環球影視介紹了一部泰國片,忘記了名字,感覺一樣的質朴。泰國這個國家對中國人並不陌生,是開發較早的出境旅遊線,但是從未想過去,這里有很多的誤解,尤其看了《O型血》後。這個國家傳遞給外人的更多的是扭曲的性文化,人妖、妓女,隱藏了太多對人性的摧殘,而更多的人認為泰國之旅最大的看點即是人妖,回來後多半有一張與人妖的合影留念。能想起的還有泰拳,她的國王普密蓬DD農學家,一個傀儡政權下掙扎的君王。
很是不喜歡。
《O型血》給了我認識的轉變。純白的色調,雙手合十,這是一個佛教的國度,歌子的美妙,樂曲沒有特別大的起伏,輕快規律的節奏,輕輕和著就想手舞足蹈。影片中出現無數處的街景或是道具,純白色的百合花朵,純白的衣色,讓我知道泰國除了我所不喜歡的,也可以拍出這樣清新的電影。
還有鍾麗緹的《晚娘》,是一部合拍片,沒有看全,只見到幾個片段,拋開內容不提,與前幾部共同的特點是風情,攝影把握的尺度很是到位,熱帶異域的風情那種感覺異於張藝謀早期影片的大紅色調,熱烈鮮艷,是我喜歡的素凈。
記得另一部與荷有關的片子(越產)中反復出現的一個場景,擁塞的河道水是渾黃的,來來往往賣水果、鮮花的船隻,河道上大概是為死去的人拋撒的白色細碎的花朵,順流隨波,盪盪地漂去,令人悵惘。
❷ 《八美圖》告訴你什麼叫千嬌百媚
《八美圖》聚會了法國影壇老中青三代名伶,環肥燕瘦,五顏六色的八個女人果然唱啊跳啊上演了一出精彩好戲,只是一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風情背後,是一個弄假成真的黑色故事。
白雪皚皚的聖誕日前夕,在溫暖明亮,精緻富麗的宅子里,男主人匕首插在背後「暴斃」,圍繞著他的八個身份不同的女人困守屋內開始相互猜疑,質問,編織謊言,驚爆真相。一身粉紅色裙裝的大女兒素湘,一進門就像一粒精緻甜美的糖果般可喜;蘋果綠的小女兒嘉芙蓮,帶著母親姐姐表演的開場歌舞活潑潑吹開了我們的笑顏;墨綠色的妻子家琵——當年法國影壇尊貴端莊的女皇凱瑟琳·德納芙雖然豐滿了許多,但是紋絲不亂的金發和剪裁精細的連衣裙襯著她依舊是風致宛然;淡紫色的岳母,乍看上去儼然就是藹然可親的老外婆;紅褐色的妻妹娥古斯汀,再次充當英法文學寫女性形象時,不可或缺的一種角色設置——老處女,往正面去寫至多也只是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里的三小姐曼麗,為了遮掩外表和資質上的平庸,透出陳腐不堪的女學究氣;而一旦作者筆不容情就成了巴爾扎克筆下的貝姨,陰騭外表下是陰暗扭曲的一顆心,總歸是可憐又可笑的一類人;紅與黑的交響中裹著風騷的小姑貝麗,有著男人的手腕,又有著半老徐娘的閱歷和風韻;再加上一個灰色的女管家香奈爾,彷彿(僅僅是彷彿)是從《亂世佳人》里就深入人心的忠心耿耿的「黑嬤嬤」的形象延續;最後是女僕露意莎,一個最常見的女僕的名字,一身規規矩矩的黑白素色裝扮,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無足輕重的一個小角色,大名鼎鼎的艾瑪紐·貝阿怎肯屈身俯就? 全片主要依靠對話敘事,很像一幕室內劇,除了偵破片慣用的一些敘事手法,比如不斷插入回溯鏡頭以再現案發當晚各個人物的行動;又如故意配上一點攪動人心的驚悚音樂渲染情緒;比如剛剛要揭露真實線索的時候證人就會受到生命威脅;最後也讓始作俑者完整編演整個過程讓真相昭彰等等,妙就妙在:不斷揭發出的違背倫常的內幕,妻子與人偷情,對象是導致丈夫破產的合夥人;大女兒未婚先孕,父親就是「播種者」;岳母當年就曾殺夫,妻妹也意圖引誘姐夫;小姑勒索不盡,同時也和妻子的情人有染;女管家與小姑有同性戀關系;女僕與丈夫久有姦情;最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女僕和小姑都是雙性戀者,對於德納芙扮演的女主人家琵都懷著欲近不得的渴慕……伴隨著這些出軌內幕的顯現,是人物言行舉措的漸漸失態,互相言語間的詆毀,誹謗,咒罵,多次發生的撕打,母女之間,姑嫂之間,姐妹之間。更有德納芙放低姿態和小姑在地上翻滾撕扯中居然受到肉慾驅動不由得四唇相接的狂放演出。為了將觀眾的注意力就集中於這八個女人身上,不僅唯一的男性角色只現了一個背影,而且鏡頭常常逼近每個女人的臉拍特寫,讓觀眾直接逼視這些美麗面龐下暗藏著怎樣的心計百轉。
❸ 電影《夜宴》:以愛情至上為主題,用華麗絢爛的畫面吸引觀眾,為何評分不理想
電影《夜宴》之所以評分很低,最大原因在於影片華麗的外表下,卻有一顆空洞的心,雖意講中國歷史之事,卻格外生出日劇之風味,馮導本想製作一桌美味佳餚,奈何有些「多鹽少醋」了。總之電影雖眾星雲集,畫面美輪美奐,卻因形式大於內涵,使得觀眾不知所雲。
總之,電影《夜宴》評分低的確有很多因素,將一部單薄劇情拍攝出文藝片的感覺,本身便存在著一定難度,加之電影主旨也並未鮮明表露,被人吐槽也在所難免了,不過始終不可否認其藝術美感的貢獻。
❹ 她是《安家》中的江奶奶,曾在電影中給未成名陸毅周冬雨當過媽,是誰呢
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這部劇除了這兩位高人氣主演,配角演員中也有不少觀眾熟悉的面孔。比如王自健,還有李菁、閆學晶、代樂樂、楊昆、海清等一眾演員,可謂眾星雲集。
在這些配角演員當中,有兩位上海老演員顯得有些特殊,那就是扮演江奶奶的奚美娟,和扮演天天爸爸的周野芒。
我們沒有辦法根據一段婚姻的成敗,來判斷當事人如何如何。而且尤其對於演員來說,他們為我們奉獻出優秀作品和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這就是他們的成功。另外從兩人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部劇的舉動來看,這么多年過去,很多事情也早就放下了。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❺ 情人眼裡出西施 演員表(韓劇)
主演:姜志煥 李智雅 黃靜茵
劇情介紹
帥氣的外表加上出眾的能力,國際建築師江泰奉,有一天他經歷了一起交通事故,而他的後遺症是「暫時性視覺障礙症」,也就是說他無法區分醜女與美女。就在他出事以後,他的眼前出現了「美女」王素凈,泰奉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實際上王素凈是一個外表上比較有缺陷的動物雜志社記者。不知道泰奉有「暫時性視覺障礙症」的素凈,人生第一次經歷了完美男人對她的追求,她變得不之所措,同時命運般的陷入到泰奉的魅力中。
就在素凈出差的時間里泰奉的後遺症很快沒有了,而不知道這一事實的素凈仍然以激動的心在等待著泰奉,就當泰奉出現在素凈眼前時,泰奉卻一點也認不出素凈的樣子。
曾經的心中女神樣貌大變,追求完美的泰奉能否接受真實的素凈?他們艱險的愛情能否繼續呢?
❻ 天上的戀人的影片評價
這部愛情電影將給觀眾帶來一種純真愛情感受,將對人們現代的愛情生活產生極大的沖擊。
《天上的戀人》中國第一位在日本獲得電影碩士學位的青年導演蔣欽民執導,該片在日本大受歡迎,被日本觀眾譽為「最美麗的愛情故事」。此片不同於中國以往幾部打入國際市場的農村片,沒有籠罩著一種愚昧的氛圍,而是充溢著濃艷的浪漫與美麗,片中主人公雖然大多是殘疾人,但卻表達一種美好向上的精神,這使該片既有一種清新不流俗的外貌,又具備了更深切的人文思想。這部電影可以歸入詩意電影一類。農村題材,廣西山區的天成景色,竹樓石徑暮歸的老牛,「代仔求親」唱山歌的古老風習,劉三姐傳下來的「樹纏藤」民謠,這些都美麗得很實在。人物的時髦著裝則不屬於山裡人,陶虹一轉身就一套絕色的裙子,董潔素凈得像個小仙子,這些則美麗得很虛幻。故事是這樣的:山裡人瞎子爹和聾兒劉燁留宿了尋親的啞巴董潔,不識字的劉燁深愛著鄰家鳳凰陶虹,求獸醫站的張站長代筆寫求愛信,比《周漁的火車》里那個獸醫還花的張站長狸貓換太子,以自己的名義寫了情書,山裡妹子陶虹自然經不起「文化人」的勾搭,二人背著劉燁就成了好事。
後來不知情的劉燁父子擺開陣勢唱歌求親,結果自然是未果。張站長回城,拋棄了懷孕的陶虹,陶虹乘氣球而去,一直暗懷情愫的董潔與劉燁牽了手。整個故事洋溢著一種簡約的美麗。人們常說「盲婚啞嫁」誤會多,這片子正是借用各種人的生理死角,盪出了故事的層層波瀾。這固然有些戲劇化,好在人物的內心活動是真實無欺的。
全片沒有一個壞人,張站長也不過是個軟弱自私的人。也沒有以道德的名義評判什麼,只是一味地展示,展示田園牧歌,展示淳樸心靈,展示山裡人的某種生存狀態。當然,勞苦困窘那個側面全然從略,留下的只是一片淺淺的美麗。
《那山那人那狗》則在美麗的山水之間從容勾畫了一個平凡的郵遞員,他的美麗心靈還有掙扎與痛。講故事全然不動聲色,只是走過了一村又一庄,父親與兒子隔閡層層消融,而父親平凡敬業的形象一步步走向觀眾。這樣的片子沒有刺激性的視覺效果,當然遠不如商業片叫座,我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上映的,只是它拿了金雞獎後偶然在電影頻道看見。這當然不是什麼廟堂之作,也絕非農村面貌的典型展現,這就是城裡人的溢美想像加上鄉村的真實表面,合成一首輕歌曼舞中略帶愁苦的散文詩。它不同於同樣可以歸入詩意電影的《那時花開》、《那山那人那狗》。《那時花開》表述青春的感傷,有恍惚迷離的情緒而無完整故事,感同身受的則情難自已,更多的人是老虎吃天。據說,《天上的戀人》在東京被譽為「最美麗的愛情故事」,2000觀眾為之把巴掌都拍腫了,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單獨約見董潔,影片最終得了最佳藝術貢獻獎。這個獎項的具體含義我搞不清楚,但顯然從規格上來說低於「最佳影片」,我就想,假如它在美麗而外還能有些捶打人心窩子的東西,也許就真的最佳了。《那山那人那狗》在美得不遑多讓的同時,直達了人們心靈深處的隱痛,其「蠱惑」人心的力量自然更加醇厚而綿長———那應該是詩意電影的更高境界。
這部片子反映了兩位聾、啞青年男女用獨特生活語匯演繹的愛情故事。董潔依然是那副平靜的表情,她的一招一式都是那麼矜持而有分寸,沒有絲毫的誇張與張揚,而陶虹卻簇滿一臉的笑容。她二人的性格反差,正好與這部即電影里人物的性格反差相吻合。製片方稱:「她倆搭配很適合。尤其董潔,不說話的時候更有味道。」本片在第十五屆東京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被日本觀眾譽為「最美麗的愛情故事」。 作為惟一一部入圍的華語電影,《天上的戀人》有幸成為東京電影節上第一部與觀眾見面的影片,2000個座位的觀賞券在電影節開幕10天前便全部售磬。放映當天連平常很少有人光顧的二層都座無虛席。主演劉燁、董潔在這次盛典上成為萬眾矚目的偶像,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影片放映結束後,全場掌聲雷動,2000名觀眾無人離去,都參加了舞台見面會,觀眾的提問十分踴躍,限制在30分鍾的見面時間一拖再拖,這在電影節上也是很少見到的。該片的日本製片人佐佐木亞西子在廣西天峨縣看樣片後說:「在以往的愛情電影中還沒有過這樣的環境,一個啞巴、一個聾子、一個瞎子和其他正常人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而且他們當中發生了一段純真浪漫的愛情故事,很難得。這部片子在日本市場會受到歡迎。」
第十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大會對《天》片在演員、音樂及導演手法藝術上的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對青年攝影邵丹的個人才能給予了高度評價,評價影片就如一幅充滿詩意的中國畫畫卷。
藝術風格
《天上的戀人》,是根據東西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的作品《沒有語言的生活》改編而成。無論是在人物形象上、情節發展上、敘事風格上,原著和電影都有很大不同。經過從寫實到寫意,從現實到浪漫,從敘事到抒情的轉換,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是一部由兩位聾、啞青年男女用獨特生活語匯演繹的愛情故事影片。劇本的視角與表達手段極端獨特,在廣西如歌如訴的優美景色里,有聾人對愛情的熾熱傾訴,有啞女對情愛的歡呼高歌,構成了青春、健康、純美而朴實的愛情畫卷。故事的主角是殘疾人,他們在積極的生活,健康的愛,但它不是一部殘疾人題材的影片,這就是本片最大的特色。
電影畫面本身提供了一些更寬闊的背景,可以使人有更大的空間添加各種元素的音樂。在創作《湘雨瀟瀟》時,基本上還是出什麼樣的畫面就配出什麼音樂,而《天上的戀人》則將有些音樂游離於畫面之外,把聲音與畫面按照立體的狀態處理的。
因為他內涵比較大,他的文化含量也很大,這部影片把歷史、文化、地域全都折射出來了。
應該說為這個詩意的電影加了一層彩,音樂使影片的詩意更加明顯,使影片在思想上更有厚度,使觀眾看到影片後有更深刻的思索。給了觀眾更多的信息量。
主線有一條,就是那個女孩子的那條(音樂)主線,她非常的溫柔善良,雖然她的情緒從總體上說很平靜,但也有波瀾壯闊的。在表現她的善良、她內心美好時用了很多廣西民歌。
另外一個就是那個聾子,描寫他的音樂動態比較大,音樂中有些煩躁不安的東西,就是這些煩躁不安的東西構成了這個電影音樂中比較現代化的那些元素。這些現代元素的電影音樂正好與當地這種未經雕琢、淳樸的自然環境很吻合。
在音響效果的處理上有些與眾不同。因為如果一部情節性很強的影片它的線條肯定是單一的,但由於這部電影線條並不單一,所以在音樂上我可能會處理的風格更多樣化,會與畫面的情緒反著走。比如在家寬(劉燁飾)理發這一段落,用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節奏,和理發的那個動作以及當時的情緒都不搭調的,但是組合在一起特別新鮮。
民樂的運用是很重要的,因為民族音樂的音色對於這部片子的勾畫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個民族樂器的音色變成西洋樂器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所以這個音色起了絕對性的作用。至於(用)弦樂隊是因為這個電影是立體聲的電影,需要強烈的感情沖擊時光用幾個民族樂器是不夠的,還需要弦樂隊給予強烈的聽覺沖擊,所以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比如劉燁在懸崖上跳舞這段音樂,長笛和竹笛混合在一起就是要突出一種比較詭異的風格,這時音樂充滿了想像力。這兩種音色的組合會造成一種新的視聽感覺,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另外,在影片最後我還加入了童聲合唱,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表現畫面上沒體現出的那種感情強烈沖動。
在該影片中用了很多廣西民歌,比如說劉燁唱的那首歌以及那個女孩子搖著櫓去找她哥哥時,這些唱段都是當地的一些音調,這些都是典型的廣西音調。廣西的民族音樂風格是很重要的,別的地方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旋律,這是相當具有地域化的。
因為這個電影其實最後還是很傷感的,它是一個能令人靜下來沉思的故事。所以音樂盡量去符合。去營造電影的氣氛,使觀眾在離開電影院時能若有所思。
董潔這個演員選得非常合適,她的形象、氣質特別符合這個角色,非常的質朴。所以在音樂上主要突出她善良的品質,所以等到最後陶紅演的那個角色飛走以後,用了一些童聲表達這個女孩子的心情,在音樂創作上給予這個女孩子很大的同情。如果這個電影音樂中有抒情部分的話,那很大的成分都是給這個女孩子的。
她的令人同情在於她喜歡家寬,但是家寬又是喜歡另外一個人,她目睹了很多很多事情,她的心情非常復雜。我覺得我很能理解她的這種心情,所以一旦有這個機會我絕對不會放過去渲染她一下。比如有一段畫面是玉珍對著鏡子梳頭,然後家寬來送桂花,那一段是玉珍顧影自憐的一段音樂,充滿了對他充滿了同情,特別希望人家觀眾看到這能掉眼淚,說:「這個女孩多可憐」!這種藝術上的渲染是必要的。
結尾是很傷感的,感情其實是很強烈的它只是表現的比較含蓄,他們兩個人目睹她的氣球遠飛。關於氣球遠飛這種處理要是放在生活中它很可能就掉下去了對,可能就是自殺。電影只是將其做了一個唯美的處理,所以這個遠走高飛其實是很慘的,令人震驚的一種結尾,所以音樂到最後是很煽情的,情緒也比較悲。到最後上字幕時音樂也一直在延續,要把情緒做足了,這樣也能增強音樂的感染力。
電影所講述的故事雖然是比較個別的現象,但是它或多或少的折射了一些社會發展脈絡。另外它表現了當代農村年輕人的思想狀況,他們也不是說兩眼只看到黃土,像陶紅演的那個角色她不甘於在鄉村裡呆著,她願意跟外面的人好,恐怕有這方面的精神追求在裡面,這是無可指責的。那麼這部影片把這個社會發展的那種思想狀況以及社會狀況表現出來了,還是有一定意義的。那麼他們三個人在表達愛情時,也是非常含蓄、不可言狀的,這恰如其分的表現這個年齡層當地人的生活狀況。
不同於中國以往幾部打入國際市場的農村片,《天上的戀人》不再籠罩於一種愚昧的氛圍中,反倒處處洋溢著濃艷的浪漫與美麗,即便主人公大多是殘疾人,它依然在傳達著美好向上的精神。這不僅使本片有了一種清新不流俗的外貌,更使它具備了更深切的人文思想。(新浪評)
❼ 求韓國電影《情人眼裡出西施》的OST!花耀飛唱的,好像叫愛的理由,也叫都怪愛。 哪裡可以下載呀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Dn8UPqLtFxPeS1qMrBYd7Q
提取碼:pq6q
《情人眼裡出西施》講述了帥氣的外表加上出眾的能力,國際建築師江泰奉,有一天他經歷了一起交通事故,而他的後遺症是「暫時性視覺障礙症」,也就是說他無法區分醜女與美女。就在他出事以後,他的眼前出現了「美女」王素凈,泰奉對她一見鍾情。但是實際上王素凈是一個外表上比較有缺陷的動物雜志社記者。不知道泰奉有「暫時性視覺障礙症」的素凈,人生第一次經歷了完美男人對她的追求,她變得不之所措,同時命運般的陷入到泰奉的魅力中。
❽ 半生緣電影簡介
《半生緣》由東方電影製作有限公司於1997年出品,該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半生緣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半生緣》由東方電影製作有限公司於1997年出品,該片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由許鞍華執導,由黎明、吳倩蓮、梅艷芳、葛優主演。
該片以19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主要講述了黎明和吳倩蓮飾演的一對戀人在保守的時代因承受生命中不可得知的遭遇,飽受命運折磨的故事。
三十年代的上海,性格內向的沈世鈞(黎明飾)和顧曼楨(吳倩蓮飾)在同一工廠做工,兩人產生感情。曼楨早年喪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當舞女維持。張豫瑾(王志文飾)先愛上顧曼璐(梅艷芳飾),後來又追求其妹曼楨。後來曼璐又離棄戀人,當了妓女,最終嫁給投機分子有婦之夫祝鴻才(葛優)。世鈞的母親撮合他和表妹石翠芝成婚,而世鈞卻她沒有好感。翠芝所暗戀的人卻世鈞表弟許叔惠(黃磊飾)。為了保全自已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設下圈套讓曼楨被祝強奸。曼璐小產後,要求曼楨陪她,當天晚上,喝醉了的鴻才把曼楨玷污了,曼璐企圖勸曼楨嫁給鴻才做姨太太,更把曼楨軟禁。曼楨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已的戀情。世鈞失去了曼楨,父親又病逝,在家人的安排下與富家女翠芝(吳辰君飾)結婚。曼楨在醫院生孩子的時候,終於找到機會逃走,她馬上四處打探世鈞的消息,後來知道他結了婚,也沒有再找世鈞,姐姐死後,她也嫁給了祝鴻才。十幾年後,世鈞與曼楨重逢,世鈞希望再續情緣時,曼楨說此情不再,大家都回不去了。
與小說相比,電影《半生緣》以曼楨與豫瑾的糾葛為主線,人物的復雜性有所降低,但人物個性更加清楚。近鏡鏡頭的運用削弱了人物間的情感交流。作為女性世界細膩情緒的表露,許鞍華展現了現實的無奈與回憶的永恆,提示人生的蒼涼,錯失情緣的主題以及大時代改變個人命運的感嘆。這是十三年後許鞍華與張愛玲的二度結合,之前是《傾城之戀》。
影片風格如同小說,精緻、刁鑽、敏銳,觀察事物很細。本片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張愛玲小說原著《十八春》的結局,寫男女主人公走過十八年曲折的情路之後,雖然各有家庭,但還是一同去參加國家剛解放時東北的建設,化哀怨為淡泊。許鞍華如今的《半生緣》則讓這個哀怨的故事徹底以宿命的結局完成“蒼涼”的主題。
《半生緣》的導演很少採用寬闊的取景空間,這一點正可包容了故事中人物的所有特徵:紛亂中的平靜,沒有準確目標的循規蹈矩,沒有大悲亦沒有大喜的灰色心緒。在這樣的環境中,所有的喜怒哀樂也都被克制在很小的限度里,絕對無法張揚。
《半生緣》還有很多有味道的地方,譬如現場原聲錄音產生的真實感,回憶引出陳年往事時營造的遙遠的陳舊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吳倩蓮的表演,曼楨這個角色就是為她度身定做的。沒有誇張的表情,除去矯飾的作態,純粹是一種素凈、含蓄的本質,這才是真正的美。
半生後再重逢,是不是我們都回不去了?這是曼楨和世鈞的結局抑或是張愛玲自己的故事?……記者昨天獲悉,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的多媒體音樂話劇《半生緣》將從香港、新加坡、澳門一路輾轉演到張愛玲小說的發生地上海。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1997年由許鞍華導演,吳倩蓮、黎明主演的電影版曾讓許多影迷唏噓不已。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世鈞和曼楨兩情相悅,叔惠與石翠芝互生愛慕之心,在時間無涯的亂世里幾個男女陰差陽錯地上演了一幕幕的錯過,重逢在上海之時,一切只剩下枉然。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電影節新科影帝廖凡也曾與話劇《半生緣》有過不解之緣,他在2005年胡恩威和林奕華共同編導的話劇《半生緣》中飾演世鈞,展現了不凡的舞台功底。時隔多年,當時在舞台上啟用廖凡版世鈞的香港導演胡恩威又將《半生緣》帶了回來。
胡恩威表示,《半生緣》這部戲是獻給楊德昌導演的,“我們回不去了”的感受是相對的,相對於不同年紀時的不同心情。對他來說,以楊德昌為代表的黃金時代好像永遠回不去了。所以,胡恩威自己特別喜歡《半生緣》的第一段。
據了解,話劇《半生緣》由進念·二十面體(中國香港)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並將在6月獻演於上海文化廣場。擁有超過30年歷史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團,是香港先鋒文化的代表,此次《半生緣》聚集了知名導演胡恩威、電影《藍宇》的編劇魏紹恩等,主創陣容極具實力。
據悉,《半生緣》曾兩度亮相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並受邀分別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及澳門藝術節演出,在華語市場上備受好評。據主創人員介紹,呈現上海文化廣場的演出將在多媒體影像的表現手法上推陳出新,代表“時間”的元素將在舞台上以不同方式頻頻出現,時刻提醒觀眾,這是“一場回不去的戲”。連續兩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得主金燕玲將以上世紀20年代的爵士老歌風格,演繹為該劇特別創作的歌曲《半生緣》和《你也在這里?》,而蘇州評彈代表性傳承人金麗生將搭檔評彈新秀郁群,特別創作彈詞《回首往事》、《尋訪曼楨》等。(記者陳熙涵)
❾ 《言葉之庭》賞析
一、開場(5分11秒)
製片方片頭動畫(27秒)
【開端】
黑場轉淡入,以現場音的鳥鳴聲帶入,雨滴敲落的湖面泛開圈圈漣漪(近景),由近及遠緩搖;【以景開幕,開篇即點出典型情境,隱隱點題;】
電車轟轉的車輪特寫【動景,特寫,與第一個鏡頭形成強烈反差,營造出戲劇空間,為接下來的敘事鋪場】
翠綠的樹枝底撫著著湖面,幽靜的鳥鳴聲;【湖面的場景在開場部分的開端部不時插入,先入為主,以靜制動,整個的統御了開端的節奏和氛圍】
接下來男主角擠電車、出電車、刷卡、撐傘出站,畫外音是男主角的獨白:
「這些事,直到2個月前升入高中我都還不知道——
陌生人的雨傘打濕校服的衣角,誰的西服傳來樟腦球的氣味;
旁人的體溫緊貼在背後,渾濁的空調風撲面而來。
小時候,天空分明觸手可及
於是喜歡上雨,因它帶來天空的氣味
經常在下雨的早晨,不再換乘地鐵
轉身走出車站……」
【男主角的獨白,一是以散文化的手法,與畫面上的人群、站台、天空等景物共同闡釋了男主角的生存環境;二是交代了男主角當前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剛剛踏入高中生活,對這種生活狀態——「陌生人的雨傘打濕校服的衣角,誰的西服傳來樟腦球的氣味;旁人的體溫緊貼在背後,渾濁的空調風撲面而來」——還並不適應,男主角正面對著接觸社會、學會獨立的人生臨界點,敏感內向的他顯然並沒有準備好,懷念著美好的過去時光。從整部影片的角度統觀,影片是以很直接、很深入的方式從男主角的心理角度切入的,這樣一種方式帶給影片很強的敘述風格,娓娓道來一個故事,真實感人;並且極為加強了觀眾對男主角的認同,想男主角之所想,愛男主角之所愛,恨男主角之所恨,這種強加給觀眾的主觀視角迥異於好萊塢的客觀敘事風格,喪失了戲劇性,卻在情感表達的深度與靈活度上得天獨厚。影片最後的結尾仍然以男主角的獨白收束,照應開頭,加強了影片統一的形式風格。】
【帶入】
「六月」的大字幕,鏡頭從雨幕中的高樓(近景)往下搖,湖面,主人公逆人流而行,公園大門,投幣,過橋,女主角的腳部特寫,兩人視線相交,入庭,坐定,背後視角兩人在同一畫框中,卻被中間的庭柱分隔開,鏡頭語言中是一種陌生人的間離關系,【此一小段是將男主角帶入先前已多方營造出的典型情境中,與女主角相遇,帶入故事,捲入沖突。最出彩的鏡頭是在平移鏡頭中以樹干劃接入女主角的腳部特寫,以遠景接特寫的突兀轉換,將腳與鞋這一貫穿影片始終的重要道具強調出來,而且將女性的纖纖秀腳在綠蔭掩映、花叢襯托、木廊對比、鏡頭運動中表現的如此美好動人】
【展開】
小湖出水口動感的水流,潺潺水聲【好的,外部動作加強了,預熱,我們的故事開始了】
鏡頭先給男主角一個基本描繪,高中生拿出畫筆在本上認真的畫著女式鞋子的草圖【這癖好,還挺值得吐槽的哦】
然後又通過男主角的眼睛給了女主角一個基本描繪,素凈的職業裝,都市女白領形象,卻有著巧克力配啤酒的行為【這癖好,你倆誰也別說誰了】
接下來一個掉橡皮擦,一個拾橡皮擦【小小的情節設計,兩個人就是這樣交集的】
接下來很自然的有了進一步的語言交流關系——
「請問,我們是否在哪裡見過?」
「沒有」
「對不起,認錯人了」
「沒關系」【埋下了小小的伏筆,引起小小的懸念——觀眾都會認為:他們肯定在哪裡見過!兩人的對話場面依然是背後的小全景角度,故意為之的構圖,故意為之的「客觀」,雖然有了對話關系,但兩個人的陌生、疏遠、孤獨使場面如此的尷尬;同時,不管是呆板的四方形構圖還是沉悶的情緒,在節奏上是一種抑制的功能,因為高潮即將到來】
【高潮】
高遠的天空中幾聲悶雷,幾絲電閃。
女主角的眼部特寫,視線剪輯,男主角胸前的校徽。
女主角近景,驚訝的表情,微笑,男主角低頭繪畫的近景。「也許真的見過」女主角說。男主角訝異的抬頭,切回女主角的中景,是大傾斜式構圖,音樂起,女主角一邊站起身一邊吟道: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能留你在此」
【這個傾斜式構圖的鏡頭在整部影片中驚鴻一瞥,卻是極富藝術魅力的華彩篇章。我看完這部片子後好幾天依然清晰地、來來回回在腦中浮現的就是這一個畫面。可以說因了這個畫面才打算寫一篇賞析文章。我們可以從好幾個方面來感受作者那橫溢的才華。
在構圖上,敢用大傾斜的結構自然是最具匠心的地方,有種很感性的說法是,「畫面的傾斜意味著世界的失序」,我們對傾斜式構圖的了解無疑是不足的,女主角在畫面中的傾斜給予了她很強的感染力,作用於心理的一種動感。畫面中,女主角像要跌倒一樣,不過她跌進了男主角的心裡,也跌進了我們的心裡。
在視覺構成上,我們觀察一下畫面的線性主題,畫面上方的庭檐和下方的庭欄是一對平行橫線,與女主角身體的豎線在畫面右側垂直相交,非常突出的對比,讓視覺峰值在右半部陡起,而遠處的背景是柔和自然的丘陵線條,對前景的硬性直線起到了襯托作用;畫面右側、女主角左手後的一截庭柱與女主角的身體直線有相似的傾角,加重了畫面右側的分量,引導觀眾的注意方向的同時卻不分擔女主角的重量。
在色彩上,女主角雖是暗色系的職業裝,背景的天空卻是有相當明度的淺灰色(雨天在攝像中會有大量的光線漫射,但這里並非如此,新海誠的畫面對質地的重視要遠大於光線,因此我們看到的是通透的空氣和水墨畫一樣的天空),而且近濃遠淡的透視規律使背景中蒼翠的樹木大大減淡,女主角從背景中分離突出出來。
運動給予視覺分量,也給予節奏分量,女主角由坐到站到起身邁步,增加了我們的感官刺激,加快了故事的進展節奏。
這一個傾斜式構圖很順暢地突兀著,並沒有造成困惑或一絲一毫的違和感,流暢合理的剪輯是其中的玄機所在。這個鏡頭的前一個鏡頭是男主角從畫冊中抬起頭來,剪輯邏輯上下一個鏡頭是男主角視線順接,而男主角的姿勢決定了是一個仰角度和傾斜的角度,這是一個很有代入感的設計。但女主角的鏡頭卻又不是完全遵從鏡頭剪接原理的,因為女主角在畫面中沒有產生廣角仰鏡頭的難堪變形,纖美柔弱的女性體態反而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展現。我們說動畫片比之電影有什麼什麼樣的優勢,這里就是——動畫片在畫面設計上依據著攝像原理,卻遵從著繪畫美學,每一個畫面都能雕琢到完美。
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新海誠動畫中的音樂更側重於情感的引導與烘托。這一段音樂的響起將情感推向了了高潮。
從劇作方面來講,這個僅僅幾秒的畫面,要擔負起開場部的高潮任務,勢必要在調度、動作、構圖、台詞、表演、音樂等所有方面窮盡巧思,那麼這個傾斜式構圖的鏡頭有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呢?有沒有激發開場以來最強烈的的情感?有沒有視聽上造成最大的沖擊力?有沒有最緊張的動作?有沒有將主人公的性格集中體現呢?有沒有系下扣、留下懸念?答案是肯定的,這個鏡頭讓我們拍案而起,久久回味。
我們還沒講究台詞設計……
套用一位評論家的話「第一次,在心中隱隱出現了超越這一時代的感覺。」作為有些年月的日本動畫愛好者(我是不敢妄稱otaku的),我第一次看《秒速五厘米》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網上稱新海誠的動畫為「桌布流」,一來是對「每一幀畫面都可以截下來做電腦背景桌面」的肯定性概括,另一方面恐怕也有些對新海誠敘事能力的微詞。我認為這種說法流於表面,如果欣賞新海誠的動畫只得出這一層面的結論,鑒賞力實在不敢讓人恭維。好萊塢的動畫是誇張的藝術,與日本動畫的寫實風格差異太大,不敢品較高下,但可以說日本動畫其「恬靜的魅力絕非吵嚷的迪士尼卡通可以比的上」。全世界的動畫有各種各樣的題材,各種各樣的創作材質,但大都有誇張和幼稚的傾向,唯日本動畫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極大地開拓了動畫這一藝術形式的表現力,其貢獻就像蘇東坡對於詞的發展。
而在日本動畫的幾十年發展歷史中,大師輩出,以宮崎駿動畫電影為傑出代表,宮崎駿老爹的動畫風格中我看到的突出的一點就是——「永恆的運動」(日本的戰後一代是有運動拼搏精神的),宮崎駿老爹以毫不誇張做作的寫實態度把運動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還記得《天空之城》中小男孩站在礦井之巔吹小號,群鴿環繞的鏡頭嗎)。現在看新海誠的動畫,可以說,新海誠動畫把畫面的靜態美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畫面的每一個細節都打磨到近乎病態的完美,這種程度不是沒有動畫家能做到,但只有新海誠敢於用靜態的畫面來說話,來講故事,來表達感情,來結構高潮。新海誠的靜態畫面中所擁有的張力讓人目眩神馳,嘆為觀止。】
全景,女主角走出畫框,近景,女主角撐開的紅色雨傘,後景中男主角錯愕迷惘的表情。全景,女主角撐著紅色雨傘走過小橋,出鏡。
片頭字幕「言葉之庭」像樹葉一樣飄落在湖面似的淺綠底色上,而後迅速的暈染稀釋去了。黑場。音樂停。
【導演特意為女主角安排了一柄紅色的雨傘,萬綠叢中一點紅,這一視覺元素在最後又加重了我們對女主角的印象,反正是揮之不去了。】
【段落分析】
開場又稱為序曲或序幕,是從戲劇中借鑒的技巧,電影的情節量遠大於戲劇,要有力地控制劇情,就必須有一個提綱挈領的引子,又由於當代電影的娛樂功能,需要在電影的一開頭就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住,提起他們的觀影興趣,往往設計一個具有沖擊力的開頭,然後再進入正題(參考《007》)。
開場部分要初步介紹全片的基本情境。其基本任務是多方面的:要交待時間、地點,給出人物關系的起點,交待人物的生存狀態,提供主人公的例證性動作,暗示風格體裁的特點,交待先行事件等等,它們涉及到總情境的所有內容。
時至今日,電影早已進化成獨立的藝術形式,大大超出了戲劇的視野,體裁結構不拘一格千姿百態,有戲劇體、史詩體、意識流、生活流等等不一而足。其實,故事內容與故事結構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好比人與衣服,只有量體裁衣,未聞削足適履,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但我們在分析電影的時候一般還是將其歸納到一定的結構中去,好比套用解決某類問題的理論範式,有益於我們的理解賞析。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傳統戲劇體結構的分析方式,即:開場——開端——展開——遞進——高潮——結尾,因為我越來越發覺這種濫觴於古希臘的兩千多年的經典結構天然地合乎自然法則。比如我們喝水這一動作過程:端杯——倒水——起杯——喝水——放杯,對位於這一結構,「喝水」就是整個過程的高潮——動作的高潮和意義的高潮。在我們的生活與生命中,這種發展結構俯拾即是。
就《言葉之庭》來講,這部片子不符合於我們列舉的任何一種體裁,它是好萊塢戲劇體嗎?是紀傳體嗎?是意識流嗎?是生活流嗎?也有人一拍腦袋會說,這是「散文詩結構」,這種不經大腦的感性膚淺認識不值一哂。
我認為,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最好叫做情感流。
從影片主題看,《秒速》描寫了深深的思念與羈絆在歲月的滌盪中、在距離的撕扯中漸漸消磨殆盡的情感歷程,《庭》則描寫了在各自孤獨的世界裡堅守「孤悲」之戀的情感狀態,兩部影片都重在展示而不在表達,新海誠並不曾呼喊「愛」或「勇氣」,他只會用靜美無瑕的畫面把情感的原態本真的還原出來,像一面鏡子,像一個世界。
某些人說,新海誠的敘事一如既往的渣,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握新海誠電影的真正脈絡,那就是情感的發展變化這一千回百轉、盪氣回腸、貫穿於影片始終的主體脈絡。新海誠是以情感的發展變化來結構影片的,所有素材的堆積運用也是為了情感的表現,所以,「情感流」一說是有一定的根據和價值的。
情感,尤其是愛情雖然虛無縹緲,若曇花之現,若星子之逝,但總是依附於人、事,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發展就有著相遇——相識——相熟——相知——相愛的明晰脈絡,對這部動畫的賞析也就依勢而為。開場部就是整個情感的「相遇」階段。
開場的短暫奇遇將兩位主人公的命運繫上了扣,兩人依然在各自孤獨的世界裡躑躅。影片並沒有給予我們明確的情感走向的暗示,反其道而行之,讓我們感受到了兩人的巨大的「次元」級差異,女主角的年齡和「輕率」的舉動使其占據了強勢的地位,為兩人的關系設置了障礙,埋下了沖突的伏線。
作者∶青絲飛揚